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全面質量管理包括哪些內容
核心思想:「顧客的滿意和認同是長期贏得市場,創造價值的關鍵」
內容包括:設計過程、製造過程、輔助過程、使用過程等四個過程的質量管理
❷ 建立質量體系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1以顧客滿意為中心。2產品質量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以預防為主。3持續改進。
❸ 朱蘭的主要質量管理思想
朱蘭傳授的質量改進法是通過逐個項目,有針對性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的,是高層管理所必備的。他堅信質量不是偶然產生的,它的產生必定是有策劃的,並斷言質量改進是用逐個項目的方法進行。
閃光智慧: 質量三步曲
朱蘭的《質量策劃》(Planning for Quality) 一書中可能是對他的思想和整個公司質量策劃的構成方法明確的向導。朱蘭的質量策劃是公司內部實現質量管理方法三步曲中的第一步。除此還有質量控制,它評估質量績效用已經制定的目標比較績效,並彌合實際績效和設定目標之間的差距。朱蘭將第三步質量改進作為持續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建立形成質量改進循環的必要組織基礎設施。他建議使用團隊合作和逐個項目運作的方式來努力保持持續改進和突破改進兩種形式。
他對實行組織內部質量策劃的主要觀點包括:識別客戶和客戶需求;制定最佳質量目標;建立質量衡量方式;設計策劃在運作條件下滿足質量目標的過程;持續增加市場份額;優化價格,降低公司或工廠中的錯誤率。
朱蘭大部分近期著作主要是引起人們對質量危機的關注,建立起新方法進行質量策劃,培訓以及幫助企業重新策劃現有過程,避免質量缺陷,並建立公司在質量策劃過程中的管理權以免出現新的長期問題。在第 5 版的《朱蘭質量手冊》中,「大Q」與「小q」概念在對比圖表中列出。「小q」 將質量視為技術范疇,而「大Q」 將質量與商業范疇聯系在一起。
朱蘭認為大部分質量問題是管理層的錯誤而並非工作層的技巧問題。總的來說,他認為管理層控制的缺陷占所有質量問題的 80% 還要多。
他首創將人力與質量管理結合起來,如今,這一觀點已包含於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之中。朱蘭觀念的發展過程是逐步進行的。最高管理層的參與,質量知識的普及培訓,質量實用性的定義,質量改進逐個項目的運作方法,「重要的少數」與「有用的多數」及「三步曲」(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改進) 之間的區別——朱蘭就是以這些觀點而聞名的。
至理名言:
質量是一種合用性,即產品在使用期間能滿足使用者的要求。
21 世紀是質量的世紀。
❹ 全面質量管理的4個指導思想是什麼
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強調質量第一、用戶至上,一切以預防為主,用數據說話,突出人的積極因素以及按PDCA循環辦事。
1.強調質量第一任何產品都必須達到所要求的質量水平,否則就沒有或未完全實現其使用價值,從而給消費者、給社會帶來損失。從這個意義上講,質量必須是第一位的。1984年首屆世界質量會議提出「以質量求繁榮」,1987年第二屆世界質量會議提出「質量永遠第一」,這些都說明「質量第一」的指導思想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認識。
貫徹「質量第一」就是要求全體員工,尤其是領導層要有強烈的質量意識;要求企業在確定經營目標時,首先應根據用戶的需求,科學確定質量目標,並安排人力、物力、財力予以保證。
「質量第一」並非「質量至上」。質量不能脫離當前的消費水平,也不能不問成本一味講求質量。應該重視質量成本的分析,把質量與成本加以統一,確定最適宜的質量。
2.強調用戶至上在全面質量管理中,「用戶至上」就是要樹立用戶為中心,為用戶服務的思想。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必須滿足用戶的要求,產品質量的好壞最終應以用戶的滿意程度為標准,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導思想。
這里的用戶是廣義的,不僅是產品的直接用戶,而且指在企業內部,下工序是上工序的用戶,下工段或下車間是上工段或上車間的用戶等。
3.預防為主在企業的質量管理中,要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凡事要防患於未然。重視產品設計,在設計上加以改進,消除隱患。對生產過程進行控制,盡量把不合格品消滅在發生之前,同時對產品質量信息及時反饋並認真處理。
質量是設計、製造出來的,而不是檢驗出來的。在生產過程中,檢驗是重要的,可以起到不允許不合格品出廠的把關作用,同時還可以將檢驗信息反饋到有關部門。但影響產品質量好壞的真正原因並不在於檢驗,而主要是在於設計和製造。
4.強調用數據說話這就是要求在全面質量管理工作中具有科學的工作作風,在研究問題時不能滿足於一知半解和表面現象,要對問題除去有定性分析外還盡量定量分析,做到心中有「數」。運用各種統計方法和工具進行分析,提供基於數據分析的事實依據是很重要。
5.突出人的積極因素與質量檢驗階段和統計質量控制階段相比,全面質量的特點之一就是全體人員參與管理,「質量第一」、「人人有責」,格外強調調動人的積極因要提高質量意識,調動人的積極因素,一是靠教育,二是靠規范,同時還要有關質量的立法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各種激勵以及處罰措施。
6.按照PDCA循環辦事PDCA循環是指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和總結(action)循環上升的過程。PDCA循環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工作程序,它反映了事物的客觀規律,,是我們應該遵循的質量管理原則。PDCA這四個階段不是孤立的,不能把它們分開。四個階段有先後,但又有聯系,頭尾銜接。如同一個車輪,車輪向前轉動,我們的工作就不停頓的前進。因此,可以認為質量管理就是PDCA循環不斷地轉動。
