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現代詩誰發明的

現代詩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5-28 15:44:19

『壹』 詩的由來是什麼為什麼古人要創造詩為什麼現在人創造的詩叫詩歌、現代詩,而不叫古詩,或是幼詩

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如陽光一般灑落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 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它源於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於勞動。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所以我們說,詩是普遍的藝術,是一種最為古老的文學藝術樣式。
古詩是古時候的詩,現代人寫的當然不能叫古詩了,有時間的差別

『貳』 現代詩的起源

近代詩的出現
歷史背景
由於近代中國在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下發生了巨變,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產生了新的階級成分、社會思潮和社會矛盾,因此,近代詩也開始沖破清代傳統詩歌的樊籬,出現新潮流。近代進步詩人往往是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他們以詩歌為武器,緊密圍繞近代各個時期的重大斗爭,深刻地反映了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歷程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內容。 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里,近代啟蒙思想家龔自珍以其特有的敏感和蹊徑獨辟的詩歌,揭示清王朝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危機,呼號變革,期望能對腐朽現實實行「勁改革」的人才的興起,揭開了近代進步詩歌潮流的序幕,也為近代詩歌與現實政治密切結合奠定了基礎。接著,魏源、林則徐、張維屏、張際亮、朱琦、貝青喬、金和等一批經歷了鴉片戰爭的詩人,懷抱愛國深憂和民族義憤,突出地反映了鴉片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他們的詩歌抨擊侵略者,痛斥投降派,謳歌抗敵英烈,為中華民族反帝斗爭留下了光輝形象和歷史畫卷。稍後,太平天國人民革命政權提出「棄偽從真」的反封建的文化綱領,革命領袖們的詩歌,以抒寫弔民伐罪的理想、改天換地的氣魄、百折不撓的英雄主義精神,傳達出廣大人民的心聲。
政治運動的推導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隨著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並開展起改良主義政治運動,近代詩歌也被推進到一個新階段。黃遵憲努力創作「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詩」,梁啟超響亮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推譽黃遵憲為「詩界革命」的旗幟。黃遵憲的詩,「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具體、鮮明、生動地反映了從咸豐以來到「庚子事變」前後的歷史面貌,貫串著救亡圖存、變法趨新和對賣國投降與頑固守舊勢力所進行的斗爭,充分體現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時期的時代精神。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林紓、蔣智由、丘逢甲等,也都各有所側重,以不同風格的詩歌,表現了呼號變法圖強的共同主題和追求進步救國的志士激情。
進一步的發展
1900年「庚子事變」之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開始在詩壇上嶄露頭角,以詩歌為革命號角,將近代詩歌進一步推向新領域。秋瑾的詩激昂慷慨,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富有巾幗英雄的氣概。稍後,革命文學團體南社,在辛亥革命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社員發展至200餘人,辛亥革命後,更劇增至1000多人,聚集了一大批傾向革命的文化人。其代表詩人柳亞子的詩是民主革命斗爭的回響,他伴隨革命歷程,圍繞主要矛盾和重大事件,抒發壯懷與激情,充滿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南社其他重要詩人陳去病、高旭、周實、寧調元、馬君武、蘇曼殊等也都表現了反帝反封建反清革命的思想和對自由、民主、國家富強的理想的熱烈追求。
近代的文明
近代是西學東漸、資本主義文明傳入時期。先進科學技術創造出的奇跡般的新事物以及與封建思想體系截然對立的資產階級社會學說,開闊了人們的眼界,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梁啟超即曾表示:「將竭力輸入歐洲之精神、思想,以供來者之詩料。」(《夏威夷游記》)歌詠新事物、新學理,成為近代詩歌又一嶄新的內容。黃遵憲的《今別離》,抒寫在有了輪船、火車、電報、照相以及已知東西兩半球晝夜相反的條件下,別離的新滋味;《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雜取佛理和植物學、化學、生理學等新學理以入藝術構思,都是前人所沒有的。同時,隨著近代與外國的交往,一些詩人得以涉足國外,親自接觸資本主義新世界,他們「足遍五洲多異想」,「吟到中華以外天」,將詩筆展拓到海外。在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馬君武、蘇曼殊等人的詩作中,可以看到日本的櫻花、倫敦的大霧、巴黎的鐵塔、錫蘭島的卧佛等各國奇異的風光,也可以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美國的總統大選、英國的日漸衰朽的資產階級社會等政治狀況。所有這些都大大開拓了近代詩歌表現的領域,所以康有為說:「新世瑰奇異境生,更搜歐亞造新聲」,「意境幾於無李杜,目中何處著元明」。

