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劈材發明

劈材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01 13:19:57

❶ 以"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為題800字左右作文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歷史學習中也應當鼓勵學生多問,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然而,目前學生對學習歷史普遍缺乏興趣。本學期對我校的初三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在學生最不願學的科目中,歷史位列第2;在學生對14門功課喜歡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歷史位居第3;在學生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的排序中,歷史位居第5;在讓學生學得很累的科目中歷史排在第4位;在學生對各科問題的提問問題中,歷史排在倒第5。歷史課在學生心目中地位如此低下,不得不讓每一位歷史教師反思,也是每一位歷史教師心中之痛啊。

好奇是成長的原動力。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能解惑,問能知新。在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發明發現都與科學家小時候好奇心強密切相關。例如:水沸騰時將壺蓋頂起來的現象,就引起了少年瓦特的好奇,這才有了日後的蒸汽機,才有了工業革命的迅猛進程。這種例子在科學史上數不勝數。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善於設問,而且更要滿腔熱情地促使學生發問。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於疑難問題不外乎有兩種表現:問和不問。分析起來,大致有下面幾種情況。

問問題表現為:1、不會問:這部分學生敢問,但是不知道怎麼問。遇到人會的知識和題目,不多思考分析就急於問同學、問老師,問的問題很簡單,常常問的是這題怎麼做,那題怎樣回答,問其然,不問其所以然,不去思考用什麼樣的方法。2、會問的同學:這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望,不放過每一個問題,問起問題來能抓住要害,問在理解的疑難處,問在知識的關鍵處,對問題常常會打破沙鍋問到底,不解決勢不罷休的態度。

不問問題者表現在:1、不想問:這部分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明知不懂也不問。沒有一點的求知慾望,只求一節課熬過去就行了。2、怕問:這些學生由於學習基礎差,提的問題大多簡單,加上有自卑感,對於沒有聽懂的地方,一般也不敢發問,一怕老師指責,二怕同學取笑。3、不懂問:這部分學生屬中等生,他們對新知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認為自己都懂了沒什麼可問的。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啟發學生去問題,促使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讓學生在問的環境中成長。

第一、明白問的好處。古人雲「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人類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經常列舉一些身邊的同學由於好問而進步的事例,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在班級中一學期來可以召開一次主題班會明確問題的好處、問的方法。

第二、鼓勵大膽質疑問難。光聽不想,隔靴搔癢。對於發問者,哪怕問的問題很簡單,或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教師都必須做到:(1)根據情況引導學生作答,或教師認真回答,也可心下課給予回答,並注意抓住時機教學生如何分析題意,怎樣問才更有意義,鼓勵他們自己去思考解決這些問題。(2)強調不允許其他同學取笑提問的同學,注意保護這些學生「問」的積極性。(3)對敢於大膽提問的同學要給予表揚。在班級中專門用一記事本記載,一星期或一學期問的較多的同學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第三、對學生打斷上課的突然發問,教師不能簡單地生氣批評一通,要慎重作答,對有的問題可根據情況因勢利導及時組織討論。例如:教學第一次燃遍全球的點火這一課時,一戰爆發的原因中學生經過分析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直接原因是薩拉熱窩事件之後,一位學生卻突然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薩拉熱窩事件,一戰還會爆發嗎?這個問題的提出,引起了許多同學的興趣。這時我就讓學生自己先分析,看看是否會爆發一戰,為什麼?班上一下子像炸開了鍋似的爭論起來,有的說會,有的說不會。教師此時以主持人的身份讓不同說法的雙方,一方為正方,另一方為反方進行爭辯,各自陳詞。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以會爆發的一方取勝,學生在討論的時候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合作意識和精神。同學們反映,這樣的爭論很好玩。我及時抓住時機說,希望同學們向這位同學學習,多思考分析,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

