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是誰發明的
1、電是被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的。
2、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人為規定的),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此時期有關「電」的觀念是物質上的主張。
3、1752年,富蘭克林提出了風箏實驗(。其他科學家在實驗中,將繫上鑰匙的風箏用金屬線放到雲層中,被雨淋濕的金屬線將空中的閃電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證明了空中的閃電與地面上的電是同一回事。後來他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4、富蘭克林讓別人做了多次實驗,進一步揭示了電的性質,並提出了電流這一術語。富蘭克林對電學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通過設計1752年著名的風箏實驗,「捕捉天電」,證明天空的閃電和地面上的電是一回事。
(1)創造26型二用電綞擴展閱讀:
1、物質中的電效應是電學與其他物理學科(甚至非物理的學科)之間聯系的紐帶。物質中的電效應種類繁多,有許多已成為或正逐漸發展為專門的研究領域。
2、電的發現和應用極大的節省了人類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使人類的力量長上了翅膀,使人類的信息觸角不斷延伸。電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兩方面:能量的獲取轉化和傳輸,電子信息技術的基礎。
3、電的發現可以說是人類歷史的革命,由它產生的動能每天都在源源不斷的釋放,人對電的需求誇張的說其作用不亞於人類世界的氧氣,如果沒有電,人類的文明還會在黑暗中探索。
Ⅱ 一輛電動自行車的銘牌上給出了如下技術指標: 規格 後輪驅動直流電機 車型 26型電動自行車
(1)車行駛時所受阻力為:f=k(M+m)g=0.02×(60+20)×10N=16N
勻速行駛時,牽引力等於阻力,根據P=Fv可得最大速度為:
vm=
=P出 f
=7.5m/s120 16
即人騎車行駛的最大速度為7.5m/s;
(2)由輸入功率P=140W可知,半個小時消耗的能量為:
Q=Pt=140×30×60J=2.52×105J
故答案為:
(1)7.5;
(2)2.52×105J.
Ⅲ 電動工具26型電錘都有什麼配件組成
分為電子部分和機械部分,電力部分;220電纜線進,火線經過開關,零線直接進定子。定子有4條線,對角接炭刷,對角進電。一對炭刷壓著轉子。轉子齒輪以上是機械部分;轉子齒輪帶著一個組合齒,{一條帶小齒輪的軸加軸承再加一個大齒用螺絲壓緊的組合齒輪},大齒又帶動曲軸齒。再往上,曲軸連著連桿,連桿接著活塞。再往前,一條油缸,最前面有一條接鑽頭的缸體,這條缸裡面有一條子彈形的小錘。主缸後面加個大錘,再把活塞插進去就組成機械部分了。外設能看見不寫了。原理就不說了,本人組織文字的能力有限。
Ⅳ 什麼是電
電的實質
電的現象無處不在,那麼電究竟是什麼呢?
電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形式,它是物質內所含的電子等載著流子運動時的一種能量表現形式。因此,從實質上講,電是一種能量,常稱作電能。
電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得到了極其廣泛的應用,如通電後可以使電燈發光或電爐發熱(稱電的熱效應);可以使電動機轉動(稱電的動力效應);可以進行電解(稱電的化學效應);電磁鐵會產生強大的吸引力(稱電的磁效應)等等。可見,電具有許多功能,它可以轉化為其他多種形式的能量,因而,人們通常把以電功率表示的電能稱為電力。
要想從本質上進一步弄懂電究竟是什麼,必須先了解物質的電結構。近代科學的大量實驗證明,任何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又由保持原物質屬性的原子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內還包含有質子與中子。
由於中子不帶電,但質子帶正電,所以原子核帶正電,而電子則帶負電。正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與電子所帶的負電數量相等,因而平常原子(乃至物質)便不顯帶電狀態。電子圍繞著原子核按一定軌道運轉,好像宇宙天體中的太陽系裡各行星與太陽間的關系那樣,處在外層軌道上的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聯系比較薄弱。當電子在外界因素(如光、熱、外力等)的影響下獲得了一定能量後,就可能會脫離原子核對它的吸引與束縛而跑出軌道成為自由電子,使該物體因缺少了負電而呈現帶正電的狀態,另一種獲得了自由電子的物體則帶負電。
電學發展簡史
