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弗洛姆創造性

弗洛姆創造性

發布時間:2021-05-28 03:07:51

❶ 愛的藝術弗洛姆經典語錄

1、愛,並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輕易享受到的一種生活情趣,也不是與一個人達到的自我成熟度毫不相乾的身外之物。

2、大多數人都把愛的問題看成主要是被愛的問題,而不是看成主動去愛和愛的能力的問題。於是,愛的問題就被誤解為:如何能被愛,如何變得可愛。

3、人們常常把「墮入」愛網時的最初體驗和「置身」於愛之中的持久狀態混淆起來。他們並不懂得,他們所產生的迷戀,那種證明他們相愛之深的彼此「發痴」的狀態,實際上可能只是證明了他們先前的孤獨程度。

4、成熟的愛是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人的個性條件下的融合。

5、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給予比接受更快樂,並不是因為它是一種被剝奪,而是因為在給予的行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給予的行為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我的能力。

6、給予自己的生命力,給予自己的愛的能力,亦即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發對方的生命力,以自己的全身心的愛的能力去引發另一個人的愛的能力。

7、愛還包含著關心、責任、尊重、認識。

8、愛就是對我們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主動關心。你愛你為之努力的東西,同樣你也為你所愛的東西而努力。

9、沒有認識就不可能有尊重;沒有認識的引導,關心和責任將是盲目的;沒有關心的推動,認識也是空虛的。

10、如果我真的愛上一個人,那麼我也一定愛所有的人,愛這個世界,愛生活。

11、不成熟的愛說:「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說:「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12、母愛是我們來到人世的源地,她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父親則代表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旅行和冒險的世界。

