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陶和瓷分別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人們總是把瓷與陶相提並論而稱之為「陶瓷」,這種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與土的藝術。由於陶器發明在前,瓷器發明在後,所以瓷器的發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產的影響。如人們對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對粘土特點的充分認識等。但陶與瓷無論就物理性能,還是就化學成分而言,都有本質的不同。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區別表現在:
(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則是瓷土,即高嶺土(因最早發現於江西景德鎮東鄉高嶺村而行名);
(2)陶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下;
(3)陶器的燒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則需要1300℃的高溫才能燒成;
(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溫釉,瓷器則多施釉;
(5)陶器胎質粗疏,斷面吸水率高。瓷器經過高溫焙燒,胎質堅固緻密,斷面基本不吸水,敲擊時會發出鏗鏘的金屬聲響。
除以上所舉,陶與瓷的不同之處還表現在: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的先民的專門發明,它為人類所共有。只要具備了足夠的條件,任何一個農業部落、人群都有可能製作出陶器。而瓷器則不同,它是我國獨特的創造發明,爾後通過海路和陸路大量輸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術在世界范圍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❷ 瓷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距今約4200年,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器類有罐和缽。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較廣,黃河領域、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
謝肇淛在《五雜俎》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譯文:現在人們對窯器稱為磁器的,這是磁州窯最多,所以相延的名稱,如銀稱米提,墨稱肥肉粥之類的。當時出現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磁州窯產量最多所致。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瓷器稱謂的史料。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已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中國瓷器指的是中國製造的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
❸ 陶瓷最早產生於什麼時期
你好!
以下是回答,有點多請耐心看哈!希望能幫助到你!
還請及時採納謝謝!
中國是世界上率先發明瓷器的國家,為人類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瓷器的發明,堪稱我國的「第五大發明」,它在技術和藝術上的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國,並深刻影響了其陶瓷和文化的發展,為我國贏得「瓷器之國」的盛譽。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也有"中國"的意思。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至宋代為瓷業蓬勃發展時期,定、汝、官、哥、均等窯。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製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朴,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生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這一時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製作工藝發展,東漢時期北方人民南遷以及厚葬之風的盛行的基礎上,以中國東部浙江的上虞為中心的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這件浙江上虞縣面官鎮出土的東漢時期青釉水波紋四系罐,為我們展示了瓷器燒造工藝發展的初期情況。 唐代瓷器的製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其中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和邯鄲、山東淄博等。 清時期彩瓷的種類很多,從燒造工藝上來區分,除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兩大類。釉上彩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再入彩爐低溫二次燒成,釉上五彩,粉彩、琺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燒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繪畫圖案,罩透明釉高溫一次燒成,主要是青花) ,然後再在適當的部位塗繪釉上彩,入爐低溫二次燒成。青花礬紅彩,鬥彩、青花五彩都屬於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終形成青花類;色釉瓷類;彩瓷類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❹ 中國瓷器最早產生於什麼時期
