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抬杠小發明

抬杠小發明

發布時間:2021-05-31 15:26:42

1. 「抬杠」一詞是怎麼來的

中國大陸的北方,很早就殘存著一種習俗,那就是所謂的「抬杠會」——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這一天,由身強力壯的人抬著竹杠,上面有轎子,一個伶牙俐齒的小丑坐在裡面。他們抬著竹杠和轎子在人群里穿梭,圍觀的人則和那個小丑隨機式的比賽鬥嘴,甚至用自認花巧的話來對罵。

這種「抬杠會」,在滿族進入中原後,成了中國人「抬杠」的起源。滿族作家文康在所著的通俗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三回里即曰:

——「只看孟子與告子兩個抬了半生的杠,抬到後來,也不過一個道得個『食色性也』,一個道得個『乃若其性,則可以為愈矣』。」

而這種「抬杠」,當然不限於清朝的時代,而是被今日的台灣所繼承,並發揚光大,成了「台灣口水」里最主要的成分,「抬杠」是一種借著機伶巧詐的嘴上工夫指責別人,而同時也閃避別人指責的文化習慣。「抬杠」是一種沒有任何建設性的口水浪費,它東拉西扯,似是而非。在最近這段期間,諸如「我是讀法律的,怎會知法犯法」、「我怎麼會為別人而犯法」、「我們收了玉皇宮的獻金,國民黨也有」……諸如此類的東拉西扯和胡亂放話,都是「抬杠」。

「抬杠」由東北的「抬杠會」而來

「抬杠」由東北的「抬杠會」而來。如果由人類普遍的語言及文化習慣史來考察,我們即會發現,每一個文明的語言發展過程里,它很長的時間都是「行動模式」的一種,而非「思考模式」的媒介。而所謂「行動模式」,它最初即是在兩軍對壘的戰爭里,在互射弓箭及矛槍之前,必然先有兩軍首領及士兵間的相互惡罵:

如果我們看《舊約》,即會發現大衛王打敗巨人戈里亞之前,乃是先有一場隔陣對罵,而後大衛王這個小孩子才抽冷子丟出他的石頭。

如果我們讀中國古代戰爭的章回小說,諸如《薛仁貴征東》、《盪寇志》……等,當會發現,在兩軍進入廝殺之前,主帥之間一定先有一場叫罵,而後罵輸的一方,立即叫一聲「廢話少說,留下命來」,開始放馬過來相殺。而這種情節絕非小說家的杜撰,正史里也有這樣的記載。

另外,由英國的英雄史詩《貝奧武夫》(Beowulf),我們也可看出,當時的維京人和薩克遜人的「馬爾頓戰役」,兩軍也是先隔著黑水河對罵,而後才開打。

這種場面在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凱撒大帝》里也同樣存在。

耍嘴皮子,用難聽的話對罵,乃是古代戰爭時「叫陣」的共同方式。但隨著人類的繼續發展,這種「叫陣」式的罵,開始被轉化成一種儀式性的嘴巴較量,在特定的時間會被允許,在儀式性的嘴巴較量里,人必須嘴巴及心術干凈、不得講臟話、不得胡亂鬼扯等禁忌都告松綁。這是「嘴巴假期」。

在古代希臘,即有所謂的「抬杠」(Logomachy),那是一種「語詞奸詐」(v<$>erbal subtleties)的比賽。在這個時候,人們允許講各式各樣的臟話和亂話。

而在16世紀之前的英國北方,主要是在蘇格蘭,以及北歐,也有一種儀式性的對罵,它也是「抬杠」(Flyting Fliting),它由北歐字 Flyta 變為古英文Flitan,然後再轉成後來的 Flyting。這也是一種講臟話和亂話的比賽,為了激怒對方,甚至連造謠攻訐都可以被容許。例如,有個冰島的主教即被罵成是「有九個私生子,但父親卻是他的助理」。這種「抬杠」,在北歐發展出了一種很獨特的「斯堪底亞臟話韻文敘事詩」(skaldic tirades of abusice verse),從裡面可以找到說臟話亂話的技術。文藝復興時代,荷蘭的批評巨人伊拉斯默士(Erasmus),有許多批評文章也用這種罵街的方式所寫,莎士比亞的《馴悍記》里也有這種抬杠罵街的表達方式。