13、最後,一個成熟的人逐步達到這一點,他是他自己的母親,也是他自己的父親。

14、母愛不僅要保護孩子的生命和成長,還要給孩子逐漸灌輸對生命的熱愛:活在這個世界上是美好的,做個小男孩或小女孩是美好的,而不僅僅希望活著就是了。

❷ 誰有心理學家弗洛姆的資料

著名心理學家簡介——弗洛姆 艾里克·弗洛姆 [Erich Fromm 1900.03.23-1980.03.18],德國精神病學家,新精神分析學代表之一,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他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家庭,因心臟病猝發逝於瑞士提契諾州(Ticino)瑪拉托(Muralto)。 他是家中獨子,父親是個商人,喜怒無常,母親有間歇性抑鬱症,童年生活的不愉快,是激發他以後研習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探討人性的主要原因。在他早年時的兩件事情深刻影響了他,其一是少年時,家有一位朋友 - 25 歲的漂亮女子,是個畫家,願意為陪伴老夫而終身不嫁,不久其父死亡,而她也跟著自殺了,並留下遺囑,希望能跟她父親合葬。那時他才 12 歲,此事令他非常震驚,無法理解該女子的行為,直至 23 歲接觸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方才找到問題的答案;其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被周圍戰爭的不合理性和破壞性所困擾。他後來寫到:「戰爭結束時,我是一個內心混亂重重的年輕人,經常思考戰爭怎樣成為可能的這樣的問題,希望理解人類群體行為的不合理性,渴望和平和國際間的了解。」 對於他的問題,最後弗洛姆從兩種理論中尋求答案。弗洛伊德理論幫助他理解了個體的人格,卡爾·馬克思的理論解釋了社會政治的影響。他在上學期間,深入地研究了弗洛伊德和馬克思。1918 年進入法蘭克福歌德大學學習法學,1919 年暑假後進入海德堡大學改學社會學,1922 年獲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3 年他開始學習精神分析,先在慕尼黑大學,1925-1930 年在柏林精神分析學院接受正規訓練。1926 年他和里奇曼(Frieda Reichman )結婚,但這場婚姻僅維持了 4 年。與此同時,他加入 1923 年所創立的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以心理學的專長加入法蘭克福學派的跨學科研究,並任教於法蘭克福的精神分析學院。1931 年,他從柏林精神分析學院畢業。在研究院期間,他曾同另一位新精神分析主義者 K.霍妮同事,且兩人間發生過一段戀情。1933 年應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的邀請赴美講學。 1934 年因政治環境惡劣他離開了德國,先去了瑞士的日內瓦,然後是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並定居美國,在紐約開設私人診所,從事心理治療工作。他先後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1934-1941),貝林頓學院(1941),1944 年他和格倫(Henny Gurland)舉行了他的第二次婚禮並成為美國公民。1950 年轉任墨西哥國立大學教授,並在該校創建精神醫學系,兩年後格倫因不適當地氣候而病逝,1953 年他和弗里曼(Annis Freeman)結婚。1957-1961 年回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1962 年任紐約大學精神病學教授。1965 年從墨西哥國立大學退休,1976 年遷居瑞士洛迦諾(Locarno)。 弗洛姆的心理學思想綜合了 S.弗洛伊德的論精神分析理論和馬克思的人本主義觀點,形成了他的社會文化人性觀。他反對弗洛伊德人性決定於性沖動和個人潛意識的內在動力,強調人的性格是社會文化的產物,但人性並非為社會文化塑造,人性中亦有獨立一面。在弗洛姆看來,馬克思主義在實質上是一種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的思想有「共同的基礎」,他稱「懷疑、真理的力量和人道主義是馬克思和弗洛伊德著作中的指導原則和動力」。他試圖找出弗洛伊德學說中那些仍然閃爍著光輝的思想和那些需要修正的論斷,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圖調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跟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學說,其思想可以說是新佛洛依德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交匯。 他對弗洛伊德學說所作的改造,比霍妮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這主要表現在:他不象霍妮那樣泛泛而談文化因素對人的影響,而是把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和思想等各個方面聯系在一起;也不象霍妮那樣把文化和社會因素只歸結於家庭環境,而是把興趣放在論述社會對個人所產生的影響上,強調社會經濟因素對人的心理影響的決定作用。並認為社會對人的影響在於形成具有社會烙印的人格,把傳統精神分析學說對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擴展到社會對個人產生影響的大層面。 他延伸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概念,提出了社會潛意識。弗洛姆指出:「潛意識是社會要求其成員壓抑的心理結構。深層潛意識及其解釋可以追溯到社會生活、社會實踐,潛意識所表現出來的奇妙的象徵是社會生活的必然要求。」每個社會都為本社會所有成員建立了共有的社會潛意識,社會通過社會潛意識制約著社會成員的思想和感情,執行著對社會成員的壓抑,它允許符合社會需要的某些思想感情存留於意識之內,其他不符合社會需要的思想感情則統統排斥於意識之外。因此,個體潛意識主要是由社會潛意識決定的,社會潛意識規范和支配著個人性格,個人言行舉止必須適應文化和社會條件的要求。 精神分析對弗洛姆來說不僅是一種學術研究和實際的治療理論,更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的武器。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病態、不義的尺度便是它不符合人性和人的需求,據此他提出了人有五種需求: 1.相屬需求。指個體具有愛人與被愛的需求,希望認識別人,了解、關懷別人,並願意對別人承擔責任; 2.超越需求。指個人希望在作為上超越物質條件的限制,在精神上能表現出創造性的人格特質; 3.落實需求。指個人希望與別人、社會及與大自然親密結合,從而獲得安身立命的需求; 4.統合需求。指個人力求自己人格統整,希望在世界上活出意義來的心理傾向; 5.定向需求。指個人具有努力尋求生活方向從而獲得心安的心理傾向。 他討論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應付孤獨感的幾種心理機制,他稱之為性格的動力傾向性: 1.接納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人沒有生產或提供愛的能力,他所需要的一切完全尋求別人幫助、依賴別人,是接受者而不是給予者。 2.剝削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人,並不期望接受,而是依其暴力、詭計等,從他人處巧取豪奪,以滿足自已的慾望。 3.貯藏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人把外部世界視為威脅,通過貯存和佔有而獲得安全感。 4.市場]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人的價值觀是在市場上把自已當作商品,使自已具備適合僱主所需之性格特徵。 5.創造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人充他發揮其潛能,成為創造者,對社會可以作出創造性的奉獻。 上述前四種傾向性都是人格的病態表現,針對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提出應當根據患者的心理需求合性格傾向實施治療與拯救;只有創造傾向性是人格常態的、健康的表現,對一般的健康人,應加以積極的引導,促使他們的人格健全地發展。 主要著作: 逃避自由:1941 自我的追尋:1947 精神分析與宗教:1950 論健全的社會:1955 瘋狂社會:1955 愛的藝術:1956 弗洛伊德的使命:1959 隨筆:1963 心理分析的危機:1970 人類破壞性的分析:1973 要財富還是要生存 barefoot running shoes five fingers vibram vibram five fingers Five Finger Shoes vibram fivefingers FiveFingers KSO GHD Styler GHD IV Styler MTB shoes anti shoes 追問: 德國精神病學家,新精神分析學家,是 精神分析學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1922年獲 海德堡大學 哲學博士學位。次年入 慕尼黑大學 研究精神分析,並在柏林 精神分析學 院接受訓練。1929年在法蘭克福精神分析學院和 法蘭克福大學 任教。1934年移居美國。先後任教於 哥倫比亞大學 、耶魯大學、 密歇根州立大學 。弗羅姆十分重視人與社會的關系的研究。他承認人的生物性,但更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的本質是由文化的或社會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決定的。人在現代社會中普遍具有 孤獨感 ,這是人在社會中達到個性化的必然結果。為了醫治病態社會,他提出通過改善人的心理,解決有關人們的勞動組織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的問題,建立一個友愛、互助、沒有孤獨感的理想社會。著有《逃避自由》、《精神分析與宗教》、《論健全的社會》、《人類破壞性的分析》等。 追問: 簡練 回答: 給個滿意答案吧!

