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貨幣為什麼有信用創造功能
貨幣的本質就是信用。
商業銀行收到一筆現金,除留足法定準備金外,其餘部分進回行貸款或購買有價證券,答★但支付方式是相應增加借款人或證券賣主在該行戶頭中的活期存款進行的。因而製造了一筆派生存款。★收款人將支票存入與他往來的另一家銀行,第二家銀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貸出去,又會創造另一筆派生存款。如此類推。銀行系統可以創造數倍於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信用創造是銀行的特殊職能,即銀行通過在其日常業務活動中發行銀行卷和支票等信用工具,以及藉助於支票流通,銀行可以超出自有資本和吸收的資金總額而擴大信用時所發揮的一種職能。
信用創造是指在整個銀行系統內利用超額准備金進行貸款或投資的過程中,活期存款的擴大所引起的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又稱「貨幣製造」。
⑵ 為什麼《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是一本必讀書
哪個學校的啊?哪個專業?上課老師應該會說的,不要著急么
⑶ 信用創造論的信用創造論概述
該理論繼承和發展了古典學派關於商業銀行信用媒介論的觀點,認為銀行的功能在於為社會創造信用,銀行能夠通過存款進行貸款,且能用貸款的方式創造存款,銀行通過信用的創造能夠為社會創造新的資本,信用就是資本,信用能夠形成資本。銀行的本質在於創造信用。作為近代信用創造論的繼承者合代表人物馬克魯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論》一書中認為「銀行及銀行業者的本質是信用的創造和發行,所以銀行絕不是借貸貨幣的店鋪,而是信用的製造廠」。信用創造資本,信用就是貨幣,銀行具有無限創造信用的能力。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信用創造論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獨特的觀點,德國金融理論學者阿伯特.韓在1920年出版的《銀行信用之國民經濟理論》中,指出信用就是貨幣,從生產和分配的領域論述信用形成資本。
約翰·勞認為,國家擁有的貨幣多,創造就業的機會就多,就能增加國民財富。他相信貨幣具有積極的力量,信用擴大,貨幣增加,就能促使工商業發展。英國銀行家亨利·桑頓(Henry Thomton)認為「商品的價格決定於商品的供求比例和通貨的供求比例,商品增多對銀行券的需求擴大,銀行券增多對商品的需求擴大,所以當銀行券增多而商品對銀行券的需求未擴大時,就必然使物價隨之上漲。物價上漲,工資缺乏彈性,一方面刺激生產,另一方面制約消費,從而造成作為資本的商品增多」。
熊波特認為是科學技術進步,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引起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從而產生對銀行信用的需求。他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中,專門分析信用與資本形成過程,其信用創造論置於他的「創新理論」中。即通過信用擴張創造資本,實現創新。此外,他還把信用擴張與經濟周期理論聯系在一起,也是他的先見之明。
⑷ 伍戈的學術書籍
《貨幣數量、利率調控與政策轉型》》(合著),中國金融出版社,2016年1月。
《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合著),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年12月。
《成本沖擊、通脹容忍度與宏觀政策》(合著),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年5月。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領域一攬子方案建議》(課題組成員),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年4月。
《國際匯率監督——規則的嬗變》(編委),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年5月。
《匯率監測分析:視角與方法》(編委),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年12月。
⑸ 為什麼《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是一本必讀書
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還是要遵守的,這是一類好人看了長見識,壞人看了更壞的書; 年紀尚小者,建議還是不看為好不叫《後黑學》,叫《厚黑學》,做人還是厚道點,是某些人總結的流行於社會,特別是官場的做人的技巧,可供參考
⑹ 為什麼《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是一本必讀書
如果說不少交易員通過閱讀《第一排》而躲過了2013年的錢荒,那麼《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則是理解央行思路的最新參考。
