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球生命是偶然還是意外,還是被創造出來的
生命起源抄是一個亘古未解之謎,地球上的生命產生於何時何地?是怎樣產生的?千百年來,人們在破解這一謎底之時,遇到了不少陷阱,同時也見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老子在《道德經》里寫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少到多,慢慢演化而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這個祖先就是一,而這個一是由天地而生,用今天的話說,可能就是由無機界所形成。
生命的起源應當追溯到與生命有關的元素及化學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過程應當從宇宙形成之初、通過所謂的「大爆炸」產生了碳、氫、氧、氮、磷、硫等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談起。
B. 何謂生命與創造
[法]羅曼·羅蘭
生命若是一張弓,那夢想就是弓弦。但,箭手在哪裡呢?我見過一些俊美的弓,用堅韌的木料製成,表面光滑沒有一絲節痕,諧和秀逸如神之眉,但卻沒什麼用途。
我見過一些行將震顫的弦線,彷彿從動盪的內臟中抽出的腸線,在靜寂中戰栗著。它們綳緊著,即將奏鳴了……它們將射出銀矢——那音符——在空氣的湖面上拂起漣漪,可是它們在等待什麼?終於鬆弛了。於是,永遠沒有人聽到那串美妙的音符了。
震顫沉寂,箭枝紛散;箭手何時來捻弓呢?他很早就來把弓搭在我的夢想上。我幾乎記不起我何時曾躲過他,只有神知道我怎樣地夢想!我的一生是一個夢,我夢著我的愛、我的行動和我的思想。當我晚上無眠時,當我白天幻想時,我心靈中的謝海萊莎特就解開了紡紗竿。他在急於講故事時,他夢想的線索被攪亂了,我的弓跌到了紡紗竿一面,那箭手——我的主人——睡著了。但即使在睡眠中,他也不放鬆我,我挨近他躺著。我像那把弓,感到他的手放在我光滑的木桿上。那隻豐美的手、那些修長而柔軟的手指,它們用纖嫩的肌膚撫弄著在黑夜中奏鳴的一根弦線。我使自己的顫動溶入他身體的顫動中,我戰栗著,等候蘇醒的瞬間,那時,我就會被神聖的箭手摟入他的懷抱里。
所有我們這些有生命的人都在他掌中;靈智與身體,人、獸、元素——水與火——氣流與樹脂——一切有生之物……
生存有什麼可以恐懼的呢?要生活,就必須行動。您在哪裡,箭手,我在向您呼喚,生命之弓就橫在您的腳下。俯下身來,撿起我吧!把箭搭在我的弓弦上,射吧!
我的箭嗖地飛去了,猶如飄忽的羽翼。那箭手把手挪回來,擱在肩頭,一面注視著向遠方消失的飛矢,一面注視著已經射過的弓弦漸漸地由震顫而歸於凝止。
誰能解釋神秘的宣洩呢?一切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此——在於創造的刺激。
生活在這刺激的狀態中,是萬物共同的期待。我常觀察我們那些小同胞,那些獸類與植物奇異的睡眠——那些禁錮在莖衣中的樹木、做夢的反芻動物、夢游的馬、終生懵懵懂懂的生物。而我在它們身上卻感到一種不自覺的智慧,其中不無一些悒鬱的微光,顯出思想快形成了:「究竟什麼時候才行動呢?」
微光隱沒。它們又入睡了,疲倦而聽天由命……
「還沒到時候吶。」我們必須等待。
我們一直等待著,我們這些人類。時候畢竟到了。
可是對於某些人,創造的使者只站在門口;對於另一些人,他卻進去了,他用腳碰碰他們:「醒來!前進!」
我們一躍而起:咱們走!
