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藝術的創造性舉例說明

藝術的創造性舉例說明

發布時間:2021-06-03 23:59:06

A. 談談藝術領域的創造性的認識

1、藝術美是指各種藝術作品所顯現的美。藝術美作為美的一種形態,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活動,從本質上說,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定向化活動。因此,藝術美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藝術作品中通過藝術形象的感性顯現。是指存在於一切藝術作品中的美,是藝術家按照一定的審美目標、審美實踐要求和審美理想的指引,根據美的規律所創造的一種綜合美。
2、藝術美就是藝術形象之美。人們只有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欣賞,才能夠感受到藝術作品之美。人們說,任何藝術形式都不能離開藝術形象的描繪,沒有了形象,那藝術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藝術形象是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創造出來的具體生動圖畫,它是廣泛多彩。不能把藝術形象,僅僅理解為人物形象,那些動人的景色、歡樂或哀痛的思緒,一幅熙熙攘攘的生活圖畫、一種氣氛、一種情趣等,他們都是藝術形象。 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表現出壓抑、痛苦、憂郁、希望、掙扎、激奮、斗爭、挫折,表現出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最後的歡樂,這些思想感情所構成的音樂形象,就是藝術形象。當然它是訴諸於聽覺、想像中的形象。
3、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形態特徵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產生美感,並引起人 們的想像和一定的感情活動時,就成了人的審美對象,稱為美的形式。如:各種曲線,各種對稱圖形、各種富有變化而和諧的形體、面孔、聲音和色彩。
4、藝術形象是藝術活動中客體的再現與主體的表現的統一。「客體再現」,即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如實地描寫事物的客觀形態,是客觀的現實生活再現於藝術作品中。再現固然要描繪得像生活本身那樣生動可悲、可信,但再現決不是照相式的有聞必錄,而要經過藝術家的選擇、提煉、集中和概括,甚至在再現時允許有某種變形,即在再現過程中已體現了藝術家的創作性勞動。 「主體表現」,就是藝術家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評價,把自己的內心感受、思想傾向、愛與憎,把自己所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態度,甚至自己的意志、沖動等等,都熔鑄於形象之中。 對於一個具體形象來說,有的雖側重於對客體的再現,有的則偏重於對主體的表現。但它們都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如巴爾扎克在小說中,主要在於見了十八世紀的法國社會現實.他通過大量真實的藝術形象,再現了資產階級的勝利和封建階級的衰落,不可避免的社會現實和歷史趨勢。但另一方面,他也在這些藝術形象中表露了自己的情感、態度,表現了自己對末落貴族的惋惜,對資產階級的憎惡,對勞動人民同情的思想傾向。可以說巴爾札克的這些作品就是客觀的再現與主體的表現的統一。在再現與表現的統一中,一方面是強調藝術與客觀世界的密切關系,另一方面則是強調藝術家的心靈表現。 因此,在探討藝術美的本質、尋求藝術美客觀的根源等,都必須堅持藝術美來源於生活,藝術與客觀世界有著密切聯系這一原則。但也不能認為藝術美僅僅是對客觀世界的機械反應、簡單的再現。還必須承認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的主體生命的表現,包括心靈表現。換句話說,在構成藝術美的諸多要素中,應包括藝術家主體方面的因素。而這些主體方面的因素,就熔鑄、體現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家對生活的認識、評價、意志、沖動等;也就是物化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審美情感。
5、藝術美是藝術內容與藝術形式的統一。任何作品都有內容與形式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形式是外在的而內容是內在的.面對一個藝術品,首先接觸到的是它的形式,然後再去領會它這種形式的內在意蘊,即領會其內容。但真正的藝術品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沒有美的形式也就沒有真正的藝術,具有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的統一,才能對欣賞者產生美感效應.認為,沒有美的形式,不論內容有多好,人們是不願意接受的。強調形式美,不等於形式主義.藝術的形式美是以它和內容的統一為前提的,如果破壞了內容也就破壞了藝術的形式美。形式主義者對形式美的片面追求只能降低它的藝術價值.因為從根本上說,形式是需要准確、鮮明、生動表現藝術內容的;若脫離內容去追求形式,就會導致創作上的失敗.真正藝術美不光要辭藻的華麗,更需要形式的准確、生動的表現內容,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形式美有相對的獨立性。當藝術形式美一旦適應藝術的內容被創造出來之後,它就以獨特的美學功能反作用於藝術的內容,從而達到強化內容,使內容完美顯現的作用。

