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112的教育合力讀後感

創造112的教育合力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6-02 10:13:11

1.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110頁到112頁的讀後感

寫電影觀後感,要充分而又妥貼地運用學過的語言。民間有一個給「語言」下定義的謎語:「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爾基也說過類似的話:「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電影是一種藝術,電影觀後感自然要牽涉到方方面面,沒有足夠的語言儲備,就無法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影片沒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寫不好觀後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語言貧乏,同樣也寫不好電影觀後感。

2. 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讀後感

[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讀後感]個性成就美麗--《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讀後感寒鴉小學莫艷艷在《教育的力量》中肖川先生執著的相信:\"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於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讀後感。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於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讀著這段文字,我浮想聯翩: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往往喜歡那些聽話的孩子,希望每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而對那些另類學生往往視為調皮,或不可理喻。其實想想,真正推動科學或某一領域科學發展的,往往是那些富有個性的孩子。愛迪生被老師視為\"搗蛋\"生被驅趕出學校,發明出的電燈卻照亮世界;達爾文童年成績特差,卻對花草昆蟲痴迷忘返,被老師認為智力有問題,在母親的引導下最終成為著名的\"生物學\"…一個人在某些方面也許是白痴,但他在某一個領域卻往往有絕對的優勢。這正如人們所說:\"當上帝給你關閉了一扇窗,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孩子也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千篇一律都成為\"龍\"。做父母的也好,做老師的也罷,只有充分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個性,為孩子編織孩子自己的夢。\"是喬木就讓它長成最好的喬木,是小草就讓它長成最好的小草。\"只有這樣,教育的百花園里才會五彩繽紛,百花競艷!孩子們才會在適合自己的一片天空下茁壯、快樂的成長,讀後感《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讀後感》。如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我認為前提是每個教師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教師沒有了個性,他的教學就成了沒有個性的教學,沒有個性的教學又怎能在教學中創新,教學中沒有創新有怎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所以每個教師都應該是獨特的,我希望我能成為我自己,成為獨特的那一個。前幾天的一次午自習,我在教室改作業,當我改到黨海川的作業時,我不禁皺起了眉頭:字又寬又大,格子塞得滿滿的。於是,便隨口說了一句:\"海川啊,你的字該減肥了。\"沒想到的是,預備鈴之後,幾個孩子將我圍住了:\"老師,你今天批評海川真幽默!\"一句話,讓我不僅反思自己,是不是我真的有點幽默了?就象肖川先生說的幽默是你獨特的個人風格?我不由想到我們的教學,我們的自主管理、自合學習等學習方式的轉變,由原來的注重教案轉變成關注學生學案,學生自讀自悟,學會學習,這樣才達到了\"授之以漁\"。我們的方向是對的,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們都應該堅持下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是我們做教師天職。我們教師只有自己學會學習,擁有自己的獨特的教學風格,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肖川博士給予我們教師的是真誠與深刻,他與我們一起分享著這個時代的夢想與溫暖。我想我們雖然不完美,但我們努力追求著,多讀書,讀好書,多思考,多反思,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象肖川教授一樣,做個獨特的、有個性的自己。〔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3.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教育的力量》讀後感博興縣第一小學趙英傑閑暇之餘,拜讀了肖川的《教育的力量》這本書,讀這本書的最大感受像是與老朋友娓娓交談,那麼親近、真切、理解,因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與勞累感覺是那麼值得,幸福感與成就感就會縈繞心頭,努力學習、追求上進自然也成為我的一種願望,《教育的力量》讀後感。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寫道:"遇到問題現在很多的人只會想一想,發表一點意見和個人看法,而不會思考。所以,那些意見和看法,往往經不起推敲,顯得膚淺,甚至似是而非。"作為教師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但在教學過程中做法仍是膚淺。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想",更要發展學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識與能力。教師要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而不僅僅是讓學生發表意見,更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獨立研究與探索的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是高品質的。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於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駕馭課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餘,從而造成課堂效果不滿意,讀後感《《教育的力量》讀後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還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潛心研究,才能扎扎實實的上好每一節課,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教師的學習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專家引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為教師,如果沒有向學之心,即使再高明的專家,恐怕也不能對其起到引領的作用,"我們可以把馬牽到河邊,卻不能按著馬的頭讓它飲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亂想,而是有理論支撐的,高度自覺的對自己實踐的回顧與審思--這本身就是很好的學習過程,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作為基礎,自我反思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至於同伴互助,是一種相互切磋、相互勉勵和真誠分享。作為教師,教育探索並不一定要有研究課題,如果你真是為了提高自己,為了更好地勝任你的工作,為了更好的成長,而不是因為外在功利的誘惑,那麼,只要你願意,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可進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儀器與設備,它只需要一顆忠誠、明敏的心,只需要我們對那些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對那些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物用心去發現,只需我們不斷咀嚼、反復琢磨、再三玩味。這本書讓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師,運用教師的智慧去啟發和引導孩子,讓他們永遠充滿希望和自信。在對待孩子們的時候,我們教師要有超強的責任心與耐心,認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讓生活充滿人性的光輝,讓我們的心靈盪漾在博大、深邃、光明、溫暖的思想之中。〔《教育的力量》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4. 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讀後感

