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溴己新發明史

溴己新發明史

發布時間:2021-05-31 09:57:19

『壹』 有什麼因中外科學家因好奇心而獲得成功的故事

1、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在中學時代,聽說可以用太陽的影子來確定時間,這個儀器的名子叫日晷。他很好奇,就找老師問了日晷的原理,回家找了些廢舊材料,很快就做出來啦。他利用自己做出來的日晷,研究太陽和地球的運動規律。哥白尼長大後,提出了著名的「日新說」,推翻了過去一直認為是太陽繞地球轉「地心說」的錯誤說法。 5、我國偉大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常常一個人靠著家鄉的一些來歷不明的石頭出奇的遐想,好奇的自問,為什麼這里會出現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們是藉助什麼力量到這兒來的。後來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國山川河流,作了大量的考察與研究,終於斷定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礫,是第四紀冰川的遺跡。糾正了國外學者斷定中國沒有第四紀冰川的錯誤理論。 幾乎每一個科學家的傳說都可以告訴我們,他們的一生是充滿了對大自然奧秘好奇的一生,正是這種好奇心引導他們一步步攀登科學的高峰。 單純的好奇心並不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特徵。女動物行為學家古多爾在非洲的原始森林中就發現黑猩猩對她的帳篷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並且設法打開每一個紙箱。但是,人類的好奇與動物的好奇心有根本的區別。人是憑著理性的大腦而產生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表達了人類求知的渴望。人們對自然了解得越多,就越希望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和信息,這就是巴浦洛夫稱之為「這是什麼」的本能——提問題的本能。在生物進化史中獲得外界最大信息量的生物最有可能適應環獲得生存的權利。 兒童時代的好奇心是自發幼稚的,自發幼稚的好奇心是不會長久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純真的好奇心的火光漸漸熄滅。」一般人的好奇心如電光石火,瞬息即逝。而科學家一旦被激起好奇心理,它所點燃的思維火焰,不到問題的徹底解決是不會熄滅的。 科學家的好奇心是對新事物的敏感與探求。它是以大量原有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的。愛因斯坦曾說:「這種『驚奇』似乎只是為經驗同我們的充分固定的要領世界有沖突出才會發生。每當我們強烈地經歷互這種沖突時,它就會以一種決定性的方式反過來作用於我們的思維世界。這個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這就是說科學家的好奇是在新的經驗與原有理論概念發生矛盾時產生的,而科學家學習、探索過程則是擺脫這種驚奇的過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的發展就是好奇心的產生、擺脫、再產生、再擺脫的過程,善於好奇又善於轉為不足為奇;善於提問題又善於解決問題,這是科學就應該具備的。 好奇心是科學家們學習、研究的最初動因,也是最基本的創造心理因素。 但單純的好奇心從來不是科學發展的主要動力,還要發展成對事業的興趣和更深層次的追求。

『貳』 化學史中的意外發現

溴的發現

1824年,法國一所葯學專科學校的22歲青年學生波拉爾,在研究他家鄉蒙彼利埃(Montpellier)的水提取結晶鹽後的母液,進行了許多實驗。當通入氯氣時,母液變成紅棕色。最初,巴拉爾認為這是一種氯的碘化物溶液,希望找到這些廢棄母液的組成元素。但他嘗試了種種辦法也沒法將這種物質分解,所以他斷定這是和氯以及碘相似的新元素。巴拉爾把它命名為muride,來自拉丁文muria(鹽水)。1826年8月14日法國科學院組成委員會審查巴拉爾的報告,肯定了他的實驗結果,把muride改稱bromine,來自希臘文brōmos(惡臭),因為溴具有刺激性臭味。實際上所有鹵素都具有類似臭味。溴的拉丁名bromium和元素符號Br由此而來。
事實上,在巴拉爾發現溴的前幾年,有人曾把一瓶取自德國克魯茲拉赫(Keluzilahe)鹽泉的紅棕色液體樣品交給化學家李比希鑒定,李比希並沒有進行細致的研究,就斷定它是「氯化碘」,幾年後,李比希得知溴的發現之時,立刻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把那瓶液體放進一個櫃子,並在櫃子上寫上「恥辱櫃」以警示自己,此事成為化學史上的一樁趣聞。

