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們為什麼會認為歷史是少數人創造的
什麼是唯心主義精英史觀?
答:主觀唯心史觀認為歷史英雄、帝王將相、天才人物這些少數優秀個體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輕視普通群眾在歷史前進過程中的作用;客觀唯心主義認為歷史的發展是由某種早已存在的未知的客觀的精神決定,一切事物發展「冥冥中早已註定」。
人們是如何產生唯心主義精英史觀的?
答:唯心史觀源遠流長,起根源在三個方面:一是人類存在著個體差異,歷史發展過程中特別事件的代表人物會被打上歷史烙印,而身後的大多數確是默默無聞,再者人們也樂於將力量集中推到具有代表性的個體身上,因而代表人物的作用會被放大;二是剝削制度加大人與人之間政治地位、經濟地位、文化地位的差異,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處於被剝削地位的群體創造歷史自我實現的主動性受壓抑;三是剝削階級為維護自己的利益,鼓吹自我在社會上,歷史中起到的推動作用,也有剝削者會被身處地位的假象迷惑,因自己處於社會的統治地位而產生自認為無所不能的優越感。
人民群眾中的個人和集體相互之間有什麼樣的關系?
答:人民群眾概念中的個人指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個體的人,集體指由某種共同紐帶聯系起來的人們的集合體。個人依賴於集體生存,集體的社會生產生活是個人存在的根基,脫離集體將「返祖」到人的原始社會起點,將不再具有「人」的物種意義。個人和集體的關系是歷史地變化發展著的,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條件下具有不同的性質和情況。在私有制社會中,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基本受到階級對抗這個基本事實的制約,兩個大的階級之間存在著全面根本的激烈對抗,同一階級之間有時也存在著對抗,這種情形下,私有制使人分裂,個人和集體之間時有矛盾,有些矛盾甚至是不可調和的;在公有制社會中,不存在階級對抗,社會任何集體在根本利益上都達成一致,消除了人們對抗的根源,此時,個人與集體在根本利益上也是統一的,在創造歷史活動中方向基本一致。雖然這種統一不能完全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但這些矛盾都不是根本的不可調和不具對抗性,完全可以通過人的自覺予以消除。
個人利益重點在於個人的發展,集體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個人利益,滿足不了個人利益的集體不能維持,也不能存在,集體為個人利益的發展提供現實可能,集體給予個人以起點;另一方面,集體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個人,集體是一定數量個人的總和,沒有個人的集體是空洞的沒有意義的,同時個人也決定這集體的額發展,集體中某些舊的壓制個人發展的因素會個人力量的累加,量變到質變而消除改變。綜合來看,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
個人來自於集體,集體對個人的影響和作用帶有根本性的,所以在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矛盾是我們應當認識到,集體重於個人,個人利益服從於集體利益是一種優秀品質。
為什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推動歷史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群眾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也越來越多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處於被權錢邊緣化,使得他們迫切需要推動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群眾自身的內在聯系不斷在增強,從過去以血緣、地緣、氏族等到今天互聯網的社會化生產更加豐富了人們的內在聯系,群眾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團結性、組織性等潛力都在增長。歷史上,奴隸社會奴隸們的組織性超過了原始人,而他們起義的規模、組織性和堅持性遠遠比不上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而後來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人民群眾積極性和組織化程度以及目標性又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奴隸起義和農民起義所達到的水平,當前社會生產力、分工和交往的發展將繼續體現這一內在規律。
什麼樣的人才算歷史人物?
答:一、歷史人物首先是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歷史事件是人參與的,歷史人物往往是具體的歷史事件的直接參與者或指揮策劃者。歷史事件往往打上歷史人物的深刻烙印。使每個歷史事件都有其特殊外觀。
二、歷史人物又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成熟的歷史任務總是由少數歷史人物首先發現和提出來的。歷史人物的發起作用很大,它促使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轉變為人們的主觀努力,把歷史的可能變成歷史現實,體現歷史進步的社會需要的是進步的歷史人物,體現阻礙歷史進步的反面社會需要的人物則是歷史中的反面人物。歷史人物都是受一定社會需要促使而出場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出現映照出各種不同的社會需要和實際利益間的矛盾沖突。
歷史人物活動需要什麼樣的基礎和條件?
