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自製酵母粉
說起酵母,大家都用過,在我們蒸饅頭、包子等時候都要用到,它的作用就是讓面團膨脹起來,使做出來的麵食蓬鬆暄軟,像饅頭包子一樣,大家都愛吃蓬鬆的,嘿嘿,都不想吃硬邦邦的饅頭。
像舊社會時期,就是上個世紀,像我這種80後的,在小時候都是經常見的,媽媽蒸饅頭的時候,從麵缸里拿出一塊面,這面團非常硬,因為是乾燥的,然後用水稀釋後成糊狀後,導入新麵粉中,就這樣蒸饅頭的。
在使用的時候,先用水將酵母溶解開,最終成糊狀,然後倒入新的麵粉中,再加點水攪拌,和面,揉面等進行下去就可以了。等面團發酵好後,肯定是酸的,這里就要根據面團的數量及酸的程度,加入適當的鹼面來中和一下就可以了。
總結:以上就是在家自製酵母的步驟,非常簡單,有這種酵母蒸出來的饅頭,比現在酵母發酵的饅頭,更有味道,更有面香味,但唯一不足的就是它發酵出來的面團,比較易酸,還得加鹼,每次蒸饅頭者要加。並且饅頭吃著比較筋道,因為它不如現在的酵母可以醒發的非常蓬鬆。
⑵ 是誰發明做饅頭用酵母菌
埃及人發現的.
故事說有個埃及奴隸, 烤面餅時睡著了, 醒來時面餅已經發酵了, 烤出來比較松軟好吃, 就一直到現在.
⑶ 酵母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出現了
但是在幾千年前才被人利用
幾百年前才被人觀察到
⑷ 世界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人工酵母發酵
世界上首先使用人工酵母發酵的國家是法國,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目前,全世界普遍採用葡萄酒活性乾酵母,根據釀酒品種不同,有適合於干白、干紅、甜酒、起泡酒專用的各種活性乾酵母。
⑸ 即食酵母粉的古埃及人鮮為人知的第二大文明
古代埃及人創造了舉世文明的古埃及文化,金字塔、木乃伊以及充滿想像力的壁畫都讓我們驚嘆這些先輩們鬼斧神工的智慧。獅神人面像那深邃的表情,彷彿刻畫著幾千年來華美多姿的埃及文明,靜靜的尼羅河,彷彿在訴說著發生在幾千年前的一個故事……
圖:埃及出土的古埃及麵包,
據載,古埃及人已能製作40多種麵包 這是一個陽光的早晨,古埃及人法約爾正在家裡忙活著,她是一名家庭主婦,丈夫還是建造金字塔的監工呢,現在她們有一間能躲避黃沙的小房子,在院子里在幾年前還種了幾株葡萄,如今葡萄藤蜿蜒盤纏生長,把半個院子都遮住了,前些天丈夫為葡萄藤搭了個架子,不然那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就垂落到地上被螞蟻吃光啦!葡萄架的下面,是一塊七尺見方的大石板,光溜溜的,可以當桌子用,他們兩口子經常在上面吃飯、納涼。
現在,法約爾在准備丈夫的中午飯了,她在屋子裡揉好一塊面團,覺得屋裡太悶,於是又取出一塊面團到石板上來揉,把這塊面團揉好之後,感覺有些困了,看看天色還早,於是便躺在旁邊睡著了。哇,這真是一個值得喝上幾杯的好天氣,簡直太舒服了,轉眼一小時過去了,等發約爾醒來的時候,看看旁邊的面團,從葡萄藤上灑落下來的幾縷陽光正好落在面團上,哇塞!那面團居然比原來大了一倍,這肯定壞了,還能做麵包嗎?幸好放在屋子裡的面團還是老樣子,石板上的這塊面團會不會壞了呢?趕緊乘丈夫還沒有回來去爐子上烤一個麵包試試,於是她發好爐子,從「壞了的面團」上揪下一小塊,胡亂揉了一下就放進爐子里烤。
十幾分鍾過去了,一股香味從爐子裡面飄了出來,比平時烤的麵包可是要香很多啊。拿出來忍不住嘗了一口之後,哇,真是比原來的麵包好吃一百倍呢!三下五除二把那塊麵包製作完後。趕緊把剩下的「壞面團」全部烤成麵包。中午,丈夫回來了,一下子就聞到了那美死人的香味,麵包撐的丈夫一個勁地打飽嗝。在她們看來,麵包好吃的秘密一定是那塊「石頭」賦予的。
有什麼事比起這更開心的呢?法約爾可是個熱心的人。她把這個秘密告訴了鄰居伊米,伊米是長嘴婆,她告訴了村子的每一個人,人們紛紛涌過來看那塊「神石」,並要求在那塊石板上來揉面做好吃的麵包,法約爾一一滿足他們,此後,她家每天都是絡繹不絕的人。 有一個很懶惰的傢伙叫郎巴,他不想每天都跑路,這天他在那塊「神石」上做好面團之後,拿回家後並不急著做麵包,而是在烤麵包之前先切下一小團,他想,這面團是沾了「神氣」的,肯定還有「神力」,然後把這一小團作為一塊「母面團」放在家裡,第二天就不用跑那麼遠啦,直接把這塊母面團放在麵粉里一起揉,他發現,果然還有神力呢!再次做的面團也發起來啦!於是用這種方法不斷留「母面團」來發酵。朗巴的這個懶惰的方法被傳播開了,人們都做出了香甜可口的麵包!
