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空城計是誰發明的

空城計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03 10:14:09

1. 空城計是誰發明

曹操

興平二年(195年)春天,緩過氣來的曹操再次親率軍攻打呂布,迫使呂布後退。夏天,呂布反撲,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敗而逃。曹操對呂布首次取得了重大勝利。敗退中的呂布與陳宮部會合,聚集到一萬多部隊,轉身又來戰曹操。曹操大膽的採取了「空城計」虛張聲勢,呂布不敢貿然進攻。曹操連夜調回了大量的部隊。而呂布知道曹操昨天的舉動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第二天一早便主動進攻。結果曹軍伏兵大出,大敗呂布。呂布連夜逃走,放棄了兗州,投奔劉備。在這場戰爭中,曹操的表現非常出色,他在連續失敗中沒有氣餒,屢敗屢戰,以燎原烈火一樣的瘋狂熱情激勵出了全軍的鬥志,雖然身處逆境,但在氣勢上完全壓倒了呂布,最終取得勝利。

在正月十五的開篇之講中,易中天認為「空城計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發生在諸葛亮的身上,而是發生在曹操的身上。」據易教授介紹,「空城計」其實是曹操在與呂布的一次交戰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發明」的。《三國演義》實行貶抑曹操的方針,這才讓諸葛亮搶了功勞。
但據一個網友考證,曹操和呂布之戰其實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伏擊戰」,而並非易教授所說的「空城計」。該網友有《資治通鑒》史料為證:「布復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操兵皆出收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操隱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進,乃令輕兵挑戰,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騎並進,大破之,追至其營而還。」並沒有像易中天說的那樣,曹操把城裡的婦孺都弄的城牆上,製造歌舞昇平的景象,迷惑呂布。該網友據此認為,易教授講座很有「誇大」之嫌。
易中天回應———「我的每一個觀點都是有史料根據的,決不會瞎說。」易中天昨向記者保證。易教授告訴記者,他講「三國」主要依據《三國志》和《世說新語》,對《資治通鑒》研究很少,因為「此書有許多地方不可信」。盡管如此,易教授仍然表示,會去查相關史料,給挑刺聽眾一個說法。參考資料:易中天品三國

2. 空城計到底出自誰

明孝宗時,孔鏞任田州知府。上任後的第三天,州內的軍隊到別處執行任務去了,只留下一座空城。當地的峒族山民得到這個消息,馬上聚集在一起拿著刀槍包圍了田州城。
眾人驚慌失措地關起城門,下決心死守幾天。可孔鏞卻說:「把城門打開!」有人勸他說:「大人,峒族山民是十足的野人,他們不知道什麼空城計,你只要一開城門,他們就會殺進來。」孔鏞不慌不忙地說:「把門打開,我要出去和他們談,我要以皇上的恩威與孔孟之道來勸導他們。」眾人一聽全都哭笑不得,心想這個迂腐的知府老爺怕是死定了。
城門打開了,孔鏞帶著幾個隨從騎馬走了出來。峒族首領喝道:「你是什麼人,還不下馬受死!」孔鏞鎮定中帶著威嚴:「我是新來的知府,我正要到你們的山寨視察,還不前頭帶路。」
以前的知府不關心峒族人的生活疾苦,從來沒去過峒族山寨。峒族首領聽說孔鏞要去山寨,便欣然應允了。
來到山寨,孔鏞一屁股坐在中間的座位上,厲聲喝道:「無禮之輩,還不跪下!」首領不服氣地說:「區區知府,竟敢向我們發號施令!」孔鏞說:「我是你們的父母官孔知府,有責任管教你們。」
有人問:「您可是孔聖人的後代?」孔鏞回答:「敝人正是孔聖人的子孫。」眾人一聽,對孔鏞肅然起敬。孔鏞接著說:「我知道你們本是良民,因飢餓所致入城搶奪。現在我來做你們的父母官,把糧食和布匹分發給你們。如果你們不聽我的話,一意孤行,我就派官兵興師問罪了!」
峒族山民聚眾鬧事目的就是為了搶糧食和布匹,聽說知府大人可以無償供給他們,紛紛表示不再造反,誠心悔過。峒族首領安排孔鏞在山寨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孔鏞帶領他們來到田州城下,叫城上的士兵丟下糧食和布匹。峒族山民扛著糧帛,興高采烈地返回山寨。