❸ 愛的藝術 弗洛姆 名言 在千千萬萬次回眸知道我是誰

愛別人與愛自己並不是兩者擇一、不可兼得。恰恰相反,在一切有能力愛別人的人身上,我們恰恰能發現自愛的態度。愛,在原則上說,是無法將「對象」跟自己分別開來的。真正的愛是創造性的體現,包含了關懷、尊重、責任心和了解諸因素。愛不是一種被人推動的情感,而是積極地渴望被愛者的發展和幸福;這種追求的基礎是人自愛的能力。
——弗洛姆《愛的藝術》
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樁判斷,一個承諾。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麼承諾相愛一輩子就沒有基礎。一種感情來了,又會離去。如果我的愛不包含判斷和決定的話,我又何以能肯定愛情的綿綿無期呢?
——弗洛姆《愛的藝術》
講述自己的個人生活,描繪自己的希望和焦慮,展示自己幼稚、孩童般天真的一面,以及建立面對世界的共同興趣——所有這些方面可以算作克服人之孤獨的途徑。甚至表露自己的憤怒和仇恨,無所顧忌地交心也都被看作是親密。
——弗洛姆《愛的藝術》
在性愛中,兩個獨立的人結合為一,而在母愛中,過去是一體的兩個人卻分開了。母愛不僅應該容忍這一分離,而且還應該希望並支持這一分離。就是在這一階段,母愛才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母愛要求無私,貢獻一切,除了被愛者的幸福以外別無所求。也正是在這一階段,許多母親都失敗了,沒能完成母愛的任務。
——弗洛姆《愛的藝術》
在成熟的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特有的態度:成熟的人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力量;成熟的人只想得到他自己為之付出勞動的果實;成熟的人放棄了全知全能的自戀幻想;成熟的人取得了一種以自己的內在力量為基礎的謙恭。而這種內在力量只能由真正創造性的活動所給予。
——弗洛姆《愛的藝術》
我們對自己是一個謎,正如同別人對我們來說,也一直是個謎。得到全面知識的惟一途徑是愛:愛超越了思想,超越了語言。愛是對融合體驗的大膽投入。但是思想所能給予的認識,即心理學知識,也是在愛中達到全面認識的一個必要條件。為了能夠看到他的現實,或者是克服幻象,消除對他的歪曲印象,我必須客觀地認識他和我自己。我只有客觀地認識一個人,我才能在終極本質中,在愛中認識他。
——弗洛姆《愛的藝術》
生命僅從其純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奇跡,一個秘密;在人性方面,每個人對自己和對他人來說都是一個深不可測的秘密。我們了解自己,但竭盡所能,我們還是不能認識自己;我們了解他人,但我們還是不認識他們,因為我們不是一件東西,他人也不是一件東西。我們越是深入了解我們自己或是他人,我們離認識生命的目標就越遠。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忍不住想去了解人的靈魂的秘密,了解此人之為此人最核心的部分。
——弗洛姆《愛的藝術》