❺ 克勞士比管理哲學的思想核心
質量的定義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
什麼是質量?質量即符合要求,而不是好。好、高、卓越、美麗、獨特等形容詞都是主觀和含糊的,因此質量不分高低,也無好、差之分,而是分有、無。任何產品、服務或過程只要符合要求就是有質量的產品、服務或過程。過低顧客不能接受.過高則浪費資源。因此質量定義達成共識十分重要。
對質量概念的理解達成共識是成功的秘密武器。為了對質量定義達成共識,上級在對下級布置每項任務時,必須要明確要求、溝通要求,做符合要求的事。如果要求不明確則會陷於盲目,作為領導者。除明確要求外還須配置必需的資源並幫助員工符合要求。 產生質量的系統是預防,而不是檢驗。
質量是怎樣產生的?是預防,而不是檢驗。產生質量的系統是預防,而不是檢驗,預防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事後檢驗。「通過預防缺陷可以使你致富」是克勞土比的名言。同時強調,預防問題高於解決問題。檢驗過程是在過程結束後,缺陷已經產生,而把壞的從好的裡面挑出。檢驗只能反映事情的發生,是事後把關,不能產生質量。
而預防則可防止某些缺陷發生,只有預防,才能產生質量。盡管預防要發生一些費用,但整體上仍是較便宜的經營之道。 工作標准必須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什麼是工作標准?工作標準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差不多就好」是說我們將僅僅在某些時候滿足要求,而「零缺陷」的工作標准則意味著我們每一次和任何時候都要滿足工作過程的全部要求。它是一種認真地符合我們同意的要求的個人承諾。
「零缺陷」和「差不多就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工作標准。工作標準是零缺陷「。「零缺陷」是質量管理的又一次革命。「零缺陷」是一種工作態度,是一種心態,是質量工作的決心,即決不向不符合妥協的精神。要求我們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避免雙重標准,克服「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傳統陋習。 質量是以不符合要求的代價來衡量,而不是指數。
怎樣衡量質量呢?衡量質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價(貨幣現值),而不是指數(比例或數量)。克勞士比先生提出了與傳統的質量專業人員所持的質量成本」不同的概念——「不符合要求的代價」。
他認為,「成本」似乎是理所當然應該支出的。用「成本」會麻痹管理者的頭腦,而「代價」則不同。因為不符合要求付出代價,而這些代價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克勞士比提出任何工作都是一個過程,過程是一連串活動的結果。對每一項工作都可運用「過程模式作業表」進行分析,採取消除不符合之處和改進質量的五個步驟。通過這一過程實現PDCA的循環。
質量就是誠信,說到做到,講究質量信譽就是企業質量文化。四項基本原則是一個整體即:質量就是符合要求,用不符合要求的代價來衡量,預防產生質量,必須以「零缺陷」作為工作標准去實現顧客滿意,這就是建設企業質量文化的工作哲學。必須以 零缺陷」為核心,向「零缺陷」挑戰,以各崗位的「零缺陷」實現產品、過程或服務的「零缺陷」,通過自上而下,分階段按步驟、不同層次的培訓,比較系統地學習。克勞士比對於「質量和質量管理」 的認識一下子撥開了縈繞在我們頭頂上的雲霧,我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似乎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❻ 全面質量管理思想的全面體現在哪些方面
Ø 質量第一,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繁榮。任何產品都必須達到一定的質量水平才能被顧客所接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質量必須是第一位的。但是「質量第一」並不是「質量至上」,應重視質量成本的分析,把質量與成本統一起來,在最經濟的基礎上獲得最好的質量;
Ø 以用戶為中心,堅持「用戶至上」。在全面質量管理中,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導思想。這里所說的用戶,不卑單指產品的直接用戶,還包括企業內部的用戶,如下工序是上工序的用戶,下工段是上工段的用戶等;
Ø 預防為主,強調事先控制,將質量隱患消除在產品形成過程的早期階段。全面質量管理認為質量是設計、製造出來的,而不是檢驗出來的,因此應該在質量的形成過程中應實現全面的控制;
Ø 突出人的作用,強調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質量管理的活動中,人是最積極和最重要的因素,與質量檢驗和統計質量控制這兩個階段相比,全面質量管理十分強調人的積極作用,認為必須發揮人的積極作用,加強質量意識,以確保產品和服務的質量;
Ø 在保證基礎上的質量持續改進是全面質量管理的精髓。持續改進是全面質量管理的精髓,任何一個組織都應在實現和保持產品質量的基礎上,通過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斷地改進產品質量。
❼ 關於質量的一些口號!!!
1、質量管理體系應如何存在——「叫好」:滿足要求;「叫座」:創造價值。
2、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模式——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做正確的事。
3、識別和確定過程:避免管理體系與實際業務活動「兩層皮」。
