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知識創造的介紹
野中郁次郎(Nonaka)和Takeuchi指出,企業在「組織的知識創造」(即企業具有的創造新知識、在組織中擴散新知識並將這些新知識融入到產品、服務和系統中去的能力)中的技能是個關鍵的成功因素。因此,企業面臨的挑戰就是不斷改進創造、傳遞和使用知識的過程。Holsappk和Joshl在對有關知識管理文獻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將知識管理分為以下幾個過程:從組織的外部獲取知識,從組織內部的資源中選擇知識,產生新知識,在組織內部儲存和擴散知識而實現知識的內部化,然後以顯形知識或隱形知識的形式將新知識外部化。
B. 野中郁次郎的知識創造理論
一位享譽世界的日本學者的研究可以加深我們對創新的理解。三十多年來,野中郁次郎教授跟蹤觀察日本製造企業由弱到強的變化規律。他發現一個重要的共同特徵,即一個組織之所以比其他組織更優秀或更具競爭力,是因為它能夠「有組織地」充分調動蘊藏在其成員內心深處的個人知識,而著名的西蒙「信息處理」範式,即組織只是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來適應環境,無法解釋組織成員能動地創造新知識、新現實來面對變化了的世界。領先獲得這種獨特組織能力是進行持續創新和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
上世紀90年代初,他提出一個產生深遠影響的概念:「創造知識的企業」。在與竹內弘高合著的經典名作《創造知識的企業》中,他將親自調查的佳能、本田、松下、NEC、日產、花王等企業新產品和新工藝開發的過程進行詳細地剖析,提出了暗默知識與形式知識之間的相互轉換模式。野中精闢地指出正是由於暗默知識和形式知識之間的相互轉換,或者形象地說形成了一種「知識螺旋」運動,新的知識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
所謂的暗默知識是指難以用語言描述的知識,它源自個人的體驗,與個人信念、視角及價值觀等精神層面密切相關。經驗、直覺、秘訣、預感等是暗默知識的同義詞。形式知識則是指可以用語言表述的,包括文字陳述、數學方程、技術說明書和手冊等。這類知識可以通過書籍、軟體或網路傳播,可以脫離人的直接作用;而在獲得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暗默知識方面,因其必須涉及人際互動,合作意願、共有經歷、默契配合等「軟條件」便成為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涉及個人預感和直覺這類知識時,個人的意願和意志起決定性的作用。
既然個體所蘊藏的暗默知識是新知識的重要來源,那麼組織的首要管理任務便是創造新的理念和理想、動員各種資源使個體共享暗默知識、增進實踐智慧,在知識的轉換過程中形成創新的原動力。這一觀念很重要,它提醒企業注重數據和信息管理固然重要,但需要更加重視由暗默知識所引發的知識創造,鼓勵個體親身體驗、切身領悟和共享知識活動。然而,創造新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脆弱的過程」。與非生命的機器處理過程不同,「創造新知識」與個體的信念和投入有關、與特定的情境有關,與組織的氛圍相關。在現代的多元社會里,缺乏崇高組織願景及理想,缺乏共享態度,沒有有效的溝通,調動個人意願的難度可想而知。不僅如此,若「場」的氛圍不合適,也很難讓成員將他們豐富的暗默知識和盤托出。組織若沒有設計適當的保護機制,個別成員的機會主義態度也會使知識螺旋難以持續進行。
對尚處於朦朧階段的見識和預感的管理與現有的信息管理差別很大。而僅憑現有信息的加工是不可能帶來實質性的概念。野中指出處理既有信息屬於管理知識,而不是創造新知識。野中的一個重要貢獻在於他指出了知識與信息之間的區別,並且在柏拉圖經典知識定義基礎上為知識賦予了一個全新的具有動態觀點的定義:「一個驗證個人信念趨近於『真實』的動態人際過程」。這個觀點為開發新知識的方法和管理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從組織的角度來看,對創新中的「新」的識別和判斷,對可能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如何從組織的角度,更明確地將組織應將發動群眾的著力點放在那裡,如何讓組織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力。理解創「新」的邏輯之後,接下來的問題便是組織在什麼樣的場景下,通過何種系統支持機制和手段來觸發並維持「知識螺旋」,從而持續地獲得寶貴的新知。為此,野中分別提出了「場」的概念;「承上啟下」式管理模式,即由中層管理者居中斡旋,在知識創造方面,相對而言,比韋爾奇所代表的「由上至下」式管理模式和以3M公司所代表的「由下而上」式管理模式更有效。而在組織架構上,野中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超文本」式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已經在夏普和花王公司中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效力和效率。
