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於科學家發明、發現的小故事。
有關於科學家發明、發現的小故事:
一、雷達
在一九四七年一月號的英國奮勉雜志上,有個科學家發表了一篇很搞笑的文本,給我們解釋蝙蝠在黑暗中如何指導自己飛行,不論如何黑暗,如何狹窄的地方,絕不碰壁,這是什麼原因?它怎樣明白前面有無障礙呢?
關於這事有兩位美國生物學家格利芬和迦朗包在一九四○年已經證明,蝙蝠能夠避免碰撞,是藉一種天然雷達,但是是聲波代替電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從蝙蝠口中發出一種頻率極高的聲波,超過人類聽覺范圍以外。
二位科學家用一種特製的電力設備,在蝙蝠飛行時,將它所發的高頻率聲波記錄出來。這種聲波碰到牆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礙物的距離遠近,而向適宜方向飛去。蝙蝠傳輸聲波也像雷達一樣,都是相距極短的時間而且極有規則。
並且每隻蝙蝠,有其固有的頻率,這樣蝙蝠可分清自己的聲音,不至發生擾亂。因這緣故,蝙蝠飛行之時,常是張口,假如你將它口緊閉,它便失去指揮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牆上,無法飛行。這個搞笑的實驗,道破了它的秘密。
二、富蘭克林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國費城郊區,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在一塊寬闊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興致勃勃地在那裡放風箏。突然,一道閃電劈開雲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一聲雷響,雨點就傾瀉下來了。只見老者大聲喊道:「威廉,站到那邊的草房裡去,拉緊風箏線。」
這時,閃電一道亮過一道,雷鳴一聲高過一聲。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順著兒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見那拉緊的麻繩,本來是光溜溜的,突然怒發沖冠,那些細纖維一根一根都直豎起來了。他高興地喊道:「天電引來了!」他一邊囑咐兒子小心,一邊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繩上的那把銅鑰匙。
突然他象被誰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渾身發麻。他顧不得疼痛,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將帶來的萊頓瓶接在銅鑰匙上。這萊頓瓶里果然有了電,而且還放出了電火花,原來天電和地電是一個樣子!他和兒子如獲至寶似地將萊頓瓶抱回了家。
這捕獲天電的人就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獨立宣言》的發起人之一,是美國第一任駐外大使。
三、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出生在敘拉古的貴族家庭,父親是位天文學家。在父親的影響下,阿斯米德從小熱愛學習,善於思考,喜歡辯論。長大後飄洋過海到埃及的山歷山大里亞求學。他向當時著名的科學家歐幾里德的學生柯農學習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知識,最後通古博今,掌握了豐富的希臘文化遺產。
在亞歷山大里亞求學期間,他經常到尼羅河畔散步,在久旱不雨的季節,他看到農人吃力地一桶一桶地把水從尼羅河提上來澆地,他便創造了一種螺旋提水器,通過螺桿的旋轉把水從河裡取上來,省了農人很大力氣。它不僅沿用到今天,而且也是當代用於水中和空中的一切螺旋推進器的原始雛形。
四、諾貝爾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乾的發明家,傾心於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葯。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葯。多年隨父親研究炸葯的經歷,也使他的興趣很快轉到應用化學方面。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
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
