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學與藝術美的創造關系是怎樣
美學普遍存在與社會活動中的任何一個職業崗位,比如畫家、舞蹈家、釀酒師、服裝師、廚師等等,人人都需要美學,至不過藝術家范圍內的美學更具藝術修養性與美學理論性。既然人人都需要美學,自然審美活動是生活中的普遍行為。審美活動是以美的規律進行的,審美活動與藝術活動都是美學范圍內的活動。審美就是對美的賞析,在現實生活中當人們選擇或評價一件事物的時候,也就是一個審美活動的過程。而把生活美轉化成藝術美是藝術家的主觀行為,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的上層建築。德國古典主義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講,美的現象之全部吸引人的力量在於它的神秘,而現象的本質卻在它的各元素的必然結合中揚棄。因此熟悉美學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藝術家的創作,促使藝術家自覺地進行藝術創作,且在創作中使天才與修養結合起來。
德國美學家黑格爾認為藝術美是「美的充分體現」,是高級意識形態的美。藝術想像是藝術創作的核心內容,藝術想像具有藝術創造性、想像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藝術創作體現出真、善、美的統一,黑格爾認為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在於藝術家認識到真實,並把真實放到正確的形式中去,為人們觀賞並打動人們的感情。符合社會道德倫理就是善,美是藝術體現的基本特徵,只有真、善、美的統一藝術家才能具備相應的鑒賞能力。真、善、美的統一性與辯證性是美學的兩個重要的特性。藝術家在體驗生活並表現生活中,必然有藝術家獨特的感受與發現,並藉助於原有的感受創作出個性的表現手法與藝術語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美術風格,之所以能夠產生象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提香、喬爾喬內等等代表人物,是由於奇跡般的藝術繁榮促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藝術普遍愛好並蘊藏著眾多傑出的藝術人才。
Ⅱ 美學中藝術美的特性
我個人認為,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風景如畫」就是很能表現藝術美和現實美的區別的詞,就是說風景像畫一樣美,只是說像畫那麼美,但藝術比顯示更美。藝術是用來欣賞的,用來表現的,不僅表現某個風景,還能表現作者的心聲,表現社會等等。可以說現實美是單一的,而藝術美是豐富的。
Ⅲ 美學原理通識答案,中國傳統美學認為,什麼是美的本體
中國傳統美學認為,意象是「美」的本體。
意象:
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
起源:
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周易·系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不過,《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現為陽爻、和陰陰爻兩種組合符號,這兩種符號組合成六十四掛,原本是用來記錄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規律的,後來發展到歷史、哲學范疇。詩學借用並引申之,「立象以盡意」的原則未變,但詩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可感的物象。「這種創造意象的能力,永遠是詩人的標志。
比喻是詩歌(文學)的重要手段,明喻在荷馬的詩中比比皆是。亞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隱喻是詩歌之本。」所謂明喻或隱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稱之喻象(由比喻產生的形象)。黑格爾關於美與藝術的定義,與詩的意象理論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個方面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
Ⅳ 藝術美的主要特徵有哪些美學原理簡答題
藝術作為審美主客體關系的最高形式,藝術美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藝術是對客觀社會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藝術又凝聚著藝術家主觀的審美理想和情感願望。也就是說,藝術美既有客觀的因素,又有主觀的因素,這兩方面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互相滲透、彼此融合,並物化為具有藝術形象的藝術作品。因此,藝術美的主要特徵便集中表現為: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徵。
(一)藝術美的形象性
藝術美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換句話說,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謂形象性,是指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生動、具體、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藝術形象。普列漢諾夫曾經講過,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的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這就是藝術的最主要的特點」。各個具體的藝術門類,它們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繪畫、雕塑、攝影、書法等塑造視覺形象,音樂塑造聽覺形象,戲劇、影視塑造綜合形象,語言藝術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學形象等。但無論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藝術種類都不可缺少的,是藝術美的基本特徵。
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藝術美應當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藝術形式,二者有機統一,才能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19世紀末葉,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應邀為去世的大文豪巴爾扎克創作雕像,羅丹為此親自到巴爾扎克的故鄉采訪,翻閱了大量有關資料,甚至專程去找當年為巴爾扎克制衣的裁縫,經過這樣艱苦的創作準備,羅丹終於有了創作的沖動和靈感,選擇了巴爾扎克在深夜穿著睡袍寫作的形象作為雕像的外形輪廓,擯棄了一切細枝末節,將大文豪的手和腳都掩蓋在長袍之中,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頭部,尤其是巴爾扎克那雙炯炯有神、氣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現了這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眾不同的氣質。羅丹的《巴爾扎克像》以朴實、簡潔的藝術手法,來突出這位大文豪內在的精神氣質,通過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礎上達到了神似的高峰,使這座雕像成為世界名作。
