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內經誰發明

內經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01 06:15:30

⑴ 有誰知道《黃帝內經》的作者應縣木塔的發明人牽星術的發明人指南針的發明人

《黃帝內經》是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世簡稱之為《內經》。最早著錄於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原為18卷。醫聖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為《靈樞》。至宋,史嵩獻家藏《靈樞經》並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後,《素問》、《靈樞》始成為《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
《內經》冠以黃帝名,並非真為黃帝之作。淮南子曾指出: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託之於神農、黃帝。
《內經》既非黃帝之作早已為確論,但其成書究竟何時?又出於何人之手?對此,歷代以來意見紛紜,終未能取得共識。例如,司馬光指出:謂《素問》為真黃帝之書,則恐未可。他認為「此周漢之間,醫者依託以取重耳」。綜觀歷代學者,在《內經》之成書時代上,約有以下幾種觀點,如有成書於戰國者,有成書於戰國末至秦漢之際者,有成書於西漢者,或謂更為晚出者等等,現仍為學者爭論最為激烈之問題之一。在這個爭論之中,有一點則為大家所公認,即明代醫學家呂復之所論:「乃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漢書·藝文志》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還有扁鵲內、外經等。何以分內經、外經,猶《易》之有內、外卦,《春秋》之有內、外傳,《莊子》之有內、外篇,《韓非子》之有內、外儲說。故知醫學之分黃帝內經、外經等,只有次第名而並非有何深意。今《黃帝外經》早佚,唯《黃帝內經》尚存。
《黃帝內經》成書後,在其傳抄流布過程中,既有內容的散落,也有摻入和補撰,在歷代注釋整理中,也增加了該書內容。因此,出現了何為原文?何為訛傳?何為雜入等難以分辨的混亂局面,為研究者的辨析鑒別造成了困難,也時有爭論。《黃帝內經》流傳甚廣,現就今之《素問》、《靈樞》分述之。
《素問》:公元6世紀,全元起首次全面注釋,當時第七卷早佚,故只有8卷。公元762年,王冰次注,稱為《黃帝內經素問》24卷,81篇,其中除72—73篇有目缺文外,經王氏補入「舊藏」7篇。11世紀,北宋校正醫書局對王氏注本再加校勘注釋,改名《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成為宋之後歷代刊刻研究之藍本和依據,刊刻者有數10種之多。
《靈樞》:在《漢書·藝文志》名為《九卷》,公元6世紀前後,其名有《針經》、《九墟》、《九靈》、《靈樞》等不同書名之傳本。南北朝、隋唐間,《針經》注本多種曾有流傳,並見於隋唐及日、朝之醫事法令將其列為醫學教材,但未能流傳後世。如前所述,宋史類刻刊《靈樞》(1135年)後,即成為《九卷》之唯一刻本流傳於世,雖有12卷本與24卷本之不同,但篇目內容次第等並無差異。
《素問》、《靈樞》歷代之注釋、節要、語譯以及國外之注釋、譯本,共計有200餘種之多,其中少數影響大者,每種刊刻印行有達40多次者。
《黃帝內經》內容十分豐富,《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原理,以及人與自然等等基本理論;《靈樞》則偏重於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等。二者之共同點均系有關問題的理論論述,並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療的具體方葯與技術。因此,它成為中國醫學發展的理論源藪,是歷代醫學家論述疾病與健康的理論依據,盡管醫學家學說各異而有爭論但鮮有背離之者,幾乎無不求之於《內經》而為立論之准繩。這就是現代人學習研究中醫,也必須首先攻讀《內經》的原故。因為,若不基本掌握《內經》之要旨,將對中醫學之各個臨床科疾病之認識、診斷、治療原則、選葯處方等等,無從理解和實施。
《黃帝內經》的科學成就:前已提及,《內經》之成書,既非成於一時,也非成於一人。由此可知,乃是先秦諸多醫學家對其前代醫學發展的一次系統的總結,是對十分豐富的醫療經驗的高度概括,並從而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達到了歷史的高水平,有著許許多多的科學成就和十分正確的預見。或者正因為如此,《內經》至今仍有其很強的生命力。