「電」的詞語在西方是從希臘文「琥珀」一詞轉意而來的,在中國則是從雷閃現象中引出來的。自18世紀中葉以來,對電的研究逐漸開展起來。人類對電的每項重大發現都引起廣泛的實用研究,從而促進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現今,人類生活、科學技術活動以及物質生產活動都離不開電,難以想像沒有電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某些帶有專門知識的研究內容逐漸獨立,形成專門的學科,如電子學、電工學等。電學又可稱為電磁學,是物理學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基礎性學科。
有關電的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早在公元前585年,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已記載了用木塊摩擦過的琥珀能夠吸引碎草等輕小物體,後來又有人發現摩擦過的煤玉也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能力。在以後的2000多年中,這些現象僅僅被看成與磁石吸鐵一樣,屬於物質具有的性質,此外沒有什麼其他重大的發現。
1600年,英國物理學家吉伯發現,不僅琥珀和煤玉摩擦後能吸引輕小物體,而且相當多的物質經摩擦後也都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約在1660年,馬德堡的蓋利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摩擦起電機。
18世紀,電的研究迅速發展起來。1729年,英國的格雷在研究琥珀的電效應是否可傳遞給其他物體時,發現導體和絕緣體的區別:金屬可導電,絲綢不導電,並且他第一次使人體帶電。格雷的實驗引起法國學者迪費的注意。1733年,迪費發現絕緣起來的金屬也可摩擦起電,因此他得出所有物體都可摩擦起電的結論。他把玻璃上產生的電叫做「玻璃的」,琥珀上產生的電與樹脂產生的相同,叫做「樹脂的」。他得出:帶相同電的物體互相排斥;帶不同電的物體彼此吸引。
1745年,荷蘭萊頓的穆申布魯克發明了能「保存」電的萊頓瓶。萊頓瓶的發明為電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條件,它對於電的知識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差不多同時,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做了許多有意義的工作,使得人們對電的認識更加豐富。1747年,他根據實驗提出電是一種流體,且具有不凡特性:在正常條件下電是以一定的量存在於所有物質中的一種元素;電跟流體一樣,摩擦的作用可以使它從一物體轉移到另一物體,但不能創造;任何孤立物體的電總量是不變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電荷守恆定律。他把摩擦時物體獲得的電的多餘部分叫做正電,物體失去電而不足的部分叫做負電。從此,對這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不同的帶電狀態給定了正式名稱。接著在1752年震撼世界的「風箏實驗」的成功,驗證了雷與電的內在關系。18世紀後期開始了電荷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1776年,普里斯特利發現帶電金屬容器內表面沒有電荷,猜測電力與萬有引力有相似的規律。1769年,魯賓孫通過作用在一個小球上電力和重力平衡的實驗,第一次直接測定了兩個電荷相互作用力與距離二次方成反比。1773年,卡文迪什推算出電力與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他的這一實驗是近代精確驗證電力定律的雛形。1782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成功研製了蓄電池。雖然這類電源十分原始,但電池的發明,卻是由靜電發展到動電的重大突破,並促使電的研究得到迅速的發展。
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設計了精巧的扭秤實驗,直接測定了兩個靜止點電荷的相互作用力與它們之間的距離二次方成反比,與它們的電量乘積成正比的庫侖定律,庫侖的實驗得到了世界的公認,從此電學的研究開始進入科學行列。
化學電源發明後,很快發現利用它可以做出許多不尋常的事情。1800年,卡萊爾和尼科爾森用低壓電流分解水;同年裡特成功地從水的電解中搜集了兩種氣體,並從硫酸銅溶液中電解出金屬銅;1807年,戴維利用龐大的電池組先後電解得到鉀、鈉、鈣、鎂等金屬;1811年,戴維利用2000個電池組成的電池組製成了碳極電弧;從19世紀50年代起它成為燈塔、劇院等場所使用的強烈光電源,直到19世紀70年代才逐漸被愛迪生發明的白熾燈所代替。此外伏打電池也促進了電鍍的發展,電鍍是1839年由西門子等人發明的。