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綜觀中外藝術寶庫中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凡是成功的藝術形象,無不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共性,從而使得藝術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藝術美中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最集中地體現為藝術典型。所謂藝術典型,就是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個性和普遍意義的典型形象。例如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這一藝術形象,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寶庫中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阿Q這個人物身上,不僅具有活生生的個性,還有反映他所處的特定時代整個民族的國民性特點。在阿Q這個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無動於衷,他會使人震驚,使人猛醒。
(二)藝術美的主體性
藝術美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主體性。如前所述,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美必然具有主體性的特徵。毫無疑問,藝術美來源於現實生活並反映現實生活,但是,這種反映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再現」,而是融入了創作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情感,體現出十分鮮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所以,主體性作為藝術美的基本特徵之一,不但體現在藝術創作上,而且體現在藝術欣賞中。
一方面,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特點。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創作更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對於藝術創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藝術創作的主體性,集中體現在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具有能動性和獨創性。藝術家面對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須進行選擇、提煉、加工、改造,並且將自己強烈的思想、情感、願望、理想等等主觀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藝術作品之中。正是藝術創作的這種能動性,使得每一件藝術作品必然打上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的烙印。藝術創作更具有獨創性的特點,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應當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或許這正是藝術生產的產品和物質生產的產品二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特徵。每一件優秀的作品,總是凝聚著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色彩和獨特的藝術追求,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創作風格和藝術個性,具有強烈的創造性與創新性特色。由於藝術的獨創性,甚至面對同一個題材,作家藝術家們也完全可以創作出不同的作品來。20世紀20年代,朱自清和俞平伯兩位散文家同游秦淮河之後,各自寫出一篇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兩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圍相同,時間地點相同,甚至命題也完全相同,但這兩篇散文卻有各自鮮明的藝術特色,都成為中國現代散文的名篇。正是由於兩位作家面對同一景物時,由於不同主體的審美感受不同,藝術風格上的追求不同,才使得這兩篇打上了創作主體烙印的散文具有了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另一方面。藝術欣賞也具有主體性特點。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既有社會功利性,又有個人直覺性,具有千差萬別的個性特徵。尤其是藝術鑒賞,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讀者、觀眾、聽眾憑借藝術作品而展開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審美再創造活動。由於欣賞者的生活經驗與人生閱歷不同,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不同,使得審美感受形成了鮮明的個性差異,使藝術欣賞也打上了欣賞主體的烙印。正因為如此,西方人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經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
(三)藝術美的審美性
藝術美的第三個基本特徵就是審美性。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以下兩個條件:其一,它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品;其二,它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即審美性。正是這兩點,使得藝術品和其他一切非藝術品區分開來,也使得藝術美與自然美區分開來。