生命感悟
我之所以生存,因為我創造。生命的第一個運動是創造。一個新生的男孩剛從母親子宮里冒出來時,就立刻灑下幾滴精液。一切都是種子,身體和心靈均如此。每一種健全的思想是一顆植物種子的包殼,傳播著輸送生命的花粉。造物主不是一個勞作了六天而在安息日休憩的有組織的工人。安息日就是主日,是造物主那偉大的創造日。造物主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日子。如果他停止創造,即使是一剎那,他也會死去。因為「空虛」時刻張著兩顎等著他……顎骨,吞下吧,別做聲!巨大的播種者散布著種子,彷彿流瀉的陽光;而每一顆灑下來的渺小種子就像另一個太陽。傾瀉吧,未來的收獲,無論肉體或精神的!精神或肉體,反正都是同樣的生命之源泉。
「我的不朽的女兒,劉克屈拉和曼蒂尼亞……」我產生我的思想和行動,作為我身體的果實……永遠把血肉賦予文字……這是我的葡萄汁,正如收獲葡萄的工人在大桶中用腳踩出的一樣。
因此,我一直創造著……
「我之所以生存,因為我創造。」從出生那刻起,生命與創造便緊密相連。
從遠古時期祖先探索出鑽木取火,結束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到現在科學家讓新發明不斷更新換代,我們一直在創造。
創造,即是突破。人貴有勇於挑戰,突破自我的秉性。而每一次挑戰與突破,又為下一次生命的創造提供了歷練和資本。
生命貴於創造,所以,不要讓我們的智慧,止步在創造的瓶頸。
生命如屋
張麗鈞
生命中的每一天究竟該怎樣度過?聽到過兩種截然相反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將生命中的每一天當做生命的第一天去過,帶著最初看到這世界的新鮮與驚喜,讓充滿好奇的眼睛在尋常的天地間讀出大美,讓心在與萬物的美好交流中感到無比的欣幸與滿足;另一種說法卻是:將生命中的每一天當做生命的最後一天去過,帶著即將辭世的留戀與珍惜,及時兌現夢想,及時將生命中的「不如意」改寫成「大如意」,寬宥他人,感謝命運,在夕照里掬一捧純粹的金色,鍍亮心情。
我同樣地喜愛著這兩種說法。我願意讓自己熱愛世界的心永葆「第一天」的新奇和敏感,也願意讓自己珍惜世界的心永遠懷有「最後一天」的警醒和勇毅。
很久了,我一直不能忘懷那個叫喬治的人。這個不幸的建築師被命運虧待、捉弄——妻子離他而去,兒子被判給妻子後,沉溺於毒品不能自拔,並且和喬治關系疏遠。喬治對自己做了20年的工作也極不滿意,終於在氣急之下和上司大吵一架,憤然辭職,沖出了辦公室。這個喬治已經夠倒霉了,但是,更倒霉的事情又出現了——他被告知得了癌症,僅剩下幾個月的生命了。
潦倒的喬治,就像父親留給他的那幢建在海邊的破舊不堪、搖搖欲墜的舊房子。瀕臨死亡的生命,瀕臨倒塌的房屋,喬治的世界凄慘到了極點。但是,命運一次次的棒喝卻將他打醒了,他下決心改變自己似乎再也難以改變的生活。倒計時的生命之鍾在耳畔滴答作響。
喬治要在這人生的最後幾個月里重活一回。
他決定將海邊那幢破舊的房子按照自己多年來夢想的樣子重新修葺。似乎直到這時,徒然浪費了幾十載寶貴生命的喬治才恍然明了,自己這個建築師原是可以為自己建造一幢美麗房舍的!他隱瞞了自己的病情,邀請兒子暑假來海邊和自己一道修建房屋,而終日無所事事的妻子開始主動給父子倆送飯,慢慢地,竟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海風吹拂,陽光強烈。父子倆在勞動中重建親情,夫妻倆也在勞動中鴛夢重溫。兒子擺脫了毒品的困擾,並得到了甜蜜的愛情。妻子對喬治有了全新的認識。房子建起來的時候,愛也成長起來……
這是美國電影《生命如屋》中的情節。這部影片,以「愛的重建」與「屋的重建」,給人以生命「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的強烈震撼和深刻啟迪。不幸而又萬幸的喬治,將人生之悟砌進了牆里。我相信,即使他命赴九泉,也會含笑憶及自己生命尾聲中重獲的那一次「濃縮版」的、有價值的生命——愛的體驗,情的升華,咀嚼人生況味的晨昏,房屋矗立起來時強烈的成就感……
生命總在不覺間流逝。日子被日漸麻木的人過得舊了、更舊了。「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的提醒,其實是善愛者為自己和他人出的一道人生思考題。在這道思考題面前,願倦怠麻痹或緊張忙碌的你能有片刻沉吟。問問自己,在激情燃燒過後,是否曾守著灰燼懨懨度日?在人生謝幕之前,是否曾鎖著眉頭打發時光?在「第一天」和「最後一天」之間,歲月那麼漫長,漫長得讓人誤以為凋零隻是遠方別人的事。你願不願意隨喬治一同醒來?像詩人一樣活著,像農夫一樣勞作,贊美陽光,享受生命……
生命如屋,值得我們帶上所有的熱情與智慧去悉心建造。
