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三蟈志04中國第五大發明

三蟈志04中國第五大發明

發布時間:2021-05-29 13:22:32

Ⅰ 外國學者為什麼稱科舉制度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外國學者為什麼稱科舉制度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智者見智!

Ⅱ 中國古代第五代發明是如何產生,發展和逐步完善的

中國古代的"大發明"不只四項,還有中醫學。中醫學不是一般的發明,而是"大發明",是比造紙術、火葯、指南針、活字印刷術更傑出的發明和創造,可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中醫發源於中國黃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學術體系。中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涌現了許多名醫,出現了許多重要學派和名著。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葯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葯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葯850種,還增加了葯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葯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葯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中醫中葯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已經運用了幾千年的歷史,經過幾千年的臨床實踐,證實了中國的中醫中葯無論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還是在養生上,都是確鑿有效可行的。在西醫未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用中醫中葯來治療疾病,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中醫對疾病的治療是宏觀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現代,中醫跟不上了時代先進科技的發展,「老葯罐子」煎葯還在使用,中醫四診法的診斷還拿不出確鑿的科學實驗依據,隨著科學進步和人們思維觀念的不斷更新,中醫是否科學,中醫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嚴重的質疑。在近現代革命的歷史中,中醫也不止一次受到過質疑。在面對諸多質疑的情況下,不少中醫界有識之士認為中醫亟待改革,以適應科學的發展,拒絕更新的知識是缺少生命力的。

Ⅲ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科舉制度的敞端是那些

科舉制度產生的弊端
1、科舉實際上是封建專制統治獨裁的工具
它所構成的價值體系,只是叫人獲取功名利祿,充當皇帝的工具和奴隸,行為准則是按皇帝的意志辦事。而它選拔人才的標準是對儒家經典的理解程度,並不是看中一個人的才幹。
2、科舉考試滋生腐敗
考生為了能進士及第,有時完全喪失了自我,淪為科舉的奴隸,人格卑下,精神頹廢,而一些考官為了謀取私利,往往會導致行賄舞弊的現象。考官與考生試場作弊屢見不鮮。
3、考試內容局限,形式死板
科舉考試內容局限於儒家思想,形式是八股文作答,這種制度形式死板,思想束縛,一個人的才智往往不能得到發揮,人的靈氣和才思會完全被淹沒。這樣的制度培養出來的人往往也是偏才。
4、導致官本位思想
科舉考試與功名利祿直接掛鉤,一旦及第就會被授予官職,晉身於地主統治階級。特別是平民百姓,想要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參加科舉是最佳的選擇,所謂「入而優則仕」。所以參加科舉的人,大都是沖著功名利祿而去,滋生了延續至今的官本位思想。
5、忽略自然科學
科舉只考儒學,導致了考生對地理、天文、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忽略甚至摒棄,這也是我國到清末時期綜合國力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的原因。

Ⅳ 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的是什麼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古代律學

在中國古代優秀的科技成果中,除了廣為人知的火葯、造紙術、指南針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外,還有一門鮮為人知的「千古絕學」——中國古代律學。我國古人在律學方面的成就,兩千多年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所謂「律」是構成律制的基本單位。當各律在高度上作精密的規定,形成一種體系時,就成為「律制」。「律學」就是對樂製作系統、全面的研究。詳細地說,律學是對樂制的各音,依據「聲學」原理,運用數學方法來研究各音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它是音樂聲學、數學和音樂學互相滲透的一門交*學科。在有關音高體制的研究與應用中,律學規律幾乎無處不在。

中國是一個極為重視音樂傳統的國度,《尚書》中就有「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記載。在古代中國,制定歷法以觀天象、統一音高標准及度量衡規范,是一國之君的頭等大事,從《史記》開始,二十四史中有16部單辟《律歷志》或《樂書》一章,專門記述相關時代的律學成果以及音高標準的計算問題。有文字可考的中國律學實踐的源頭,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1世紀,典型的如《史記》所載「武王伐紂,吹律聽聲」。其後三千年,中國律學理論與實踐一直持續發展,綿延不絕,新的突破層出不窮。

