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陶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制而成的器具。陶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在現在一般作為工藝品收藏。
歷史[編輯]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下維斯特尼采愛神。
早期陶器的製法[編輯]
一般認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並在篝火(bonfires)燒制。燒制時間短但火達到的最高溫度可以很高,約在900℃左右,而且達到的速度很快。黏土與沙、砂礫、打碎的貝殼或打碎的陶器調合後會被用來製造篝火燒制陶瓷器,這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坯體質地令水及其他揮發性成分可以輕易離開。黏土中較粗糙的粒子亦會發揮在冷卻時限制陶器坯體內部收縮的作用,此過程以緩慢速度進行,並減低熱應力及破裂的危機。早期以篝火燒制的陶器主要是圓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銳的角令破裂容易發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設的窯是穴窯(pit kiln)或溝窯(trench kiln),即在地面掘一個洞再在上面鋪滿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隔離層,令燒制過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東京國立博物館中一個在前10,000年-前8,000年繩文時代早期,由碎片重建的陶制容器。
最初的陶器[編輯]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維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現今捷克下維斯特尼采(Dolni Vestonice)境內發現的陶器:下維斯特尼采愛神(Venus of Dolní Věstonice)。這是一個愛神維納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維特文化(Gravettian)),表現為一個裸露女性的形態雕像[1]。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於2012年發現的。大約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2]在之前2004年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層就出土的條紋陶,其燒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3]而日本早期繩文人約在前10,500年也製造陶器罐[4] [5]。繩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繩纏繞棒子所加上的記號。在前10,000年製造的陶器亦在中國出土[6][7][8]。有跡象顯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獨立發展出來的[9],而南美的陶器則是在距今7,000年前[10]。
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發展[編輯]
在前6,000年加泰土丘(Çatal Höyük)發現的陶器。
陶輪在美索不達米亞約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歐貝德時期(Ud period))發明,為陶器生產帶來革命。因為它的出現,專門化的陶藝家可以滿足世界一級城市的發展需要。而在中國的跨湖橋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發現了使用陶輪的痕跡。[11]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爾格爾(Mehrgarh)時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當時為陶瓷新石器時代或紅銅時代。陶器,包括那些稱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點發現[12] [13]。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發展[編輯]
在地中海地區希臘黑暗時代時期(前1100年-前800年),藝術家利用幾何圖案如正方形、圓形及直線去裝飾雙耳細頸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發展[編輯]
羅馬共和國(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魯里亞的陶器為基礎發展出自己的風格,當時的陶器主要為單一的黑色。到了羅馬帝國初期,大型陶器工場的出現令陶器的質素及產量上升,陶器的顏色亦由黑色轉變為紅色[14]。而此技術亦約在70年期間在整個歐洲,包括北至英國、丹麥,東至希臘完全傳播開來。而北非亦得到此技術,形成其獨特的非洲赤色陶器[14]。因為北非較佳的陶器質素而被歐洲商人帶回歐洲販賣。
在中國,陶俑在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於秦漢時達到高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秦漢時期的陶器主要為硬陶,出現了陶磚、陶瓦和瓦當,製作工藝精美,故後人有「秦磚漢瓦」之說[15]。漢代,出現了在釉中加鉛的技術。鉛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還能使鐵、銅等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顏色。[16]