現僅就其科學成就之重要者分述如下:
公然宣布與巫術決裂。中國醫學在商周時期仍處於鬼神觀念占居統治地位,不但病因要尋求鬼神作用的因素,治療也多巫術之法。到春秋戰國時期,這種認識逐漸發生了動搖,圍繞著疾病診療是否鬼神因素在理論和實踐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民間醫生扁鵲及《內經》作者們在這場影響深遠的斗爭中,鮮明地反對鬼神說。《史記·扁鵲侖公傳》明確記述了扁鵲行醫的六不治,其中之一即「信巫不信醫不治」。《內經》的作者在《素問·五臟別論》中強調:「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用意深刻地闡明了他們在這關系醫學發展道路和方向上的立場和觀點,他們的觀點為歷代醫學家所遵循,從而保證了中國醫學基本上一直沿著唯物的疾病觀不斷發展。
人體解剖、生理研究的成就。認識人類疾病必須首先認識人類自身。《內經》的作者們很可能直接參與了對人體的解剖研究,並實地進行了人體體表與內臟的解剖。《靈樞·經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例如消化道解剖,《靈樞》已詳述了唇口幾何,唇到齒距離幾何,舌形重量,齒至咽距離,會厭形質,口腔容量,食管長度,胃容量及體大小,賁門、幽門形質,小腸長度、如何曲屈、容量,大腸之升、橫、降、容量、重量,肛門形質等等,其所記述之大小、長度、容量、形態與相互關系等,同現代人體解剖基本一致。又如關於消化系統之功能,血液環流周身之功能,泌尿生殖系統之功能,雖然認識多有失之於籠統,然而也有許多科學的論斷。譬如血與脈的關系,不但對血管區分為經脈(大血管)、絡脈(大血管之分支血管)和孫脈(細小血管),並且明確指出血脈是運行人體經過飲食消化而產生營養精氣等物質的,特別強調這種運行在人體「如環無端」,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實際上他們對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提出了科學的預見。
高明的醫療技術。《內經》是一部理論專著,但個別部分也涉及醫療技術。例如該書不但記述了水浴療法、灌腸技術,而且比較正確地論述了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脫疽的外科手術截趾術等。《內經》已設計使用了筒針(中空的針)進行穿刺放腹水的醫療技術,這是一次改善腹水治療和減輕患者痛苦比較成功的嘗試。筒針穿刺放腹水雖然未能創造出根治腹水的方法,但作為一種醫療技術在後世繼續得到發展和應用。
至今雖然在器械條件和技術上已有了極大的進步,然而其原理卻是完全一致的。可貴的是《內經》還記述了筒針的製作技術要求,指出:「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鋒其末」。在進針的技術要領方面也已達到與現代基本相似的步驟和方法。
提倡疾病預防強調早期治療。中國醫學自古就十分重視促進人體健康以預防疾病的思想,追其原則始於《內經》。例如:反復強調的「虛邪賊風(指致病因素),避之有時」。又如強調,一位高明的醫學家,應當治未病之病,而不是治療已病的病。如果等到病已發而後才給予葯物治療,就猶如渴而穿井,戰亂已成才去製造兵器的道理一樣,不是太晚了嗎?
又說:一位高明的醫學家,治療疾病必須「救其萌芽」。並批評了醫學家中對一些久病輕易作出「不可治」的結論,指出:「疾雖久,猶可畢也(是可以治癒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本也。」其思想都是很先進的。
《內經》雖有不少待研究、商議的內容,但其科學的內容、積極探求的思想等,是其2000多年來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
《內經》不單在中國醫學的發展上創造了2000多年醫學家們不斷研究、不斷運用以解決醫療理論和技術的有效記錄,而且為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醫學家所研究和運用,以為指導,也有千餘年的歷史。同時,《內經》也早已為歐美漢學家、私人收藏家、國家圖書館所廣泛收藏和流傳,而且有被部分節譯或全譯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者。在當代科學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內經》也更加為人類所重視。