『叄』 晶體管是如何發明

首先要指出,晶體管的發明不是哪一位科學家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固體物理學理論指導實踐的產物,是科學家長期探索的結果。

早在19世紀中葉,半導體的某些特性就受到科學家們的注意。法拉第觀察到硫化銀的電阻具有負的溫度系數,與金屬正好相反。史密斯用光照射在硒的表面,發現硒的電阻變小。1874年,布勞恩第一次在金屬和硫化物的接觸處觀察到整流特性。1876年,亞當斯和戴依發現硒的表面會產生光生電動勢。1879年,霍耳發現霍耳效應。對於金屬,載流子是帶負電的電子,這從金屬中的電流方向、所加磁場的方向以及霍耳電勢差的正負可以作出判斷。可是,也有一些材料顯示出正載流子而且其遷移率遠大於正離子,這正是某些半導體的特性。可是,所有這些特性——電阻的負溫度系數、光電導、整流、光生電動勢以及正電荷載流子,都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在19世紀物理學家面前,半導體的各種特性都是一些難解之謎。然而,在沒有揭示其導電機理之前,半導體的某些應用卻已經開始了,而且應用得還相當廣泛。1883年,弗立茲製成了第一個實用的硒整流器。無線電報出現後,天然礦石被廣泛用作檢波器。1911年,梅里特製成了硅檢波器,用於無線電檢波。1926年左右,鍺也用於製作半導體整流器件。這時,半導體整流器和光電池都已成為商品。人們迫切要求掌握這些器件的機理。然而,作為微觀機制理論基礎的量子力學,這時才剛剛誕生。

電子管問世之後,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但是電子管體積大、耗電多、價格昂貴、壽命短、易破碎等缺點,促使人們設法尋找能代替它的新器件。早在1925年前後,已經有人在積極試探有沒有可能做成像電子管一樣,在電路中起放大作用和振盪作用的固體器件。

人們設想,如果在半導體整流器內「插入」柵極,豈不就能跟三極真空管一樣,做成三極半導體管了嗎?可是,如何在只有萬分之幾厘米的表面層內安放柵極呢?1938年,德國的希爾胥和R.W.玻爾在一片溴化鉀晶體內成功地安放了一個柵極。可惜,他們的「晶體三極體」工作頻率極低,只能對周期長達1秒以上的信號起作用。

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布拉坦(W.H.Brattain)和貝克爾(J.A.Becker)於1939年和1940年也曾多次試探實現固體三極體的可能性,都以失敗告終。成功的希望在哪裡呢?有遠見的人們指望固體物理學給予理論指導。

正好在這期間,量子力學誕生了,A.H.威爾遜在1931年提出了固體導電的量子力學模型,用能帶理論能夠解釋絕緣體、半導體和導體之間的導電性能的差別。接著,他在1932年,又在這一基礎上提出雜質(及缺陷)能級的概念,這是認識摻雜半導體導電機理的重大突破。1939年,蘇聯的達維多夫、英國的莫特、德國的肖特基各自獨立地提出了解釋金屬—半導體接觸整流作用的理論。達維多夫首先認識到半導體中少數載流子的作用,而肖特基和莫特提出了著名的「擴散理論」。

至此,晶體管的理論基礎已經准備就緒,關鍵在於如何把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1945年1月在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的固體物理研究組出色地做到了這一點。上面提到的布拉坦就是這個組的成員之一。他是實驗專家,從1929年起就在貝爾實驗室工作。另有一位叫肖克利(B.Shockley),是理論物理學家,1936年進入貝爾實驗室。

1945年夏,貝爾實驗室決定成立固體物理研究組,其宗旨就是要在固體物理理論的指導下,「尋找物理和化學方法,以控制構成固體的原子和電子的排列和行為,以產生新的有用的性質」。這個組共有7人,組長是肖克利,另外還有半導體專家皮爾遜(G.L.Pearson)、物理化學專家吉布尼(R.B.Gibney)、電子線路專家摩爾(H.R.Moore)。最關鍵的一位是巴丁(J.Bardeen),他也是理論物理學家,1945年剛來到貝爾實驗室,是他提出的半導體表面態和表面能級的概念,把半導體理論又提高了一步,使半導體器件的試制工作得以走上正確的方向。

