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銅的發明人

銅的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5-30 02:42:19

㈠ 十五世紀末銅活字發明者是誰

華燧(1439-1513),字文輝,號會通,明江蘇無錫人。明藏書家、刻書家,銅活字印刷發明者。

㈡ 銅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

中國使用銅的歷史年代久遠。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中國人的祖先就發現並開始使用銅。1973年陝西臨潼姜寨遺址曾出土一件半圓型殘銅片,經鑒定為黃銅。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相對西亞、南亞及北非於距今約6500年前先後進入青銅時代而言,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較晚。中國存在一個銅器與石器並用時代,年代距今約為5500~4500年。中國在此基礎上發明青銅合金,與世界青銅器發展模式相同。

㈢ 銅錢是誰發明的

秦始皇下令廢除原各國的舊幣,以秦幣為基礎推行新的貨幣制度。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半兩其形制仿玉璧紡輪的圜錢形制而來,方孔圓形,逐漸成為中國制錢的規定模式。

方孔錢是中國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由於發行時間和發行量均遠大於其他種類的錢幣,方孔錢和中國古錢幣這兩個概念經常等同。

秦帝國以後兩千多年間的錢幣,除王莽一度行刀布外,中間都有一方孔,故稱錢為「方孔錢」,也被戲稱為「孔方兄」。方孔錢是由圜錢演變而來的,以秦帝國的「半兩錢」為最早,中華民國時期的「民國通寶」為最晚。

戰國時秦貨幣為圜錢

「圜錢」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又稱「圜化」,簡稱「環錢」,是我國先秦時期銅鑄幣四大系統之一,也主要是秦國的鑄幣形式。圜錢有兩大類:一是圓形圓孔,比較原始;二是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反面則無任何文字。

圜錢是由玉璧和古時的紡輪演化而來的。圜錢是沿用璧、環的專稱來稱其形體的。《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謂之環。」「好」是指璧、環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環錢的穿孔也稱好,自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也稱「肉」,可見圜錢與玉璧之間的關系是有聯系的。

從圜錢錢體所鑄貨幣單位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類:一、以「兩」為單位的秦國圜錢;二、以「釿」為單位的兩周、三晉地區的圜錢;三、以傳統貨幣單位「刀」為名稱的齊、燕圜錢。

圜錢目前發現的以安臧錢局最早,直徑3厘米,穿孔0.8厘米左右,錢文右列,書法粗壯,古樸淳厚。材質為青銅,泥范不磨邊。安臧二字是地名,現在不知確切所在,這一城邑曾出過空首布,文字書法都不及這錢工整。因為發現不多,對此古老的圜錢無法詳細研究。這一錢穿孔細小,其流通時間在東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山西接近黃河的地區。

還有一種是「濟陰錢」。濟陰是地名,在今山西省榮河縣魏邑。濟陰錢在秦國圜錢中流通最久,變化最多。最初的濟陰錢直徑長37厘米以上,重9克,穿孔較大,約1厘米以上。字體十分工整,瘦勁圓滑。濟陰地處楚、齊、魏、趙、衛等國之間,商業非常發達,是東方經濟的中樞。

「共屯赤金」是一種圓孔錢,標鑄造地名,或加標布錢幣值單位,但錢形又為秦制,可分為:一、魏國所鑄,個別為周鑄;二、秦佔領布錢地區城邑出現的地方性鑄錢。

魏國所鑄錢幣的共同特點是穿孔小,一般在0.7厘米左右,形體較大,一般不小於4厘米,無廓,背平素,無文,形制古拙,面文多鑄有一個字,也有四字的,如垣(山西垣曲西,戰國魏邑)、共(河南輝縣,戰國魏邑)、屯赤金(山西鹽池東北,戰國魏邑)等圜錢,都是魏國鑄幣,也是魏受到秦幣影響而出現的新幣。

圓孔圜錢的共同特點是穿孔較大,約0.9-1.4厘米,錢直徑3.2-3.6厘米,鑄造工整,有的有外廓,面文鑄有地名,多是被秦國佔領的趙、魏城邑。

藺和離石都是戰國時趙國的屬地。離石即今山西的離石縣,藺在今離石縣西,也稱藺陽邑,兩地相距很近,趙在這兩地都鑄過紀地的圜錢。

圜錢是戰國中晚期的青銅鑄幣,是一種進步的鑄幣形式。最早的圜錢產生在政治經濟制度較為先進的魏國。如面文「垣」、「共」字等。這種形式的錢幣,比起「布幣」、「刀幣」來便於攜帶,也便於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換發展的需要。它的出現在錢幣興起上就有了一種新的鑄幣體系,在戰國時期為各國先後所仿鑄。先是趙國、秦國仿鑄,後有齊國、燕國仿鑄。圜錢迄今發現有十餘種,藺、離石圜錢屬趙。藺和離石地區是秦國、趙國、魏國爭奪之地。戰國大部分時期內,這兩地都屬趙,但也一再為秦所佔。