生命感悟
看過幾個經典的問題:人的生命有幾天?答曰:兩天。今天,明天;最重要的是哪天?答曰:第一天和最後一天。
是的,撇過逝去的昨天,我們活在今天和明天,而第一天給予我們新生,最後一天則教會我們留戀。
人生苦短,很多人習慣沉溺於昨天的無可挽回,而又忽略了第一天到最後一天的短暫。
好日子,要慢慢品嘗;壞日子,要飛快地過。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建築師,只是設計的草樣不同。或許建築過程中會有風吹雨打,甚至坍塌,但只要信念不倒,每個人都會最終收獲自己的堅實城堡。[法]雅克·薩洛美
我們每人都有一些首要的事,只不過我們並不將它們置於同一層次,因為這涉及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而在我們不同人看來,這些層面可能是對立的。
「像我今天這樣的人,首要的是什麼呢?」
「像我這樣作為丈夫、父親、職業者、曾經的孩子、公民,首要的又是什麼?」
「作為汽車司機,作為人際關系的塑造者,首要的又是什麼呢?」
有時,我們可能難以分清「首要」和「緊要」。
在危機、沖突、威脅的情形中所產生的不安迫使我們做出選擇將某些決定列為首要,而不是其餘那些在多少有點兒散亂的情感壓力下做出的選擇。
「緊急」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反應性」的方面,我甚至把它看成一個非選擇的過程;「首要」的最大特徵就是其「關系性」的方面,是一個有充分認識和反思的選擇過程。
有效的選擇總意味著放棄、失望、更明晰的承諾,甚至可能是痛苦的決裂。
「35歲時,當我有了第三個孩子,我決定我的首要就是做一個好母親,我已放棄了重要的職位,以便全身心照顧好他們。」
「我的首要就是我的個人信念和政治承諾,若我接受這個承諾,那我將不得不為之操勞奔波、並會犧牲自己的一部分人格,那我將會覺得背叛了自己。我失業了,我不得不又面臨其他類似的選擇……」
去確定別人生命中的首要不是我的責任,我最多隻說說自己的。在我看來,對於像我今天這樣的人,首要的事情有:
*保持經濟上的自治,並在此之上保持獨立。
*若別人還未過分苛求,或者並未超出我的寬容的限度,那麼應忠於自己的承諾。
*在所有關系中都能夠尊重自己,亦即在自己所感覺的、經歷的,在自己所說的、所做的一切里,能感覺自己處在一個協調的位置。
*注意不去傷害生命,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對和周圍的人的關系的質量保持警惕,避免維持那種浪費精力的關系。
*坦誠對待愛情,接受幸福的短暫。
現在我意識到,在我的首要中,既有永恆,也有變化。
然而,我發現我可能會過一種充滿沖突的生活,我唯一的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亦即能暫時或更長久地放棄一些操守、行動甚至一些承諾,以保持與內心嚮往的一致與和諧。
我希望它們不過分矛盾,希望它們能自我協調。
在這方面,只有我們自己才應為這種自由付出代價。
生命感悟
人不得不選擇去做的,是必要;經過思考後選擇去做的,是首要。
親情、事業、公益,所佔每個人生命的比重不同,所以每個人生命中的首要也不盡相同。只是有時候,我們想要的,往往是得不到的;得到的,未必是真正需要的;而需要的,不一定就是生命中首要的。我們需要給自己的人生排序。只有有了秩序和順序,我們的生命才會井然有序。明白了什麼是自己首要的,我們的人生才會真正有意義。
生命的賬單
梅桑榆
人對於金錢的開支,大多比較留心,購某物花了多少錢,辦某事花了多少錢,即使不像賬房先生那樣筆筆入賬,心中也有一本大致的賬單,但對於時間的付出,卻往往不大在意。如果有誰為人們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所用去的時間一一予以記錄,列出一份「生命的賬單」,不僅十分有趣,而且可能會令人有所感悟,有所警醒。
法國《興趣點》雜志對人一生中對時間的支配做過一次推算:「站著:30年;睡著:23年;坐著:17年;走著:16年;跑著:1年零75天;吃著:6~7年;看電視:6年;開車:5年;做夢:4年;聊天談笑:1年零258天;做飯:1年零195天;穿衣:1年零166天;排隊:1年零135天;過節:1年零75天;閱讀:250天;如廁:195天;刷牙:92天;哭:50天,說『你好』:8天,看時間:3天。」英國廣播公司也曾委託人體研究專家對人的一生進行了「量化」分析,有些數字可以作為這一推算的補充:「沐浴:2年;等候入睡:18周;打電話:2年半;等人回電話:1周;男士們一生中無所事事的時間:2年半。」以上推算和量化分析並不全面,而且有些數字也不具很強的說服力和可信性,但卻也為我們大致列出了一個生命的賬單。
