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結合實例,談談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藝術領域中,崇高和優美這兩種審美形態的表現與特點.
當以「維納斯」為經典之談
女神表現為剛出浴時的形象, 她以羞怯的姿態用手遮掩自己的胸部, 以示貞潔。她的衣服零亂地折疊在一起, 彎彎曲曲地一直垂到地面;看上去既松軟又緊密, 完美地體現了洗浴後衣物材質的效果, 同時也凸現了女神右腿的動感。她濃密的長發如波浪一般捲曲成一個個發髻,襯托出姣好的容貌, 從頸部垂下的纖長而濃密的卷發, 一直披到她的肩上。根據傳說維納斯出生於塞普勒斯島周圍的海域, 這造就了她愛水的天性, 而這一點通過雕塑得到了完美的體現。一個帶翼的小天使跟隨著女神, 他靠在一頭海怪上, 胸前捧著一隻鴿子。
這種「貞潔的維納斯」類型的雕像是羅馬時代的創舉, 雕塑吸收了公元前二世紀中葉希臘時期的風格特點。羅馬帝國時代極為推崇這種雕塑類型, 它成了開放空間、花園、家庭廊柱內院、別墅及溫泉設施里最受歡迎的雕塑形式之一。這種雕塑在溫泉里主要作為泉眼或者水源口來使用。
Ⅱ 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美術設計模擬考題
一、解詞:
1、什麼是藝術流派?
藝術流派是指思想傾向、審美觀念、藝術趣味、創作風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藝術家所組成的藝術派別。他們既要有明確的藝術主張,還要有具體的創作實踐、藝術成果和成就顯著的代表人物。
2、什麼是藝術作品的內容?
藝術作品的內容,指的是經過藝術家選擇、提煉、加工和改造過的人類生活的外部客觀世界和內部主觀世界。其構成因素包括題材、主題、人物、情感、環境等諸因素,其中最為主要的構成因素是題材和主題。
3、什麼是藝術批評?
藝術批評是藝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藝術作品及一切藝術活動、藝術現象予以理性分析、評價和判斷的科學活動。
4、藝術傳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藝術傳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種,即現場傳播方式、展覽性傳播方式和大眾傳播方式。
5、什麼是美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指運用審美的方式實施教育,旨在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能力、審美創造力及審美情趣,以促進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升。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
6、什麼是藝術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劇性的一種獨特形態,它把內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復雜因素交合為一種直率而風趣的形式外化出來。幽默所引發的笑,常常帶有輕微的諷刺意味。
7、書法的涵義及其藝術特徵是什麼?
書法是以線組合文字的藝術形式, 它主要通過用筆用墨、結構章法、線條組合等方式進行造型和表現主體的審美情操。書法藝術的基本特徵是: (1) 線條與組合; (2 ) 具象與抽象; (3 ) 情感與象徵。
8、什麼是藝術欣賞的審美效應?
審美效應是藝術欣賞活動具體運作的結果,也是藝術欣賞的作用和目的。藝術欣賞活動最為顯著的審美效應,是能夠產生共鳴;其二是能夠陶冶欣賞者的情緒,凈化他們的靈魂;其三是能夠深化人們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9、什麼是藝術創作的物化與表現?
即藝術家將自己在藝術構思中已經基本形成的藝術意象轉化為藝術符號,並以物態化的形式得以顯現,使之成為具體的、穩定的、可感的藝術形象、藝術情態或形象體系的過程。
10、雕塑的涵義及其藝術特徵是什麼?
雕塑是一門直接利用物質材料,運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體(三度空間)的空間中創造出具有實體形象藝術品的藝術。 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是: (1) 物質與技藝的統一;(2) 造型與觀念的融合。
二、簡答:
1、簡述藝術與宗教的關系。(要點)
藝術與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後的發展進程中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二者在認識與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著相似之處。宗教長期利用藝術來宣傳宗教,客觀上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同時藝術也在不斷影響著宗教。但由於宗教反科學的性質,決定了它與藝術的本質不同。
2、簡述藝術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要點)
在藝術創造活動中,藝術主體和藝術客體是一對重要的范疇,它們之間的運動形式,決定著藝術創造的總體趨勢;藝術主體是指在藝術活動中的社會歷史實踐中形成的與審美對象相對應的具有一定創造能力的認識和實踐者,藝術客體是與藝術主體相對立的諸客觀審美事物,是藝術主體認識和實踐的對象;藝術主體具有能動的創造性;藝術主體需要具有一定的審美和藝術創造能力;藝術創造主體與藝術客體的相互交流運動與相互作用,是藝術活動的核心,二者的相互交流運動是雙向的,同時主體應處於矛盾統一體的主要方面。
3、簡述藝術活動中的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藝術家在創作活動中從發現和體驗生活、到進行藝術構思、形成藝術意象和意念,並將其物化為藝術形象的整個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種主要的思維方式。形象思維具有很強的具象性、情感性、創造性和整體性,它以具體的形象作為思維的主要材料,以情感作為思維的中介和動力,並體現出濃烈的創造色彩和藝術家對事物的整體把握。
4、簡述藝術創造中的崇高。(要點)