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地員篇》中,就記載了「三分損益」律,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三分損益」既是生律的方法,也是定律的方法。根據三分損益法,從一個被認定為基音的弦(或管)的長度出發,把它三等分,再去掉一分(損一)或加上一分(益一),以此來確定另一個律的長度。在數學上,就是把發基音的弦長乘以三分之二,或乘以三分之四。照此類推下去,直到在弦(或管)上得出比基音約略高一倍或低一倍的音,就完成了一個音階中的十二個律的計算。音調隨弦線(或管)的長度變化的規律,由三分損益法計算出來的十二個律,它相鄰兩律間的長度差(或頻率差)不是都相同的。

用三分損益法完成一個音階中的各個律的計算以後,比基音高(或低)八度的音只能約略地比基音高一倍(或低一倍),而不可能剛好是一倍。假設基音do的相對頻率是1,按三分損益法算得的高八度的do音的相對頻率不恰好是2,譬如說是2.003。這就多出了一個差數0.003。在律學史的漫長道路上,為了取消這個差數,使它准確地回復到二,尋找了各種辦法,耗費了將近二千年的時間。

漢代的京房(公元前一世紀)、南北朝劉宋的錢樂之(公元五世紀)和梁的沉重(公元六世紀)等,都曾經想過用增加一個音階中的律數的方法來取消或縮小這個差數。京房用三分損益法把一個音階中的律數增加到五十六個(名為六十個),錢樂之和沉重增加到三百六十個。但是,他們的做法只能縮小這筆差數,而不能消除這個差數。由於在音樂實踐上增加律數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宋代的蔡元定(公元十一世紀)又把律數只增加到十八個。

南北朝時期的何承天作了大膽的創新,他把上述差數在長度上均分為十二份,然後累加到基音以後的各律上。這樣就使基音和高八度的音在長度上恰成倍比。這個方法是按長度來分配差數的,而不是按頻率來分配差數,因此,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這個方法卻為十二平均律的最後完成開啟了道路。

十二平均律: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亦稱「十二等程律」。據楊蔭瀏先生考證,從歷史記載看我國在音樂實踐中開始應用平均律,約在公元前二世紀,但平均律理論的出現,則是1584年明代朱載堉《律學新說》問世之時。實踐與理論之先後出現,其間相去1685年。
明朝中葉,皇族世子朱載堉發明以珠算開方的辦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數列,具體說來就是:用發音體的長度計算音高,假定黃鍾正律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長為2尺,然後將2開12次方得頻率公比數1.059463094,該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黃鍾正好還原。用這種方法第一次解決了十二律自由旋宮轉調的千古難題,他的「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已成為人類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這種律制包括了樂音的標准音高、樂音的有關法則和規律。鋼琴鍵盤上共有黑、白鍵88個,就是根據十二平均律的原理製作的。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論對世界音樂理論有重大貢獻。直到一百多年之後,德國音樂家威爾克邁斯特才提出了同樣的理論。19世紀末,比利時音響學家馬容曾按朱載育發明的這種方法時行實驗,得出的結論與朱完全相同
用發出固定音高的黃鍾律管作為長度基準,是我國古代律學的又一偉大發明創造。這種方法與幾千年後的今天,世界上採用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基準,其基本理論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近年來,出土了這一時期的簡單樂器——陶塤。早在《尚書·舜典》中就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肆覲東後,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大意是說:舜繼承帝位後,到各地巡視,在泰山下的岱廟,朝拜諸神,為了安撫百姓及時耕作,協同四季之日月,統一了歷法,又下令統一音律和度量衡。《呂氏春秋·適音》中已有用管定律的記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竅厚均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鍾之宮,適合黃鍾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曰黃鍾之宮,律呂之本。」這段文字是說,在很早很早的古代,黃帝派他的樂官伶倫,到昆侖山的陰面尋找管壁厚薄均勻的竹子,用來做音律管,又以音頻穩定,聲音優美的一種鳥的叫聲定為基本音律。當律管吹出來的聲音與這種鳥的叫聲相合時,就把這一基音定為黃鍾律,所發出的音為宮音,雄鳥之鳴為律,雌鳥之鳴為呂。這段話雖然有些神話色彩,但卻也包含著一定的科學內容:取竹雖然不一定要到昆侖山,但地處西北又背陽光的陰面所生長的竹子,管壁長得緻密、均勻,適合於做律管。以鳥定律雖然不一定是鳳凰,但據音律學家楊蔭瀏先生介紹,他曾在四川灌縣聽見一種鳥的叫聲發出穩定的G音調,(44)這說明以鳥鳴聲定律是完全有可能的。至於三寸九分之說還有許多爭議,有可能是訛誤,歷代音律學家考證,多數認為管長應當是九寸,(45)由此可見《呂氏春秋》中的這段話是有一定實際意義的。它說明了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科學工作者已對音律學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並且認識到律管的長短與所發生的音頻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
一根樂管所發出的聲音,是由於管內空氣柱的震動。當震動的頻率增加時,就會感到音調提高。頻率愈低,音調也愈低。頻率又與聲波的波長成反比。理論上閉口管空氣柱基波的波長等於管長的四倍,因此,如果管的口徑

