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篆書是在哪種歷史背景下創造的
篆書分很多種類 我詳細的給你介紹下吧 不是簡單的誰創造的是有其歷史演變發展過程了。。。。。
草篆
草率急速寫就的篆書,故名。有省簡結構、糾連筆劃的特點。清·阮元《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卷四《乙亥鼎銘》:"草篆。可識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實尊鼎用孝享'等字,其餘不可盡識,則以其恣意簡損之故耳。"
古篆
有兩義:(1)泛指"古代篆書"如清桂馥《續三十五舉》:"宋人間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變態。"(2)指上古文字,如明趙宦光《寒山帚談》卷上《權輿一》論'九體書':"二曰古篆,三代之書,目見(左目右見)於金石款識。"
古文(古文篆)
有三義:(1)廣義,從文字學的角度說,泛指甲骨文、鍾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為'古文'系統,與秦、漢後以隸、楷為主的'今文'系統相對稱。(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3)專指晚周、六國所用文字。
小篆
篆書之一,與'大篆'對稱。亦稱'秦篆',意指秦始皇統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小篆筆劃圓轉流暢,較大篆整齊。秦時刻石如《泰山》、《嶧山》、《琅琊台》等,傳為李斯所書,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陽冰、五代徐鍇與清代的鄧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玉筋篆
筆劃豐腴如玉筋的篆書,指'小篆'。筋,一作'著',即筷子。'玉筋篆'的代表書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陽冰。
鐵線篆
筆劃纖細如線而剛勁如鐵的小篆,如唐·李陽冰《謙卦碑》。'鐵線'之名,一說取象於'鐵線草'。其葉柄細長而黑,有光澤,似鐵為之。
夏篆
傳說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稱也。從考古實物來看,尚未發現確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則必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會夏篆之說,凡此種種,皆依託之偽說。
周篆
周代的篆書,指鍾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統文字。因小篆又稱'秦篆',故大篆對稱'周篆'。
秦篆
即'小篆'。唐·張懷瓘《書斷》卷上'小篆':"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皆同籀文,謂之'小篆',亦曰'秦篆'。"清·劉熙載《藝概》卷五《書概》:"秦篆簡直,如《嶧山》、《琅琊台》等碑是也?
漢篆
漢代的篆書。多為小篆,而體格近方,筆法近隸。一般在莊重的場合和金器上使用。
唐篆
唐代書家所寫之篆書。有大、小篆多種,以李陽冰為代表
篆書的演變
大篆,從漢代以來,一般人都認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如漢書藝文志載史籀十五篇,班固註:「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許慎也說: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古文或異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損而成,故大篆又稱為「籀文」。因此後人都認為大篆是古文之後的一種形體了。
大篆字體,在傳世的石刻文字,當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種石器,無疑是中國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遺物。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寧波的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體,大致介於周金文與秦小篆之間。可知確是秦始皇以前之物,應當是屬於籀書的系統。相對小篆而言,可稱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體類小篆而較繁復,似宗周彝器而較端整,堪稱為典重嚴整。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一中稱石鼓文為:「金細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可謂贊賞之至。石鼓文向為藝林所寶,但北宋以後,帖學大興,少人臨之,直至清代中葉以後,考古尊碑之風復熾,石鼓文字,尤為書家推重。吳大,能得其典重嚴整韻致。吳昌碩則發其遒古為雄拔之氣。兩人書法,皆雄視當代 為後世所重。
② 小篆創立貢獻最大的人物是
當然是李斯。大秦帝國的丞相。
③ 小篆是誰創造的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殘石(如圖),即小篆代表作。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④ 創造中國漢字的人是誰
創造中國漢字的人是倉頡,《說文解字》中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倉頡自己回觀星宿的走勢答,看烏龜背面的紋路,飛禽鳥獸爪子殘留的痕跡,名山大川的地形地貌以及人們手掌的紋路,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
倉頡嘔心瀝血數十載,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元號創造出來進行分門別類,共計分為六大類,有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有指形象字的如日月,有指形聲字的如江、河,有指會意字,如武、信,有指轉注字的如老、考,有指假借字的如令、長。這些都被稱為字。
(4)創造篆書的人擴展閱讀
倉頡將異體殊形的文字統一起來,創制出了一套成體系的規范的象形文字。為後世文字的統一和簡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漢字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石刻字元、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漢字是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