陶器700年至1,200年的發展[編輯]
約在700年阿拉伯人對北非的入侵終止了北非陶器的商貿業,而制陶業的中心被帶回歐洲,但其質素並不佳。制陶技術的發展轉為由東方中國的隋朝(581年-618年)帶領。那裡的陶藝家開始製作陶瓷杯及水壺,而這些陶器的受歡迎情況由東方直達西亞。但因為陶器本身不適合作長途的旅程的關系,令那些陶器在西亞變得太貴。以上情況令當地人想出了利用鉛作釉料,利用低成本的方法模仿出中國陶瓷的白色。此技術慢慢的倒過來轉回中國及歐洲。約在1200年的元朝,中國的彩釉技術令西亞再度想出了辨法去模仿中國,而歐洲則想出了辨法去模仿西亞的彩釉[17]。
陶器1,500年至1,800年的發展[編輯]
在安土桃山時代,日本的陶瓷技術開始萌芽,當時日本主要由韓國引入陶藝家的戰俘來滿足其在茶道的需求。而"茶聖"千利休的大力推動及翻新以質朴為本質的日本古窯,令日本陶器的發展及質素出現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明朝在17世紀中期崩潰後,歐洲漸難取得中國高質素的陶器,所以轉而引入日本的陶器,令日本陶器技術得到另一次作進一步發展的機會。而後期日本進行了鎖國的措施,令日本傳而向本土的傳統技術作探究,但慢慢地陶藝發展包含成過多的裝飾及過多的技巧[18]。
16世紀晚期,紫砂陶製作開始成熟,各式各樣的紫砂陶具開始出現,其中以紫砂茶壺為最。清代開始紫砂壺造型變為繁復,壺面上出現題字,書畫乃至篆刻,成為文人雅士把玩之物。[19]
現代[編輯]
在19世紀後期,因為機械的引入令大量生產的時代來臨,但同時亦摧毀了陶藝的發展。陶器質素的下降趨勢持續至20世紀,直到1930年代才在歐美間出現了復甦。陶藝發展轉變為個別的陶藝家來帶來創新的潮流,而部分陶藝家則從日本的原始陶藝,或是古代美國印地安人的陶藝來取得靈感。現代的商業產品則從他們帶來的靈感引入大眾化的物品中,例如餐具[20]。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最早出現於商代中晚期,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
原料純凈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時,會發出類似金屬相撞的清脆聲音。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中國特產奢侈品之一,千百年來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會被視作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考古驗證瓷器最早的產地是在中國,但究竟出於哪個年代尚沒有準確的定論。目前人們將發掘自河南鄭州商代(約前15世紀—前9世紀)的高嶺土彩釉器皿作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中國在其東漢時期發展出較為成熟的青瓷製法。
中國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產國及出口國。宋以前高檔瓷器主要用於皇室的生活,在中國陝西省法門寺出土的越窯青瓷名品——秘色瓷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瓷器制藝的顛峰。宋代有五大名窯,北宋後中國瓷器製作工藝不斷上升,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大量瓷器出口至東南亞、南亞乃至歐洲、北非。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代表工藝品之一。
與之相對的日本,也在平安時代開始出現陶瓷藝術製造,結合日本發揚的茶道文化,不斷地出現瓷器的著名產地,先後有六古窯、遠州七窯等瓷器名產地。而在安土桃山時代一段繁榮的茶道文化中,很多茶人如利休七哲中的牧村兵部、瀬田掃部、古田織部、芝山監物同時也就是著名茶道瓷器的製作者。
『貳』 各個朝代的代表性瓷器
1、唐朝越窯。
南方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系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
2、宋朝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分別為:鈞窯、汝窯、官窯、 定窯、 哥窯。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鈞窯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
3、元朝青花瓷。
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
4、明代五彩瓷器。
明代五彩瓷器經過數朝的發展,到嘉靖、萬曆時已是相當成熟,質量和數量蔚然可觀,開創了五彩瓷製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傑出貢獻。
5、清代琺琅彩瓷
清代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叄』 明代瓷器的歷史誰知道
瓷器歷史
編輯本段
明代是我國瓷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
明代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技術,在宋,元的基礎上又有了很大提高,制瓷工藝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當時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除開設了官窯——「御窯廠」燒制御用器外,民窯也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官民竟市」的欣欣向榮局面。