作者:季天鶴,作者為萬門大學CFO,央行觀察特約專欄作家就職於人行貨政司和貨政二司的李斌和伍戈的新書《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於2014年12月出版。該書是繼貨政司副司長孫國峰的《第一排》之後在同一方向上的新探索。如果說不少交易員通過閱讀《第一排》而躲過了2013年的錢荒,那麼《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則是理解央行思路的最新參考。人民銀行的分析框架和市場框架並不相同,只需打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和券商的分析報告即可發現。原因當然很多,但或許有兩條比較重要,一是央行了解自己的口徑而外界並不了解,比如作為法定準備金計算基數的「一般存款」的數量和會計具體科目,以及超額准備金的數量等。二是對於央行網站上每月公布的統計報表,市場雖然和央行有同樣的信息集,但解讀方法並不相同,而閱讀人民銀行發表的論文和專著,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家。《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系統地總結了央行在先前披露在報告中的零散分析,特別是在貨幣創造,離岸人民幣,以及貨幣與物價和產出的關系這三方面。在貨幣創造方面,作者沿襲了孫國峰先生的框架,使用資產負債表的分析方法,明確批駁了市場流行的諸如「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會使准備金總量增加」、「吸收存款以發放貸款」、「為滿足法定準備金需要而吸收存款」等觀點。此外,作者還著重分析了同業業務如何影響貨幣的創造,細化了發表在2013年3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關於貨幣創造的同業渠道的分析,對於深入認識銀行間市場和實體經濟融資的資金價格有非常大的幫助。在離岸人民幣方面,作者採取了和中國銀行王永利先生相同的清算視角分析,指出離岸人民幣存款是以境內央行和銀行共同作為「央行」的境外銀行信用創造的結果,境外存款匯入境內對境內貨幣量的影響由當前三種清算模式所決定。清算行模式下的資金流出和境內居民春節前提取大量現金的情形相似,代理行模式和銀行存款流入余額寶的情形相近,而NRA模式則和銀行間季末拉存款或本行內存款轉帳的情形相近,因此在分析時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貨幣與物價和產出的關系方面,作者致力於解釋高M2/GDP和低通貨膨脹率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觀點沿襲了央行一貫的關於融資結構以及高儲蓄率的觀點,即銀行融資本身創造貨幣,而無中介的融資在創造信用的同時並不創造新貨幣而僅是貨幣的轉移,高儲蓄率減少貨幣流轉而使當期新增貨幣和GDP脫鉤,而儲蓄存款不能為融資方提供資金會加劇融資方對銀行體系的需求。此外,作者還指出,投資拉動型增長產生了對信貸的大量需求,在貨幣上便體現為高貨幣增長率和貨幣量。對於低通貨膨脹率,作者認為存在兩個市場,即競爭性部門和壟斷性部門,前者多用CPI衡量,增長率較低,但後者則價格上漲明顯,大量貨幣在壟斷部門流動從而抬高價格,而為購買更高價格的壟斷產品則形成更多儲蓄從而擴大貨幣量,造成競爭性部門的價格增長乏力。從更深層次來看,作者其實是在探討央行是否應該考慮資產價格作為貨幣政策制定的考慮因素。更高的資產價格一方面會造成傳統的財產效應,以及對投資品供給的帶動,另一方面也會吸引更多資金流入,而後者對貨幣結構存在直接影響,應予以注意。補充和疑問或許有三點。首先,關於貨幣創造的渠道,作者沿襲傳統分析方法,從貸款、購匯和購買債券的角度分析問題,而更基礎的角度或許是直接從資產和負債的變化來看,即銀行一種資產的產生,對應的是另一種資產的減少,還是銀行自身負債的增加。若是前者,則沒有新增貨幣,而後者則會產生新貨幣。通過列舉具體的金融產品,很容易被產品蒙蔽,例如作者自己也提到,銀行購買其它銀行的資產不會派生貨幣,而是銀行之間超額准備金的轉移,但在關於銀行同業渠道創造貨幣時,作者又描述了銀行間買入返售交易如何創造新貨幣。所以,具體分析產品會有一定局限,畢竟產品層出不窮,但一旦抓住資產和負債的變化則會清晰很多。第二點是關於影子銀行的。作者雖然論述了影子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提出如果沒有對商業銀行負債方的存款貨幣數量造成影響,則該影子銀行沒有創造貨幣。但影子銀行真正的問題是擴大了貨幣的范圍,如同我的余額寶份額遠超我的銀行存款一樣,因為余額寶份額和銀行存款一樣容易用於支付。如果余額寶也像米什金描述的銀行一樣,投資債券,再從其他人那裡吸入銀行存款成為份額,那麼余額寶就實現了信用擴張,創造了余額寶份額,亦即影子銀行的貨幣。影子銀行的關鍵在於以商業銀行存款作為自己的准備金,因此即使原有的商業銀行存款不變,影子銀行會擴張出新的貨幣。第三點是關於離岸人民幣的。作者描述了離岸人民幣的存款派生模式,在該模式中,企業存入人民幣存款形成境外銀行持有的資產,銀行保留部分資產作為准備金,剩餘資產貸出,從而通過貨幣乘數形成存款派生。但作者自己也在第三章提到,創造貨幣並非要在一家銀行進行多次存款和貸款業務才能實現,更非諸多單個銀行匯集為銀行總體業務而產生的奇妙效果。那麼離岸銀行是否需要多次流傳才能派生存款,便成為了本書沒有回答的問題。最後,非常感謝李斌和伍戈二位作者在書中展現的精彩分析,也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更多的讀者帶來新的啟發。
⑺ 為什麼《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是一本必讀書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十萬個為什麼》
書,是一柄放大鏡,我透過它去探索世界的奧妙;書,是一個熱氣球,承載著我大知識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遊;書,是一把金鑰匙,帶領我打開蘊藏了無窮力量的智慧寶庫;書,也是我的好朋友,伴隨著我成長。如今,我的生活已離不開書,更離不開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十萬個為什麼》