雖然早在1750年,富蘭克林已經觀察到萊頓瓶放電可使鋼針磁化,甚至更早在1640年,已有人觀察到閃電使羅盤的磁針發生旋轉,但到19世紀初,科學界仍普遍認為電和磁是兩種獨立的作用。與這種傳統觀念相反,丹麥的自然哲學家奧斯特接受了德國哲學家康德和謝林關於自然力統一的哲學思想,堅信電與磁之間有著某種聯系。1807年,丹麥學者奧斯特發現了導體通電後,它附近的小磁針就會發生偏轉的現象,結果證實了這種使磁針偏轉的電流具有磁效應。他斷言當導體中有電流通過時,周圍就會伴有磁場產生。這一電能生磁的重大發現,揭示了電現象與磁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奠定了電磁學研究領域的基礎。電流磁效應的發現開拓了電學研究的新紀元。
電流磁效應的發現打開了電的應用的新領域。1825年,斯特金發明電磁鐵,為電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1833年,高斯和韋伯製造了第一台簡陋的單線電報;1837年,惠斯通和莫爾斯分別獨立發明了電報機,莫爾斯還發明了一套電碼,利用他所製造的電報機可通過在移動的紙條上打上點和短橫線來傳遞信息。1861年,貝爾發明了電話,作為收話機,它仍用於現代,而其發話機則被愛迪生發明的碳發話機以及休士發明的傳聲器所改進。
法拉第在電磁感應的基礎上制出了第一台發電機。此外,他把電現象和其他現象聯系起來廣泛進行研究。1882年,法國物理學家安培提出了關於電流使磁針受到力作用的電動力學原則,以及如何判定由電流產生磁場方向的安培右手定則(右螺旋定則)。它指出了電與磁既具有同一性,且電磁作用應採用「電流的相互作用」這一提法加以統一描述。1826年,英國愛爾蘭的著名物理學家歐姆,在電流的研究中引入了電阻這一概念,在進行了大量實驗後終於發現了控制電流的規律,歸納出了著名的歐姆定律:在任一通有電流的閉合電路中,電流強度與電動勢成正比、而與電路總電阻成反比。後經另一位德國科學家基爾霍夫(也曾譯為克希荷夫)進一步的研究,又提出了解決任意電路、特別是復雜電路的節點電流定律與迴路電壓定律。1827年,美國科學家亨利研製成功了強力電磁鐵,並採用圓筒形線圈進行試驗,來觀察一個迴路中接通與切斷電流時的火花變化,從而發現並提出了自感現象。1828年,德國科學家高斯設計製成了測磁針、磁側角計等,並採用磁偏角、磁傾角和磁強度這三個要素來描述地磁。1831年8月,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法拉第,在進行了長達9年的反復研究後,終於發現了磁也能生電的規律,即動磁生電的規律,進一步明確了電與磁的關系並提出了磁力線概念。正是這項電磁感應的偉大發現,為後來發電機等電氣設備的發明奠定了理論基礎。1833年,俄國科學院院士楞次在其論文中闡述了磁場的變化不能突變的觀點,並說明這是由於受感應電動勢的反抗作用而引起的,因而,楞次定律又被人們稱為電磁慣性定律。同時由此,他提出了確定感應電動勢方向的楞次定則,它比用右手定則判定感應電動勢方向具有更加普遍的意義。此外,他與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幾乎同時在不同地點發表了關於電流熱效應的研究成果,即電阻上產生的熱量與所通過電流的平方、電阻大小及通電時間三者成正比,後人稱之為焦耳—楞次定律或簡稱焦耳定律。1833年,法拉第成功地證明了摩擦起電和伏打電池產生的電相同,1834年發現電解定律,1845年發現磁光效應,並解釋了物質的順磁性和抗磁性,他還詳細研究了極化現象和靜電感應現象,並首次用實驗證明了電荷守恆定律。
1856年,英國科學家麥克斯韋除把庫侖定律、安培定律及法拉第定律綜合起來外,還提出了所謂位移電流的概念。在原有電磁學理論中引進了場的概念,並建立了麥克斯韋電磁場(微分)方程,這是電學發展史上又一光輝的里程碑。他認為是由於空間里某種稱為以太的物質傳播了電磁力,從而否定了名噪一時的牛頓超距作用。1873年,他又用過渡方程說明了在空間里隨時間變化的電場和磁場是相互依存的。認為變化的電場性質能產生磁場,反之也是這樣,從而推論出電磁場將以光速在真空里傳播能量及光的電磁質。1887年,德國科學家赫茲成功地進行了用人工方法產生電磁波的實驗,從而證實了麥克斯韋預言的正確性。
電磁感應的發現為能源的開發和廣泛利用開創了嶄新的前景。1866年,西門子發明了可供實用的自激發電機;19世紀末實現了電能的遠距離輸送;電動機在生產和交通運輸中得到廣泛使用,從而極大地改變了工業生產的面貌。
麥克斯韋認為,變化的磁場在其周圍的空間激發渦旋電場;變化的電場引起媒質電位移的變化,電位移的變化與電流一樣可以在周圍的空間激發渦旋磁場。麥克斯韋明確地用數學公式把它們表示出來,從而得到了電磁場的普遍方程組——麥克斯韋方程組。法拉第的磁力線思想以及電磁作用傳遞的思想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888年,赫茲根據電容器放電的振盪性質,設計製作了電磁波源和電磁波檢測器,可以通過實驗檢測電磁波,測定了電磁波的波速。他還觀察到電磁波與光波一樣,具有偏振性質,能夠反射、折射和聚焦。從此,麥克斯韋的理論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麥克斯韋電磁理論通過赫茲電磁波實驗的證實,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電磁波的應用和研究。