宋,元時期,瓷器以單色釉為主,到了明代,五彩,鬥彩以及各色彩釉逐漸發展和流行起來。青花瓷在元代已趨成熟,但存世量極少。經過明代的改進和創新,青花瓷才被推廣開來並成為中國明代,清代及現代瓷業發展的主流。
整個明代1368——1644年,先後有十七個皇帝在位執政,共經歷276年{南明除外}。其瓷器的製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樂和宣德為最高峰。
中期: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其中嘉靖,萬曆量最大。
瓷器品種
編輯本段
明代景德鎮瓷器品種按其製作工藝可分為:釉下彩,釉上彩,鬥彩,五彩及單色釉,雜色釉。
一,釉下彩,主要指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藍地白花等。明代景德鎮青花瓷是釉下彩發展到最高階段。青花瓷在永樂和宣德時期達到了頂峰,被稱為青花時期的黃金時代。自此,青花瓷成為中國瓷業發展的主流,形成了青花瓷器異彩紛呈的局面,一直到今天。釉里紅創燒於元代,在洪武時期有了很大發展,一度發展到極盛階段。
二,釉上彩,可分為1,釉上單彩:有白地紅彩,白地綠彩,白地黃彩,金彩,黃地紅彩,黃地青花,青花紅彩等。2,釉上多彩:主要是指鬥彩和五彩。鬥彩,又稱逗彩,其意是指釉下彩和釉上彩拼逗而成的彩色畫面。鬥彩工藝發明於宣德時期,成化時的鬥彩極富盛名。五彩,俗稱「古彩」,也稱「硬彩」,五彩從宋,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宣德時成就突出。至嘉靖,萬曆時五彩瓷器享譽中外。
三,單色釉和雜色釉,品種繁多,絢麗燦爛,在中國陶瓷史上大放異彩,與青花彩瓷並重。單色釉主要有:銅紅釉,以銅為著色劑的一種高溫油。永樂,宣德時燒制的極為成功,故被世人稱為「寶石紅」,「霽紅」等。之後極為少見,且質量大不如前。藍釉,以鈷料為著色劑,入窯一次高溫燒成。永樂藍釉,藍色純正,釉面滋潤。宣德藍釉,猶如藍寶石,故有「寶石藍」,「霽藍」等之稱。之後,各朝代雖有燒制,但質量明顯下降。甜白釉,是永樂時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一種半脫胎的白釉瓷,因其具有甜潤的白糖色澤,故而得名。永樂,宣德時達到高潮。以上紅,藍,白單色釉為明代單色釉最名貴的品種。
此外,還有仿哥釉,仿龍泉釉,鐵紅釉,也稱「礬紅釉」,黃釉,灑藍釉,也稱「雪花藍釉」等。雜色釉,是指以多種色釉施於一器的瓷器。興盛於明嘉靖時期,傳世品極少。
主要特徵
編輯本段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徵:
造型——一般都顯豐滿,渾厚,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朴,莊重之感。
胎體——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顯;正德以後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別明顯,胎體更為厚重粗糙,民窯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紅」的現象,俗稱「黃溢」。
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瓷器中,大多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
紋飾——主要有龍,鳳,麒麟,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畫面豪放而瀟灑,筆意酐暢而純熟,構圖疏簡而高古。
器足——大件器物多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眾多形狀。
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署款。永樂以後,開始在官窯器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干支款,圖記款等。多以青花書寫,兼有暗刻,凸印等。
款識特徵
編輯本段
明代瓷器的款識形式一般以書寫為主,極少有刻印的。前人總結的明代瓷器款識規律是: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
永樂瓷器的款識為「永樂年制」。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燒制的帝王年號款,「永樂年制」四字為篆書,四字雙豎行,印、刻寫或書寫於器里心。青花器為用青花書寫;白釉器、青白釉器多為印款;紅釉、青釉器多為刻款。永樂年號款無論刻、印、寫,「永樂年制」四篆體字的字體均較小。
永樂年號款只有四字篆書一種形式。凡見楷書四字、篆書六字或楷書六字,皆為偽托款。四字篆書款後來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識的字體筆道多為生硬折角,無柔和圓潤之感。
民窯器上的吉祥款仍較多,有福、祿、壽、辰等,字體由洪武時的草書為主,發展到隸、草、行三種寫款皆有。另外,永樂朝也有少量的圖把款。
宣德的款識不似永樂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書寫。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書也有篆書,其中楷書佔了絕大部分。字數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為主;有六字雙豎行加雙圈,也有六字一行(橫豎均有)、四字一行橫寫或雙豎行。款識有用毛筆書寫的,也有刻寫的。
宣德民窯器仍有一些草書或隸書的福、壽字,也是多寫於器心。還有寫「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別。
