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雇傭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中創造的價值是剩餘價值嗎
雇傭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中創造的價值是剩餘價值。
勞動者的全部勞動專時間分必屬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勞動者在用於生產維持勞動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勞動時間以外的時間部分內,創造的價值就是剩餘勞動者價值。
該部分剩餘價值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
剩餘價值的來源
資本家的剩餘價值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對工人的勞動剝削,一個是對工人的生理剝削。
生理消費價值是體力消費價值,是維持人的正常最低生理活動即體力活動需要消費的價值。
人的基本生存是人的社會權利。它與個人是否勞動無關,所以生理消費價值是人的一般消費。
離開了人的基本生存,腦力勞動就不能存在。所以,腦力的創造價值必須拿出一塊用做社會最低保障費。
2. 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是為社會創造的價值嗎
在資本主義社會是為剝削者創造的價值,但是考慮到剝削者還是社會的成分,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還是間接為社會創造了價值,不知道這個看法可符合馬列。
3. 何謂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剩餘價抄值」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
剩餘價值是怎樣產生出來的?
答:①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②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工人在資本家監督下勞動,他的勞動屬於資本家;勞動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
③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生產M.勞動者以其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並轉移舊價值到新產品中,同時,他的抽象勞動則凝結到產品中形成了新價值。所以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
④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製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價值部分,體現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
4. 勞動的剩餘價值是什麼
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經過仔細考察「剩餘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並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故對剩餘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於:馬克思是站在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對立的立場基礎上來分析解釋資本主義社會剩餘價值生產的實質的,是對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揭示;而新解釋是從更加寬泛的概念來解釋剩餘價值,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台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顯然並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餘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餘價值,此「剩餘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
5. 剩餘價值是由什麼僱傭的勞動者創造的
剩餘價值是由企業主僱傭的勞動者創造的。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餘價值的源泉仍然是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
6. 剩餘價值是在必要勞動時間里創造出來的
剩餘價值是在必要勞動時間里創造出來的。 (×)
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回造的並被資本家無答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餘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
恩格斯指出:「資本家所僱傭的每一工人都在做兩種勞動。他的工作時間一部分用來償還資本家所預付給他的工資,這一部分勞動,馬克思稱為必要勞動。但在此之後,他必須繼續工作,而在這段時間內,他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
7. 剩餘價值是怎麼產生的
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究竟是什麼呢?仔細考察「剩餘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並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故對剩餘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於:舊解釋是剩餘價值之特殊,無普遍適用性,僅可解釋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而新解釋則為剩餘價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台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顯然並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餘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餘價值,此「剩餘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
8. 剩餘價值是如何產生出來的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剩餘價值是指剝削自勞動者勞動價值中的利潤,即「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
那麼剩餘價值是如何產生的呢?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模型是:一個工人每天在工廠勞動12小時,創造的價值量是12個物化勞動小時(馬克思用來衡量價值量的單位,以下簡稱為「價值單位」。工人每小時創造的價值量是一個「物化勞動小時」,即一個價值單位)。然而他一天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只有6個價值單位。資本家把新創價值的一半(6個價值單位)作為工資,支付給工人。另外6個單位的價值,即剩餘價值,被資本家無償佔有,成為他的利潤。
在這個模型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均為6小時。
剩餘價值率(馬克思用來衡量剝削程度的指數)是6/6 =100%
9. 剩餘價值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創造的嗎
剩餘價值並非僱傭勞動創造,而是"非僱傭勞動"所"創造"
必要勞動時間指勞動者的勞動時間中用於生產維持勞動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那部分時間。在必要勞動時間內,生產必要產品或必要價值。與「剩餘勞動時間」相對。
剩餘價值是由僱傭勞動創造的。什麼是僱傭勞動呢?就是一個資本家所直接僱傭的勞動力的勞動耗費,馬克思認為,這個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所獲得的剩餘價值,就是由這種僱傭勞動創造的。與這個資本家的僱傭勞動相對應的是另外一個(一些)資本家所僱傭的勞動。比如有A與B兩個資本家,他們僱傭的勞動力的勞動分別是a與b,那麼,a對於A來說就是僱傭勞動,但對於B來說就不是僱傭勞動---不妨稱之為"非僱傭勞動";反過來,b對於B來說是僱傭勞動,而對A來說就非僱傭勞動。而馬克思及眾學者的觀點,就是認為A所獲得的剩餘價值是由a創造,而不是b創造的;同樣,B所獲得的剩餘價值由b創造而非a創造。
但從馬克思自己的價值論邏輯來說,這個觀點並非正確的觀點。因為,馬克思對價值及價值量的介定(決定)因素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這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已經包含著對這個觀點的否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價值的決定的實質是什麼?就是說,任何一個資本家所生產的商品,其價值並非是由這個資本家的實際(勞動)耗費所決定,而是由一個"社會性的耗費"所決定,而這個社會性的耗費是指什麼耗費呢?它是指生產同類商品的同一個行業中,各個資本家的成本耗費的匯合。比如,在一個生產相同商品的行業P里,存在著A、B、C、D這四個資本家(他們都生產相互之間具有高度代替性的商品,比如生產相同類型的彩電),其中,每生產一個商品,A的成本耗費是a,B的成本耗費是b,C的成本耗費是c,D的成本耗費是d。於是,A、B、C、D四個資本家中,各自生產的每一個商品所具有的價值(價值量),按馬克思"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就是(a+b+c+d) ÷4,即這四個資本家在一個商品上的成本耗費的平均值。這個價值量:(a+b+c+d) ÷4,顯然不是由任何一個資本家本身僱傭的勞動所創造,它是由同類資本家各自所僱傭的勞動耗費所形成出來的。
可見,一個資本家的商品所具有的價值與所獲得的剩餘價值,並非由這個資本家所僱傭的勞動創造,雖然其中也包含著這個僱傭勞動所決定的一部分。那麼,這些僱傭勞動創造什麼呢?他們創造的是剩餘產品,而不是剩餘價值。從一般意義上說,剩餘產品並不就是剩餘價值(但從某種特殊意義上說,剩餘產品與剩餘價值也具有相同的意義),因為產品必須要到市場上出賣,才獲得一種價值;而馬克思所強調的價值的"社會性",正包含了這種社會化的"出賣"行為對價值的決定作用。實際上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也是從剩餘產品出發推理論證出來的,他設想資本家所僱傭的的僱傭勞動者一天的勞動中,花費比如5小時來為自己生產"必要產品",即補償自己的工資所必需的產品,但勞動者一天的勞動卻沒有到5小時就終止,而是延長至8、10、12…小時,這樣,5小時以後的勞動所產出的產品,就是剩餘產品,這些剩餘產品包含著剩餘價值。但按馬克思"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邏輯,這種剩餘價值並不由資本家僱傭的這些勞動所創造。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確實是這樣,比如,農民將自己多餘的糧食(即剩餘產品)拿到市場出售,但在不同的市場,或者在同一個市場中不同的時候,這種出售所獲得的價錢都不一樣,有時候,這些糧食價格低廉,而有時候,它們又可以價格高昂;這些現象都反映了(用社會性來決定的)價值的不確定性。在此,實際上不是僱傭勞動在決定價值,而是非僱傭勞動在決定價值,比如上例中,資本家A的商品價值是由資本家B、C、D的勞動決定的,而不是由A自己的a決定的。
10. 剩餘價值,是活勞動的價值創造,還是勞動力商品轉移的價值
或者說,在資本的流通中,活勞動用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加上被剝削的價值,,創造了剩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