這個問題網路上就有我也是載選的

『叄』 創造現代詩歌

忽然一夜

忽然一夜
這個城市,有太多的人在獨自追尋,
這個夜晚,有太多的人在獨自哀愁,
也許有人在做著我的夢,
而我卻只能裝飾這個城市的燈火。
忽然一夜,我勢必離開,
將憔悴的影子裝進行李。

這個城市,有人說窮得只剩錢,
這個夜晚,有人說富得只剩時間。
也許他們都有溫暖的被窩,
而我卻找不到自己的床。
忽然一夜,我勢必忘卻,
將殘存的烈酒飲盡。

這個城市,彌漫著腐臭的蒼蠅,
這個夜晚,有一群螞蟻在掙扎,
也許這樣的環境只適宜寄生,
而我卻展展翅膀撲向耀眼的火光,
忽然一夜,我勢必消失,
將微弱的呼吸也舍棄。

這個城市,希望與失望交替,
這個夜晚,星星與月亮重現,
也許不該擁有夜晚
因為整個城市已在白天沉淪,
一直失去睡眠,
忽然,一夜,過去...

舊車票 (2008-04-23 00:51:17) [編輯][刪除]
標簽:車票 徘徊 回頭 地下水 文化 分類:詩生活

再回頭

你已無法停留

就是那一剎那的徘徊

我落在滲水的街頭

你也消失在湍急的車河

與你喘氣的背影相望

我是呼喊還是揮手

但都已經無法倒退

你的方向只會在前方

前方的下一站

我這一張過期的舊車票

下一站也許是永恆的地下水溝

對茶獨卧 (2008-04-25 15:37:37) [編輯][刪除]
標簽:紅袖 茶 小姐 文化 分類:詩生活

獨酌銀角杯

品嘗舊年苦水

無關風月杜娘催

冷卻幾多紅袖花魁

寂寞梧桐夜未歸

荷杖獨步

酒歌過後是茶詩

應思付

何故忘我榮衰

抿一口

喜氣上眉梢

挽羅帳輕搖羽扇

聞香至

盡是小姐丫鬟

尋芳 本是花下老鬼

撫一曲 和茶飲

不醉人 只醉卿

流螢卻攜昨日光輝

嬌兒臉上幕幃

竟也不得摘

遺恨才知春夢醒

杯空空 塌空空

黃葉化作相思水

續續盞 竟無淚

重卧孤床念馬嵬

如果沒有家(寫給地震以外的人)