[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讀後感]校長的教育情懷 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讀後感 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讀後感 濰坊中學王偉校長,面對嚴峻的挑戰,調動全校師生的智慧,僅用兩年的時間便使學校重新贏得了社會的高度贊揚,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讀後感。學校的發展與成功彰顯著校長的教育情懷。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則是王偉校長樸素的教育情懷。一個好的校長就是一所好的學校,認真思考濰坊中學的成績,有很多深層的啟示。 縱觀濰坊中學的成功,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正確定位學校的發展。 通過分析明確自己的優勢,比如:地理位置、師資條件等,確定了「穩定、改變、發展」的工作思路。這一步看似平淡,卻體現出校長的智慧與務實的態度。 二、有核心的價值理念,即「尊重」。 濰坊中學在辦學中,王偉校長將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價值觀滲透到教育、教學中,以「尊重」為核心價值理念,並加以拓寬,如尊重學生、尊重家長、尊重教育規律等,尤其是尊重教育規律,回歸教育的本質,這樣才能做好教育。在具體的行動方面以「尊重」為核心開展「選課走班和分層次教學、全員導師制」等教育、教學活動。因為有了「尊重」這一文化內涵,各項工作、各種活動能充分發揮其作用,促進學校的快速發展。同時,師生共同理解教育的使命從而使全校師生產生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樂於追求,這也充分體現出學校文化內涵的重要性。 三、教學內涵 濰坊中學做到了「因材施教,體差異、個性特點,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立足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這個生存點,搶占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實施這個制高點,讀後感《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讀後感》。採取的工作方法是「分層教學配合全員導師制」兩種方法很長風,但是有了充分尊重教學規律的前提,有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極大地增強了教學工作的實效性。 對比我校的教學工作:*** 四、德育理念 濰坊中學根據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提升為學校德育工作從生活開始,加之行之有效的「百名教師訪千家、學情會商制度、家長會」等工作策略,使學校、家庭共同形成教育合力。 從整體分析濰坊中學的成功,主要是正確地分析學校的優勢,校長從「關注每一名學生的角度」,將自己的教育理念分解並滲透到學校的管理、教學、教育中。樸素的辦學理念,加之持之以恆的工作態度,加速了學校的發展,提升了學校的品牌。 五、反思與借鑒 學校的發展一定要用文化引領,師生之間形成共的價值觀,用務實的態度落實教育、教學工作,並將學生的發展放在工作的核心位置。 1.要充分挖掘學校的文化內涵 首先校長要依靠全體教師的智慧,挖掘學校的文化內涵,用文化引領學校的發展。只有用文化引領學校的發展,學校才能有持續、長久的發展。 2.要將學校的辦學理念分解並落實到各個層面。 學校總的理念要分解成德育理念、教學理念,甚至體育理念等,分解到這樣的層面有利於師生之間共同遵守並執行。 3.校長要引領全校教師的「教育觀」,促進教師的成長。 教育觀的引領實質上就是價值觀的認同,如果全校教師都認同校長的價值觀,那麼工作很快就會形成強有力的合力。教師一旦形成良性的教育觀將會促使教師的終身發展。 4.用「大德育觀」開展德育工作 德育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幾個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塑造學生優良的品行。在這樣的觀念下,德育工作要以促進家庭、社會參與到德育中,學校內的德育工作要以非常朴實的態度落實,找到德育工作的抓手。 〔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5. 求一篇《創造力》的讀後感