崇高是在實踐主體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現實客體的歷史要求,並且已經或必將趨於實現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崇高以現實客體壓倒實踐主體為其外表特徵;而其實質在於受到壓抑的實踐主體,充分激發起人的本質力量,轉而征服、掌握(或趨向於征服、掌握)客體。崇高不是主客體的和諧統一的靜態美,而是雙方在對立、沖突中趨向統一的動態美。在這里,人的本質力量的顯現,呈現為實踐主體迫使現實客體與之趨向統一的過程。
5、簡述藝術家應具有的修養和能力(要點)
藝術家應具有的修養 :(1) 進步的世界觀和審美傾向;(2) 廣博的知識;(3) 深邃的思想;(4) 豐富的情感和獨立的人格。
藝術家應具有的審美創造能力: (1) 敏銳的感知能力;(2) 豐富的想像能力;
(3) 精湛的藝術技能。
三、論述:
1、論述藝術生產的意義與特徵(要點)
藝術生產,既不像一般物質生產那樣,完全基於實用的目的,生產人類必需的生活用品,也不像一般精神生產那樣,是一種純粹的理論演繹和概念論證,而是將自己的主體精神和審美意識滲透於生產過程,並物化為審美產品的活動。藝術生產是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統一。
藝術生產,就是以審美思維和審美物化為手段,進行藝術創作和製作的活動。藝術生產,是藝術掌握方式的重要方面,是藝術創制的精神實踐和物質實踐的統一。藝術生產包括藝術創作和藝術製作,藝術生產涵蓋藝術思維的過程,但不能取代藝術思維的方式,藝術思維方式主要是對客體世界的認知和反映,藝術生產則主要是對客體世界的變革與創造。
由於藝術生產同時具有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基本特性,因而在生產過程中就要既遵循精神生產的一般規律,也要遵循物質生產的一般規律;由於藝術生產具有與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許多不同的特點,因而藝術生產就不能完全遵循一般精神生產或物質生產的規律,而要在此基礎上,遵循與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有密切聯系的、屬於藝術生產特有的規律。藝術生產的規律,是藝術整體規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藝術活動多種規律中的一種。藝術生產的規律,就是在藝術規律的規范和制導下,遵循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基本原則,按照美的規律和藝術特性的要求,創制審美產品的一般性規律。藝術生產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精神性與物質性的統一。 第二,審美屬性與商品屬性的並重; 第三,創造性與工藝性的結合。第四,個體生產與集體生產的交叉。
2、論述藝術意境的審美特徵(要點)
第一,情景交融。又可分作兩個類型,其一,景中有情,即景生情;其二,情中見景,即「情生景」。(6分)
第二,虛實相生。 虛實相生,是人們對於和諧美意境的創造和追求。意境,應是實境和虛境相互轉化和融合的結果。(6分)
第三,意與境諧。即指主體在藝術活動中得以升華的審美精神和生命意識與作品中建構而成的具有濃郁美感氛圍的交融與和諧。(6分)
第四,韻味無窮。是指意境中那種使人得到美的感染的韻致、情趣和滋味。又可具體從空靈、飛動、含蓄等方面來闡述。(7分)
一、解釋:
1、什麼是靈感?
靈感或靈感思維是指藝術家在創造活動中,由於大腦皮質的高度興奮,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和思維方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顯意識和潛意識的相互作用,產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頓悟式和突發性的思維方式。靈感思維具有突發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點。
2、什麼是藝術風格?
藝術風格是指藝術創作的整體上所呈現出來的代表性的特點,是由藝術家的主觀方面的特點和作品的客觀特徵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風貌。風格是藝術家在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是藝術家的創作見解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的表現,是一個藝術家在全部作品中反映出來的基本特色和創作個性。風格,是一個藝術家創作上成熟的重要標志。
3、什麼是藝術傳播?
藝術傳播就是藝術的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遷徙、變動、蔓延,達到公共化或社會化的過程。藝術信息、受傳者、傳播主體和傳播媒介(或加上傳播效果),就是藝術傳播得以構成和運行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4、 共鳴
共鳴是指在鑒賞過程中,鑒賞者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願望及人物命運所打動,從而形成的一種強烈的心靈感應狀態。不同時代、階級、民族的鑒賞者,在鑒賞同一部藝術作品時可能會產生相同或相近的審美感受,也可以稱作共鳴。
5、什麼是藝術典型
藝術典型指的是藝術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體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環境等,其中,典型人物是藝術典型的主體,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6、建築藝術的涵義及其審美特徵是什麼
建築是一種實用與審美相結合,以形體、線條、色彩、質感、裝飾、空間組合等為語言,建構成實體形象的造型與空間藝術。 建築的基本特徵: (1) 造型的形式美追求; (2) 環境的人格化體現; (3) 多重的象徵性意味。
7、什麼是意境?
意境是指藝術形象或情境中呈現出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能夠蘊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識的至高境界,它是主體情感與客觀物象的有機統一。(5分)
8、藝術的審美價值是什麼?
藝術的審美價值,是指客體對象與審美主體在審美關系的生成中所體現出的能夠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引起人的審美感受的具有某種社會性的客觀屬性。
9、什麼是悲劇?