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的馬可尼分別實現了無線電信號的傳送。後來馬可尼將赫茲的振子改進為豎直的天線;德國的布勞恩進一步將發射器分為兩個振藕線路,為擴大信號傳遞范圍創造了條件。1901年,馬可尼第一次建立了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聯系。電子管的發明及其在線路中的應用,使得電磁波的發射和接收都成為易事,推動了無線電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貝爾發明了電話,他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國專利局申請了電話專利權。
1896年,洛倫茲提出的電子論,將麥克斯韋方程組應用到微觀領域,並把物質的電磁性質歸結為原子中電子的效應。這樣不僅可以解釋物質的極化、磁化、導電等現象以及物質對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現象,而且還成功地說明了關於光譜在磁場中分裂的正常塞曼效應。此外,洛倫茲還根據電子論導出了關於運動介質中的光速公式,把麥克斯韋理論向前推進了一步。
在法拉第、麥克斯韋和洛倫茲的理論體系中,假定了有一種特殊媒質「以太」存在,它是電磁波的荷載者,只有在以太參照系中,真空中光速才嚴格地與方向無關,麥克斯韋方程組和洛倫茲力公式也只在以太參照系中才嚴格成立。這意味著電磁規律不符合相對性原理。關於這方面問題的進一步研究,導致了愛因斯坦在1905年建立了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建立不僅發展了電磁理論,並且對以後理論物理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隨著電力科學的不斷發展,人類自19世紀70年代起,在電力應用技術方面的發明創造也同時獲得了驚人的突破。1879年,美國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發明並多次改進了白熾燈,後又發明了熔絲(當時是用鋅絲)。愛迪生一生的各項發明創造,包括發電機、自動電報機、打字機、留聲機以及新型蓄電池等,對人類作出了不朽的貢獻。當時世界上已出現了單相交流電及單相同步發電機,但僅被應用在照明上。工業上用的交流電動機,最初也只是單相交流非同步電動機。由於不能自行啟動,它的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1881年,愛迪生發明了交流發電機,1882年,法國的蓋拉勒和英國的格布斯發明了磁路式變壓器。1888年,俄國工程師德布羅夫斯基和德爾伏創建了三相交流制。1889年,三相交流電由試驗到應用獲得成功,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條三相制線路。不久,三相發電機及電動機相繼問世,這就為三相交流制在世界上的普遍應用奠定了基礎。自1890年採用三柱鐵芯的三相變壓器問世後,三相非同步電動機就得到廣泛應用,工業動力便很快被它所代替。這就使得電能在工業生產上的應用獲得了迅速發展,並且逐步取代了蒸汽等動力源。到20世紀初,人類便結束了自1796年由英國瓦特發明蒸汽機起所開創的蒸汽時代,跨入了更為先進的電氣時代。可見就三相交流制應用技術及電力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來說,世界上從創造、試驗到普遍應用,至今還僅為一百多年的時間。
電場
電場,是電荷及變化磁場周圍空間里存在的一種特殊物質。電場這種物質與通常的實物不同,它不是由分子原子所組成,但它是客觀存在的。電場具有通常物質所具有的力和能量等客觀屬性。電場的力的性質表現為: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作用力,這種力稱為電場力。電場的能的性質表現為:當電荷在電場中移動時,電場力對電荷做功(這說明電場具有能量)。
Ⅳ 東成26型電錘用什麼規格鑽頭
普通四坑電錘頭
Ⅵ 20世紀中國的六項重大發明創造
1,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根據解密的資料,為了這顆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
