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家精神造就獎獲得者有哪些人
歷年獲獎名單
江南春
季琦
賈璋柯
李雲迪
田溯寧
王全安
楊瀾
查建英
曾力
張曉剛
貝聿銘 (終身成就獎)
陳其鋼
丁磊
方力鈞
馮侖
顧長衛
徐冰
王小帥
王中軍
朱錇
陸川
張朝陽
葉錦添
曾梵志
張涵予
李飇。
范冰冰得個國家精神造就者獎,范冰冰得了一個很「高級」的獎項!26日晚,在2010第四屆梅賽德斯-AMG「國家精神造就者榮譽」頒獎盛典上,范冰冰作為獲獎者之一,與馮小剛、孟京輝、王石等其他八位獲獎者共同出席了當晚的盛典,她也是獲此殊榮的唯一一位影視演員。
Ⅱ 「理想國」的創造者是誰
柏拉圖(前427一前347)出生在雅典一個大貴族家庭。父母和近親都是名門望族,他的父親名叫阿里斯頓,相傳屬於雅典諸王的後代。母親柏里蒂娥妮是雅典奴隸主民主制的創始人梭倫的後代。柏拉圖青少年時期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並在早年就顯露出多方面的才能。他長於運動,能繪畫,懂音樂,據說還寫過一篇史詩和一本悲劇。
前407年,柏拉圖20歲時,他父親送他到蘇格拉底門下從師受教,從此兩人便結成莫逆之交。柏拉圖一直把蘇格拉底當成最高人格與智慧的化身,稱他是自己的良師益友。他先後跟隨蘇格拉底學習8年,直到前399年蘇格拉底被處死,才和他的同門弟子逃出雅典,流亡他鄉。蘇格拉底被處死刑是柏拉圖一生的轉折點。這件冤枉的事在他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悲痛之餘,他喪失了別的方面的興趣。他一心一意是要紀念蘇格拉底,使他的名聲流傳下去。
柏拉圖由雅典逃至麥加拉避難,此後他到了不少地方,西西里、義大利南部,甚至埃及,都有他的蹤跡,在這期間,他對畢達哥拉斯主義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還學習了數學。
前388年,柏拉圖應西西里島敘拉古王朝狄奧尼修斯一世的邀請前去那裡講學,並結識了這位僭主的內弟第昂。後來因與僭主意見不和而爭吵起來。這位暴君決定把柏拉圖賣為奴隸,幸而他在昔勒尼的一位朋友聽說他身陷險境,為他付了足夠的贖金才使這位雅典貴族逃脫了這個恥辱的命運。
這時,蘇格拉底事件已經被人們淡忘。柏拉圖於是安頓下來,在雅典城外的阿加德米創辦學園,免費收徒。柏拉圖開辦這個學園極為成功,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其中最重要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他18歲進這個學校,住了20年,直到柏拉圖死。
柏拉圖的著作主要有《理想國》、《法律篇》、《斐多篇》等。他的著作,除書札外,大多採用對話體,主角就是他的老師蘇格拉底。柏拉圖認為,要得到一個正確的主張或命題,用對話的方式來辯論最為合適。這樣一步一步地詰問下去,一問一答,必能得到最後的真理而不可否認。因為這最後的真理乃是像證明幾何題那樣,一層一層推論下去而得到的。
柏拉圖哲學的中心思想是:在現實世界之上,還有超經驗的理性世界。理念是第一性的,現實是第二性的;現實是理念的派生,是它貧弱的模擬和極不完備的影子。現實世界變動不居,只有理念世界才是永恆真實的客觀存在。這正是精神第一、物質第二的客觀唯心論。柏拉圖雖然是唯心主義者,但他在交談和論戰中又發展了辯證法。他認識到相反意見的對比在認識真理過程中的意義。他還解決了概念、判斷、推理等問題,發展了邏輯學。
柏拉圖通過《理想國》一書闡述了他的政治觀點。《理想國》是柏拉圖回雅典前後寫的。這部著作以對話體的形式,借蘇格拉底之口,表述了他的國家觀。
柏拉圖認為,國家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是縮小了的國家。個人有三種品德:智慧、勇敢和節制。國家也有具備不同品德的三等人:第一等是治國的聖哲,他們生來就具有「智慧」的品德,應當支配一切。第二等是衛國的武士,他們生來具有「勇敢」的品德,可以做統治者的輔助人員。第三等是農夫、手工藝者和商人等民間藝工,他們生來具有「節制」的品德,專事勞動生產,為養活前兩等人服務。如果這三種人都具備了自己應用的德行,就實現了「公正」。
柏拉圖還認為,這樣的劃分是根據人們的不同氣質和性格,柏拉圖用「金屬的神話」清楚明白地講述了他的思想。一些人好像是金子做的,他們有指揮的才能。另一些人好像是用銀子做的,他們將成為優秀的武士;最後,大多數人——農民和工匠——相當於鋼和鐵。一般說來,一個人屬於哪一等,他的子女也屬於哪一等。要是三個等級的人互相代替,這就是「不正義」;一旦第三等人掌握了政權,國家就要傾覆。為此,他主張在前兩等人中取消私有財產,以防止鉤心斗角,互相傾軋;並主張由國家組織教育,按照嚴格的教育制度,努力培養這兩等人的兒童。
柏拉圖的「理想國」並非出於一種超現實的虛構,而是以斯巴達奴隸主寡頭專政和公民份地制為藍本的。他所設計的維護貴族奴隸主剝削和統治的方案,在具有民主政治傳統的雅典是難以實現的。但直到晚年,前367年和前361年,他還兩度重回敘拉古王朝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結果仍然失敗。柏拉圖的理想國計劃始終未能實現。
柏拉圖死於前347年,享年80歲。傳說,有一天他參加一位朋友的婚禮宴會。賓客們飲酒作樂,歡呼狂笑,老哲學家感到有點吃不消了,於是他退到屋子的一角,沒過多久,便平靜地死去了。
柏拉圖哲學對西歐以後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羅馬時期的新柏拉圖主義直接來自柏拉圖哲學,並通過它們使柏拉圖哲學影響了整個中世紀。近、現代的西方唯心論和唯理論哲學,也大都和柏拉圖哲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的有益成分同時為文藝復興時期庫薩的尼古拉、布魯諾等人所繼承,並經過近代一些思想家的發揮,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特別是黑格爾的哲學。
Ⅲ 國家精神造就獎應該首先頒發給人民思想家謝周勇啊,怎麼頒發給一個沒給人民精神食糧的演員
這個獎項不是官方提供,其活動也不是中國官方舉辦的,是德國的賓士公司在中國搞的,就是惡心你一下。
Ⅳ 中國精神起源
