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孝」是怎麼來的
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
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① 孝順:盡孝 | 孝子
② 舊時尊長死後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的禮俗。
③ 喪服:穿孝 | 戴孝 ④ 孝姓
Ⅱ 「孝」字的由來
該是會意字,上面是駝背的老人形象,下面是子,即兒子;意為當人老了生活難自理時,做兒子的就要扶持老人,贍養老人即為孝。
Ⅲ 「孝」字是怎麼來的
孝」字是這樣來的;古語媽叫「考」(原字應有女字旁)爸叫做「妣 」當他們年歲大了身體上自然失去了某些東西 母親剩下了上半部分父親丟失了右半部分 這樣就湊成了另一個字 ——「老」 所以老了老了 身子腿不利落了 就需要有個人來扶持一把 誰呢? 兒子所以 「子 」就換掉了 「匕」 成了「孝」 為什麼不是女兒呢?這裡面有男尊女卑的概念為什麼兒子扶持的是母親 而不是父親呢? 因為兒子知道母親是最累的!
求採納
Ⅳ 孝字的由來是什麼
「孝」字源於中國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其原義為「奉先思孝」。儒家道統認為「孝」是百行之首,《論語》載:「孝梯也者,其為仁之本輿!」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從秦漢開始,我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建成它並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第一條,要保證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一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業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禦外患,救災防災。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 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家庭是中國古代一家一戶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 「國」與「家」的關系協調的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則是「孝」。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准則。後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體系。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一社會現象和行為,出於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說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聖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道德倫理,體恤天下為人父母之心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孝道貫穿始終,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後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為子女做榜樣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後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Ⅳ 孝字的由來
上面四個「老」字,「考」通「老」,老在上,子在下。
孝有三個層面「孝順」「孝敬」「孝養」
「孝」字源於中國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其原義為「奉先思孝」。儒家道統認為「孝」是百行之首,《論語》載:「孝梯也者,其為仁之本輿!」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從秦漢開始,我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建成它並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第一條,要保證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一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業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禦外患,救災防災。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 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家庭是中國古代一家一戶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 「國」與「家」的關系協調的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則是「孝」。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准則。後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體系。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一社會現象和行為,出於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說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聖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道德倫理,體恤天下為人父母之心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孝道貫穿始終,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後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為子女做榜樣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後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Ⅵ 「孝」字的來歷是什麼
孝 [xiào]
由來:「孝」字最早出現在33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由上面一個「老」字,下面一個「子」字組成。後來寫時把「老」字的下半部取消了,就是現在的「孝」字。
Ⅶ 孝字造字含義或者說孝是怎麼造的
孝字上頭一個土字,土旁邊有一撇,下面一個子.古人造字時想到老人入土時,做兒子的就必須扛幡.才算是孝子.這個字造得十分形象.
Ⅷ 孝字的來歷。
"孝"字最早出現在33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由上面一個"老"字,下面一個"子"字組成。後來寫時把"老"字的下半部取消了,就是現在的"孝"字。"孝"最基本的寓意是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在上面為孩子遮風擋雨;孩子長大了,父母老了,孩子在下面背著父母,這就是"孝"。
《說文解字》解釋篆體孝字雲:「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字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系。
孝字是一個會意字,上部是一個不全的「老」字,下部是一個「子」字。老字不全說明老人體衰,需要子女撐持,沒有子女撐持,老人就要跌倒。
另一說法是,孝字頭上是一個土字加上人字,左邊一撇意味著一個身體已有一般入土的老人,極度衰弱,急需子女扶持和照顧。因此,孝道實際上講的是父母與子女、長輩與晚輩、老年人與年輕人的依存關系,以及這種依存關系所形成的社會行為准則。孝道也強調了老年人的未盡事業需要年輕人去繼承和發揚。
另外,孝字的小篆體很像一個躬身駝背的老人用手撫摸著他腰下的一個小孩,而小孩很溫順的接受老人的愛撫。因此,孝道的另一層含義是上輩人要對下輩人關愛,特別是當下輩人未成年的時候要愛護,哺養他們。而下輩人對上輩人要尊重順從,接受上輩人的哺養,教育和傳承。「父慈子孝」、尊老愛老」是對孝道精神的經典總結。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Ⅸ 古人是怎樣發明出孝字,它的意義又是什麼
1. (會意。從耂,從子。「耂」字從土從丿,讀為「不土」,意為「不耕作」;「子」指「兒女」。「耂」與「子」聯合起來表示「放棄耕作,專心侍候老人」。本義:盡心侍奉父母。說明:田間耕作是古代一個農業家庭的主要生活來源。但家中老人生病也需要子女花費時間照顧。能夠舍棄生業專心侍奉老人就是一種孝。孝不是一種子女的自我犧牲,而應是愛的藝術,子女要善待自己的父母,父母同樣贏得善待子女,而不是以孝之名去責咎子女限制子女的自我成長與自我追求。
Ⅹ 孝字的由來是什麼
上面四個「老」字,「考」通「老」,老在上,子在下。
孝有三個層面「孝順」「孝敬」「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