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在抗生素發明以前肺炎

在抗生素發明以前肺炎

發布時間:2021-06-03 20:05:58

A. 抗菌素是怎麼發明(要故事)

提起抗生素,今天可能沒有人不知道。得了肺炎,用青黴素或者其他抗生素可以很快治療好;傷口發炎,常常也要用抗生素。的確,人類戰勝疾病,特別是與致病微生物的感染作斗爭,抗生素起到並且還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有人估計,由於抗生素的發明,全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了10歲。抗生素是怎樣發現和變成造福人類的葯品的呢?讓我們慢慢道來。
1929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培養皿中培養細菌時,發現從空氣中偶然落在培養基上的青黴菌長出的菌落周圍沒有細菌生長。他認為是青黴菌產生了某種化學物質,分泌到培養基里抑制了細菌的生長。這種化學物質便是最先發現的抗生素——青黴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和另外兩位科學家經過艱苦難努力,終於把青黴素提取出來製成了制服細菌感染的特效葯品。因為在戰爭期間,防止戰傷感染的葯品是十分重要的戰略物資,所以,美國把青黴素的研製放在同研製原子彈同等重要的地位。1943年,這個消息傳到中國,當時還在抗日後方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學朱既明,也從長霉的皮鞋上分離到了青黴菌,並且用這種青黴菌製造出了青黴素。1947年,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曼又在放線菌中發現、並且製成了治療發現了近萬種抗生素。不過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毒性太大,適合作為治療人類或牲畜傳染病的葯品還不到百種。後來人們發現,抗生素並不是都能抑制生物生長,有些是能夠抑制寄生蟲的,有的能夠除,有的可以用來治療心血管病,還有的可以抑制人體的免疫反應,可以用在器官移植手術中。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科學家們把抗生素的范圍擴大了,給了一個新的名稱,叫做生物葯物素。
半個多世紀,抗生素的確挽救了無數病人的生命,但是,因為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也帶來了一些嚴重問題。例如不少孩子的牙齒又黃又發育不好,就稱為「四環素牙」;有的患者因為長期使用鏈霉而喪失了聽力,變成了聾子;還有的病人因為長期使用抗生素,而抗生素在殺死有害細菌的同時,把人體中有益的細菌也消滅了,於是病人對疾病的抵抗力越來越弱。更為嚴重的是微生物對抗生素的抵抗力也隨著抗生素的頻繁使用越來越強,使得許多抗生素對微生物感染已經無能為力了。所以,現在的醫生在開處方時,對是否要使用抗生素是越來越謹慎了。
好在,8點前!!!

B. 人類最先發現的抗生素是什麼

提起抗生素,今天可能沒有人不知道。得了肺炎,用青黴素或者其他抗生素可以很快治療好;傷口發炎,常常也要用抗生素。的確,人類戰勝疾病,特別是與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抗生素起到並且還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有人估計,由於抗生素的發明,全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了10歲。抗生素是怎樣發現和變成造福人類的葯品的呢?讓我們慢慢道來。 1929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培養皿中培養細菌時,發現從空氣中偶然落在培養基上的青黴菌長出的菌落周圍沒有細菌生長。他認為是青黴菌產生了某種化學物質,分泌到培養基里抑制了細菌的生長。這種化學物質便是最先發現的抗生素——青黴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和另外兩位科學家經過艱苦難努力,終於把青黴素提取出來製成了制服細菌感染的特效葯品。因為在戰爭期間,防止戰傷感染的葯品是十分重要的戰略物資,1943年,這個消息傳到中國,當時還在抗日後方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學朱既明,也從長霉的皮鞋上分離到了青黴菌,並且用這種青黴菌製造出了青黴素。1947年,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曼又在放線菌中發現、 .....