3. 空城計到底是誰發明的

空城計,的確是一招妙極的計策,將疑兵之計發揮到了極致,極具實用性——從兵家來說真的不必要在意到底是誰發明了這一計,但是既然三國演義將他歸為諸葛亮之功了,也不必太在意,關鍵是要能夠通過品讀這個故事,使得官兵們提高自身的

4. 歷史上最早使用「空城計」的是誰

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過用空城計的出色戰例
叔詹
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後,非常想佔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種方法去討好,文夫人卻無動於衷。於是他想建立功業,顯顯自己的能耐,以此討得文夫人的歡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親率兵車六百乘,浩浩盪盪,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都城內更是兵力空虛,無法抵擋楚軍的進犯。
鄭國危在旦夕,群臣慌亂,有的主張納款請和,有的主張拼一死戰,有的主張固守待援。這幾種主張都難解國之危。上卿叔詹說:「請和與決戰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鄭國和齊國訂有盟約,而今有難,齊國會出兵相助。只是空談固守,恐怕也難守住。公子元伐鄭,實際上是想邀功圖名討好文夫人。他—定急於求成,又特別害怕失敗。我有一計,可退楚軍。」
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在城內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卒。令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不準露一絲慌亂之色。大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
楚軍先鋒到達鄭國都城城下,見此情景,心裡起了懷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誘我中計?不敢妄動,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好生奇怪。他率眾將到城外高地眺望,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認為其中有詐,不可貿然進攻,先進城探聽虛實,於是按兵不動。
這時,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聞報,知道三國兵到,楚軍定不能勝。好在也打了幾個勝仗,還是趕快撤退為妙。他害怕撤退時鄭國軍隊會出城追擊,於是下令全軍連夜撤走,人銜枚,馬裹蹄,不出一點聲響。所有營寨都不拆走,族旗照舊飄揚。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說道:「楚軍已經撤走。」眾人見敵營族旗招展,不信已經撤軍。叔詹說:「如果營中有人,怎會有那樣多的飛鳥盤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計欺騙了我,急忙撤兵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戰例。
李廣
西漢時期,北方匈奴勢力逐漸強大,不斷興兵進犯中原。飛將軍李廣任上郡太守,抵擋匈奴南進。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帶人外出打獵,遇到三個匈奴兵的襲擊,宦官受傷逃回。李廣大怒,親自率領一百名騎兵前去追擊。一直追了幾十里地,終於追上,殺了兩名,活捉一名,正准備回營時,忽然發現有數千名匈奴騎兵也向這里開來。匈奴隊伍也發現了李廣,但看見李廣只有百名騎兵,以為是為大部隊誘敵的前鋒,不敢貿然攻擊,急忙上山擺開陣勢,觀察動靜。
李廣的騎兵非常恐慌。李廣沉著地穩住隊伍:「我們只有百餘騎,離我們的大營有幾十里遠。如果我們逃跑,匈奴肯會追殺我們。如果我們按兵不動,敵人肯定會疑心我們有大部隊行動,他們決不敢輕易進攻的。現在,我們繼續前進。」到了離敵陣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廣下令:「全體下馬休息。」李廣的士兵卸下馬鞍,悠閑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著戰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將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軍官出陣觀察形勢。李廣立即上馬,沖殺過去,一箭射死了那個軍官。然後又回到原地,繼續休息。匈奴部將見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廣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後,李廣的人馬仍無動靜。匈奴部將怕遭到大部隊的突襲,慌慌張張引兵逃跑了。 李廣的百餘騎安全返回大營。
李廣真正對戰匈奴僅有的幾次:1、在馬邑之圍無功,2、前129年兵分四路中全軍覆沒被俘後逃回,3、前120年配合張騫出右北平,陷入包圍,損失慘重;4、漠北之戰迷路失期。 其早前任職上郡太守,舍下大軍追擊三個射鵰者自陷困境,雖無心插柳使用了一回[7]。終只用於一時危險脫困,並不是長久之計。
諸葛亮
故事源自《三國演義》。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相關質疑
歷史上首先提到諸葛亮使用空城計的是南北朝一個叫做郭沖的人,後被羅貫中改編到小說里。
郭沖三事曰: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