悲劇是同崇高有密切聯系而又互有區別的一個范疇。悲劇的美學特徵表現為一種主體與客體的矛盾斗爭趨向於統一的過程,即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實踐主體暫時被否定而最終被肯定,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實踐主體暫時受挫折而終將獲得勝利。
二、簡答:
1、簡述藝術與經濟的關系(要點)
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經濟基礎的發展對於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制約和影響作用。一般說來,經濟對於藝術的制約和影響並不是十分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經過一些中介環節。這個中介包括政治的、社會的、情感的等各方面的因素。正是藉助了這些中介,才使得作為時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藝術接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與影響,同時也藉助這些中介,使藝術又對經濟基礎施加影響。我們在強調經濟對藝術的制約和決定作用的同時,又應看到,經濟的興衰與藝術的興衰雖然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並不是機械地互為因果關系的。那種認為經濟繁盛,藝術一定繁榮,經濟衰退、藝術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據的。
2、簡述藝術鑒賞的過程。 (要點)
藝術鑒賞一般可分為三個環節。首先,藝術鑒賞往往從感知藝術作品的外在形式美開始,欣賞者對藝術作品外在形式美的發現和感受,主要是通過感、知覺來進行的;其次,是對藝術作品的形象及情感的觀賞和體驗,主要是通過人們的聯想、想像來實現的;第三,審美理解,是指欣賞者以自己的思考和理性判斷能力,對藝術作品和形象所蘊含的意義、思想、境界等作出較深層次的理解、認識和評價。
3、簡述藝術分類的方法。(要點)
以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音樂、文學等)、空間藝術(繪畫、雕塑等)和時空藝術(戲劇、影視等)(2.5分);以對作品感知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音樂等)、視覺藝術(繪畫、雕塑等)和視聽藝術(戲劇、影視)(2.5分);以藝術作品對客體世界的反映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再現藝術(繪畫、雕塑、文學等)、表現藝術(音樂、舞蹈、建築等)和再現表現藝術(戲劇、影視)(2.5分);以藝術作品的物化形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動態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和靜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等)(2.5分)
4、簡述藝術活動中的滑稽。
滑稽的典型形態是藝術中的喜劇、相聲、漫畫等。滑稽側重於在對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存在。當實踐主體在矛盾斗爭中已經居於主導地位時,現實對象作為實踐主體的對立面,已經或即將被戰勝,從而成為失去了存在依據的事物,成為可以任意揶揄、擺弄的對象。作品以其內容與形式的尖銳矛盾、不協調以及形式的虛假性而引人發笑。
5、簡述藝術創作的構思與意象的形成。(要點)
藝術構思,是指藝術家在藝術體驗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以特定的創作動機為引導,以各種心理活動和藝術表現方式為中介,使藝術意象得以創造和生成的過程。在不同形式藝術作品的構思過程中,顯現出藝術意象及其形成過程的差異。 藝術意象,是藝術家在構思的過程中,將主體的審美情感、審美認識與把握到的客觀審美物象相融合,並以一定的藝術表現方式和語言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於主體觀念中的藝術形象或情境。藝術構思主要有綜合、變形、移情、立意等方式。
一、解釋:
1、藝術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藝術的具體功能有多種,但主要的應當是審美認知作用、審美教育作用、審美娛樂作用三種。也可回答為娛樂功能、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審美功能。
2、什麼是藝術鑒賞?
欣賞性的藝術消費活動就是藝術欣賞,其內涵主要是指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受眾為主體、力求獲得多元審美價值的積極能動的欣賞和再創造活動,是接受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藝術作品的價值、屬性的主動選擇、吸納和揚棄。
3、什麼是藝術家?
藝術創造主體------藝術家,是人類審美活動的體驗者和實踐者,也是審美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和生產者。他們通常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豐富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修養和突出的審美能力。同時,藝術家又是具體的和社會的人。藝術家的生命在於創造。
4、什麼是審美期待?
欣賞者的審美期待可呈現為文體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蘊期待。文體期待是指藝術欣賞者由於藝術作品的類型或形式特徵而引發的期待指向;意象期待是指欣賞者由於藝術作品的某種特定意象而引發的期待指向;意蘊期待是指欣賞者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態度及思想傾向等方面的期待指向。
6、什麼是藝術體驗
藝術體驗,是創造主體在長期積淀的審美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情感、想像、聯想等心理要素,對特定的審美對象進行審視、體味和理解的過程。
7、工藝的涵義及其藝術特徵是什麼?
工藝是指既具有審美特性、又具有較強的物質特性,既表現出審美價值、又可以體現一定實用價值的造型與空間藝術。 工藝藝術的基本特徵是:(1) 實用與審美;(2)物質與精神; (3) 技能與創造。
8、什麼是藝術中的諷刺?
諷刺是以真實而誇張或真實而巧妙之類的手段,及其簡練地把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引發人們從中得到否定和貶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悅。
9、什麼是藝術意象?
藝術意象,是藝術主體的審美認知和審美情愫與客體物象實現化合的心理形態,同時也氤氳於這種心理形態的物態化表現之中。藝術意象是主體藝術思維及其情感活動的結果,是凝結了主體生命意識和審美理想的感性顯現。
10、什麼是藝術作品的形式?