B. 舉例說明為什麼藝術的發展既需要繼承有需要創新,500至100字,謝謝

藝術的發展創新首要條件就是繼承。沒有繼承傳統何談發展創新。要發展就必須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藝術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我們不斷的推陳出新。所以繼承的同時,創新也很重要,可以說,繼承與創新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是緊密相連的。沒有繼承,發展就沒有根基,就談不上創新;如果只是繼承,沒有創新,那麼藝術將如死屍一般;沒有未來,而繼承也就沒有意義。所以藝術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除舊布新,推陳出新的過程,其間,繼承和創新是緊密連在一起的,沒有繼承便沒有創新。在藝術發展過程中,繼承是手段,發展和創新才是目的。
關鍵詞:繼承 借鑒 發展創新
正文:
一 術發展過程中的歷史繼承性
藝術發展的歷史繼承性,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人類的全部的文學藝術發展的歷史,就是一個批判的繼承,革新創造的歷史。這種繼承性表現在藝術發展的各個方面。從內容到形式,從創作方法到藝術技巧,無一不是在繼承了前人的成果基礎上才逐漸發展起來的。
從內容來看,前人通過藝術所表現出來的進步思想在後人的藝術中都有表現。雖然這種繼承不都是直線上升的, 有時會遇到曲折,甚至好的思想內容在一個時期內還有可能遭到拋棄或者歪曲,但最終會被後人繼承下來並加以革新和創造。例如,在古代希臘的神話中,有一個普羅米修斯的英雄形象,這是一個把天火盜竊給人間,給人類造福的叛逆者的形象。幾千年來,這一形象一再出現在歐洲各國的藝術作品中,不僅在詩歌,戲劇中有,在繪畫,雕塑,交響樂中也有。
藝術是人們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認識結果,而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是需要不斷的積累,不斷的深化,才能完成的。每一時代的藝術遺產,實際上是作為當時藝術家對現實進行審美認識的結果而留給後代的,而後代藝術家們則在這一認識結果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深化。僅僅認識了生活,還不能稱為藝術;藝術要求人們把對生活的認識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對表現生活的形式的認識也是需要不斷的積累和深化才能逐步完成的。
例如,在音樂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從單音到復調音樂的過渡,就是一種認識深化的一種體現。當人們剛剛開始把生活中的音調變成音樂中的曲調的時候,這種曲調都是單線條的,但隨著對生活的認識不斷深化,人們發現生活中的聲音是那樣豐富多彩,有著那樣多的層次。許多同時出現的聲音又是那樣地和諧動聽,於是就在繼承了單音音樂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寫作復調音樂。
藝術發展的歷史繼承性是藝術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正是由於各個時代的藝術之間有著這一種一脈相承的聯系,有著歷史的繼承性,才使得人類藝術的寶庫不斷地增添財富,以至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並將繼續不斷向前發展。
藝術的歷史繼承性,表現為對本民族藝術遺產的吸取和接受。一個民族有著自身完整的獨立的歷史發展過程,有著獨特的生活習俗和傳統風尚,同時,也有著與這些密切相關的藝術活動方式的特點。一個人對本民族這一切的繼承最初常常是在不自覺的過程中進行的,他自幼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所接觸的文化氣氛,所感受的審美情感,無不侵透著本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由於一個民族天然的歷史聯系,前世的藝術必然直接影響後世,後人對藝術的學習,也必然首先著眼於本民族的藝術精華。
藝術的歷史繼承性,還表現在對其他民族和國家優秀文化和藝術成果的吸納。人類的文明是相通的,當由於地理及科技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使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初期,世界民族之間還難以進行文化交流之時。東,西方便幾乎同時出現了燦爛的藝術。隨著歷史的演進,東,西各民族的交往從起始到逐漸增多,文化藝術的交流也越來越廣泛,各民族之間的藝術上的互相繼承和借鑒早已成為事實。人類藝術不應有國界,任何民族的優秀藝術成就均應為世界共有,今天的人們應當把無論任何民族的藝術遺產均視作寶貴的財富,以求通過吸取互相滲入促進本民族藝術的發展。
二 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創新
藝術的創新是指當代藝術的內容和形式倆個方面,對過去時代藝術的革新發展,每個時代都有向藝術家提出了新的問題和任務,要求藝術反映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形成具有體現當代新內容的新的藝術形式,用心的人物 主題 進步思想 方法 手段和手法豐富藝術創作。
藝術發展中的繼承借鑒是十分重要的,但繼承和借鑒都是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其目的是為了藝術的發展。因此,就應該在批判地繼承借鑒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沒有創新就談不到藝術的發展。
藝術的生命在於創造,如果在藝術領域中沒有創新,沒有發展,而是死抱住舊的東西不放,藝術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任何新的東西出現,都意味著對傳統中某些舊的,過時的東西的突破和否定。
創新,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為了創新,就要堅持,批判的原則,對過去的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又要堅持在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藝術語言,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創造,不斷適應新的時代人們對審美文化和藝術的需求。
要想在藝術上有所變革,有所創造,就需要藝術家有膽識。敢於打破前人的條條框框,敢於標新立異。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就是一位這樣的藝術家。他的創作在早期還有很多受海頓,莫扎特等人影響的痕跡,但是中期以後,逐漸表現出了自己的特點,他的《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實際上就是伴隨著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後為主宰世界而發出的吶喊。貝多芬繼承了以巴赫為代表的歐洲古典音樂傳統,但並沒有到此止步,而是繼續突破傳統,進行創新,直到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在他身上也看到了浪漫主義的聲音。他有一句名言:「為了獲得更美的效果沒有一條規律不可以被破壞。」這句話十分形象的顯示出貝多芬大膽突破,敢於創新的精神。
所以,藝術發展過程中的繼承和創新是辯證統一的倆個方面。我們當代的藝術工作者應很好的把握這一經驗。為人類藝術的繁榮做更大的貢獻。