空城計
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後知,深以為恨。
事實上,諸葛亮並沒有擺過空城計,「諸葛亮擺空城計」這件事是羅貫中的藝術創作,街亭之役,魏方主帥是張郃,而非司馬懿,孔明根本無法以「空城計」嚇退遠在數千里之外的司馬懿。《三國志·蜀·諸葛亮傳》:「(後主建興)六年春,(亮)揚聲由斜穀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嚴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從這段權威性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1)街亭之戰時,蜀軍主帥是諸葛亮,魏軍主帥則是張郃。(2)諸葛亮只是「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並未搞過什麼「空城計」。
魏軍主帥是張郃,那司馬懿在哪裡?《資治通鑒》卷七十一上言之甚詳:「(就在街亭之戰爆發的)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斬孟達。申儀久在魏興,擅承製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執之,歸於洛陽。」原來,當諸葛亮率眾與張郃拒戰於街亭之時,司馬懿遠在數千里以外的洛陽。
王平
在街亭之戰中,馬謖因為不聽王平「據汲水之道,據下城,改善部署「等建議,而被張郃大敗,王平身為裨將軍,領兵只有1000人,但是面對兵力50000精銳在手的魏國名將張郃的進攻,在大軍潰敗,無險可依,地勢比較平坦,領兵質量速度大大次於魏國張郃部隊的極度被動情況下,施展兩大軍事策略,首先就是虛實戰略,鳴鼓自持,徐徐而退,致使魏國名將張郃懷疑有伏兵不敢進攻,同時施展滾雪球戰術,徐徐收合諸營遺迸,軍力迅速擴大,使張郃把王平所創造空城計誤以為伏兵計的信念大大增加。以」五則攻之十則圍之「軍事策略來看,王平所率領回師的士兵數量至少5000,應該10000不下。沒有形成所謂攻之與圍之基本條件,同時也為諸葛亮順利班師創極其有利寬松時間,同時使魏國名將張郃的徹底擊退諸葛亮北伐主力成為泡影,而轉頭從他道進攻已被攻陷的三郡。事後王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曹操
(注意:只是猜測)
興平二年(195年)春天,緩過氣來的曹操再次親率軍攻打呂布,迫使呂布後退。夏天,呂布反撲,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敗而逃。曹操對呂布首次取得了重大勝利。敗退中的呂布與陳宮部會合,聚集到一萬多部隊,轉身又來戰曹操。曹操大膽的採取了「空城計」虛張聲勢,呂布不敢貿然進攻。曹操連夜調回了大量的部隊。而呂布知道曹操昨天的舉動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第二天一早便主動進攻。結果曹軍伏兵大出,大敗呂布。呂布連夜逃走,放棄了兗州,投奔劉備。在這場戰爭中,曹操的表現非常出色,他在連續失敗中沒有氣餒,屢敗屢戰,以燎原烈火一樣的瘋狂熱情激勵出了全軍的鬥志,雖然身處逆境,但在氣勢上完全壓倒了呂布,最終取得勝利。
據易中天教授介紹,「空城計」其實是曹操在與呂布的一次交戰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發明」的。《三國演義》實行貶抑曹操的方針,這才讓諸葛亮搶了功勞。 還有讀《品三國》覺得易中天的曹操是空城計的首創者,但是我老覺得曹操的空城計也不算是空城計,為什麼呢?兵法中說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就是當時呂布不具備圍之的條件,也不具備攻之的條件-----呂布有一萬兵力,曹操的城中有一千吧,呂布也只會用三千攻城。城中加上女人就可以達到近三千人了,所以也不具備攻之的條件。曹操的兵力都在城裡邊,所以做不到「分之」。這樣當天曹操不出兵應戰,呂布是沒有任何辦法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讓女人去城上打仗也不一定是嚇唬呂布,因為什麼呢,曹操的隊伍大都去鄉下割麥子去了,這就不會走的太遠,頂多就是二十來里吧,用上一些女人守城能多堅持一會,這樣就爭取了大部隊回來支援的時間。騎著馬兩個時辰割麥子的隊伍就回來了,而呂布未必兩個時辰能拿下城來。所以曹操的空城計也不能算是空城計。就算是最後被呂布攻破了一處到時候再跑也不晚,再說這比起曹操以前經歷的危險也不算什麼,刺殺董卓要比這危險的十倍還多!曹操那時候都不怕,還怕呂布領一萬來人在城外晃悠嗎?