2、精心預設與生成,創設「問」的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問」的情境,使學生形成認知沖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教學「拿破崙的文韜武略」時,教師可利用學生好奇心理,拿破崙這么具有雄才大略,為什麼最後還是落得了一個失敗的下場呢?我們該怎麼去評價這個人物呢?積極引導學生來進行討論,學生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如拿破崙是如何上台的,又是如何失敗的等都有助於問題的明朗化。這時,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很高。最後教師再進行生成總結,古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於拿破崙來說,決定他一生命運的是「戰爭」,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形容「因軍事而興,也因戰爭而亡」。

教師對問題提得好的同學給予表揚,並組織討論,在討論中給予點撥、講解,問題解決後,學生的印象就會特別深刻。

3、幫助學生創設「問」的條件

(1)下課遲走一會,留給學生問問題的時間,也可課堂上專門留下幾分鍾的時間。如:教完一個新知識或一節課將結束時,教師可問學生,還有什麼疑難的地方需要老師幫助的請提出來。或者到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面前詢問看是否理解掌握了這些知識,鼓勵學生去思考學過的東西,加以鞏固。

(2)每小組准備一提問記錄本。成立歷史學習小組,選出小組長,負責記錄,組織本組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當老師沒空時,學生可將要問的問題寫在本子上並且寫上自己的名字。可以小組先解決討論這個問題,教師之後再把一些典型的問題再班級中進行講解。這樣學後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和能力。

(3)在作業訂正時,要求學生寫出錯誤原因再訂正。如選擇題,是記憶不牢固還是理解錯誤呢?問答題出錯時,要求學生說明錯的原因在旁邊,以迫使一些不求甚解的學生翻書、問同學、問老師,找出錯誤所在,真正達到訂正的目的,提高自己問問題的能力。

(4)組織學生課前進行小組預習。讓學生預習後,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不明白的地方記下來,若自己認為理解的內容可設計成問題。在教師授課時將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與學生一起合作探究,亦可向同學提問。

教師要讓學生重視歷史,對歷史經常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問問題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師還要有許多的工作要做。

1、改變傳統的歷史授課方式,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才能不斷地提出問題。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中學歷史課要優化教學過程,必須改變單向灌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變為合作探究式的教學。

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如組織小型辯論會,吸引學生參與,學生也學會了讀書、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指導學生學習,利用視覺的震撼來吸引學生;通過歷史遺址、遺跡講述歷史使學生親近歷史、愛上歷史。我們相信,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一定可以吸引學生,學生自然就會提出許多問題,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會得到提高。

2、歷史教師必須要不斷學習,在知識的廣度上下工夫,也是提高歷史學習興趣和提問題的的方法之一。眾所周知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包含了眾多的自然知識和人文知識、社會知識,我們必須廣泛聯系各學科,通過人格魅力、知識動力來吸引學生,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和不斷提問的目的。師生共讀一些名著、歷史小說,在讀的過程中去加深對歷史的理解,提高提問的質量。

3、還可以講他們經歷過的大事,讓他們感悟歷史。如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如在端午申遺問題上來引導學生對歷史的重視。為什麼中國會在這個問題上比別國晚一步,進而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引導學生關注焦點,將現實問題與歷史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如奧巴馬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學生可以提出很多問題,如為什麼以前黑人不可以當總統,而現在卻可以呢?教師也可提問,黑人在美國歷史的地位如何,為什麼他們的地位那麼低,之後又是如何獲得解放的等問題,從而既提高了學生的提問水平,也鍛練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這些可以讓學生寫一些歷史小論文。

5、積極探索開放型試題,培養創新能力,在創新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和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轉變為要求學生積極置疑,大膽想像,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俗語說得好「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學生掌握了提問的這種學習方法之後,學習歷史也就輕鬆了不少,許多問題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古人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問、善問,這樣就能教的輕松,學生學的也輕松。

