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簡化字發明者

簡化字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6-02 07:55:49

㈠ 簡體字是誰發明

簡 甲骨文化字漢字由來已久,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 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 漢字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化一直是主要傾向,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都有簡體字。現在見到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時期(公元前1250年開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號只認出了個別符號,還讀不出一句話來,因而還不能證明已經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或者文字。戰國和秦漢時期是漢字形體大變動的時代,篆書變為隸書,再到楷書,都是在這段時間里完成的。由古代篆書到近代漢字隸書的隸變是質的飛躍。東漢後期出現楷書,從此字體才穩定下來,漢字形體是漢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這樣我們的文字才稱為「漢字」,到現在為止總共使用了約1849年。 簡化的原則是約定俗成。1956年以來正式推行的簡體字大多數古已有之,有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劉復和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1930年)、錢玄同的《簡體字譜》(1935年)等為證。《簡化字總表》第一表350個字、第二表132個字,共482個字。有人考察其中388個字的來源,發現漢代和以前出現的有111個字(佔28.61%),三國到唐代出現的有55個字(佔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計有166個字(佔42.78%),宋代到清代出現的有175個字(佔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計有341個字(佔87.88%),民國時期出現的有46個字(佔11.86%),民國和以前的合計有387個字(佔99.74%),1949年以後出現的僅有1個字(佔0.26%)。

㈡ 請問中國的簡體字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誰發明的呢

不是那個人發明的
現在大陸通行的簡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的,以後雖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為中國大陸的用字標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在報刊上試用很短的一段時間後就宣布廢除了。'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Simplified Chinese),是現代中文的一種標准化寫法,與繁體中文(又稱正體中文)相對。簡體中文主要由傳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在中國大陸地區推行的簡化字所組成。

簡體中文通常被等同於中國大陸現在的中文用字系統(規范漢字),不過其實此系統和台灣、香港的用字系統的差異除了簡繁漢字本身的分別外,也有很大部份源於不同的異體字選擇和字形的分別,所以「簡體中文」的筆劃不一定較少;例如台港用的「強(因字形顯示關系,未能正確展示該字形,該的組合形態方式與簡字相同,由[弓][厶][蟲]組成,不過[口]的位置由[厶]取代)」字,大陸用的是「強」,筆劃還比較多。

目前,簡體中文主要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一些華人社區中使用。過去簡體中文與繁體中文並存於聯合國各式文件中,然而中華民國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目前聯合國中無成員國家使用繁體中文字體。

簡體用語
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除了漢字寫法(如簡化字和繁體字間,以及各地漢字寫法規范)的差異外,通常認為還存在詞彙上的差異。例如繁體中文裡多用的「原子筆」,在簡體中文中多用「圓珠筆」等等。由於有這種差異,「簡體用語」這種說法隨之產生。不過其實這並非繁簡中文本身的差異,而主要是由於使用兩者的人群,尤其是中國大陸和台灣在20世紀中葉由於政治原因分隔後交流較少,造成了用詞習慣的差異。這種現象在1980年代以來由於科技術語的不同而更加明顯。而且,在同樣使用簡體中文的中國大陸、新加坡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詞習慣的不同。因此,有人指出正確的提法應為「中國大陸用語」、「新加坡用語」等,而非「簡體用語」。

電腦中的簡體中文
由於使用簡體中文的主要是中國大陸,故此電腦中的「簡體中文」一直以來其實代指「中國大陸中文」,意即絕大部份軟體的「簡體中文版」使用的是中國大陸的用語和翻譯,此等軟體亦通行於其他使用簡體中文的社群。

中文編碼
簡體中文自1980年代以來通常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總局公布的GB 2312,以及其後繼的GBK和GB 18030中文編碼。近年來隨著Unicode跨語言編碼集的出現,也被廣泛使用。

簡體中文的來歷

中國文字的簡化,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政府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主持關心下,結合了上百名專家,對數千個常用的中國文字進行了一次字體的簡化。當時的出發點,應該說是分析了中國的國情。中國經歷了上百年的內憂外患,國弱民窮。中國又是一個幾千年的農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農村,而當時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文化,建設國家,識字掃盲成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簡化文字,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數以億計的人民大眾,能夠盡早盡快地識字認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學生在校學習,以此為最基本的基礎,才有可能學習科技,建立一個富強的國家。

