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候風地動儀發明者是誰

候風地動儀發明者是誰

發布時間:2021-05-31 03:40:24

㈠ 我國古代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漢代的張衡

㈡ 候風地動儀的歷史記載

在中國科學史上,沒有什麼比候風地動儀更為引人注目。它的發明者是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後漢書·張衡傳》詳細記載了張衡的這一發明:「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顯然,所謂候風地動儀,是用來測報地震的儀器。圍繞這一名稱,學界曾有不同意見。一種認為候風地動儀包括了候風儀和地動儀兩種儀器,「候風儀」是用於測風的,「地動儀」才是用於測地震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所謂「候風」,即是「候氣」,古人認為地震是由於地「氣」變動所引起的,所以叫「候風地動儀」。從引文來看,「候風地動儀」應為一件儀器,而不是兩件。這里我們把它作為一件儀器進行介紹。根據引文,「候風地動儀」製成於東漢陽嘉元年(132年),是用精銅鑄造的。儀體形狀就像漢代酒樽。樽上裝飾有篆文山龜鳥獸之形,樽的內部立一根銅柱,張衡稱之為都柱。都柱周圍有八條滑道,稱為「八道」。儀體的外部裝有八條龍,分布在八個方位,龍口各含銅丸一個,龍頭下方各放置一個張口向上的銅蛙(蟾蜍)。儀體內部裝有機關,與體外龍頭相連,一旦發生地震,機關被觸發,龍口打開,銅丸落入銅蛙口中,發出聲音,使掌管人知曉,並能判明地震來源的方向。顯然,地動儀是利用「地震產生推(拉)力使地面物體發生位移」的特性製成的儀器。張衡通過自己巧妙的設計,使地震時儀體與都柱之間產生相對運動,利用這一運動觸發儀內機關,從而將地震報出。張衡地動儀的靈敏度很高,《張衡傳》列舉了一個具體例子:曾有一次,地動儀朝向西邊的那條龍突然吐丸,但當時洛陽城裡並無震感,人們議論紛紛,都說地動儀不可靠。過了幾日,送信人來到洛陽,報告說甘肅發生了大地震,大家這才信服了地動儀的精妙。

㈢ 誰發明的地動儀他是哪個朝代(年代)的

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創造了地動儀。

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內比較頻繁。容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經過多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每條龍頭的下方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3)候風地動儀發明者是誰擴展閱讀: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意思是,地動儀用尚好的銅建鑄而成,蓋好上面的蓋子頂部隆起,像極了酒杯,用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間有柱子,旁邊有8個通道,用來發射機關。

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流傳下來的雖只有零星的文字記錄,但直到現在,其和製造人張衡一同,仍被視為中國古代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並且進入教科書之中,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據史料記載,候風地動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殆盡。而現在出現在教科書中的圖片,實際上是上世紀50年代一位叫王振鐸的古代科技史學家根據史籍復原而出的概念模型。

㈣ 候風地動儀是誰造的

在中國科學史上,沒有什麼比候風地動儀更為引人注目。它的發明者是東漢大科學家張衡。

《後漢書·張衡傳》詳細記載了張衡的這一發明: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顯然,所謂候風地動儀,是用來測報地震的儀器。圍繞這一名稱,學界曾有不同意見。一種認為候風地動儀包括了候風儀和地動儀兩種儀器,「候風儀」是用於測風的,「地動儀」才是用於測地震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所謂「候風」,即是「候氣」,古人認為地震是由於地「氣」變動所引起的,所以叫「候風地動儀」。從引文來看,「候風地動儀」應為一件儀器,而不是兩件。這里我們把它作為一件儀器進行介紹。

根據引文,「候風地動儀」製成於東漢陽嘉元年(132年),是用青銅鑄造的。儀體形狀就像漢代酒樽。樽上裝飾有篆文山龜鳥獸之形,樽的內部立一根銅柱,張衡稱之為都柱。都柱周圍有八條滑道,稱為「八道」。儀體的外部裝有八條龍,分布在八個方位,龍口各含銅丸一個,龍頭下方各放置一個張口向上的銅蛙(蟾蜍)。儀體內部裝有機關,與體外龍頭相連,一旦發生地震,機關被觸發,龍口打開,銅丸落入銅蛙口中,發出聲音,使掌管人知曉,並能判明地震來源的方向。

顯然,地動儀是利用物體慣性製成的儀器。張衡通過自己巧妙的設計,使地震時儀體與都柱之間產生相對運動,利用這一運動觸發儀內機關,從而將地震報出。張衡地動儀的靈敏度很高,《張衡傳》列舉了一個具體例子:曾有一次,地動儀朝向西邊的那條龍突然吐丸,但當時洛陽城裡並無震感,人們議論紛紛,都說地動儀不可靠。過了幾日,送信人來到洛陽,報告說甘肅發生了大地震,大家這才信服了地動儀的精妙。

㈤ 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發明的

㈥ 世界上的第一台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專代,地震比較頻繁屬。

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

當時利用這架儀器成功地測報了西部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國的重視。這比起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6)候風地動儀發明者是誰擴展閱讀:

張衡將候風地動儀安置在都城洛陽。起初,滿朝文武都不相信這台地動儀能夠測出地震的方向。

湊巧138年3月1日(距今已1879多年)(漢永和三年二月初三日,距今已1879年)突然地動儀朝向西北方向的鋼球落了下來,掉進儀器下面的蟾蜍口裡。可是,洛陽居民誰也沒有感覺到地震。

幾天後,隴西驛者日夜賓士來京師,報告隴西地震,二郡山崩(震級約為6.5級)。隴西正好在洛陽的西北方向。

在事實面前,大家都不得不承認候風地動儀的靈驗,佩服張衡的發明。

相隔1700多年,歐洲人才製造出「第一台」地動儀。

㈦ 候風地動儀和地震觀測是誰發明的

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由中國東漢時期天文學內家張衡(78~139年)於漢順容帝陽嘉元年(132年)製成。

候風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其外形像一個大酒樽。地動儀裡面設有精巧的結構,主要有豎立於儀體正中的「都柱」(相當於一種倒立型的震擺)和「都柱」周圍同儀體相連接的「八道」(8組杠桿機械)。「八道」分別置於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8個方向上。在樽的外面相應地設置8條口含銅珠的龍,每個龍頭下面都有一隻蟾蜍張口向上,一旦發生地震,「都柱」因受到震動而失去平衡,這樣就會觸動「八道」中的一道,使相應的龍口張開,銅珠即落入相應的蟾珠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向。

據史料記載,候風地動儀曾成功地記錄了發生於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發生在甘肅臨洮一帶的一次地震,從而證明了它的准確性和可靠性,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觀測得知地震發生方位的實錄,類似的儀器,在歐洲到公元1703年才試製成功。

㈧ 候風地動儀是誰發明的:請問地動儀是什麼原理銅珠掉出

據歷史記錄,候風地動儀是我國漢代科學家張衡發明的檢測地震發生的儀器,當年的構造實際已經失傳,推測是由一根立柱在地震波傳來時倒向傳來方向而擊動機關使銅珠吐出,另有一種推測是一個懸垂裝置引發,兩者爭論較大,據說後來有關研究人員以懸垂裝置得以「復原」成功。具體可查閱有關文章。

閱讀全文

與候風地動儀發明者是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