--
《思維創新與創造力開發》讀後感

在充滿竟爭、充滿挑戰的
21
世紀,創新則生、守舊則亡。創新思維是一個
單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竟爭法寶。近日,學習了由周耀烈潛心力作《思維
創新與創造力開發》
,收貨頗豐。

作者在書中從思維概述思維定勢展開創新思維
8
種類型,
以及創造力的培養
和創造精神的樹立,
並附有智力之窗,
是個人提升思維方式不可缺少的讀物之一。

書中在第一章《創造學概論》中詳細論述了關於創造、創造學、創新
與創造關系以及創造力開發等主要內容。
讀者可以從中掌握和了解創造、
創造學
的基本定義、
結構與特徵,
明確區分了創新與創造的特徵及辯證關系,
書中還介
紹了相關的基本理論與社會實踐等方面的內容。
之後書中通過大量的事例介紹了
創造性思維、
創造技法、
創造性人才培養等重要內容,
如頭腦風暴法能夠獲取廣
泛的信息、創意,使人深受啟發,集思廣益,在大腦中掀起思考的風暴,從而發
散思維,想出更多更好的創意點。

書中還提到了一個我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名詞:
創造型人才品格。
其中包括
了自信自強、
不怕改行、
允許缺點、
動手事干、
自找目標、
不提意見、
不發牢騷、
重視信息等要點。
我認為塑造自己創造型人格時應當做到:
勇於嘗試、
不怕困難、
善於開發創造潛能,努力成為創造的強者;樹立自信,不盲目迷信權威,大可另
辟蹊徑、獨樹一幟。

讀完此書使我明白今天的社會是竟爭的社會,而競爭就是靠特色、靠創新、
靠點子、
靠思路。
西方發達國家正藉助其在知識創新和科技發展領域已經形成的
優勢,
搶占制高點,
試圖由他們來制訂游戲規則主導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
為了
使我國在未來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竟爭中爭取主動,
這就要求我們培養和造就高
素質的人才,
為國家創新體系提供充沛的後備力量,
這是當代和未來知識經濟時
代我國教育肩負的最有挑戰性的歷史使命。
細細回味我們的教育工作,
在平時的
教學中,我們往往是按照自己心中所設定的模式塑造孩子
,
卻沒有想到這樣做會
造成孩子的思維定勢,
影響孩子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開發。
譬如繪畫,
我們總
是自己先畫一張示範畫,
然後讓孩子們照著畫,
如果有一個孩子畫的與老師畫的
畫一模一樣,
老師就會表揚。
在這個過程中,
成人是用自己的眼光、
自己的感受、

自己的觀念去指導孩子,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還有創新思維和創造力可言嗎?所
以,
為了民族的創新能力和國家發展後勁,
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和創
造力,
對孩子平時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不要加以限制,
只要他們的想法和做法是合
理的,
就不必用統一答案和統一模式限制他們,
從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能力入手,
破除創新思維枷鎖,
拓展創新思維視角,
為國家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樣我們的祖國才大有希望。

愛因斯坦說: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因為知識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
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化的源泉」。

創新思維對我們每項
工作都有作用,對我們的學習,創新有作用。

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只
有樹立「創新」思維,
才能創造高效能。
創新是帶有氧氣的新鮮血液,
唯有不斷
創新,才能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發展。

