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木屐的起源是什麼
木屐中國人發明的。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兩件殘存的木屐,均為左腳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寬後窄。其中一件木扁身平整,上有五個小孔,頭部一孔;中間和後跟處各有二孔,兩孔間挖有凹槽,槽寬和孔徑相同。
推測其用途是在繩子穿過小孔後將其嵌入槽內,以使表面平整。出土時繩帶已腐,也不見屐齒(如圖1)。另一件為圓頭方跟,開有六孔,後跟處二孔間也挖有凹槽。據研究,這兩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屬良渚文化遺物。
鞋履特色
齒被安裝在鞋履底部,前後各一,呈直豎狀,多用於出行。鞋底設齒,為的是行走方便,因古代路面崎嶇不平,有了雙齒,就可減少鞋底與路面的接觸,行走時就會顯得穩當便捷。屐齒通常以木料為之,和一般的麻底之履相比,木齒更經得起磨損。
木齒壞了還可以更換,所以特別適合外出旅行。由於裝上了雙齒,鞋底的高度有所增加,在雨天的泥地或長滿青苔的山道上行走還不易滑跌。
② 日本人為什麼喜歡穿木屐,木屐是日本人發明的嗎
木屐,顧名思義是用木頭做的鞋。木屐鞋底用木板做成,前面用一根帶子系著,以便套在腳上行走。木屐的發明是跟我國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分不開的。故事發生在約2600年前的春秋時期。當時晉國晉獻公有個兒子名叫重耳,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晉文公。迄今,日本還流行穿木屐,它也是從我國流傳過去的。並成為日本的傳統衣著服飾,穿和服必配木屐。
③ 木屐起源於我國嗎
是的。木屐由中國人發明,是漢服足衣的一種,是最古老的足衣。木屐是漢人在清代以前,特別是漢晉隋唐時期的普遍服飾。漢代漢女出嫁的時候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除了兩齒木屐以外,漢人在軍隊里還採用了平底木屐,防止腳部被帶刺雜草劃傷。不僅僅軍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著木屐,防止腳被帶刺植物劃傷。
④ 說木屐是中國發明的有很多人不相信!不相信的那些人都是城市的人!我小的時候有穿過!近幾年才被淘汰的!
這也是情理之中,本來日本的文化就是模仿和借鑒中國的
⑤ 木屐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木屐,簡稱屐,是華夏傳統的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為帛製成,則稱為帛屐。木屐是漢人在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時期的普遍服飾,一直沒有中斷過,目前木屐在潮汕地區仍非常普及,據說木屐有男方女圓的區別。
⑥ 問:誰發明了木屐(日本人穿的一種鞋子,人字拖的前身)
是咱中國人發明的,隋唐時期就有了,後來傳到了日本。
⑦ 傳統木屐的由來
出花園小孩穿的紅木屐,是潮汕人日常的一種便屐。《潮陽縣志》(光緒十年,潮陽知縣周恆重監修,簡稱「周志」或「甲申志」)雲:「屐有五便:南方地卑,屐高遠濕,一也;炎徼虐暑,赤腳納涼,二也;所費無幾,貧子省錢,三也;澡身濡足,頃刻遂燥,四也;夜行有聲,不便為奸,五也。」《南粵筆記》雲:屐,「以潮州所制拖皮為雅。」這里所說的拖皮屐,就是林大欽穿的紅木屐。
木屐,是古人穿用的一種木底鞋的通稱,為我國古代人所鍾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據記載,晉文公多次請隱居於綿山上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不至,便企圖使用焚山燎木之法迫他出來。不料,介子推卻抱住一棵大樹並被燒死。晉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樹的木料製成一雙木屐,每天穿著並不時嘆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後被市井人所模仿,並相沿成習。《後漢書.五行志》載:「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由於著木屐優點甚多,便很快流傳到南方。
潮汕木屐的式樣與省城廣州的木屐大致相同,但製作工藝比較精巧、講究,其形式有:橢圓形,前略寬,後略窄,只適應男人穿的「龍船屐」;分左右腳,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後跟略高的「認腳屐」;不加任何油漆的原木的「白胚屐」;塗上紅、橙、黑、棕等顏色,繪上花卉、圖案的「油彩屐」;晚上在家穿的「高腳屐」;用堅韌的木材製成並上漆的稱為「漆屐」等等。潮汕木屐又名「散屐」,做工精細,屐皮用料考究,清代以來,已享有很好的聲譽。
舊時,潮汕人穿紅木屐實為平常之事。我兒曹時,也曾穿過木屐,夜行戲耍,喀喀咔咔,頗有童趣。可在外地人看來,卻有一番異味古風。清康熙時曾官至內閣學士、刑部尚書的徐乾學,寫有《潮州雜興》雲:
蠻女科頭足踏塵,
大夫偏裹越羅巾。
天無晴雨穿高屐,
豈是風流學亞人。
本屐作為潮汕地區舊時的生活用品,現已被各種塑料鞋類所取代,但現在農村仍有少數人還喜歡使用它。木屐作為一種傳統日常用具,其優點也已被精明的日本商人所仿照和襲用。現在超市上出現的木底女式高檔涼鞋,就是受潮汕木屐的啟發並進一步開發出來的新產品。
⑧ 日本的木屐是怎麼由來的
(東,經)日語答:木屐百來自日本 木屐又叫「柴屐」、「腳屐」、「鞋屐」,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年以上,根據古文度獻記載,戰國時代就開始有木屐了,由於木屐具有許多優點,特別適合氣候炎熱、多雨潮濕的南方地區使用,因此受中國南方人的喜愛,早期我國南方多數農民腳上穿知的仍然是木屐,尤其以 福建 、台灣等地最多。白米社區守道望相助會主委陳烈芳表示,很多人誤認木屐是日本產物,其實日版本的木屐,是在唐朝時由當時日本來中國的留學生,帶回日本而廣為流傳,延續木屐生命至今,目前全世界木屐使用最多的是日本人,在節慶、祭典或是正式場合中權,他們必須穿傳,東經日語。
⑨ 日本人穿木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歷史上木屐是哪國發明的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亞洲許多國家甚至世界都深受中國的影響。古代的中國無論在科技、文學還是經濟等各個領域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所以亞洲周邊的許多國家都得到了中國的幫助。東亞鄰國日本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這個鄰居在歷史上還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1987年,日本方面還請求中國把朱然的木屐拿到了日本進行巡迴展出。朱然所穿的木屐距離被人們發現已有1700多年之久,日本國民看到了朱然留下的木屐後,紛紛覺得非常尷尬,於是也明白了一個真理:木屐原來真的是中國的發明啊!