挑釁對罵 曾是戰爭行為的一部分

由西方的發展,因而我們也可以認為,中國北方的「抬杠會」,應當也是同樣型態的語言比賽和「嘴巴假期」,除了「嘴巴假期」外,由東北的許多地方誌還顯示出元月十五日這天,有些地方甚至於還成了「偷竊假期」——凡偷小東西,在這天都哈哈一笑置之。

而除了上述「嘴巴假期」外,近代的另外一些新研究,還發現許多同樣的情況:例如,文化人類學家湯普遜(Donald F. Thompson),曾對澳大利亞昆士蘭約克角半島的原住民社會做過研究,就發現他們也有「嘴巴假期」的存在。在假期內,人們可以公開地講諸如性生殖器官、大便與尿尿、背叛、亂倫,甚至強暴、獸奸之類的罵人臟話,除了「嘴巴假期」外,在對罵的時候,如果罵得起勁,把自己的器官公開地袒露出來,也不會被人指責。

例如,在美國的黑人社會,也有這種「抬杠」的儀式性競賽。它被稱為「抬杠」(Dozens)或「臟抬杠」(Dirty dozens)。這里所謂的 Dozens,並不是指12個的「一打」,而是「牛鞭」(Bulldoze)字尾的挪用。

美國黑人的「抬杠」,起源於販奴之前非洲的「儀式性對罵」(Tuareg and Galla words-play)。這個習俗隨著他們被販為奴,而帶進到美國。由於這種對罵習俗里還包括了相罵之後儀式性的相互鞭打及斗毆,因而遂將「牛鞭」(Bulldoze)的字尾Doze抽離出來,稱為 Dozens,而後互打的成分減少,「鬥嘴」及「抬杠」的成分增多。至於「牛鞭」這個原來的字,在南北戰爭後意義被轉變。當時美國南方各地普遍出現白人恐怖主義者,他們以種種暴力阻止黑人在選舉時投票,因而被稱為 Bulldozer,1876年這個名稱首次出現。後來推土機被發明,又把這個字搶了過來使用。

抬杠鬥嘴 抬不過一個「理」字

綜上所述,由語言文化史的研究,我們已知道語言的使用過程中,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無論古希臘、古中國、古代歐洲,甚至非洲和伊斯蘭化之前的阿拉伯世界,語言的挑釁、對罵、詛咒等,都曾是戰爭行為的一部分。嘴巴是拳頭的延伸,嘴巴的奸巧邪惡加上拳頭的傷害,造就出了野蠻的過去。兩軍對壘,必然在開打前先來一陣叫罵鬥嘴,比氣勢、比凶惡,這乃是嘴巴做壞事的古老記錄。

而這種戰爭行為的嘴巴工夫,後來開始以一種文明殘跡的方式,變成儀式性的「抬杠」或「鬥嘴」,甚至還被轉化成俗民生活藝術里以耍嘴皮子為樂的活動,如中國的相聲、日本的「落語」(單口相聲)、「漫才」(兩人相聲),以及西方各種型態的「抬杠」(Flyting、Fliting、Dozens、Logomachy),它有的以粗取勝,有的以奸巧見長,有的則以刻薄損人為特色。在這種儀式性的「嘴巴假期」里,嘴巴不被當做思考及說理的工具,而是成了「鬥嘴」的「斗」。

而對這種嘴巴工夫,《紅樓夢》第六十五回里,倒是有一句重要的話:「三人抬不過一個理字去」,意思是說縱使三個嘴巴奸巧的人在那裡東拉西扯的「抬杠」,它也抬不過一個「理」字。意思也就是說,只有「理」才是最大,再多奸巧狡猾的嘴,也無法大過「理」。

而問題在於,做為文明殘跡之一的「抬杠」和「鬥嘴」等「嘴巴假期」的工夫,一般都只被保存在特定的時間或特定的地點,讓它成為一種鄉愁式的消遣。但在台灣,由於種種因素的湊合,它卻成了一種文明發展史隔代遺傳所造成的「返祖現象」(Atavism),我們的政治又變回到「抬杠」及「鬥嘴」,它天天都是「嘴巴假期」,每個人都成了東北地區「抬杠會」上坐在轎子里的那個奸巧伶俐的小丑。

