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最早的地震儀誰發明的
最早發明地震儀的,是我國東漢時期的張衡。
而近代的地震儀,是由義大利科學家伊吉·帕爾米里發明,它的原理是通過水銀讓電磁裝置觸發相關設備並記錄相關數據,然後再顯示出來。
⑵ 地震儀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是在公元前132年,我國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叫做侯風地動儀。
近代的地震儀在18世紀90年代才製作成,其原理與侯風地動儀基本相似,地震儀發展很快,種類繁多,現有長、短周期等各種類型,並已實現了無線遙測、磁帶記錄、數字化等。靈敏度從放大幾倍到千倍、萬倍、十萬倍乃至百萬倍不等,周期范圍從0.05秒到100
⑶ 張衡是怎樣發明的地震儀
張衡是東漢時候傑出的科學家.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
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獃獃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燙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張衡很興奮又問:「那麼,它是怎樣移動的呢?」
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線上,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多次起來看北斗.夜深人靜,當他看到那閃爍而明亮的北斗星時,果然倒掛著,他感到多麼高興啊!他想:這北斗為什麼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麼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於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後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
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裡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觀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製造出一種儀器,能夠上觀天,下察地,預報自然界將要發生的情況,這對人們預防災害,揭穿那些荒誕的迷信鬼話,該是多麼好啊!
於是,張衡把從書本中和觀察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開始了試制「觀天察地」儀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寫成一本書,叫做《靈憲》.在這本書里,他告訴人們:天是球型的,像個雞蛋,天就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黃,就叫做「渾天說」.
接著,張衡根據這種「渾天說」的理論,開始設計、製造儀器了.不知經過多少個風雨晨昏,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儀器--渾天儀誕生了.這個大銅球很像今天的地球儀,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准確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張衡說:「天上的星星,能見的共有二千五百顆,但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卻只有一百二十顆.」
後來,張衡經過努力鑽研,又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預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也是鋼鑄造的,形狀像個酒壇子,四周鑄著八條龍,每條龍口裡含著一個小銅球.只要哪一條龍口中的銅球吐了出來,就預示著那個方向發生地震了.測試非常靈驗,沒有一次不準.
張衡在科學上的創造發明是偉大的,這是由於他從小就愛科學,勤奮地學習鑽研和不懈地觀察實驗,而且能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通過自己刻苦研究、創造才獲得的.
⑷ 地震儀是誰發明的
我國西漢的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就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地動儀。
⑸ 中國誰發明的地震儀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是我國東漢時期傑出的自然科學家張衡發明的。他於公元回132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和記答錄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曾記錄了公元138年3月1日發生在離現今河南洛陽千里之外的甘肅隴西地震。近代的地震儀在1880年才製成,它的原理和張衡的候風地動儀基本相似,但是時間卻晚了一千七百多年。地震儀發展很快,有各種類型,靈敏度很高,並已實現了無線遙測、數字化記錄等。
⑹ 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是
地震儀是一種監視地震的發生,記錄地震相關參數的儀器。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是中國東漢時代的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但此地震儀與現今各國使用的地震儀不同,只能稱之為「驗震器」。
候風地動儀是中國古代偵測地震的儀器,也是世界最早的地震儀。由東漢時期,南陽天文學家張衡在漢順帝永建七年(132年)發明。
張衡(78年[1]-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人,中國東漢天文學家。
後漢書記載該儀器曾經測出隴西方向有地震,官員立即上奏皇上,但當時並無地震訊息,立時遭眾臣誹議。三日後六百里加急來報:「甘肅發生大地震」,眾人乃信服。
美國地質調查局使用的強震儀
⑺ 地震儀是誰發明的紙是誰發明的世上4大發明都是什麼
地震儀是張衡發明的,紙是蔡倫發明的。世上四大發明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⑻ 地震儀是誰發明的
中國漢朝的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就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 這架儀器是銅鑄的,形狀像一個酒壇,四周鑄著八條龍,龍頭對著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8個方向。龍嘴是活動的,都銜著一顆小銅球。每一個龍頭下面,又放了一個張大了嘴的銅蛤蟆。要是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正好對著這個方向的龍嘴會自動張開,銅球恰好落在銅蛤蟆嘴裡。 地動儀製成後,安置在當時的京都洛陽。在公元138年的一天,洛陽和往常一樣,周圍並沒有什麼動靜,但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銅球落了下來,說明洛陽的西方發生了地震。可是洛陽人卻沒有感覺到,一些學者和官僚們紛紛議論,有的人還譏笑張衡的地動儀不靈。過了幾天,隴西(現在的甘肅省西南部)有人來報告,那一天當地發生了地震,大家才贊嘆地動儀真是靈敏、准確。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測報地震的歷史。長期以來,中外科學家一直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它是利用慣性原理設計製成的,能探測地震波的主沖方向。在科學技術還很落後的2世紀初能做到這一點,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它比歐洲創造的類似地震儀,早了1700多年。
採納哦
⑼ 是誰發明的地震儀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
公元132年,在京師(河南洛陽)盛傳著一個驚人的消息,說太史令張衡發明了一種儀器,可以觀測到發生地震的時間和方位。但也有人不相信,認為地震發生在幾百里以外,人怎麼能測出來呢?這不成"決勝千里之外" 了嗎?
張衡生於公元78年,死於139年,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地震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張衡發明的儀器叫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據"後漢書"記載,地動儀以精銅鑄造而成,圓徑達八尺,外形像個酒樽,機關裝在樽內,外面按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八個方位各設置一條龍,每條龍嘴裡含有一個小銅球,地上對准龍嘴各蹲著一個銅蛤蟆,昂頭張口,當任何一個方位的地方發生了較強的地震時,傳來的地震波會使樽內相應的機關發生變動,從而觸動龍頭的杠桿,使處在那個方位的龍嘴張開,龍嘴裡含著的小銅球自然落到地上的蛤蟆嘴裡,發出"鐺鐺"的響聲,這樣觀測人員就知道什麼時間,什麼方位發生了地震。
公元138年3月1日,這台地動儀西方的龍嘴張開了,銅球"鐺"的一聲落到蛤蟆嘴裡,測知洛陽以西發生地震。但由於洛陽沒有感到震動,所以很多人議論紛紛,說這台儀器不準。幾天以後,信使飛馬來報,距離洛陽以西一千多里的隴西(甘肅東南部)發生了大地震,這才使朝廷內外"皆服其妙"。
近代的地震儀在1880年才製成,它的原理和張衡地動儀基本相似,但在時間上卻晚了1700多年。
我國第一個地震觀測台是1930年由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鷲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我國地震台由一個發展到幾百個,目前已擁有全國基本台網,大地震速報台網,都可以由地震儀記錄下來,並報送到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使我國地震觀測技術處於世界前列。
⑽ 古代的地震儀是誰發明的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版今河南南權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另外,歷史中的三國、隋朝時期,以及現代都有與張衡同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