瓷器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
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
(4)瓷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縣
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等。瓷片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牢固。從顯微照相可見,青瓷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准了。
東漢之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產,如浙江越窯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紹興、餘杭、吳興等地也都設有窯場,形成獨自的窯系。所謂窯系,是指某一著名窯場與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窯場均生產某一種或幾種相同類型的產品,這些窯場就構成一個窯系,以主要和最有影響的窯場命名。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其原因可能與這里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與黑瓷,到西晉晚期也生產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點彩,以打破青瓷的單色格調。
三國時越窯的產品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凈,以淡青色為主,黃或青黃色少見;器型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香爐唾壺、虎子、水盂、泡菜壇等日用瓷。西晉時又出現了了扁壺、雞壺、燭台和辟邪等新產品。
南朝時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蓮瓣或蓮花作為裝飾。從三國到隋統一前的數百年中,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的品種繁多,式樣新穎,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開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當時還有婺州窯、湘陰窯和豐城窯等著名窯址。
❺ 瓷器在中國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原始瓷在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
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窯爐內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而產生不同色彩,即窯變。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
原料純凈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時,會發出類似金屬相撞的清脆聲音。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精美瓷器常為皇室所收藏。作為中國特產奢侈品之一,千百年來瓷器通過各種貿易管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會被視作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5)瓷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歷史
考古驗證瓷器最早的產地是在中國。人們將發掘自河南鄭州商代(約前15世紀—前9世紀)的高嶺土彩釉器皿作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陶器)。中國在其東漢時期發展出較為成熟的青瓷製法。
中國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產國及出口國。宋以前高檔瓷器主要用於皇室的生活,在中國陝西省法門寺出土的越窯青瓷名品——秘色瓷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瓷器制藝的顛峰。
宋代有五大名窯,北宋後中國瓷器製作工藝不斷上升,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大量瓷器出口至東南亞、南亞乃至歐洲、北非。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代表工藝品之一。
與之相對的日本,也在平安時代開始出現陶瓷藝術製造,結合日本發揚的茶道文化,不斷地出現瓷器的著名產地,先後有六古窯、遠州七窯等瓷器名產地。而在安土桃山時代一段繁榮的茶道文化中,很多茶人如利休七哲中的牧村兵部、瀬田掃部、古田織部、芝山監物同時也就是著名茶道瓷器的製作者。