藝術作品的形式,就是藝術作品的內容的存在方式,即藝術作品內容的內部組織結構和外部表現形態。藝術作品形式的構成因素,主要包括藝術作品的結構和語言。
二、簡答:
1、簡述藝術起源的基本學說(要點)
第一,模仿發生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對於自然和現實的模仿。這是一種有關藝術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論,古希臘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等人持這種觀點;第二、游戲發生說,認為藝術起源於游戲,席勒、康德、斯賓塞、谷魯斯等持這一觀點;第三、表現發生說,認為藝術起源於情感表現和交流的需要,持這一觀點的有雪萊、列夫.托爾斯泰、科林伍德等;第四、巫術發生說,認為藝術起源於原始民族的巫術活動,愛德華.泰勒、弗雷澤等人持這一觀點;第五、認為藝術起源於勞動,德國的畢歇爾、芬蘭的希爾恩,以及普列諾夫等持這一觀點。(每種學說得2分)
2、簡述丑在藝術表現中的審美意義。(要點)
丑在藝術表現中可以滿足人們的特殊審美需要,獲得特殊的審美感受。丑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特殊的審美意義。
第一,丑可以襯托美,從反面烘托和諧美與崇高。
第二,丑的形式可以蘊含美的內涵。
第三,丑在藝術表現中可以轉化為美。
第四,適度的丑的形式表現可以生成獨特的形式美感效應。
3、簡述藝術創造中雅與俗的關系 。(要點)
雅與俗,是指藝術創造及作品的審美品位而言,雅包括高雅、典雅、雅緻等,俗是指通俗,並非低俗。一般來講,雅的作品,具有較復雜和完善的藝術形式,以及較深刻較高遠的意蘊,通俗的作品,一般具有通達、曉暢的藝術追求,更注重藝術的審美娛樂功能。高雅藝術在一定意義上能夠代表特定時代藝術創作的最高水平。通俗藝術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但應警惕低俗化傾向的蔓延。藝術創作應倡導雅俗共賞。
4、簡述藝術創造中的優美。
藝術活動中的優美,首先,它沒有任何統一過程的 痕跡,是一個已經實現統一的形象實體,以比較單純直接的形態表現了現實對實踐的肯定;其次,它不是一種壓倒式的統一,而是現實與實踐、真與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交融無間的統一;第三,它不是在自身構成中包含著丑,而恰是在與丑的抗爭中顯現出人的本質力量的美的形態。它本身排除了丑,並與自身之外的丑相比較而存在。優美最根本的美學特性是和諧。(5分)
5、簡述藝術與政治的關系。
藝術與政 治從來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是因為,其一,藝術與政治都屬於建築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藝術則是一種觀念形態性的上層建築,他們都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和影響,同時又能夠反過來作用於社會的經濟基礎。其二,藝術與政治相比,一般不像政治那樣與經濟基礎和物質生產發生直接的聯系,藝術與經濟的聯系往往需要一定的中介因素,其中政治是最重要、最敏感的因素。藝術與政治之間可以相互產生作用,藝術要接受政治的制約和影響,同時也可以對政治施加影響。
三、論述:
1、論述藝術作品的三個基本層次(要點)
其一,藝術作品的語言層。藝術活動的每一個種類選擇運用一定的物質媒介材料,按照一定的美學規律,進行排列組合而構成的表現手段或表現方式。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藝術活動的每一個種類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8分)
其二,藝術作品的形象層。藝術形象是藝術家從人類生活的外部客觀世界與內部主觀世界中高度集中、概括、創造出來的,既包括性格鮮明的各種人物形象,也包括具體、生動、完整的各種生活畫面;既包括情與景融匯互化的各種境界,也包括由純粹的物質媒介材料構成的各種形式結構。(9分)
其三,藝術作品的意蘊層。藝術形象及它的高級形態意境與典型,具有深邃的啟示性,啟示著人們透過作品的多元的形象形態,去聯想,去追索,去領悟隱匿在藝術形象之外的藝術意蘊。(8分)
2、論述藝術創造的主要審美心理要素。 (要點)
藝術創造的心理活動,經歷了一個由審美感覺、審美知覺、審美想像、審美聯想、審美情感、到審美判斷等若干審美心理要素構成的過程,並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5分)審美感知,包括審美的感覺和知覺。感覺是客觀事物在人的頭腦的主管映像,審美感覺是人的一種特殊感覺,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對事物的綜合的整體的把握,審美知覺的對象是事物的審美屬性;審美想像是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經過有目的的組織和改造,創造新的藝術形象或情境的過程,想像又分為再造性想像和創造性想像,藝術家的創造活動主要依靠創造性想像;審美情感,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映,審美情感則是審美主體對客觀審美對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做出的一種心理反映;審美理解詩人在審美過程中對主體與審美對象的相互聯系、內容與形式的審美特性及其規律的認識、領悟和把握。