如果沒有家

我寧願我是一隻小鳥

但此刻卻找不到那顆落腳的樹

天空下是翻騰的土地

我不知道我要飛向何方

可是,我也不是一隻小鳥

我還是要我的家

如果沒有家

我寧願我是一株植物

但此刻卻找不到那塊紮根的泥土

綠葉颯颯和風倒下

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重新站起

可是,我也不是一株植物

我還是要我的家

如果沒有家

我寧願我是一汪清水

但此刻卻找不到那些美麗的倒影

渾濁的淚水也滴滴摻雜

我不知道我何時恢復澄凈

可是,我也不是一汪清水

我還是要我的家

如果沒有家

我寧願我是一枚奇石

但此刻卻找不到那雙溫軟的手心

到處是冰冷的黑暗

我不知道我能否再次供人把玩

可是,我也不是一枚奇石

我還是要我的家

可我的家去哪裡了啊

地獄已將它扯碎

雖然十畫就可以寫出一個家

但是十年才可重建一個家

如果沒有家

又哪有你、我、他

奉獻你和我

幫助那個需要的他

『肆』 是誰發明的古詩

和古詞分別在盛唐和晚宋到達了頂峰。作為地球上最復雜的漢語文學,唐詩宋詞成為世界古典文學里一顆最燦爛耀眼的明珠。

唐宋人的貢獻包括了詩詞格律的音樂化、規范化。唐詩宋詞有極其嚴格復雜的格律,所以,我們國家需要有一些專業人才去終身研究古文字、古漢語、古典文學、古典詩詞,特別是唐宋詩詞的格律。

詩詞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音調、用韻、章法。其中以音調最為重要,用韻為其次。

那什麼叫韻呢?每個中國字的發音由聲母、韻母所組成的,韻母相同的字稱為同韻字。古人沒有拼音,為了方便使用,只能把若干同韻字組成韻部,並把具有代表性的字作為部的名稱,而裡面全是韻母相同的字。

古人的聲調音韻和今人有很大的差異,要研究古詩詞聲調音韻是非常復雜的。古代沒有錄音機,後人只能從前人的詩歌作品和有關音韻的書籍去推斷。但是,從遠古起年代的變遷、地域方言的融合變異使這研究極度困難。

漢語發音從西周到南北朝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南北朝人讀先秦文獻的時候,發現有許多押韻不和諧的地方了。例如《詩經·邶風·燕燕》「燕燕於飛,上下其音,之子於歸,遠送於南」中的「音」和「南」兩個字不押韻,後來的人牽強地改變「南」字的讀音使其押韻。北梁人沈重在《毛詩音》中指出:「南:協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標注他認為正確的讀音(用普通話讀,他把「南」字的方音改成nín)。他這種方法叫做「協韻」 (亦稱「葉音」)。

隋朝人陸德明認為不應該使用協韻法,因為他認為古代人押韻不嚴謹,沒有必要改正《詩經》的讀音。他指出:「沈雲協句宜乃林反,今謂古人韻緩,不煩改字」。

到了宋朝,朱熹等人繼承發展了南北朝的協韻法,系統地改正《詩經》和《楚辭》里所謂「不和諧」的韻腳字的讀音。他們把讀音脫離時空固化了,把韻的使用絕對化了,認為古人寫詩都嚴格,認為古人對韻腳字可以臨時改讀,導致了錯誤的分析。

宋朝吳棫、鄭庠、項安世、程迥等人對古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後代的學者開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徑。

明代音韻學家陳第反對宋人葉韻說,認為《詩經》、《楚辭》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為標准隨音改讀來求韻腳的諧合。他明確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的觀點,徹底掃清了葉音說的謬誤。

最早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學者是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他繼承了陳第的學說,認為「古詩無葉音」,並發明了「離析唐韻」的研究方法,旨在恢復古代漢語的發音。他奠定了上古音研究的基礎,一直到今天,他的「離析唐韻」仍然是上古音構擬的原則之一。

字的讀音除了有韻之分,還有聲調之分。今天普通話規定了第一字調(現名陰平)、第二字調(現名陽平)、第三字調(現名上聲)和第四字調(現名去聲),(「兒化」「輕聲」等讀音變異例外)。但唐人對聲調的劃分卻不同,漢語有四個聲調「平上去入」,即所謂「四聲」。「平仄」就是四聲的簡單化歸類:平就是平聲,仄包括了上聲、去聲和入聲三個聲調。

現代的普通話已經沒有入聲,在普通話的體系下可以認為,陰平和陽平屬於平聲,上聲和去聲屬於仄聲。

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的方言里都還保存著入聲。在普通話的體系下,入聲字已經分別歸屬於入聲字變為去聲、陽平,也有歸屬於陰平、上聲的。