有些台灣人第一眼看到簡體字,大概會感到驚訝。中國大陸的字改變了那麼多,尤其是離鄉幾十年的老兵,看到家鄉變了,文字也變了。有的人討厭看簡體字,一見到它就說是「匪書」、「匪文」。更有的人把文字簡化運動看滿清政府的剃發相提並論,說共產黨為了要改造人民,強迫人民閱讀簡體字,事實上不然。

漢字自古以來就有繁體與簡體兩套寫法,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可發現漢字簡體的形跡,例如「車」就有多種寫法。後來經過篆體隸化,並存兩種寫法的文字越來越多。由六朝到隋唐,漢字逐漸隸楷化,當時或許是為了美觀對稱,很多古字都增加筆畫,而簡體字開始被稱為「俗體」、「小寫」、「破字」等,在民間社會仍廣為流傳。

不過,有時候文字有簡化和繁化的現象,左傳和甲骨文上有假借字,當一件我們要表達的事很抽象,最初時無法造字,於是找來一個與它音近的字來借代,當後來或者可以造字了,就有這個抽象概念的本字了。有時後來仍舊無法造字,於是一個字去加偏旁,去別異,表示與本來假借的字不同。而有時一個字越寫越繁了,人有覺得麻煩了,就去簡化了,於是在魏晉有俗文字學,即俗體字。也有的字越來越簡單了,又不易看清本義了,所以又去替它加筆畫了,所以繁化了。
所以,筆劃寫得越來越繁的字,絕對不少於寫得越來越簡的字。

繁化和簡化的字,在古代就已存在。有些人造新字,後來就通行使用。例如:楊堅在北周時以外戚輔政,進封「隨王」,但他嫌「隨」有「走」之意,於是改「隨」為「隋」。武則天最愛造字,她一生造了十多個字。其中一個「國」字,她改成「口」中間加「武」,但後來覺得自己被包圍在圍城中,就不再使用。中國文字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隨著時代改變,出現了繁體、簡體、俗體、異體等字。官方的文書,都採用繁體,其他的文字是難登大雅之堂。這段期間,民間文字的使用多是采約定成俗的方式,一直到太平天國時期,才開始文字的簡化。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簡體。經非正式統計,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80%為後來的中共採用」(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國最有名的字是將「國」的「或」改成「王」,不過太平天國滅亡後,文字簡化運動也停止。

清朝末年,中國面臨列強瓜分的嚴重危機。在這國事動盪、人心思變的年代,許多知識份子憂國憂民,力主變法圖強。維新運動時,一些愛國的知識份子考慮到若要救國圖強就要普及教育、培養人才,就要克服復雜的漢字所造成的障礙。在此思潮下,漢字拼音化於焉展開。維新運動主要人物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皆主張文字拼音化,但是維新運動只有百日,拼音化運動也胎死腹中。(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5~6)

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為大家所知悉,事實上,文字簡化運動應和白話文運動相提並論,因為兩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部份。在此期間,許多人提出提升國人知識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先提升識字率,增加識字率就要將復雜的中國字簡化。簡化文字獲得許多知識份子的贊成,主張使用白話文的知識份子絕大部份贊成文字簡化。著名的國學家胡適也不反對。

1922年錢玄同在北洋政府國語統一籌備會提出《減省漢字筆化方案》說「文字是一種工具,自應以適用與否為首要標准,改用拼音是治本方法,簡化漢字是治標方法,治標方法是目前最切要的方法」。當時還提出漢字拼音化,能說就能寫,不過中國字同音字很多,拼音化根本行不通,遂作罷。
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發起大規模漢字簡化運動,當時稱為「手頭字運動」。意即一般人怎麼寫,書就怎麼印,使得文字比較容易寫、容易認,更能普及大眾。同年八月,國民政府公告第一批簡化字324個,簡化的原則為:1、述而不作。2、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採用。3、已簡化的字就不再求簡。但是,立刻遭到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等的反對。結果,於1936年2月廢止使用。及至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漢字簡化運動在共產黨的統治范圍內推廣,該區的報章雜志使用了既有的或創造的簡體字,這些字又稱為「解放字」。(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41)