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弟弟也未能倖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
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後,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
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
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五、巴普洛夫
小時候,巴甫洛夫和他的弟弟一起挖種蘋果樹的坑,坑已經挖好了,父親一看,說位置不對,重新再挖。弟弟放下鐵杴不幹了,而巴甫洛夫卻又挖了起來,手上磨了血泡也不管,一直到把坑挖好,種上蘋果樹才歇手。
後來,巴甫洛夫成為生理學家,成天在實驗室里研究狗的條件反應。他常常用自己的工資去買實驗用的狗。在解剖狗時,一干就是四、五個小時。他非常細心地數著從玻璃管中流出來的狗的唾液,詳細地記錄在筆記本上。一位新來的助手數了一會兒,就感到單調、厭倦。
而巴甫洛夫卻鄭重地對他說: "如果科學需要,就數他十年、二十年!"巴甫洛夫在八十七歲高齡時,得了肝炎,後又患肺炎,但他仍在做"科學的苦工"。他還為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家沒有完全盡到對人類的義務感到十分遺憾。
B. 雷管是誰發明的
發展歷史
雷管是由諾貝爾於1865年發明的。當時已經知道硝化甘油是一種很猛的爆炸物,但由於它太敏感了,在受到震動、撞擊或火化時就會爆炸,非常危險,因此缺少實用價值。諾貝爾發現,硝化甘油在用硅藻土吸附之後就會非常穩定--但如何來引爆它又成了難題。經過多次實驗並付出了血的代價後,他終於發現可以用雷酸汞來引爆硅藻土吸附的硝化甘油。把雷酸汞裝在小管子里,就成了雷管。
當時的雷管裡面就是單一的雷酸汞,它不是很穩定,與銅等接觸受潮後容易產生不穩定的雷酸鹽而發生事故。後來雷管也用疊氮化鉛,它更穩定一些。目前的雷管一般上層使用疊氮化鉛,下面使用高爆炸葯。
C. 雷酸汞引爆裝置是誰發明的
1862年,諾貝爾幫助父親研製高規格的硝化甘油。他反復進行試驗,尋找引爆硝化甘油專的方法。諾貝爾先將少屬量硝化甘油放入玻璃管中,塞緊管口,再將玻璃管放到裝滿火葯的金屬管中,將兩個管口封死,其中一個管口內插有導火管。諾貝爾將導火管引燃後,迅速扔到水中。沉悶的爆炸聲證明了諾貝爾得到了他正在尋找的火葯。經過多次的試驗,諾貝爾從中悟出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原理。諾貝爾決心找出控制硝化甘油爆炸的方法,希望能夠製造出一種理想的引爆裝置,並發掘出爆破動力。諾貝爾鍥而不舍地做著各種試驗。在一次試驗中,諾貝爾的弟弟不幸遇難。倖免於難的諾貝爾在1863年完成了第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雷酸汞引爆裝置。雷酸汞的爆炸力和敏感度都很大,可以單獨與烈性炸葯、氯酸鉀、硫化銻等混合使用,在受到碰撞或摩擦時都會引起爆炸。1864年,諾貝爾取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
D. 雷酸汞引爆裝置是誰發明的
1862年,諾貝爾幫助父親研製高規格的硝化甘油。他反復進行試驗,尋找引爆硝化甘油的方法。回諾答貝爾先將少量硝化甘油放入玻璃管中,塞緊管口,再將玻璃管放到裝滿火葯的金屬管中,將兩個管口封死,其中一個管口內插有導火管。諾貝爾將導火管引燃後,迅速扔到水中。沉悶的爆炸聲證明了諾貝爾得到了他正在尋找的火葯。經過多次的試驗,諾貝爾從中悟出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原理。諾貝爾決心找出控制硝化甘油爆炸的方法,希望能夠製造出一種理想的引爆裝置,並發掘出爆破動力。諾貝爾鍥而不舍地做著各種試驗。在一次試驗中,諾貝爾的弟弟不幸遇難。倖免於難的諾貝爾在1863年完成了第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雷酸汞引爆裝置。雷酸汞的爆炸力和敏感度都很大,可以單獨與烈性炸葯、氯酸鉀、硫化銻等混合使用,在受到碰撞或摩擦時都會引起爆炸。1864年,諾貝爾取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
E. 為什麼說為了發明炸葯,諾貝爾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乾的發明家,傾心於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葯.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葯.多年隨父親研究炸葯的經歷,也使他的興趣很快轉到應用化學方面.