此外,從花紋、文字上看,偽制的花紋、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紋線條、文字筆劃或者殘缺,或者粗細不一樣。有的贗品圖紋甚至於顯得僵硬呆滯,一望而知系臨摹作品。
成化官窯器年號款以青花楷體六字雙豎行「大明成化年制」為主,體式比較統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數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書雙行款外,還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雙行楷書款。但無論官民窯產品,成化真品均無「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窯器還有一種罐,款字只有一個「天」字,人稱天字款罐。這種一個字的官窯器為成化獨有,天字也極其有特色,字體極其肥胖 弘治官窯瓷器款識大體同於成化,仍以青花楷書六字雙行「大明弘治年制」為主,寫於器底。有少量篆書四字雙行寫款「弘治年制」,多位於器里心。還有少量紅彩楷書雙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窯器的款也較多,但較簡單,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窯年號款以青花楷書六字雙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雙行「正德年制」為主,其中以後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澤有濃有淡,色淡者顯得灰暗。另有紅彩書寫的楷書雙行「正德年制」款,色澤深者黑紅,淺者十分艷麗。此時的花盆、爐、洗等彩瓷,多為楷書四字一行刻款,位於器口沿下,也有刻於器底者。
民窯器上年號款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長命富貴」、「富貴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窯年號款全為楷體,有四字雙行和六字雙行,以六字雙行「大明嘉靖年制」為主。也有六字一橫行、六字環行、四字錢文十字排列的。款識位置主要位於器底,也有寫於器口沿下邊的,還有寫於器物肩部的。除寫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窯器上的贊頌款、吉祥款較前朝興盛,且開始出現堂名款,如「滋樹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萬曆款識以書寫六字雙行「大明萬曆年制」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還有四字雙行、四字環行、四字錢文十字排列的。款的書寫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數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處的、肩部的、口邊的等。
萬曆各類民窯款大為增多,齋堂款如「玄陰堂」、「芝蘭齋」等;吉祥款如「萬福攸同」、「德化長春」、「福壽康寧」等;贊頌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祿器」、「天祿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啟、崇偵年間,署本朝年號款的官窯器少,但署前朝年號款的卻較多。不過,這些署前朝年號款的瓷器多為民窯粗製濫造,款識字體十分草率,排列雜亂。
瓷器鑒定
編輯本段
明朝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窯場數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築陶瓷和其它類型的陶瓷製造大大地超過了以前歷代,展示了陶瓷業大發展的局面。由於制瓷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實行「官搭民燒」制度,即工匠完成官方規定的任務後,可以進行自由經營,客觀上對手工業工人的積極性起到了促進作用。民窯不僅產量超過官窯,而且燒成了許多高質量的可以與官窯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鬥彩瓷器是瓷器生產的主流。
如何鑒定明代瓷器,具體說來,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鑒別真偽的重要依據。這是因為各類器型多能確切表現本時代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風俗面貌和技術成就。若能諳熟並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掌握了一種比較可靠的鑒定方法。
對於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別是名貴品種,更應爛熟於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貴的品種,便越會有人去仿製。在鑒別中,有了准確的器型概念,無須多究,便可一眼識破那些低劣的贗品;有了准確的器型概念,對那些貌似真品的偽作,經細心體察和揣度後,就能看出神離之處,找出其細微差別;有了准確的器型概念,就能善於體會各時代的不同風格和神態,對那些維肖的仿品,便能獨具慧眼,看出其雖維肖但不維妙之處,從而窺出破綻。明初洪武時期的青花瓷色澤暗黑,這主要是元末明初戰爭頻繁,蘇料進口中斷,使用國產青料造成的。
永樂、宣德年間瓷器製做也如明代國力一樣處於一個上升階段,尤其青花瓷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史稱「永宣瓷」。它的主要特點是:由於鄭和下西洋,從中亞伊斯蘭國家帶回了「蘇麻離青」料。在適當的火侯下,能燒成像寶石一樣的鮮艷色澤,但由於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部分出現黑疵斑點。