貝爾實驗室的另外幾位專家:歐爾和蒂爾等致力於硅和鍺的提純並研究成功生長大單晶鍺的工藝,使固體物理研究組有可能利用新的半導體材料進行實驗。肖克利根據莫特-肖特基的整流理論,並且在自己的實驗結果之基礎上,做出了重要的預言。他認為,假如半導體片的厚度與表面空間電荷層厚度相差不多,就有可能用垂直於表面的電場來調制薄膜的電阻率,從而使平行於表面的電流也受到調制。這就是所謂的「場效應」,是以後的場效應管的理論基礎。

可是,當人們按照肖克利的理論設想進行實驗時,卻得不到明顯的效果。後來才認識到,除了材料的備制還有缺陷之外,肖克利的場效應理論也還不夠成熟。表面態的引入,使固體物理研究組的工作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他們測量了一系列雜質濃度不同的p型和n型硅的表面接觸電勢,發現經過不同表面處理或在不同的氣氛中,接觸電勢也不同,還發現當光照射硅的表面時,其接觸電勢會發生變化。接著,他們准備進一步測量鍺、硅的接觸電勢跟溫度的關系。就在為了避免水汽凝結在半導體表面造成的影響,他們把樣品和參考電極浸在液體(例如可導電的水)中時意外的情況出現了。他們發現,光生電動勢大大增加,改變電壓的大小和極性,光生電動勢也隨之改變大小和符號。經過討論,他們認識到,這正是肖克利預言的「場效應」。

巴丁提出了一個新方案。他們用薄薄的一層石蠟封住金屬針尖,再把針尖壓進已經處理成n型和p型硅的表面,在針尖周圍加一滴水,水與硅表面接觸。帶有蠟層的針同水是絕緣的。正如他們所預期的那樣,加在水和硅之間的電壓,會改變從硅流向針尖的電流。這一實驗使他們第一次實現了功率放大。後來,他們改用n型鍺做實驗,效果更好。然而,這樣的裝置沒有實用價值,因為水滴會很快蒸發掉。由於電解液的動作太慢,這種裝置只能在8赫以下的頻率才能有效地工作。

他們發現,在電解液下面的鍺表面會形成氧化膜,如果在氧化膜上蒸鍍一個金點作為電極,有可能達到同樣的目的,然而,這一方案實現起來也有困難。

最後,他們決定在鍺表面安置兩個靠得非常近的觸點,近到大約5×10-3厘米的樣子,而最細的導線直徑都有10×10-3厘米。實驗能手布拉坦想出一條妙計。他剪了一片三角形塑料片,並在其狹窄而平坦的側面上牢固地粘上金箔,然後用刀片從三角形塑料片的頂端把金箔割成兩半。再用彈簧加壓的辦法,把塑料片和金箔一起壓在鍺片上。於是,他做成了世界上第一隻能用於音頻的固體放大器。他們命名為晶體管(transistor)。這一天是1947年12月23日。接觸型晶體管誕生了。

接著,肖克利又想出了一個方案。他把n型半導體夾在兩層p型半導體之間。1950年4月他們根據這一方案做成了結型晶體管。

親愛的朋友們,以上講了晶體管的發明經過,從這段史實中,你能否指出,是誰發明了晶體管?誰又是最主要的發明者?是巴丁?是肖克利?還是布拉坦?應該說,他們都是。功勞應歸於他們這個集體,他們所在的固體物理學小組。晶體管是他們的集體創造。我們不必糾纏於爭論誰的功勞大,但至少可以由此得到一條信念:科學是人類集體的事業,是人們以各種方式,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進行協作的產物。

『肆』 是誰發明的元素周期表

19世紀中期,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制定了化學元素周期表 (注意:是制定,不是發明)

門捷列夫出生於1834年,他出生不久,父親就因雙目失明出外就醫,失去了得以維持家人生活的教員職位。門捷列夫14歲那年,父親逝世,接著火災又吞沒了他家中的所有財產,真是禍不單行。1850年,家境困頓的門捷列夫藉著微薄的助學金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後來成了彼得堡大學的教授。