6. 教育學讀後感

[教育學讀後感]教育學讀後感教育學》是師范里必修的一門課程,工作了幾年以後,重新拿起《教育學》這本書,感覺熟悉而又陌生,教育學讀後感。
我們整天把教育掛在嘴上,那什麼是教育呢,書中做了明確的回答。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產生於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歸根到底產生於生產勞動。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社會職能,就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生一代的成長。
整本書我最感興趣的是美育這一章節。
美育是以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鑒賞、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等為目標的教育。美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明確的教育范疇,一般認為是由德國詩人、美學家席勒在其《美育書簡》中提出來的。美育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類。
所謂狹義美育,極端的定義是認為美育專指「藝術教育」;其一般的定義是認為美育指「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教育」等。
所謂廣義美育,有人認為:「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於各科教學後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義由狹義而廣義的過程中夾雜的另一個維度的變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實質美育。所謂「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養對象的審美素養(如審美觀、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為目標的教育活動。而「實質美育」則以上述目標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實質:人生的美學趣味和教育的審美境界。梁啟超先生說:「我確信『美』是人類生活一要素,或者還是各種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內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趣味喪掉,生活便成了無意義。」人生趣味與境界的追求與會聽曲子、會作詩或會一套美學理論、擁有自己的審美觀等顯然都不是一回事。稱之為實質教育的原因就在這里。
強調美育對詩意人生的促進功能已成為現代美育的核心。這樣,美育概念就應在從狹義走向廣義的同時,也實現由形式向實質的革命。
定義的變化意味著美育概念本質的拓展,從而也意味著美育功能認識的拓展。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兩個字表示即「育美」。我國學者認為:「美育的任務可以概括為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直接功能(審美觀以及審美、創作能力的培養等)與美育概念的狹義或形式美育相關。
美育的間接功能是一種附帶功能,或者說是一種潛在功能,是為其他教育功能發揮提供前提條件的作用,具體講,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體功能等,讀後感《教育學讀後感》。蔡元培先生在20世紀初就說過:「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
美育的主要任務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三)培養和提高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四)培養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藝術美是一種以現實美為基礎,但是又經過藝術加工,因而高於現實美的美的形態。藝術美育則是指以藝術美為內容的美育活動。藝術美來自現實美,但是由於有了藝術家的集中、概括、提煉,因而比現實美「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因此藝術美育應當成為學校美育的核心內容。
藝術美育的具體內容主要有三項:一是在藝術美育中,應當努力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理解美的本質、內容和境界,從而在實質意義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藝術美育還應當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不同藝術形式及表現方式,不同藝術體裁和風格的特點,從而提高藝術的鑒賞能力。三是讓學生通過必要的訓練,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或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方面的修養。
藝術美育在學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藝術類課程去實施的。由於藝術形式品種繁多,學校藝術美育課程應當選擇那些基礎性強,受學生喜愛,同時又適合各學校實際的藝術形式開展藝術美育。
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現出來的美的形態。大自然是學生審美情感體驗的最豐富的源泉。與藝術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是現實的,生動、豐富和多變的。比如自然景緻就具有天然質朴、色彩豐富的特點,而且隨季節、晝夜和天氣變化而經常變換。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動性和隨機性。
自然美育的主要內容應當包括:通過自然美的鑒賞,使學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徵,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過自然美的欣賞開闊視野,增加知識,陶冶性情;通過自然美的欣賞,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賞,增強學生熱愛自然環境、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情感。
所謂教育美育是說要使全部教育活動成為美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教育活動本身要努力做到審美化。我們知道,衡量人類活動的標准主要有真、善、美三個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學過去在教育活動的評價尺度上主要關注的是真、善兩個尺度,而嚴重忽視了審美尺度的建立。教育活動最講言傳身教,如果教育本身忽視審美和創造美的追求而要求學生在生活中有真正的美的追求,那麼其教育的效率肯定是會大打折扣的。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創造教育活動的形式美,同時努力發掘教育活動中所有美的要素作為美育的資源。這表現在:(1)教師努力塑造美的講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將自身的師表之美作為教育手段。(2)教育活動努力尋找自身的審美活動形式。創造合乎美的規律的教育活動中介形式。比如有張有弛的授課節奏,課程內容呈現的審美追求,一直到教學語言、板書的美化,等等。(3)努力發現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對象美,並且努力促進學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動為審美對象,讓學生的成長作為他們自身成長的動力。(4)科學美也是教育過程中廣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學科蘊藏著豐富的科學美的成分。科學美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人類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現的偉大的人類主體的本質力量。發掘並展示科學美不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對各科教學本身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7. 讓家長 成為教育合夥人的讀後感