4、確定過程輸入輸出:確定范圍,界限,避免過程「打架」。
5、識別和控制風險: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
6、建立文件體系:備有規矩才成方圓,成為改善的基礎。
7、優秀的產品質量一定是卓越質量戰略切實執行的結果。
8、產品質量表現是組織質量戰略與文化運行結果的外部映射。
9、提供一流的服務,讓顧客完全滿意。
10、一塵不染,才能永保健康;一絲不敬,方能精品紛呈。
11、每項操作求質量,產品質量有保障。
12、質量是企業生存的根基,需人人來扶持。
13、包裝是產品質量的最終保障。
14、居安思危,提高責任感,堅持不懈抓產品質量。
15、質量是水,企業是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16、確立標準是品質管制的第一步。
17、鞏固強項,縮減弱項,把握機會,避免危機。
18、走進質量天地,帶來無限商機。
19、用對我自己的永遠不滿意,來換取顧客的永遠滿意。
20、產品的次能鑒別,問題產生能解決。
❽ 什麼叫做全面質量管理其核心思想有哪些
全面質量管理,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種由顧客的需要和期望驅動的管理哲學。TQM以質量為中心,建立在全員參與基礎上的一種管理方法,其目的在於長期獲得顧客滿意、組織成員和社會的利益。
ISO8402對TQM的定義是: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於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菲根堡姆對TQM的定義:「為了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並考慮到充分滿足顧客要求的條件下進行市場研究、設計、製造和售後服務,把企業內各部門的研製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的活動構成為一體的一種有效的體系」。
具體來說,TQM蘊涵著如下含義:
強烈地關注顧客。從現在和未來的角度來看,顧客已成為企業的衣食父母。「以顧客為中心」的管理模式正逐漸受到企業的高度重視。全面質量管理注重顧客價值,其主導思想就是「顧客的滿意和認同是長期贏得市場,創造價值的關鍵」。為此,全面質量管理要求必須把以顧客為中心的思想貫穿到企業業務流程的管理中,即從市場調查、產品設計、試制、生產、檢驗、倉儲、銷售、到售後服務的各個環節都應該牢固樹立「顧客第一」的思想,不但要生產物美價廉的產品,而且要為顧客做好服務工作,最終讓顧客放心滿意。
堅持不斷地改進。TQM是一種永遠不能滿足的承諾,「非常好」還是不夠,質量總能得到改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企業持續不斷地改進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和可靠性,確保企業獲取對手難以模仿的競爭優勢。
改進組織中每項工作的質量。TQM採用廣義的質量定義。它不僅與最終產品有關,並且還與組織如何交貨,如何迅速地響應顧客的投訴、如何為客戶提供更好的售後服務等都有關系。
精確地度量。TQM採用統計度量組織作業中人的每一個關鍵變數,然後與標准和基準進行比較以發現問題,追蹤問題的根源,從而達到消除問題、提高質量的目的。
向員工授權。TQM吸收生產在線的工人加入改進過程,廣泛地採用團隊形式作為授權的載體,依靠團隊發現和解決問題。
❾ 簡要論述中國古代質量思想的形成過程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為「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主要活動在洛陽.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6)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7)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二、進步的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
(1)元朝的鄧牧:自稱「三教外人」,著書大膽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其非君思想,對明清進步思想家有一定影響.
(2)明朝:李贄是明後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黃宗羲:在明亡後,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②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於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觀點,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否定理學家主靜的形而上學思想.他用發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為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