❹ 關於創造力的名言

創造力的名言
1、我相信,信仰是我們一切思想的先行官。否定信仰,即等於反對我們一切創造力量的精神源泉。——卓別林
2、我能成為一個科學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對科學的愛好;思索問題的無限耐心;在觀察和搜集事實上的勤勉;一種創造力和豐富的常識。——達爾文
3、無可否認,創造力的運用自由的創造活動,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創造活動,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創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證明了這一點。——馬修·阿諾德
4、默認自己無能,無疑是給失敗製造機會。——拿破崙
5、勞動能喚起人的創造力。——列夫·托爾斯泰
6、「有創造性的人,工作中也需要娛樂。但他們相信一定會實現。如果你阻止了。你將會發現精彩絕倫的世界。」——林肯·斯蒂芬斯
7、信仰是一種偉大的情感,一種創造力量。——顯克微支
8、我看書有我的原則,我不喜歡語文書、作文課,因為我仇恨這些東西賺人的錢又扼殺人的個性和創造力。我更喜歡王朔,這小子很聰明,而且很真誠。我的寫作特點更像錢鍾書的《圍城》,因為我很欣賞他罵人罵得深刻又不露骨。——韓寒
9、成長,畫出他的每分神態,將自己的本性融入作品的,我們就會永遠重復同樣的模式?所以我認為最好的問題可能不是『為什麼人們有創造力,最優美的詩歌還未創作,走進直覺的荒野,而是究竟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有創造力。最美麗的畫兒還沒畫。世上還沒有完美的鐵路?』而是『為什麼人們沒有創造力。」——愛德華·波諾
10、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陶行知