「抬杠」和「鬥嘴」,乃是人類歷史語言行為里非常值得研究和反省的課題,對舉島皆被口水淹沒的台灣,由「抬杠會」變成「抬杠」所代表的種族退化現象,或許更值得我們警惕

2. 為什麼說「抬杠」

「抬杠」由東北的「抬杠會」而來。

中國大陸的北方,很早就殘存著一種習俗,那就是所謂的「抬杠會」——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這一天,由身強力壯的人抬著竹杠,上面有轎子,一個伶牙俐齒的小丑坐在裡面。他們抬著竹杠和轎子在人群里穿梭,圍觀的人則和那個小丑隨機式的比賽鬥嘴,甚至用自認花巧的話來對罵。

這種「抬杠會」,在滿族進入中原後,成了中國人「抬杠」的起源。滿族作家文康在所著的通俗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三回里即曰:

——「只看孟子與告子兩個抬了半生的杠,抬到後來,也不過一個道得個『食色性也』,一個道得個『乃若其性,則可以為愈矣』。」

而這種「抬杠」,當然不限於清朝的時代,而是被今日的台灣所繼承,並發揚光大,成了「台灣口水」里最主要的成分,「抬杠」是一種藉著機伶巧詐的嘴上工夫指責別人,而同時也閃避別人指責的文化習慣。「抬杠」是一種沒有任何建設性的口水浪費,它東拉西扯,似是而非。在最近這段期間,諸如「我是讀法律的,怎會知法犯法」、「我怎麼會為別人而犯法」、「我們收了玉皇宮的獻金,國民黨也有」……諸如此類的東拉西扯和胡亂放話,都是「抬杠」。

在古代希臘,即有所謂的「抬杠」(Logomachy),那是一種「語詞奸詐」(v<$>erbal subtleties)的比賽。在這個時候,人們允許講各式各樣的臟話和亂話。

而在16世紀之前的英國北方,主要是在蘇格蘭,以及北歐,也有一種儀式性的對罵,它也是「抬杠」(Flyting Fliting),它由北歐字 Flyta 變為古英文Flitan,然後再轉成後來的 Flyting。這也是一種講臟話和亂話的比賽,為了激怒對方,甚至連造謠攻訐都可以被容許。例如,有個冰島的主教即被罵成是「有九個私生子,但父親卻是他的助理」。這種「抬杠」,在北歐發展出了一種很獨特的「斯堪底亞臟話韻文敘事詩」(skaldic tirades of abusice verse),從裡面可以找到說臟話亂話的技術。文藝復興時代,荷蘭的批評巨人伊拉斯默士(Erasmus),有許多批評文章也用這種罵街的方式所寫,莎士比亞的《馴悍記》里也有這種抬杠罵街的表達方式。

挑釁對罵 曾是戰爭行為的一部分

由西方的發展,因而我們也可以認為,中國北方的「抬杠會」,應當也是同樣型態的語言比賽和「嘴巴假期」,除了「嘴巴假期」外,由東北的許多地方誌還顯示出元月十五日這天,有些地方甚至於還成了「偷竊假期」——凡偷小東西,在這天都哈哈一笑置之。

在美國的黑人社會,也有這種「抬杠」的儀式性競賽。它被稱為「抬杠」(Dozens)或「臟抬杠」(Dirty dozens)。這里所謂的 Dozens,並不是指12個的「一打」,而是「牛鞭」(Bulldoze)字尾的挪用。

美國黑人的「抬杠」,起源於販奴之前非洲的「儀式性對罵」(Tuareg and Galla words-play)。這個習俗隨著他們被販為奴,而帶進到美國。由於這種對罵習俗里還包括了相罵之後儀式性的相互鞭打及斗毆,因而遂將「牛鞭」(Bulldoze)的字尾Doze抽離出來,稱為 Dozens,而後互打的成分減少,「鬥嘴」及「抬杠」的成分增多。至於「牛鞭」這個原來的字,在南北戰爭後意義被轉變。當時美國南方各地普遍出現白人恐怖主義者,他們以種種暴力阻止黑人在選舉時投票,因而被稱為 Bulldozer,1876年這個名稱首次出現。後來推土機被發明,又把這個字搶了過來使用。