Ⅲ 藝術家在創造活動中的絕對主體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怎麼理解的,論述題
藝術家抄的主體性,藝術家作襲為主宰者與藝術作品的不可替代性。
藝術家的主體形式就藝術創作全過程中藝術家這個主題所起的決定作品命運的重要作用而提出來的問題
藝術家是一書聲長過程的主宰著?1,藝術家是懷著崇高的藝術理想和藝術興趣而滿腔熱情地在原有的藝術心理定勢的指向下進行藝術創作活動的。 2.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包含著豐富的變數因素,它指每個藝術家的審美觀.藝術觀.個性特點
首先,藝術家是懷著崇高的藝術理想和藝術興趣而滿腔熱情地在原有的藝術心理定勢的指向下進行藝術創作活動的。
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包含著豐富的變數因素,所謂變數因素,是指每個藝術家的審美觀,藝術觀 ,個性特點,藝術素養和在長期藝術實踐中所形成的藝術心理定勢,這些負載的內容以及創作室的不同心境等等,均是個不相同的。
Ⅳ 什麼是藝術作品反映崇高的表現形式
崇高對象的表現形式保留著主體與客體艱巨斗爭的印記。在自然崇高中,常常顯現為外在形式的粗獷、嚴峻、生糙、醜陋;在社會崇高中,則常常表現為承受挫折、摧殘的慘痛。社會崇高,表現為承受挫折、摧殘的慘痛。 社會崇高具有明確的倫理本質,它的內容是至善。
Ⅳ 「崇高」是什麼意思
1、崇高的意思是指高尚,至高,拼音是 chóng gāo。
2、崇高,指雄偉高大的意思。它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能夠使人在精神境界上面有一個很大的提高。崇高感來源於在相對弱小但代表正義的力量與強大敵對勢力的抗爭過程中人所展現出來的精神力量。
3、崇高具有強大的威力,表現在人格與道德行為中、自然界事物的狀貌樣態中、藝術作品的形態與格調中;就審美經驗而言,它使主體受到震撼,帶有庄嚴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種程度的恐懼或痛苦。同其他審美范疇相比較,崇高與悲劇性相近。
(5)藝術創造中的崇高擴展閱讀:
1、中國美學中的崇高 在中國的傳統美學中,崇高或壯美常用「大」來表述。它側重在主體方面、社會價值方面,而不是對象方面、自然狀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強調的人格美稱為「浩然之氣」。在對個體人格的評價中,他提出善、信、美、大、聖、神六個等級,提到「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2、崇高感是同主體的精神力量相通的。一些學者認為,崇高體驗的特徵是某種具有明晰而又簡單的形式的強有力的東西,它必然含有把自我投射到對象中去的意義,而力量就等於偉大,因為觀賞者總是把空間的體積轉化為精力和威力。
3、崇高感毫無例外地是對於人們自己力量的一種感覺,是人們自己意志力量的擴張;人們把這種力量自發地投射到對象中去,最先創造崇高感的強力和威力。
Ⅵ 意象在藝術創造中的地位
意象這個概念在中華大地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們祖先對自然萬象審視精神和思維方法的總結,同時它也賦予我國審美、藝術構思和繪畫表現的特色。意象,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是「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的融合而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中華美學大辭典》中這樣解釋道:「意象,美學范疇。⑴指文藝家構思的意趣和物象的契合。梁劉勰《文心雕龍 神思》『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⑵指藝術形象。⑶指饒有意味、飽含情思、充滿理趣的形象。『言征實則寡味也,情直致而難動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王氏家藏集》卷二十八《與郭價夫學士論詩書》)」。①而西方人則認為「具象和抽象為兩極,意象置於其中。根據物體表象特徵減少和主觀因素增多的趨勢,由兩極的具象和抽象確定一個尺度,中間部分就是意象范疇」。②概括來講,意象是指客觀事物反映到畫家的主觀意識裡面,並經過一番處理的影象,是畫家主觀的意念、情感、創作手法和客觀的事物包括一切人景物等形象的統一體,也就是「象」和「意」的融合。這樣看來,中國畫藝術確實最具「意象」特徵。 傳統中國畫的審美特徵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意象性」。雖然在傳統中國畫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寫實的表現形式,但終究沒有形成主流,意象形態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這也是中國傳統繪畫觀念同西洋傳統繪畫觀念本質上的差異。中國畫重在表意,強調主體的特徵,與西方繪畫重在摹仿,強調客體,顯然有別。追根求源,我們就不得不從中國先哲的思想談起,因為中國畫的精神、畫理、思維方法以至表現手法無不受其影響,它可謂是中國畫產生和發展的主要根基。自古以來有關的繪畫理論雖然說法不同而宗旨都一樣,中國畫一直是主張意象創作的。 二 在中國先哲的思想中對中國畫產生巨大影響的首推道家思想,意象之說中的所謂的「象」就是來自於中國道家的太極思想,中國畫的藝術理論正是受到太極陰陽關系的影響,同時又融入了人的主觀意識,才產生了中國畫對「象」的認識。