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漢字是這樣創造漢字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現在我們說的爽字含義,出自「五味令人口爽」這句話。而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全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爽字是一個歷史性錯別字。爽字本意是出差錯的意思,也有不好不對的意思。和現在的解釋幾乎完全相反。但我們現在對爽字的錯誤解釋,就是從道德經這一句「五味令人口爽」開始的。實際,老子的意思是天天大魚大肉,會使人感覺不出美味來。這是一種非常高深的智慧。老子那個時代,大部分人都吃不飽飯,可老子經已經領悟出了這個至今仍有很多人不懂得道理。其實大家只要好好看一下,就明白爽字的本意了。一個大,中間四個叉,可以理解為大錯特錯的意思。哪裡有什麼愜意的意思呀?至於為什麼後來就傳成愜意的意思,也不能怪祖先無知,只能說他們看事物不夠仔細,或是對道家和傳統學說不夠了解吧。
② 漢字是怎樣創造的想像作文
漢字是怎樣創造的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③ 漢字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問耒祖
④ 想像作文《漢字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⑤ 寫一篇漢字是這樣創造出來的……想像作文
參考:
漢字有字形,字音,字義。如「聰明」的「聰」,表示聰明要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才聰明。還有「哭」,口代表眼,點代表淚水,就像一個人在號啕大哭。還有「舞」它的結構多姿多彩,就像一個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翩翩起舞,還有許許多多的字,它們也很神奇,都是有事物,物體來描述,來組成字的,就像:江,河,湖,海等的「三點水」,就表示有水。足,趴,跺,跋等的「足」就表示腳的意思等。
還有字謎,歇後語,更是漢字大家族中的一顆顆閃亮的星星。有些人把成語或一些詞語稍加修改,成了一個個生動俏皮的廣告語,如:一步到胃——胃葯廣告語;百衣百順———電熨斗的廣告語;樂在騎中——摩托車廣告語;大石化小,小石化了——治療結石廣告語。這些廣告語雖然都有錯別字,我們學習中雖不提倡的,但它們很幽默有趣,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起到很好的廣告效果。這就是中國漢字所具有的獨特魅力。還有一個錯別字的笑話:某公交車上,一個座位壞了,一人好心在上面掛了一個牌子:「禁止做人,後果自負」。這下乘客慌了,我們不做人,那做什麼啊?原來這個好心人把「坐人」寫成了「做人」,鬧出了天大的笑話。所以學好漢字非常重要,否則,一不小心我們就要鬧出笑話。
漢字的優越性對中華民族的團結和振興,將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我堅信,華夏幾千年的漢字,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這種文字將越來越被世人所珍惜和喜愛。啊!我愛你,中國漢字。
⑥ 寫一個漢字的結構意思怎樣製造出來的作文
試論漢字系統的結構特點與漢字教學科學化
羅來棟
漢字、漢語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漢字教學方面,積累了極其豐富的歷史經驗.新中國成立後,在繼承傳統經驗的基礎上,對漢字教學進行了不斷地改革與探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識字教學方法的改革成績最顯著,漢字教學研究非常活躍,取得了巨大成績.
進入新世紀,漢字教學面臨著新形勢:一方面,著眼於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順利地深入推進,就小學語文而言,探索漢字教學更加科學化,更能體現漢字、漢語特點的教學方法,這是語文課改中一項重要任務.另一方面,香港已故著名的愛國人士、語言文字學家安子介先生生前曾預言:「21世紀將是漢字發揮威力的時代!」、「人類總有一天都要學習漢字!」[1]現在,我們欣喜地看到,在世界范圍內正興起一股強勁的「學習漢語熱」,安先生的預言已經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面對此情此景,進一步提高漢字教學的科學化水平,幫助外國友人快速學習漢字,掌握漢語,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國際義務.
現在世界上比較通行的文字有兩種:一是拼音文字;二是表意的漢字.這兩類文字體系,各有長短,不能說哪種文字絕對好,哪種文字絕對不好.那種認為漢字是落後文字的觀點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偏見;說到漢字時很少說漢字的優點,也是片面的.漢字是依形、音、義三者的關聯而形成的一套兼表音和表形的文字系統.漢字與拼音文字相比,具有不同的結構特點,體現了漢字的科學性和優越性.認識和掌握漢字系統的結構特點,對於改革漢字教學,提高漢字教學的科學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⑦ 作文漢字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字起源於圖畫和記號,是中國漢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在中國出土的六千年前的彩陶上,刻畫著許多重復出現的圖畫和簡單的符號,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大都認為,那就是中國文字的萌芽,在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中國人就開始了文字的創造.漢字大約有五千年上下的歷史,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已是完全成熟的文字,到現在也有三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關於漢字的造字方法,傳統上認為主要有以下四種:
象形:是一種用線條描畫出事物形狀的造字方法,凡是表示實物的,有形可畫的,都用這種方法來造字.如「日」「月」「木」「水」等.