從某種角度來講,野中認為管理者是無法對知識進行「管理」的。管理者需要提供新組織願景、新經營理念和新方式方法,通過創造理想的場所,鼓勵組織成員共享暗默知識,並促進知識螺旋,從而創造出新思路、新戰略、新產品概念、新創意流程、新設計、新產品和服務,將組織的「創知」活動引導到組織目標上來。需要重點指出的是,它們最可能是由組織內不同層面的成員共同創造出來的。野中和竹內是這樣論述暗默知識與創新之間的關系的:
人們一旦認識到暗默知識的重要意義,就會開始以全新的方式對創新進行思考。僅僅將許多數據和信息放在一起是不夠的。創新是高度個人化的個人和組織自我更新的過程。員工的個人承諾和他們對企業及其使命的認同變得必不可缺。在這個方面,新知識的創造既是關於理念的,也是關於理想的。是創新的動力。創新的精髓是根據具體理想或願景來重新創造一個世界。
在上述名著問世10年之後,野中與合作者又出版了《知識創造的螺旋》,對他的知識創造理論進行了回顧。在這本書里,他們用大量的實際案例(包括豐田、DoCoMo、索尼、奧林巴斯等)來充實知識創造理論的內涵。他又在合著的《創新的本質》一書中用知識創造理論對宮崎駿的吉卜力工作室、三得利、雅馬哈、富士通等與體驗、服務和感受有關的產品和服務案例進行解讀。上述三本著作構成了在經營型組織內創造新知識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准確地說,創「新」就是在「此情此景,彼時彼地」下「因人因事」創造新含意及新情境的過程。沒有設身處地的體驗,就缺少具體場景的信息,因此無法深入理解或再現事物本來的全貌。而唯一能夠獲得這些散落的信息的做法,便是動員集體的記憶或體驗,將非理性的成分發掘出來,通過創新、模仿、創造和綜合的方式來彌補知識流動環節的缺失。強調藉助團隊精神和個人投入的態度,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使含而不露的個人暗默知識在得以共享,利用集體的想像力找出新思路和新角度,醞釀和傳播新概念,創造新生意模式、新市場契機和新動力,使組織完成從仿造到製造,再向創造階段的進化,形成新的核心價值、建立持久的競爭優勢,這便是野中知識創造理論給我們的寶貴啟示。
C. 知識創造未來 的資料
「知識就是力量。」一位名人曾這樣說過。意思就是說,一個懂得運用知識的人,如果他的知識充足,我相信,他一定能夠正大光明的打敗拳皇泰森。
每個人出生後,都要送到學校進行知識的傳授,這足以證明知識的重要性!然而,我們,生活在燦爛陽光下的21世紀少年兒童卻不理解知識的重要性,整日迷茫於電視機與電腦中,殊不知自己正慢慢的墮落。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夠全身心的投入人類的精神食糧——書籍中,吸取那寶貴的知識,我們現在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雖然我們大家都擁有著遠大的理想目標,可是,如果沒有知識的滋潤,理想這棵小樹如何茁壯成長呢?抗日戰爭之時,有多少兒童因為戰亂而上不了學看不了書,可是,他們,心中依然渴望著讀書,一群孩子,在教導員的指導下,克服了沒有書的困難以及環境的惡劣,努力學習,當有書的消息傳來了,這令他們多麼的欣喜,然而在空襲四伏的情況下,教導員,為了那一捆書,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足以證明其愛護書愛護知識的堅強信念,但是,如今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中,我們卻不懂得珍惜,不聽老師講課,一聽作業就煩,這是如此的令人心碎。
無論如何,沒有知識的後果總是嚴重的,我看過一個故事,講的是作者的父親因為沒有學好文化知識,不識字,任憑他豐富的生活經驗,也找不到工作,甚至在生活中,也會鬧出許多笑話。最後,因為看不懂葯瓶上的說明文字,擰不開塞子,死於心臟病,這是一個血的教訓,驗證了學習知識的重要性。
然而,講到學習,就不得不提到我們敬愛的園丁——老師,他們在學習的聖地——學校,孜孜不倦的傳授給我們知識,如同蠟炬燃燒自己,點亮我們。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向我們親愛的老師,致以崇高的敬意!以老師的教授為主,我們還需要自學自習。運用電腦、書籍,則是不錯的選擇……
知識是無盡的海洋,只等我們如同魚兒,鑽入水中,不知疲勞的吸取!