C. 20世紀20年代,弗萊明第一個發明了抗生素-青黴素。抗生素問世後,肺炎、腦膜炎等疾病得到了救治,抗生素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抗生素的發明與慎用足科學家通過實踐得出的正確認識。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抗生素的發明產生於治病的需要,慎用的結論也是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抗生素的優缺點是通過實踐檢驗出來的。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抗生素發明的目的是為治病服務的,慎用抗生素也是為了人類的健康。

D. 不能濫用抗生素

1.抗生素作用
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產生、能抑制或殺滅其他微生物的物質。抗生素分為天然品和人工合成品,前者由微生物產生,後者是對天然抗生素進行結構改造獲得的部分合成產品。
1981年我國第四次全國抗生素學術會議指出,近些年來在抗生素的作用對象方面,除了抗菌以外,在抗腫瘤,抗病毒,抗原蟲、寄生蟲和昆蟲等領域也有較快發展。有些抗生素具有抑制某些特異酶的功能,另外一些抗生素則具有其他的生物活性或生理活性的作用。鑒於「抗菌素」早已越出了抗菌范圍,繼續使用抗菌素這一名詞已不能適應專業的進一步發展,也不符合實際情況了。因此,會議決定將抗菌素正式更名為抗生素。

2.凡超時、超量、不對症使用或未嚴格規范使用抗生素,都屬於抗生素濫用。
人們治療疾病時候,應用的抗生素,同時也鍛煉了細菌的耐葯能力.這些細菌及微生物再次傳染給其他病人的時候,就對原來應用的抗生素產生了一定的耐葯性,如此反復傳播,最終的某個時候,他最終對這種抗生素不再敏感. 也就是說,人們無度的濫用抗生素,最終將導致人們對於那些耐葯的細菌及微生物會有束手無策的時候. 那時將是人類的悲哀. 雖然人們新發現的抗生素種類也是逐漸增加的,但是總有發現趕不上濫用的步伐的時候---當細菌和微生物被人類的抗生素鍛煉的金剛不壞身的時候,人們還用什麼呢?
濫用抗生素,可以導致菌群失調.正常人類的肌體中,往往都含有一定量的正常菌群,他們是人們正常生命活動的有益菌,比如:在人們的口腔內,腸道內,皮膚....,都含有一定數量的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有益菌群,他們參與人身體的正常代謝.同時,在人體的軀體中,只要這些有益菌群的存在,其他對人體有害的菌群是不容易在這些地方生存的.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如同某些土地中,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人類",其他的"人類"是很難在此生存的. 而人們在濫用抗生素的同時,抗生素是不能識別對人類有益還是有害菌群的,他們如同在鏟除當地"土匪"的同時,連同老百姓也一起殺掉的情況,結果是人身體正常的菌群也被殺死了. 這樣,其他的有害菌就會在此繁殖,從而形成了"二次感染",這往往會要導致應用其他抗生素無效,死亡率很高.
人類與致病微生物之間的這場戰爭,當今已經發展到幾乎白熱化的狀態了!微生物有天然耐葯性和獲得性耐葯性,其獲得性耐葯性就是由抗菌葯物誘導的,之所以出現了這么多的耐葯菌株,人類製造抗菌葯物的技術就成了罪魁禍首。一般認為,一個新的抗菌葯物上市大約5年以後,就有耐葯菌株產生了,這種抗菌葯物就開始面臨被淘汰的危險。於是,我們人類又開始研製新的抗菌葯物,細菌又開始形成新的耐葯菌株... ... 想起了一句老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真真的是這場人菌之戰快成了百年之戰了。(註:真正意義上的抗菌葯物上市還不到一百年)
我們不得不承認,如果說現代科學還是很不完善的,那麼現代醫學的不完善是首當其沖的,很多的疾病的病因沒有被確定、很多的疾病沒有根治的方法,現代醫學還處在一個相對初級的階段,離現代人的期望還很遠。所以說,我們現在的病人在一定程度上都還是醫學的「試驗品」,從醫學史看來,我們現代醫學的成果是我們的前人用生命積累的經驗,而我們的後人,也要享受我們現代人用生命所積累的經驗。醫學就是用生命積累經驗的科學。
比起一百年前的人來講,我們已經很幸運了,那時候,大葉肺炎的死亡率很高的,現在幾乎見不到死於肺炎的人了——抗生素改變了人類疾病譜。
總之,醫學還是很初級的!
總之,抗生素是一把雙刃劍!
3.感冒最好不要用抗生素,抗生素只針對炎症病灶,對感冒本身沒有治療效果