其實,這些人不知道,那塊「神石」是一塊再也普通不過的石頭,只是因為放在葡萄藤下變的不一般,為什麼呢?因為葡萄樹上隱藏著真正的神奇物質——酵母,是它們飄落到了面團裡面,在遇到面團中的糖環境,便很快繁殖,產生氣體發酵,讓面團松軟、還產生特殊的香味,這才是麵包好吃的真正秘密所在。而藏在面團中的酵母在面團乾燥之後可以「假死」,等到再次遇到含水份的面團環境之後,便「蘇醒」後再次繁殖、發酵,這就是那個懶人朗巴在「神石」上的揉好的面團作為「母面團」也能發起面的原因所在。後來,法約爾村子的人再也不需要用「神石」發面團了,「神石」自然被貢奉給法老,法老則命令雕刻師們把製作麵包的故事刻在了石頭上,安放在金字塔里一個顯眼的位置,成為一段永垂千古的」神話」!
在近代出土的古埃及文物中,除了有這則記載埃及人製作麵包的壁畫以外,還有當時人們烤制麵包的爐子、灶台、甚至麵包坊等等。可見,古埃及人當時製作麵包的技術已比較成熟。
圖:古埃及人烤麵包的罐子
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摩西帶領希伯來人大遷徙,將麵包製作的技術帶出了埃及。至今,在猶太人的「逾越節」時,仍製作一種那裡叫做「馬佐(matzo)」的膨脹餅狀麵包,以紀念猶太人從埃及的出走。到公元2世紀末,羅馬的麵包師行會統一了製作麵包的技術,從此,麵包在歐洲逐漸流行,直至蔓延到全球各地。由埃及人最初發明的麵包製作技術,從小作坊走向全球,並且一直流傳至今,它是人類文明史中的一個重要的發明,不得不令人驚嘆。而酵母在這項發明中的作用,同樣是功不可沒。
在我國,饅頭、包子等主食的製作也同樣是酵母的作用。然而,人們一直認為是「老面」發酵形成,其實,「老面」的主要成分也是酵母,只不過是野生酵母,並不是專門培養的酵母,因此,老面中的酵母活性比較差、雜質多,很容易把面團做成死面以及顏色發黃。而專門培育的面用酵母,是經過精心培育的,研究人員從自然界中優選了品質較好的酵母,然後放在一定的培養環境中使其生長、繁殖,這樣培育出來的酵母不僅繼承了母體的優勢,而且具備了一定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能更好的發揮其功能。
如今,製作麵包、饅頭等烘焙和發酵食品已經離不開酵母了。酵母發酵的機理在於,它含有的多種酶能將麵粉中的糖類物質轉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面團中的二氧化碳在受熱情況下膨脹,從而使面團膨脹、松軟。由於酵母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因此酵母不僅幫助面團發酵,而且提高了麵食的營養價值。
⑹ 發酵最早怎麼被發現的
發現酵母菌遠在利用酵母菌之後啊!