抬杠鬥嘴 抬不過一個「理」字

而這種戰爭行為的嘴巴工夫,後來開始以一種文明殘跡的方式,變成儀式性的「抬杠」或「鬥嘴」,甚至還被轉化成俗民生活藝術里以耍嘴皮子為樂的活動,如中國的相聲、日本的「落語」(單口相聲)、「漫才」(兩人相聲),以及西方各種型態的「抬杠」(Flyting、Fliting、Dozens、Logomachy),它有的以粗取勝,有的以奸巧見長,有的則以刻薄損人為特色。在這種儀式性的「嘴巴假期」里,嘴巴不被當做思考及說理的工具,而是成了「鬥嘴」的「斗」。

而對這種嘴巴工夫,《紅樓夢》第六十五回里,倒是有一句重要的話:「三人抬不過一個理字去」,意思是說縱使三個嘴巴奸巧的人在那裡東拉西扯的「抬杠」,它也抬不過一個「理」字。意思也就是說,只有「理」才是最大,再多奸巧狡猾的嘴,也無法大過「理」。

而問題在於,做為文明殘跡之一的「抬杠」和「鬥嘴」等「嘴巴假期」的工夫,一般都只被保存在特定的時間或特定的地點,讓它成為一種鄉愁式的消遣。但在台灣,由於種種因素的湊合,它卻成了一種文明發展史隔代遺傳所造成的「返祖現象」(Atavism),我們的政治又變回到「抬杠」及「鬥嘴」,它天天都是「嘴巴假期」,每個人都成了東北地區「抬杠會」上坐在轎子里的那個奸巧伶俐的小丑。

「抬杠」和「鬥嘴」,乃是人類歷史語言行為里非常值得研究和反省的課題,對舉島皆被口水淹沒的台灣,由「抬杠會」變成「抬杠」所代表的種族退化現象,或許更值得我們警惕!

3. 如何看待「給我一個杠精我可以撬動整個世界」這句話

互聯網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它把所有的信息匯於一處、讓我們每個人都能看到世界上發生的事情,也讓遠在天邊的人可以互相交流。不過互聯網在帶來交流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借著互聯網的虛擬性隨處亂懟的的人-杠精

這種人真的很煩,這沒毛病。但是如果你和這種人一般見識,那就不太明智了。人家就是為了杠而杠,你和人家杠,人家還巴不得呢。所以說,對付這種人,要麼不管,要麼甩一句很乾脆的話然後不管。和杠精談話,人家收貨的是良好的自我感覺,你失去的是好心情和大把的時間。這肯定不值嘛。

而對於那些身上有杠精潛質的同學們,我想說:其實你們在杠的時候也沒有收獲到任何東西。因為你們在為杠而杠,想要的只有一點點虛無縹緲的優越感和存在感。不僅如此,你們還會在杠的過程中養成上綱上線的性格。所以說,與其在互聯網上浪費時間,還不如擁抱生活,在生活中尋找生活的意義。

杠精們其實也很可悲,他們也許是在現實中失意才到網路中尋找滿足的。不管怎樣,杠精的毛病要改、不要有,也不要和杠精爭論。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

4. 「抬杠」是什麼意思怎麼來的

「抬杠」由何而來?

兩個人爭論不休,各持己見,誰也不肯服輸。老北京人稱之為「抬杠」。其實,「抬杠」跟爭論沒有關系,而是跟死人大有關系。何有此說?這還要從老北京的一個行業說起。

解放前,北京城裡有開「棚鋪」者,生意興隆。有錢人凡有「紅白喜事」,必請「棚鋪」來家搭制席棚、扎綵牌樓。辦紅喜事有「棚鋪」負責出租四抬或八抬花轎,並有司儀負責操辦,力求熱鬧非凡。要是辦「白喜事」可就不那麼簡單了。兒孫成群的大宅門,絕對要比辦「紅喜事」還要風光,以顯示光宗耀組的氣派。柏木棺材要三十二杠來抬。當時最高的儀規是六十四杠,只有皇親國戚才配受用。大概人們只聽說過「八抬大轎」。何為八抬?這轎子的左右各有兩根轎桿,小轎子由兩人一前一後抬著。大一點的轎子,要在兩根主轎桿的前後各穿付桿,兩個人抬前面的付桿,兩個人抬後面的付桿,這叫四抬轎子。八抬大轎就是在兩根長轎桿的兩端再橫著綁根桿子,橫桿的兩端綁繩子,上面再穿杠子,兩個人抬左前方的杠子,兩個人抬右前方的杠子;左後方和右後方如是,八個人抬才叫「八抬大轎」。出殯用的三十二杠,抬的不是轎子,而是棺材。左右兩根大杠有一尺來粗丈二長。棺材綁在大杠上,前、後、左、右各有八個人抬,由「杠頭」指揮同時起轎。