在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周易》中也強調「聖人立象以盡意」,法家代表著作《韓非子》中雲「人稀見生象也,而得生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皆謂之像也」,從中我們已能體會到「意象」指的是人們對客觀物象的主觀意念和想像。到梁劉勰終於首次提出「意象」概念,指明了繪畫創作中「物我感應」的關系。而東晉大畫家顧愷之關於「遷想妙得」的藝術創作主張,可以說是對中國畫「意象性」的最貼切的詮釋了。「一幅畫既然不僅僅描寫外形,而且要表現出內在神情,就要靠內心的體會,把自己的想像遷入對象形象內部去,這就叫『遷想』;經過一番曲折之後,把握了對象的真正神情,是為『妙得』。頰上三毛,可以說是『遷想妙得』了——也就是把客觀對象真正特徵,把客觀對象的內在精神表現出來了。」③這種經過畫家主觀創造、反映物象內在精神的畫面自然是具備意象趣味的。隨後南齊謝赫提出了「六法」論幾乎涉及了繪畫的所有問題,中國畫的「意象性」不言而喻。唐代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更是把畫家胸中意象的產生描繪得精闢而獨到。北宋蘇東坡詩雲:「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畫家旨在以有限的形表達無限的神,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意象妙境。後來倪雲林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黃賓虹的「惟絕似又絕不似於物象者,此乃真畫」和白石老人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均指此意。④ 三 雖然中國先哲思想的宗旨和對繪畫影響的方向性是一致的,但「意象」這一特質在中國畫中的不同畫種中的反映卻是不盡相同的。其中的水墨畫本身就是介於似與不似之間,這樣的寫意性自然就體現了意象趣味,而工筆畫這一畫種的特點是以其嚴謹的方式來表現對象、抒發性情,所以它主要是以其獨特的裝飾性來呈現其特殊的意趣,舍此便難以展現。 在中國水墨畫的表現中,用筆用墨、構圖中的留白、取景造型等等都是講究意象性的。畫家一筆畫下去可稱之為樹干,再加上幾筆即可成枝,點上一些墨點即可成葉。這完全是在「意」與「象」之間產生的一種藝術形象,中國水墨畫的這種藝術表現形式體現出的完全是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認識,同時有沒有脫離客觀物體的基本形狀,即為「寫意性」。所謂「墨分五色」、「水墨為上」完全體現了中國繪畫藝術的意象色彩觀,水墨畫不僅把物象繁雜的明暗關系主觀化,而且還把豐富絢麗的色彩轉換為「隨類賦彩」的意象黑白。中國水墨畫自古以來就講究「惜墨如金」、「計白當黑」,構圖常常講究留白,為了突出主體,省略其它東西,留出大片空白,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畫家的獨到意象創作手法,以達到「意到筆不到」的妙境。如南宋的馬遠、夏圭,人稱「馬一角」、「夏半邊」,他們在章法上大膽取捨,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給人以豐富的遐想。中國畫家的獨到匠心不僅僅局限於章法上,畫內景物的取材也往往不顧四季,僅憑興致所為,可謂水墨山水的創始人之一的
Ⅶ 崇高只存在於藝術作品之中嗎
藝術作品的行止也是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當然也有崇高、奉獻、英勇犧牲 ——
很多國人的毛病就是 你越說他崇高,我就越挑他的毛病,總是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還是羨慕嫉妒恨的思路。西方人也難逃此路 ——比如美國人。
活得真累啊 ——
Ⅷ 藝術的崇高使命是什麼
藝術崇高是在人的生命抉擇和奮斗中 ,通過美感體驗展示生命的價值 ,它是藝術主體以人的生命存在的形式將現實的美和崇高轉化為藝術的美和崇高 ,表現為生命藝術化和藝術生命化相統一的活動。藝術崇高的使命在於在主體自由精神的引導下 ,激發人的生命活力及生命的無窮的創造慾望 ,以表現對人的生命的終極關懷 ,展示對人生命本真的價值創造活動以及人的自由生命的本質。
Ⅸ 談談你對美學中"崇高"問題的認識
康德黑格爾之爭及其當代哲學文化意義
近代以前,傳統哲學只承認理性認識的知識性。18世紀,德國哲學家鮑姆伽通表述了一種新的見解:認識過程實際有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兩個方面,且兩者都具有知識性。關於理性認識的知識叫作邏輯學,關於感性認識的知識前人未有發現,也就無名可冠。鮑姆伽通借用拉丁語中Aesthetics為之命名,中文直譯為感性學。鮑姆伽通相信,感性認識中最為完善的形態是包括藝術在內的審美。
鮑姆伽通關於Aesthetics的理解只是他獨特的哲學認識論觀點,卻成為德國古典哲學構造其龐大美學理論的直接楔機。眾所周知,歐洲自古希臘德謨克利特以來,歷史上出現的哲學大師幾乎都談論過美、審美或藝術問題,但卻沒有人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建構完整的美學理論,直到德國古典哲學才真正將美、審美或藝術問題組織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並將之視為哲學不可缺少的有機部分,Aesthetics才最終被確立為美學。這既是德國古典哲學對美學發展的巨大貢獻,也是我們將Aesthetics譯為美學而不是感性學的根本原因。