2,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政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3,1965年,完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它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由於蛋白質和核酸兩類生物高分子有生命現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人工合成了第一個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便突破了一般有機化合物領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領域之間的界限,在人類認識生命現象的漫長過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後,合成胰島素工作的簡報發表於1965年《中國科學》(Science China)。
胰島素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結構與功能研究、晶體結構測定等結構生物學亦從此開始。多肽激素與類似物的合成,在闡明作用機理方面提供了嶄新的有效途徑,並為我國多肽合成制葯工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4,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5,1943年我國化學工程專家侯德榜創立侯氏制鹼法,是將氨鹼法和合成氨法兩種工藝聯合起來,同時生產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的方法。原料是食鹽水、氨氣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廠用水煤氣製取氫氣時的廢氣。此方法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克服了氨鹼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譽,得到普遍採用。變換氣制鹼的聯鹼工藝,是我國獨創,具有顯著的節能效果。
侯德榜是我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純鹼工業的創始人。他發明的「侯氏制鹼法」使合成氨和制鹼兩大生產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人類化學工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學術界也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
6,1975年5月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由王選教授等主持工作,綜合運用精深的數學、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歷經15個寒暑,研製開發成功「華光激光照排系統」,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對實現中國新聞出版印刷領域的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它引起當代世界印刷界的驚嘆,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6)創造26型二用電綞擴展閱讀:
侯氏制鹼法的發展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從歐洲進口純鹼的道路被阻斷,而當時壟斷中國純鹼市場的英國卜內門洋鹼公司卻囤積居奇,鹼價暴漲。看到這種情況,范旭東先生於1917年在實驗室成功制出了鹼。1920年成立「永利制鹼公司」,1922年請來侯德榜先生作為技術指導,他全身心的投入制鹼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於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
1924年8月,塘沽鹼廠正式投產。1926年,中國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把工廠遷到四川,新建了永利川西化工廠。
制鹼的主要原料是食鹽,也就是氯化鈉,而四川的鹽都是井鹽,要用竹筒從很深很深的井底一桶桶吊出來。由於濃度稀,還要經過濃縮才能成為原料,這樣食鹽成本就高了。另外,索爾維制鹼法的致命缺點是食鹽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說有30%的食鹽要白白地浪費掉,這樣成本就更高了,所以侯德榜決定不用索爾維制鹼法,而另闢新路。
他首先分析了索爾維制鹼法的缺點,發現主要在於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比分沒有利用上,只用了食鹽中的鈉和石灰中碳酸根,二者結合才生成了純鹼。食鹽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中的鈣結合生成了氯化鈣,這個產物都沒有利用上。