酵母的歷史(一)
History of yeasts
●約4000年前,古埃及人開始利用酵母製作麵包。
左圖為古埃及人做的麵包以及做麵包用的陶罐
考古學家在挖掘埃及遺跡時發現用來製作酵母麵包的磨石和焙烤室,還發現了4000年前的麵包房及釀酒廠的圖紙。
這個埃及人正在准備啤酒桶
●殷商時期,古代中國人就利用酵母釀制白酒。漢朝時期,中國人開始用酵母製作饅頭、餅等面點;
酵母的歷史(二)
History of yeasts
●1680年,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首次用顯微鏡觀察到酵母。
●19世紀,法國科學家巴斯德首次發現釀造酒精是酵母發揮了重要作用。
●1846年,酵母在歐洲首次實現工業化生產;
●20世紀80年代中期,酵母在中國實現了現代化生產。
⑺ 酵母的歷史起源古人如何應用它的
酵母起源中國,是中國人馴化的,然後外傳的,7000多年前的賈湖遺址發現了的酒的痕跡,所以外國的就不可能超過這個時間
⑻ 發酵粉為什麼能發酵
1917年8月24日,德國化學家畢希納逝世。畢希納發明了無細胞發酵,並因此獲得1907年諾貝爾獎。我們日程生活中最常見的發酵就是利用發酵粉來完成的。那麼,發酵法為什麼能發酵呢?
饅頭所以會那樣又松又軟,那是酵母菌幫了我們的忙。原來酵母菌隨身帶有好些「法寶」——酶,這些「法寶」會變戲法似的叫面團發生一連串的化學變化,首先是澱粉酶使澱粉變成糖分,然後使糖生成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在蒸饅頭時受熱膨脹,於是饅頭里留下了許多小孔,同時還產生出少量的酒精和酯類等,因此吃起來就十分松軟可口。
可是,用鮮酵母來發酵並不十分理想,因為這種發酵方法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如果控製得不好,讓發酵發過了頭,食品就會帶有一股不愉快的酸味,或者不夠松,因此食品工廠中做餅干、蛋糕這一類食品時,事先並不將麵粉發酵,而只是往裡面加入一些發酵粉,或是打入一些空氣,同樣能使食品中產生許多小氣孔。
那麼這些發酵粉究竟是些怎樣的「人物」?為什麼它們也能使食品產生小氣孔呢?
有一種發酵粉的化學名字叫碳酸氫銨,它的外貌和麵粉差不多,也是白色的粉末。不過這個傢伙有一個古怪的「脾氣」,就是耐不得熱,它在20℃以上便開始分解,在35℃分解大大加快,到了60?70℃,它就劇烈分解而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和氨氣,所以加有少許碳酸氫銨的食品,在焙烘過程中,這些放出的氣體就會「奪門」而出,使食品留下一個個氣孔。
另一種發酵粉的成分是碳酸氫鈉(俗稱小蘇打)和磷酸二氫鈉的混合物。本來,碳酸氫鈉的脾氣和碳酸氫銨很有點相象,它受熱後也會放出部分二氧化碳來,但是一來放出的二氧化碳不多,二來在這場化學變化的同時,會生成鹼性很大的碳酸鈉(俗稱純鹼),使食品吃起來鹼味太重,而且還會將許多維生素破壞掉,所以通常使用時總是把它和一個酸性物質如磷酸二氫鈉同用,這樣既可使所有的碳酸氫鈉全部變成二氧化碳,同時作用後不會有很大的鹼性,十分理想。
?
⑼ 中華利用酵母有幾年的歷史
酒的起源
酒的起源,我國古籍記載各不相同,一說源於軒轅黃帝,一 說始於禹時儀狄。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酒的起源是經歷了一個從自然酒過渡到人工造酒的過程。
我們知道,凡是含有糖分的物質,如水果,蜂蜜、獸乳,很 容易受到自門然界中的發酵微生物的作用而產生酒。所以,不少人認為:最原始的酒,應該是由含糖水果自然發酵而成。這在古人 的筆記上屢見不鮮。眾所周知的猿酒當是自然酒之一。
第一代人工飲料酒
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是先進入游牧社會,然後再進入農業社會 的。人類最早的人工飲料酒的發明,則是游牧時代用獸乳釀造的乳酒。因為獸乳中含有乳糖,能自然發酵生成乙醇(酒精)。這種 乳酒,古稱醴酪(《周禮、禮運篇》)。也就是說,第一代人工飲料酒,不添加任何糖化發酵劑,全靠自然形成。今日的內蒙,西 藏、青海等地的少壯民族,仍保留了這種獸乳制酒的習慣。這大約是距今7000到1萬年以前的事。
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發酵酒)
我國回第二代人工飲料酒是加了糖化發酵劑來釀成的,又稱人 工發酵酒(針對非蒸餾酒而言),亦簡稱發酵酒。所加的糖化發酵劑,就是大家熱悉的曲櫱。這是我國的一大特點,它又分為天然 曲櫱釀酒和人工曲櫱釀酒兩個階段。
(1)天然曲櫱釀酒(第一階段)
用天然曲櫱釀酒是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的第一階段。出現在農 業產生前後。我們祖先因認識到野生植物的澱粉種子可以充飢,便搜集貯藏以備冬用。誠然,農業社會出現以後,貯藏的穀物就更 多。由於當時保存的方法原始、粗放、條件差,穀物在貯藏過程中受潮發芽,長霉的現象比較普遍,吃剩的熟穀物也會發霉,這 些發芽長霉的穀物,形成了天然的曲櫱,遇到水以後,自然會發酵生成酒。為此,必然啟示人們模擬。從而懂得和掌握了製造麯 櫱的方法,並用於釀酒。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曲櫱是不分家 的,是混合在一起的。《淮南子》提出:清釀美酒,始於耒耜。」也就是說酒源於農 業之初。
