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水排是什麼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
最早見於《後漢書·杜詩傳》「……建武七年(31),遷南陽太守,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而見功多,百姓便之。」「冶鐵者為排吹炭,今激水鼓之也。」這說明東漢建武七年河南南陽地區,首先使用了這種先進技術。南陽自戰國時,就是著名的冶鐵基地。漢武帝曾在此設鐵官,據發掘材料,南陽郡內有漢代冶鐵和鑄造作坊 5 至 7 處,從事冶鐵者世代相傳,在鼓風冶鑄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水排之前,早已使用水碓舂米,杜詩正是總結了這些經驗發明了水排。水排是利用水力進行鼓風的冶鐵設備。王禎《農書》記載的水排構造是,在一立軸上,作上下二卧輪,用水激轉下輪,則上輪用繩套帶動另一個小輪,在小輪上裝一個曲柄,再由一個連桿和另一個曲柄傳到一個卧軸,經攀耳以及排前直木,則排(木排)隨來去,將風鼓進煉爐。漢代水排較簡單,排橐是當時的冶鑄鼓風器,外部用皮革製成,內部用木環作骨架,體上用吊桿掛起,以便推壓鼓風。其構造是,在一橫軸的頂端,作一豎輪,然後在橫軸中間置一撥子,水激豎輪轉動橫軸,使木撥子推動連桿和一個曲柄及橐前的從動桿使皮橐推壓鼓風。中國歷史博物館根據《後漢書·楊璇傳》和山東滕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刻復原了東漢的冶鐵水排(排橐),並在中國通史陳列中展出。
Ⅱ 東漢時期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的水排是什麼用處
所謂「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推引韝鞴鼓風的器具,用於冶金。生鐵的早期發明,是中國對世界冶金技術的傑出貢獻。要獲得液態生鐵,需有較高的爐溫。有風就有鐵,鼓風技術對於生鐵冶鑄的發展有著極重要的意義。《禮記》說:「良冶之子,必學為裘。」從商周以來,都用皮囊鼓風,子繼父業,年輕工匠必須學會縫制皮囊的技巧。說明早期冶鑄匠師高度重視鼓風器具的製做。鼓風裝置由人力驅動(人排)發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驅動(馬排、水排),是東漢冶鐵技術的重大創新。由於杜詩的倡導,水排至遲在公元1世紀上半葉於南陽地區已較多地使用。《後漢書·杜詩傳》說杜詩「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功效不僅比人排,就是比馬排也高得多,《三國志·魏志·韓暨傳》寫道:「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用馬百匹。更作人排,又費功力。暨乃以長流為水排,計其利益,三倍於前。」鑒於杜詩的功績,河南南陽老百姓把他比之召信臣,說:「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元代《王禎農書》詳細記述了立輪式和卧輪式水排的形制,並繪有圖形。
Ⅲ 東漢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的水排主要是用來
C冶鐵
《後漢書》李賢註:冶鑄者為排以吹炭,今激水以鼓之也。
水排就是以水為動力,通過滾動機械,使皮製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從而提高效率。
Ⅳ 東漢時期由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的水排是作什麼用的
C冶鐵 《後漢書》李賢註:冶鑄者為排以吹炭,今激水以鼓之也。 水排就是以水為動力,通過滾動機械,使皮製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從而提高效率。
Ⅳ 東漢發明的水排主要用於
東漢時期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的水排,當時不是灌溉工具,而是水力鼓風機,用水作動力用來冶鐵。
Ⅵ 東漢發明的水排主要用於
C冶鐵
《後漢書》李賢註:冶鑄者為排以吹炭,今激水以鼓之也.
水排就是以水為動力,通過滾動機械,使皮製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從而提高效率.
Ⅶ 東漢水排的作用
東漢時期發明的「水排」作用在於提高冶鐵質量
水排是我國古代一種冶鐵用的水利鼓風裝置。人類早期的鼓風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爐子用好幾個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動這些排囊,就叫「水排」。水排發明於東漢早期,是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的.
在總結勞動人民實踐經驗基礎上發明的。因為它「用力少,見功多」所以大家樂於使用。三國時期的韓暨把它推廣到了魏國官營冶煉作坊中,用水排代替過去的馬排、人排,四季不歇。水排不但節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風能力比較強,因此促進了冶鐵業的發展。水排在我國沿用了很長一個時期,直到本世紀七十年代,一些地方還在使用。
漢代的水排由同一時期的水碓和翻車結構推測,也是一種輪軸拉桿傳動裝置、我國古代水排構造的詳細技術最早見於元代的《王禎農書》,依水輪放置方式的差別,分為立輪式和卧輪式兩種。都是通過輪軸、拉桿及繩索把圓周運動變成直線往復運動的,以此達到起閉風扇和鼓風的目的。因為水輪轉動一次,風扇可以起閉多次,所以鼓風效能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