這份賬單上的一連串數字,使我吃驚不小,並且暗暗為自己算了一筆時間賬。我年輕時有過酗酒的經歷,與人聚飲很少不醉,而一醉就要沉睡數小時,醒來之後,大腦仍是暈暈乎乎、昏昏沉沉,不能正常投入工作。我算了一下酗酒所耗費的時間:飲酒與沉睡至少要耗去8小時(醒後渾渾噩噩的狀態尚不算在內),即一個工作日,每月以8次計,一年就要耗去96個工作日,如果酗酒30年,就要耗去2880個工作日。幸虧我後來改變了環境,不再沉醉於酒,我生命的賬單上才減少了這筆完全不必要的開支。我是個煙民,我算了一下抽煙所耗費的時間:我抽一支煙需時5分鍾左右,並且在抽煙時要停下手中的工作或因抽煙而推遲做某事,我每日抽煙一包,耗時100分鍾,一年就是36000分鍾,也即600個小時。如果我做40年的煙民,就要為抽煙耗去24000個小時,即3000個工作日。如果將這些時間用於讀書寫作,我將要多讀多少書,多寫多少文章?除此之外,懶覺和無所事事是兩頭永遠喂不飽的豬,不知吞掉了我多少原本可以用於工作的時間。
任意空耗時光者當然並非我一人。有的人樂於閑聊,一日無人與他扯談就覺得度日如年;有的人樂於作長夜飲,二三酒友相聚沒五六個小時不能盡興;有的人樂於賭,壘起「長城」常常通宵不疲;有的人樂於煲電話粥,抓著話筒聊上一兩個小時仍言猶未盡;有的人樂於睡,別說日出三竿,即使紅日當頂他仍高卧不起……這些人的生命賬單上,有些數字就要改寫,或是聊天8年,或是飲酒6年,或是打電話5年,或是搓麻將12年,或是睡覺30年……《興趣點》雜志根據推算結果得出結論:成年人一年醒著的時間里,只有40%用於工作。而上述這些空耗時光的人,用於工作的時間,恐怕只能有20%~30%,甚至更少。
人們對於自己存摺上的數字,總是瞭然於心,每項開支總有其目的性,若是花了不當花的錢,心裡就會又後悔、又惋惜。殊不知生命也像一個存摺,這個存摺上的數字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如果我們將一部分生命支付於無意義的事情上,便會給有意義的工作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每一個珍愛生命、並且不願白活一生的人,都應該經常查看一下自己生命的賬單,將以往的支出盤盤點,總結教訓,糾正失誤,制定合理的計劃,盡量壓縮不必要的支出,像開支金錢一樣開支組成生命的每一天。
生命感悟
生命是一筆昂貴的開支,吃飯、睡覺、戀愛、婚育,都有一筆筆昂貴的利息,而且永遠無法還清。因為,生命只有一次。
跟金錢的賬單最大的不同就是,金錢可以花了再掙,生命消耗了卻不再,永遠只是單行線。所以,我們不抽煙,不是在節約煙草的開支,更是在節約我們的健康;我們不酗酒,不是在心疼酒精的花銷,而是在珍惜我們清醒的光陰。
因為我們知道,一旦到了生命的終點,這筆賬單上欠債的多寡,便是對我們人生的終審。一切意義或者無意義,一覽無遺。所以,請節約你生命中的每一筆「開支」,因為面對這條單行線,我們能做到的,也只有節約。
青春小語
[中國台灣]羅蘭
問問自己,你要得到什麼?你最喜歡最嚮往的東西是什麼?你先在心裡為自己找到答案。也許,你喜歡發財,也許你喜歡發了財以後,為自己弄一片果園;也許你打算出國;也許你想參加高考;也許你想成為音樂家、畫家或作家。那麼,等你確定了你的目標之後,你會發現生活中有許多項目突然變得有意義起來,而另外又有些項目突然變得不重要起來。那時,你就會找到一些可以把自己發動的力量,讓自己不再那麼毫無目的地懶惰下去了。
在不適合自己志願的路上奔波,猶如穿上一雙不合適的鞋,會令你十分痛苦。
一個人只有在他為自己的興趣和志願去追求和努力的時候,他才覺得他的人生是有目的的。奉勸對人生有懷疑的同學們,好好想一想,你喜歡什麼?你擅長什麼?你想做些什麼?放下一切的功利,一切的虛榮,堅決地朝著你所認定的方向去追求,你就不會再覺得苦悶和彷徨了。
果斷可以使自己堅定不變,擔當可以消除個人患得患失的痛苦。後悔是對自己的一種懲罰,與其後悔不如改過,立刻給自己找一個新的起點,從頭做起。
世間事物,你有所取,就必定有所舍。在你取得一件東西的同時,也必定會失去一件東西。取捨之間要有膽量。你要明白,兩條路,你反正只能選擇一條。而這兩條路的利弊也往往不是絕對的。你有所得,就有所失。只有你衡量過其中一條的利多弊少,你就只好放棄另外那條路上那少量的利益了。
不要挑剔已經選擇了的東西,而要去記住你當初選擇它的時候,所看到的它的好處。
既然當初是你自己認為有理由這樣決定的,那麼,那個理由一定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要堅信自己的決定,已經放棄了的,就隨它吧。
生命感悟
忽然想起若干年前風靡校園的一首民謠《青春》:「青春的花開花謝,讓我疲憊卻不後悔,四季的雨飛雪飛,讓我心醉卻不堪憔悴。」