藝術美作為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它比現實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夠更加充分地滿足人的審美需求。藝術美注重形式,但並不脫離內容,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機統一。藝術貴在創新,隨著藝術實踐的不斷發展,形式美的法則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然而,不管怎麼變化,藝術的形式美都不能脫離藝術的內容美,因為藝術的形式美正在於它鮮明生動地體現出內容。就拿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來講,這座歷時15年、耗資巨大的建築,設計十分獨特,刻意追求造型美和形式美。它遠看像是一支迎風揚帆的船隊,近看又像一組巨大的貝殼,從空中飛機上望下去又像是一朵巨大的白荷花,真是具有獨特的形式美和別具匠心的造型美。與此同時,作為當代藝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產物,悉尼歌劇院又體現出具有當代色彩的建築理念,成為著名的環境藝術或有機建築的典型作品。它的設計師、丹麥建築學家伍重認為,現代建築應當從屬於自然環境,推崇「有機建築」理論,認為建築應與周圍環境有機融合在一起,彷彿是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的一樣。在海灘上設計建造悉尼歌劇院,不管像帆船、貝殼,還是白蓮花,都與大海的萬頃波濤融為一體,展現出「有機建築」的魅力。悉尼歌劇院這個例子充分證明,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與形式美的有機統一。
與此同時,藝術美的審美性又體現為真、善、美的結晶。藝術美之所以高於現實美,正是由於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藝術作品中了。藝術中的「真」並不等於生活真實,而是需要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通過提煉和加工,使生活真實升華為藝術真實,也就是「化真為美」。藝術中的「善」更不是什麼道德說教,而是要通過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來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也就是「化善為美」。好萊塢大片《泰坦尼克號》並不拘泥於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冰海沉船事件,而是將在巨型游輪上邂逅的一對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作為主要線索,重點表現在即將沉船之時,男主人公將生的希望留給了戀人,自己卻不幸遇難的故事。這部影片正是通過愛情片與災難片的結合,並且充分運用了現代高科技的成果,努力打動人們的心靈深處對於真善美的渴求,從而在全世界贏得了億萬觀眾,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顯而易見,藝術的審美性是藝術作品具有巨大魅力的根源。
經過長期的人類藝術活動實踐,人類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無比的藝術作品。中外許多美學家、藝術理論家等都對藝術進行過體裁和分類研究,根據當時的藝術實踐,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分類原則或具體分類,如中國古代文論《毛詩序》對中國古典藝術區分為詩、歌、舞三種不同藝術種類,古希臘亞理斯多德根據藝術的媒介、對象、方式的不同區分了繪畫與音樂、悲劇與喜劇、史詩與戲劇等。到近現代,藝術分類理論已較為成熟,形成了從不同方面、為不同目的的藝術分類體系。我們認為,從本質上講,藝術作品就是以物態化的方式傳達出藝術家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因此,根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應當把藝術形態的物質存在方式與審美意識物態化的內容特徵作為根本的依。據此我們可以將藝術分為五大類別:即造型藝術(繪畫、雕塑、攝影、書法)、實用藝術(建築、園林、實用工藝)、表情藝術(音樂、舞蹈)、文學藝術(詩歌、散文、小說)、綜合藝術(戲劇、戲曲、電影、電視)。
Ⅳ 中國美學史上對美的本質的探索有什麼特殊之點
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很早,原始氏族社會延續了很長時期,發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在進入奴隸社會之後,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未能完全沖破原始公社制度的外殼,氏族社會的傳統、風尚習俗、意識形態大量地、長期地保留著。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雖已以階級對立為基礎,但仍然和血緣宗法關系結合在一起,表現為對上下尊卑的細密區分和講求倫理秩序。這種情況,一方面使中國古代奴隸社會不可能象希臘羅馬那樣獲得充分發展;另一方面又使中國古代奴隸社會直接地繼承和保留了氏族社會中素樸的、人道的和民主的精神,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對立表現得不那麼十分尖銳。從春秋時代開始,理性精神顯著高漲,不少思想家提倡以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理想,認為兩者的分裂對抗應當盡力避免。這個基本的觀念,深刻地影響了整個中國美學的發展。中國美學長期以來堅持從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去找美,認為審美和藝術的價值就在於它們能從精神上有力地促進這種統一的實現,從而把具有深刻哲理性的和諧和道德精神的美提到了首要位置,並經常通過形象性的直觀方式和情感語言來表達。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在春秋末年和戰國時期基本形成,以後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獲得了多方面的發展。
Ⅵ 簡述美的特徵
1.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
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工藝等。
2.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例如:領導藝術。
3.形狀獨特而美觀的。
對於藝術,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
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
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
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
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
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並在此基礎上以象徵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
