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是我國古人常用的一種工具和兵器。弓箭的最早發明者在我國,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發明者究竟是誰,是什麼時候製造出弓箭來的,古書上的說法不一,有的說是伏羲創造出的弓箭,也有的說弓箭是黃帝發明的,還有的古書說是後羿發明了弓箭等。
其實,據考古學家考證,這些說法都不準確,因為從挖掘出的文物來看,科學家們認為,弓箭問世的時間,比這些傳說中的人物還要早得多,在我國可以追溯至兩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
從各種古籍和出土的文物上可以看出,人類發明的最早的弓箭樣子很簡陋,是用一根樹枝或者一根竹子,把它彎起來就是弓箭的弓體,用植物的藤或者動物的筋做弦。
這種最原始的半月形的弓箭,由於弓體已經彎曲到了很大的程度,所以發射出來的力量很小。
後來,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把弓體改為「弓」形,使弓箭的中間部分凹進去,不上弦時弓體不會有很大的變化,這樣就可以儲備更多更大的勢能,增大弓箭的殺傷力。
科學家們從金文、甲骨文的「弓」字來源於返曲弓的形狀推測,可見它的發明和使用比它的文字出現還要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學家們在山西省的舊石器時代後期的遺址里發現了那時打制的石箭頭,可以想像我國製造弓箭的歷史有多麼久遠!
至東周時期,我國的弓箭製造有了很大的提高。很長的時間之內,弓箭都是兵家、獵戶手中的重要武器。
弓箭在使用時需要一手持弓箭,一手拉弦,因此影響了射箭的准確度。
為了克服這些不足,我國古代人借鑒用於殺死獵物的原始弓形夾子,產生了製造弩的最初想法,即在弓臂上安上定向裝置和機械發射體系,命中率和發射力大大提高。就這樣,比弓的性能更加優越的弩誕生了。
由此看來,弩就是裝有臂的弓。它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種常規武器,顯然是由弓演化發展而來。
弓箭的使用在我國至少已有兩三萬年的歷史,弩作為我國軍隊的常規武器則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保存下來的有關弩的詳細描述看,最早的弩是一種青銅手槍式,其頂部的設計屬於周朝早期。
B. 在古代火槍為什麼可以取代弓箭
1、弓箭出現於原始社會時期,是人類第一種利用機械力量的武器,盡管這種力量來源於人類自身。火槍(第一種具有現代槍械特徵的火槍是火繩槍)大概出現於16世紀早期,是第一種不依賴人類自身力量,而靠化學能量的單兵武器。顯而易見相對於弓箭,火槍是新生事物,是人類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其殺傷力(注意不是單純的射程或穿透力)肯定是大於弓箭的。
2、為什麼會出現弓箭和火槍孰優孰劣的爭論呢?原因是參與爭論的人對這兩種東西都不熟悉,或對其中的一種不熟悉。古代反對火槍的人是對火槍這種新事物、新武器不了解,現代的網友呢?恐怕是對二者都不了解吧,有些人恐怕連二者之一的實物都沒見過,靠尋章摘句做論據,純粹紙上談兵,對資料不分真偽,只能是越爭越糊塗。
3、對弓箭與火繩槍威力的比較,原始資料我認為戚繼光的兵書比較客觀。為什麼呢?戚繼光是一個實戰經驗非常豐富的將領,經他將日本的火繩槍在中國軍隊全面推廣,而且他靠著對這種新式武器的合理運用,不但打敗了倭寇(主要是裝備了火槍的輕步兵),而且還打敗了蒙古騎兵。他的兵書里對火繩槍的製造、保養、訓練、戰場使用等都有詳細的講解,可以說是手冊式的。