這兩根大杠上的棺材還要罩上黑緞子面金線綉的「蟒罩」。皇帝用的是黃緞子面由五綵線綉的「龍罩」。 蟒和龍的區別在爪上,蟒為四指,龍為五指。蟒罩的頂端有藍色「寶頂」,遠遠看去頗像個方型的天壇祈年殿。這三十二杠的大轎前面還有龐大的儀仗隊,隊前是倒退著走的孝子,帔麻戴孝的孝子由「杠頭」攙扶著。孝子左手捧著「哭喪棒」,右手舉著「招魂幡」。 第二位是帔麻戴孝的孝婦,手裡捧著個飯盆。再後面就是抬「紙扎」的。由「棚鋪」負責用秫秸和葦秸紮成「紙扎」,表麵糊宣紙並塗以重彩的「童男童女」象徵著殉葬者。還有紙扎的牛、羊、馬、車 …… 。這些都將被燒掉,以示被死者帶到天國去了。三十二杠的欞轎由「杠頭」指揮,高喝一聲:「起轎——!」孝婦隨之將手中的飯罐子摔碎在地下,這就寓示著「飯碗被砸了」!

在「棚鋪」里,「搭棚扎彩」的有專職的技術人員。而「抬杠」的人,大部分都是臨時雇來的貧苦市民。「杠頭」事先叮嚀,沒有命令,誰也不能「撂肩」。如有一人堅持不住中途放下杠子,這三十二杠的欞轎就會全部趴架。「抬杠」本是美差,不但有美餐還有小費,所以「抬杠」的人各個堅守崗位。「抬杠」一詞就源於此處,後來,老北京人就把爭論不休的人稱之為「抬杠」。而「抬死杠」、「死抬杠」 的拌嘴人,的確誰也不肯放棄自己的崗位。現在,北京城裡早就沒有「棚鋪」這個行業了,但「抬杠」的人還是到處都有。