然而,德國古典哲學的鼻祖康德和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對美學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問題的理解有很大差異,存在著爭論,而且他們的美學之爭蘊含著深刻的理論價值。正是他們的美學之爭才為近現代美學注入了強烈而深厚的生命力並對當代哲學文化產生了積極的意義。
1、美學研究對象之爭。鑒賞判斷力是一種以單稱方式對具體存在實施普遍判斷的主體判斷能力。康德立足鑒賞判斷力,將鑒賞判斷力能夠實施判斷的對象和實施鑒賞判斷主體都視為美學研究的對象。換句話說,美學研究的對象極其廣泛,關涉自然、社會、心靈。
黑格爾相信世界的客觀存在不是先驗公理,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在其認識活動中給予證實、確認。證實、確認世界的客觀存在必有一個前提,即人必須要有認識世界的意識。正是在人的意識中,世界的客觀存在才能逐漸被證實、確認。沒有人的意識,世界的客觀存在就無法證實,世界是否存在就不能為人確認。因此,黑格爾將人類的共同意識稱之為絕對理念,並視為哲學的研究對象。作為人類共同意識的絕對理念不以個人感知和意志為轉移,是客觀的、普遍的、必然的。在黑格爾看來,藝術是全人類的,與個人的審美愛好、感知不同,藝術的產生、發展是客觀的,它必然地傳達著人類普遍精神,所以藝術是絕對理念的一部分,屬於人類心靈的展開。黑格爾堅持美學作為哲學的有機方面,只能研究作為絕對理念的藝術。
康德黑格爾對美學研究對象的不同理解,昭示了他們對美學在各自哲學體系中的不同地位,也內蘊著他們給予美學的不同理論份量。
2、美的本質之爭。美的本質是最具哲學性質的美學基本問題。對美的本質的不同回答不僅表示出不同的美學觀,而且顯現出不同的美學方法論。康德用鑒賞判斷力為美立法。他認為,美不是純客觀物質存在,也不是純主觀意識,美不能簡單地用主客觀統一來描述。美源自人的鑒賞判斷力。鑒賞判斷力既是人的物質生理能力,又是人的意識功能,它是主體的能力。鑒賞判斷力對存在之物實施判斷時,對象的形式便成為美,而實施判斷的主體所獲得的主觀感受即為美感。黑格爾則視美為絕對理念的某種存在方式和發展過程,認為絕對理念的存在有感性、理性、感性與理性統一三種基本方式,其發展經歷著正、反、合三個階段。當絕對理念用感性來表現自身並處於發展的第一階段時,美就出現了。黑格爾明確給美下定義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康德與黑格爾對美的本質的不同闡釋,凸現了他們哲學思想的巨大差異。在康德那裡,美源自於主體能力。人的主體能力符合人類生存發展之需要,關涉人的目的性,關涉人的選擇性。美源於鑒賞判斷力,真源於知性力,善源於理性力,真、美、美三者相關卻各自獨立。這樣美就成為人類主體多元存在的一個重要領域和方式。
黑格爾的絕對理念不受個人的意識支配,是客觀的。美源自絕對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觀精神性。絕對理念的發展是必然的,美的產生、發展也就是必然的。可見,黑格爾對美的把握具有巨大的歷史主義性質。不過,也正是這種客觀性、必然性和發展性使美在絕對理念中處於從屬地位。絕對理念的本質是真,美是絕對理念的顯現,美從屬於真。對美的把握就是對真的認識。所以黑格爾從不談論美感而只說對美的認識,美在黑格爾那裡成為認識真的一個階段。
3、藝術生命力之爭。對藝術的態度與對美的理解密切相關。康德將藝術詮釋為以理性為基礎的意志創造活動。這就意味著藝術是不同於認識活動、實踐活動和一般審美活動的特殊文化活動,藝術關乎認識、實踐、審美又完全獨立。藝術以理性為本,以審美為屬性,以想像為形態,以意志自由為目的,成為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主體活動,並伴隨著人類發展而發展。
黑格爾則視美與藝術為同一,美的完善形態就是藝術。如此,藝術是絕對理念的感性階段。這個階段特點是絕對理念尚不能以概念方式表達自己而只能藉助感性的形式來顯現。這樣,形式在本質方面決定著理念的何種內容在何種程度以何種方式被顯現。可見,被藝術顯現的絕對理念不是完善、全部的絕對理念。藝術只是絕對理念發展的低級階段。所以,黑格爾斷言:藝術最終要消亡,被宗教、哲學取代。
康德黑格爾藝術生命力之爭,直接表明了他們對藝術功能和價值的不同文化態度。顯然,康德對藝術的態度更為當代人贊賞,亦更符合藝術的歷史與現實。
20世紀開始,當代哲學文化或明或暗地顯露出康德主義對黑格爾主義的顛覆和黑格爾主義對康德主義的反顛覆。康德黑格爾對美學問題之爭對當代哲學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一,康德黑格爾美學之爭推進、加劇了當代哲學文化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分野。人本主義哲學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康德關注人的哲學視野、從主體出發的研究方法和試圖解釋現實人生存方式的哲學精神,並將這種哲學精神灌注於美學研究之中。當代人本主義哲學家們幾乎都在自己的理論系統中構造了美學體系,從而在20世紀形成了龐大多樣的非理性主義美學文化景觀。而當代科學主義哲學文化則更多地受到黑格爾的啟發,強調哲學的客觀精神,追求普遍性與必然性,並將此種品格滲透於藝術研究之中,使科學主義藝術理論與當代科學技術文化相互輝映,成為20世紀人類精神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二,當代美學、特別是文學藝術不斷地影響著當代哲學的變化、發展。