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
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
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
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徵。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
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
並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唯美主義是審美的最完美發揮。除審美價值外,
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
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
認識歷史、了解人生,它不同於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
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
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於道德教育。
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
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於生理快感。
[編輯本段]【種類】
繪畫、雕塑、工藝、建築、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游戲
藝術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將藝術分為以下一些類型:
依據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為 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
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
依據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可分為 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
Ⅶ 藝術美的特點
藝術美的特點:
形象性
藝術形象是藝術家根據實際生活的體驗、認識,根據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具體可感而又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藝術情境。形象性是藝術美的首要特徵。
2.典型性
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音樂作品、繪畫和雕塑作品都不是對現實事物的簡單模仿,它們往往是對某一類事物特性的綜合反映,從中反映此類事物的本質。不過,它們採取的手段各不相同。典型是藝術家塑造的,具有鮮明的個性、帶有深刻思想性的能夠放映生活的某些本質和歷史發展規律的一批藝術形象,典型形象往往還有著豐富的性格。典型性是藝術美的根本特徵。
3.主觀性(情感與理想)
同一審美對象,在不同的審美主體那裡因不同的情感體驗而產生的不同審美結果。審美主體對理想境界的不同追求,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作品。
4.永久性
藝術本來是在時間中的,它有時代性、歷史性,但恰恰藝術本身有把時間凝凍起來,成為一個永久的現在……
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形態特徵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產生美感,並引起人們的想像和一定的感情活動時,就成了人的審美對象,稱為美的形式。如:各種曲線,各種對稱圖形、各種富有變化而和諧的形體、面孔、聲音和色彩。
Ⅷ 我國傳統審美的特點
我國傳統審美的特點如下:
一,意向思維,由於中國哲學重視心理情感,必然以主體的情感意識的主要內容,不同於西方以外界事物為對象從而獲得認識的觀照 。中國美學是建立在主客統一基礎上的,主體不是以客體作為認識對象,從而形成對象化、或邏輯化、或公理化的觀照 ,而是面向主體自身,進行內在體驗的。這審美觀 在一定意義上具有形上思維的性質,但又不同於西方的形而上學,它是一種人學形而上學,不離形而下者而在。
二,整體性的思維模式。中國文化偏重綜合,弱於分析,許多概念帶有模糊性,但這種系統的、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卻體現出典型的東方美學智慧,例如觀風俗以知盛衰 、以大觀小 等。
三,是一種意象。看重主觀情致與客性思維是由意象出發,而省卻推理過程或直覺或頓悟的思維方式,富有靈感性、創造性,這樣可避免由於追求精確嚴密性不易獲致美的享受的邏輯思維方式澄懷觀道就是這種意象思維的代表。
四,是一種直覺思維。西方的並不排斥直覺思維,在這一點上似乎有了契合點。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二者實質上是不同的。直覺體驗也不排斥和否定理性思維,並不和理性思維相對立,而是感性、理性交互為用,相輔相成,有別於西方嚴格區分感性、理性。
總之,審美被賦予了濃郁的東方特色。中國人嫻熟地將自己的情感滲透於其中,使帶有情感色彩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由感性、理性、情感交織而成的,較之等其他美學范疇,它更明顯地體現了中國人人本主義的審美傾向。
Ⅸ 簡述西方美學史上不同時期美學家對美的本質的看法
1、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事物由於數而顯得美」,美就來自於數的秩序。
如:「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所以一切藝術都產生於數……,「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總之,畢達哥拉斯學派,美在於客觀事物的均衡、對稱、和諧、多樣統一及黃金分割等形式。
2、亞里士多德:「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勻稱與明確,美取決於體積和順序。」亞里士多德關於美是事物的客觀屬性的觀點,成了折中主義美學的重要理論資源。
3、托馬斯。阿奎那:「美即在恰當的比例;美嚴格地講屬於形式因的范疇。」美與客觀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間的關系,認為美需要有三個條件得到滿足才能成其為美:「第一是事物的整體性或完善,因為有缺陷的東西其結果必是丑的;第二是恰當的比例或和諧;第三是明晰,因此具有鮮明色彩的東西才被稱作是美的。」
4、達.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間神聖的比例關繫上」。
5、威廉。荷加斯:「曲線比直線美,而在曲線中又以蛇形線最美。蛇形線,我把它叫做富有吸引力的線條。」
