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說四大發明是中國的恥辱
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有科技,沒科學,我們有悠久的文明,卻沒有從中孕育出嚴謹科學的思考方式。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發明了諸如四大發明這樣一系列先進實用的技術,卻從未更深一步的思考其背後的原理,或者將其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而是滿足於小農民耕的生活,更是在科技革命中固步自封,落後於時代潮流。當然這些和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形氣候,早早的完成大一統的歷史背景等因素分不開的。
㈡ 為什麼四大發明是四大發明,而不是其他
這是根據影響力決定的,這四項發明對人類的文明傳播,科技的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指南針用於航海,發現新大陸,沒有它可不行,
造紙和活字印刷術,對文明,文化的傳播,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火葯,在科技,邊防,戰爭等領域也是意義重大
㈢ 為什麼說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抄就是四大發明了。火葯對於粉碎西方騎士階層,建立屬於資產階級的政權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傳入推動了西方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發展;指南針對於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有決定作用。除此之外,比如九章算術、圓周率對數學的貢獻;本草綱目,四診療法對醫學的完善;地動儀、日月食的觀測對天文的貢獻。。。。。。。可以說,中國古代科技對世界早期科技發展具有決定作用,中國是古代世界科技中心。
㈣ 為什麼四大發明是四大發明,而不是其他呢
「四大發明」的原型,最早出現在培根的《新工具》里,只有三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沒有造紙,培根說這三項發明改變了世界歷史,但他並沒說這三項發明是誰做出來的。稍後馬克思基本上承襲了培根的說法,也是說三大發明,馬克思說火葯把騎士的城堡炸得粉碎,指南針造成了地理大發現,印刷術變成新教的工具,最後成為改變這個世界的杠桿, 但是馬克思也沒有把這三個發明歸於中國。從三大發明變成四大發明,最初是來華的耶穌會士艾約瑟 (JosephEd-kins,1823~1905),他把造紙放了進去。最大的功勞要歸李約瑟,他大力贊美和強調這四大發明是中國人做出的貢獻,李約瑟長期研究中國科學史,不斷稱頌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 。四大發明通過李約瑟提倡之後,進入了我們的教科書。(《關於四大發明的爭議和思考——江曉原教授在復興論壇的演講》,《解放日報》2011年9月11日。)很顯然,這個概括是從西方而不是中國的角度得出的。研究中國的外國人往往對歷史上中外科技交流方面的情況比較關注,之所以選了那四種是考慮到它們對近代歐洲 的影響,並不是說中國古代只有那四種最重要、其他的不重要不能代表中國古代科技水平,等等。
滿意請採納
㈤ 為什麼說四大發明是中國人的驕傲
可你不知歐洲人也有四大發明!電力,電話,電腦,手機,互聯網
㈥ 為什麼說「新四大發明」言過其實
文|凱風
最近,「新四大發明」的說法不脛而走,攪動不少人的神經。所謂「新四大發明」,指的是高鐵、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說法來自某高校發起的留學生民間調查,
先不說這四大產品的票選有多少科學含量,「新四大發明」這種說法本身就有一種討巧的味道。既然是「發明」,它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原創和首位;而「四大發明」,又隱隱然完成了與古代燦爛歷史的銜接,讓人不自覺升騰起一股自豪感。
不過,說是「新四大發明」,顯然是不準確的。
1
無論是網購和支付寶等典型的阿里系產品,還是高鐵、共享單車等新型交通模式,其原創技術都不屬於中國。
互聯網電商的先驅是美國亞馬遜,互聯網支付的先行者是PayPal,高鐵的技術原型是日本新干線,共享單車的理論基礎是來自於美國的共享經濟,共享單車嚴格來說只是分時租賃,這一模式在國外也早有嘗試。
所以,與其說是「新四大發明」,不如說是「新四大產品」。這四種模式都不是為中國所發明,只不過在中國得到最成熟的運用。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相比於發達國家,中國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一方面,擁有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龐大市場,人口在這里不再是負擔,而是攤薄市場成本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又擁有對於新技術打破傳統壟斷的期待,譬如互聯網支付對於傳統銀行體系的挑戰,網約車、共享單車對於計程車體系、傳統單車模式的挑戰。
比如高鐵,對比美國,美國擁有一流的技術,擁有世界上最早的普通鐵路網路,為何卻沒發展出龐大的高鐵體系?奧巴馬曾提出建設橫貫美國高鐵網路的夢想,但迄今為止只有加州高鐵一條動工,而開通日期要到遙遠的2029年。
這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復雜,因為發不發展高鐵不僅是個技術問題,更是個成本效益問題。人口密度越大,線路上支點城市越多,高鐵的上座率就越高,單位成本就越低。反觀美國,除了東西海岸尚有條件之外,其他地區並不具備修建高鐵的基礎。再加上航空業廉價且發達,私家車更是蔚然成風,所以缺乏推廣高鐵的動力。
再比如網購,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消費者網購支出為人民幣51710億元——超過美國和英國之和。電商為何在中國更發達?