中共的文字簡化運動

1956年1月28日——中共第一批簡體字出爐
1949年中共政權成立,在1952年2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收集民間及民國以來主張漢字簡化學者們的建議,於1954年底提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並於1955年2月公布於人民日報上,7月,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由董必武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該會成員。該會於1956年1月28日通過簡化字515字及簡化偏旁54個。(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75)

造字紅衛兵

「在1964年國務院又公告了《簡化字總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使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類推的1754字,共2236字,這就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95)在1967-69年文革火熱時期,各地方紅衛兵都曾推出不同程度過份簡化的字體,文革後也明令禁止使用。

短命的二簡方案

到了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隨即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草案。1986年由「國務院」廢止「二簡方案」。同年,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組成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並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時發表「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一致表示: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應當保持穩定,以利應用。至此,大陸漢字簡化運動暫告一段落。(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105)
2000年12月,中共通過了一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並定於2001年一月一日生效。中共中央將以法律形式確定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的通用的語言文字地位,同時對方言、繁體字和異體字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並允許在一定領域和特定地區內長期存在,但不能在普通話播音和電影中夾雜濫用。電影、電視劇中扮演領袖人物的演員,在劇中一般也要說普通話,如因內容需要,使用某些方言不宜過多,使用方言的電影和電視劇的數量也要有所控制,但地方戲劇則不在此列。(中國時報2000年12月10日)

漢字簡化有九大原則,敘述如下:
1. 保留原字輪廓:如龜 (龜)、慮(慮)。
2. 保留原字部份特徵省略其他:如聲(聲)、醫(醫)。
3. 改換筆劃較簡之偏旁:如擁(擁)、戰(戰)。
4. 形聲字改用簡單的聲符:如驚(驚)、護(護)。
5. 相通字合並:如「里」和「裏」相通,以較簡的「里」為合並字。「余」和「餘」相通,合並字為「余」。
6. 草書楷化:如專(專)、東(東)、車(車)、轉(轉)。
7. 採用古象形、指示、會意字:如三人成眾(眾),雙人為從(從),網(網)。這些古字既簡單又符合造字原理。當初這些古字可能是為了美觀而繁化。
8. 用簡單符號取代復雜偏旁:如雞(雞)、歡(歡)、難(難)之左偏旁改ㄡ。
9. 採用古字:如聖為聖,禮(禮),無(無),塵(塵)等字。

值得一提的是,五四運動領袖之一羅家倫來到台灣之後曾大力鼓吹文字簡化運動,被黨國大老抨擊為「為匪宣傳」。胡適在美國看到大陸實行簡體字,直說簡得很好。

㈢ 簡體字是何時何人發明的

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錢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兩年發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於1956年通過,再於1964年和1986年.這2年更新改進後,沿用至今。 詳細資料: 簡體字的由來 中國近百年的漢字簡化運動著重形體簡化,主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五四″運動時期。於1922年,錢玄同發表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簡省漢字筆畫的提議》等一批論文。當中指出當時的漢字筆畫太多,不適用於學術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錢玄同編成了《簡體字譜》,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門從中選了三百二十四個字,並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這是歷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簡體字。可是,這件事受到當時復古守舊派人士反對,故此這個簡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建國以後的簡化運動。於1950年,大陸教育部開始搜集常用簡體字。1956年1月,國務院通過 《漢字簡化方案》,並在全國分批推行。該方案共收簡體字五百一十五個,簡化偏旁五十四個。到了1964年,文改會編印了 《簡化字總表》。該表在 《漢字簡化方案》的基礎上,用簡化偏旁類推的方法,將簡化字的數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個。1986年,大陸發表經過個別調整的 《簡化字總表》,作為人們學習使用簡化字的規范。這總表一直沿用至今。參考資料: http://www.hkbbs.us/redirect.php?tid=16970&goto=newpost

㈣ 簡體字誰發明的,為什麼要用簡體字

問題一:簡體字是長期累計的,不是單個人的發明,有的簡體字從春秋時期就有了。

問題二:為了提升識字率。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寫簡體。

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為大家所知悉,事實上,文字簡化運動應和白話文運動相提並論,因為兩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學者的建議引起蔣介石的關注。他找來教育部部長王世傑詢問漢字簡化的可行性。

(4)簡化字發明者擴展閱讀:

一、支持

1、從歷史地位來看:簡體字並不是憑空捏造,大部分的簡體字歷史都在千年以上,有些甚至比繁體字歷史更為悠久,古往今來不管是創造、使用與改進漢字的都是最普通的民眾。由此可見,簡體字的地位是由人民賦予的,而不是長著四隻眼睛的神話人物倉頡。

2、從實用方便來看:簡體字添加了大量的形聲字與會意字,使人更方便書寫與記憶,能在更小的字體下清晰的顯示,人的眼睛也看起來更舒適,而密密麻麻的繁體字無論如何也做不成一本辭海的縮印本。

二、反對

1、對簡體字最大的詬病之處莫過於合並字,比如:人才與剛纔、茶幾與幾個,郁蔥與憂郁,原本是兩個字,簡體字把它們合並為一個讀音相同、筆畫較少的那個字,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喜好繁體書法的人士常常用錯字以至於出洋相。

2、簡體字部分由行、草演化而來,楷書書寫後美觀程度受到極大影響。

3、字形復雜對印刷的影響雖然存在,但我國已經基本克服了這一問題。辭海縮印本中「編纂」的纂,「饕餮」等字復雜程度不遜於大多數繁體字,但都實現了比較完美的印刷。

㈤ 簡體字是誰發明的

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錢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兩年發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於1956年通過,再於1964年和1986年.這2年更新改進後,沿用至今。 詳細資料: 簡體字的由來 中國近百年的漢字簡化運動著重形體簡化,主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五四〃運動時期。於1922年,錢玄同發表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簡省漢字筆畫的提議》等一批論文。當中指出當時的漢字筆畫太多,不適用於學術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錢玄同編成了《簡體字譜》,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門從中選了三百二十四個字,並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這是歷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簡體字。可是,這件事受到當時復古守舊派人士反對,故此這個簡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建國以後的簡化運動。於1950年,大陸教育部開始搜集常用簡體字。1956年1月,國務院通過 《漢字簡化方案》,並在全國分批推行。該方案共收簡體字五百一十五個,簡化偏旁五十四個。到了1964年,文改會編印了 《簡化字總表》。該表在 《漢字簡化方案》的基礎上,用簡化偏旁類推的方法,將簡化字的數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個。1986年,大陸發表經過個別調整的 《簡化字總表》,作為人們學習使用簡化字的規范。這總

㈥ 中國現代的簡化文字是誰發明的

答:各級領導專家早就知道國家會變成這樣!有遠見啊,
【親人可不見】【愛可不用心】【產婦不生孩】【廠子里空空】【面碗無面條】【運輸無氣車】【導向無正道】【兒女無群首】【潮湧無力氣】【雲再多無雨】【沒門怎麼開】【沒門無法關】【鄉里無郎兒】【聖經不能聽】【買成宰人頭】【輪下有匕首】【進往井裡走】【魔仍然是魔】【匪還那個匪】

㈦ 中國的簡體字是誰發明的從什麼開始的

不能說是某個人發明的。
現在推行的簡體字很大一部分在古代就已經有了。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後中斷。
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白話文和簡體字。
1956年正式推行簡體字。

㈧ 簡體漢字是誰發明的

簡體字是長期累計的,不是單個人的發明,有的簡體字從春秋時期就有了。簡化漢字由來已久,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

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楷書的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期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之為「俗體字」。

漢字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最古老的漢字是甲骨文,它的筆畫最為簡單,但總量過少,因此到了商周時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許多字來,秦的小篆比六國文字繁復,而之後的隸變更是比今天的簡化字更為徹底,也開創了漢字與偏旁形體不一的先河。

(8)簡化字發明者擴展閱讀:

簡化字可以說是清末民初對中國傳統文化矯枉過正的一種延續。那個時代的文人飽受國家積貧積弱的痛苦,在接受西方、反思自己的時候往往矯枉過正。將儒學批的一無是處,將中醫看做巫術,將傳統武術看做裝神弄鬼,將傳統建築推倒重建,將文物古跡肆意毀壞、甚至想漢語拉丁化。

這在當時的環境中是時髦的、是「先進」的、是「科學」的、是順從民意的。但隨著新中國的建立,隨著中國的不斷富強,民族的自信與文化在不斷恢復。第一批簡化字在1960年代全票通過,而第二批簡化字卻在施行後不被大家認可而草草收場,這就是民族自信與文化的復興。

閱讀全文

與簡化字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