E. 抗生素是誰製造出來的

這些能化險為夷、功不可沒的抗生素正是由放線菌產生出來的。據統計,目前全世界使用的抗生素葯品約有80%來自於放線菌。我們熟悉的鏈黴素是由一種叫灰色鏈絲菌的放線菌產生的,它對肺結核病非常有效。在福建省土壤中找到的龜裂鏈絲菌,它能產生巴龍黴素,是治療阿米巴痢疾和腸炎的特效葯。從山東濟南土壤中找到一種放線菌產生創新黴素,它最適宜治療大腸桿菌引起的各種感染。對燒傷病人防止致病菌感染的有小單孢菌產生的慶大黴素和由小金色放線菌產生的春雷黴素。由龜裂鏈絲菌產生的金黴素和四環素、委內瑞拉鏈絲菌產生的氯黴素以及許多鏈絲菌都能產生的新黴素可以用來治療多種疾病。因為這些抗生素能抑制許多致病菌,所以又有廣譜抗菌素之稱。由紅鏈絲菌產生的紅黴素和在貴州土壤中分離的一種放線菌產生的萬古黴素常常用來治療其他抗生素醫治無效的疾病。由放線菌產生的克念菌素、制黴菌素能抑制致病的真菌。此外,放線菌產生的抗癌抗生素也已經應用於臨床。

F. 1928年,抗生素——青黴素的發明當時被譽為醫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抗生素問世後,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跡,肺


(1)堅持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人們對抗生素的認識及使用方回法只能來源於實踐並通答過實踐去檢驗。
(2)認識到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對抗生素的認識過程也是如此。

G. 抗生素未發明前人們用什麼消炎

沒有,在抗生素(包括磺胺類)發明之前,人類面對細菌感染都是靠自身免疫力的,贏了痊癒,輸了敗血症死掉。

H. 抗生素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1928年,弗萊明發明了第一個抗生素--青黴素,當時被譽為人類醫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的里程碑。抗生素問世後,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跡,使許多疾病消失無蹤, 如肺炎、腦膜炎、產褥熱、敗血症、結核等。許多人因此而相信疾病從根本上是可以治癒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抗生素是否如這些人所願,給人類根除疾病帶來了希 望呢?

事實恐怕遠非如此,21世紀的今天,耐葯菌的發展令人觸目驚心。

引發腥紅熱的A號鏈球菌的消失與再現就是一個經典例子,而且表 明對一種細菌的成功抑制能促成另一種細菌的出現。在60年代,A號鏈球菌似乎完全消失了:在西方沒有腥紅熱發生。其實,當A號鏈球菌消退以後,它的近親B 號鏈球菌開始出現。它尤其容易感染新生嬰兒,到了1980年,它在兩個月以下的新生嬰兒中造成75%的死亡率。與此同時,A號鏈球菌在暗地裡突變和繁殖, 在80年代末期突然再次出現。新的A號鏈球菌攜帶與中毒性休克綜合症同樣致命的毒素,除了大劑量青黴素外,對所有葯物都有抵抗力。

大 量耐葯菌的產生,使難治性感染和條件致病菌感染的機會越來越多。如耐青黴素的肺炎鏈球菌,過去對青黴素、紅黴素、磺胺等葯品都很敏感,現在幾乎「刀槍不 入」。綠膿桿菌對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種抗生素的耐葯性達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對西力欣、復達欣等16種高檔抗生素的耐葯性高達51.85%— 100%。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除萬古黴素外已經無葯可治。

在抗生素歷史上曾有過多起耐葯的金葡萄菌、沙雷氏菌、克雷伯氏菌、假單胞桿菌的感染威脅。50年代在歐美首先發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這種感染很快席捲全球,形成世界大流行,有5000萬人被感染,死亡人數達50多萬。

從 細菌的耐葯發展史可以看出,在某種新的抗生素出現以後,就有一批耐葯菌株出現。開發一種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而一代耐葯菌的產生只要2年 的時間,抗生素的研製速度遠遠趕不上耐葯菌的繁殖速度。人們不能不擔心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種對所有抗生素都具有耐葯性的細菌出現,也就是說人類將重新回 到上個世紀20年代之前沒有抗生素的年代。