但據考證,曹操和呂布之戰其實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伏擊戰」,而並非易教授所說的「空城計」。有《資治通鑒》史料為證:「布復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操兵皆出收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操隱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進,乃令輕兵挑戰,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騎並進,大破之,追至其營而還。」並沒有像易中天說的那樣,曹操把城裡的婦孺都弄的城牆上,製造歌舞昇平的景象,迷惑呂布。該網友據此認為,易教授講座很有「誇大」之嫌。
趙雲
三國另外一次空營計則是發生在趙雲漢水對曹操時。據《三國志.趙雲傳》(資補)記載:「魏王操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劉備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乃斂眾拒險,終不交鋒。操運米北山下,黃忠引兵欲取之,過期不還。翊軍將軍趙雲將數十騎出營視之,值操揚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陳,且斗且卻。魏兵散而復合,追至營下,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魏兵疑雲有伏,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勁弩於後射魏兵。魏兵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備明旦自來,至雲營,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為膽也!」兩次用計的對象,一個是孫權,一個是曹操,對手可都不差。
三國時代,有趙雲的「空營計」。那是建安二十四年 (219)。在一次戰斗中,趙雲的兵力都給黃忠帶走了,他只有數十輕騎,卻與曹軍大部隊遭遇上了。趙雲且戰且退,最後退到營壘。有人主張閉門拒守,趙雲卻沒有這樣做,反而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懷疑趙雲有伏兵,急忙退去,趙雲命令士兵擂鼓吶喊,又以弓箭從背後射曹軍。曹軍大為驚駭,自相踐踏,死了不少人。這件事在《三國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中有記載。
文聘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布復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時太祖兵少,設伏,縱奇兵擊,大破之。」三國是真有空城計的,而且也有比曹操玩的更好的空城計。空城計是文聘在江夏對孫權玩過一次。