C. 誰能舉例說明藝術發展過程中創新的表現形式

創新的表現形式 用最簡單話說就是 把原始的的簡單變成現代羅列的復雜。
基本規律是 簡單到復雜在回到簡單
舉例說明 1 畫畫大師畢加索 最早的畫 也成名後的畫
2 服裝 有原來的幾片樹葉到古至今的各種各類服裝 在到最有高科技的比基尼
不知道我的你能明白多少! 看造化吧

D. 藝術創造為什麼要強調情感性請舉例說明

藝術創作是藝術這真實情感的有意識表現,這就決定了藝術與社會生活不可分離。藝術創造是作為創造性勞動的一部分,作為在物質生產的基礎上進行的精神生產而作用於歷史進程的。總起來看它也許不過是無數元素之一。但是有沒有這個元素,社會的結構和功能就會不同,從而變化發展的方式和方向也會不同。

E. 藝術的創造性

藝術的創造性是指不要去純粹的充當前人的吹鼓手,而是要求你在充分理解前人的長處的同時,發現前人沒有達到的高度,填補前人留下的空白的書藝之道.

F. 藝術形式上的創造性是什麼樣的

確實,在藝術中,形式是多變的,我們還往往特別地要說,它必須是能體現個性的創造性。專但是,形式的屬「獨創性」究竟意指什麼呢?這個問題是否僅僅是處在「形式」領域之內的問題呢?這正是一件大可質疑的事情。我們正是要問:一個作品是否只要具備了新奇的、前所未有的形式,它就算有了藝術上的「獨創性」?

形式的新奇和獨創性本身,能否規定出作品的「作品存在」?其實,誰都知道,藝術活動的領域並不是一個純粹主觀自由的、任人造的領域。藝術的自由,絕非此種意義上的自由。

G. 什麼是藝術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專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屬水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
藝術的要旨就是創造性,只有創造性的藝術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藝術。一件藝術品的誕生,是創造者從事創造性活動的結果,一切文化藝術領域的創造性活動是創造者藝術個性和精神的自然延伸。藝術的本質在於它能將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尋常之物表現的異乎尋常。它充分賦予慣常所見的庸俗之象以特別打動人心的力量。這些都是與藝術的創造性分不開的。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從思維雛形、製作過程到視覺呈現,集合了創造者自身的創造力。沒有創造性的藝術作品是無生命力的。它難以從根本上動人心魄,也就失去了藝術本身的價值。

H. 藝術是如何給人創造力

你搞藝術需要想像啊,比如你寫小說你就要去想像劇情去設定些環境,你畫畫、彈琴都是啊,需要你用想像去設定環境。而你的想像力就是一種創造力,人類的很多發明創造也都是從想像開始的吧

I. 舉例論述藝術鑒賞具有再創造性的原因和含義

藝術鑒賞是對藝術品的欣賞,所以這也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一個創造思想的過程

J. (急)分析藝術的創造性特徵。

您好 我簡要的闡述下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想像與聯想是人所具有的基本心理能力。對版於想像,人們對它的創造權性特徵從來十分認同。王朝聞說:「人在反映客觀事物時,……在頭腦中創造出新的形象,……這種特殊的心理能力,稱為想像。」(《美學概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3頁)而談及聯想,則似乎與創造性無關。在關於聯想的定義中,也看不出其是否存在創造性。有的研究者也曾指出聯想是想像的「低級階段」(肖君和:《論思維》,時代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第213頁),對其創造性特徵卻未作深究。可見,聯想是否具有創造性這一問題,一直是藝術心理學的一樁懸案

最後給您附上一些我認為對您應該有幫助的資料http://www.cioworld.net/king/man/2009/02/1234862157.html

閱讀全文

與藝術的創造性舉例說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