❷ 三大科學技術革命中電力的發明者是誰

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不存在被發明出來的說法,應該說是被發現。

發現歷程為:
1752年7月,美國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用風箏吸引雷電的危險試驗,使人們認識到雷電是一種電。
1786年,大利科學家伽伐尼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放在兩塊不同金屬之間的蛙腿會發生痙攣現象,他認為這是一種生物電現象。
1791年,伏特得知這一發現,作了一系列實驗。
1793年伏特發表一篇論文,總結了自己的實驗。後來,伏特通過進一步的實驗研究,終於發現兩片不同金屬不用動物體也可以有電產生。
1839年英國法官William Grove在一項業余的實驗中發現了神奇的燃料電池。
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發明強力發電機,並用於機車上,電真正進入人類社會生產。西門子是最終將電力用到生活里的人。
三、大科學技術革命指的是: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蒸汽機發明作為標志)
1、 標志: 珍妮機 的發明 最先從 英 國開始 生產組織形式由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
2、 重要發明: 瓦特 改進了蒸汽機 人類進入「 蒸汽時代 」 史蒂芬孫 發明了 火車機車
(二)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應用為標志,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
1、 人類進入 電氣 時代. 美國 和 德國 在這次工業革命走在前列, 英法 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對落後.
2、 重要發明: 愛迪生 發明 電燈 ,被譽為發明大王. 卡爾'本茨 發明 內燃機 ,設計出 汽車 萊特 兄弟發明 飛機.
(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40、50年代)
1、 核心: 電子計算機 的廣泛使用,人類進入 信息化 時代
2、 生物工程的核心是 基因工程 , 克隆 技術 最為引人注目

❸ 有沒有那種家用的劈柴火的機器那種別被粗大的木材也能用的

您說的那種家用的劈柴火的機器是應該沒有的,希望您能發明出來。鋸木頭的機器倒是有的,有那種鋸板機是可以鋸柴火的,但是鋸床比較大,家裡一般很難放置。

❹ 磨刀不誤砍柴工中的「作為」是什麼意思

「磨刀不誤砍柴工」表面的意思是在刀很鈍的情況下,嚴重影響砍柴的速度與效率,在砍柴前雖然費一些時間來磨刀,並不立即去砍柴,但一旦當刀磨得很快,砍柴的速度與效率會大大提高,砍同樣的柴反而用時比鈍刀少。
深入理解就是,要辦成一件時,不一定要立即著手,而是先要進行一些籌劃、進行可行性論證和步驟安排,做好充分准備,創造有利條件,這樣會大大提高辦事效率。
簡單說也就是磨刀花費時間,但不耽誤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備,就能使工作加快。同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是說要取得一點成就也是必須付出許多默默的努力的。就像人家在人前的表演可能只有那麼一剎那,但是為了這一剎那可能付出了不知多少的心血。

❺ 有關發明創造的故事50字

有關發明創造的故事:

一、竹簡書

春秋末年,人們開始使用竹簡。人們把竹簡削成一塊一塊的,然後用繩子串起來,再把字寫在這些竹板上,就成了最初的書。據記載,西漢時,東方朔曾寫了一封信給漢武帝,用了3000多塊竹簡,需要兩個身強力壯的武士才能勉強把它舉起來。而漢武帝讀這封信則足足花了兩個月的時間。

二、雨衣

1747年,法國工程師弗朗索瓦·弗雷諾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他利用從橡膠木上獲得的膠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這種膠乳溶液中進行浸塗處理後,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在蘇格蘭橡膠廠的麥金托什因生活窘迫,無力購買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他不小心將橡膠汁沾滿衣褲,怎麼也擦不掉,只好穿著這身臟衣服回家。室外陰雨綿綿,麥金托什回到家卻驚喜地發現,穿在裡面的衣服一點沒有濕,他索性將橡膠汁塗滿全身衣服。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

三、剃須刀

1828年謝菲爾德製成一邊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從從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