一個原因是在中國,實體店鋪的物流成本和鋪租成本高居不下,去掉這些中間環節之後,線上價格遠遠低於線下價格。再考慮到消費水準還在逐步升級,對於商品廉價的需求超過對於其他方面的需要,電商能夠迅速崛起也就不令人意外。
換句話說,在發達國家,電商更像是實體零售業的補充,那麼在中國,電商更像是一場革命。
2
在這所謂的新四大發明裡,最有可能實現產品和技術輸出的只有高鐵。無論是網購、支付寶還是共享單車,支撐的都是商業模式和市場廣度,而非技術,且在國外都有同類產品,想要滲透並不容易。
從戰略層面而言,其他三個產品與高鐵也不在一個重量級。高鐵出海,表面上看是搶占市場謀取標准制定話語權,實際上卻有超出技術之外的意義。
在泛亞區域,高鐵網路的聯通有助於提升中國對於亞洲的輻射力和影響力,而在第三世界國家,高鐵出海則有點重復當年歐美借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影響力的套路,最近被頻繁提及的「高鐵外交」就是這種思維的反應。
不過,高鐵出海雖然被寄予厚望,但在現實中,卻遭遇不小的困難。從泰國到美國,從墨西哥到委內瑞拉,高鐵出海「雷聲大,雨點小」。
在泰國,中泰高鐵由於日本攪局,一波三折;在美國,西部快線公司宣布中止與中鐵國際的項目合作,美中雙方本已簽署協議的西部快線項目擱淺。在墨西哥,當地先是撤銷中國企業中標結果,最終更是宣布無限期擱置高鐵項目;在委內瑞拉,由中國企業承建的委內瑞拉高鐵徹底停擺,工程項目現場雜草叢生。
如果說美國等地的高鐵項目中國出局,東南亞的高鐵項目一波三折,原因還是來自歐美、日本激烈的競爭所致,那麼委內瑞拉的「賠本賺吆喝」模式同樣難以為續,又是為何?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能力建設高鐵,也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必要建造高鐵。比如委內瑞拉,既沒有人口密度,也沒有財力支撐,就是電力供應也捉襟見肘,這樣的國家根本沒有必要也沒能力建設高鐵,更不用說當地經濟搖搖欲墜,任何國外投資都無法迴避這一點。
所以,無論是高鐵還是其他產品,國貨走出去,雖然應該有基於經濟之上的政治全局性衡量,但基本的商業常識還是應該擺在第一位。最糟糕的一種可能是,賠了本,還沒能賺到吆喝。
3
每一個革命者都會面臨傳統利益的阻擾,「新四大產品」也不例外。
拋開高鐵,來看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互聯網電商及其衍生品快遞業,革的是傳統實體零售業和郵政業務的命,所以諸如「淘寶不死,中國不富」的言論一直都甚囂塵上。
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革的是銀行和傳統金融的命,從二維碼支付和余額寶的遭遇就能看出傳統利益的牢不可破。
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對於傳統行業更是顛覆性的。網約車一度讓計程車行業嚇破了膽,然而最終在體制的庇護之下,計程車起死回生,網約車一蹶不振。共享單車則讓摩托客、短途的士和依賴財政補貼的傳統公共自行車企業失去市場,尤其是傳統公共自行車背後都有政府的參與,所以地方政府也有動力對於共享單車的發展做出限制。
面臨這些現實掣肘,與其繼續自豪於「新四大發明」的聲勢,不如反思創新的基因該如何呵護。雖然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依靠技術優勢殺出重圍,但網約車的失利,則讓創新蒙上一層灰。
「新四大產品」,遠非值得自豪或驕傲的理由。尤其是這四大產品中,只有高鐵觸及到核心技術的門檻,其他的互聯網信息時代的產品,不僅容易被既得利益絞殺,也會很快被技術創新所取代。不進則退,這是顛覆不破的道理。
㈦ 為什麼老說四大發明是中國發明的
因為四大發明就是中國發明的。不好意思讓你失望了。這是有史料記載的,包括國外史料記載。所以連韓國棒棒動了孔子都不敢說四大發明是他們的。所以讓你失望了。我只能說!四大發明就是中國發明的。沒有為什麼!
㈧ 「四大發明」的說法從何而來
火葯
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火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活字印刷術
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後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指南針輾轉傳入歐洲後在航海大發現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科學史家清楚,最早解答「指南針為何能夠指南」問題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科學家吉爾伯特。那麼,中國發明指南針後對指南針理論作過什麼樣的探討?吉爾伯特的理論是否及時傳到了中國?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又對我國指南針理論的發展有過哪些影響?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關增建從2003年起開始著手研究這些基本上還是空白的問題。
「中國最早的指南針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感應說』。」關增建介紹,11世紀中葉時我國大科學家沈括還對指南針感到匪夷所思,他的《夢溪筆談》介紹了指南針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發現和指南針的架設方法,但對指南針為什麼會指南卻沒有一點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隨後,文人學者們從陰陽五行學說出發,結合當時人們對大地形狀的認識,提出各種指南針理論。例如,最晚成書於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邏輯:
「磁針是鐵打磨成的,鐵屬金,按五行生剋說,金生水,而北方屬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鐵產生於磁石,磁石是受陽氣的孕育而產生的,陽氣屬火,位於南方,因此南方相當於磁針之母。這樣,磁針既要眷顧母親,又要留戀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關增建表示,從近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蒙氏理論」完全異想天開,但從事物的屬性出發解釋其行為,在東西方科學史上都是常用的做法。我國古代陰陽學說昌盛,用陰陽學說闡釋指南針指南及「常微偏東」的原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特別是,該理論認為磁石不同端面有不同屬性,它們決定磁針的指向,這種說法很容易啟發人們發現磁石的兩極,並進一步聯想到磁極與磁針指向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找到可能的途徑。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紙的發明人。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