答:歷史人物的產生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並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活動,創造著歷史性的業績,成為歷史人物,制約人民群眾和普通個人的活動的社會條件,對歷史人物起作用,而且與歷史人物生活同一時代的人民群眾的現實狀況也是制約歷史人物活動的社會條件,所有這些,構成了歷史人物活動的社會基礎和條件。社會歷史是一個必然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偶然性,歷史過程中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比如一些歷史革命事件的爆發是必然性,但革命爆發的具體時間,由誰領導則帶有偶然性。但在偶然性背後起支撐作用的仍是歷史的必然性。
社會歷史發展的時勢、具體的社會條件怎樣創造出英雄?
答:時勢所趨,並在時勢中鍛煉和篩選,社會歷史發展就是這樣創造英雄,造就人物的,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一個自己的偉大人物,如果沒有,時勢也將創造一個這個的人物出現,時勢造就英雄,也造就了梟雄以至奸雄。
如何科學地評價歷史人物?
答:歷史人物作為歷史的人,受歷史的局限,作為階級的人,又受階級的局限,根據這樣的客觀事實,於是引出歷史唯物主義評價歷史人物的兩個基本科學原則:歷史主義和階級分析。
歷史主義的原則要求把歷史人物擺在所處歷史環境下評價,從歷史人物活動的時代來評價其是非功過,看他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以自己的努力給歷史和人類貢獻了什麼,對人類歷史起了何種作用。階級分析的原則要求將人物同他所處階級聯系起來加以評價,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看他所處在哪個階級,在階級中處於何種地位,有哪些階級傾向。綜合利用兩種分析方式,相互滲透。這兩個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是我們評價無產階級領袖的指南。
哪個階級居於社會運動的主導地位?
答:一定的階級在人民群眾中的地位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取決於該階級與這樣的生產力相聯系,什麼的生產關系有利於這個階級,以及該階級成員的數量和質量狀況,活動的積極性和組織化程度等等。歷史上的新興封建地主階級在推翻奴隸制度的人民群眾中居領導地位,處於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制度的人民群眾中居領導地位,現代勞動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人民群眾中居領導地位,這都是社會歷史發展造成的。
階級需要如何行動?
答:一個階級要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就必須形成自己的組織。從歷史上看,階級的組織是由分散到集中、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地發展著。在近代以來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具有諸多形式、諸多層次的階級組織。而階級組織的最集中、最復雜、最高級的形式是政黨。
個人作用和群眾作用的關系將會如何變化?
答:在私有制的條件下,由於人民群眾處於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其創造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人民群眾中的普通 個人的作用遠遠低於傑出人物的作用。如果到了沒有剝削壓迫的新社會,由於公有制的實現,人民主人翁地位的確立,社會公共資源能被他們充分的享用到,會使得他們的政治覺悟、文化科學水平不斷提高,與領袖的差距日益縮小。在良好的社會環境里,個人普遍得到全面發展,傑出人物、領導者的作用比重相對地趨於降低,並逐漸匯合以至融化在人民群眾之中。
Ⅱ 歷史是由誰創造的
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毛澤東說「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和「歷史是人版民創造的」。
毛澤東為權什麼要說「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因為他從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天起,就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就把自己的雙腳牢牢地踏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這塊土地上,才使他所領導的革命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小勝取得大勝,從而使中國革命走向成功。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所提出來的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方略,就是打人民戰爭,將日本侵略者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陳毅曾說,淮海戰役是上百萬老百姓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2)歷史是不理智的人創造的擴展閱讀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是歷史進步的根本推動力量;一切英雄人物只有代表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願望,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才有可能在歷史進步中發揮一定作用,但這種作用歸根到底還是人民群眾的作用,而不是英雄人物個人的作用。
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Ⅲ 黑格爾認為人類歷史不是個人隨意創造的是什麼歷史觀
歷史唯心主義
----------------------------------------------------------
您好,答題不易