一天,吉列刮鬍子,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他設計出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製成薄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並申請了專利。

早在1900年,電動剃須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於商業製造的電動剃須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並於1928年獲得專利的。

四、復印件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

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1976年,愛迪生開始量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五、留聲機

1877年12月的一個夜裡,夢羅園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微微顫抖著,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他們聽到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錄音:「瑪琍有隻小綿羊,毛色白皙像雪樣,不論瑪琍到哪裡,小羊總在她身旁……」

這項偉大的發明,不用小罐子老師多作介紹,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應用面有多廣。法國政府,還因此授與愛迪生爵士的頭銜呢!後來,愛迪生又多次改良留聲機,直到將滾筒式改成膠木唱盤式為止,這中間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歷經幾十年的不斷改進。

❻ 關於「劈柴不按紋,累死劈柴人」為話題的議論文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歷史學習中也應當鼓勵學生多問,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然而,目前學生對學習歷史普遍缺乏興趣。本學期對我校的初三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在學生最不願學的科目中,歷史位列第2;在學生對14門功課喜歡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歷史位居第3;在學生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的排序中,歷史位居第5;在讓學生學得很累的科目中歷史排在第4位;在學生對各科問題的提問問題中,歷史排在倒第5。歷史課在學生心目中地位如此低下,不得不讓每一位歷史教師反思,也是每一位歷史教師心中之痛啊。
好奇是成長的原動力。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能解惑,問能知新。在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發明發現都與科學家小時候好奇心強密切相關。例如:水沸騰時將壺蓋頂起來的現象,就引起了少年瓦特的好奇,這才有了日後的蒸汽機,才有了工業革命的迅猛進程。這種例子在科學史上數不勝數。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善於設問,而且更要滿腔熱情地促使學生發問。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於疑難問題不外乎有兩種表現:問和不問。分析起來,大致有下面幾種情況。
問問題表現為:1、不會問:這部分學生敢問,但是不知道怎麼問。遇到人會的知識和題目,不多思考分析就急於問同學、問老師,問的問題很簡單,常常問的是這題怎麼做,那題怎樣回答,問其然,不問其所以然,不去思考用什麼樣的方法。2、會問的同學:這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望,不放過每一個問題,問起問題來能抓住要害,問在理解的疑難處,問在知識的關鍵處,對問題常常會打破沙鍋問到底,不解決勢不罷休的態度。
不問問題者表現在:1、不想問:這部分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明知不懂也不問。沒有一點的求知慾望,只求一節課熬過去就行了。2、怕問:這些學生由於學習基礎差,提的問題大多簡單,加上有自卑感,對於沒有聽懂的地方,一般也不敢發問,一怕老師指責,二怕同學取笑。3、不懂問:這部分學生屬中等生,他們對新知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認為自己都懂了沒什麼可問的。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啟發學生去問題,促使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讓學生在問的環境中成長。
第一、明白問的好處。古人雲「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人類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經常列舉一些身邊的同學由於好問而進步的事例,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在班級中一學期來可以召開一次主題班會明確問題的好處、問的方法。
第二、鼓勵大膽質疑問難。光聽不想,隔靴搔癢。對於發問者,哪怕問的問題很簡單,或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教師都必須做到:(1)根據情況引導學生作答,或教師認真回答,也可心下課給予回答,並注意抓住時機教學生如何分析題意,怎樣問才更有意義,鼓勵他們自己去思考解決這些問題。(2)強調不允許其他同學取笑提問的同學,注意保護這些學生「問」的積極性。(3)對敢於大膽提問的同學要給予表揚。在班級中專門用一記事本記載,一星期或一學期問的較多的同學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第三、對學生打斷上課的突然發問,教師不能簡單地生氣批評一通,要慎重作答,對有的問題可根據情況因勢利導及時組織討論。例如:教學第一次燃遍全球的點火這一課時,一戰爆發的原因中學生經過分析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直接原因是薩拉熱窩事件之後,一位學生卻突然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薩拉熱窩事件,一戰還會爆發嗎?這個問題的提出,引起了許多同學的興趣。這時我就讓學生自己先分析,看看是否會爆發一戰,為什麼?班上一下子像炸開了鍋似的爭論起來,有的說會,有的說不會。教師此時以主持人的身份讓不同說法的雙方,一方為正方,另一方為反方進行爭辯,各自陳詞。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以會爆發的一方取勝,學生在討論的時候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合作意識和精神。同學們反映,這樣的爭論很好玩。我及時抓住時機說,希望同學們向這位同學學習,多思考分析,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