在掌握各時代瓷器品種的特徵及時代風貌的同時,應側重對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瓏、華麗等不同風格進行研究,詳加分析對比,摸清其演變規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徵,熟練地鑒別真偽。明代永樂年間的器型古拙秀美,當時出現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脫胎暗花盤碗,青花壓手杯之類,都是後仿品在造型等方面遠遠不可企及的;宣德時期造型種類明顯增多,並且製作精緻,獨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絕後之作,若不具備很高的技術水平,難以仿製成功。故永宣青花器,僅見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時的仿品及民國時的贗作,除此而外其他時期少見。至於成化時期,器型惟重纖巧,大器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類,都出色地代表了當時輕盈秀致的風格,並為仿品所望塵莫及。弘治、正德時期雖器型品種不多,但卻端莊秀逸。嘉靖、萬曆以後,器型漸趨復雜,又有許多創新之作,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時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對於造型,要從以下幾點去觀察:器口、腹、底、柄、耳、頸、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經常測量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於鑒定工作更為有利。
二、紋飾
瓷器上的紋飾,也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對於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暈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現象,在後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確再現。在斷代和鑒別真偽時,觀察、比較同時期與相近朝代其他工藝品的圖案畫意等特徵也很重要。例如,明清兩代瓷器的畫面,就與同時代的織綉、竹、木、漆、牙、玉、銅、銀等工藝品裝飾,互有影響,一脈相通;又如成化時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纏枝蓮紋,也與前朝景泰掐絲琺琅器上紋飾相同。如此等等,便可發現時代的特徵,找出共同的規律,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器物,都應作大量細致的對比分析,便如永樂、宣德瓷器的纏枝蓮、海水龍、成化瓷的青花底足雙線特徵,正德瓷的迴文,嘉靖、萬曆瓷的道教畫與鏤雕工藝,康熙瓷的雙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過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決疑辨偽中,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鑒定真偽,還可根據紋飾的筆法,遠近疏密的層次,筆力纖弱等等。
三、胎釉
就瓷器而論,胎為骨,釉為衣。細致觀察胎體和釉面也是斷代和鑒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鑒定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觀察,注意胎土淘煉的純凈與燒結的縝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細砂底器,露胎處均可見到金屬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點或火石紅色;另外明代胎體迎光透視,都顯肉紅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為青白色。如以潔白細潤著稱於世的成化胎體,迎光透視顯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瑩潤光澤。
對於明代各種不同的釉面觀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觀外,必要時還可藉助放大鏡。觀察時更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釉面的厚薄,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徵。對各時代釉面的典型表現,要牢記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閃現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無色的自然開片及縮釉現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黃釉釉面所閃現的血絲狀小紅點。另外釉面的新舊光澤也可說明真偽。對各時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瑩潤與干澀,釉質的縝密和疏鬆及濃縮、積釉等狀態也需掌握,這也是鑒定真偽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常見永樂白釉器口,底邊角與釉薄處閃白和閃黃,釉厚處閃淺淡青色。永樂翠青積釉處的氣泡密、玻璃質強,明代藍釉釉面表現的灰黑色調,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現象等等。所以,造型、紋飾、款識、釉色、胎質等鑒定方法必須同時並用,方能收到殊途同歸,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識
