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聶華苓的代表作
聶華苓,1925年生於湖北應山縣。1949年去台灣,開始發表作品。1964年赴美定居,後與丈夫安格爾共同創辦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已出版短篇小說集《翡翠貓》、《一朵小白花》、《台灣軼事》及長篇小說《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等。聶華苓的作品以深邃的歷史感表現現代中國的淪桑變化,抒寫台灣中下層人們的鄉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創作堅持「溶傳統於現代,溶西方於中國」的藝術追求。
❷ 聶華芩簡介
自五零年代起,聶華苓創作了長篇小說《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中篇小說《葛藤》,短篇小說集《翡翠貓》、《一朵小白花》、《聶華苓短篇小說集》、《王大年的幾件喜事》、《台灣軼事》及散文評論集《夢谷集》、《黑色、黑色、最美麗的顏色》、《三十年後——歸人札記》與《沈從文評傳》等,部分作品亦翻譯成多國語文發表,其代表作品為《桑青與桃紅》,被列入亞洲小說一百強之中。新著有回憶錄《三生三世》。
聶華苓,1925年生於湖北應山縣。1949年去台灣,開始發表作品。1964年赴美定居,後與丈夫安格爾共同創辦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已出版短篇小說集《翡翠貓》、《一朵小白花》、《台灣軼事》及長篇小說《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等。聶華苓的作品以深邃的歷史感表現現代中國的淪桑變化,抒寫台灣中下層人們的鄉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
❸ 聶華苓簡介
聶華苓簡介
中國台灣網 (2006年01月14日)
聶華苓,一九二五年出生於大陸,一九四九年抵台灣定居並從事創作。一九六四年,由於《自由中國停刊》事件,聶華苓離開台灣,應聘至美國愛荷華《作家工作室》工作,致力於世界文化交流,一九六七年更創辦國際寫作計畫,每年邀請世界各地的作家、詩人前往愛荷華大學進修創作。
自五零年代起,聶華苓創作了長篇小說《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中篇小說《葛藤》,短篇小說集《翡翠貓》、《一朵小白花》、《聶華苓短篇小說集》、《王大年的幾件喜事》、《台灣軼事》及散文評論集《夢谷集》、《黑色、黑色、最美麗的顏色》、《三十年後——歸人札記》與《沈從文評傳》等,部分作品亦翻譯成多國語文發表,其代表作品為《桑青與桃紅》,被列入亞洲小說一百強之中。新著有回憶錄《三生三世》。
❹ 聶華苓的簡介
聶華苓(1925年1月11日-),世界著名華人作家。生於武漢,湖北應山人。因創辦國際作家寫作室,被稱為「世界文學組織的建築師」,「世界文學組織之母」。著有《一朵小白花》、《千山外、水長流》等短篇、長篇小說集。
聶華苓,當代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1925年1月11日生。湖北省武漢人。1939年在湖北聯合中學讀書,後考入四川長壽國立第十二中學。畢業後考入遷到四川的中央大學外文系,1948年畢業,這時曾用「思遠」筆名發表文章。1949年隨母親、弟弟、妹妹去台灣。曾為《自由中國》編輯委員和文藝主編。1960年,該雜志被封閉,主持人雷震被捕,她失去台灣法商學院教書工作,同外界隔離。1962年至1964年,應台靜農和徐復觀教授的邀請,分別在台灣大學和東海大學任中國現代文學副教授,同時進行創作。1964年被迫離開台灣,旅居美國,在愛荷華大學教書,同時從事寫作和翻譯,並與丈夫——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PaulEngle)於1967年在愛行華大學創辦「國際寫作計劃」,每年邀請世界各國作家到愛荷華,在安靜的環境里寫作,並進行討論、旅行,一起生活四個月,作文化交流。因為她和安格爾的這個創舉,在1977年曾被三百多名世界各國作家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金候選人。1978年夏,與丈夫及女兒一同回國探親。她現為「國際寫作計劃」主持人,並教愛荷華大學的「翻譯工作壇」。聶華苓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葛藤》,短篇小說集《翡翠貓》《一朵小白花》,長篇小說《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散文集《夢谷集》。
自五零年代起,聶華苓創作了長篇小說《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等。中篇小說《葛藤》等。短篇小說集《翡翠貓》、《一朵小白花》、《聶華苓短篇小說集》、《王大年的幾件喜事》、《台灣軼事》等。及散文評論集《夢谷集》、《黑色、黑色、最美麗的顏色》、《三十年後——歸人札記》與《沈從文評傳》等,部分作品亦翻譯成多國語文發表,其代表作品為《桑青與桃紅》,被列入亞洲小說一百強之中。新著有回憶錄《三生三世》。其文章《親愛的爸爸媽媽》被選入初中二年級人教版上冊人語文課本。