❺ 艾瑞克·弗洛姆的學說主張

弗洛姆的作品以紀錄社會政治以及作為基礎哲學和心理學著名。
弗洛姆於1941年發表他的第一本重大著作《逃避自由》。1947年出版其續集——《為自己的人》。這兩本著作概述了弗洛姆的人的本性理論中人的性格理論。弗洛姆最流行的著作是1956年出版的《愛的藝術》,他在這著作中概括並補充了《逃避自由》和《為自己的人》及其他著作中的人性理論。
弗洛姆從小學習《塔木德經》(猶太教的法典),人生觀受深遠的影響。年輕時跟隨猶太教祭司J. Horowitz學習聖經,後來在海德堡大學修讀社會學博士時跟隨祭司Salman Baruch Rabinkow學習 。在法蘭克福讀書時又跟隨過Nehemia Nobel和Ludwig Krause。弗洛姆的祖父及其兩個哥哥都是祭司,一個舅公是著名的塔木德經學者。可是在1926年,弗洛姆離開正統猶太教,轉向以人本主義解釋聖經的典範。
弗洛姆對聖經中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的解釋奠定了他的人本主義哲學的基石。弗洛姆指出,辨別善惡通常被視為是一種美德,研究聖經的學者卻都認為亞當與夏娃吃知善惡樹的果實犯了罪,因為他們違背了上帝。他認為人應運用其理智來建立自己的道德價值,不是以服從權威來建立道德價值。弗洛姆贊賞能夠採取獨立行動的人。這些論點都是有違傳統宗教的。
除了純粹遣責權威主義的價值體系,弗氏也把亞當與夏娃的故事作為比喻,以進化論和存在主義角度解釋人類不安的情緒。亞當與夏娃吃知識樹的果實,他們意識到當自己仍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己與大自然已不再是一體。於是他們覺得 「赤裸」和「羞愧」。他們已經進化成人類,意識到自己,意識到道德價值,意識到面對大自然和社會的巨大力量帶來的無力感,不再是與宇宙為一體,只有動物本能的那個「准人類」。按照弗洛姆,一切罪惡感和羞愧都源於人意識到存在的割裂性。要解決這種存在的分裂,唯有全面發展人類獨有的特性——愛和理性。弗洛姆強調其愛的概念與一般「愛」的概念有所分別,但實際上其概念是含糊不清的。
弗洛姆認為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創造力,而不是感情。他以此創造力把各種經常來當作「真愛」的證明的自戀神經症和性虐待傾向區別開來。弗氏相信愛的本質有四大元素: 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認為「愛情」的經驗只代表一個人未能真正了解愛的本質。弗氏利用聖經里約拿的故事說明在現今人際關系中,關懷和責任的特質已十分少見。故事講述尼尼微城鎮的居民有罪,要承受惡果,約拿卻不願意去拯救他們。弗稱現代社會的人缺少對別人的自由的尊重,更不了解別人真正的希望和需要。
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病態、不義的尺度便是它不符合人性和人的需求,據此他提出了人有五種需求: 相屬需求。指個體具有愛人與被愛的需求,希望認識別人,了解、關懷別人,並願意對別人承擔責任; 超越需求。指個人希望在作為上超越物質條件的限制,在精神上能表現出創造性的人格特質; 落實需求。指個人希望與別人、社會及與大自然親密結合,從而獲得安身立命的需求; 統合需求。指個人力求自己人格統整,希望在世界上活出意義來的心理傾向; 定向需求。指個人具有努力尋求生活方向從而獲得心安的心理傾向。
他討論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應付孤獨感的幾種心理機制,他稱之為性格的動力傾向性: 接納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人沒有生產或提供愛的能力,他所需要的一切完全尋求別人幫助、依賴別人,是接受者而不是給予者。 剝削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人,並不期望接受,而是依其暴力、詭計等,從他人處巧取豪奪,以滿足自己的慾望。 貯藏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人把外部世界視為威脅,通過貯存和佔有而獲得安全感。 市場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人的價值觀是在市場上把自己當作商品,使自己具備適合僱主所需之性格特徵。 創造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人充他發揮其潛能,成為創造者,對社會可以作出創造性的奉獻。 上述前五種傾向性都是人格的病態表現,針對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提出應當根據患者的心理需求合性格傾向實施治療與拯救;只有創造傾向性是人格常態的、健康的表現,對一般的健康人,應加以積極的引導,促使他們的人格健全地發展。