知識就是力量,是徹底改變個人命運的第一推動力。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中,誰擁有知識、才華就等於把握住了自己命運的咽喉;相反地,誰的知識一窮二白則只能失宰於人。總之一句話,知識改變命運。
拿破崙曾說,「真正的征服,唯一不使人遺憾的征服,就是對無知的征服。」可見,知識是多麼多麼地重要。拿破崙在征服無知,獲得知識之後振興了法蘭西,用自身活生生的事跡釋譯了他所說的名言。是的,征服無知就是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就能主宰命運。二十世紀中華大地,一代偉人毛澤東用自己的智慧在歷史中寫入光輝的篇章。可是否曾記起青年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多少個「挑燈苦讀」、博覽群書、海納百川、廣泛涉取知識營養。正是有了廣博的知識,橫溢的才華,才有了共和國的締造者,才有了近代中國集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於一身,並且在文學、書法、詩詞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毛澤東同志以其智慧知識閃耀歷史長河。
當時代巨輪滾入二十一世紀,有識之士奮筆疾呼:「知識爆炸的時代來臨拉!」。當求伯君以三年時間創造事業輝煌來敘說知識在中關村轉折個人命運,當丁磊以大陸首富來譯寫知識創造財富的價值,當胡仙以女兒身用知識的力量帶領「星島」報業雄冠香港。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來加入疾呼的行列,「知識改變命運!」個人一切一切的智慧才能都靠知識來營養,只有身上充滿知識,我們才有施展才能的力量。
而恰恰相反,無知的人,縱然家產萬貫亦會終敗其盡,辱取於人;沒有真才實學的人,縱然千軍萬馬亦只會全軍覆沒,身敗名裂;沒有知識陶冶的人,縱然爆發一時亦只會龍困池塘,沒有作為。戰國時期趙括的「紙上談兵」,王安石筆下的神童方仲永等例子都已是老生常談,千古笑話。可這更是慘痛的教訓,無時無刻不在催示著這么一個道理:知識改變命運;沒有知識使他們滑入冰冷深淵。
古今中外,屹立於世間最璀璨、最明亮的那顆明珠就是「知識」。屠格捏夫說過,「知識比任何東西能給人以自由。」而當今知識爆炸,創新一日千里;內容遠遠超延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人教育則可具體成智商、情商兩類。擁有兩大法寶,就有如龍泉在握,諸葛再世,執牛耳而行天下。「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大學生朋友在校當苦作行舟人,傲遊知識海洋,暢想知識殿堂。人生須臾,在這個知識創造價值的激烈競爭年代,擁有知識才華則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相信知識的力量便相信你能走出人生的輝煌。
D. 知識創造的促進條件包括哪些
《創造知識的企業》學習記錄
十萬個idea
04月11日
副標題:日美企業持續創新的動力。
本書講了一個企業或團隊,如何進行內部知識的創造、管理和升級。
什麼是知識創造的本質?
知識創造的本質,是隱性知識顯性化,然後再從顯性知識返回到隱性知識的過程。
什麼是知識創造的條件?
企業最主要的工作是提供有利於知識創造的外部環境或場所。
知識創造如何落地?