5. 尋找短篇雙人相聲

甲:忽冷忽熱愛感冒,陰天下雨怎知道,今天我來說一段,梁山好漢替天來行
道。話說…..
乙:停。你在這的巴的巴的巴的巴的干嗎那?
甲:說評書
乙:照你這樣子說呀!一輩子也火不了啊!
甲:我也不想火
乙:不想火你學善田芳,把嗓子鱉的比腰都粗!要想火你找我,我免費為你包裝。
甲:嘿,我正讒的流口水,這就冒出塊炸雞腿——想都不敢想著美事。
乙:我有個新創意,在你的評書里插點廣告。
甲:你打住吧你。知道觀眾們有四大討厭嗎?
乙:什麼四大討厭?
甲:貨攤擺上人行道,夜伴歌廳嗷嗷叫,相聲不逗自己笑,電視劇裡面插—廣—告!
乙:那時他們插的不巧妙,要是我給你的評書中插廣告,保你一夜走紅。明天一早,你將與明星齊名。
甲:和大宛同步。
乙:星光耀眼。奪人耳目。
甲:大幅偏偏,別有風度。
乙:不敢說你是妙齡少女的偶像。
甲:我也會成為中老年人的嘔吐。
乙:什麼呀!你還說你的武松打虎,我站在你的身後,我已拍你你就定格。在一拍你就接著說。
甲:好我們來一回!
甲:話說。
乙:(拍甲)
甲:我還沒開書呢你就插廣告阿!
乙:不插廣告你能火嗎?——Hi!廣告過後不要走開,誰的評書最精彩,請看超級大帥才!(拍甲)
甲:話說武松武二郎,這一天來到陽谷縣經內,見前方有一小酒館,撲塄塄酒氣飄白,上寫五個大字。
乙:(拍甲)北國夜總會,北國夜總會超強的設施,一流的服務,您在燈紅酒綠中享樂,您在輕歌曼舞中陶醉,歡迎光臨北國夜總會!(拍甲)
甲:我說到哪拉
乙:五個大字嘛
甲:對,旗上寫五的大字——北國夜總會。
乙:阿!這武松還哪都去!
甲:是三碗不過崗!
乙:對
甲:武松來到店內高聲叫道。店家可有什麼好吃的來填飽俺的肚皮。客爺這是本店最好的牛肉。請您品嘗。
乙:(拍甲)精選的牛肉,精選的辣椒,精選的配料。熬啊,熬啊,熬啊,熬啊,終於熬成了阿香婆香辣牛肉醬。(拍甲)
甲:這武松正與阿香婆說笑。
阿!這武松還認識阿香婆吶!
甲:武松邊吃牛肉邊說道:店家拿酒來!小二連忙端來美酒,屋裡頓時酒香四溢,武松端起酒碗是咚咚咚咚咚咚咚。
乙:(拍甲)中國人喝中國的XO(拍甲)
甲:這武松喝了一碗又以碗。
乙:(拍甲)喝了貴源腎寶,他好我也好。(拍甲)
甲:以連幹了十八碗。武松的臉上是微微泛紅。
乙:(拍甲)咋地了哥們叫人給煮了。
甲:沒事感冒發燒。
乙:(拍感冒發燒我有絕招,整點亦服芬吧。(拍甲)
甲:這武松!(甲被乙拍倒)你這是武松打虎還是你打我!
乙:哎!不插廣告沒效益,我怎麼包裝你?
甲:你這個道理我明白,可咱們這是藝術。我代表我們全家老小求求你,就叫武松先把老虎打死吧!
乙:好打虎之前沒廣告了阿!
甲:好,武松提起哨棒,直奔景陽崗,大約走了四五里路,武松就覺得酒勁上壯,渾身不適。
乙:(拍甲)每月總有幾天不適的感覺。
甲:你這什麼亂七八糟的。打虎之前不是沒廣告了嗎?
乙:哎喲!忘了!
甲:前面不遠有一塊大青石,武松走了過去是倒頭便睡,突然耳邊惡風襲來。樹林中竄出一頭斑斕猛虎。這頭虎,頭似白銅眼賽銅鈴。張開血盆大口,露出利齒鋼牙。這口牙,牙好,嘿胃口就好,身體倍棒,吃嘛嘛香…………
乙:你這是怎麼啦
甲:我掉溝里啦。
甲:武松抓起老虎的頂瓜皮是舉拳便打。老虎呀!要死要活快說快講?
乙:(拍甲)我讓你說出來,讓你說出來。難言之隱一貼了知,榮昌亢泰,貼肚臍治痔瘡,專治內痔外痔混和痔,擁有真是好福氣耶!
甲:去……

這個不算太長吧,你試試

6. 「抬杠」一詞是怎麼來的

「抬杠」由何而來?

兩個人爭論不休,各持己見,誰也不肯服輸。老北京人稱之為「抬杠」。其實,「抬杠」跟爭論沒有關系,而是跟死人大有關系。何有此說?這還要從老北京的一個行業說起。

解放前,北京城裡有開「棚鋪」者,生意興隆。有錢人凡有「紅白喜事」,必請「棚鋪」來家搭制席棚、扎綵牌樓。辦紅喜事有「棚鋪」負責出租四抬或八抬花轎,並有司儀負責操辦,力求熱鬧非凡。要是辦「白喜事」可就不那麼簡單了。兒孫成群的大宅門,絕對要比辦「紅喜事」還要風光,以顯示光宗耀組的氣派。柏木棺材要三十二杠來抬。當時最高的儀規是六十四杠,只有皇親國戚才配受用。大概人們只聽說過「八抬大轎」。何為八抬?這轎子的左右各有兩根轎桿,小轎子由兩人一前一後抬著。大一點的轎子,要在兩根主轎桿的前後各穿付桿,兩個人抬前面的付桿,兩個人抬後面的付桿,這叫四抬轎子。八抬大轎就是在兩根長轎桿的兩端再橫著綁根桿子,橫桿的兩端綁繩子,上面再穿杠子,兩個人抬左前方的杠子,兩個人抬右前方的杠子;左後方和右後方如是,八個人抬才叫「八抬大轎」。出殯用的三十二杠,抬的不是轎子,而是棺材。左右兩根大杠有一尺來粗丈二長。棺材綁在大杠上,前、後、左、右各有八個人抬,由「杠頭」指揮同時起轎。

