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叫六分半書
清代鄭燮(板橋)法書的別稱。鄭燮以隸書筆法形體摻入行楷,又時以蘭竹面筆出之,自成面目。此書體介於楷隸之間,而隸多於楷,隸書又稱「八分」,因此送燮謔稱自己所創非隸非楷的書體為「六分半書」。
『貳』 六分半書是誰發明的
清代鄭燮(板橋)法書的別稱。鄭燮以隸書筆法形體摻入行楷,又時以蘭竹筆出之,自成面目。此書體介於楷隸之間,而隸多於楷,隸書又稱「分書」、「八分書」,因此鄭燮謔稱自己所創非隸非楷的書體為「六分半書」。
『叄』 誰人說得清書法史上的「六分半」,「七分半」 「八分」
六分半書是鄭板橋書法的別稱,鄭書是繼黃庭堅的,後來參以八分。八分指東漢時期代的隸書。也有稱鄭板橋之書為七分半的。有名的要數「難得糊塗」聰明難,糊塗更難……那個。
『肆』 六分半書的字體簡介
六分半書,清代鄭燮(鄭板橋)書法的別稱,人稱「板橋體」。他以隸書筆法形體摻入行楷,又時以蘭竹面筆出之,自成面目。
此書體介於楷隸之間,而隸多於楷,隸書又稱「八分」,因此鄭燮謔稱自己所創非隸非楷的書體為「六分半書」。鄭板橋別具一格的新書體,開創了書法歷史的先河。鄭燮詩書畫兼擅,時人稱為三絕。他的書法自成一格他自己則戲稱為「六分半書」。並且解釋說:「板橋既無涪翁之勁拔,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異,創為真隸相參之法,而雜之以行草。」從他所創作的書法作品來看,所謂「真隸相參之法」,實際上就是將隸書參入到行楷之中,同時又用寫行草的運筆之勢來寫,至於說是哪「六分」,哪「半分」,其餘「三分半」在何處,都是不可拘泥地去理解的。 可見,鄭板橋對於書法,是決意要背叛傳統,進行大膽地自我創新的。這種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打破上,一是打破篆、隸、正、行、草等各種書體的界限,而將文字的點畫和結構隨意安排,主要是楷書、隸書相互參用;二是打破書畫的界限,將畫竹畫蘭之法融入書法之中。他曾說他作書「往往以沈石田、徐文長、高其佩之畫以為筆法。」(《鄭板橋題〈墨竹圖〉》) 看他的字,其點畫或粗或細、或濃或淡、或長或短,其結體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都一任自然,並略做誇張地表現出來。形成一種隨物賦形、隨形就勢的特點。而整體上看,其字體多呈左低右高的扁方形狀。由於這種結字特點,他的書法在章法上則是縱有行而橫無列,且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形成一種疏密錯落、揖讓相諧的「亂石鋪街」之狀。
表面上看,鄭板橋書法的這種創新,是一種雜湊,而實際上這是以他對傳統書法的深厚理解為基礎的。他對於「二王」以及顏真卿、蘇東坡、黃庭堅等人的書法,對篆隸和魏碑都有很深的研究,但他對古人法帖的學習,是取神遺貌,決不求形似。他說:「黃山谷雲:『世人只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可知骨不可凡面不足學也。況蘭亭之面,失之已久乎!板橋道人以中郎(蔡邕)之體,運太傅(鍾繇)之筆,為右軍(王羲之)之書,而實出己意,並無所謂蔡、鍾、王者。豈復有蘭亭面貌乎?古人書法入神超妙,而石刻、木刻千翻萬變,遺意盪然。若復依樣葫蘆,才子俱歸惡道。」(《跋臨蘭亭序》)他對學書的這種獨到見解,加上他對詩、畫都有很高的造詣,生活中又飽經滄桑,所以,將思想的曠達與天性的幽默一齊融會與筆端,自然就形成了這種「奇而不詭正」的書法特徵。
『伍』 六分半書的作品簡介
鄭板橋的書法創作,多以題畫詩的形式流傳於後世,此類作品以詩、書、畫合璧的形式出現,書法藝術與詩、畫融為一體,又顯示出獨特的美。他另有一些為官時無意於書而寫的判詞,也別具一種書法意趣。倒是他有意創作的有些書法作品,用了不少異體字和自造的字,章法布局雖刻意經營,也不免稍嫌渙散。不過。從整體上看,鄭燮實不失為清代乃至整個書法史上的一位怪才和奇才。他的「板橋體」是書法史上的一顆永放光彩的明珠。
『陸』 鄭燮的「六分半書」主要指的是什麼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屬江蘇省)人。鄭燮所作行楷自稱「六分半書」,能將四體書融會貫通。《國朝隸品》說:「鄭板橋如灌夫醉酒罵座,目無卿相。」
鄭板橋的書法特色「六分半書」,簡單說就是一種介於楷、隸、草之間,而將畫法融入其中的書法。據鄭燮自述,他學詩不成功,轉而學書法,書法沒學好又去學作畫。字學漢魏,崔蔡鍾繇,古碑斷碣,刻意追求。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卷三這樣說鄭板橋的書法:「模仿《瘞鶴銘》,又有黃魯直,合其意為分書,用在繪畫方面就是畫竹蘭。」隸書就是所說「分書」,又稱「八分書」,隸多於楷,而又分書糅入楷法,所以稱為「六分半書」。具有濃濃畫意是「六分半書」的另一個特色。鄭板橋自己曾說,畫竹要與書法一樣要有行款,而且竹更應講究濃淡以及疏密。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故而其「六分半書」中多有畫意。
『柒』 鄭板橋的書法為什麼叫「六分半書」