普通話也沒有全濁聲母,只有「全清、次清、次濁」三類,其中b、d、g、j、x、zh、sh、z、s是全清音,p、f、t、k、h、q、ch、c是次清音,m、n、l、r、y、w是次濁音(以上都是按漢語拼音標注)。全濁字與入聲一樣,已經在普通話中消亡了。

歷代的韻書把同一聲調內的同韻字歸為一個韻目,各以一個代表字加序號命名,比如上平一東、入聲一屋等等。

詩不是寫的,是吟出來的,是唱的。從唐代起,詩詞發展了極其嚴格的韻律,特別是對平仄的要求,一般是不準許違背的。所以今人仿作,如果不依平仄,也不依古韻,只能稱作「打油詩」。如果想仿作古詩,比如五古、七古,反而要避免有太多的律句,以求格調高古。但如果做格律詩詞,那是必須務必嚴格遵守規則的。

既然詩是吟唱而生,詞詩是填寫而成,那麼人們必然是依附他們那個年代和那個地區的方言的。古代交通不便,語言的差異很大,我相信所有的詩家詞人都帶有一定的方言,而且,隨著年代的推移、文化的交流、地方語言之間的融合變異,復雜性就更大了。我也相信,唐宋人寫詩詞,大都不會苛求更古老的音韻,而是各自依照本地當時代的發音去寫、去配曲的。即便是參照韻書,那韻書的根基也來源於詩人詞家的方言。

如果我們用現代的普通話來朗誦唐詩宋詞,往往會覺得平仄錯了,甚至用用韻也錯了。律句對平仄的要求非常嚴格,例如「當春乃發生」句中的「發」字,唐代是入聲字,與「春」字平仄相錯,但如果用普通話來讀,「入聲」已經消失,讀陰平,顯然與平仄格律相抵觸。又如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其中的「期」和「兒」似乎沒有押韻,但「兒」用吳語發音,是「ni」,實際上是押韻的。我的家鄉在無錫,我說家鄉話「兒子」就讀成「nize」,而非「erzi」。

確實,專業人士研究古詩詞,必須研究歷代詩歌的發展史,了解唐韻,研究各個朝代方言的變化,研究古音韻的變化。而今人弄詩填詞,必須符合格律,但惟獨發音,我認為不必再依照古韻了。

另外,有四點理由:

(1)如果刻意要求今人仿作格律詩詞,必須依照韻書,那不符合今人的標准發音,否則怎麼順利地頌讀吟唱呢?那也違背了詩詞吟唱而成的創作原則了,勢必流於文字游戲。

(2)宋人不依秦韻,清人有別唐韻,唐宋詩人詞家如果苛求上古的讀音,那麼還能出現盛唐繁華的詩壇嗎?還能出現南北宋繁華的詞壇嗎?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批評古人作詩詞為什麼不選用最最古老的發音,也不能批評古人為何不統一方言,在交通發達、媒體通用、人流宏大、普通話推廣的今天,要讓格律詩詞獲得新生和發展,就不宜提倡按古代的讀音創作,不宜提倡按古韻書選字。

(3)今人模仿寫古體詩詞,即使嚴格按《詞林正韻》選字,即使格律規范,也難以表達出現代社會的意境和風味,總給人「東施效顰」之感,你水平再高、研究再深,未必能「正統」到進入古人的境界。

(4)其實聲調的束縛遠大於章法的束縛,放棄追求古老死亡的讀音,有利於減輕格律的束縛,有利於格律詩詞的新生。

前幾天,[中華詩詞報]對我的《五絕·山雪》提出很專業的意見,因為我把古入聲字「白」按現代普通話的陽平的發音使用了,建議我修改後推送。為此我提出可以按現代人的讀音來寫的,並請求他們給以答復賜教。[中華詩詞報]要求我註明「新韻」,否則要按「平水韻」改寫。一字之改,談何容易,即使勉強修改,原作的韻味意境也沒有了。何況我是依新韻而作,沒有修改的必要。當然,我們以後創作、推送古體詩詞,必須註明新韻或平水韻。