6、費希納:提倡重視實驗的「從下而上」的美學,通過實驗,他認為黃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9)美學中方美的創造特點擴展閱讀:
美學在中國的傳播
中國美學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時,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學原理著作,從1917年到1930年,中國共出版了標準的美學原理著作6部。
如果說,朱光潛和蔡儀的美學代表了中國美學在學科上對西方美學和蘇聯美學的移植,那麼,王國維的方向,即用美學的觀念來重講中國材料,特別是重講中國藝術。
表現在宗白華和鄧以蟄的著述中,特別是宗白華在西方斯賓格勒思想和國內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從一種世界文化比較的背景中去探討中國美學的獨特性,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Ⅹ 1.在不同歷史階段上,美學發展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2.為什麼說美學是一門人文學
一)古典階段
從古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時期,從先秦兩漢到近代王國維之前,中西方思想美學還處在一種「前美學」的形態。這一階段美學思想的主要特點在於:初步和比較零碎地提出了一些有關美學的基本問題、概念和范疇,並作了一些尚不徹底的回答;對美的思考往往同人們對社會人生的哲學、倫理把握直接聯系在一起,「美」與「善」常常混為一談。這就是說,人們在思考美的問題——包括美的本質、藝術的社會作用等的時候,既沒有完全擺脫直觀經驗的形態,也還沒有同哲學、道德、宗教、藝術理論的思考嚴格區分開來,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對象范圍並對問題作出獨立、系統的解答。
具體而言,先秦兩漢中國古代賢哲主要是在關注人的情感立場上,從哲學、倫理層面探討人類審美諸問題的。當時的儒、道、法、墨等各家思想中,都包含了許多迄今很有價值的美學思想,例如《左傳》、《國語》、《尚書》等典籍里,便記載有諸如「五味」、「五色」、「五聲」之美的主張,以及有關「無害為美」、「以和為美」的重要見解。其中,儒家著重強調了美和藝術的社會作用;孔子「興、觀、群、怨」的詩論以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准則與「盡善盡美」的觀念,孟子「充實之謂美」的主張等等,就體現了儒家美學思想鮮明的社會倫理化傾向。道家則從「逍遙」、「無為」的處世態度出發,強調藝術和審美的超越性、自然純朴性;老子有關美善相依、大音希聲的看法,莊子「虛靜恬淡」、「身與物化」、「物以游心」的審美境界論,都曾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魏晉至近代王國維之前,中國美學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詩歌、繪畫、音樂、舞蹈、戲曲、書法、工藝領域,提出了諸如意象、神思、韻味、意境等中國所獨有的審美范疇,使美學的思考不斷趨於精細化。特別是,當時的美學思想家大多同時是詩人、畫家或書法家,因而其美學思考往往同實際的藝術經驗直接聯系,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美學思維由「美」「善」問題向審美與藝術特徵問題轉向,深化了直覺感悟形式與古典理性精神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的結合。
西方美學的發源,主要基於對事物本質的追求和對各門藝術的統一定義的努力。古希臘學者曾經對「美是什麼」、「美的事物是怎樣產生的」等作了大量推測,如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就把數量的和諧關系視為藝術(音樂)美的根基,主張美是「和諧與比例」。尤其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s),對美的本質問題作了一定深度的討論。例如,柏拉圖在他的一系列「對話」中,就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見解,即美的范圍十分廣泛,形體、心靈、行為、制度等都是美,但探討美的本質卻不應追究什麼是「美的」問題,而應該探究導致一切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共同本質(「美本身」)。亞里士多德則在《詩學》等著作里,深刻分析了悲劇藝術特徵、藝術起源等,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說」和「凈化說」,並將「美是和諧」思想同當時人們對生物有機體的認識結合起來,從而成為西方美學史上第一個具有自己獨立理論體系的美學家。
中世紀,在基督教神學引導下,美學以壓抑人性的豐富性為代價,把審美的光輝完全歸於神(上帝),「基督教的上帝代替了至善和理式,上帝就是智慧、仁愛和最高的美,就是位於造物主靜觀階梯之上的自然美的諸事物的源泉」①。 這種以神為中心的美學理想,在以人為本的文藝復興浪潮中受到猛烈沖擊。此後,在法國古典主義美學、英國經驗主義美學,以及狄德羅(D.Diderot)「美在關系說」、萊辛(G.E.Lessing)「詩畫同一說」等的推動下,西方美學日漸豐富,為美學學科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必要的理論基礎。
總之,強調真、善、美的同一,特別是美和善的一體性,是「前美學」形態下中西方基本一致的思想傾向。亞里士多德就認為:「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是善」②。 而孔子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③ 孟子所謂「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④, 以及荀子「全粹全美」的美本體論、「水玉比德」的自然美論等,其中所強調的,就是美與善的一致與和諧。這說明,在人類思想的早期發展中,美學問題的提出與探討,既與當時社會的政治、倫理和人生理想緊密相關,也是組成早期人類思想整體的重要內容。
(二)美學學科的建立與成熟
這個階段,美學發展的主要特點在於:作為一門獨立的理論學科,「美學」得以正式建立,並在德國古典美學那裡趨於成熟,完成了系統化、形態化的理論構建。
1735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A.G.Baumgarten)在《詩的哲學默想錄》里,第一次提出了詩的哲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並以希臘語中「埃斯特惕克」一詞稱這種詩的哲學為「感性學」(德文為sthetik,英文為Aesthetics),認為詩作為「完善的感性談論」(即「完善的」感性表象的認知和表達),是「可感知的事物」,也是詩的哲學或詩的藝術的對象,「詩的哲學考察是指導感性談論趨向完善的科學」,詩的藝術是「一種有關感性表象的完善表現的科學」⑤。
不過,鮑姆嘉通此時雖然把詩的哲學叫作「感性學」,卻還沒有正式以之命名美學。直到1750年,他用sthetik作為書名,出版專門研究感性認識的拉丁文專著(即《美學》第一卷),美學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了,而鮑姆嘉通也因此被後人譽為「美學之父」。