中國古代對治國思想的選擇:史學界認為,自漢武帝至清末,中國統治階級選擇的治國模式是外儒內法而劑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飾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調劑政治.這種治國模式的形成,在秦漢以前經歷了較長時期的選擇和探索的過程.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生活原始粗放,民風淳樸,沒有私有觀念,人人平等相親,過著一種美好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聯盟事務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聯盟首領的智慧和美德來教化民眾,治理國家的思想處於萌芽狀態.在奴隸社會隨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產生了階級和國家,統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級制度以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一方面以武力作為統治的後盾.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時期,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奴隸主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封建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西漢建立之初,由於長期戰亂,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以致人口銳減,農民流亡,經濟凋弊,府庫空虛.鑒於這種形勢與秦之敗亡,漢初統治者便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政治,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生產力,以鞏固統治.一方面對人民採取「輕徭薄賦」、「獎勵耕織」以及緩刑等政策,以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在當時郡國並行的制度下,對地方諸侯王採取不過多干涉的政策,以鞏固封建統治.與這種形勢相適應,黃老思想也就得到廣泛流行,成為西漢前期起主導地位的治國思想.其核心是清靜無為,因循而治.實踐證明,完全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起到了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並出現了著名的封建盛世「文景之治」.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對中國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響.每當大的政治動亂之後,統治階級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往往採用道家治國之策,與民休息,以蓄國力,以安民心,以固社稷根基.除漢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做法.
西漢武帝在位時期封建國家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於君主統治的成分,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也利於社會的穩定,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縱觀兩千多年來儒家之所以能獨領風騷,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內核即哲學上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統主張,在根本上都有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為儒傢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改變面目.先秦儒家沒有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甚至還遭到了秦始皇毀滅性的打擊,這是由先秦儒家初創時自身的理論缺陷導致的.先秦儒學的內容體系充滿著濃重的、溫柔淳樸的倫理親情色彩,顯得「迂遠而闊於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學」,目的在於通過「正名」恢復「周禮」所代表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會為新興地主勢力所青睞.孟子的「仁政」說,雖已轉到新興地主勢力的立場上,但其「仁政」說是建立在「民為貴」、「君為輕」的基礎上的,過分突出了小農利益,因而也不會得到統治者的贊賞.歷史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封建國家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儒學隨之有了恢復生機的條件.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於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盪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盪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後,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為宜.三者之間表現出了互相融合趨勢.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從此以後,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的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法國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國古代的國情,成為歷代統治階級奉行不變的治國圭臬.