「六分半書」是清代鄭燮(鄭板橋)書法的別稱。鄭板橋的書法,本來是學黃庭堅的,後來參以「八分」(「八分」即指東漢時期成熟的隸書,稱作「八分書」), 再加入蘭竹筆意,就建立了自己的書風。這種書體已不是原來的「八分隸書」,而介於楷隸之間,又有少許蘭竹成分,所以稱「六分半書」 。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1693—1765),清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擅畫蘭、竹、石。生平以畫為第一生命,死後書家名聲卻高於畫家的名氣。鄭板橋書法,世稱之為「六分半書」,書中真隸行書相參、布局上字形大小不一,書體有架勢,有筆力,金石味濃,撲茂勁拔、奇秀雅逸、方方圓圓、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排列穿插得十分靈巧和別致。這種創格和變體,一改當時書法界「滑熟」、「媚俗」的風氣,對當時書法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清?農在鄭板橋道情十首書卷題跋為:「板橋先生一代之奇人也。其文奇、其字奇。觀其文,跡其字,而先生躍躍見於紙上。篆者吾知其為篆,隸者吾知其為隸,六朝吾知其為六朝,真行草三體,吾知其為真行草三體。若不論其為篆為隸為六朝為真行草,而一以貫之,合無數眷屬為一眷屬,而其意中並不知有無數眷屬,直視為一眷屬,於先生外,吾見亦罕。」清何紹基亦題跋曰:鄭板橋「一生跌宕牢騷,奇趣橫溢……字傲山谷(黃庭堅),間以蘭竹意致,尤多別趣。山穀草法源於懷素,素師得法於張長史(張旭)其妙處在不見起止之痕。」而清代才子袁枚亦曾譏笑鄭板橋的書法為「野狐禪」,有失「國色天香」的自然之情。
『捌』 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有什麼獨特之處
鄭板橋的書法,最讓後人稱贊不已的是他戛戛獨造、驚世駭俗的「六分半書」。他的「六分半書」是以隸書為基礎,摻雜真、草、篆而形成的一種新書體。關於「六分半書」名稱的來歷,眾說紛紜,不盡相同,大概的分歧在於各體所佔比例的分配上。板橋於書法的學習,主要側重於碑學一路,他說:「字學漢魏,崔、蔡、鍾繇。古碑斷碣,刻意搜求。」(《板橋集詩抄》)早年在焦山讀書時,板橋就對《瘞鶴銘》情有獨鍾,後來在山東范縣、濰縣等地為官數十年間,對漢魏以來的碑石更是廣泛搜集、精心摹追,從而積淀了豐厚的碑學基礎。同時,他又非常敬重蘇東坡、黃山谷、徐青藤等前賢。東坡圓實厚重的點畫、青藤亂石鋪街似的章法以及山谷提按顫抖的用筆、斜昂取勢的線條,無不對其書風的形成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大約板橋50歲以後,也就是他濰縣去官,「而今再種揚州竹」後的十多年時間里,其書法漸臻化境,冶真、草、隸、篆為一爐。此時他獨創的「六分半書」已是「別為一格,如秋花倚石,野鶴戛煙,自然成趣,時稱板橋體,多效之者,然弗能似也」(牛應之《雨窗消意錄》)。對鄭板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傅抱石《鄭板橋試論》中給予他高度的贊揚:「這不但在當時,是一種大膽的驚人的變化,就是幾千年來也從未見過像他這樣自我創造形成一派的。」傳世作品有《新修城隍廟碑記》、《劍南詩軸》、《判詞冊》、《酒罄君莫沽詩軸》、《書曹操觀滄海詩》等。
『玖』 六分半書的介紹
「六分半書」指的是清代鄭燮(鄭板橋)所創書法字體,世人亦稱「板橋體」。他以隸書筆法形體摻入行楷,創出這種介於楷隸之間,而隸多於楷的字體。由於隸書又稱「八分」,因此鄭燮戲稱自己所創的這非隸非楷的書體為「六分半書」。
『拾』 何為鄭板橋的"六分半書"
鄭板橋稱自己寫的字是「六分半書」。何取此稱?自言,以黃山谷為本、融篆、隸、真、行、草五體,計六分,最後的「半」分是以顏真卿《爭座位》落款,故曰「六分半書」。 「六分半書」的顯著特點是,熔數種書體於一爐,形體多樣、筆法豐富、行氣銜接、布局協調,給人以既怪僻而又清新的感覺。但也有其不足處,那就是熔煉得還不夠火候略帶「生硬夾雜」相和「矯揉造作」氣。當然,完美是沒有的,不足也是正常的,金無足赤嘛。放下挑剔公允的說,鄭板橋的書風與其畫風一樣都是求「怪」。請注意,這里的「怪」不是荒誕狂怪的怪,而是在重視傳統的堅實功力前提下求變、求異、求新的「怪」。一個「怪」字,代表了鄭板橋的審美追求,創新意識以及求索精神,從而才使他的「六分書半」有創造、有新意,取得了彰顯自我的成果。「六分半書」給「創新」之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範,那就是一「專」二「博」。 創新是應該提倡的,但不能不去正確的引導。創新也是應該鼓勵的,更不能去放任自流。不然,就會使大量的「自由體」(丑書)泛濫,這樣不但與書法事業的發展無補反而糟塌了書法使之退化。特別注意,「創新」這個字眼兒極具誘惑力,極容易激人心動,也極容易讓那些心理浮燥、急功盡力、追風趕潮的人們鬧亂了創新的健康之路。因此「創新」不宜空喊高唱,急需有的放矢的疏導。在這個問題上,鄭板橋的「六分半書」不知能否各級書協領導和曲解「創新」的人們提供一些實質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