明代瓷器各代款識千差萬別,憑款識特點來斷代和辨偽也就相當重要。體會各代款識的不同風格,首先可以從研究筆法入手,然後將真假實物款識,相互比照,結合實物,反復審度其字體的結構、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澤的深淺濃淡等。另外,也應當注意總結同一時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識不盡相同的變化規律。
瓷器紋飾
編輯本段
明代瓷器紋飾裝飾主要以繪畫為主,也有刻花、劃花、印花、鏤雕等方法。從繪畫風格上看,無論人物、花鳥、飛禽走獸都極為生動豪放、富於畫意,線條舒展流暢;加之釉色純朴渾厚、豐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畫面的美感。官窯瓷器的紋飾比較工整、細致,民窯器物的紋飾筆法瀟灑、自由奔放,生動地表現了對現實美好生活的願望。
畫面題材很豐富,人物、花鳥、飛禽走獸無所不有,有些畫面取材於錦緞上的紋飾,或受小說木刻插圖的影響,或取材於戲劇、民間故事傳說等。有些內容尤其是在官窯器物上,反映了當時封建統治者的思想意識,有些則帶有封建迷信色彩。
明代所畫的人物比較挺拔,小孩兒頭比較肥大,不合比例,前額及後腦凸出,明代早期龍鱗畫得草率,龍爪畫得比清代簡單。此時八寶紋的排列多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後仿品有時忽略此點,在鑒定時應注意觀察。以文字作為裝飾內容的有梵文、阿拉伯文、壽字、福字等。
『肆』 明朝有會發聲的古瓷器
你是說在罐子里放點水.手上再沾點水摩擦罐子就會發出聲音的事情吧。質量好瓷器都會發出聲音的,但好的瓷器內部比較緻密,通過手的摩擦能量不會被孔穴和雜質吸收和抵消,當外部的摩擦接近或達到物體的固有頻率時,物體會發生共振,而瓷器(通常是腔體比較大的瓷器)這種效果更加明顯,它的原理其實是跟音叉一樣的。只不過頻率更低,波長更長。 瓷器質量很好,震動發出的聲音很高。換個瓷質差的,發生就沉悶或不響了
『伍』 瓷器究竟是誰發明出來的
中國人最先掌握了燒制細瓷器的技術,那大約是一千七百年之前的事情。然而,他們在這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時候距今並不算久遠,是在15世紀——中國明朝的時候。
『陸』 明朝瓷器的介紹
明代幾乎變成了由景德鎮各瓷窯一統天下的局面。景德鎮瓷器產品占據了全國的主要市場,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業時代特徵的是景德鎮瓷器。景德鎮的瓷器以青花為主,其它各類產品如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單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柒』 明朝的代表瓷器是什麼
其實瓷器這樣東西是各朝各代相輔相成的,不是說各個朝代就自己發明出了一種特殊的瓷器,然後就各自發展,取代前朝瓷器。我們所說的唐三彩,元青花,清琺琅只是說這個朝代這種燒制方法比較成熟或者比較新穎而已。比如說唐三彩到青花瓷就是一種燒制方法的變革,而雖然元依舊有三彩,但因為此時的青花已經趨於成熟,也走上頂峰,所以我們稱元青花。而之後的清琺琅則是因為琺琅這種燒制方法,大量採用西方的裝飾方法,異常新穎以及特殊,所以我們將清的特色定義為清琺琅,但這種燒制方法和青花瓷比起來還是略顯幼稚的。現在來說說你問的明朝,明朝的瓷器發展主要是色澤上更加鮮艷了,出現了成熟的五彩瓷,但製造工藝和青花比起來,依舊不足。
所以,如果你一定要給明朝的瓷器加上一個代表,可以是明青花或者明五彩,但其實清五彩要比明五彩更加的純熟,只是清有了特殊的琺琅瓷,所以就沒有說清五彩了。
磐龍纏爐 手打整理,歡迎追問
『捌』 青花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唐青花還沒認定是「青花」鼻祖
馬未都認為,唐青花也好、宋青花也好,都是沒有學術定論的事,在現在青花瓷比較火爆的情形下,好多是商家藉助概念造勢,試圖把青花瓷的歷史再進行「翻案」.
「我認為他們所說的唐青花跟真正的青花沒關系,中間並沒有質地、色彩等傳承關系.」馬未都認為,要說唐青花是青花瓷老祖宗,那就得跟青花瓷原產地景德鎮瓷器做下對比,但從他在市場上看到的一些完整的唐青花看,質地上跟真正的青花瓷有很大區別.偶然的相似不能證明什麼,孤立的個案也不能成立「源頭說」,好多唐青花就是一些類似唐三彩的釉陶,連瓷器都不是.唐三彩里有很多藍色,一些人認為釉底下呈現藍色就是青花了,但青花起碼得具備若干個要素才能成立.「目前還沒見到哪個官方報告確立了唐青花是青花的鼻祖.如果一定要說那是唐青花,那我也只能說,此青花非彼青花.」馬未都說,市面上的唐青花跟學術界認定的元代以來的青花瓷還不能扯在一堆說.
鼻祖「元青花」確立青花瓷要素
馬未都認為,青花瓷的要素,第一就是必須高嶺土燒制,這決定了它的胎細和質地;第二,必須是以金屬鈷為成色劑,在高溫下燒制,一次呈現藍色,而且最低溫度要達到1200度以上;第三,嚴格一點說,出產區域不該超過景德鎮范圍.
馬未都認為,元青花目前才是學術界廣泛認定的青花瓷鼻祖.它的存世量很大,至少有上千件,但大器比較少.從元代以後,到明清的青花瓷,能看到「血緣基因」上的銜接.
青花瓷「起源說」演變
隨著對青花瓷器研究的不斷深入,截至目前關於青花瓷器的起源共有三種說法.
一、「青花元代說」.這是關於青花的最早說法,這一說法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古代文人墨客多喜歡青瓷或白瓷,而不喜歡花瓷.在他們眼中,青花瓷過於花哨和俗氣.所以,在中國的陶瓷歷史上關於青花瓷器的文獻記載很少,而最早開始研究中國青花瓷器的卻是美國人.