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西漢前期,封建統治者迫於經濟凋弊、民心思治的社會形勢,以退為進,奉行黃老之學為統治思想,試圖達到無為而治.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到漢武帝時期開始實行有為政治,統治思想也必然面臨新的抉擇.
漢興以來,除黃老之學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較活躍並有所發展,景武之際的董仲舒便是西漢儒學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賢良對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統治,也應遵循「大一統」的「常經通誼」,而「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因此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從理論上闡明尊崇儒學的思想統治原則,受到漢武帝賞識.隨後武帝採取一系列措施,從而確立了儒學的統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設置儒學五經博士,同時罷免其他諸子博士,把儒學以外的百家之學排斥出官學,史稱「抑黜百家,表彰六經」.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詔批董仲舒、公孫弘建議,在長安興辦太學,用儒家經書教育青年子弟,從此儒學成為官辦學校的主體內容.武帝改造選官制度,規定博士弟子成績優異者可任為郎官,吏有通一藝者可選拔擔任重要職務,還打破常規起用布衣儒生公孫弘為丞相.這樣隨著儒學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與儒學密切結合起來,西漢皇帝詔令和廷議中多稱引儒家理論,司法過程中以《春秋》義例決獄.武帝時遵循儒家思想,舉行封禪、改正朔、修郊祀、定歷數等重大禮制活動,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這一政策與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學獨尊後其它思想學派並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因而獲得了成功.儒家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促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範式.但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悖了思想統一於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如何正確對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待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近代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思想傾向:一是國粹派,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對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國落後的一切根源歸之於文化傳統,主張完全拋棄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全盤西化.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方法應該是古為今用,批判繼承.但是如何進行「古為今用,批判繼承」呢?(1)對哪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例如《周易大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論語》中所提倡的捨生取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品質,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以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春秋公羊傳》中強調的天下統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轉化為新的時代的.尤其是強調統一的思想傳統,更具有現實意義.(2)對有些內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具現實意義.今天我們仍需要提倡自身修養和為社會主義而獻身的精神.(3)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等級觀等.
❿ 為什麼說「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思想及其品質代表了人類社會迄今最先進的人
人生追求就可以把握人生歷程?
人生歷程不是一個人一生所經歷的各種事嗎?那我有了高尚的人生追求,現在就能知道我以後會經歷什麼了???? 展開
寫回答有獎勵 共5個回答
lxlminoz
2020-07-02 說的都是干貨,快來關注
關注
這道題目屬於2021考研政治思修題,解答如下:
1、一個人確立了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的生命歷程和奮斗目標,深刻理解人為了什麼而活,應走什麼樣的人生之路等道理。
2、一個人確立了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才能以正確的人生態度對待人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以人民利益為重,始終對祖國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一個人確立了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才能掌握正確的人生價值標准,才能懂得人生的價值首先在於奉獻,自覺用真善美來塑造自己,不斷培養高尚的操行和純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為高尚的人。
(10)質量思想的創造者擴展閱讀
政治思修考研知識點
1、「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思想以其科學而高尚的品質,代表了人類社會迄今最 先進的人生追求。以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基本觀點為理論基礎,指明了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應確立的人生目標和方向。
2、思想道德和法律雖然在調節領域,調節方式,調節目標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兩者都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服務於一定的經濟基礎。一方面思想道德為法律提供借思想指引和價值基礎。另一方面,思法律為思想道德提供製度保障。
3、人生價值的內涵:人生價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實踐活動對社會和個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人生價值的層次:人生價值內在地包括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個體的生命人生活動對自己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