從鮑姆嘉通那裡,我們發現,第一,美學原本是作為一種與邏輯學相對立的認識論被提出來的。⑥ 鮑姆嘉通指出,人的心理分為「知」「情」「意」三層,邏輯學研究知或理性認識,倫理學研究意志,惟獨人類情感(「混亂的」感性認識)一直沒有相應科學來研究,因此有必要設立一門新的科學來彌補這一漏洞。這就是他在書中開宗明義地說美學(Aesthetics)「是感性認識的科學」的意味所在,由此也初步界定了美學的對象和范圍。在這個基礎上,鮑姆嘉通構造了一個包括理論美學和實踐美學兩部分的美學框架:前者包括啟迪學(關於事物與思維的一般規則)、方法學(關於條理分明的安排的一般規則)、語義學(關於用美的方式想到的和加以安排的東西的表達手段的一般規則),涉及詩或藝術的題材、思想、結構及語言表達的一般規則問題,中心目標是實現美——感性認識的完善;實踐美學則研究個別情況下如何運用一般規則的問題。盡管這個體系框架基本上還是藝術學的,但它對後來的美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啟發。第二,美學研究人類認識中具有審美屬性的部分。鮑姆嘉通認為,感性認識又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心靈中以美的方式進行思維的自然稟賦,即人的低級認識能力以及相應稟賦(感受力、幻想力、記憶力、審視力、趣味、創作天賦、預見與預感、表達表象的能力等)和高級認識能力(如知性、理性)、天賦的審美氣質(如情感能力);二是審美訓練,即審美才能的培養;三是審美學說與審美指導。所謂「感性認識的完善」、美的實現,就是以低級認識能力為主幹,交織各種心理因素以及審美觀念、審美技能的綜合活動過程。這樣,作為認識論提出來的美學(感性學),同時是研究藝術和美的科學。「美學的目的是感性認識本身的完善(完善感性認識),而這完善也就是美」⑦。美作為感性認識的成果,也就是「表象的總和」的完善,是詩、「美的藝術」、「自由的藝術」。
作為大陸理性主義的繼承人,鮑姆嘉通的主要貢獻,在於從人的心理結構劃分上,為美學找到了一個恰當的名稱,使得人類的美學思考在經歷長期發展之後,終於有了自己明確的對象。而他在遵循傳統哲學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高、低劃分之時,給予感性認識以應有的重視,強調美學研究的獨立的認識價值,則啟示他的同鄉康德(Kant)、謝林(Schelling)、席勒(Schiller)、黑格爾(Hegel)等人,在更高層次上最終建成了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的德國古典美學。
康德和黑格爾便以鮑姆嘉通的美學為思考起點,致力於解決感性和理性的和諧自由統一問題,並各自推演出自己的理論體系,對美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康德美學的重點在人的感性認識能力、主體心理機能方面,深刻地提出了有關「審美判斷力」的問題,不僅給予審美判斷(即審美心理機制)以組合有序的表述,而且在重點分析審美心理機制的過程中,形而上地探求美(情感表象),形而下地推及藝術,建構了一個以審美判斷為中心的先驗哲學的美學體系。這樣,在康德那裡,美學便不再是一個空洞的理論框架,而成為有著充實的內容、明確的對象以及一系列概念范疇的嚴謹體系。
黑格爾則著重探討了感性認識能力的產物、對應物——詩(藝術)以及藝術的歷史。在他那裡,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藝術作為「絕對理念」外化為主體心靈理念的感性形象表現,則是美的最高形態。正是以美的理念或理想為起點和中心,以美的理念的邏輯和歷史的感性呈現(即藝術類型和藝術體裁)為基本對象與內容,黑格爾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嚴密的藝術哲學(美學)體系——它的最大貢獻,是給了美學以邏輯與歷史,把美學從重視心理研究引向了重視歷史研究的方向。
(三)現代美學之路
19世紀中期以後,隨著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誕生和現代西方美學的崛起,標志著美學在西方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馬、恩的美學貢獻,不在於對審美和藝術現象的具體分析,而是從哲學人類學高度,深刻闡述了人類審美的普遍規律。特別是,他們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等的論述,為從社會歷史角度解答美學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想和方法。馬克思本人曾經有心撰寫一本美學專著,據說《新亞美利加網路全書》「美學」條目⑧ 就是他撰寫的。不過,馬、恩美學思想主要散見於他們的許多其它著作中,《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德意志意識形態》及一些有關文藝問題的書信中,都包含了精彩的美學論斷。《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有關「美的規律」、「自然的人化」、「異化勞動」與美的創造、美感性質等論斷,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精華。馬克思提出「勞動創造了美」和「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⑨,肯定美源自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生產活動,則為探討美的根源和本質提供了一定理論根據。至於馬、恩在評論拉薩爾劇作《弗蘭茨·馮·濟金根》,以及馬克思論述古希臘神話的永恆魅力時,從意識形態理論角度分析作品和藝術現象的方法,也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美學鮮明的意識形態特性。
同馬克思主義美學並存的現代西方美學,在總體上集中體現了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傳統形而上學哲學和美學的反叛,其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思潮的流變更迭,構成了現代西方美學的發展主線。它的主要特點,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概括:
第一,現代西方美學內部,集合了諸多思想學說和理論流派。其中,以叔本華(A.Schopenhauer)、尼采(F.W.Nietzsche)的唯意志論為前驅的現代人本主義美學思潮,集中了克羅齊(B.Croce)為代表的表現主義美學、柏格森(H.Bergson)為代表的直覺主義美學、英伽登(R.Ingarden)和杜夫海納(M.Dufrenne)為代表的現象學美學、海德格爾(M.Heldegger)和薩特(J.P.Sartre)為代表的存在主義美學、蘇珊·朗格(S.K.Langer)為代表的符號論美學,以及像「移情說」、「心理距離說」和精神(心理)分析學美學等。以主觀經驗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為思想基礎的現代科學主義美學,則包括了桑塔亞那(G.Santayana)和托馬斯· 門羅(T.Munro)為代表的自然主義美學、克萊夫· 貝爾(C.Bell)為代表的形式主義美學、杜威(J.Dewey)為代表的實用主義美學、瑞恰茲(I.A.Richards)等人為代表的語義學美學、維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等人為代表的分析美學、阿恩海姆(R.Arnheim)為代表的格式塔(完形)心理學美學和列維-斯特勞斯(Levi-strauss)和羅蘭·巴特(L.Barthes)為代表的結構主義美學;等等。