幸運的是,門捷列夫生活在化學界探索元素規律的卓絕時期。當時,各國化學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幾十種元素的內在聯系規律。

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順序進行排列,發現無論從哪一個元素算起,每到第八個元素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這很像音樂上的八度音循環,因此,他乾脆把元素的這種周期性叫做「八音律」,並據此畫出了標示元素關系的「八音律」表。

顯然,紐蘭茲已經下意識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點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過,條件限制了他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為當時原子量的測定值有錯誤,而且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尚未發現的元素,只是機械地按當時的原子量大小將元素排列起來,所以他沒能揭示出元素之間的內在規律。

可見,任何科學真理的發現,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都會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為的。當年,紐蘭茲的「八音律」在英國化學學會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無譏諷的口吻問道:「你為什麼不按元素的字母順序排列?」

門捷列夫顧不了這么多,他以驚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艱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將當時已知的仍種元素的主要性質和原子量,寫在一張張小卡片上,進行反復排列比較,才最後發現了元素周期規律,並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稱: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來,在物質上會出現明顯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決定元素的性質;可根據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後來一個個發現新元素的實驗證實,反過來,元素周期表又指導化學家們有計劃、有目的地尋找新的化學元素。至此,人們對元素的認識跨過漫長的探索歷程,終於進入了自由王國。

門捷列夫,這位化學巨人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現代化學和物理學的理論基礎。

在他死後;人們格外懷念這位個子魁偉,留著長發,有著碧藍的眼珠、挺直的鼻子、寬廣的前額的化學家。他生前總是穿著自己設計的似乎有點古怪的衣服。上衣的口袋特別大,據說那是便於放下厚厚的筆記本——他一想到什麼,總是習慣地立即從衣袋裡掏出筆記本,把它順手記下。

門捷列夫生活上總是以簡朴為樂。即使是沙皇想接見他,他也事先聲明——平時穿什麼,接見時就穿什麼。對於衣服的式樣,他毫不在乎,說:「我的心思在周期表上,不在衣服上。」他的頭發式樣也很隨便。那時,男人們流行戴假發,對此,門捷列夫總是搖著頭說:「我喜歡我的真頭發。」

『伍』 有沒有什麼科學家是發明東西 卻發現了其他的新元素

溴的發現
德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李比希(Liebig,U.1803-1873)在研究工作中就出現過這樣的現象。在發現溴的前幾年,李比希接受了一家制鹽工廠的請求,考察母液中含有什麼東西?再分析的過程中,發現澱粉碘化物過夜以後變成黃色。他再將母液通入氯氣進行蒸餾,得到一種黃色的液體,沒有分析研究就判斷是氯化碘,並把裝液體的瓶子貼上氯化碘的標簽。殊不知這種黃色物質並不是氯化碘而是溴。其實溴的化學性質和氯的化合物很不相同,他卻勉強加以解釋。後來他聽說發現了溴,李比希知道自己錯了,他將貼氯化碘標簽的瓶子特別保存起來,作為研究工作中的教訓。並且他常把這個瓶子給朋友看,以表明不加分析研究、不講論證,而以先入為主的觀念來對待科學,往往讓很大的發現在眼前錯過。李比希在自傳中寫道:「自此以後,除非有絕對實驗來贊助和證實,他不自造學理了。」李比希這種勇於反省、勇於承認自己缺點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陸』 惰性氣體的發現歷史

首先被發現的惰性氣體是氬,1894年就被探測到。它也是最常見的惰性氣體,佔大氣總量的1%。其他惰性氣體幾年之後才被發現,它們在地球上的含量很少。 當一個原子向另一個原子轉移電子或與另一個原子共享電子時,它們便相互化合了。惰性氣體不願這么做,其原因是它們的原子中的電子分布得非常勻稱,要想改變其位置就需要輸入很大的能量,這種情況是不大可能發生的。

19世紀末期,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勛爵發現利用空氣除雜製得的氮氣和從氨製得的氮氣的密度有大約是千分之一的差別。他在當時很有名望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發現,並請大家幫他分析其中的原因。倫敦大學化學教授萊姆塞推斷空氣中的氮氣里可能含有一種較重的未知氣體。他們兩人又各自做了大量的實驗,終於發現了在空氣中還存在一種密度幾乎是氮氣密度一倍半的未知氣體。