⑧ 漢字的來歷作文
漢
字
的
起
源
有
種
種
傳
說,
中
國
古
書
里
都
說
文
字
是
倉
頡
創
造
的。
說
倉
頡
看
見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長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繪
有
文
字
的
畫,
倉
頡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
創
造
了
文
字。
有
的
古
書
說,
倉
頡
創
造
出
文
字
後,
由
於
泄
漏
了
天
機,
天
落
下
了
小
米,
鬼
神
夜
夜
啼
哭。
還
有
一
種
傳
說,
說
倉
頡
觀
察
了
鳥
獸
印
在
泥
土
上
的
腳
跡,
啟
發
了
他
發
明
文
字
的
靈
感。
這
種
種
傳
說
都
是
靠
不
住
的。
文
字
是
廣
大
勞
動
人
民
根
據
實
際
生
活
的
需
要,
經
過
長
期
的
社
會
實
踐
才
慢
慢
地
豐
富
和
發
展
起
來
的。
從
1954
年
秋
至
1957
年
夏,
中
國
考
古
工
作
者
多
次
發
掘
了
半
坡
遺
址(今
西
安
市
東
郊
半
坡
村
北),
發
現
了
早
在
6000
年
左
右
半
坡
人
在
長
期
的
生
活
和
生
產
實
踐
中,
創
造
了
具
有
文
字
性
質
的
劾
劃
符
號
和
繪
畫、
雕
塑、
裝
飾
品
等
藝
術
作
品。
半
坡
人
的
刻
劃
符
號
多
保
留
在
彩
陶
上,
這
可
以
看
作
是
原
始
的
中
國
文
字。
近
年
來,
中
國
在
山
東
莒
縣
陵
陽
河
大
汶
口
文
化
晚
期
的
一
處
遺
址
里
發
現
了
一
批
墓
葬
(距
今
已
有
4500
多
年),
出
土
了
大
量
的
文
物。
在
一
些
陶
尊
上
各
刻
有
一
個
圖
象
文
字,
共
發
現
了
10
多
個
單
字。
這
些
文
字
是
按
照
實
物
的
形
狀
描
繪
出
來
的,
所
以
稱
為
「象
形
字」。
字
體
的
結
構
與
甲
骨
文
上
的
象
形
字
十
分
相
似,
但
比
甲
骨
文
要
早
1000
多
年。
因
此,
「象
形
字」
是
中
國
最
早
的
文
字,
它
已
具
有
了
文
字
的
特
征。
⑨ 漢字是怎樣造出來的作文
漢字是怎樣創造的 字起源於圖畫和記號,是中國漢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在中國出土的六千年前的彩陶上,刻畫著許多重復出現的圖畫和簡單的符號,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大都認為,那就是中國文字的萌芽,在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中國人就開始了文字的創造。漢字大約有五千年上下的歷史,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已是完全成熟的文字,到現在也有三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關於漢字的造字方法,傳統上認為主要有以下四種:
象形:是一種用線條描畫出事物形狀的造字方法,凡是表示實物的,有形可畫的,都用這種方法來造字。如「日」「月」「木」「水」等。
指事:在象形的基礎上加上指事符號,或完全用符號組成字的造字方法,用這種方法造出的字叫指示事。「上」「下」「刃」等。
會意:把和字義有關的幾個字或幾種象形符號組合起來,可以表示一個新的意義,這樣造出的字叫會意字。
從古代到現代,漢字的形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大約經過了三千年的演變過程,甲骨文是古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產生於商代;金文是一種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通行於周代;篆書是通行於秦的文字;隸書是秦漢時使用的一種字體;楷書從東漢末年開始出現,是一直通行到現在的常用字體。從「日」「月」「車」「馬」等字的演變,就可以看出漢字在各個時期的形體特點和變化過程了。
從漢字幾千年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漢字的演變的總趨勢是簡化。它棄繁就簡,避難趨易,不僅簡化、規范了字形,也省減了字數,不斷地克服著漢字難記、難寫、難認的缺點。簡化字在漢字發展的幼年時期就產生了,秦代出現的小篆,是一次大規模簡化漢字的措施,漢唐時期也不斷產生簡化字,宋元以來,隨著通俗文字的產生,簡化字也大量涌現。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