短暫的時光與永遠的懷念,甜蜜的回憶摻雜淡淡的憂傷,永遠是青春不變的主旋律。難以想像,沒有感恩,沒有回憶的青春是多麼灰暗和無力。這段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如果沒有過熱情和激情的歷練,將是多麼蒼白的遺憾。
力求知,謹做人,嚴律己。但願回首往事的時候,我們的青春不會只剩下一種色彩的回憶。
生命的三分之一
鄧拓
一個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義,這有什麼標准可以衡量嗎?提出一個絕對的標准當然很困難,但是,大體上看一個人對待生命的態度是否嚴肅認真,看他對待勞動、工作等等的態度如何,也就不難對這個人的存在意義做出適當的估計了。
古來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命,當他活著一天,總要盡量多勞動、多工作、多學習,不肯虛度年華,不讓時間白白浪費掉。我國歷史的勞動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等都莫不如此。
班固寫的《漢書·食貨志》上有下面的記載:「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這幾句讀起來很奇怪,怎麼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顏師古做了註解,他說:「一月之中,又得夜半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
這就很清楚了。原來我國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國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學地、合理地計算勞動日,而且我們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對於日班和夜班的計算方法。
一個月本來只有30天,古人把每個夜晚的時間算作半日,就多了15天。從這個意義上說來,夜晚的時間實際上不就等於生命的三分之一嗎?對於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但歷代的勞動人民如此重視,而且有許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視。班固在《漢書·刑法志》里還寫道:
「秦始皇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
有的人一聽說秦始皇就不喜歡他,其實秦始皇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人物,班固對他也還有一些公平的評價。這里寫的是秦始皇在夜間看書學習的情形。
據劉向的《說苑》所載,春秋戰國時有許多國君都很注意學習。如: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如何不炳燭乎?」
在這里,師曠勸70歲的晉平公點燈夜讀,拚命搶時間,爭取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於繼續浪費,這種精神多麼可貴啊!
《北史·呂思禮傳》記述這個北周大政治家生平勤學的情形是:
「雖務兼軍國,而手不釋卷。晝理政事,夜即讀書,令蒼頭執燭,燭燼夜有數升。」
光是燭灰一夜就有幾升之多,可見他夜讀何等勤奮了。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為什麼古人對於夜晚的時間都這樣重視,不肯輕易放過呢?我認為這就是他們對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嚴肅認真態度,這正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
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時間,向讀者同志們做這樣的談話,目的也不過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的勞動、工作以後,以輕松的心情,領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識而已。
生命感悟
托爾斯泰說:「白天,我們忙著工作和瑣事;夜晚,我們思考和休息。」道出了人生常態。然而生命如此短暫,睡去三分之一,我們還能剩下多少?