戚繼光說:在80步(120--130米)的距離,火繩槍對胸靶的射擊十有六、七中,而弓箭有二、三中就不錯了。至於穿透力呢?戚繼光曾經嘗試在鋼鐵外麵包棉花,即所謂綿里剛,但是也不能抵禦火槍的射擊。不要忘了,是火槍淘汰了鐵甲。為什麼?因為再厚的鐵甲(當然前提是能穿得動)也抵禦不了火槍的射擊,所以乾脆就不要算了。而弓箭的發展只是讓盔甲更堅固、更完備而已。可見二者在精度和穿透力方面是有本質區別的。
4、但是為什麼古人有的說弓箭的射程要超過火槍呢?因為二者穿透的原理不同。火槍彈丸是鉛的,圓的,能穿透堅硬的鐵甲(鋼甲)靠的是極高的速度。在火槍的有效射程之外,一顆從天上落下的鉛丸能有多大傷害呢?把腦袋打個包?而弓箭靠的是鋒銳的箭頭,對沒有裝甲防護的輕步兵來說,強弩之末的箭也可能會出血的。還有,由於弓箭的初速本身不高,空氣阻力小(阻力跟速度的立方成正比)曲射的箭從高空落下跟剛射出的箭相比能量損失並不多(相對於火槍子彈而言),因此在較遠的射程弓箭威脅比較大,這也是事實,當然前提是對方沒有防護。如果您有軍事常識,可能聽過打坦克的炮彈叫「長桿脫殼穿甲彈」,即炮彈越細長,穿透力越大,因此現代穿甲彈都做成箭形。這就是在較遠的距離弓箭還是有較強穿透力的原因。
5、關於長弓。不要以為只有英國人有長弓,古代印度有、中國有、日本也有,其它什麼國家也可能有。
古印度的長弓長達2.5米,拉弓時用腳蹬弓背,不然哪有臂長那麼大的人?日本的長弓直到它的戰國時代還在用。同樣的弓臂材料,弓越長,箭可以獲得的速度就越大,即射程越遠;弓越硬,射出的箭質量越大,殺傷力也就越大。中國人早就發明了復合弓,因此淘汰了攜帶不便的長弓。
英國長弓曾經創造了神話,原因是英國的統帥能合理利用這種武器。比如選擇有利地形、天氣,設置障礙物阻滯騎兵等,這些相信大家都了解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長弓製造費用很低。當時的英國是落後國家,冶金技術落後,裝備不起大量的裝甲騎兵,所以選擇用「木頭」對抗「鋼鐵」。這是屬於軍事經濟學研究的范疇,換一個歷史時期,換一位統帥,長弓的神話可能就不會出現了。
6、在火槍裝備的初期,由於這是一種「高技術」的武器,製造很不容易,並且很貴。要知道,歐洲直到14世紀才學會冶煉鑄鐵,類似現代煉鋼的方法到19世紀才出現。相對而言弓箭製作工藝成熟,造價低廉,很多反對火槍的人往往拿製作不良的火槍跟製作精良的弓箭比較,當然是弓箭好啦。不良的火槍會炸膛,傷自己人,不良的弓箭呢?把弦拉斷?
7、說點題外話。很多人說火槍技術是由歐洲傳到日本,再由日本傳到中國,因此當時明朝的火器技術落後於歐洲甚至日本。其實當時中國沒能發明出火槍恰恰是因為技術先進。中國從戰國時期就有了鑄鐵技術,因此中國能很容易地鑄造大量的火炮。而歐洲呢?兵器靠鍛造,鍛造出個小型火炮(火槍)還湊合,大型的火炮就難了。因此歐洲先有火槍。
8、我有一張30公斤的大弓,標准射程是60米。慚愧的是我這個身高180,體重180的大漢把它拉滿很難。美國的「探索」節目,找了幾個奧運選手模擬古代戰士,得出的結論是弓的有效射程是100米左右,標槍是30米。我想這是比較科學的。我小時候玩過火銃,即「擊發式前裝火槍」,有效射程大約50米,裝獨頭彈應該有100米。但是古代火槍也有很多型號,比如所說的「滑膛槍」口徑很大,在200米的距離也能穿透騎士的重甲,這是弓箭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9、看看武器發展史,每一種新武器出來後都會遭到反對。好像荷蘭人吧,他們反對使用後裝槍,說「我們用嘴吃飯的騎士決不用從屁股裝彈的步槍」,結果當然是被打敗。火繩槍、遂發槍、後膛槍、彈艙槍、連發槍、半自動槍,每一種新裝備都被質疑過,甚至現代曾有人反對自動武器,理由是「浪費子彈」,反對蒸汽戰艦,理由是「費煤」,即使海上的巨毋霸航母,不也曾經被認為不如戰列艦?