第二,現代人本主義美學張揚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決定作用,以非理性因素解釋藝術創造和藝術接受的本質,追求審美的絕對自由和超越。表現主義、直覺主義都把主體直覺當作美學的中心概念來展開理論闡述;「移情說」、「心理距離說」及各種「審美態度」理論,把主體超功利的審美觀照理解為審美活動的本質和決定因素;存在主義強調對主體想像功能的研究;精神(心理)分析學美學則把人的無意識活動看作藝術創造與審美的源泉。這樣,自古希臘而來的西方美學研究重點,便從審美客體轉向了審美主體,體現了對「自我」進行更深入的發現、追尋和探索的現代意識。
第三,1876年,德國實驗心理美學創始人費希納(G.T.Fechner)在《美學導論》中提出,美學應從感性經驗事實出發,走歸納和實驗的道路。現代科學主義美學正是在經驗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基礎上,展開了對具體審美經驗或藝術事實的經驗描述、理論推演和一般概括。例如,語義學美學就主張,有關審美判斷問題的討論,應在科學分析作品語詞、句子和意義的基礎上進行。而阿恩海姆則運用格式塔原理分析藝術與視知覺的關系,揭示了客觀事物與主體心理結構形式之間的相同或相似性,即「異質同構」規律。
第四,現代西方美學基本背離了傳統思辨形式,懸擱了美的本質一類思辨性問題,轉向經驗性的藝術哲學、特別是審美心理學方向,尋求解決有關藝術和審美的具體經驗性問題。這一點,在科學主義美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自然主義、實用主義、語義學、分析哲學、符號學等美學流派,都角度不同地在經驗描述基礎上建立起審美心理學、藝術哲學、藝術心理學或一般藝術科學。
第五,現代西方美學以審美——藝術為中心,重視研究藝術本質、特徵、規律、構成等問題。除了分析美學對藝術本體問題尚持懷疑態度外,大多數美學流派都力圖按自己的立場來解釋藝術本體問題。諸如藝術本體與創作主體心理功能及活動的關系、非理性因素在藝術創造中的作用、藝術作品「本文」的內在邏輯和結構關系等一系列課題,得到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元的方法論景觀,大大開拓了美學的現代視野。
在中國美學的現代發展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其一,大量吸收、借鑒了西方美學成果。王國維在20世紀初率先從日本引入西方的「美學」⑩術語,並用康德、叔本華和尼採的理論來闡釋中國藝術,開創了現代意義上的中國美學學科。蔡元培在康德、席勒思想影響下,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通過美育在教育中的機構化而擴散了美學的社會影響。二三十年代,朱光潛的《談美》、《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呂澄的《美學概論》等許多美學文獻,更是充分利用了當時西方的美學和心理學研究成果,對審美經驗和審美對象進行了分析。直至20世紀末,中國美學研究仍然持續著這種「拿來主義」的理論進程。正是通過引入和借鑒西方美學,中國美學思想由原來偏於感性經驗形態,走向了比較自覺的理論思辨,走向了美學學科的現代建構。其二,通過中西方美學思想的相互參證比較,現代中國美學家為傳統美學的現代重建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嘗試和探索。朱光潛的《詩論》、宗白華的《中國藝術意境的誕生》、錢鍾書的《談藝錄》等,在把握中國藝術特有的審美境界、高揚中國美學精神方面,有著重大貢獻。其三,馬克思主義美學在中國得到傳播和研究。40年代,周揚、蔡儀等人的著述,體現了現代中國學者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它的認識論),建設中國新美學的努力。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更對中國美學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意義。
二、美學現狀
20世紀50年代以前,在舊美學的解體過程中,各種現代美學流派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為自己尋找重建美學體系的新的理論支點。這一點,正體現了現代主義文化的建構意圖。
然而,6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社會步入「後工業」時代,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思維轉向了反深度性、反中心性和反體系性。恰如美國哲學家理查德·羅蒂(R.M.Rorty)所揭示的,作為對科學、道德、宗教和藝術所提出的永恆性(本體論)或認知(認識論)問題的仲裁者的哲學,在後現代進程中已經終結,固守人類思想和藝術實踐中所謂「第一原理」、「永恆不變的哲學問題」已是荒誕。⑾在美學領域,這種後現代思維邏輯主要就體現在以後期維特根斯坦思想為指導的後分析美學、德里達(J.Derrida)為代表的解構主義美學、伽達默爾(H.G.Gadamer)為代表的解釋學美學和馬爾庫塞(H.Marcuse)和阿多諾(T.Adorno)等人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它們在不同角度地批判現代主義文化的深度模式之際,深刻質疑了現代主義美學從某一個絕對的理論原點去邏輯地建構美學體系的做法及其結果(體系)。
盡管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發展主線仍然延續在後現代美學進程上,但它的內部卻發生了劇烈扭變:在人本主義這條線上,從「結構」到「解構」的轉向,充分體現了美學的「後現代」特點——結構主義曾強調作品本文背後實際起支配作用的「結構」的存在,解構主義卻要取消一切「中心」,消解全部「結構」;結構主義強調作品本文的內部研究,解釋學美學、接受理論等卻把重點轉移到讀者和接受過程,強調本文意義的不確定、相對和多義,呈現了「非中心化」的特點。在科學主義這條線上,分析美學曾經由語言分析入手,反對固定的美的本質探討,走向了美學的取消主義;後分析美學則集中到藝術本體論上,以折衷主義取代取消主義,走向了美學的建設性方向。
此外,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內部,法蘭克福學派高舉社會批判旗幟,提出「反藝術」的理論;他們對盧卡契(G.Lukacs)美學「整體性」概念的批判,體現了一種反對將本質和必然作宿命理解的傾向。而當代英、美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在批判地吸收各種理論基礎上,同樣把馬克思主義美學推進到了一個新的「後現代」階段,加強了馬克思主義美學在當代的思想活力。
後現代文化景觀中,美學成了沒有美的本質的碎片。這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美學形態的美學(反美學),盡管還存在許多問題,但它在克服美學的貴族態度和被動性之際,有助於美學在更為開放的文化空間里,把審美問題與人對合理生活的追求進一步結合起來。
為什麼說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它的具體內涵又是什麼呢?