❻ 類型論的弗洛姆將性格類型

劃分為兩大類型。生產的傾向性和非生產的傾向性(傾向性指一個人的普遍的態度或觀點)。前者是健康的性格,後者是不健康的和病態的性格。
1.生產的傾向性
弗洛姆把健康性格稱為生產的傾向性。生產性的人是人類發展的一種理想境界和目標。他指出,生產的傾向性在任何社會都還沒有達到,獲得生產的傾向性的唯一方法,就是生活在健全的社會中,生活在促進創造性的社會中。生產性的人充分發揮他的潛能,成為創造者,對社會可以作出創造性的貢獻。
生產性的人依靠他們天生的全部潛能,首先創造了自我。生產性的人創造了他自己,這可以說是人的最重要的產物,健康性格的另外4個方面是:創造性的愛、創造性思維、幸福和道德心。
2.非生產的傾向性
非生產的傾向性又可進一步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接受傾向性
這種人沒有生產或提供愛的能力,他所需要的任何東西完全依賴於別人。這種人是被動的接受者,尋求別人的幫助,希望依附於人。當沒有人管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感到焦慮、恐怖,並且癱瘓無力。
(2)剝削傾向性
這種人並非依賴自己進行生產和創造的能力,他們依靠暴力、詭計等方法,從他人那裡索取東西,希望靠力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對他人進行攻擊或榨取。他們喜歡那些可以利用的人,討厭那些已經被他們榨取過的人。弗洛姆指出,這種傾向是極權主義或法西斯主義的特徵,但在任何社會中都會產生。
(3)貯藏傾向性
這種人通過貯藏而獲得安全感,他們的哲學是:資產和財富就是安全。貯藏型的人似乎在周圍築起一道牆,不使財富流出來,也不讓任何東西流進去。這種人表現為節儉,極端吝嗇,堅持不與別人分享財富,與他人疏遠,在人際關繫上表現為退縮等。
(4)市場傾向性
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對人格的直接滲透。這種人在各方面卻表現為隨僱主的需要而變化其性格特徵,使自己具備適合被僱傭的性格,否則就要為社會淘汰。這種人很難獲得安全感,他們把自己當作商品,他們的價值是在市場上取得成功,而不依賴他個人的品質。弗洛姆認為:這種類型的人有喪失個人獨特性而變成純粹機器人的危險。
以上四種非生產的傾向性性格都是不健全的社會(剝削制度)造成的病態性格,但這些概念只是理想類型,而不是對某一特定個體的性格的描述。在實際生活中,在每一個人的性格結構中並非只是一種傾向性,而或是幾種非生產的傾向性的混合,或是非生產的傾向性與生產的傾向性的混合。在後一種情況下,生產的傾向性和非生產的傾向性各自的比重是不同的。在一個非生產的傾向性占優勢的人身上,常表現出此種性格消極的方面。而在一個生產的傾向性占優勢的人身上,非生產的傾向性性格則會表現出其積極的方面。弗洛姆還列舉了四種非生產的傾向性性格積極的和消極的兩個方面的各種特性。例如:
接受傾向性(領受)
積極方面消極方面
領受………………………………………被動、無主動性
敏感………………………………………無主見、無個性
忠實………………………………………順從
謙虛………………………………………無自尊心
可愛………………………………………寄生
適應性強…………………………………無原則
社會性適應………………………………奴性、無自信
理想主義…………………………………不切買際
靈敏………………………………………怯懦
有教養……………………………………無骨氣
樂觀……………………………………一廂情願
信任………………………………………輕敵
溫柔………………………………………多愁善感
這些積極的和消極的特性並不是同時存在的兩類獨立的傾向性,而是連續體中的一點,是由佔主導地位的生產的傾向性的程度所決定的。
弗洛姆晚年還提出一種非生產的傾向性性格,即戀生狂與戀屍狂性格。戀生狂者愛好生命和生長,戀屍狂者愛好死亡和腐朽。弗洛姆把戀屍狂看作是萬惡的根源,是一種極端的類型,例如法西斯頭子等。

❼ 弗洛姆是誰他是做什麼的

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國際知名的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發生兩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人精神處境,弗洛姆在此被尊為「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在德國時弗洛姆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成員,移居美國後始終保持和該學派的關聯。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圖調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跟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學說,其思想可以說是新佛洛依德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交匯。

[編輯]

生平與經歷

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於德國法蘭克福市一個猶太人家庭,為家中獨子。1918年 弗洛姆進入法蘭克福歌德大學學習兩學期法學。1919年暑假後,弗洛姆進入海德堡大學學習,改學社會學,老師有Alfred 韋伯 (馬克斯·韋伯的兄弟)、Karl J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1922年從海德堡獲哲學博士學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學專攻精神分析學,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學會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完畢。1930年,他開始臨床實踐,加入法蘭克福社會觀察學會。納粹在德國執政後,弗洛姆搬到日內瓦,1934年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1943年離開哥倫比亞後,他幫助組建華盛頓精神病學學校 紐約分校,1945年 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學,精神分析和心理學協會。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為UNA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這里的醫學院建立精神分析部。他擔任密歇根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從1957到1961年,1962年以後擔任紐約大學 文理學院心理學客座教授。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八十歲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堅持臨床實踐,出版著作。