去年,帶孩子在學校外面的新奇樂文具店買學用品,孩子看到《愛的教育》這本書,要我買給她,我大概翻了一下,覺得是本不錯的書,還是教育部推薦的經典讀物,於是我就給買了。孩子愛看書,買回來就迫不及待地看,沒幾天也就看完了。平常給孩子買或征訂的書,我有空也經常跟著看看。最近,我也斷斷續續地看《愛的教育》,直到昨晚,我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感觸。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的亞米契斯所著。該書採用日記體的形式,記述了一個小學生一學年的日記,讀每一篇文章都能感受到一個「愛」字,「愛」始終貫穿於該書的每一章、每一節。從細微處、從日常生活、學習、交往的每一件或小或大的事中,處處告訴人們,人應該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朋友、愛國家、愛民族,處處引導人們揚善棄惡,處處感人肺腑。確實是本經典好書。
一個民族的教育、一個民族的精神品德應該從娃娃抓起。我覺得《愛的教育》值得我們去讀去品味,更應該推薦給每個小學生去讀去看。書中那種融在日常生活、學習、交往中發生的事來教育人們應該怎樣做人的方法,還有那些勸誡啟發性的文章,正是他教育的成功之處。這種愛的教育對學生來說,比起那種「八榮八恥」的口號式教育,更直接、更具體、更實在、更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更容易深入人心,效果更好。中國應該多一些這樣的教育,特別是對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後出生的眾星拱月捧著的這一代。

8. 求一篇關於教育的讀後感

做享受職業尊嚴和歡樂的創造者
當下的小學教師,我時常思考:究竟自己要做一名什麼樣子的教師?在媒
體如此發達的今天,經常聽到關於教育的正面的或是負面的新聞,也使我常常思索:怎樣能做一名具有時代感,能與時俱進的教師呢?
一直以來,我總是信奉教育是愛的事業,只要有愛心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有少數學生是例外,他們好像不在我愛的感召范圍內,他們身上總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我試著走近他們、了解他們、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們,然而收效甚微。《教育常識》是我最近才拿起來讀的,本來以為這是本介紹教師工作的理論性較強的書,准備隨手翻翻,然而讀了前言後便不能釋手。
讀完整本書,我找到了答案,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卻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網路文庫:http://wenku..com/view/251bae3c10a6f524cdbf8513.html

9.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讀後感

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心裡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是長遠和深刻的。家長與孩子在心靈的溝通,對教育孩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孩子與父母平等交流,不僅是互愛的體現,而且能夠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辨是非,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但其實,我們的孩子到頭來大部分是因為他們本身不能優秀,而且被父母耽誤了。

因此要培養的優秀的孩子,當父母的首先要「無條件的愛」當一個被無條件愛著的時候,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大增,自己尊重自己,進而尊重別人。

「鼓勵」——每位家長都應牢記,孩子的勇氣和自信是被鼓勵出來的,而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表揚」——當孩子的一個行為做對了,我們及時的表揚,才能使孩子的行為固定下來,才能使他下次接著做對。

「確認」——要知道,孩子不會自動的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分清是非善惡,樹立正確價值觀。

「理解」——家長要所孩子當成平等的人來對待,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陪伴」——孩子需要家長的陪伴,通過陪伴了解孩子,通過陪伴來消除孩子的恐懼感。

「批評」——「批評」是在針對行為本身才可能起的作用,使用這個工具的前提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關愛、關系穩定,這樣批評才有作用,反之,批評只會起反作用。

「嚴格」——對孩子要嚴格,但不能嚴厲,要寬嚴適度,在孩子犯錯誤時,父母打罵或者體罰,是不能取得很好效果的,父母不能以「法官」的面孔對待孩子。而要多聽孩子的心聲,民主化,平等對待他們做到溫情明理既嚴又親。

我開始深信任何優秀都不足無緣無故的,孩子某方面或者全方位的優秀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有關,更確切地說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有關,讀過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改變自己比單純地督導孩子更重要,看似不教育的教育更有效,身教永遠大於言教。

閱讀全文

與創造112的教育合力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