C. 弓箭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弓箭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發明的。
中國古人有獨特的理論,即「弓生於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彈指彈弓。在甲骨文中,彈字寫作B ,為一張弓,弦中部有一小囊,用以盛放彈丸。
這種形狀的彈弓,在中國一直廣為流行。近代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中有打彈者,有的就使用這種彈弓,而西雙版納和緬、泰北就的傣族人,可能至今仍用這種的竹彈弓。
也許,先民最初發明的只是發射小石子或泥彈丸的彈弓,之後進一步摸索,才將弓用於射箭,於是產生了弓箭。
(3)弓箭槍去發明一個擴展閱讀
弓箭弓箭主要用途:弓箭的發明和改進使得人們能夠在較遠的距離准確而有效地殺傷獵物,而且攜帶、使用方便,可以預備許多箭,連續射擊。如果說,任何工具和武器都是人手的延長,那麼,弓箭堪稱是火器誕生之前,人手的最偉大的一次延長。
恩格斯說:「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至決定性的武器。」如此評價弓箭,仍嫌不足。因為即使在「野蠻時代」,也沒有任何一種青銅或鋼鐵兵器(包括鐵劍),能與弓箭的作用相匹敵。可以說,直至火器誕生,弓箭都是決定性的武器。
D. 弓箭是由那個國家發明的
弓箭不是由某一個國家發明的,早在遠古時期弓箭就已經存在。
弓箭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有了後羿射日的神話傳說 ,而後裔所使用的工具正是弓箭。
在距今三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時候,在中國境內人們就已經開始製作和使用弓箭了,最早期的弓箭非常簡單,是用一根樹枝或者一個竹竿裁剪成一定長度的箭桿,在另一端削成尖的,這樣就是箭。
據專家考證,我國大約在兩萬八千年前就出現了弓箭,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弓箭的國家。那時的漁獵部族,在長期打獵的過程中,逐漸改進獵具。
他們先是徒手與野獸搏鬥,後來學會拋擲石子、土塊打擊。最早的箭很簡單,可能起源於標槍,祖先們後來將其縮小為箭,和弓合用,成為一套。
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桿,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應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人們把石片、骨或貝殼磨製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矢桿一端。
這就製成了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了,比起單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進了一大步。再後來利用樹枝的彈性,發明了彈弓,最後發明了弓。
(4)弓箭槍去發明一個擴展閱讀:
傳說東夷人最早發明了弓箭,在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齊建國之前,廣袤的齊地上繁衍生息著一個強大的部族東夷,它與炎黃以及後來的苗蠻等部族一起,共同構成了今天中華民族的主幹。由於東夷人長期從事漁獵,再加上齊地物產豐美,經常受到外來部族的侵略。
東夷人的反侵略戰爭頻繁,所以東夷很早就是一個軍事經驗豐富、能征慣戰的部族,東夷人也素有尚武之俗,以勇敢、智慧而著稱。
近代,隨著火器的出現和使用,弓箭等冷兵器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但由於它的健身功能,競技性、娛樂性等特點,在上流社會,一段時期內,弓箭狩獵曾被世界各地的皇親貴族所喜好。
隨著人類歷史文明的進程,射箭逐漸普及化、平民化,現代社會生活中,發展成了人們娛樂休閑的一項體育運動。