高管負責「做夢」,中層管理者負責「解夢」,一線員工負責「圓夢」,要充分發揮中層管理者的重要作用。
《創造知識的企業》的基礎原理
什麼是知識?
1,「顯性知識」,可以用語言、文字、數據、圖表、公式表達的,可用計算機處理的,或儲存在資料庫內的知識。
2,「隱性知識」,屬於個人體驗,難以用語言、圖表、數據等明確表示,進行交流、教授時也較為困難。
知識創造的過程?
1,把一個人的隱性知識轉化給另一個人。
轉化的方式是:觀察、模仿、「潛移默化」,關鍵是去體驗、去領悟這個人是怎麼做的,結果是擁有和這個人一樣的隱性知識。
2,把學到的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知識。
這是知識創造過程的精髓,關鍵是形成文字、語言、程序等方便交流、傳播的信息。
轉化的方式可以是數據、概念或模型。
企業可以通過一些流程設計,來有意促使個人的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
3,從局部顯性知識到全局顯性知識。
把個人產生的顯性知識,與團隊、企業已有的知識重新組合和系統化,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結,形成新的團隊、企業知識。
轉化的方式:手冊、說明書、報告、多種形式的分享,反正就是不停地講、不停地溝通。
4,從企業的顯性知識,回歸個人的隱性知識。
關鍵是讓企業員工消化、吸收新產生的顯性知識,內化成他們自己的隱性知識,引發整個企業的知識創造的良性循環。
轉化的方式:干中學、邊干邊學,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領悟。
知識創造的促進條件
知識創造有5個所謂促進條件:意圖、自主管理、波動和創造性混沌、冗餘、必要的多樣性。
1,是知識創造的動力條件。
每個人要願意把自己的隱性知識貢獻出來。企業要明確知識發展意圖,依照共同願景選擇開發知識,把對知識的培育納入到管理體系。
2,是知識創造的能力條件。
搭建一個具有創造知識能力的團隊。成員由不同職能部門背景的成員組成,具有高度的自主行動能力,利用「最少重要規定」來管理團隊。
怎樣搭建「自組織團隊」?
要注意團隊成員的知識冗餘程度,並且保證人員的多樣性,團隊成員得有一定的共同知識基礎,還要有一定的知識互補性。
提高知識的冗餘程度,可以靠崗位輪換、集體會議、非正式的聚會等;提高知識的多樣性,可以選擇跨部門的成員組成自組織團隊。
中層管理者怎麼保證知識創造落地?
中層管理者要扮演好三個角色:現實的重塑者、知識轉化的加速器、跨越層級的傳送帶和潤滑劑。
怎樣培養或選拔中層管理者?
主要關注他們的能力結結構。
要具備:懂協調、會管理、善謀劃,把握項目節奏;能鬼扯,天馬行空、方便創造新概念;有方法,精通各種知識創造的方法論。
比如:什麼歸納、演繹、比喻、類比等;會挑事,能鼓動大家對話、甚至爭辯;能服眾,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
其他同類書籍
《明茨伯格管理進行時》
E. 知識創造中,什麼是引領
知識產權,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期內有效。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以及外觀設計,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據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的MarkLemley教授,廣泛使用該術語「知識產權」是一個在1967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立後出現的,最近幾年才變得常見。希望採納
F. 知識創造是人類的在不斷得問"為什麼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大國崛起之路就是不斷創新、不斷突破、不斷超越之路。
通過發明創造,人類不斷地實現跨越,跨越了海洋,跨越了天空。
G. 知識創造是人類的,在不斷問為什麼