在這場人類與細菌的較量中,越來越多的人力投入,人類卻屢戰屢敗。難怪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教授悲哀地說「細菌比人要聰明」。

其實,從修煉的角度來看,這些現象不難解釋。產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業力,細菌只是業力在這個空間身體上的表現。抗生素能殺死這個空間的細菌,卻動不了另外空間的業力。只要業力還在,它就能不斷的往這個空間反映,表現起來就可能是耐葯菌的不斷產生,使抗生素失效。

所 以,不消除另外空間的業力,就不可能在這個空間根除疾病。研究和採用葯物對抗細菌實際上是打一場不可能根本取勝的戰役。真正的健康不是靠採用各種治療手段 而取得的短暫的舒適。人類應該多從自身找一找原因,多花些精力在提高道德、多做善事和轉化業力上,那才真正有根治的效果,那也就不需要抗生素了。

抗生素系指在高稀釋度下對一些特異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和病毒等有殺滅或抑製作用的微生物產物(次級代謝物)。此後用化學方法合成的「仿製品」,具有抗腫瘤作用的微生物產物,抗生素母核加入不同側鏈(半合成抗生素)等,也均稱為抗生素。
1981年我國第四次全國抗生素學術會議指出,近些年來在抗生素的作用對象方面,除了抗菌以外,在抗腫瘤,抗病毒,抗原蟲、寄生蟲和昆蟲等領域也有較快發展。有些抗生素具有抑制某些特異酶的功能,另外一些抗生素則具有其他的生物活性或生理活性的作用。鑒於「抗菌素」早已越出了抗菌范圍,繼續使用抗菌素這一名詞已不能適應專業的進一步發展,也不符合實際情況了。因此,會議決定將抗菌素正式更名為抗生素。

鏈黴素是從鏈黴菌(灰色鏈絲菌)培養液中提取出來的一種抗生素。鏈黴素的硫酸鹽是白色或微黃色的粉末或結晶,易溶於水,比較穩定,對某些桿菌,特別是結核桿菌,具有顯著的抑菌乃至殺菌作用。鏈黴素主要用於治療結核病、鼠疫、百日咳、細菌性痢疾和泌尿道感染等。

金黴素也叫做「氯四環素」,是從金黴菌(金色鏈絲菌)培養液中提取出的一種抗生素。金黴素的鹽酸鹽是金黃色的結晶,味苦,能溶於水中。金黴素主要用於治療對青黴素產生了抗葯性的細菌性感染,以及斑疹傷寒、異型肺炎、沙眼、阿米巴痢疾等疾病。

滅瘟素又叫「稻瘟散」、「布拉葉斯」,是一種從放線菌培養液中提取出來的抗生素,用於防治稻瘟病、稻胡麻斑病、水稻菌核病等。但是,番茄、煙草、茄、桑、豆類等植物對滅瘟素較敏感,不能使用。

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某些微生物對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抑製作用,把這種現象稱為抗生。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於揭示出抗生現象的本質,從某些微生物體內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稱為抗生素,如青黴菌產生的青黴素,灰色鏈絲菌產生的鏈黴素都有明顯的抗菌作用。所以人們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對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一類化學物質稱為抗生素。
由於最初發現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對細菌有殺滅作用,所以一度將抗生素稱為抗菌素。但是隨著抗生素的不斷發展,陸續出現了抗病毒、抗衣原體、抗支原體,甚至抗腫瘤的抗生素也紛紛發現並用於臨床,顯然稱為抗菌素就不妥,還是稱為抗生素更符合實際了。抗腫瘤抗生素的出現,說明微生物產生的化學物質除了原先所說的抑制或殺滅某些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之外,還具有抑制癌細胞的增殖或代謝的作用,因此現代抗生素的定義應當為:由某些微生物產生的化學物質,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細胞增殖的物質叫做抗生素。
細菌「導彈」有望代替抗生素

據報道,細菌之間相互拼殺所用的微小蛋白質「導彈」有望在不久的將來代替治療疾病所用的抗生素。研究該項技術的一個美國研究所希望能夠首先在治療動物(如豬和雞)的常見病方面取得突破。同時這個研究所也發現用這種蛋白質「導彈」能夠在食品無菌包裝和保存方面做出突破。由於人體血原對抗生素的反應存在一定的危險,這種物質的使用能夠降低醫學的危險性,且使用後沒有後遺物。

但是值得我們警覺的是:你我可能生活在濫用抗生素的環境中.