2、精心預設與生成,創設「問」的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問」的情境,使學生形成認知沖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教學「拿破崙的文韜武略」時,教師可利用學生好奇心理,拿破崙這么具有雄才大略,為什麼最後還是落得了一個失敗的下場呢?我們該怎麼去評價這個人物呢?積極引導學生來進行討論,學生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如拿破崙是如何上台的,又是如何失敗的等都有助於問題的明朗化。這時,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很高。最後教師再進行生成總結,古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於拿破崙來說,決定他一生命運的是「戰爭」,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形容「因軍事而興,也因戰爭而亡」。
教師對問題提得好的同學給予表揚,並組織討論,在討論中給予點撥、講解,問題解決後,學生的印象就會特別深刻。
3、幫助學生創設「問」的條件
(1)下課遲走一會,留給學生問問題的時間,也可課堂上專門留下幾分鍾的時間。如:教完一個新知識或一節課將結束時,教師可問學生,還有什麼疑難的地方需要老師幫助的請提出來。或者到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面前詢問看是否理解掌握了這些知識,鼓勵學生去思考學過的東西,加以鞏固。
(2)每小組准備一提問記錄本。成立歷史學習小組,選出小組長,負責記錄,組織本組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當老師沒空時,學生可將要問的問題寫在本子上並且寫上自己的名字。可以小組先解決討論這個問題,教師之後再把一些典型的問題再班級中進行講解。這樣學後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和能力。
(3)在作業訂正時,要求學生寫出錯誤原因再訂正。如選擇題,是記憶不牢固還是理解錯誤呢?問答題出錯時,要求學生說明錯的原因在旁邊,以迫使一些不求甚解的學生翻書、問同學、問老師,找出錯誤所在,真正達到訂正的目的,提高自己問問題的能力。
(4)組織學生課前進行小組預習。讓學生預習後,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不明白的地方記下來,若自己認為理解的內容可設計成問題。在教師授課時將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與學生一起合作探究,亦可向同學提問。
教師要讓學生重視歷史,對歷史經常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問問題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師還要有許多的工作要做。
1、改變傳統的歷史授課方式,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才能不斷地提出問題。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中學歷史課要優化教學過程,必須改變單向灌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變為合作探究式的教學。
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如組織小型辯論會,吸引學生參與,學生也學會了讀書、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指導學生學習,利用視覺的震撼來吸引學生;通過歷史遺址、遺跡講述歷史使學生親近歷史、愛上歷史。我們相信,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一定可以吸引學生,學生自然就會提出許多問題,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會得到提高。
2、歷史教師必須要不斷學習,在知識的廣度上下工夫,也是提高歷史學習興趣和提問題的的方法之一。眾所周知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包含了眾多的自然知識和人文知識、社會知識,我們必須廣泛聯系各學科,通過人格魅力、知識動力來吸引學生,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和不斷提問的目的。師生共讀一些名著、歷史小說,在讀的過程中去加深對歷史的理解,提高提問的質量。
3、還可以講他們經歷過的大事,讓他們感悟歷史。如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如在端午申遺問題上來引導學生對歷史的重視。為什麼中國會在這個問題上比別國晚一步,進而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引導學生關注焦點,將現實問題與歷史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如奧巴馬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學生可以提出很多問題,如為什麼以前黑人不可以當總統,而現在卻可以呢?教師也可提問,黑人在美國歷史的地位如何,為什麼他們的地位那麼低,之後又是如何獲得解放的等問題,從而既提高了學生的提問水平,也鍛練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這些可以讓學生寫一些歷史小論文。
5、積極探索開放型試題,培養創新能力,在創新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和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轉變為要求學生積極置疑,大膽想像,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俗語說得好「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學生掌握了提問的這種學習方法之後,學習歷史也就輕鬆了不少,許多問題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古人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問、善問,這樣就能教的輕松,學生學的也輕松。