史書記載,在趙成侯、趙肅侯至趙武靈王統治時期,秦國屢次攻擊藺和離石。《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秦攻我藺」。又載:趙肅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8年),「張儀相秦。趙疵與秦戰。敗,秦殺疵河西,取我藺、離石。」再後又記載:趙武靈王十三年(公元前313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庄。」可見這個地區戰爭之頻繁。

在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藺時,正當秦惠文王十二年。《史記·六國年表》說:「樗里子擊藺陽,虜趙將。」《史記·秦本紀》也記載:「庶長疾攻趙,虜趙將庄。」這兩處記載與上述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藺都說的是同一事件,只是《史記·秦本紀》未提「擊藺陽」而已。

藺、離石因為距秦很近,因此一再受秦國的攻擊和佔領,差不多十幾年就有一次。秦國在軍事上的不斷攻佔,必然會對商貿活動產生影響。因此,也可以說藺、離石兩種圜錢是在直接受秦國圜錢的影響下鑄行的。也有人認為,它們是在公元前228年秦將破趙軍、入邯鄲、趙亡後所鑄。

趙國本來是刀、布幣並行的地區,曾出有「尖足布」、「方足布」、「圓肩圓足布」和幾種直刀。藺和離石兩種圜錢的形制——圓形圓孔,有外廓,也表現出嬗變於趙鑄的「圓肩圓足布」。

趙國的布、刀、圜錢都有帶「藺」字的。但是藺布較多,刀和圜錢則罕有。藺字,在布、刀、圜錢上都寫作「焛」,這個字在金文簡書和其他先秦文字中未見。錢幣上卻保留了此字,值得注意。

關於「藺」字圜錢,過去錢幣界有一段遺聞。民國八、九年時,錢幣學家鄭家相在直隸省(今河北省)財政廳任職,寓居天津,與錢幣收藏家方若來往較密。有一次鄭家相在一個古玩店鋪里,見到一枚藺字圜錢,銹色已無,文字也不清晰。店主要價20元,鄭家相還價,用10元錢購得。他問店主:方若先生是否見過此錢?店主答:他早見過,但不願意購買,否則,10元你怎能買。第二天,鄭家相持錢去見方若。問他,見過此錢沒有?方說:我見過,是偽品,不然我早就買了。鄭家相說:我看此錢,綠色雖無,但銅色甚古。文字雖不清晰,但精神尚在,決非好事者能偽作。方若不信。過了一個月,方若去北京,回來時,得藺字錢左右文各一枚。訪鄭家相時,說,為此兩枚錢花了600元,叫賣主敲了竹杠。問鄭:你那一品還在嗎?可以拿出來比較一下。鄭家相揀出那枚藺字錢一看,與方若得的那一枚字在右者雖有精粗之別,而製作工藝則相同。這樣,才斷定鄭家相的那一枚也非贗品。

藺、離石兩圜錢,顯然比藺、離石布錢鑄行得晚,除離石沒有方足小布外,藺字在「方足」、「尖足」、「圓足」、「平首布」錢中都有,而以「方足」、「尖足小布」為最多。藺、離石圓足布錢為趙國邊邑所鑄,後被魏佔有,所以又鑄行了方足小布,後被秦佔領,先出現藺、離石圓足布,後鑄圓錢。藺與離石圜錢迄今發現不多,說明這種圜錢鑄行的時間短暫,並且在布錢之後鑄造。

與藺、離石圜錢相近的還有皮氏(本屬魏邑,公元前270年被秦占)、平原(河南濟源西北,本屬魏邑,大概公元前242年秦建東郡時已歸秦)、濟陰(公元前290年魏獻河東400里,濟陰歸秦,公元前257年魏國的信陵君與趙得勝,收復河東,秦再度取河東已在戰國末年)、封坪(今陝西浦縣境,本屬魏邑,與洛陽同時歸秦,鑄此錢應在戰國末年,沒過多久就停鑄了,所以後世遺存極少)、武安(河南武安西南,公元前259年秦派王義攻取,武安入秦)、黍垣一釿、漆垣一釿(為一地所鑄。戰國時漆垣為魏國的西河之外,公元前296年,齊韓魏聯軍攻秦,秦還魏河外二地。公元前290年,魏又獻秦河東地400里,漆垣又入秦)等圓孔圜錢。

