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前有人發明保溫的飯盒嗎
有哇 真空不銹鋼的 玻璃的都有的哦
2. 餓了么發明了一種神秘餐盒,除了用戶,無人能打開
是的 有一個塑料卡條 是一次性的,只能被打開一次,所以你收到的時候卡條如果不是完整的,就證明別人打開過
3. 盒飯是誰什麼時候發明的
這個可是沒有記載的
最早食物打包都是用牛皮紙
到後來科技發達了,漸漸的有了木頭和塑料,泡沫的飯盒
4. 一次性餐具發明者是誰
一次性餐具種類繁多,並不是某個人發明出來的。
而是人們在生活中因為尋求方便和快捷不斷體驗和發現並生產出來的。
一次性餐具按原材料來源、生產工藝、降解方式、回收水平分為以下三大類: 1、生物降解類:如紙製品(含紙漿模塑型、紙板塗膜型)、食用粉模塑型、植物纖維模塑型等; 2、光/生物降解性材料類:光/生物降解塑料(非發泡)型,如光生物降解PP類; 3、易於回收利用材料類:如聚丙烯類(PP)、高抗沖聚苯乙烯類(HIPS)、雙向拉伸聚苯乙烯(BOPS)、天然無機礦物填充聚丙烯復合材料製品等。
5. 不銹鋼餐具的發明者
英國機械師布利阿里,在一戰時接受了一項特殊任務:那就是
改造槍支構造,設法解決槍支由於使用時間過長,命中率低的問題。為了解決
這一難題,布利阿里把他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上,
然而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並不是發明了什麼新式武器,而是發明了和武器毫
不相乾的不銹鋼餐具。
在對槍支的研究過程中布利阿里發現,造成槍支使用時間過長,命中率低
的原因是槍瞠里所用材料的硬度不夠,於是他尋找各種合金鋼,進行耐磨和耐
熱的試驗,時間一長,試驗場地就堆滿了各種合金鋼。
在清理試驗場地的合金鋼時,布利阿里隨手撿起了一塊鋥光雪亮的不銹鋼
材料,這種材料經過分析,不適合用在槍瞠上,但就在他想拋棄它的瞬間,突
然看見了實驗室里暗淡無光的餐具,布利阿里想:「這些漂亮的不銹鋼扔了多
可惜啊,如果用來做餐具一定十分漂亮。」
這個出奇制勝的想法,成就了布利阿里,使他後來成了一名傑出的不銹鋼
餐具的推銷商。不銹鋼餐具也迅速走進了家庭,受到了使用者的青睞。布利阿
里這個出奇制勝的想法,也使不銹鋼的發明者,德國人毛拉感到了漸愧,他說
:「我怎麼沒想到不銹鋼能成為餐具的加工材料呢?」
6. 大學生發明的為讓山區孩子吃上熱乎飯的再加熱餐盒是怎麼做的
本報訊 緣起於一次公益活動,因為有著一顆幫助貧困地區孩子吃上熱乎午飯的愛心,鄭州大學2013級機械工程學院工業設計專業的林昌坤設計出一款「Warm再加熱餐盒」,日前獲得了國際頂級設計大賽iF設計新秀獎。據悉,林昌坤如今已拿到英國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這也是鄭州大學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第一次被這所全球著名院校的設計專業錄取。
看到山區孩子吃不上熱乎飯 他想幫幫他們
大一時,林昌坤跟同伴一起參加一項山區免費午餐的公益活動時了解到,很多山區的孩子吃不上熱乎飯,當時就萌生了幫助他們的想法。
「大三開始考慮畢業設計和繼續深造的問題,決定著手去做,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這些孩子們。」林昌坤來自福建泉州,假期時,他前往家鄉山區調研發現,因為貧困,很多山區學校沒有條件提供加熱和保溫設備,孩子們很難吃到熱乎飯,「問題普遍村子,孩子們正處於長身體的階段,吃不好飯對他們的健康和成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經過多方咨詢、調研、考察,林昌坤最終設計出了這款餐盒。從外形上看,這個「Warm再加熱餐盒」與普通的搭扣飯盒並沒有什麼不一樣,不過,在飯盒內部有一層加熱模塊,模塊側面則有一塊鐵片,用來連接餐盒的外部按鈕。按壓按鈕,飯盒內的加熱模塊即可生熱,釋放能量加熱飯菜。
一個再加熱餐盒成本不足10元 可重復使用
「加熱模塊的材料依次為聚酯薄膜、鋁箔、薄膜錫箔,設計的最大亮點是模塊內填充的用來發熱的化學物質——無水醋酸鈉。」