❻ 瓷器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1、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瓷的解釋是「瓷,瓦之堅者也」,瓦屬陶器。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至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黑陶已表現出瓷的某些特徵,人們贊之為:薄如紙,黑如漆,堅如瓷,明如鏡。商代奴隸在長期制陶的過程中,對於燒陶的原料開始有意識的選擇,燒制出了白陶器,為瓷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據考古發現:商代已能燒制瓷器,目前在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河南、河北、山西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都發現並出土了商代的瓷器。河南博物院展廳中所陳列的原始瓷尊就是在鄭州商代遺址中出土的,距今有3500年,可以說它就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瓷器。只不過其工藝製作還比較原始,所以人們把它們命名為「原始瓷器」。因為這些原始瓷的釉色比較接近以後的青瓷,故亦稱原始青瓷。
2、為什麼說鄭州商代瓷尊屬於瓷而不是陶呢?我們先來把陶、瓷之間的差別搞清楚。陶和瓷使用的原料有著本質的不同。瓷的原料含鐵量低,雜質少,可提高燒成溫度,含一定的石英石、莫來石等成分,可在焙燒後增加胎質透明度,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瓷土或高嶺土。陶的原料為一般黏土,含鐵量高,雜質也多。再就是不同的原料決定白瓷八角鏤雕獸首洗(北宋洛陽出土)了它們的燒成溫度。瓷器的燒成溫度較高,需1200℃以上,陶器的燒成溫度在800℃~1000℃左右。另外,瓷器有一層釉,這就是在高溫焙燒過程中形成的玻璃質釉,像一層美麗的外衣,保護著瓷胎並且永不脫落。最後一點是燒制而成的瓷器,胎體堅硬,組織緻密,叩之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而陶器是不具備這些特性的。
3、鄭州商代原始瓷尊的造型和同時期的陶尊相似,大口,折肩,腹底略向內收,圜底,器表有條紋,瓷尊內外均施有淡黃色釉,胎質比較堅密,滲水性弱,燒成溫度較高。與瓷器要求的條件接近,但並未達到瓷器的全部標准。它還處於瓷器發展中的初級階段,難免保留有一些原始痕跡。縱觀商代出土的瓷器,所用瓷土中的含鐵量雖然比陶土含量低得多,但和成熟瓷器相比仍有一段距離;還有,瓷釉光澤度不夠,施釉厚薄不均勻以及一些瓷器只在上部施釉等不足現象。
4、瓷器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歷經西周、春秋、戰國直到秦漢,燒瓷工匠在不斷地探索,他們改進工藝積累經驗,使原始瓷器一步步走向成熟。這一過程走了約一千七百年,直到東漢晚期,完全符合標準的瓷器才燒製成功。瓷器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它一經產生便受到人們的喜愛,並迅速發展。從隋唐至明清,大量瓷器漂洋過海,或經絲綢之路遠銷國外,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❼ 中國瓷器發明於哪個朝代並以什麼為標志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一般稱其為「原始瓷」。最早見於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以彩陶來標志其發展的。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國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從中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通常把胎體沒有緻密燒結的粘土和瓷石製品,不論是有色還是白色,統稱為陶器。其中把燒造溫度較高,燒結程度較好的那一部分分稱為「硬陶」,把施釉的一種稱為「釉陶」。
(7)瓷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中國瓷器早在唐代即沿陸路和海路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在朝鮮、日本、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的許多地區都有出土,在巴基斯坦的布拉明那巴德、埃及的福斯塔特古遺址中均有發現。
宋代海運發達,在通往亞非的交通線的主要地區,均發現有中國青瓷和青白瓷。宋人趙汝適撰寫的《諸蕃志》,記有近20個國家與中國交易瓷器。元代對外貿易進一步擴大,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出口,受到廣泛的歡迎。
明代鄭和(1371~1435)開辟了橫渡印度洋通往非洲東海岸的航路,中國瓷器行銷更廣。與鄭和同行的費信(1388~?)在《星槎勝覽》中記述,進行瓷器交易的有20餘國。
歐洲先是由阿拉伯商人販去中國瓷器,16世紀葡萄牙、荷蘭商人來中國販運。近人考察,1602~1682年間荷蘭東印度公司販運的中國瓷器即有1600萬件以上。
中國制瓷技術最早傳播到朝鮮和日本。朝鮮在10世紀初即已仿造越窯、汝窯青瓷,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來中國學習制瓷。11世紀中國制瓷技術傳到波斯,又從波斯傳到阿拉伯,15世紀傳到義大利及歐洲其他各國。14~15世紀中亞、歐洲所造瓷器中常具有中國風格。
❽ 陶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參考資料來自:博寶藝術網。
由於考古學的蓬勃發展,以及中國與世界各地早期陶器的不斷發現,陶器起源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許多歷史的謎團相繼解開。
最早的陶器出現在距今約1.5萬年—1萬年前。起初在日本的愛媛縣上黑岩陰遺址出土了距今約1.2萬年前的陶器,有些人不相信年代會如此久遠。近年來,在日本除北海道和沖繩以外的其他地區,相繼發現了早期陶器,於是,在日本考古學分期上單獨劃分出了一個繩紋草創期。最近在長野縣下茂內和鹿兒島縣簡仙山,都出土了經測定約為距今1.5萬年前的陶片,其中鹿兒島的陶片燒成溫度只有400度—500度,質地疏鬆,還沒有完全陶化,可謂名副其實的土器。1999 年,日本青森縣大平山元一號遺址出土了無紋飾陶器,其陶片附著碳化物的碳測校正年代為1.6520萬年—1.4920萬年,在國際考古界引起了轟動。這些處於繩紋草創期的陶器,大多為圜底和近圜底的小平底,最初階段皆為素麵無紋飾,後來有的陶器加飾隆起的線紋、豆粒紋或爪形紋。在俄羅斯遠東至西伯利亞地區的一些重要遺址中,同樣發現了早期陶器,如烏斯奇諾夫卡、格羅馬圖哈、嘎夏、富米等地,它們的年代大體在距今1.3萬年—1萬年之間,比日本列島的發現年代略遲。遠東地區的陶器多平底,素麵或飾刮條紋,西伯利亞南部的早期陶器則多為圜底。