自信於中華文化蘊涵的濃厚深刻的人文精神,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主體、以人為本。中華文化主張「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主體,就是首先要理解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化也是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結晶。比如我們講傳統文化,什麼是傳統文化,它從哪裡來?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從民間、從人民群眾現實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風、俗、習慣中來的。「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風就是時尚、風尚,流傳很快,變化也很快,風行一時;俗,則是在風的基礎上沉澱下來,成為比較穩定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這就是傳統文化。
文化創造源自人民、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為人民所共享。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就是堅持文化自信歷史邏輯的必然結論。文化的創造是集體智慧的產物,傳承、弘揚、復興文化,依然要依靠全體人民的共同奮斗、團結奮斗,「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是一個完整的理念。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離不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知識分子、文化人,各個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非物質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人。他們是中國精神、中國智慧的典型代表,以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為文化的創造、傳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先賢們把這種創造性勞動歸結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Ⅳ 談談具備什麼樣特質的人才能稱的上國家精神的造就者
扶大廈於將傾,救人民於水火,在國難當頭時挺身而出的人,勇敢逆行者,這樣的人是國家之脊樑,是最亮的星。
Ⅵ 不是誰都可以造就「國家精神」,什麼才叫「國家精神」
作為一個演員戲子,范冰冰她沒什麼優秀的作品,還被那麼多人尊為偶像,領國家精神造就獎,尊她這個偷稅漏稅的社會敗類為偶像,不知道現在人的價值觀怎麼了,只能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恥辱,這個時代徹底爛了,整個民族價值觀就都病了!戲子當道,英雄落淚,真的感到悲哀。
Ⅶ 具有中國精神的人有哪些
1、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改革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思想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先授樞密副使,之後拜為參知政事,九月,范仲淹等人發起「慶歷新政」。
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2、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與厲綏之和錢均夫同赴日本公費留學,於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最為廣泛的筆名。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3、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4、鍾南山
鍾南山,男,漢族,中共黨員,1936年10月出生於江蘇南京,福建廈門人,呼吸內科學家,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曾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會長。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2020年8月11日,授予鍾南山「共和國勛章」;9月4日,鍾南山入選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9月3日,入選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評估專家組名單;11月3日,鍾南山被授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5、李蘭娟
李蘭娟,女,出生於浙江紹興,感染病(傳染病)學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
Ⅷ 十八大以來國家精神熱點
樓主你可以看下這個:
2012年11月8日上午9時,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胡錦濤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說,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這次大會的主題是: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在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總結回顧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總結,闡述了一系列關乎國計民生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其中,關於民生問題的篇幅,所佔的比重較多,提出了包括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在內的一些新的提法和觀點,奏響了「民生改善」的時代最強音。