後來他終於想到,能否把索爾維制鹼法和合成氨法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制鹼用的氨和二氧化碳直接由氨廠提供,濾液中的氯化銨加入食鹽水,讓它沉澱出來。這氯化銨既可作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為化肥,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食鹽的利用率,還可以省去許多設備,例如石灰窯、化灰桶、蒸氨塔等。於是他又帶領技術人員,做起了實驗。一直進行了500多次試驗,還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才把試驗搞成功,使設想成為了現實。
這個制鹼新方法被命名為「聯合制鹼法」,它使鹽的利用率從原來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此外,污染環境的廢物氯化鈣成為對農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銨,還可以減少1/3設備,所以它的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索爾維制鹼法,從而開創了世界制鹼工業的新紀元。
Ⅶ 居民用電,怎麼劃分的一,二,三檔
居民階梯電價方案一覽:
1.第一檔 基本用電 覆蓋范圍:覆蓋80%居民的用電量 電價方案:保持穩定,不做調整
2.第二檔 正常用電 覆蓋范圍:覆蓋95%居民的用電量 電價方案:提價幅度不低於毎度5分錢
3.第三檔 高質量用電 覆蓋范圍:覆蓋100%居民的用電量 電價方案:每度提價3毛錢
4.免費檔 基本用電 覆蓋范圍:城鄉低保戶和五保戶 電價方案:每月提供10到15度免費電量
出台背景
長期以來,我國對居民電價採取低價政策。隨著我國能源供應緊缺、環境壓力加大等矛盾的逐步凸顯,煤炭等一次能源價格持續攀升,電力價格也隨之上漲,但居民電價的調整幅度和頻率均低於其他行業用電,居民生活用電價格一直處於較低水平。
從而造成用電量越多的用戶,享受的補貼越多。用電量越少的用戶,享受的補貼越少,既沒有體現公平負擔的原則,也不能合理體現電能資源價值,不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為了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引導居民合理用電、節約用電,有必要對居民生活用電實行階梯電價。
居民階梯電價是指將現行單一形式的居民電價,改為按照用戶消費的電量分段定價,用電價格隨用電量增加呈階梯狀逐級遞增的一種電價定價機制。
2011年11月,發改委宣布上調銷售電價和上網電價,並表示此次上調暫不涉及居民用電價格。同時還推出居民階梯電價的全國性指導意見,把居民每個月的用電分成三檔,並增加了針對低收入家庭的免費檔。
2012年3月28日,國家發改委表示將實施居民階梯電價方案,並提出80%的居民家庭電價保持穩定。
實行意義
實行階梯電價一方面可以促進節約用電,另一方面有利於用電公平。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今後中國居民用電價格總體上要逐步反映用電成本,同時兼顧不同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保證大多數居民電價基本穩定;用電少的居民少負擔,用電多的居民多負擔。
Ⅷ 請列舉三種節約用電的好方法
節約用電的方法很多。多年來,我國積累了豐富的節約用電經驗。主要方法有:
(1)節約用電是一項涉及面很廣的社會工作,應充分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大力宣傳節約用電的目的和意義。
(2)建立科學的耗電定額管理制度。定額管理是挖掘節電潛力的一項主要措施。
(3)節約用電是一項群眾性的工作,必須充分發動廣大群眾、開展群眾性的節電活動,調動社會上各方面的力量,為節約用電服務。
(4)為鼓勵和調動廣大群眾開展節約用電的積極性,必須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對在節電工作中做出成績和貢獻的個人和集體應給予獎勵;對浪費電能的個人或集體實行經濟制裁,做到獎懲分明。
(5)電能管理人員必須對企業用電狀況進行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針對用電浪費和不合理現象採取有效措施。
(6)認真總結和推廣各行各業創造和積累節電的先進技術及先進經驗。
常用的措施包括:推廣綠色照明技術、產品和節能型家用電器;降低發電廠用電和線損率,杜絕不明損耗;鼓勵余熱、余壓和新能源發電,支持清潔、高效的熱電聯產、熱電冷聯產和綜合利用電廠;推廣用電設備經濟運行方式;加快低效風機、水泵、電動機、變壓器的更新改造,提高系統運行效率;推廣高頻可控硅調壓裝置、節能型變壓器;推廣交流電動機調速節電技術;推行熱處理、電鍍、鑄鍛、制氧等工藝的專業化生產;推廣熱泵、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技術;推廣遠紅外線、微波加熱技術;推廣應用蓄冷、蓄熱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