從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尤其是近10年間,在 國的南方和北方陸續發現了一批距今萬年左右,甚至約1.4萬—1.3萬年前的遺址以及古老的陶器遺存。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成為探討陶器起源的重要地區。南方的重要發現有江西的萬年仙人洞、吊桶環,廣西桂林附近的甑皮岩、廟岩、大岩和湖南道縣的玉蟾岩等遺址。北方的重要發現主要集中在華北一帶,如河北陽原於家溝、徐水南庄頭與北京懷柔的轉年遺址等。南方的早期陶器大多為圜底的罐和釜形器,其中以道縣的陶釜最為引人注目。該遺址於1993年發掘時意外地發現了 3塊較大的原始陶片,1995年又在相距前發掘地1米左右的地方發現了一堆一碰即碎的陶片,陶胎厚達2厘米。經考古工作者在室內整理,將陶片精心拼對粘合,竟出人意料地復原出兩件燒煮食物的炊器——陶釜。其中較大的1件口徑31厘米、高29厘米,形制為侈口、圓唇、斜弧壁、尖圜底,通體飾繩紋。這些陶片及其附著物經北京大學考古系進行質譜加速器碳14年代測定,結果為距今1.232萬年±120年和1. 481萬年±230年。無疑,這是 國迄今出土年代最早的兩件復原陶器。北方的早期陶器則多以平底的罐形器為主,其中以陽原虎頭梁遺址群中於家溝1995 年~1997年發現的數塊夾砂罐片的年代最早,距今約1.2萬年。在時代稍晚的轉年遺址,還出土了盛放食物或水的盂形器,這表明了原始陶器不斷發展的進程。
從世界范圍來看,發明陶器的時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美洲的陶器最早距今只有5 000多年;西亞地區最早的陶器不早於距今9 000年前,這里是先產生農業,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才發明了陶器,因此西亞兩河流域與埃及一帶,在考古學上有一個前陶新石器階段;巴勒斯坦的印度河流域,也存在著所謂的前陶新石器,即先有農業後有陶器;印度恆河中游的陶器出土情況與巴勒斯坦略有不同,這里最古老的陶器大約出現在距今1.1萬年~9000年,當時農業尚未出現。
上述發現說明,世界各地的陶器發明並沒有一個大致統一的時間,最早的與最晚的前後相差萬年左右,這同時表明,各地有著不同的陶器發展歷程,因此,陶器的起源應該是多元化的。
❾ 陶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陶器和瓷器是抄分開的,襲陶瓷是總稱。
①距今5000-6000年,人類進入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階段,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出現了彩陶文化。所以陶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
②早期的瓷器不過是一種釉陶,又稱原始青瓷。從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是陶發展到瓷的過渡階段。商代出土的原始青瓷,也就是釉陶。
③東漢末期出土有釉色光亮、質地純凈的青瓷器。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
④唐代制瓷業已成為獨立生產部門,有越窯青瓷、邢窯白瓷等。唐晚期,長沙銅窯首創釉下彩繪。
⑤清代康熙年間,粉彩瓷器發展,雍正時達到鼑峰。
希望能幫助到你!
❿ 陶瓷是誰發明的
上古時代已有遠古人類發明並開始使用陶器了,至於陶瓷於哪年被誰發明無從考證。
陶瓷發明及發展歷程如下:
商周時期是從陶器過渡到瓷器的漸進階段,也是原始青瓷的發生發展階段。當時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嶺土做胎子的原料,這一方面提高了燒成溫度,使胎質堅致,不滲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顏色由深變淺,提高了潔自度。器表施一層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溫釉,經過1200.c以上高溫燒制後,胎釉結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備了瓷器的條件。但當時製作工藝水平低下,胎中還是有一定量的鐵成分,在略低的溫度中燒結,顏色較深,透光性較差。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東漢時期原始青瓷製作精細,胎多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盤。罐。盤口壺等成為主流。東漢青瓷在造型和裝飾上與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溫度等方面則有本質的不同。東漢青瓷胎質緻密堅硬,胎色多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較高,敲擊聲音清脆。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緊密,僅個別有剝釉,積釉現象;釉色青綠,也有些為青黃,但釉面勻凈。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技術迅速發展。瓷製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五代時的陶瓷造型則較多地沿襲了唐代風格。
(10)瓷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陶瓷的保養
1、 日常清潔可用家用洗潔精。
2、 用肥皂加少許氨水或先用等量亞麻子與松節油的混合物,去污性更強,可將瓷磚擦的更有光澤。
3、 如將濃茶或墨水等染色性強的液體灑在磚上面,應立即擦洗干凈。
4、 定期為拋光磚打蠟,取得持久保護作用,時間間隔2—3個月為宜。
5、 如磚面出現少許劃痕,在劃痕處塗牙膏,用柔軟的干布用力擦拭可以把劃痕擦乾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