1894年8月13日,英國科學協會在牛津開會,瑞利作報告,根據馬丹主席

的建議,把新的氣體叫做argon(希臘文意思就是「不工作」、「懶惰」)。元素符號Ar。

當然,當時發現的氬,實際上是氬和其他惰性氣體的混合氣體,正是因為氬在空氣中存在的惰性氣體的含量占絕對優勢,所以它作為惰性氣體的代表被發現。

氬的發現是從千分之一微小的差別開始的,是從小數點右邊第三位數字的差別引起的,不少化學元素的發現,許多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都是從這種微小的差別開始的。

元素名稱:氬

元素原子量:39.95

元素類型:非金屬

發現人:瑞利 發現年代:1894年

發現過程:

1894年,英國的瑞利,從空氣中除去氧、氮後,在對少量氣體做光譜分析時發現氬。

元素描述:

其單質為無色、無臭和無味的氣體。是稀有氣體中在空氣中含量最多的一個,100升空氣中約含有934毫升。密度1.784克/升。熔點-189.2℃。沸點-185.7度。電離能為15.759電子伏特。化學性極不活潑,按化合物這個詞的一般意義來說,它是不會形成任何化合物的。氬不能燃燒,也不能助燃。

元素來源:

可從空氣分餾塔抽出含氬的餾分經氬塔製成粗氬,再經過化學反應和物理吸附方法分出純氬。

元素用途:

氬的最早用途是向電燈泡內充氣。焊接和切割金屬也使用大量的氬。用作電弧焊接不銹鋼、鎂、鋁和其他合金的保護氣體。

『柒』 溴是誰發明的

1824年,法國一所葯學專科學校的22歲青年學生巴拉爾,在研究他家鄉蒙彼利埃(Montpellier)的水提取結晶鹽後的母液,進行了許多實驗。當通入氯氣時,母液變成紅棕色。最初,巴拉爾認為這是一種氯的碘化物溶液,希望找到這些廢棄母液的組成元素。但他嘗試了種種辦法也沒法將這種物質分解,所以他斷定這是和氯以及碘相似的新元素。巴拉爾把它命名為muride,來自拉丁文muria(鹽水)。1826年8月14日法國科學院組成委員會審查巴拉爾的報告,肯定了他的實驗結果,把muride改稱bromine,來自希臘文brōmos(惡臭[1]),因為溴具有刺激性臭味。實際上所有鹵素都具有類似臭味。溴的拉丁名bromium和元素符號Br由此而來。
事實上,在巴拉爾發現溴的前幾年,有人曾把一瓶取自德國克魯茲拉赫(Keluzilahe)鹽泉的紅棕色液體樣品交給化學家李比希鑒定,李比希並沒有進行細致的研究,就斷定它是「氯化碘」,幾年後,李比希得知溴的發現之時,立刻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把那瓶液體放進一個櫃子,並在櫃子上寫上「恥辱櫃」一警示自己,此事成為化學史上的一樁趣聞。

『捌』 半導體歷史發展有哪些

半導體的發現實際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1833年,英國科學家電子學之父法拉第最先發現硫化銀的電阻隨著溫度的變化情況不同於一般金屬,一般情況下,金屬的電阻隨溫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發現硫化銀材料的電阻是隨著溫度的上升而降低。這是半導體現象的首次發現。

不久,1839年法國的貝克萊爾發現半導體和電解質接觸形成的結,在光照下會產生一個電壓,這就是後來人們熟知的光生伏特效應,這是被發現的半導體的第二個特徵。

1873年,英國的史密斯發現硒晶體材料在光照下電導增加的光電導效應,這是半導體又一個特有的性質。

半導體的這四個效應,(jianxia霍爾效應的余績──四個伴生效應的發現)雖在1880年以前就先後被發現了,但半導體這個名詞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維斯首次使用。而總結出半導體的這四個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貝爾實驗室完成。

在1874年,德國的布勞恩觀察到某些硫化物的電導與所加電場的方向有關,即它的導電有方向性,在它兩端加一個正向電壓,它是導通的;如果把電壓極性反過來,它就不導電,這就是半導體的整流效應,也是半導體所特有的第三種特性。同年,舒斯特又發現了銅與氧化銅的整流效應。