⑩ 木屐發明國家
木屐是一種用木板作鞋底,上面綁著一根帶子的鞋。在我國古代,它是人們經常穿著的鞋,後來傳入日本,至今,在日本仍流行穿木屐。
關於木屐的誕生,有一則盪氣回腸的故事。
在距今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有一位名叫重(chóng)耳的公子。他的父親是晉獻公。重耳的繼母驪姬企圖立她的兒子為太子,就逼死了太子申生,並陰謀殺害公子重耳和夷吾。
重耳得知這一消息後,帶著一邦人馬逃到狄國避難。在他的隨行中有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
晉獻公死後,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惠公。他害怕流落在外的同父異母兄弟重耳回國搶奪君位,便派刺客追殺重耳。為了免遭殺害,重耳東躲西藏,四處流浪。
在長達19年的逃亡生涯中,介子推總是盡最大的可能照顧好重耳。斷糧了,介子推沿路乞討,將討來的一點飯菜給重耳單薄的外衣,蓋在重耳的身上,而自己蜷伏在亂草堆里發抖。
有一次,重耳及隨從們斷糧好幾天。可由於當地人煙烯少,再加上遇到天災,糧食歉收,老百姓餓死了不少,哪裡還有糧菜救濟這一幫「難民」呢。
夜裡,重耳被餓得渾身無力,兩眼直冒金星。這時,介子推端來了一碗肉。重耳端過碗,哪顧得上問肉的來源,便大口大口地往肚子吞。很快,肉被吃了個碗底朝天,重耳倒頭便睡。
第二天天剛亮,大家又起床趕路。重耳發現原來都是走在前頭的介子推,今天落伍了,而且腳一瘸一瘸的,褲腿上血跡斑斑。他便連忙問道:「介子推,這腳怎麼了?」
「沒事,沒事,不小心擦了點皮。」介子推回答道。
「怎麼會這么嚴重,讓我們重重。」其他的隨從提起了介子推的褲管。
這時,介子推才吞吞吐吐地告訴重耳:「昨晚我看公子餓得不行,只好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蒸煮給公子吃。」
重耳聽了這話,感動得淚流滿面,對天發誓:「今後有朝一日登上國君寶座的話,我一定不會虧待你的。」
後來,62歲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殺回了晉國,並被文武大臣擁立為國君,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登基後大封功臣。對當年自己在外顛沛流離時的隨從更是恩愛有加,一個個都封官晉爵。此時,他才發現對自己中心耿耿的介子推不見了。原來,就在晉文公登基時,介子推悄悄地離開了都城,到深山中隱居了。
晉文公十分想念患難與共的介子推,派人到深山中,請介子推出山共享榮華富貴。但是,介子推以要奉養老母為理由拒絕了晉文公的邀請。
晉文公此後又多次派人去請介子推,可都未能說動介子推。
「看來,只好我親自去請了。」晉文公心裡想。
當晉文公率領一大批文武百官來到介子推的住處時,只見到一間空茅草屋,哪兒還有介子推的蹤影呢。原來,介子推聽說國君親自要來,但和母親一起躲到一座樹林茂密的深山之中。
晉文公派人進入深山密林中找,可是也沒能找到介子推。
晉文公不甘心白走一趟,可又毫無辦法。這時,一位謀士獻計道:「放火燒山,只留後山一條路,那麼介子推母子一定會循後山路逃山。主公在那路口上,就肯定可以碰到了。」
「好,這主意不錯。」晉文公採納了這個建議,在山下點起了火。
熊熊的大火一直主上燒。直到大火燒到山頂,晉文公還沒見到介子推。他擔心有什麼不測,連忙派人上山查看。只見介子推母子倆抱住山頂一棵大樹,已經被燒死了。
晉文公得知這一消息,悲痛欲絕。他下令將介子推抱著殉身的那棵大樹砍伐下來,運到京城,用這棵樹的木頭作鞋底制一雙鞋,讓自己穿著,以示永遠懷念介子推。就這樣,木屐就誕生了。
順便說說,此後,晉文公常用「足下」指介子推。於是,「足下」成了對人的敬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