❼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樣很有哲理的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好的,因為周圍的事物有好有壞,而被環境所改變的人。
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提醒人去辨別好與壞取善閉惡,修正自行。

磨刀不誤砍柴工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什麼時候干什麼樣的工作。
不要給自己找借口!說我砍柴了所以刀砍盾了!或者、我光磨刀了沒時間砍柴!
而是該磨刀就去磨,該砍柴就去砍。而不是矛盾的。

❽ 中國古人可以砍柴嗎

中國古人當然可以砍柴,在古時候很多人就是以砍柴為生的。那時候的綠化是相當好,砍柴是允許的。

❾ 打火機比火柴發明早,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人們還要發明火柴

在原始社會時期,火的發明和使用讓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火也是為人類社會所用的最基礎的能源之一,早在古代,火就被家家泛用。打火石的發明,為火的可控性添磚加瓦,也為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進化添磚加瓦。

「既然已經發明了打火機,為什麼要發明火柴」這個問題就像在問「既然有了煤氣灶,為什麼還要劈柴點火用土灶呢?」其實,打火機和火柴的最大區別還是被應用的領域和情境不同。

其實在早期,打火機還並不能叫打火機,最早的打火機被叫做「點火器」,而且造價昂貴,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一個點火器的造價和一台汽車的造價是差不多的,聽起來有些驚人了。1823年,德國的一名化學家德貝萊納在偶然間發明了點火器,不過身為化學家的德貝萊納發明點火器只是個偶然,德貝萊納的專業並不是工學和機械學,他只是耶拿大學的一名化學和葯學老師。

最初被發明的點火器叫「圖林根式點火器」,不過要說來,這種點火器實在是和今天我們所說的打火機相差太遠,圖林根點火器不僅造價昂貴、製造流程麻煩、笨重,而且還不易攜帶、容易發生泄漏危險,所以在當時並不能算得上是一件正經的發明。

而至於原理被沿用至今天的撞擊式點火器,人們則更加熟悉些,這種撞擊式點火器從中世紀開始一直到十九世紀末,在歐洲人的生產生活中都一直有被使用。其實這些打火機的原理,歸根究底都離不開「鑽木取火」這種最根本的取火方式,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致力於將打火石塞進更小更方便的機械結構中,以方便攜帶和使用。

不過人們的努力直到近代依舊沒什麼成效,我們今天所用的打火機,實際上距離被發明也不過幾百年的時間。直到近代,火柴這種方便的小盒子被傳入中國,都有了「洋火」的美譽,被加以廣泛使用。

火柴為什麼這么受歡迎?為什麼人們發明了打火機還要用火柴?歸根究底是因為,這二者終究有著不同的泛用性。而且在最初,火柴的確是比打火機要方便的,小小的盒子里裝著幾十根細小的木棒,木棒的頭端則裹了一層薄薄的紅磷,稍微在側邊輕輕一擦,就可以燃起令人滿意的火焰。火柴燃完即棄、成本低、售價親民、使用方便,所以比起早期有著笨重外形、不方便使用等各種各樣弊端的打火機和點火器,普及的速度就大大提高了一截。所以說在早期,綜合而言,火柴是比打火機要方便得多的。

閱讀全文

與劈材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