圜錢中還有安臧錢,安臧圜錢可能是受秦影響或秦佔領王畿後出現的錢幣。此外尚有西周、東周兩種圓孔圜錢,錢直徑2.5厘米,為戰國時的小國東西周所鑄,也可能是秦吞並東西周以後出現的地方錢幣。

從以上論述的情況來看,有幾種跡象值得注意:一、除魏國的垣、共字圜錢外,其餘的圓孔圜錢均在戰國末一二十年內鑄行。二、上述圜錢上的文字多為城名,多在黃河中流以東的汾水流域,黃河以西的洛河流域,以及黃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恰是當年秦和周王畿及趙、魏接觸的地帶,看來在這個時候趙國已經把中山國佔領。三、上列圜錢除垣、共兩種圜錢外,其餘很稀少,有的迄今還是孤品,可見距離秦國統一六國改革幣制的時間不會很長。四、出土最多的是垣、共字兩種圜錢,特別以垣字圜錢出土居多。圜錢總的出土量很少,在戰國時期的幣制中,僅是一個小小的體系,,但它是戰國中期以後各地經濟聯系更為緊密、商品交換更為頻繁、貨幣日趨統一的主要發展標志,它也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重要的貨幣形式。

齊國圜錢的文字為「益化」,是戰國時期由齊國鑄行的圓形有空的金屬貨幣。其形制較為獨特,穿孔呈方形且幣面有郭。齊圜錢的鑄造時期略遲,大約是在戰國晚期,但它們仍然繼承了齊刀幣的「化」為貨幣單位。

齊國圜錢方孔、背平素。面文「益化」有人解釋為寶化、明貝、燕貝這是不確切的,一般認為解釋為益更為准確。益化錢分為三等,即益化、益四化、益六化。益六化直徑長3.5厘米,重8.25克左右;益四化直徑3厘米,重5.45克左右;益化直徑一般為2厘米,重1.30—2克。

益化錢的「益」舊說等於20兩或24兩,看來未必如此。益字為20朋貝,銅一益曾等於貝20朋貝,它的幣材重量稱「溢」,應該不是20或24兩的鎰,這個「溢」字為一把粟米的重量。益化錢鑄行時期在戰國末年,具體說,益化錢開始鑄行應是齊襄王復國以後的事。如果鑄行在秦漢之際,近年來山東臨淄的戰國晚期墓就不會出土一枚益六化了。建國以來,有科學考古記錄的:1960年山東省濟南市五星牌坊出土益六化305枚,益四化292枚,益化兩枚;1979年山東省日照縣兩城公社竹園大隊出土一批齊幣中,有圜錢 122枚,益六化107枚,益四化 95枚,同坑出土的齊刀有197枚。

「匽」、「匽化」、「一化」都是燕國晚期所鑄。匽錢方孔圓形,無輪廓,背平素,一般直徑2.9厘米左右,重4.2—4.6克。「化」本來是刀幣的單位,齊刀就鑄上化字而稱為「法化」。看來「燕化」與一枚燕刀化就名目價值來說應該是相等的。「一化」錢圓形方孔,分為有廓和無廓兩種,背平素,只有一種鋁鑄者嘗在背面上有一「吉」字。這種圜錢一般直徑1.8—1.95厘米,而厚薄很懸殊,所以重約1.1—2.6克,一般重為1.4—1.5克,個別的有重3克的。面文「一化」兩字,舊時的解釋也眾說紛紜,為一刀、一夕、一化等,解釋為「一化」比較適當。這種鑄幣是通貨紊亂時期的鑄幣。過去有人往往把這三種貨幣看作「三等制」,以其益化圜錢的三等制來比較,那是講不通的。其實,三種燕幣的鑄行是有先後的。匽錢是由燕化刀改的圜錢,時間很短,便鑄行減重的燕化圜錢,再進一步減重而鑄行一化,所以後世不易發現。目前發現比較多的「燕化」較多,「一化」最多。這類錢的出現最近情理的看法是鑄行於燕王喜在位(公元前254—公元前222年)時期,是燕王喜近都遼東郡的鑄幣。