據《三國志.文聘傳》記載:「孫權嘗自將數萬眾卒至。時大雨,城柵崩壞,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補治。聘聞權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見,又自卧舍中不起。權果疑之,語其部黨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三國志》裴注所引的《魏略》有記載:約魏黃初七年(226),曹丕在位的時候,文聘鎮守在江夏一帶地區,孫權親自帶領數萬軍來到江夏,包圍文聘於石陽(今武漢市黃陂區)。當時正值大雨,江夏城柵多已崩壞,人民均分散在田野之間,不及回城補治防禦工程。文聘得知孫權來到,初時不知怎辦,魏黃初七年(226)想到只有隱潛默守才可以令孫權因懷疑而卻步。於是文聘敕令城中人全躲將起來,不可讓孫權察見,自己則卧於府中不起。孫權見此果然生疑,並向他的部將說:「北方(曹氏集團)認為此人(指文聘)是忠臣,所以以此郡委託給他,如今我軍大至而他卻潛默不動,這種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密圖的話,那就必然是有外救來援。」於是不敢進攻而退去。
其他
知州妙用空城計
北宋真宗年間,馬知節做延州的知州。有一年元宵節,派出去偵察的士卒回來稟報說:邊寇的大隊人馬正向延州開來。馬知節心想:城內軍民正准備過節,如果聽到這個消息,一定會混亂不堪。再就是自己的兵馬太少,不足以抗敵,怎麼辦呢?想著想著,他忽然眼前一亮,立即有了應對的辦法。
馬知節首先命令大開城門,然後張燈結綵,大擺宴席,全軍上下與民同樂,共度佳節。將士們看到知州如此鎮定自若,知道定有破敵良策,軍心穩定,行動有序。城中百姓見如此情形,也都安心過節。
邊寇來到城下,見城門大開,城中百姓正歡天喜地過佳節,猜疑城內有重兵埋伏,認為此次進犯不是時候,便主動地撤走了。
孔鏞一人闖山寨
明孝宗時,孔鏞任田州知府。上任後的第三天,州內的軍隊到別處執行任務去了,只留下一座空城。當地的峒族山民得到這個消息,馬上聚集在一起拿著刀槍包圍了田州城。
眾人驚慌失措地關起城門,下決心死守幾天。可孔鏞卻說:「把城門打開!」有人勸他說:「大人,峒族山民是十足的野人,他們不知道什麼空城計,你只要一開城門,他們就會殺進來。」孔鏞不慌不忙地說:「把門打開,我要出去和他們談,我要以皇上的恩威與孔孟之道來勸導他們。」眾人一聽全都哭笑不得,心想這個迂腐的知府老爺怕是死定了。
城門打開了,孔鏞帶著幾個隨從騎馬走了出來。峒族首領喝道:「你是什麼人,還不下馬受死!」孔鏞鎮定中帶著威嚴:「我是新來的知府,我正要到你們的山寨視察,還不前頭帶路。」
以前的知府不關心峒族人的生活疾苦,從來沒去過峒族山寨。峒族首領聽說孔鏞要去山寨,便欣然應允了。
來到山寨,孔鏞一屁股坐在中間的座位上,厲聲喝道:「無禮之輩,還不跪下!」首領不服氣地說:「區區知府,竟敢向我們發號施令!」孔鏞說:「我是你們的父母官孔知府,有責任管教你們。」
有人問:「您可是孔聖人的後代?」孔鏞回答:「敝人正是孔聖人的子孫。」眾人一聽,對孔鏞肅然起敬。孔鏞接著說:「我知道你們本是良民,因飢餓所致入城搶奪。現在我來做你們的父母官,把糧食和布匹分發給你們。如果你們不聽我的話,一意孤行,我就派官兵興師問罪了!」
峒族山民聚眾鬧事目的就是為了搶糧食和布匹,聽說知府大人可以無償供給他們,紛紛表示不再造反,誠心悔過。峒族首領安排孔鏞在山寨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孔鏞帶領他們來到田州城下,叫城上的士兵丟下糧食和布匹。峒族山民扛著糧帛,興高采烈地返回山寨。
鐵托的游擊戰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法西斯軍隊入侵前南斯拉夫。鐵托領導的前南斯拉夫共產黨組織了解放軍和游擊隊。前南斯拉夫軍隊充分發揮靈活、快速、機動的特點,給德軍以重創,使德軍疲於奔命。
1942年4月,德國集合了幾個德國師、幾個義大利師和幾個前南傀儡軍隊師,全力進攻前南斯拉夫解放軍最高司令部所在地——東波斯尼亞解放區。德軍包圍了東波斯尼亞解放區,企圖摧毀前南斯拉夫解放軍最高司令部。
鐵托制定了巧妙的戰略方針,他沒有傾所有兵力保衛和死守東波斯尼亞解放區,而是將這個解放區讓出來。撤出來的解放軍主力行至中、西波斯尼亞一帶,突然掉頭反攻。剛剛進入東波斯尼亞的德軍措手不及,被打得狼狽不堪。解放軍還游動到薩拉熱窩和杜勃羅夫尼克之間,毀壞70多公里的鐵路,切斷了進攻之敵與後續部隊的聯系。最後,德軍妄圖攻佔東波斯尼亞的計劃落空了。
鐵托主動讓出東波斯尼亞解放區,唱空城計,目的是誘敵深入,找機會襲擊敵人,一點點地蠶食敵人。試想,如果不是採取這種靈活戰術,而是一味地死守,不僅傷亡慘重,而且未必能守住東波斯尼亞解放區。[8]