學說內容

他的第一本開創性的著作, <逃避自由>初版於1941年,弗洛姆的作品的突出性在於既是社會政治的詮釋又是哲學和心理學基礎。他的第二本開創性的著作,<為自己的人>(Man for Himself:An I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thics),初版於1947年,為<逃避自由>續篇。這些書概述了弗洛姆的人性論.而這些理論則是起源於他的人本主義思想。弗洛姆最流行的一本國際暢銷書是<愛的藝術>,初版於1956年,重申<逃避自由>和<為自己的人>等弗洛姆其他許多重要著作堅持的人本主義思想,並予以發展和作出新的詮釋。弗洛姆世界觀的中心是他對猶太法典的詮釋, 他師從Rabbi J. Horowitz時以及後來在海德堡大學師從Rabbi Salman Baruch Rabinkow攻讀博士學位時,和更以後在法蘭克福師從 Nehemia Nobel和Ludwig Krause時即一直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弗洛姆的祖父及其兩個哥哥都是拉比(猶太人的學者),一個大舅舅是著名的猶太法典學者.但是弗洛姆於1926年轉離正統的猶太教而轉向對聖經思想的詮釋.

弗洛姆人本主義哲學的基石是他對聖經故事裡亞當與夏娃從伊甸園被逐出的詮釋。從他的猶太法典知識出發,弗洛姆指出,能辨別 善與惡被認為是美德,而且正統的聖經學者認為亞當與夏娃犯罪是因為違背上帝和吃知識樹。背離於傳統宗教正統,弗洛姆認為人類的美德是能夠採取獨立行動和從理性出發建立道德價值, 而不是堅持權威的道德價值。

弗洛姆用亞當與夏娃的故事寓展人類進化和存在主義的焦慮,斷言當亞當與夏娃吃知識善惡樹時,他們意識到自己脫離大自然確又還是其一部分的事實.所以他們覺得 "赤裸"與"羞愧":他們已經進化成人類,意識到自我,死的必然性,和他們面對自然和社會的無力感.不再像動物一樣與宇宙成為一體.按照弗洛姆的觀點,人與人之間的隔離是所有有罪和羞愧的根源.而對於這一隔離的解決方法則是發展自己獨特的人性的愛和理性的力量.弗洛姆的愛的概念與流行的觀點相去如此之大,一致與相互完全不可調和.

<愛的藝術>

弗洛姆認為,愛是一門藝術,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數人認為者愛僅僅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盪神怡的感受,只有幸運兒才能"墮入"愛的情網.人們產生這種錯誤的想法有三種原因:(1)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2)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3)人們不了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要掌握愛的藝術,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三是即要把成為大師看得高於一切.

對人來說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獨感和擺脫孤獨的監禁。而這只有通過真愛才有可能實現.真愛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愛情的積極性除了有給的要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但無條件的母愛有其缺陷的一面。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父愛的積極一面也同樣十分重要。因為父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這種愛。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

自愛不是"自私",自愛是愛他人的基礎.對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長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愛的能力為基礎的,這就是說,看你有沒有能力關懷人、尊重人,有無責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個人有能力創造性地愛,那他必然也愛自己,但如果他只愛別人,那他就是沒有能力愛。

性愛的一個重要因素:即意志的因素。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種判斷,一個諾言。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愛一輩子的諾言就沒有基矗一種感情容易產生,但也許很快就會消失。如果我的愛光是感情,而不同時又是一種判斷和一項決定的話,我如何才能肯定我們會永遠保持相愛呢?