聲速在某個溫度條件下是一定的,由此可以得出,管子長,頻率小,聲音就低。頻率增加一倍,音調也就提高一個八度。所以說,把管子的口徑和長度確定下來,那麼這支律管所發出的絕對音高也就被確定下來。因此,要做一支具有一定頻率的律管,就要定出合乎科學的尺寸。反之,律管的頻率定下來,它的長度也就可以求出。故我國古代用黃鍾律來校正尺度是完全符合科學原理的。
然而,在古代受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利用儀器設備來測定音頻並將它記錄下來,只是憑著有經驗的樂師和音律學家用耳朵來分辨。當人們認識到能發出准確音高的黃鍾律管,它的長度和內徑是一定的,便用累黍的方法把律管的長度、管徑固定下來,並且與度量衡三者相互校正。正如《漢書·律歷志》所說:「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於黃鍾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鍾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鍾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這段話對後世影響十分深遠,歷代凡考證秦漢度量衡者都首先對它作一翻解釋和論證。其中關於黃鍾生度量衡這個問題也有不少人作了錯誤的理解;往往單純地在黃鍾起源於尺度還是尺度起源於黃鍾上爭論不休。(46)其實它真正的含意應該是,用黃鍾律管給當時一尺之長下一個定義,也就是說,黃鍾律管是九寸之標准長度,把律管分成九分,再加一分就是一尺之長。雖然要復現黃鍾管長時還不得不藉助於累黍,然而其本質上與今天給一米定義——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行程的長度——其作用是相同的。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科學家不但用各種方法來定度量衡這三個量,而且已經考慮到將度量衡三者統一到黃鍾律管這一件器物上來,也就是說用一根黃鍾律管就可以作為度量衡三者的標准了。這種用在一定條件下恆定的聲速來定義的長度,雖然其穩定性和准確性決比不上現代計量科學用光波波長定義的長度,然而在數千年前的古代中國即用聲來定度,用律管來校正度量衡,卻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大成就。

Ⅳ 中國歷史上的偉大發明創造

漢字,文學,醫學,建築....
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製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1692年蒲塞爾為「仙後」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穀,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里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製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英國等西歐國家現在每年由養魚場生產淡水養魚約有10萬噸。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於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在現代科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人正式採用它的最早時間的證據,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發現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便已經採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中,見有中國人用十進制記述了「547天」的實例。
太陽風暴——最早發現的太陽黑子
有星孛入於北斗——彗星的觀測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記錄
日月星辰——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歷法著作——《太初歷》
土圭測日影
星隕如雨——流星群的觀測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大地測量——子午線的測定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郭守敬的《授時歷》
周公觀景——天文台的設置
我國最早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
精推細算——《九章算術》
運籌帷幄——零與籌算
十進制記數法
中國剩餘定理——大衍求一術
祖沖之和圓周率
賈憲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術
朱世傑和他的《四元玉鑒》
雙假設法——盈不足術
級數與垛積術的應用
中國——算盤的故鄉
磁石的魔力——指南針的發明
《墨經》與第一運動定律
被中香爐與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神秘的倒影
奇異的鏡子——透光鏡