❺ 聶華苓的散文集是什麼
自五十年代起,聶華苓創作了長篇小說《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等。中篇小說《葛藤》等。短篇小說集《翡翠貓》、《一朵小白花》、《聶華苓短篇小說集》、《王大年的幾件喜事》、《台灣軼事》等。及散文評論集《夢谷集》、《黑色、黑色、最美麗的顏色》、《三十年後——歸人札記》與《沈從文評傳》等,部分作品亦翻譯成多國語文發表,其代表作品為《桑青與桃紅》,被列入亞洲小說一百強之中。新著有回憶錄《三生三世》。
散文集《夢谷集》、《黑色、黑色、最美麗的顏色》、《三十年後——歸人札記》
❻ 聶華苓的成名之作是什麼
1960年創作《失去的金鈴子》,是聶華苓的成名之作。小說描寫抗日戰爭時期西南大後方的生活,揭露中國的封建婚姻制度給婦女命運帶來的不幸和苦難。主人公苓子在重慶讀書,假期回到山村,暗戀上比自己大十幾歲的尹之舅舅。而尹之卻與新寡的巧姨熱戀,於是成三角戀愛之勢。苓子戀尹之是中國社會絕不能容忍的亂倫之戀,結果自然可知;新寡的巧巧與無配偶的尹之結合應是天經地義的,卻活活被封建衛道士們拆散,致使巧巧自殺,尹之被捕,表現出現實社會黑暗與丑惡的本質。
❼ 查找聶華苓的資料
聶華苓一九二五年出生於大陸,一九四九年抵台灣定居並從事創作。一九六四年,由於「自由中國停刊」事件,聶華苓離開台灣,應聘至美國愛荷華「作家工作室」工作,致力於世界文化交流,一九六七年更創辦國際寫作計畫,每年邀請世界各地的作家、詩人前往愛荷華大學進修創作。
自五零年代起,聶華苓創作了長篇小說《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中篇小說《葛藤》,短篇小說集《翡翠貓》、《一朵小白花》、《聶華苓短篇小說集》、《王大年的幾件喜事》、《台灣軼事》及散文評論集《夢谷集》、《黑色、黑色、最美麗的顏色》、《三十年後——歸人札記》與《沈從文評傳》等,部分作品亦翻譯成多國語文發表,其代表作品為《桑青與桃紅》,被列入亞洲小說一百強之中。最新著作有回憶錄《三生三世》,明年一月將由天津的百花文藝出版社推出簡體字版,二月由台灣的皇冠出版社出版繁體字版。
在其代表作《桑青與桃紅》中,聶華苓藉由主體的精神分裂的「同一人」桑青、桃紅歷經時空經緯的縱橫交錯,在范圍廣大的版圖里不斷地逃亡。從大陸到台灣,台灣到美國,在流亡的旅途中,桑青一直在揚棄,揚棄民族認同、及其道德、文化、禮教、傳統、倫理等,甚至最後也揚棄了自己。正如聶華苓在《桑青與桃紅》序中所說:「我所奉行的是藝術的要求:藝術要求怎麼寫法,我就怎麼寫法。我所追求的目標是寫『人』……超越地域、超越文化、超越政治……」聶華苓冷靜細微的筆調所描繪人性的糾葛復雜,使作品具有相當高的可讀性。
❽ 聶華苓的小說有哪些
《台灣軼事》《桑青與桃紅》《失去的金鈴子》《三生影像》《千山外,水長流》
❾ 聶華苓的個人作品
葛藤(中篇小說)1953,台·《自由中國》社
翡翠貓(短篇小說集)1959,台·明華書局
失去的金鈴子(長篇小說)1960,台·學生出版社;1964,文星,1977,大林;1980,人文
一朵小白花(短篇小說集)1963;文星
夢谷集(散文集)1965,港·正文出版社
沈文評傳(評論,英文)1972,紐約Twayne Publishers
桑青與桃紅(長篇小說)1976,友聯;1980,中青
王大的幾件喜事(短篇小說集)1980,港·海洋文藝社
台灣軼事(短篇小說)1980,北京
三十年後(散文集)1980,福建人民
愛華札記(散文集)1981,香港三聯
黑,黑,最美的顏色(散文)1983,香港三聯
千山外,水流長(長篇小說)1985,香港三聯
❿ 聶花苓簡介和著作
聶華苓,女,美籍華裔作家。
一九二五年出生於大陸,湖北應山人。一九四八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一九四九年抵台灣定居並從事創作,曾任《自由中國》半月刊編輯,台灣大學、東海大學副教授。一九六四年,由於「《自由中國》停刊」事件,聶華苓離開台灣,應聘至美國愛荷華「作家工作室」工作,致力於世界文化交流。一九六七年和丈夫安格爾創辦「國際寫作計劃」組織,每年邀請世界各地的作家、詩人前往愛荷華大學進修創作。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聶華苓創作的主要作品有:了長篇小說《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中篇小說《葛藤》;短篇小說集《翡翠貓》、《一朵小白花》、《聶華苓短篇小說集》、《王大年的幾件喜事》、《台灣軼事》;散文集《夢谷集》、《黑色、黑色、最美麗的顏色》、《三十年後——歸人札記》;其他作品《愛荷華札記》、《沈從文評傳》等。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發表。其代表作品為《桑青與桃紅》,被列入亞洲小說一百強之中。新著有回憶錄《三生三世》。
聶華苓的小說刻意求真求新,力求融合各種中外文學表現手法,感情深沉,筆觸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