5. 三國時期到底是誰最先使用和發明了「空城計」,竟然不

不是諸葛亮發明的。在春秋時就以有人用過。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的,他根本未用過。歷史上以「空城計」退兵的不少,最早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以「空城計」智退楚軍的歷史記載,但其影響遠遠不如孔明的空城計。到了唐代開元年間,守將張守珪又用空城計,抵擋了吐魯蕃的一 次入侵。 歷史上有那 多空城計的故事,卻偏偏只有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的。那麼多的空城 計並不為很多人所知曉,卻偏偏只有諸葛亮的空城計幾乎家傳戶曉.

6. 實際上`空城計是誰提出來的

諸葛亮的「空城計」或為虛構,可三國中文聘所「唱」的空城計情節倒更可信些。文聘原為劉表部將,未盡其才,歸曹操後得到重用,任江夏太守,《三國志》稱他「在江夏數十年,有威恩,名敵國,賊不敢侵」。據《魏略》所記:孫權曾親自率領幾萬人突然襲擊江夏的石陽,因為連日大雨,城牆和工事都淋壞了,丁壯散布在田野未及修補。文聘聽到敵人到來,集結兵力,整修城柵已來不及了,倉促間他就演出了「空城計」。孫權見到,他覺得文聘是敵方名將,「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結果未敢進攻,乃撤兵而去。

三國之後,南北朝時北魏進攻劉宋,濟南太守蕭承之,也用空城計退過敵兵。直到現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在反「圍剿」斗爭中,也有效地使用過「空城計」。

另附:歷史上的三個空城計。

第一個最有名,是《三國演義》記載的,「發明者」是西晉一個叫郭沖的人。他說,諸葛亮駐守陽平關時,派魏延領大軍東出攻魏,自己留萬人守城。不料司馬懿帶著二十萬大軍要迎魏敵時,卻同魏延兵馬對不上陣,從旁邊過去了,一直來到陽平關前,離城只有六十里,諸葛亮才發覺。這是候,要把魏延追回來已無可能,自己趕往魏延軍中也來不及,於是諸葛亮就叫軍中偃旗息鼓,大開城門,令軍士數人出城灑掃。司馬懿領兵來到,看見這情況,認為孔明平日謹慎持重,城內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間。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對部下說,司馬懿怕我的伏兵,已經退走了。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軍都走了。
這個故事有漏洞,司馬懿若懷疑有伏兵,可以駐留附近,觀察虛實,何至於馬上就走?小說究竟不是史書。它大可以作為民間傳說,為人欣賞。

第二個是《三國演義》里沒有,而在《魏略》里真實記載的故事,也在三國時代,它的可信程度,似乎比諸葛亮的要多些。
曹丕的位的時候,大將文聘鎮守在江夏一帶地區。有一回,孫權以五萬兵馬,親自包圍文聘於石陽。石陽由文聘據守已久,孫權突然來攻,剛好在連綿大雨之後,防禦工事受到破壞,還未修補;壯丁也在田間勞動,未及返回。文聘認為,出城應戰固不可能,閉城死守也難拒敵。他苦思之下,呼得奇計,就吩咐城裡人都躲起來,讓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官衙里,不在露面。孫權仔細度量一番,覺得非常可疑,就對部將說:「此人是曹操信賴的將領,自然非比等閑之輩。如今知我來攻,卻毫不防備,必然其中大有狡詐,否則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還是撤退為好。」於是引兵走了。
這段傳聞,真假亦不可知。不管怎樣,同樣是空城計,放在文聘身上,小說加是堅決不幹的,意義不大,反而畫蛇添足。

再說南北朝時代,也有一個空城計。那是宋文帝劉義隆在位的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那時,占據北方的是北魏拓拔氏貴族,在南方的是劉裕建立的宋朝。在如今山東省北部,沿著黃河,便是北魏和宋的邊界,黃河南岸的濟南郡則是邊境的要地。這一年,北魏出兵突然進攻濟南,濟南太守蕭承之手下只有幾百士兵,因為敵人來得意外,召請救兵已來不及。蕭承之忽生一計,便叫打開城門,藏匿士兵,故意裝出一片神秘的氣氛。城中人說:「賊人勢眾,我軍兵少,怎能如此輕敵?」蕭承之說:「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將寡,勢難抵敵。假如再向敵人示弱,後禍不堪設想;只有使敵人疑我埋伏,不敢進迫,才是上策。」果然唯兵大至,看見城外這般模樣,十分疑惑,於是撤走了。看來英雄所見略同啊。
這事記載於《資治通鑒.宋紀》。有人說,也許蕭承之是看過郭沖寫的空城計,也未可料。即使說蕭承之從文聘的故事中得到啟發,也不是沒有可能。

閱讀全文

與空城計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