Ⅵ 珠算是誰發明的

劉洪(約公元129~210),字元卓,東漢泰山郡蒙陰縣(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東漢魯王劉興後裔,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珠算發明者和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理論發現者,被後世尊為「算聖」。

劉洪自幼聰慧好學,博覽六藝群書,學識淵博,尤精於天文、歷法;在年輕時即踏入仕途應太史令徵召赴京城洛陽,被授予郎中,後遷常山國長史。

劉洪撰成的《乾象歷》一書,是人類傳世的第一部引進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理論的歷法。把日月食回歸年的長度定為365.2462日,並首次給出白道和黃道約成古度6°1′的交角。

測出的近點月的長度為27.55476日,和現在的測值27.55455日相差甚微。

公元190年成功地發明了「正負數珠算」,因此被後人尊為「珠算」的早期奠基人、珠算之父。

(6)三蟈志04中國第五大發明擴展閱讀:

劉洪是漢光武帝劉秀的侄子魯王劉興的後代,自幼得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時期曾任校尉之職,對天文歷法有特殊的興趣。

約公元160年,由於他對天文歷法的素養漸為世人所知,遂被調到執掌天時、星歷的機構任職,為太史部郎中。在此後的10餘年中,他積極從事天文觀測與研究工作,這對劉洪後來在天文歷法方面的造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在這期間,他與蔡邕等人一起測定了二十四節氣時太陽所在恆星間的位置、太陽距天球赤極的度距、午中太陽的影長、晝夜時間的長度以及昏旦時南中天所值的二十八宿度值等5種不同的天文數據。

這些觀測成果被列成表格收入東漢四分歷中,依據這一表格可以用一次差內插法分別計算任一時日的上述5種天文量。

從此,這些天文數據表格及其計算成為中國古代歷法的傳統內容之一。劉洪參與了開創這一新領域的重要工作,這也是他步入天文歷法界的最初貢獻。

文獻記載

一、原始文獻

1、(晉)司馬彪:後漢書·律歷志中,中華書局,1965。

2、(唐)房玄齡等:晉書·律歷志中,中華書局,1974。

二、研究文獻

1、錢寶琮:從春秋到明末的歷法沿革,見《錢寶琮科學史論文選集》,科學出版社,1983。

2、陳美東:論我國古代年、月長度的測定,見《科技史文集》第12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3、陳美東:劉洪的生平、天文學成就和思想,自然科學史研究,5(1986),2,第129—142頁。

4、陳美東、張培瑜:月離表初探,自然科學史研究,6(1987),2,第135—146頁。

5、陳美東:中國古代月亮極黃緯計演算法,自然科學史研究,7(1988),1,第16—23頁。(科學出版社《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

Ⅶ 中國的發明有哪些

1、指南針: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俗稱吸鐵石)。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製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製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製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

2、造紙術:蔡倫改進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喜歡讀書,每次外出遊學身後都跟著五輛裝滿竹簡的大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

3、活字印刷術: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4、火葯:火葯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類爆炸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古代煉丹家們利用早在漢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葯物硝、硫,經過長期的煉丹實踐,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發明了火葯 ,並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縱火用的火葯兵器。

經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銃等各種火器已達到成熱的程度。火葯的發明對世界科技的發展曾起重大作用,現代黑火葯就是由中國古代火葯發展而來的。

5、孔明燈: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燈。

Ⅷ 卓筒井是做什麼的

卓筒井,發明於北宋慶歷年間,當時四川盆地的人們用於開采井鹽。它的原理現在看來很簡單,是利用古人舂米時的杠桿原理,通過人的足踏來帶動一個鑽頭上下運動,從而達到打井的目的。

Ⅸ 中國古代發明

指南針、火葯、造紙術、印刷術、地動儀、孔明燈等。

閱讀全文

與三蟈志04中國第五大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