如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Ⅳ 不理智的人創造歷史
一個理智的人應該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會想去改變環境適應自己.但歷史是後一種人創造的.——蕭伯納《人與超人》
Ⅳ 歷史是由少數人創造還是由多數人創造的呢
看古代史來的時候,發現源大多是帝王將相在一個關鍵的時刻做了一個關鍵的舉動。哇,於是,一個英雄出現啦,一個王朝誕生了。於是我們似乎得出了結論,少數人關鍵人物創造了歷史。其他不相乾的人無所謂了,遺忘在瞬間涌過的記憶的浪潮之中。於是我們認為,少數人創造了歷史。
後來不知誰說要群眾史觀,聲稱歷史是由廣大不知名的人或者是被遺忘的人創造的。於是我們所知的歷史變成了宏大的敘事體。既然是群眾創造的歷史,那麼是哪位群眾也就不重要了,那就省略吧。於是我們又認為多數人創造了歷史。
Ⅵ 為什麼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又不是隨心所欲的創造
歷史是主客觀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人是創造歷史的主體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創造歷史內,而歷史的創造又是受客觀大容環境的影響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又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
因為一個歷史階段會受到當時生產力的因素的制約,比如古代當時生產力低下,科技水平有限,不會製造出今天日行千里的工具出現,比如飛機,通訊工具手機這些對今天生活起到至關重要的東西。
Ⅶ 歷史嗎,總是需要人創造的
首先人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元素,沒有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就不會有社會的形成,人類歷史是人所創造的。
但是馬克思思想指出了,社會發展是有其基本規律的,任何人類活動只有符合了社會的需求才能對社會產生作用,如果行為路線有了偏差,雖然暫時會對社會產生副效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發展的潮流會逐漸糾正其錯誤,所以,歷史是人創造的,但是又受人類文明社會發展方向的制約,不是隨心所欲的。
Ⅷ 如何理解此話→「一個理智的人應該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只有那些不理.....但歷史是後一種人創造的」
(1)一個理智,(2)一個不理智,(3)一個人,(4)一個環境。這里的(1)(2)根本不用管他是什麼意思了。主要是(3)與(4)。一個人與一個環境。這里只要給這個人一個名字,張三。只要給這個環境一個名字,房間。那麼蕭伯納這句話純粹是廢話。如果?
如果就這句話本身而言,只是一個人,只是一個環境。也就是說即不考慮這個人的肉體,也不考慮環境的大小。那要考慮什麼內容呢?或者說那麼以什麼為條件呢?前面的(1)與(2)在這里也就起作用。一個理智,一個不理智,答案必然是相反的。所以?
所以,這里只能請蕭伯納來解釋,他是如何理解理智的,或者說他認為誰是不理智的。總之,這是一句話空洞的毫無現實的意義的,看起來好象很理智的,其實是無力而蒼白的。為什麼?
一個人與環境?當把其放到現實生活中來的時候。一個人的力量是多麼的渺小啊。一個理智的人,必然是認識到自己力量的渺小。一個不理智的人,顯然他自身都存在問題。又如何的期盼他能夠改變環境,並且創造歷史呢?
歷史?如果這里所謂的歷史,是指人的歷史。那麼人能夠創造自己的歷史嗎?可以的。做為人的張三,完全可以創造做為人的張三的歷史。做為人的張三,能夠創造做為人的李四的歷史嗎?顯然是不能的。人只能創造自身的歷史,而不能創造他人的歷史。每個人的歷史,只能由這個人自己去創造 。他人即不能替代,也不能勉強。
人自己的路,總是要這個人自己的腦子控制這個人自己的雙腳去行走。其他人,任何其他物。也無論是什麼人,也無論是什麼物,怎麼可能控制他人的行為呢?既然不能控制他人的行為,那麼也就不可能替他創造歷史。
Ⅸ 為什麼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
第一,抄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襲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供給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會物質生活資料,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不僅以其實踐活動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而且以其千
百萬創造者的偉大的力量和智慧,為人類社會提供不可勝計的精神財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經歷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演變,
都必須通過人民群眾自覺的革命斗爭,勞動人民是革命斗爭的主力軍。
總之,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Ⅹ 為什麼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
第一,人民來群眾是社會物自質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供給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會物質生活資料,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不僅以其實踐活動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而且以其千
百萬創造者的偉大的力量和智慧,為人類社會提供不可勝計的精神財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經歷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演變,
都必須通過人民群眾自覺的革命斗爭,勞動人民是革命斗爭的主力軍。
總之,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