⑵ 歷史上皇帝內經是誰發明的

《黃帝內經》,託名黃帝所著,但是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
資料延伸: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病因學說」、「養生學說」、「葯物治療學說」、「經絡治療學說」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葯文化發祥之早 。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⑶ 黃帝內經是什麼時候成書的

《黃帝內經》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 。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葯文化發祥之早 。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黃帝內經》成書時代,古人主要有三種觀點:

先秦時期:持這種觀點的人有晉代的皇甫謐 ,宋代的林億、高保衡 等。他們認為像黃帝內經這樣科學巨著,非通曉智慧的聖賢大智不能為之,所以必定是黃帝所作。

戰國時期:持這種觀點的人有宋代的邵雍]、程顥 、司馬光 、朱熹 ,明代的桑悅、方以智 、方孝儒 、清代魏荔彤等。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將《黃帝內經·素問》與同樣是戰國時代的《周禮》相比較,有許多相同之處,足以充分證明兩書是同一時代、同一思想體系的作品;

其次,《史記·扁鵲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與《黃帝內經·素問》的內容相類似,但卻樸素、原始得多,而《史記·倉公列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卻比《黃帝內經·素問》有所進步,由此推斷:《黃帝內經》應當是扁鵲時代以後、倉公時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戰國時代的作品。

最後,以《黃帝內經》的文體為例,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先秦之文,多作韻語,而《素問》中韻語的文字特別多。

清代《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進一步肯定了這一說法 因為《四庫全書》在中國古代學術界有相當高的地位,這種說法也就被許多人所接受。

西漢時期:明代郎瑛從夏禹時儀狄造酒的傳說和「羅」出現於漢代等證據推斷《素問》產生於西漢時期。

(3)內經誰發明擴展閱讀:

歷史評價

北宋時,高麗國進獻《黃帝內經·靈樞》,要求以此交換中國歷代史等書。蘇軾五次奏本反對,皇帝仍堅持以《冊府元龜》等書換回《黃帝內經》。

2011年5月,《黃帝內經》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南懷瑾:《黃帝內經》,它不只是一部醫書,它是包括「醫世、醫人、醫國、醫社會」,所有的醫的書。

《黃帝內經》僅代表當時醫學理論水平,它是以自然哲學的思維來解釋自然科學問題的理論假說,雖然發現了許多客觀的規律與結論,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黃帝內經》中概念多,但定義少,需要辯證體會;書中有些概念的含義與現代不同,要區別對待。

⑷ 黃帝內經怎麼來的

距今約5000年前 黃帝向岐伯等臣子詢問關於醫學的知識 因為黃帝設置專門的史官來記錄自己的言行 所以這次對話就被記錄了下來 刻在玉版竹簡等上 叫臣子多加整理傳給後代人 到了東漢 這本典籍還保留著 所以漢書才記載有黃帝內經18卷 東漢已發明了紙張 所以就印在紙上 傳到現在 不過從那之後黃帝內經傳到今天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所以至今素問仍有2篇丟失 如果尼心裡真的認為黃帝內經是成編於春秋戰國 那隻能說你腦門被夾過

⑸ 黃帝內經出自那個國家,那個年代,誰編寫的

額,你這問哪個國家不是廢話嗎,黃帝內經當然是中國的。
出自戰國時期,是託名黃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區、伯高等論醫之書。
它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⑹ 黃帝內經的作者是誰

《黃帝內經》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

(6)內經誰發明擴展閱讀: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⑺ 古人是怎樣創造發明出《黃帝內經》這醫學經典的

樓上說的沒錯,確實是在事件中摸索總結出來的。書裡面,假託黃帝一問,醫學家岐伯一答的形式來論述,因此冠以「黃帝」二字。據《隋書。藝文志》記載,除了有《黃帝內經》外,還有一本《黃帝外經》。這兩本書是姊妹篇。由此可以看出,《黃帝內經》是針對《黃帝外經》說的。內經,指的是內科,書里講解的全部都是內科醫學知識。黃帝和內經這兩個字就都解釋通了。

⑻ 《黃帝內經》是誰編寫的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為古代醫家托軒轅黃帝名之作,為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創作,一般認為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內經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