《十萬個為什麼》是中國第一本普及版的網路全書,分物理、化學、天文氣象、農業、生理衛生5卷,初版即發行五百多萬冊。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於1961年1月出版。它並不是一本書,而是以「套」出版的作品。其內容非常廣泛,採取一問一答的方式介紹各類科學知識,文字不長,深入淺出,非常符合青少年讀者的認知方式和閱讀特點。它在傳播知識、普及科學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影響幾代青少年走上了科學的道路。
十萬個為什麼以少年朋友為對象,當然要充分體現少年讀物的讀物,考慮到少年時期正是全面打基礎的時期,因此,各個分卷的布局上希望有一定的系統性,能幫助讀者初步形成或把握若干基本的科學概念。
在提出問題時,要從滿足少年朋友好奇心理的特點出發。回答問題時,要從滿足少年朋友好奇心理的特點出發。回答問題時,避免平鋪直敘,多用科學發展史、發明發現史、科學家故事、戰例、醫例以及科學上的軼聞趣事等各種屬於科技本身的生動材料來說明為什麼。
同時盡力減少年專業工作者習慣採用的名詞、術語和專業性語言,努力應用淺顯、生動、活潑的口語,增加可讀性和親切感。
假如,你讓我去評價《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我無話可說!因為我再也想不到任何可以形容《十萬個為什麼》這本好書的詞語了。在《十萬個為什麼》里,有許許多多的豐富知識。告訴我們天上為什麼會有星星、太陽為什麼會發光、天上為什麼會下雨、為什麼海洋是藍色的寶庫、為什麼地震前後日光會自己發光、沙漠為什麼五彩繽紛……每一篇文章都告訴我們一個科學小道理.它不僅能幫助我開闊視野增唱知識,還能提高我的學習興趣.所以,我真的無法評價《十萬個為什麼》。
人們常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認為,《十萬個為什麼》就是我進步的階梯。因為,《十萬個為什麼》讓我增加了許許多多的知識,它讓我認識到世界是那麼豐富多彩.《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什麼許許多多的道理,它是一位無聲的老師,給了我無窮的知識,。所以,《十萬個為什麼》--我緝花光拘叱餃癸邪含矛最喜愛的一本書。
⑻ 信用創造概念
在信用創造學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就是信用;信用創造貨幣;信用形成資本。
在貨幣金融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流派,即以18世紀的約翰.勞為先驅、以19世紀的麥克魯德、韓以及20世紀的熊彼特等人為代表的「信用創造學派」。在這一學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就是信用。約翰•勞說:「信用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信用量增加與貨幣量的增加有同樣的效果,即它們同樣能產生財富、興盛商業。,「通過銀行所進行的信用創造,能在一年之內比從事十年貿易所增加的貨幣量多得多。所以,法國如欲富庶,實在有求助於信用的必要;不然,比之於利用信用的其他列強,法國即將陷入貧弱的狀況。」「只要貨幣豐富,即能夠創造一國之繁榮;只要有信用設施(他主要指銀行等),即可以供應豐富之貨幣,給經濟以最初的沖擊;依靠這種沖擊,就能夠為法國產出大量的財富。」約翰•勞的基本邏輯是這樣的:貨幣就是財富——貨幣不必是金銀,而以土地、公債、股票等為保證所發行的紙幣為最好——紙幣是銀行的一種信用——銀行通過供給這種信用,就可提供豐富的貨幣——給經濟以最初的沖擊——依靠這種沖擊,就可以使國家富強、經濟繁榮;總之,信用即貨幣;貨幣即財富,即資本。
麥克魯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論》中指出:「人們以生產物與勞務和人交換,而換得貨幣,此貨幣既不能用以果腹,也不能用以蔽體,然而人們卻樂於用其生產物與勞務換取貨幣,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換得貨幣以後,可在需要之時,憑以換取所需之物的緣故。所以,貨幣的本質不過是向他人要求生產物與勞務的權利或符號,從而實為一種信用」,「因此,金銀貨幣也可以正確地稱之為金屬信用。」麥克魯德認為信用與貨幣兩者的本質是一致的,信用的創造就是貨幣的增加,兩者可以統一於「通貨」的概念之下,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1)信用只有單一的價值,但是貨幣卻有多數的價值或者一般的價值,信用只是對某個人的要求權,但是貨幣卻是對一般商品的要求權;(2)信用只有特殊的不確定的價值(因為債務人死亡或者破產,信用就變得沒有價值了),而貨幣則有持久的價值。
韓被公認為信用創造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於1920年發表了《銀行信用之國民經濟的理論》,影響很大。他是這樣論述信用就是貨幣的: 「為了支付的目的,從一人轉讓給他人的支票或者存款劃條,就法律的觀點來看,自然只是兌取貨幣的憑證,但從經濟的觀點來看,只要它需要兌換成本位貨幣而完成了貨幣的功能,則它就不只是兌取貨幣的憑證,而實是貨幣本身。」「向銀行兌取貨幣的憑證,只要它確實可靠,為任何人所願意接受,則它就被當作貨幣而流通了。」韓的理論重點在於闡明了信用能夠形成資本。他認為信用愈擴,利率愈低,資本商品的生產就愈多,從而資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信用愈縮,利率愈高,資本商品的生產即愈少,從而資本即不易形成。他的著名命題就是:「資本形成不是儲蓄的結果,而是信用提供的結果。」「假如說需求對生產是第一性的,那麼信用提供對資本形成也是第一性的。若是沒有信用提供則任何資本商品都不能夠生產,因而資本形成就不可能。信用供給之能引起資本形成,恰如需求之引起生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