(8)溴己新發明史擴展閱讀:

人物貢獻:

1、英國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在電磁學方面擁有許多貢獻,但較不為人所知的,則是他在1833年發現的其中一種半導體材料。

硫化銀,因為它的電阻隨著溫度上升而降低,當時只覺得這件事有些奇特,並沒有激起太大的火花;

然而,今天我們已經知道,隨著溫度的提升,晶格震動越厲害,使得電阻增加,但對半導體而言,溫度上升使自由載子的濃度增加,反而有助於導電,這也是半導體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性質。

2、德國的布勞恩(Ferdinand Braun,1850~1918)。

注意到硫化物的電導率與所加電壓的方向有關,這就是半導體的整流作用。

但直到1906年,美國電機發明家匹卡(G. W. PICkard,1877~1956),才發明了第一個固態電子元件:無線電波偵測器(cat』s whisker),它使用金屬與硅或硫化鉛相接觸所產生的整流功能,來偵測無線電波。

在整流理論方面,德國的蕭特基(Walter Schottky,1886~1976)在1939年,於「德國物理學報」發表了一篇有關整流理論的重要論文,做了許多推論,他認為金屬與半導體間有能障(potential barrier)的存在,其主要貢獻就在於精確計算出這個能障的形狀與寬度。

3、布洛赫(Felix BLOCh,1905~1983)

在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定理是將電子波函數加上了周期性的項,首開能帶理論的先河。

另一方面,德國人佩爾斯(Rudolf Peierls, 1907~ ) 於1929年,則指出一個幾乎完全填滿的能帶,其電特性可以用一些帶正電的電荷來解釋,這就是電洞概念的濫觴;

他後來提出的微擾理論,解釋了能隙(Energy gap)存在。

『玖』 歷史上有哪些發明到後來脫離了發明者的初衷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萬睿軒內
來源:知乎

計算容機,原本是來計算導彈的發射軌跡的。被你們用來打游戲。
手機,一開始是軍方用來戰場交流的。被你們用來打游戲。
電視機,用來收看視頻信息,被你們接上游戲機來打游戲。
網路,一開始為了軍方各單位信息交流。被你用來下載游戲和打游戲。
溴化鉀,為了防止自慰而發明的。被你們叫鎮定劑。
全麥餅干,為了抑制性需求而發明。被你們用來吃,
微波,二戰中為追蹤納粹戰斗機而發明的。被你們用來輔助吃。
香檳酒, 是為了想要阻止釀酒過程中泡沫的產生,被你們用來專門噴泡沫(不敢想像發明者,看到你們搖一搖開香檳的表情)
LSD幻覺劑, 通過葯物來減輕分娩時的痛苦,被你們吸,現在成為毒品。
射電天文學, 一開始負責搜索和鑒別電話干擾信號。現在成為了天文學(那群工程師,也成為第一代射電天文學家)
雜交水稻,一開始是為了喂豬的,現在豬和雜交水稻都被你們吃了。
火葯,一開始道士是練不死仙丹來吃的,結果巧妙的打了他們一巴掌。
指南針,導航使用。被你們用來看風水。
轉基因食品。真的給你們吃的。被你們說有毒。

『拾』 歷史上有哪些與重大科學發現失之交臂的遺憾例子

類似的事情巨多無比,隨便說幾個:
海王星:
J·C·亞當斯首先從天王星軌道的偏移上計算出了海王星的位置,他把計算結果寄給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長,希望後者能幫忙觀測。但亞當斯不是什麼出名的學者,天文台的人看過了信就忘了這事。一年後,U·勒威耶也完成了類似的計算,寄給了柏林天文台。天文台就用了半小時,就發現了海王星。
不過還好格林尼治天文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出面替亞當斯爭取到了海王星共同發現者的身份。

比如火葯的發現,是道士在煉丹的時候偶然發現的。

比如青黴素的發現,是偶然間注意到黴菌的殺菌能力。

其實越到現代,偶然的發現就越小。科學研究已經比較系統化了。

閱讀全文

與溴己新發明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