秦圜錢系指戰國時期秦國所鑄行的一類圓形有孔的貨幣。其形制特徵是以「兩」作為單位,錢上只紀貨幣單位而不紀地名。秦的半兩圜錢,實際上是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鑄行的方孔半兩錢的先驅。目前,秦圜錢已經發現「銖重一兩·十四」 「銖重一兩·十三」 、「銖重一兩·十二」、「半兩」及方孔的「兩甾」等品種。銖重一兩錢銅質純赤,圓形圓孔,背平素無廓,形制古樸。一般直徑約3.7厘米,穿孔約0.8-0.9厘米,重約14克左右,輕者也有9克左右。「半兩」型錢,方孔圓型,平均重量約為10克左右,重的有15克以上,輕者6克左右。「半兩」錢中還有一種名曰「兩甾」的變異錢,「甾」即「錙」 ,一錙為六銖,兩錙是十二銖即半兩。這種錢外圓內方,初期無廓,後期有外廓,直徑大約3厘米左右,重量約為8克左右。秦國銖重一兩型圜錢的重量與魏國「共」、「垣」字圜錢接近,說明二者的鑄造時間比較接近。魏在公元前354年與齊國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國勢衰落,一蹶不振。此時已經崛起的秦國再不會向魏國效仿學習,所以半兩錢鑄行在銖重一兩 錢之後,時間大約在「初行錢」時。戰國秦半兩的鑄行,與商鞅變法和惠文王「初行錢」有關系,秦在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到了獻公七年(公元前378年)任用商鞅變法。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遷都咸陽,十四年(公元前348年)「初為賦」。租禾是實物田租,「賦」就是要農民交實物田租稅外,還要以貨幣來納口賦。手工業者和商人也要以貨幣來納稅。與此同時,貨幣也進行了改革。秦惠文王年十九而立,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進行貨幣改革——「初行錢」。「初行錢」不等於說秦國到了惠文王時才開始鑄錢,而是在這之前,錢幣多為私人所鑄,主要由商人鑄造,用以牟取暴利,現在政府改革,規定錢幣一律由公家政府來鑄造,私人不許鑄造。這無疑是秦國進行幣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而且還是一次成功的措施。

秦國錢幣中還有一種方孔小型圓錢,面文為「文信」,「長安」。 文信錢,方孔圓形,無內外廓,背平素,錢面穿孔四周有凸出紋,面文「文信」二字分別列於穿孔左右,字體優美別致。文信錢直徑長2.3厘米,穿孔寬0.9厘米,重2.9—4克。 1955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洛陽市西郊河南古城遺址內發現了文信錢殘石范,從而證明文信圓錢為呂不韋所鑄。

呂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縣)人,出身大賈,富有謀略。他在邯鄲經商時,認識了在趙國作人質的秦公子異人,此時異人正被趙國冷落,呂不韋認為異人有利用的價值,所以重金與異人交好。呂不韋在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被封為文信侯,此錢是呂不韋在其封地所鑄。錢上的信字旁沒有固定,不是小篆,可知文信錢是秦統一文字以前的鑄幣。在秦始皇沒有親政之前,呂不韋掌有實權,他在封國內用封號鑄錢是可能的,更何況呂不韋又是商人出身。後來經過呂不韋的精心謀劃,異人被秦孝文王立為太子。公元前250年,孝文王猝死,異人即位,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的呂不韋擁有家僮萬人,食客三千,儼然如一國之君。

公元前239年,贏政已經21歲, 按照秦國的禮制,下一年就要「冠耳聽治」。呂不韋不甘心大權歸政,與宦官嫪毐同時展開緊張的活動。公元前238年,嫪毐集團被徹底鎮壓後,呂不韋又策動長安君倒戈,妄圖取贏政而代之,很快又被贏政平息。這樣秦贏政和呂不韋的斗爭已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公元前237年,贏政先以放縱嫪毐的罪名免除了呂不韋的相位,接著命令呂不韋出居食邑河南。呂不韋在河南並不安分,與京中使者來往不絕,贏政就乾脆命令呂不韋遷居蜀郡,呂不韋自感前途不妙,後自盡身亡。

與文信錢相似的是長安錢,面文「長安」旋讀,背平素,直徑長2.1厘米,穿孔寬1厘米,重1.8—2.5克。「長」字在穿孔右邊,「安」字在穿孔下,這種文字的排列,只有圓錢才有。秦王贏政時由長安君成矯所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成矯於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率軍「擊趙,反」,此錢當為長安君反叛前所鑄。1991年,陝西省西安市北郊漢城磚廠出土過「長安」與「文信」錢各一枚。

既然證明了文信錢的存在,同時也就證明了呂布韋陰謀篡位並非杜撰。文信錢可以說是文信侯呂不韋陰謀取代秦贏政的有力證據。

關於長安錢,其形制、字型與文信錢相同。如果該錢確實為長安君所鑄,則此錢與文信錢同為陰謀家的罪證。因為秦代是絕對不允許私人鑄錢的,況且在錢幣上還鑄有自己的封號,這不是謀反是什麼呢?
想了解更多貨幣請訪問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zggqb/729553.htm