對於大部分人來講,白天的時間要工作,要交際,要養家糊口,可以說是被安排著去做的,身不由己。而夜晚,難得可以褪下一身疲憊,安眠我們不堪重負的身體和神經。只是,熱愛生命的人更願意騰出一部分時間去思考,去學習,去創造。
有多少靈秀的篇章,出自某個夜晚感性的手筆?又有多少發明的靈光,乍現於某個夜晚智慧的頭顱?珍惜這可以由中間分配的三分之一吧,你知道有多少奇跡和驚喜,在這三分之一的生命里,等待著你去發現,去創造?
C. 關於生命是如何被創造的故事
一個「白血病媽媽」的感人故事,近日在嘉興流傳,連中央電視台的編導,也不遠千里趕專來尋訪——「希屬望她的精神感染更多的人」。
3年前,家住嘉興市秀洲區新塍鎮的顧曉歡,突然成了轟動禾城的新聞人物:在妊娠晚期被查出患了急性白血病,但她頑強地創造了生育奇跡。如今,她快樂地陪伴著雙胞胎兒子健康成長,面對病魔仍堅毅樂觀。從有關部門檢索的資料看,顧曉歡是目前世界上白血病患者中生存時間最長的。她臉上燦爛的笑容,不時透出健康向上的心態:3年多來,她做過24次化療,不屈不撓地與病魔抗爭,不知情的人根本看不出她是一名白血病患者。
雖然生活條件清苦,但顧曉歡卻為雙胞胎兒子的健康成長而寬慰:「這段不同尋常的經歷,教會了我懂得寬容和感激。對生命,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珍惜;對生活,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熱愛。」
D. 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外星人生命是被製造出來的
製造不太准確,大規模智慧生命製造對任何一個外星文明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充滿風險的超長期投資,還要通過安插人員進行有效干預,確保其不會遭受毀滅性災難,對當地物種進行基因改造不失為一種較為廉價的方法,當然,這也是充滿風險的。在人類起源真相完全揭秘之前,這種推測人類由外星文明創造的可能,只能是猜測與臆想.
E. 為什麼生命是用來創造的
美國有位有名的畫家,被人們叫做「摩西婆婆」。她在丈夫去世之後才開始畫畫,那年,她已70歲。在此之前,她從來沒有學過畫。在畫畫的日子裡,她經常廢寢忘食,用心鑽研,向比自己強的畫友請教,繪畫成了她安度晚年的親密伴侶,幾乎整個生命都與繪畫融為一體。日積月累,摩西婆婆從70歲開始到去世,一共畫出了1600多幅作品,她的親戚朋友及畫友對她崇拜無比。她對他們說:「我很快樂,也很滿足,因為我用我的生命去完我所能從事的東西。生命,是用來創造的,過去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她的不少作品贏得了專家的贊譽,在美國畫壇也佔有了一席之地。
一個國王聽說有位畫家擅長水彩畫,便專程去拜訪那位畫家。「請你為我畫一隻孔雀。」國王要求說。一年後,他再次登門拜訪畫家。
「我訂購的水彩畫在哪兒?我曾經要你為我畫一隻孔雀。」
「你的孔雀就要畫好了。」畫家說。他拿出了畫紙。不一會兒工夫,就畫了一隻非常美麗鮮艷的孔雀。
國王覺得很滿意,但是價錢卻使他吃驚。「就那麼一會兒工夫,你看來毫不費力,輕而易舉就畫成了,竟要這么高的價錢?你這不是敲詐嗎?」國王不滿意地說。
於是,畫家領著國王,走遍他的房子。每個房間里,都放著一堆堆畫著孔雀的畫紙;畫家說:「這個價錢是十分公道的,您看起來毫不費力的事情,卻是花費了我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為了在這一會兒的時間里為您畫這只孔雀,我可是用了一整年的時間准備呢!」
成功,是時間的積累;靈感,是長期醞釀的爆發。
F. 生命可以被創造(製造),但是可能方法不易找得到
我認為人為的製造生命就目前的科技來看還是不可能的,因為生物的DNA編碼中的一些垃圾編內碼(就是目前看來沒用的編容碼)的作用還不清楚,生物體還不能缺少他們。現在所能做的僅僅只是破譯DNA密碼。要模彷的話還需要把所有的編碼的作用都搞清楚!