這兩根大杠上的棺材還要罩上黑緞子面金線綉的「蟒罩」。皇帝用的是黃緞子面由五綵線綉的「龍罩」。 蟒和龍的區別在爪上,蟒為四指,龍為五指。蟒罩的頂端有藍色「寶頂」,遠遠看去頗像個方型的天壇祈年殿。這三十二杠的大轎前面還有龐大的儀仗隊,隊前是倒退著走的孝子,帔麻戴孝的孝子由「杠頭」攙扶著。孝子左手捧著「哭喪棒」,右手舉著「招魂幡」。 第二位是帔麻戴孝的孝婦,手裡捧著個飯盆。再後面就是抬「紙扎」的。由「棚鋪」負責用秫秸和葦秸紮成「紙扎」,表麵糊宣紙並塗以重彩的「童男童女」象徵著殉葬者。還有紙扎的牛、羊、馬、車 …… 。這些都將被燒掉,以示被死者帶到天國去了。三十二杠的欞轎由「杠頭」指揮,高喝一聲:「起轎——!」孝婦隨之將手中的飯罐子摔碎在地下,這就寓示著「飯碗被砸了」!

在「棚鋪」里,「搭棚扎彩」的有專職的技術人員。而「抬杠」的人,大部分都是臨時雇來的貧苦市民。「杠頭」事先叮嚀,沒有命令,誰也不能「撂肩」。如有一人堅持不住中途放下杠子,這三十二杠的欞轎就會全部趴架。「抬杠」本是美差,不但有美餐還有小費,所以「抬杠」的人各個堅守崗位。「抬杠」一詞就源於此處,後來,老北京人就把爭論不休的人稱之為「抬杠」。而「抬死杠」、「死抬杠」 的拌嘴人,的確誰也不肯放棄自己的崗位。現在,北京城裡早就沒有「棚鋪」這個行業了,但「抬杠」的人還是到處都有。

7. 1975年的女人是不是都絕情

這個問題問得真有意思。問之前,你自己動過腦子嗎??