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同時也是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並且取得積極的成效。初步建立了面向全體勞動者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全面實施了免費城鄉義務教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醫葯衛生體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一些民生難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可以說,黨的十六大以來的這十年是中國發展進程中民生改善成效最顯著的一個時期,較好地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出現「民生」這一詞彙。民生問題的提出,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崇高理念,也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求真務實,切實為人民群眾謀利益、造福祉的最直接、最生動、最現實的體現。按照民生優先、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黨的十八大繼續對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部署,體現了黨中央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是對「民生改善」的再動員、再部署。
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近幾年,「民生」成為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高頻詞」。從總書記關心災民的吃飯、穿衣、喝水、住宿、醫療問題,總理「幫農民工討薪」、「逛市場看肉價」,我們切身感受到了黨中央對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關心和對改善民生問題的密切關注。隨著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出台,人民群眾越來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農民不交稅了,義務教育免費了,公務員增加工資了,城市低保標准提高了,農民也有基本醫療保障了,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也已經形成……樁樁件件,落實在百姓心坎上,溫暖到群眾心窩里。一個國家昌盛,人民和諧美滿,幸福安康的嶄新時代正在到來。教育、就業、分配、養老、醫療保障、社會穩定、收入分配改革等社會建設的具體任務,件件都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黨的大會上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政策措施、制度辦法,必將進一步凝聚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激勵、鼓舞人民群眾投入更大的熱情,積極投身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
針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續取得進展,使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這是黨的十八大對改善民生與創新社會管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決策和部署,有待於各級各地黨政部門、黨員領導幹部始終堅持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始終堅持做到「以人為本」、「民生為先」,將「保障和改善民生」進行到底,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體面、更有尊嚴。
希望對你有幫助上面都是十八大以來的熱點!
Ⅸ 我們的國家精神是什麼
什麼是真正的中國人?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真正的中國人就是有著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過著心靈生活的這樣一種人。簡言之,真正的中國人有著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中國文明是一種真正的道德文明。它不僅首先公認一種道德責任感,將它作為社會秩序的基礎,而且其次還使人們能夠完滿地獲得這種道德責任感。在中國,教育方式、統治方式和所有的社會制度都為這一目標服務,即致力於培養人們具有道德責任感。所有的見習、個人生活的追求等無不被鼓勵和設計以服務於人們容易服從這種道德責任感。
中國人的精神(節選)
我曾聽一位外國朋友這樣說過:作為外國人,在日本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討 厭日本人。相反,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喜歡中國人。這位外國友人曾久居 日本和中國。我不知道這樣評價日本人是否合適,但我相信在中國生活過的諸位都會 同意上述對中國人的判斷。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久,就越喜歡中國人,這 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中國人身上有種難以形容的東西。盡管他們缺乏衛生習慣,生 活不甚講究;盡管他們的思想和性格有許多缺點,但仍然贏得了外國人的喜愛,而這 種喜愛是其他任何民族所無法得到的。我已經把這種難以形容的東西概括為溫良。如 果我不為這種溫良正名的話,那麼在外國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誤認為中國人體質和道 德上的缺陷——溫順和懦弱。這里再次提到的溫良,就是我曾經提示過的一種源於同 情心或真正的人類的智慧的溫良——既不是源於推理,也非產自本能,而是源於同情 心——來源於同情的力量。那麼,中國人又是如何具備了這種同情的力量的呢?