可以這么說,人類發現並應用抗生素,是人類的一大革命,從此人類有了可以同死神進行抗爭的一大武器,因為人類死亡的第一大殺手就是細菌感染.抗生素的臨床應用有嚴格的界定.目前我們臨床醫生特別是基層醫療單位的醫生,在臨床工作中,亂用抗生素的狀況特別嚴重.

過節了,我隨同家人到農村的老家去看看,順便也參觀了一些縣鄉的衛生醫療單位--衛生所和衛生院,結果對於抗生素應用的現狀,著實大為吃驚.在一些鄉衛生所,凡是有了感冒的病人,往往都要"掛水"--靜點抗生素,人們往往在感冒之後,特別是過節期間,都不吝惜錢財,都希望早點好.在一個診所,一個年輕的小醫生告訴一個老人,說:"大爺,你感冒了,我先給您靜點點青黴素吧,點了就好了,先別用太好的葯品,如先鋒黴素,小病用了太好的葯,將來有了大病就得總用好葯品了......"結果那位老人感激的說:"好 好".

我對目前臨床濫用抗生素的情況到是了解些.這種醫生不論病情,隨便亂用的情況在基層比比皆是.從那態度和藹熱情周到的服務中,我絕對能排除他們是為了某些經濟利益坑害患者的設想.現在,不少人凡是感冒都要用抗生素,雖然抗生素能抗細菌和某些微生物,但卻不抗病毒。而感冒大多屬病毒感染,隨意亂用,只會增加其副作用,並使肌體產生耐葯性。

凡超時、超量、不對症使用或未嚴格規范使用抗生素,都屬於抗生素濫用。

人們治療疾病時候,應用的抗生素,同時也鍛煉了細菌的耐葯能力.這些細菌及微生物再次傳染給其他病人的時候,就對原來應用的抗生素產生了一定的耐葯性,如此反復傳播,最終的某個時候,他最終對這種抗生素不再敏感. 也就是說,人們無度的濫用抗生素,最終將導致人們對於那些耐葯的細菌及微生物會有束手無策的時候. 那時將是人類的悲哀. 雖然人們新發現的抗生素種類也是逐漸增加的,但是總有發現趕不上濫用的步伐的時候---當細菌和微生物被人類的抗生素鍛煉的金剛不壞身的時候,人們還用什麼呢?

濫用抗生素,可以導致菌群失調.正常人類的肌體中,往往都含有一定量的正常菌群,他們是人們正常生命活動的有益菌,比如:在人們的口腔內,腸道內,皮膚....,都含有一定數量的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有益菌群,他們參與人身體的正常代謝.同時,在人體的軀體中,只要這些有益菌群的存在,其他對人體有害的菌群是不容易在這些地方生存的.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如同某些土地中,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人類",其他的"人類"是很難在此生存的. 而人們在濫用抗生素的同時,抗生素是不能識別對人類有益還是有害菌群的,他們如同在鏟除當地"土匪"的同時,連同老百姓也一起殺掉的情況,結果是人身體正常的菌群也被殺死了. 這樣,其他的有害菌就會在此繁殖,從而形成了"二次感染",這往往會要導致應用其他抗生素無效,死亡率很高.

難以容忍的是,目前的一些葯品廣告,往往誤導不大懂得醫療的人們去濫用抗生素.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廣告--"嚴迪治療感冒",這就是一個誤導人們的廣告. 嚴迪又叫羅紅黴素,屬於大環內酯類葯物.就是地地道道的抗生素,他根本就不治療感冒所引起的早期症狀. 感冒的病因主要是病毒。由細菌引起的只是極少數。而目前針對病毒,人類尚無任何葯品敢說能夠准確有效地殺死人體內的病毒,感冒最終要靠人體的自身免疫力,只有感冒合並有細菌感染了,才可以應用抗生素.這個例子子就是抗生素濫用也有社會原因.