林昌坤說,很多景點賣自加熱方便米飯,利用的是生石灰遇水生熱原理,市場上也有USB充電加熱飯盒,這些產品要麼成本高,要麼對使用環境有要求,都不適合山區的孩子,他之所以選擇使用無水醋酸鈉,是考慮到該物質受壓易發生相變的特性。「所謂相變,是指物質在受到外部參數,如溫度、壓力、磁場等等的連續變化時,由一種態變為另一種態,按壓按鈕時,鐵片往內部凸,無水醋酸鈉受到擠壓,壓力變大,就會發生相變,由液態變為固態,並放出熱量加熱飯菜,通過控制加熱模塊中的無水醋酸鈉的量,可以控制釋放的熱量。」
「使用一次後,只需將加熱模塊放入熱水中直至固體融化成液態,便可再次使用。」林昌坤說,與常見的鐵粉、碳酸鈣等發熱材料相比,無水醋酸鈉最大的優點是可重復利用,「不但高效、節能,而且價格低廉,一個Warm再加熱餐盒的成本不足10元。」
計劃申請專利 想與愛心企業合作
「我的初衷是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擔心因為專利提高餐盒的成本,加重他們的負擔。」林昌坤說,他原本不打算將這個設計申請專利,不過這兩天想法有些改變。
獲獎的消息在學校傳開之後,不少小夥伴建議林昌坤申請專利:
「不申請盡管成本會降低,但很難保證山區孩子真的能夠用到,畢竟專利對產品的價格影響不會太大。另外,想幫助孩子,可以把專利收到的錢再捐出去。」
「申請專利,盡快做出產品,規范運營,產品性能越好,賣得越好,用的人才會越多,社會價值也才越大。」
如今,林昌坤已經拿到英國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忙於學業和畢業設計的同時,他計劃未來申請專利,與愛心企業合作,盡快投入市場,讓山區孩子早日吃上熱乎乎的午餐。「餐盒的使用范圍很廣,除了山區孩子,上班族等人群也可以使用。」
7. 飯盒是誰發明的
比較早的飯盒我聽說過一個是孔子的學生顏回用竹做成,再後來也就是說現代飯盒是由德國人希玻*拉奇發明的.飯盒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起了很大作用.
8. 古代的餐具是哪個時期的人發明的
「葡萄復美酒夜光杯」制,有了美酒,廚具和餐具當然也要很精美,西方人用的叉子可能也是由美索不達米亞人發明的。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些單尖的骨叉。一般認為,叉子是公元4世紀東羅馬帝國時期的發明,在蘇美爾遺址的發現,將這一發明提前了至少2000年。
9. 飯盒的演進史是怎樣的
原始時代事物是靠大片的樹葉包裹,後來是荷葉,然後是端著碗,或者是牛皮油紙,再然後就是把碗裝飯菜放進手提的木盒子,接著就發明了手提竹編盒子,抗戰年間出現了鐵制飯盒,解放後流行鋁制飯盒(流行了好幾代人),再再後來就出現了塑料飯盒,今天慢慢的出現了科羅恩CNCrown微波爐專用級健康安全飯盒。
10. 餐具是誰發明的
據說,世界上共有三種吃東西的方式,直接用手拿東西吃的佔百分之四十,用刀叉的佔百分之三十,還有百分之三十則用筷子。
筷子,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就開始命名用筷子,不過最初並不叫「筷」。據古文獻記載,那時人們把筷子稱為「箸」或「夾(上加竹旁)」。在公元六、七世紀時,筷子也被稱為「筋」。「筷」這個稱呼是怎麼出現的呢?據文獻記載說,中國東部江南一帶的人認為「箸」和「住」的發音是一樣的,在江邊行船的人很忌諱「停住」,就取反意叫「箸」為「快」。到公元10世紀的宋朝,人們又在「快」上加了「竹」頭,因為筷子大都用竹子做成的緣故。於是,中國人發明的這件食具就有了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名字「筷」。
筷子是如何發明的呢?有人推測,遠古人烤東西吃時,隨手摺兩根樹枝或竹枝,用來夾著吃,這樣既不燙手,又能趁熱吃到美味,於是就演變成了筷子。筷子的結構極為簡單。從形狀來說,是兩根小細棍,中國的筷子是上粗下細,上方下賀,這種造型的優點是拿起來方便,不容易滑,也不容易轉動放在桌子上不會滾,夾菜入口的一端光滑圓潤不會傷著唇吞。筷子傳到日本後,日本人將筷子做成圓錐形,這是因為日本多食生冷食物,如生魚片之類,用這種筷子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