第一,在研究方法、研究主旨上,美學不同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憑借科學理性來發掘客觀自然現象背後的本質,以便為人類獲得更大的生活幸福提供充分的物質性條件。美學則以研究審美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為核心。而人的精神活動尤其是心靈的內省體驗,有著非理性、非邏輯、非確定的一面,是科學理性所無法准確達到的,因而,美學研究不僅始終不能脫離感性形態,而且還總是保留著某種闡釋上的模糊性、體驗性和多義性。
社會科學通過對社會秩序、經濟規律、法律典章、政治體制等的研究,關注人類行為價值的分析、預見和控制,探討文明對人類限制的一面。美學則研究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靈的藝術和審美活動,以及在人際間起溝通交際作用的各種情感符號等,所探討的是文明與人的精神實踐的關系以及人在精神上尋求自由的可能性。比如,在中國古代,兒媳被婆母休棄之所以不為社會輿論反對,是因為它符合所謂「七出」條律,探討這種宗法制度的產生根源、內容和形式,便是社會科學的任務。而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對劉蘭芝與焦仲卿愛情的贊頌,以及作品創構的審美境界,其中所張揚的追求自由的特定情感,則是美學所要研究的。
由於這種研究方法和研究主旨的特殊性,便決定了美學歸屬於人文領域的的必然性。
第二,人類審美活動本身作為一種人文現象,決定了美學的歸屬。
在審美活動中,審美對象的形、色、聲、味等,以及審美主體對對象形式所反映、象徵的生活特徵的把握,固然有其自然規律可尋,但這些都只是人進行審美活動的前提和基礎,而不是區別審美活動與非審美活動的決定性因素。審美活動的關鍵,在於由人文(社會的、民族的、歷史的和文化傳統)因素所造就的人類文化——心理結構在審美過程中起了積極的作用:在審美活動中,主體不是消極地反映客觀對象,而是以自己的情感和想像力在體悟對象的過程中重新塑造了對象。比如,一定時期的審美活動現象及其水平,就反映了一定時期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又如,一個感懷傷世的人與一個春風得意的人,對天涯滄海的感受會截然不同,對象與「我」在他們各自腦海里所創構的審美意象迥然有別。而日常生活中,用紅玫瑰表達愛情的熱烈,用白色婚紗表示愛情的純潔,用鑽石象徵愛情的永恆,這些都體現了人文因素在人的心靈中所起的作用。
就像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得由自然界本身的存在來說明,社會歷史領域的一切現象得由社會存在來說明,人文領域的一切現象應由人的存在和活動來具體說明。離開人的存在和活動,對「美」的討論就會得出荒謬結論:或以為「美」先於人類而存在,或是被預先給定——這個給定者就是所謂「理念」、「上帝」、「神」或獨立於人和人的活動的「自在的自然界」。而實際上,無論具體的審美對象,還是事物的審美屬性或美的本質,既不是某種實體性的東西,也不是在人類活動之外預成的,而是通過活動向人生成的,是人類創造性活動所產生的一種價值。
因此,把美學定位於人文學科,符合審美活動作為人文現象的本性。
第三,追求與建構人類價值體系,是美學與其他人文學科相一致的本性。
人類審美活動根本上是一種旨在超越有限人生,以求獲得終極意義和價值的活動。在審美活動中,人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出現,不僅超越了有限的經驗世界,而且超越了有限人生;審美使片面的、不完整的人成為全面、完整的人。這,恰恰是人文活動的指歸。
人文學科關心人類價值體系的建構。而美學以審美活動為對象,就是要通過審美這一人文活動的特殊領域,追蹤、建構人類審美的價值體系。只是在美學中,這種審美價值既不是對象本身的現實價值,也不取決於對象的自然物質特性,而是在審美主體和對象之間精神互動過程中確立起來的:一方面,審美對象本身具有能夠滿足人的情感需要的精神價值,並在其感性形態上呈現出來;另一方面,審美主體積極的心靈活動能夠在對對象精神價值的領悟中得到提升,主體的精神創造能力得以自由發揮,心靈進入自由的境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審美價值就是經由審美活動而形成的主體與對象的精神聯系方式及其成果,不僅包括對象價值,同時體現了主體活動及其相關價值;不僅是對象價值潛能的實現,也是主體心靈能力和願望的證明。我們比較徐悲鴻筆下的奔馬和一匹真馬的價值,不是要比較它們各自質地的經濟價值(物質存在形態),而是要通過藝術家創造的奔馬的感性形象及其情感表現力,以及它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家創造精神,來確認人自身的情感和生命精神,獲得一種感動心靈的審美價值。
既然是價值,就要求有一個衡量價值的尺度。這個尺度又是什麼?中西方都有奉行「人是萬物的尺度」、「惟人為萬物之靈」的文化傳統,而審美的價值尺度,必然在心理和社會歷史層面上體現出人的心靈的合目的性要求,是由自然環境、社會生活以及人對它們的自覺意識所造就的。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正是於一剎那間自覺運用了審美尺度來衡量對象的審美價值,進而產生某種確定的判斷。
對人類價值的深切關注,表明美學有著同其他人文學科一樣的學理本性。
總起來說,美學是以人類審美為自身特殊領域,以審美活動為具體研究對象,通過探討審美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來追蹤、建構人類審美價值體系的人文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