(2)用曲作酒,用櫱作醴(第二階段)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釀酒技術的進步。到了農耕時代的 中、晚期,曲櫱分為曲、櫱(谷芽)、黃衣曲(糖化用曲、醬曲、 豉曲)。於是,人類把用櫱釀制的「酒」稱為醴,把用曲製作的酒 方稱為酒。也就是說,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發展的第二階段,實現曲、櫱分家。
醴盛行於夏、商、周三代,秦以後逐漸被用曲釀造 的酒取代。至於曲櫱分家的具體時間,可能在階級社會的商周時期。
為什麼用櫱作醴的方法會被淘汰呢?正如明代末宋應星指出的 那樣?「古來曲造酒,櫱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遂致失傳,則並櫱法亦「亡」(《天工開物》)。從發酵原理來看,櫱(谷芽)是單邊發 酵,在發酵過程中,僅起糖化作用;因此,醴中含乙醇量很低。而用曲制酒,則是邊糖化邊酒化的復式發酵,亦稱雙邊發酵;所 以,酒中的乙醇含量較高。從生產技術的角度判斷,用曲制酒的方法,比用櫱制醴要先進得多,必然要淘汰用櫱作醴的方法。
中國是啤酒的發源地之一
啤酒是用麥芽釀造的。我國用櫱(谷芽)造酒(醴)的時間, 與巴比倫用麥芽造啤酒都同時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兩者之間是否有聯系,已無法查考。可以肯定,巴比倫人因沒有發明創造出釀 制高度糧食酒的方法,保存了啤酒的生產方法。而中國,如前所述,發明了曲,淘汰了櫱這一方法。
糧食酒出現的年代
我們平時所指酒的起源,系指糧食酒的出現,也就是發酵酒 的出現。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的出現,應在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 7000年。因為,這時人類社會已進入以農耕為主的原始社會,這 已從地下出土的大量飲酒、釀酒器皿中得到證實。
曲和發酵酒(第二代酒)的發展
曲是一種利用固體培養物保存微生物的好方法。在乾燥條件 下,微生物處於休眠狀態,活性容易保持不變。這種方法的原理,一直延用到今天。
曲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貢獻,19世紀傳入西 方,不僅改變了西方自古沿用麥芽糖化穀物,然後再加酵母菌發酵成酒的方法,還奠定了酒精工業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曲給現代發酵工業和酶制劑工業帶來了深遠影響。
根據殷墟的發掘,發現了用大缸釀酒的釀酒場所,其規模相 當可觀,可以判斷,釀酒技術已有較大的進步。史家記載的「紂為酒也、同船糟丘而牛飲者,3000餘人為輩」雖有誇張,確實反映了釀酒業的規模。
到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建立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 展,釀酒業也有了更大的進步。不但設立了專門機構,指定專職官員來管理酒的生產,還制訂了釀酒的工藝操作,這些都促進了釀酒技術的發展。
到了秦漢、釀酒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和提高,一是研究原 料,並進行分級;二是曲的品種迅速增加,僅漢初楊雄在《方言》,中就
記載了近10種。最初人類用的是散曲,至於大小曲出現的時間,一般認為大麴是秦漢以前,而小曲稍早,當在戰國以前。
西漢的制酒方法是:「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酒六斛六斗。 其配方與今日黃酒的配方比例比較接近。
到了公元5世紀,北魏賈思勰在其編寫的《齊民要術》中, 系統而又詳盡地總結,記載了各種制曲的方法,釀酒的操作、工藝規范。這些技術很快傳到朝鮮、日水、印度支那及南洋等國。 日本三大酒神廟之一的山松尾神社,就是公元701年由一個姓秦的中國酒師建造的。爾後北宋竇革的《酒譜》,朱翼中的《北山酒經》等都系統地 總結與記載了大量的制曲和釀酒的工藝方法,如酒壇內部塗蠟或漆;新酒必須殺菌,煮酒用松香,黃蠟作消泡劑; 榨酒用壓板, 裝壇酒應滿;制曲原料不蒸也不煮,用生料,上次老曲塗在生 (新)曲外面(類似按種)等等,這些都說明釀酒技術上的進步和發展。
北宋的又一大進步是紅曲的發現與應用。明代李時珍和宋應 星分別在《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中都有詳細的記載。以上所述的酒並不是蒸餾酒,全都是發酵酒,也稱釀造酒,即屬今日黃酒的范疇,放不贅述。
第三代人工飲料酒——蒸餾酒的出現(唐代)
蒸餾酒今多稱為白酒,又叫燒酒。這是我們祖先為了提高酒 度,增加酒精含量,在長期釀酒實踐的基礎上,利用酒精與水沸點不同,蒸烤取酒的方法。蒸餾酒的出現,是釀酒史上一個劃時 代的進步,是我國的第三代酒。對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中外學者都想弄清,至今仍在探索之中。大多數的西方學者認為,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蒸餾技術和蒸餾酒的國家。因為蒸餾技術與我國古代煉丹術有密切的關系,一旦掌握了蒸餾方法,必然 會運用到酒的蒸餾上。單就蒸餾技術來看,我國至遲應在公元二世紀以前便掌握了。那麼,我國蒸餾酒的出現應在何時呢?