抗生素如同一把雙刃的劍,用之科學合理,可以為人類造福,不恰當則要危害人類的健康.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人類濫用抗生素的環境里,甚至近些年來我們食用的大量的肉食產品和水產品中,據說也常常應用了抗生素,這是多麼的可怕呀.比如:我所知道有很多的養雞專業戶,到處用不法渠道從醫院和醫葯公司收購大量過期待銷毀的抗生素和激素類葯品,每天都定時拆開來倒在一個盆子里,往成群的雞舍里拋灑,結果有的雞雛能撿食好幾片.大量的抗生素和激素類葯品,使得小雞在短短的34天就出欄上了人們的餐桌, 所以自從我知道以後,從來再也不敢吃市場賣的白條雞了,因為我覺得那些肉食品中含有大量的青黴素和地塞米松的味道,令人做嘔.

說這些不著邊際的話是什麼意思呢? 是為了說明我們生活在濫用抗生素的社會里,這些將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多大的危害呢? 有多少人是明知故犯,也有多少人是被迫與無辜的呢?

一句話,為了我們人類自身,合理應用抗生素吧.願綠色的社會,綠色的環境,願人類不再自我慢性自殺吧.

I. 抗生素是誰發明的

提起抗生素,今天可能沒有人不知道。得了肺炎,用青黴素或者其他抗生素可以很快治療好;傷口發炎,常常也要用抗生素。的確,人類戰勝疾病,特別是與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抗生素起到並且還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有人估計,由於抗生素的發明,全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了10歲。抗生素是怎樣發現和變成造福人類的葯品的呢?讓我們慢慢道來。 1929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培養皿中培養細菌時,發現從空氣中偶然落在培養基上的青黴菌長出的菌落周圍沒有細菌生長。他認為是青黴菌產生了某種化學物質,分泌到培養基里抑制了細菌的生長。這種化學物質便是最先發現的抗生素——青黴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和另外兩位科學家經過艱苦難努力,終於把青黴素提取出來製成了制服細菌感染的特效葯品。因為在戰爭期間,防止戰傷感染的葯品是十分重要的戰略物資,1943年,這個消息傳到中國,當時還在抗日後方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學朱既明,也從長霉的皮鞋上分離到了青黴菌,並且用這種青黴菌製造出了青黴素。1947年,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曼又在放線菌中發現、並且製成了治療發現了近萬種抗生素。不過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毒性太大,適合作為治療人類或牲畜傳染病的葯品還不到百種。後來人們發現,抗生素並不是都能抑制生物生長,有些是能夠抑制寄生蟲的,有的能夠除,有的可以用來治療心血管病,還有的可以抑制人體的免疫反應,可以用在器官移植手術中。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科學家們把抗生素的范圍擴大了,給了一個新的名稱,叫做生物葯物素。 半個多世紀,抗生素的確挽救了無數病人的生命,但是,因為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也帶來了一些嚴重問題。例如不少孩子的牙齒又黃又發育不好,就稱為「四環素牙」;有的患者因為長期使用鏈霉而喪失了聽力,變成了聾子;還有的病人因為長期使用抗生素,而抗生素在殺死有害細菌的同時,把人體中有益的細菌也消滅了,於是病人對疾病的抵抗力越來越弱。更為嚴重的是微生物對抗生素的抵抗力也隨著抗生素的頻繁使用越來越強,使得許多抗生素對微生物感染已經無能為力了。所以,現在的醫生在開處方時,對是否要使用抗生素是越來越謹慎了。

J. 得肺炎從前臂靜脈輸入抗生素,當運輸到肺,抗生素經過的途徑

血液循環路線如圖所示: . 從血液循環圖中看出:醫生將抗生素從他前臂靜脈輸入時,抗生素進入血液循環後,經③上腔靜脈→⑤右心房→⑦右心室→①肺動脈→⑧肺部毛細血管→到肺(發炎部位).所以「小張得了肺炎,醫生將抗生素從他前臂靜脈輸入,當運送到肺時」,抗生素經過的途徑依次是「③⑤⑦①⑧」. 故選:D.

與在抗生素發明以前肺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