G. 生命究竟是誰創造的
在中國神話史上,人類是女媧創造出來的,在古希臘神話中,傳說普羅米修斯是創內造人類和造福人類的偉容大天神,但是科學證明,最早的人類是猿類進化來的,也就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但據說好像這個生物進化論快要被打破了,如果被打破,那說人是由猿猴進化來的理論也不成立。
H. 生命被上帝創造的意義是什麼
那使者對婦女們說:「你們不要怕,我知道你們在找被釘十字架的耶穌。」《馬太福音》28:5(新譯本)
格倫瓦德《耶穌釘十字架》,他把耶穌在十字架上破碎的身體描繪得最深刻,使人動容。作於1523-25。收藏在德國卡爾斯魯厄的國家藝術館
我們盡管可以觀人入微,但是,對自己的了解常常不很透明,認識的只是心目中「所期望的自己」。這是為什麼人人都以為自己比一般人更善良的道理。不過,透過我們所最關心的問題,反而會不自覺地顯示真我,以及我們真正的期望。
例如,假設我是個上司,對一個下屬很不滿意,如果我最煩惱的問題是:「怎樣限制住他帶來的損害?」那麼,這個問題顯示,我並不關心他的成長。他不過是我事業上的障礙罷了。
耶穌基督在人生開始的時候,以及終了的時候,分別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兩個問題真實反映了他的心態,也給了我們許多思考的空間。
第一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他12歲的事:「為甚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么?」
我們知道,對猶太男孩來說,13歲是個重要的里程碑,要舉行「成人禮」(Bar Mitzvah)。因此,12歲時是父親教導他最密集的時刻。這回,耶穌的家庭與親戚們去耶路撒冷過節完畢,正在回拿撒勒的路途上。出發一天後,馬利亞與約瑟才意識到耶穌不見了,就趕回去尋找。結果又找了三天才在在聖殿里找到他。耶穌正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所以他母親說:「我兒,為甚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
耶穌回答的意思是:我正在認真學習「我父親」的事。他對天上父親如飢如渴的追尋,那種深刻的使命感讓他忘記了跟馬利亞和約瑟回家。可見,耶穌智識的增長是個自然的過程,他並非一生下來就精通聖經!要知道,這種以上帝為「父」的觀念並非來自猶太的文化傳統。所以,不但耶穌的母親不明白,這個故事也不太可能是猶太人杜撰出來的。那是馬利亞親身經歷的。
第二個問題
耶穌斷氣前所發出最後一個問題是:「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你為什麼背叛我?」這反映出耶穌臨終時的痛苦。讓他痛苦的還不是肉體的疼痛,乃是感覺被上帝拋棄、背叛。
耶穌這個質問十分令人納悶。不少人懷疑聖經記載的真實性,它到底是後人編造的,還是目擊人忠實的記錄?首先,這些記載出現得太早,寫出來的時候,許多當事人還在,所以很難造假,否則極容易被人戮穿。其次,如果是編造的,那麼故事情節一定適合「國情」。然而,耶穌臨終所發的質問很不符合 「故事要塑造一個完美形象」的要求,它反而好象是個失敗者的悲鳴。
況且,從彼得的口述中記載這件事的馬可,他從希臘文忽然改用耶穌口語的亞蘭文(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為什麼呢?因為口述者印象深刻,就自然說出來了。因此,根據這兩點,許多對聖經懷疑的人反而相信,這段記載是目擊者真實的記錄。就象那批首先看見耶穌復活的婦女一樣,如果故事是編造的,絕對不會使用婦女做見證人,因為在那個文化里,婦女講的話是不可靠的。
這些都是很關鍵的「內證」。編造的故事是會「露餡」的,也就是說,它會很自然地受到文化和觀念左右的。
回過頭來,耶穌的質疑是否表明他臨終忽然對上帝開始懷疑呢?這或許是不明就裡的人很自然的解讀。猶太人雖然熟讀舊約,但是他們未必知道舊約後面影射彌賽亞的含意(請對照兩處經文:「那時我說:看哪、我來了,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詩篇》40:7;「那時我說:神阿,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希伯來書》10:7)。
例如,詩篇第22篇是大衛的詩篇,大衛寫了下面這段話: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第1節)
「犬類圍著我。惡黨環繞我。他們扎了我的手,我的腳。我的骨頭,我都能數過。他們瞪著眼看我。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耶和華阿,求你不要遠離我。我的救主阿,求你快來幫助我。求你救我的靈魂脫離刀劍,救我的生命脫離犬類。」(第16-20節)
這里所描寫的不只是受苦,而是個被處死的景象,顯然這不是大衛自己的經驗,而是大衛受感所說的預言。耶穌當然熟悉這段話。他臨終時的質問原來出自大衛的詩篇。他的遭遇完全應驗了詩篇22篇的預言!