過去,由於受李時珍「燒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創」」
保存了啤酒的生產方法。而中國,如前所述,發明了曲, (《本草 綱目》)的影響,不少同志誤以為始於此。進而由此伴生了「燒酒西來說」,或曰「外來說」。關於這個問題,李時珍本人也不能自圓其說,他在這之後的葡萄酒條中寫道:「有如燒酒者,有大毒。 ……燒者取葡萄數十斤,同大麴釀榨,取入甑蒸之,以器承滴 露,紅色可愛,古者西域造之,唐時破高昌始得其法。」唐破高昌 當在貞觀14年(公元640年),一唐一元,相差競達六、七百年。為此,擬稍詳敘干後。
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已經否定了「蒸餾酒始於元朝」之 說。北宋田錫的《麴本草》中便記載了一種酒是經過反復二至三次的蒸餾而得到的美酒.度數較高,飲少量便醉。說明此時我國 已懂得蒸餾酒的製作方法。1163年南宋吳誤的《丹房須知》上也記載了多種類型完善的蒸餾器。同期的張世南的《遊宦紀聞》卷 五也記載了蒸餾器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情況。1975年河北承德憾青龍縣出土的一套
金代銅燒酒鍋的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敦煌 壁畫中的西夏釀酒蒸餾壁畫也可證明,十世紀以前,即北宋以前,我國已出現了蒸餾酒,這己為多數學者所接受。
如前所述、公元640年唐太宗時,我國新疆地區便會製作蒸餾 酒了;故「唐破高昌始得其法」,說明唐代已出現了燒酒。也就是說,我國在公元七世紀便有了蒸餾酒。
關於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方心芳先生在《曲櫱釀 酒的起源與發展》一文中指出,唐代可能出現蒸餾酒。這個判斷不僅與前述的「唐破高昌始得其法」是相印證,而且大量的唐代文獻也說明了這一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846)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805~?)亦有「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之名句。李肇的《國史補》也記 載有劍南之燒春等等。以上是從蒸餾酒的名稱來看。從蒸餾工藝來看,唐開元年間(713~755),陳藏器《本草拾遺》中有「甄(蒸)氣水」,「以氣乘取」的記載。此外,近幾年來出土的隋唐文物中,還出現了只有15~20毫升的小酒杯,如果沒有燒酒,肯 定不會製作這么小的酒杯。
這些都充分說明,唐代不僅出現了蒸餾酒,而且比較普及。正如朱寶鏞教授最近指出的那樣:「西南地區可能先有燒酒,所以雍陶喝到了成都燒酒,連長安都不想去了。」(1981年《對外貿易》第四期)、
這個判斷也是正確的。從已發現的文獻記載來看,貴州少數 民旅彝族文獻《西南彝志》第十五卷《播勒土司·論雄偉的十重宮殿》
在論述隋末唐初的這件事時曾說:「釀成純米酒,如露水下降。」這就是簡單的蒸餾酒工藝的記載。《西南彝志》的記載,與唐太宗破高昌時的「用器承取滴露」,《本草拾遺》和元代《飲膳正 要》的「用好酒蒸熬取露」等記載,恰相呼應。因此,唐代出現了蒸餾熬酒已無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