⑤ 小篆是誰發明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有感於全國文字的繁雜和書體的不一,於是提出「書同文」,版文字統一,書體權統一。秦始皇命令擅長書法的李斯去做這項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稱為「秦篆」。
另有一個原因是為了改變原先那種彎彎曲曲的筆劃線條,整理出一種筆畫勻整,便於書寫的新字體。
小篆的制定是中國第一次有系統的將文字的書體標准化的過程。
(5)創造篆書的人擴展閱讀: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這五個字可以說是篆書用筆的度世金針,警世名言。 「婉」和「通」雖僅二字,卻准確揭示出對篆書用筆的基本筆勢和篆書筆畫質量的要求。
因此,臨習篆書寫應以中鋒為主,中鋒立骨,中鋒才能使筆畫圓實勁健,運筆應流暢,此乃正宗古法、風格神采所系。否則,極易寫得板滯,要打破其板滯,用筆的虛靈是其關鍵。
篆書的捉筆須掌虛而指實,運筆講求中含內斂、流暢通達,筆力藏於筆畫之中,使氣息浩浩然、綿綿然而首尾貫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篆
⑥ 小篆(zhuàn)的創始人是
秦相李斯,統一文字秦小篆
《泰山刻石》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有感於全國文字的繁雜和書體的不一,於是提出「書同文」,文字統一,書體統一。秦始皇命令擅長書法的李斯去做這項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稱為「秦篆」。
⑦ 篆體的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戰國時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後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准書體小篆。現存於西安碑林的《嶧山碑》,系宋代摹刻。所書的刻石多已毀沒。存世的原石僅兩塊。
篆體書法在魏晉以後走向式微,到了唐代以李陽冰為代表。篆體書法在清代迎來了第二次創造高峰,出現了一大批善篆書家如王澍、錢沾、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等。建國以後篆書代表人物有王福庵、韓天衡、王友誼、沙孟海、黃賓虹、劉江、來楚生、鄧散木、陸維釗、倪和軍、商承祚、徐無聞等。
⑧ 篆書的創始人是
大篆,從漢代以來,一般人都認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如漢書藝文志載史籀十五篇,班固註:「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許慎也說: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古文或異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損而成,故大篆又稱為「籀文」。因此後人都認為大篆是古文之後的一種形體了。
大篆字體,在傳世的石刻文字,當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種石器,無疑是中國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遺物。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寧波的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體,大致介於周金文與秦小篆之間。可知確是秦始皇以前之物,應當是屬於籀書的系統。相對小篆而言,可稱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體類小篆而較繁復,似宗周彝器而較端整,堪稱為典重嚴整。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一中稱石鼓文為:「金細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可謂贊賞之至。石鼓文向為藝林所寶,但北宋以後,帖學大興,少人臨之,直至清代中葉以後,考古尊碑之風復熾,石鼓文字,尤為書家推重。吳大,能得其典重嚴整韻致。吳昌碩則發其遒古為雄拔之氣。兩人書法,皆雄視當代 為後世所重。
⑨ 小篆的創造者是誰,隸書的創造者是誰
小篆和隸書沒有具體的發明人。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版文,車同軌」,統權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小篆和隸書實際上是兩個系統,標志著漢字發展的兩大階段。小篆是象形體古文字的結束,隸書是改象形為筆畫化的新文字的開始。」「我們判斷某種字體是否隸書,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現有破壞篆書結構失掉象形原意之處。」
⑩ 篆文是誰發明的是從什麼年代開始的
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漢字古代書體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認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內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吏,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
篆書,廣義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變體,極為繁伙,。古人認為篆書為蒼頡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漢人名為'大篆',詳'大篆'條。其後列國分治,諸侯力政,文字異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漢人稱為'小篆','詳小篆'條。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大篆
漢字古代體之一。其名始見於漢代著作,與'小篆'對稱。廣義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書體,包括甲骨文、鍾鼎文、籀文和六國文字等;狹義專指周宣王太史籀釐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銘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