我在這里冒昧給諸位一個解答——或者是一個假設。諸位願意的話,也許可以將 其視為中國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國人之所以有這種力量、這種強大的同情 的力量,是因為他們完全地或幾乎完全地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中國人的全部生活是 一種情感的生活——這種情感既不來源於感官直覺意義上的那種情感,也不是來源於 你們所說的神經系統奔騰的情慾那種意義上的情感,而是一種產生於我們人性的深處 ——心靈的激情或人類之愛的那種意義上的情感。
下面讓我們看看中國人是否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對此,我們可以用中國人實際 生活中表現出的一般特徵,來加以說明。
首先,我們來談談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也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個很明顯的 事實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其兒童和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和受過 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於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相反, 受過教育者,特別是受過理性教育的現代歐洲人,他們是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 語言的。有一種關於極樂世界的說法也同樣適用於對中國語言的學習:除非你變成一 個孩子,否則你就難以學會它。
其次,我們再指出一個眾所周知的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實。中國人具有驚人的 記憶力,其秘密何在?就在於中國人是用心而非腦去記憶。用具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 ,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後者是枯燥乏味的。舉例來說,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兒 童時代的記憶力要強過成年後的記憶力。因為兒童就象中國人一樣,是用心而非用腦 去記憶。
接下來的例子,依舊是體現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並得到大家承認的一個事實— —中國人的禮貌。中國一向被視為禮儀之邦,那麼其禮貌的本質是什麼呢?這就是體 諒、照顧他人的感情。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他們完全了解 自己的這份情感,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徵。中 國人的禮貌雖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樣繁雜,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禮貌則 是繁雜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經聽到了一些外國人的抱怨。折衷禮貌或許應該被稱為排 練式的禮貌——如劇院排戲一樣,需要死記硬背。它不是發自內心、出於自然的禮貌 。事實上,日本人的禮貌是一朵沒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國人的禮貌則是發自內心 、充滿了一種類似於名貴香水般奇異的芳香。
我們舉的中國人特性的最後一例,是其缺乏精確的習慣。這是由亞瑟·史密斯提 出並使之得以揚名的一個觀點。那麼中國人缺少精確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說依然是 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心靈是纖細而敏感的,它不象頭腦或智慧那樣僵硬、 刻板。實際上,中國人的毛筆或許可以視為中國人精神的象徵。用毛筆書寫繪畫非常 困難,好像也難以准確,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夠得心應手,創造出美妙優雅的 書畫來,而用西方堅硬的鋼筆是無法獲得這種效果的。
正是因為中國人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一種像孩子的生活,所以使得他們在許多 方面還顯得有些幼稚。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即作為一個有著那麼悠久歷史的偉大 民族,中國人竟然在許多方面至今仍表現得那樣幼稚。這使得一些淺薄的留學中國的 外國留學生認為中國人未能使文明得到發展,中國文明是一個停滯的文明。必須承認 ,就中國人的智力發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為地限制了。眾所周知,在有些領域 中國人只取得很少甚至根本沒有什麼進步。這不僅有自然科學方面的,也有純粹抽象 科學方面的,諸如科學、邏輯學。實際上歐洲語言中"科學"與"邏輯"二詞,是無 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對等的詞加以表達的。
象兒童一樣過著心靈生活的中國人,對抽象的科學沒有絲毫興趣,因為在這方面 心靈和情感無計可施。事實上,每一件無需心靈與情感參與的事,諸如統計表一類的 工作,都會引起中國人的反感。如果說統計圖表和抽象科學只引起了中國人的反感, 那麼歐洲人現在所從事的所謂科學研究,那種為了證明一種科學理論而不惜去摧殘 肢解生體的所謂科學,則使中國人感到恐懼並遭到了他們的抑制。
實際上,我在這里要指出的是:中國人最美妙的特質並非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的生 活。所有處於初級階段的民族都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正如我們都知道的一樣,歐洲 中世紀的基督教徒們也同樣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馬太·阿諾德就說過:"中世紀的 基督教世人就是靠心靈和想像來生活的。"中國人最優秀的特質是當他們過著心靈的 生活,象孩子一樣生活時,卻具有為中世紀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處於初級階段的民族 所沒有的思想與理性的力量。換句話說,中國人最美妙的特質是:作為一個有悠久歷 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夠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 因此,我們與其說中國人的發展受到了一些阻礙,不如說她是一個永遠不衰老的 民族。簡言之,作為一個民族,中國人最美妙的特質就在於他們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秘 密。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問題了——什麼是真正的中國人?我們現在已經知 道,真正的中國人就是有著赤字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過著心靈生活的這樣一種人。 簡言之,真正的中國人有著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永葆青春 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國人永遠年輕的秘密又何在呢?諸位一定記得我曾經說 過:是同情或真正的人類的智能造就了中國式的人之類型,從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國人 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這種真正的人類的智能,是同情與智能的有機結合,它使人的 心與腦得以調和。總之,它是心靈與理智的和諧。如果說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 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麼,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