泰坦巨神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傳說普羅米修斯是創造人類和造福人類的偉大天神。版他得到弟弟厄庇米修斯(Epimetheus)的幫助,權按照神的形象用泥和水創造出人類,並賦予人以生命,他又違抗宙斯的禁令,使人間有了火。還把各種技藝、知識傳播給人類,使人類得到文明。他因此而觸怒宙斯,被牢牢地釘在高加索山頂(Mount Caucasus)的峭上,每天有一隻大鷹來啄食他的肝臟,到夜晚肝臟又長出來,恢復原形。普米修斯這樣受折磨達三萬年之久,他忍受一切痛苦,始終沒有屈服,後來被赫拉克勒斯(Hercules)所救。
H. 活用知識創造的事例有哪些
費馬是一位博覽群書見廣多聞的諄諄學者,精通數國語言,對於數學及物理也有濃厚的興趣,是一位多采多藝的人。雖然他在近三十歲才開始認真專研數學,但是他對數學的貢獻使他贏得業余王子(the prince of amateurs)之美稱。這個頭銜正足以表彰他在數學領域的一級成就,他在笛卡兒(Descartes)之前引進解析幾何,而且在微積分的發展上有重大的貢獻,尤其為人稱道的是費馬和巴斯卡(Pascal)被公認是機率論的先驅。然而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則是他在數論上的一些傑作,例如費馬定理(又稱費馬小定理,以別於費馬最後定理):ap=a(modp),對任意整數a及質數p均成立。這個定理第一次出現於1640年的一封信中,此定理的證明後來由歐拉(Euler)發表。費馬為人非常謙虛、不尚名利,生前很少發表論文,他大部分的作品都見諸於與友人之間的信件和私人的札記,但通常都未附證明。最有名的就是俗稱的費馬最後定理,費馬天生的直覺實在是異常敏銳,他所斷言的其他定理,後來都陸續被人證出來。有先見之明的費馬實在是數學史上的一大奇葩。
當然費馬也有其錯誤的貢獻,這也是其名氣微微的原因!
但如果沒有費馬猜想的研究,現在的代數數論、代數幾何、群論等等數學中的重要領域根本達不到目前的高度。費馬猜想的完全解決動用了數學前沿許多最重要的工具,是上世紀數學最輝煌的勝利之一,也是現代數學日益抽象化、結構化後功力大增的象徵。
I. 72,知識創造是人類的( ),在不斷地問:「為什麼
知識創造是人類的(),在不斷地問:「為什麼?」和不斷地「比較」探尋背後的「因果關系」中走向未知世界。
A、本性
B、基因
C、追求
D、嚮往
答案:A
J. 生活中利用科學小常識進行發明創造或大膽設想的例子
自製羽毛球:
准備材料:空飲料瓶一隻,泡沫水果網套兩只,橡皮筋一根,玻璃彈子一隻。
製作過程:
1.取250毫升空飲料瓶一隻,將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
2.將剪下的部分均分為8份,用剪刀剪至瓶頸處,然後,將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狀;
3.將泡沫水果網套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在瓶口處;
4.將另一隻泡沫水果網套裹住一粒玻璃彈子,塞進瓶口,塞緊並露出1厘米左右;
5.剪下半隻乒乓球,將半球底面覆在瓶口上,四邊剪成須狀,蓋住瓶口後用橡皮筋固定住。
6.美化修飾後,一隻自製羽毛球完成了。用羽毛球拍打一打,看看效果怎麼樣? 方便肥皂盒:一般的肥皂盒有點水,肥皂就會發粘,不容易取出來,肥皂的壽命也很短.天津的范平同學利用杠桿原理發明了方便肥皂盒.打開肥皂盒,肥皂就會立起來.它和同類產品相比,技術上要先進一些,獲得了第一屆全國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一等獎.
好客鞋發明過程:
一天,魏強同學跟爸爸到一個朋友家做客,一進門就把他給難住了:主人家鋪著地毯,不換鞋顯得不禮貌.換鞋吧,腳又有臭味.回家後,魏強就想:如果有一種拖鞋,不用脫下腳上的鞋就能穿,那該多好!後來,他從旅遊鞋上的尼龍搭扣得到啟發:將拖鞋上的鞋袢裝上尼龍搭扣,一按就搭上,一掀就拉開,要肥要瘦不就可以調節了嗎 於是他找來一雙舊拖鞋,剪開鞋袢,縫上尼龍搭扣,做成了"好客鞋".這項小發明在第四屆全國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中獲得了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