總之,祖國的文學寶庫需要很多專業人員來進一步發掘,古典文學需要他們採用現代化的手段來採集、整理、分析、研究、校核、辨析、修訂、補缺、求證、評注、收藏、保管、出版、發行。當然也需要由一群精通古典文學的學者來帶動古典文學的發展,給古體詩詞賦予新的生命。

作為一般的業余愛好者,我深感自己缺乏古典文學的專業底蘊,要硬裝成文人墨客,張口「之乎者也」,閉口古風古韻,反而要給人感覺到面目可憎。而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更多地了解古代的韻書、了解詩詞的格律,熟悉古典文學的語法,是更好地賞析古典文學的必要條件。

我不提倡大量寫古詩詞,不僅格律太艱深,而且時代變了,要「裝」出那樣風味來,確實太難太難。所以以賞鑒為主,偶爾興來,填上一首「打油」的,也必須絞盡腦汁,苦思冥想,而且絕對不能發表的。所以,我有個原則,實在寫不出嚴格符合新舊韻律的作品,寧可不寫古詩詞,寧可寫現代詩。

所以我倡導青年朋友學好現代漢語,提倡健康的文風。文章要有內容有新意,不要無病呻吟或聳人聽聞,更不要敏感的話題做文字游戲;主題須鮮明,層次要分明,分段要合理,特別要講究自然段的分割;力求文字的規范化,力求語言的准確、通俗、精練,屏棄文字的生造堆砌,避免莫名其妙、故作姿態的語言表述;准確運用各種修辭方法,准確使用標點符號。

我們還應當提倡學習古漢語知識,以便更好地賞鑒古典文學。即使偶爾要模仿寫古體詩詞,不妨拋棄唐宋的發音或更古老的方言,更不宜使用現代方言,應當使用現代漢語拼音的標准發音,但必須合乎格律章法。

『伍』 中國現代詩的流派及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1、嘗試派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適的《白話詩八首》,它是新詩最初的嘗試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號推出胡適、劉半農、沈尹默三人的白話新詩,被稱為 「現代新詩的第一次出現」。

俞平伯、康白情等人也發表了白話新詩。胡適在1920年3月出版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嘗試集》,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個人新詩集。此後,更多的詩人開始嘗試白話詩的創作,現代新詩的詩體範式開始形成。

代表作家:胡適、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劉半農、劉大白

2、人生派

「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早成立的文學社團,1921年成立,代表詩人主要有魯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文學態度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主張「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

文學研究會的主要成員朱自清、葉紹鈞、劉延陵、俞平伯等之後在上海成立了現代文壇上第一個新詩社團──中國新詩社,並於次年1月創辦了第一個新詩專刊《詩》。文學研究會的詩人以「為人生」為核心的詩歌價值觀念,因此常被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派。

代表作家:王統照、周作人、冰心、魯迅、朱自清、劉延陵

3、創造社

1921年7月由郭沫若等人組成。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發行《創造社叢書》,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創造》季刊,1923年5月起出版《創造周報》。同年7月在《中華新報》編輯文學副刊《創造日》)。

前期的創造社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具有濃重的唯美抒情傾向。後期創造社有馮乃超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其中,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後來加入了現代派陣營。

代表作家:郭沫若、宗白華、王獨清、馮乃超、穆木天

4、湖畔詩人

1922年3月,應修人汪靜之潘漠華馮雪峰四人在杭州結成湖畔詩社後,效仿英國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作家是湖畔派三詩人茲華斯、柯勒律治和騷塞的風格,以中國的湖畔派詩人自居,並於 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詩歌合集,書名為《湖畔》和《春的歌集》。

後有魏金枝、謝旦如(譫如)、樓建南(適夷)等人加入,編輯出版刊物《支那二月》。形成了湖畔詩派。以寫作愛情詩而最為有名。

代表作家:應修人、汪靜之、潘漠華、馮雪峰

5、新月派

1923年,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人發起成立新月社,開始是個俱樂部性質的團體,共後,因提倡現代格律待而成為在詩壇上有影響的社團。1925年,聞一多回國,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並於1926年4月1日創辦《詩刊》,團結了一大批後期"新月派"的新詩人。