___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國留學生李丹平添加 :)

❽ 弗洛姆所述的人性,性,命運間最根本的聯系是什麼是人類卑微的需要麼

他的第一本開創性的著作, <逃避自由>初版於1941年,弗洛姆的作品的突出性在於既是社會政治的詮釋又是哲學和心理學基礎。他的第二本開創性的著作,<為自己的人>(Man for Himself:An I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thics),初版於1947年,為<逃避自由>續篇。這些書概述了弗洛姆的人性論.而這些理論則是起源於他的人本主義思想。弗洛姆最流行的一本國際暢銷書是<愛的藝術>,初版於1956年,重申<逃避自由>和<為自己的人>等弗洛姆其他許多重要著作堅持的人本主義思想,並予以發展和作出新的詮釋。弗洛姆世界觀的中心是他對猶太法典的詮釋, 他師從Rabbi J. Horowitz時以及後來在海德堡大學師從Rabbi Salman Baruch Rabinkow攻讀博士學位時,和更以後在法蘭克福師從 Nehemia Nobel和Ludwig Krause時即一直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弗洛姆的祖父及其兩個哥哥都是拉比(猶太人的學者),一個大舅舅是著名的猶太法典學者.但是弗洛姆於1926年轉離正統的猶太教而轉向對聖經思想的詮釋. 弗洛姆人本主義哲學的基石是他對聖經故事裡亞當與夏娃從伊甸園被逐出的詮釋。從他的猶太法典知識出發,弗洛姆指出,能辨別 善與惡被認為是美德,而且正統的聖經學者認為亞當與夏娃犯罪是因為違背上帝和吃知識樹。背離於傳統宗教正統,弗洛姆認為人類的美德是能夠採取獨立行動和從理性出發建立道德價值, 而不是堅持權威的道德價值。 弗洛姆用亞當與夏娃的故事寓展人類進化和存在主義的焦慮,斷言當亞當與夏娃吃知識善惡樹時,他們意識到自己脫離大自然確又還是其一部分的事實.所以他們覺得 "赤裸"與"羞愧":他們已經進化成人類,意識到自我,死的必然性,和他們面對自然和社會的無力感.不再像動物一樣與宇宙成為一體.按照弗洛姆的觀點,人與人之間的隔離是所有有罪和羞愧的根源.而對於這一隔離的解決方法則是發展自己獨特的人性的愛和理性的力量.弗洛姆的愛的概念與流行的觀點相去如此之大,一致與相互完全不可調和. <愛的藝術> 弗洛姆認為,愛是一門藝術,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數人認為者愛僅僅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盪神怡的感受,只有幸運兒才能"墮入"愛的情網.人們產生這種錯誤的想法有三種原因:(1)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2)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3)人們不了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要掌握愛的藝術,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三是即要把成為大師看得高於一切. 對人來說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獨感和擺脫孤獨的監禁。而這只有通過真愛才有可能實現.真愛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愛情的積極性除了有給的要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但無條件的母愛有其缺陷的一面。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父愛的積極一面也同樣十分重要。因為父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這種愛。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 自愛不是"自私",自愛是愛他人的基礎.對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長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愛的能力為基礎的,這就是說,看你有沒有能力關懷人、尊重人,有無責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個人有能力創造性地愛,那他必然也愛自己,但如果他只愛別人,那他就是沒有能力愛。 性愛的一個重要因素:即意志的因素。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種判斷,一個諾言。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愛一輩子的諾言就沒有基矗一種感情容易產生,但也許很快就會消失。如果我的愛光是感情,而不同時又是一種判斷和一項決定的話,我如何才能肯定我們會永遠保持相愛呢?

❾ 讀了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有何感想

真的是好久沒有讀過這么啟發人的書了。每天三四個小時,就看20-30頁,時不時停下來想一下書中的點,只覺得前半輩子都是在為本書積累反例,細思極恐。

再說說那個和我吃飯聽我嘮叨的同學吧。
他是一個行動能力很強的人。有時候我都覺得他就是弗洛姆所說的那種擁有自發性的愛的能力以及懂得創造性地去生活和工作的人。生命中能碰到這樣的人是我的幸運。他應該就是希望吧。希望自己能夠常常遇到這樣的人。

生活只能是這樣了。

閱讀全文

與弗洛姆創造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