其實前一夜,在客西馬尼園子里禱告時,耶穌已經顯現出他的掙扎。如今在十字架上,為什麼他不為疼痛抱怨,而「控訴」上帝離棄他呢?門徒事後才知道,這是因為人類的罪孽壓在他的身上。他們怎麼知道的呢?因為他們想起下面這段舊約的記載: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那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他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因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至於他同世的人,誰想他受鞭打,從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過呢。他雖然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人還使他與惡人同埋。誰知死的時候與財主同葬。耶和華卻定意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耶和華以他為贖罪祭。」(《以賽亞書》53:4-10)
所以,明白過來的使徒保羅才會這樣說:「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上帝的義。」(《哥林多後書》5:21)為了拯救人類,上帝真是用盡心思,處心積慮啊!
在不明白的人看來,被上帝拋棄的感覺完全是種「示弱」的表現,然而在上帝那裡卻有很深的用意。原來耶穌所發出痛苦的呼聲不是在做戲,乃是他真實的感受。荒謬的是,他所遭遇的這一切正是在順服上帝的旨意。因為順服而被拋棄,而感覺絕望?是的,因為背負人類的罪孽讓他與父親隔絕了,上帝的震怒在他身上。
我們或許永遠不能明白這其中的奧秘。如果耶穌的目的是榮耀上帝,他沒有必要來到人間。然而,他來了。為什麼?為了愛我們,要替那些犯罪跌倒,害怕死亡的人們開一條出路。他的死亡代替了我們的滅亡。為了拯救我們,他順服了。他不是莫名其妙地被拉到死地,他是頭腦清醒地接受十字架的刑罰。就是在煎熬裡面,被拋棄的情況下,他還是順服了。這是何等偉大的愛,何等偉大的順服!那是犯罪,頂撞上帝的人類所不配獲得的。
為什麼赦罪這么重要?
人們或許會想,為什麼「赦罪」如此重要,這樣費事呢?特別是年青的一代,「罪惡感」和「被定罪」不是一個很受歡迎的詞彙,那讓人們想起文革。我們要的是更多的正面思維,更多受到包容,更多的自我肯定,更多地向上游動。
當然,過多的「罪惡情結」是不健康的。但是,逃避「罪惡感」是更不健康的。一個沒有罪惡感的世界才是最可怕的。幾年前報載,有位年青女孩在北京海淀區一個三輪車上產下男嬰,悄然離開,讓孩子凍死。她有罪惡感嗎?那救援不力的醫院有「罪惡感」嗎?至少他們的良心不足以說服他們,小生命重要。如果良心不再有效力,那麼,人生就再也沒有什麼底線可言了,什麼事都可以幹得出來。這何等地可怕!
前面說到,從我們所最關心的問題可以窺見我們心裡真正的想法,我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如果我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如何改善生活條件和經濟保障,如何受到上司重視,如何出名、成功,如何向上攀比、出頭,如何保持青春美麗。那麼,為服務這些目標而努力、奮斗就決定了我的價值,甚至我的身份。我的身分就由我所服務的對象所界定了。甚至可以說,我就是我所追求目標的奴隸。
丹麥著名的哲學家克爾凱郭爾(祁克果)曾經給「罪」下了一個定義:罪就是「把你的身份建立在上帝以外的任何東西上」。他到底在說什麼?克爾凱郭爾的意思是:如果人生最大的意義和幸福都建築在某個物件或目標上,如果得不到就會終身遺憾。假如那個目標不是榮耀上帝,那麼,它就會取代上帝,成為我們敬拜的偶像。
今天人類的問題就是,我們心裡崇拜各式各樣的神祗,我們為之而活,為之而死。這些神祗就成為我們的底線。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謂:「如果沒有上帝,那什麼事都可以幹得出來」,也就是這個意思。
就因為「罪」帶來了人世間的災難,悔改和赦罪的恩典也就對人類格外重要。
當這復活節的前夕,讓我特別想起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情景。行文到此,有節經文不禁浮現在腦際:「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主耶穌阿,我願你來。
後記:原文寫於2013年復活節。
I. 是生命創造了生命還是神創造了生命或者只是巧合
生命只是延續生命,非要說是創造的話,那就是自然環境創造了生命。沒親身經歷誰也沒權絕對的肯定進化論就是正確的,只不過進化論給人們研究生命的由來提供了一個猜想式的依據而已。進化只是生命本身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作出的自我改變。如果你是神論者的話那你就只要相信神創造的生命就可以了。太過牛角尖的問題是沒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