新月派是中國新詩史上活動時間長並在創作中取得了較高成就的詩派。新月派提出了「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提倡格律詩,主張詩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講究文辭修飾,追求煉字煉意,其鮮明的藝術綱領和系統理論對中國新詩的發展進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代表作家:徐志摩、孫大雨、饒孟侃、林徽因、於賡虞、劉夢葦、聞一多、朱湘、邵洵美、卞之琳、方令孺、方瑋德、陳夢家

6、象徵詩派

以李金發為代表的早期象徵詩派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主要出現在1925到1928這4年間。

中國的象徵詩派創作理論和實踐受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影響,注重自我心靈的藝術表現,摒棄客觀性,偏愛主觀性,強調詩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觀念聯絡的奇特,通過多義的、但卻是強有力的象徵來暗示思想。這一詩派對後來的20世紀30年代現代派詩歌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代表作家:李金發、穆木天、王獨清、馮乃超

7、現代派

現代主義(包括漢園三詩人):現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徵派演變而來,代表詩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1932年《現代》雜志在上海創刊,成為現代派詩人發表作品的重要陣地,最早提出「現代派」 概念的是當時的批評家孫作雲,他於1935年發表了《論「現代派」詩》一文。

現代派一方面追求「純詩」的藝術觀,堅持表現自我,以個體生命和個人情感為中心,另一方面在內容上往往表現出悲觀的虛無思想。在表現形式上,不追求嚴格的格律,詩的韻律靠詩情的抑揚頓挫來表達,多用象徵、暗示構成詩的意境。

現代派詩人中,風格較為獨特的是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1936年他們三人出版了合集《漢園集》,被稱作「漢園三詩人」。

代表作家: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金克木、馮文炳、林庚、李白鳳、蘇金傘、馮至、紀弦、辛笛、徐遲、南星

8、七月派

由《七月》雜志得名,指在《七月》、《希望》等雜志以及《七月》叢書的出發表作品的詩人群。《七月》雜志於1937年9月在上海創刊,主編是胡風。詩人陣容強大、思想傾向鮮明,有已經成名的詩人如艾青、田間等,而更多的則是剛剛走上詩壇的青年詩人。

在他們的作品中,政治抒情詩佔有較大比重,多著重對重壓之下的生命、死亡與背叛等主題的思考。

代表作家:艾青、胡風、田間、彭燕、郊牛、漢魯、藜綠原、阿壠、曾卓、杜谷、鄒荻帆

『陸』 科技現代詩(要求發明了什麼

《智 能 魂》
作者:周喜年
智能:跨世紀追趕,新起點:
智能:經改革30年開放發展,積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新思維描繪的新蘭圖。
舉頭望長空碧雲,斑斕點點。
藍天綠地的神洲大地,大鳴展翅,
重新看到了跨越攔桿金色的夢幻。
社會的轉型,生活的提升,民福的躍進。
突顯了一道光芒耀眼的彩虹。
新興產業自信的告訴我們。
智能電器,智能交通,智能用具,
智能產業,智能手機,智能彩屏,
智能寬頻,智能之家……智能等……
智能生活的高端產品。
已走進我們普通生活,
走進民居的千家萬戶。
時代需要智能
生活需要智能
人生需要智能
社會需要智能
發展需要智能
現實需要智能
智能化的時代已經來臨
把我們的思路引入到智能的再創造中去
用自主智能知識產權產品及時推向市場
為追趕,超越,騰飛捕墊堅實的基礎
智能讓我們享受到高品味物資生活
智能更快提升我們社會現代化進步
智能時代的召換器
智能是社會向前推進的室化器
智能為我們趕超提供音速的發動機
智能教會我們做時代的領軍新主人