8. 有誰知道小發明家的故事

小小發明家的故事

小發明並不神秘,它就在我們身邊,從學習、工作用品到生活日常用品,這些小發明看似簡單,卻帶給我們實實在在的好處。梅列區青山小學二年級的廖靜怡和四年級的黃文瑾發明的「記憶鑰匙」和「多功能吸塵器」,就是看似簡單但實用的小發明,在去年福建省舉辦的第24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這兩位小學生的小發明都獲得了省級三等獎。
走進這兩位小女孩身邊,我們發現她們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善於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勤思考、勤鑽研,勇於去探索、去實踐。
廖靜怡:凡事總喜歡問個「為什麼」
今年二年級的廖靜怡參加比賽的時候才6周半,是此次比賽中年齡最小的選手。活潑可愛的她從小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凡事總愛問個為什麼。爸爸是三鋼的高級工程師,在靜怡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放學後,爸爸總會將女兒接到單位,給女兒講解一些工程原理的知識,那時的她對爸爸的講解似懂非懂,但也聽得如痴如醉。或許是受了爸爸的影響,靜怡從小養成了「動手」的習慣,手中經常擺弄一些小玩意兒,有事沒事地經常與爸爸「抬杠」。比如:洋娃娃為什麼會唱歌、玩具手槍為什麼能夠發聲發光等等。
對於自己的小發明「記憶鑰匙」,她羞澀地說:「因為奶奶的記憶力不好,常常走到樓下就忘了有沒有反鎖門,老是要重新回家確認,所以我就想能不能發明一種鑰匙,反鎖了門以後就有個記號。」
靜怡把想法首先告訴了爸爸,又在一次學校發下的發明設想表格里,把想法告訴了老師。數學老師林愛貞了解情況後,立即到靜怡家裡和家長溝通,爸爸和老師都肯定了靜怡的想法。有了爸爸和老師的支持,靜怡勁頭十足,每天一做完作業,她就和爸爸開始研究如何把想法變成現實。
想法雖好,可操作起來並不容易。該如何入手呢?一次偶然的機會,靜怡從圓珠筆上找到了靈感,「一按筆帽圓珠筆的筆芯就露出來了,再一按,筆芯就縮回去了,我想我的記憶鑰匙應該和圓珠筆的原理差不多。」一開始,靜怡說想法,爸爸就在旁邊按照她的意思畫草圖,身為機械方面的爸爸經常為女兒豐富的想像力驚嘆。
第一份草圖基本成型。按照女兒的意思,爸爸的設計草圖顯示在鑰匙里裝一個圓環,這個圓環上有一個紅點,當鑰匙上的小圓孔顯示紅色就是反鎖。設計看似成功了,但是靜怡卻不滿意。「鑰匙里裝的顯示配件是圓環,這樣紅點要轉一圈或者半圈才能看到,我想能不能把配件設計成方形的,讓它在顯示區域直接從左邊到右邊,這樣就更快更方便了。」靜怡再一次向爸爸提出了建議,爸爸按照靜怡的意見再一次做了修改。
當爸爸拿出設計稿時,只有6周歲的靜怡根本無法完全理解。爸爸、靜怡和老師討論了好幾次,把深奧的設計術語改編成幼兒可以理解的語言。2009年3月,記憶鑰匙的設計稿終於出爐了,並被學校報送到省里參加24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最終獲得省級三等獎的好成績。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第一項發明給廖靜怡帶來了信心和樂趣,加上與生俱來的天賦,讓她產生了許多創造設想。靜怡告訴記者,最近她又有了一個新想法,想發明自動鎖門器。
黃文瑾:小才女的發明之路
和廖靜怡不同的是,10歲的黃文瑾顯得比較內向些,但她又是一個很有想法善於觀察的女孩。
文瑾的媽媽是三鋼幼兒園的老師。擅長繪畫的媽媽從小培養女兒畫畫的興趣,讓文瑾養成了細致觀察的好習慣。無論花開了、燕子飛來了,文瑾都會第一個發現,畫畫,賦予了她更多感悟美的能力,也給她的發明創造提供了更多的靈感。
文瑾告訴記者,發明「多功能吸塵器」目的是為了減輕媽媽做家務的負擔。由於家中天花板及一些高的地方死穴較多,媽媽每次都要爬上爬下很是辛苦,孝順的她就突發奇想,能否在自家的吸塵器上安裝一個適合在高空操作的吸頭,這樣只要站在地上,就能夠輕松將高地方的灰塵一吸而盡。
每年的5月份是青山小學的科技月,學校都會鼓勵學生拿出創意和老師一起進行探討。活動中,黃文瑾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陳素青老師,在得到老師的肯定和家人的贊同後,文瑾和媽媽就開始研究製作的每個細節,並和陳素青老師反復溝通。
製作多功能吸塵器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製作的材料,經過觀察對比,文瑾覺得家裡平時不用的大號可樂瓶有和吸塵器相似的地方,於是她和媽媽商量著截取瓶口的那一段來製作成吸塵器的口。就這樣一個一個細節的琢磨,文瑾和媽媽一起收集了幾個大號的可樂瓶、PVC管、空心管、廢舊的吸塵器吸頭、一個小型的家用吸塵器,開始製作「多功能吸塵器」。
文瑾說,這個發明最有意思也最難琢磨的地方就是製作空中吸塵器的吸柄,首先要在已經截好的可樂瓶瓶口內塞入廢舊的吸塵器的吸頭,再找一根直徑與瓶口相同的PVC管(空心管)插入瓶口固定,在PVC管約30厘米處把管截開,用一截可活動的彎管連起來,這樣PVC管就能活動了。她說,PVC管子能活動,媽媽擦日光燈的時候就方便多了,擦日光燈管時將PVC管成直立狀態,當PVC管成彎曲低頭狀時,就可以擦日光燈燈罩。「她有這樣的發明想法,我們並不意外,因為她平時就有很多奇思妙想的表達。」陳素青老師還告訴記者。文瑾除了喜歡奇思怪想的小發明外,還喜歡畫科幻畫,她的科幻畫《太空清潔器》、《地震能量吸收儀》、《太陽能充電服》等作品多次在全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獲獎。生活中,這個勤於思考、熱愛生活的小女孩還很喜歡跳舞,快樂學習、快樂成長,成為黃文瑾的座右銘。(本報記者 羅超旻 林芳芳 文/圖)

閱讀全文

與抬杠小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