二、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浙江的一支考古隊在一個宋代的考古工地現場發掘出一堆青花瓷片和幾個青花碗,於是「青花宋代說」便由此產生.但經過國家考古研究鑒定發現,這幾件出土的青花瓷器屬於明朝.所以,「青花宋代說」基本被否定.
三、上世紀70年代中期和1983年,南京博物院考古隊在揚州的唐城遺址發掘出了幾件殘破的青花瓷器,這次考古發現促成了「青花唐代說」的形成.
『玖』 明朝的瓷器有什麼特點
明代在我國瓷器發展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
江西景德鎮
的瓷器燒造技術,在宋元的基礎上,又有很大的提高,
宋元時期
,瓷器以
單色釉
為主,到了明代,五彩,
鬥彩
以及各色
彩釉
才逐漸流行起來。整個明代,先後有十七個皇帝在位執政,共經歷二百七十六年。到目前為止,除洪武、建文、
洪熙
、正統、景泰、天順、
泰昌
末發現寫有皇帝年號款的
官窯瓷器
外,其它各期均有遺存實物為證。
明代各個時期的瓷器,其品種之間,既有稱為「大明器」的相同風格,又有各個時期不同的特徵。其造型、胎釉、紋鉓等方面的共同特點,概述如下:
1.造型:一般都顯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朴,莊重之感。
2.胎體:
琢器
都較厚重,圓器的胎體也較清代的厚重。永樂、宣德器里很規矩,俗稱「凈里」,其他時期的盤碗類,內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感。琢器的腹部有多至兩層的銜接痕跡。弘萬曆及明末各期,胎體接痕特別顯露,
民窯
器物尤甚。明代所有瓷器露胎處(底足,器口等)多有
火石紅
痕的現象,俗稱「
黃衣
」,其胎質雖不及清代康熙時細膩,堅硬,便仍夙具堅致縝密。
3.釉面:最大特點,為
釉質
肥厚,滋潤。青花品種除
成化
,弘治,正德三朝少數器物釉面潔白外,其餘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這種白中閃青的釉面,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除「亮青釉」。這種特點以外,釉面大多勻凈,少有
桔皮紋
現象(宣德另論),器口及足邊微有重釉痕跡,又因釉質凝肥,偶見
縮釉
裂斑。
4.紋飾:深受當時的畫風影響,多為寫意。既無工筆畫之板滯,又無圖案畫之拘謹,畫面豪放而瀟灑,筆意醋暢而純熟,構圖疏簡而高古。所畫龍紋狀多兇猛,晚期龍紋有蒼老之態。前期所繪鳳紋與元代一樣,頸部無
發毛
。因明代崇尚火德,故在龍、獅及獸身上多帶有
火焰紋
。並且,帶宗教色彩的紋飾較為流行。嘉靖以後所畫兒童形象,頭部很大,額角及後腦凸出。
5.器足:大件器物多為砂底,有名的永樂,宣德大盤,均為質地細膩,光滑濕潤的
白砂
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圓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狀刮削刀痕,到了末期更為嚴重。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內斂圈足、卧足、台階式圈足、高足等。
6.款識:明代以前,
景德鎮瓷器
多不書款;永樂以後,開始在官窯器物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干支款,圖記款,吉祥款等。弘治、萬曆朝有篆書款以外,其餘多為楷書款。一般格式為「大明乂乂年制」;成化、正德時亦有少數「造」字款識,隆慶官窯多寫「大明隆慶年造」。
民窯款識,多隨意書寫,草率不規。
『拾』 陶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陶器和瓷器是抄分開的,襲陶瓷是總稱。
①距今5000-6000年,人類進入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階段,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出現了彩陶文化。所以陶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
②早期的瓷器不過是一種釉陶,又稱原始青瓷。從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是陶發展到瓷的過渡階段。商代出土的原始青瓷,也就是釉陶。
③東漢末期出土有釉色光亮、質地純凈的青瓷器。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
④唐代制瓷業已成為獨立生產部門,有越窯青瓷、邢窯白瓷等。唐晚期,長沙銅窯首創釉下彩繪。
⑤清代康熙年間,粉彩瓷器發展,雍正時達到鼑峰。
希望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