引注世界的目光向即古老又年輕的東方巨龍看齊。
智能——是風……
智能——是雨……
智能——是光……
智能——是熱……
智能——是情……
智能——是欲……
智能——是心……
智能——是理……
智能——是寬……
智能——是廣……
智能——是觀……
智能——是念……
智能——是形……
智能——是變……
智能——是新……
智能——是一種境界
智能——是一種哲理
智能——是社會的跨越
智能——是新觀念的升華
智能——是告別落後的轉型
智能——是科技進入市場的手段
智能——已走進千家萬戶
智能——帶來積極的生活品味
智能——是改變傳統習慣的鑰匙
智能——是最現代人的簡稱
讓我們擁抱智能……
智能讓古老的東方變得年輕;
智能激勵年輕一化,奮力拚搏,向前、向前
永遠向前!
讓智能魂進入我們民族的肉體,
把夢幻變成每一天的現實:
感謝智能!

科技現代詩二首

--------------------------------------------------------------------------------

陳祖蔭

地 震
拉朽摧枯海變田,不堪回首話唐灤。
飛船浩盪巡天易,蠡管幽深測地難。
卻似圍空秋野狩,還疑窗口秘途蟠。
何當會得其中意,驅展宏圖萬眾歡。
註:人們對於地震預報的認識,至今仍遠遠落後於對空間和氣象預報的認識。現在,地震預報仍然主要根據統計方法和經驗,例如所謂圍空現象:當某地區周邊連續發生小規模地震,但區域內部卻異常平靜時,往往預示內部中央將有大地震出現;又如窗口現象:相隔甚遠的兩地可能互為窗口,當其中之一發生地震時,另一個也可能有地震出現,等等。

深 藍
深藍昔日啟羅幃,便是英雄飲恨時。
電掣秒行雙億步,雲封腹隱萬千棋。
茫茫弈事仍難料,浩浩時空未可知。
滄海此生真一粟,還隨精衛苦銜枝。
註:1997年5月,計算機「深藍」在第二次人機大戰中以二勝三平一負的總成績擊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深藍以IBM的RS/6000並行機為硬體,每秒可行棋二億步,每次落子可搜索15步,並藏有60萬個棋譜。但是,因為事實上棋手的每次對弈平均需要80步,所以深藍仍遠未窮盡所有的可能。在不久前的第三次人機大戰中,卡斯帕羅夫與機器戰平。

『柒』 讀書這篇現代詩是誰創造的

聽見書
康城

我翻翻書,手臂、皮膚、睫毛
沾滿文字的小螞蟻
虛擬的搬運越過真實的皮膚

再翻翻書,深陷入一本書的沙發
睡眠被書覆蓋,合上最後一頁
透明的理想衣服裝飾美貌和希望

尖叫提醒了我,滿牆壁的預設和文字
即將躍起,儲存進身體的銀行
下一個瞬間,把書一本本從身體里抽出來
它們是笑容和動人的氣息

我再翻翻書,「啪」的一聲「希望書店」
書章在腦袋上蓋了一個印記
而這時我已經進入一本書,四周的空氣停止交流
書發出響亮的喊聲
不用耳朵的人才聽得見!

2001.07.31

『捌』 詩是誰發明的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詩歌何時稱之首

在古代,詩歌最初稱"篇"或"章",而不稱"首"。例如我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篇",屈原的詩叫"九章",詩歌稱"首",最早出現於東晉初年。當時有個名叫孫綽的詩人,在《悲哀詩序》中寫道:"不勝哀號,作詩一首。"一個名叫支通的人,在《詠禪道人詩序》中寫道:"聊箸詩一首。"從此,人們普遍稱詩為首。