甚至可以說當代美學的許多重要學說和文學藝術意蘊已成為當代哲學文化的一部分。對此,康德黑格爾美學之爭意義重大。康德從主體的立場出發,對美學藝術所進行的詮釋影響了整個西方現代文學藝術。20世紀各種現代主義文學藝術不論流派、風格如何,究其理論底蘊皆與康德有關。而黑格爾的美學藝術理論通過別林斯基的宣傳,早在19世紀末就對俄羅斯、東歐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0世紀伴隨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前蘇聯、東歐和中國的美學、文學藝術理論浸潤著黑格爾的客觀主義原理、普遍性原則以及對認識性的重視,顯示出驚人的理論生命力並以某種意識形態方式進入哲學文化之中,成為其當代哲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康德與黑格爾美學比較康德美學的核心內容是「美感」,即所謂審美判斷力,而康德的審美判斷也就是情感判斷。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美在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這一先驗原理,並充分論述了真、善、美及其關系問題,力圖以審美判斷作為溝通認識與意志、自然與自由的橋梁。
康德認為,美是不帶利害觀念,不憑借概念,無目的的,由事物的形式引起的自由的愉快,但仍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一種不涉及任何概念內容的主觀的合目的性,或形式的合目的性。這是康德的一大貢獻,因為他明確提出美是不同於真與善的「主體的愉快」,將美從真與善中區分出來;所謂主體的愉快就是一種不同於「知」與「意」的「情」,這個「情」又將真與善聯結了起來,成了溝通兩者的橋梁,從而使真善美真正地統一起來,開辟了獨立的美學研究領域。
康德不是從實際存在中或客觀現實中來尋求和研究美學問題的,他從其哲學體系的需要出發,把「主觀的合目的性」作為美學研究的邏輯起點。這是《判斷力批判》的主要內容,也是康德美學的核心。而正是在這一點,使其與黑格爾的「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糾結聯系在一起,所謂二者的聯系主要源於此,所謂區別或發展也就是基於這一點。黑格爾說,康德在研究人對現實的認識的時候,提出了許多范疇。「但照康德的說法,范疇卻只是屬於我們的,不是對象的性質,所以,他的哲學就是主觀的唯心論。因為他認為自我或能知的主體,既供給認識的型式復供給認識的材料。認識的型式出於能思之我,認識的材料出於感覺之我」。(《小邏輯》) 這是對康德哲學的基本概括。從此出發,康德全面展開了他關於美學問題的研究:在情感領域中是否也可以建立一種獨立的先驗原則,對於快與不快的情感和人的判斷力,是否也可以成為先天的綜合判斷,這種判斷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康德那裡,判斷力是與邏輯判斷的理解力和理性不同的,它是關於感情的一種認識能力,康德稱為反省的判斷,即審美的判斷,而審美判斷就是對於個別事物表示主觀態度的情感上的判斷。康德認為,通過審美判斷這座橋梁,可以把現象界和物自體、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溝通起來。在這時候,康德運用了「目的」這一概念。他指出,自然界作為個別現象受必然規律的支配,是沒有目的的,但把它作為整體,它就有目的了;同時,從主觀認識方面而言,自然的形式符合人的主觀認識的目的。這種符合目的,康德稱為主觀的目的性,也就是審美觀。那麼,康德審美觀的內涵是什麼呢? 康德認為,當外物的形式符合了主觀認識的目的,我們就會產生一種滿足或快樂的情感,當這種情感具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就成為一種美感。康德著名的「主觀的合目的性」,實質上就是指審美判斷。因為在他看來,當快感上升為美感,這時的審美判斷就是一種先天的綜合判斷;換言之,受必然律支配的、無目的的、不自由的自然,在審美判斷中,由於其符合人的主觀認識,因此它成了想像力飛馳的天地,具有了無限廣闊的自由性。正因為這樣,必然與自由、感性與理性得以溝通,並達到了和諧統一的境界。這就是康德《判斷力批判》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也是其美學思想的基本內涵。
黑格爾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認識和自我實現的一個過程,都是理念創造出來的。美作為這一過程的一個方面,也是理念創造出來的,因此,美的本質就是理念。但存在於哲學邏輯里的理念還只是具有普遍性,美的理念卻不同,它應該是理念,但卻具有定性和確定的形式,從而顯現為具體的形象。當符合理念本質的理念,自己實現自己於具體的感性形象之中時,它就取得了客觀存在的感性形式;對形象而言「, 它本身在本質上正好顯現這理念」,表現了理念的基本意蘊。在這里,雖然黑格爾強調的感性顯現,仍然是理念的自我顯現,並非具體的感性事物或具體的物質存在,但是,同時他指出:「在藝術里,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而顯現出來了」(《美學》第1 卷) ,從而要求藝術家不拘泥於物質的自然,強調感性形象是心靈經過現實的基礎所創造出來的,這一認識表明,黑格爾力圖在一個新的層面上,把理念與感性統一起來。正是這一點,把康德與黑格爾聯結在一起,而又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