這項充滿挑戰性、競技性的古老運動在現代人追求新奇、刺激、重返自然的心理要求下,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喜好,久已沉寂的休閑娛樂業希冀颳起射箭風暴。
E. 最初的三段式射擊(包括弓箭等)是誰發明的三段式火槍射擊呢
你問三段式射擊。按這個名詞來說。是日本的幕府時期織田信長發明。弓箭。
歐洲的是叫三排連發。西班牙14世紀。火槍。
中國的是三番輪射。秦朝。弓弩。
雖然細節有一定的差異,但都是為達到連續射擊目的採用的一種手段。
F. 在人類發明槍支之前,真的沒有動物可以威脅大象嗎
大象是一種溫馴、善良、聰明的動物,我國與象的淵源更是可以追溯到遙遠的上古時期,傳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馴服野象的人就是舜。在已經出土的商代青銅器物中就有大象的造型。《韓非子》記載,商紂王窮奢極欲,曾用象牙做筷子,犀牛角做酒杯。
如果想抓活的大象,則是在地上設置索套,一端系在大石或樹上,當大象腳踏入索套時,捕象人會一躍而入拾起地上的繩子,扯緊索套,將大象足困住。索套是用特殊的材料製成,非常結實,足以應付象足的拽、拉、扯。當大象被困數天,精疲力盡後,眾人擁上來將大象捆縛,這大象便徹底成了他們的俘虜。
G. 弓箭到底是東方人發明的武器還是西方人發明的
東方和西方都是獨立的發明了自己的弓箭,西方的弓為直弓,日本的也是。我們使用的是復合材料做成的,春秋時期弓的製作工藝又有了較大的進步,其質量大為提高。各國都用它裝備部隊,大量使用於當時的戰爭之中。從《考工記·弓人》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有了比較科學的制弓規范。其製作,首重選材,其基本材料有六種,稱之為「六材」:「干、角、筋、膠、絲、漆」。「六材」的功用分別是「干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對六材的選用標准很嚴格且分成等級,如弓干,「凡取干之道七」,其中以柘木為員上乘,以竹材為最次。一張良弓一般要歷經兩三年才能製成,如此製作出來的弓已是非常成熟的復合弓,彈力大,經久耐用,文獻中通常稱為「角弓」。有關春秋時期古弓實物,在湖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曾多有出土,它們基本上能印證《考工記》等古籍的記載。
復合弓是源自於亞洲的武器,以混合的木材或骨頭構成的細長片製造。這種層壓物可以製造出極具威力的弓。比較短的復合弓最適合作為馬騎弓兵的武器,尤其是蒙古人和其它來自亞洲的騎手。復合弓的變形是在製造的時候,讓它的兩端往前彎曲(以蒸氣處理和用力挽拉此層壓物),這種後彎的弓可產生更大的力量,並需要高度的體力和技術操作。 長弓源於威爾斯,後來傳到英格蘭,長六英尺,由一整塊的木頭(通常是紫杉木)來製造。弓長為配合三英尺(等於一碼,碼是用來計算衣料的單位。)長的箭而設。對付步兵時,不需要把弓拉得太緊就可以刺穿他們所穿的皮製護甲;在對付裝甲士兵時,則須用力拉緊即可刺穿步兵或騎兵的裝甲。以長弓來作射擊,需要充足的訓練和練習;一個有經驗的長弓兵可以在一分鍾內作出六次高命中率的射擊。長弓具有長遠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中古時代的戰場上,大批有經驗的長弓兵往往為敵人帶來極大的殺傷力。他們可以向個別的目標作射擊,或是對一個特定的區域作密集的射擊。
一般亞洲的弓箭手騎馬或者是站立射箭,西方的弓箭手一般就站在地上了。
說說另一個武器,弩。
戰國時期有四弩:夾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夾弩、瘦弩較輕便,發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雖遠,但發射速度較慢,多用於車戰和野戰。
西方有種武器,叫弩炮,是曲射武器,類似於現在的迫擊炮,是攻城用具。