詩人的來源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何以為證,《楚辭.九辯》注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後一詞的最早提法,從此以後,詩人便成為兩漢人慣用的名詞。辭賦興起之後,又產生辭人一詞。楊子雲《法言.吾子篇》說:"詩人之賦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用"則"和"淫"來劃分詩人與辭人的區別,足見現漢代是把詩人看得很高貴,把辭人看得比較低賤。
六朝以後,社會上很看重辭賦,認為上不類詩,下不類賦,以此又創立了"騷人"一詞。從戰國而至盛唐,詩人、騷人的稱號受人尊敬。

古詩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遠古至近代詩歌不知其幾千萬萬,因種種原因失傳了的除外,保存下來的仍可說是浩如煙海。詩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有一個萌牙、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彈歌》"斷竹、續竹,飛士、逐肉"據說是黃帝時代的歌謠,公認是原始社會詩歌,是二言詩之始。《詩經·有駢》"振振鷺、鷺於飛、鼓咽咽、醉言歸"是三言詩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於苞桑"四言詩之始。卜辭"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五言詩之始。《詩經·卷耳》"我姑酌彼金(三個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詩之始。《詩經·鹿鳴》"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七言詩之始,《詩經·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詩之始。《詩經·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詩這始。杜甫詩"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詩。李白"黃帝鑄鼎於荊山煉丹砂,丹砂成騎龍飛上太清家"十言詩之始。蘇東坡"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十一言詩之始。

題畫詩之考

我國題畫詩的產生、歷來被認為始於唐代,創始者為杜甫。
這里首先應該說明什麼是題畫詩?如若說題畫詩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以現有的資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而是把不直接題在畫面上的吟畫、題畫、論畫以及題扇畫、題壁畫、題屏風畫都看作是題畫詩的話,那麼,從現有資料看,在六朝時已經有了題畫詩。
如《全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詩》中,就收有東晉桃葉的《答王團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喧暑,相憶莫相忘。"雖說比較簡單,但確實是對畫扇的歌詠。
特別是由梁至北周的傑出詩人庾信,在梁朝時,曾作《詠畫屏風》詩二十五首,生動地描繪了屏風上的各優美畫面,在題畫詩創作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見,我國的題畫詩,六朝時已經產生。

『玖』 自己創作一首現代詩

來年的春天,已經到來
可我還在尋找那逝去的冬。
冬是在那一朵朵的冰花里,
還是在那一根根冰錐里,
還是在那一座座冰山裡……
冬在那裡呀?
冬到底在那裡呀?
冬到底到底在那裡呀?
現在我又將背起行囊,
去尋找我那逝去的冬。

『拾』 有關現代詩的知識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詩歌的一種,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於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

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鑒賞方法:

一、抓詩眼

詩眼是詩中最富表現力、最能開拓詩歌意境的關鍵詞句,是能使詩歌生輝的聚光點。詩眼的錘煉和設置在詩歌創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詩評家無不從這點出發賞析詩歌。

二、析意象

意象是詩人的主觀意念和外界客觀物象撞擊的產物,是詩人為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把客觀的物象經過選擇、提煉,重新組合而產生的一種含有特定意義的語言藝術形象。詩歌中,詩人不僅要用意象進行思考和感受,還要用意象進行表達。

三、明虛實

社會生活無限廣闊,詩人不可能把它們全部寫到詩作中去。因此,詩人往往用「實」表現「虛」,或用「虛」表現「實」。虛實相生,相互映襯,是詩歌創作的一條藝術規律。

詩中的「虛」就是思想感情,詩中的「實」就是景物形象。詩歌如果只寫「虛」,會顯得抽象空洞,沒有詩味;如果只寫「實」,則會顯得死寂而缺乏生氣。

四、推敲手法

詩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顯現個人的心緒;另一種是詩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氣氛的方法,如藉助比興、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達意。

五、知人論世

孟子雲:「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這句話是說,欲解其詩,必知其人,必論作者所處的時代。

(10)現代詩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現代詩的分類:

一、敘事詩

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於這一類。

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中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明哲的《美猴王》和《阿拉克涅》;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二、抒情詩

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頌歌、哀歌、輓歌、牧歌和諷刺詩。

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閱讀全文

與現代詩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