㈣ 傳說中銅器和車船的發明人是誰

傳說中銅器和車船的發明人是誰
傳說中銅器和車船的發明人是黃帝

㈤ 從廢品中提取銅專利發明人

這個技術應該早就有了,可以看一下專利重復沒有。

㈥ 銅器最早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新石器時代就有了。

銅器,青銅器的簡稱,也泛稱各種銅器。在我國古代多內指青銅器,流行於容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 越少。秦漢時期,隨著瓷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銅器的出現,晚於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㈦ 黃銅是什麼年代發明的

我國最早用黃銅鑄錢開始於明嘉靖年間。
「黃銅」一詞最早見於西漢東方朔所撰的《申異經·中荒經》:「西北有宮,黃銅為牆,題日地皇之宮。」
這種「黃銅」指的是何種銅合金,待考。《新唐書·食貨志》又有『青銅」、「黃銅」的稱謂,分別指礦石顏色和冶煉產品,並非現在的銅錫合金與銅鋅合金。宋人洪咨夔撰《大冶賦》中又有「其為黃銅也,坑有殊名,山多眾朴」,指的是火法煉制的純銅。
黃銅一詞專指銅鋅合金,則始於明代,其記載見於《明會典》:「嘉靖中則例,通寶錢六百萬文,合用二火黃銅四萬七千二百七十二斤……。」通過對明代銅錢成分的分析,發現《明會典》中所說的鑄錢種真正意義上的黃銅的出現較其它幾種銅合金晚很多,這是因為黃銅中金屬鋅的獲得比較困難。
但是,在姜寨仰韶文化遺址中曾出土有含鋅量超過20%的黃銅片和黃銅管,山東膠縣三里河龍山文化的地層中也曾出土兩種黃銅錐。顯而易見,這些黃銅器物的出現並不是說人們在史前就掌握了黃銅的冶煉技術,而是人們在利用銅鋅共生礦時無意中獲得的。
商周時期銅器的含鋅量都很低,一般在10-z數量級。西漢、新莽的錢中有板個別的銅鋅甘金錢,其巾有的錢幣中鋅的含量達到7%,但是這並不能說明黃銅鑄錢產生於西漢新莽之際。因為這些銅鋅合金是極個別現象,其含鋅量又普遍較真正意義上的黃銅含鋅量15%一40%要小得多。所以我們認為這些含鋅的銅錢是漢代在「即山鑄錢」中使用銅鋅共生礦時產生的。據對有關礦山進行調查後發現,山東的昌濰、煙台、臨沂及湖北等地都有資源豐富的銅鋅共生礦,這就使冶煉後的銅含有一小部分鋅。到了唐代,由於鑄錢材料的規范化,使所鑄行的錢幣中鋅的含量均為恆量。

㈧ 銅是誰發明的

銅不是發明的,是冶煉的,在古代就有了,商朝吧

㈨ 銅羅燒的發明人

銅鑼燒,又叫黃金餅,是日本的傳統糕點。 銅鑼燒口感松軟,甜而不膩,而且熱量也不高。用麵粉,雞蛋,白糖加水和成面團,然後烤製成餅,兩片餅中間夾上餡,形狀象銅鑼,所以叫銅鑼燒.是一種燒制出來的甜品。很多都取「魚」的外形,內包甜豆餡
銅鑼燒」

日本卡通人物哆啦A夢的最愛食品。一種烤制麵皮,內置紅豆沙夾心的甜點。

做法:
1.麵粉、雞蛋、糖、泡打粉(或者是小蘇打)混和:
2.放入適當牛奶攪拌成糊狀:
3.平底鍋,不放油,小火燒熱:
4.湯勺舀入一勺,一定是小火哦...大概看到有很多氣泡後,翻一面:
5.兩面煎成至咖啡色,出鍋:
6.餅餅放涼後,均勻摸上紅豆沙,完成。
做法二:

[原料/調料]
松餅粉 200公克
蛋 1個
細砂糖 30公克
牛奶 200㏄
紅豆餡 400公克

[製作流程]

(1)蛋、牛奶與細砂糖先混合均勻後,再將松餅粉過篩加入拌勻,靜置15分鍾備用。
(2)平底鍋熱油,將面煳適量倒入平底鍋以中小火徐徐加熱,至面煳表面冒出氣泡至面煳凝固熟透即可起鍋。
(3)將兩枚銅鑼燒麵皮包入適量紅豆餡,並輕壓固定即可。

閱讀全文

與銅的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