狄俄尼索斯採用力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扭力彈簧發明了弩炮,即利用兩束張緊的馬鬃、皮繩或動物肌腱產生的扭力作為動力,驅動弩臂帶動弓弦拋射彈丸或箭矢。希臘人設計的弩炮帶有堅固的支架,主梁置於支架之上,其前端兩側裝有兩具扭力彈簧組,每個彈簧組帶動一隻弩臂,弩臂末端連接弓弦,弓弦正中是容納投射物的編制網袋。弩炮具有強大的威力,性能良好的弩炮能夠將1塔侖特(古希臘重量單位,約合26千克)重的石彈拋出300碼(1碼=0.9144米)開外。
弩炮具有強大的威力,性能良好的弩炮能夠將1塔輪特(古希臘重量單位,約合26公斤)重的石彈拋出300碼開外。公元前
332年,當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圍攻波斯屬地加沙城(Gaza)時,防守者就曾使用弩炮反擊,一架弩炮發射的長矛甚至穿透了亞歷山大的青銅盾牌,刺穿了他華麗的胸甲將他擦傷。弩炮徹底改變了功防雙方的力量均衡,他巨大的打擊力和精度讓人不寒而慄:在公元63年羅馬人圍攻耶路撒冷的戰役中,猶太將領約瑟夫回憶說,和自己並肩站在城牆上的一位夥伴,竟然被一枚羅馬弩炮發射的彈丸將頭顱整個打飛!城裡的一名孕婦則被一枚石彈擊中,他腹內的胎兒被拋到了100英尺外!羅馬人的巨型弩炮可以將400米外的敵人轟的潰不成軍,他們發射的長矛可以將兩個或三個排成密集隊型的敵人一起釘在地上,。除此之外,弩炮的精度也令人嘆為觀止,他們甚至能夠反復命中同一地點,,曾經有過弩炮發射的長矛將前面已經命中的長矛劈成兩片的記載。 但是現代復製品似乎並不能證明這些記載的真實性,Schramm在1916年復原後的希臘式巨弩。這台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的巨弩和公元一世紀使用的車弩相比在機構上沒有什麼不同。後者中的一部分開始使用了鐵弩架。這樣在壽命上要長很多。這台巨弩在1979年的一次試驗中將一支箭射出了285米遠 ,Schramm的另一種三倍寬巨弩可以將27英寸(70CM)的箭射出370米。他的最大的投石車可以將1.8kg的石塊拋射到300米開外。可惜的是這兩件復原品都毀於二戰。
抱歉,關於印第安人的弓,我不知道。如果是復合弓,那麼肯定是從東方傳入的。
H. 在中國古人類歷史上,是誰發明了中國古人類的第一支弓箭
對於人類來說,投射武器的發明具有重要的意義,持有投射武器的人類擁有了由近及遠的能力,在武力上徹底壓倒了任何陸地上的動物。原始人發明出過很多種投射武器,如弓弩類武器、標槍類武器(包括魚叉等),投擲型短兵器(飛斧飛劍之類)和各種投石工具等,其中應用時間最久,應用范圍最廣泛的就是弓弩類武器,俗稱弓箭。
吳越春秋中說,「弩生於弓,弓生於彈」,意思就是,弩是由弓發展而來的,而弓是由彈弓發展而來的。書中說,遠古時期,人們死了之後並不像後世那樣裝在棺木里下葬,而是用白茅裹起來丟在野地里,他們的子女不忍心讓父母的遺體被鳥獸撕咬,便製作出來彈弓,守護在一邊,驅逐鳥獸。
I. 為什麼火槍經過很長時間才取代弓箭
首先,新技術本身有一個逐步發展成熟的過程,往往一開始還比不上舊技術。其次,舊技術為人所熟悉,而陌生的東西人們開始總是感到不習慣,往往會產生抵觸情緒。
在戰斗緊張的時候,士兵往往把裝彈順序搞錯,或者忘了取出通條,導致無法發射。這個問題直到定裝彈發明後才解決。定裝彈是把發射葯、底火和彈丸事先裝在一起的子彈。一開始的定裝彈是用紙包起來的,後來換成了金屬的彈殼,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子彈。定裝彈裝上就能擊發,打完後只要退出彈殼,裝上下一發,馬上就可以開第二槍。直到這個時候,火槍才能夠和弓箭在射速上一較高下。
J. 弓箭是如何發明的
弓箭是中石器時代後期或新石器時代早期出現的工具。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內峪村的舊石器時容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鏃。由此證明,中國先民最遲在距今約28萬年,已經開始使用弓箭。原始人類發現樹枝彎曲後再伸展時具有彈射的功能,從而發明了弓。彎曲的樹枝、藤條、竹皮,在伸展時都展現出一定的彈性,是製作原始彎弓的理想材料。製作弦的最初材料是細藤條、獸筋之類有韌性的東西。箭是用各種樹枝或竹枝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