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倖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後,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
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F. 雷管是誰發明的
雷管是於1865年瑞典化學家,發明家,諾貝爾(全名: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發明的。
G. 人們為什麼稱諾貝爾是"炸葯工業之父
稱諾貝爾是「zhayao工業之父」原因如下:
諾貝爾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zhayao的發明者。他曾擁有Bofors(卜福斯)軍工廠,主要生產軍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公司多項產品曾授權多國生產,並受軍隊廣泛好評。
補充說明: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乾的發明家,傾心於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zhayao。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zhayao。多年隨父親研究zhayao的經歷,也使他的興趣很快轉到應用化學zhayao方面。
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zhayao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倖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後,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
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zhayao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zhayao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礦山開發、河道挖掘、鐵路修建及隧道的開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zhayao,所以硝化甘油zhayao的問世受到了普遍的歡迎。諾貝爾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隨後又在國外建立了生產zhayao的合資公司。但是,這種zhayao本身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存放時間一長就會分解,強烈的振動也會引起爆炸。在運輸和貯藏的過程中曾經發生了許多事故,針對這些情況,瑞典和其他國家的政府發布了許多禁令,禁止任何人運輸諾貝爾發明的zhayao,並明確提出要追究諾貝爾的法律責任。面對這些考驗,諾貝爾沒有被嚇倒,他又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以硅藻土為吸收劑的安全zhayao,這種被稱為黃色zhayao的安全zhayao,在火燒和錘擊下都表現出極大的安全性。這使人們對諾貝爾的zhayao完全解除了疑慮,諾貝爾再度獲得了信譽,zhayao工業也很快地獲得了發展。
在安全zhayao研製成功的基礎上,諾貝爾又開始了對舊zhayao的改良和新zhayao的生產研究。兩年以後,一種以火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膠質zhayao研製成功。這種新型zhayao不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熱輥子間碾壓,也可以在熱氣下壓製成條繩狀。膠質zhayao的發明在科學技術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視。諾貝爾在已經取得的成績面前沒有停步,當他獲知無煙火葯的優越性後,又投入了混合無煙火葯的研製,並在不長的時間里研製出了新型的無煙火葯。
諾貝爾一生的發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其中僅zhayao就達129種,就在他生命的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zhayao的研究。
H. 是誰發明了炸葯,根據他的遺囑創立了具有國際性影響的什麼獎
早在1847年,義大利的索伯萊格就發明了一種烈性炸葯,叫硝化甘油.它的爆炸力是歷史上任何炸葯所不能比擬的.但是這種炸葯極不安全,稍不留神,就會使操作人員粉身碎骨.許多人因為意外的爆炸事件而血肉橫飛,連屍體也找不到.諾貝爾決心把這種烈性炸葯改造成安全炸葯.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倖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後,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諾貝爾發明雷管的時侯,正是歐洲工業革命的高潮期.礦山開發、河道挖掘、鐵路修建及隧道的開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葯,硝化甘油炸葯的問世受到了普遍的歡迎.諾貝爾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隨後又在國外建立了生產炸葯的合資公司.但是,這種炸葯本身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存放時間一長就會分解,強烈的振動也會引起爆炸.在運輸和貯藏的過程中曾經發生了許多事故,針對這些情況,瑞典和其他國家的政府發布了許多禁令,禁止任何人運輸諾貝爾發明的炸葯,並明確提出要追究諾貝爾的法律責任.面對這些考驗,諾貝爾沒有被嚇倒,他又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以硅藻土為吸收劑的安全炸葯,這種被稱為黃色炸葯的安全炸葯,在火燒和錘擊下都表現出極大的安全性.這使人們對諾貝爾的炸葯完全解除了疑慮,諾貝爾再度獲得了信譽,炸葯工業也很快地獲得了發展.
在安全炸葯研製成功的基礎上,諾貝爾在法國又開始了對舊炸葯的改良和新炸葯的生產研究.兩年以後,一種以火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膠質炸葯研製成功.這種新型炸葯不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熱輥子間碾壓,也可以在熱氣下壓製成條繩狀.膠質炸葯的發明在科學技術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視.諾貝爾在已經取得的成績面前沒有停步,當他獲知無煙火葯的優越性後,又投入了混合無煙火葯的研製,並在不長的時間里研製出了新型的無煙火葯.
諾貝爾一生的發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其中僅炸葯就達129種.他的發明興趣不僅限於炸葯,作為發明家、科學家,他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不屈不撓的毅力.他曾經研究過合成橡膠、人造絲,做過改進唱片、電話、電池、電燈零部件等方面的實驗,還試圖合成寶石.盡管與炸葯的研究相比,這些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於探索的精神卻為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諾貝爾把他的畢生心血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一生過著獨身生活,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中度過的.他謙虛謹慎,對別人親切而忠誠.他拒絕別人吹捧他,不讓報紙刊登他的照片和畫像.長期緊張的工作,使他積勞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炸葯的研究.
諾貝爾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忍受著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兩句名言:「我更關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紀念碑的形式對死者的緬懷」.「我看不出我應得到任何榮譽,我對此也沒有興趣」.
在他的整個一生中,他身體虛弱、健康不佳,但他卻能夠在工作中建樹驚人的功績.早年的貧困與憂慮,使得他喜愛偏遠的地方和安靜的生活.盡管作為一個炸葯和武器方面的發明家和工業家,他卻厭惡暴力與戰爭,並且是一名忠誠的和平之友.他變成一位從早年起就把整個世界作為自己工作場所的徹底世界主義者.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的桑利瑪去世,終年63歲.諾貝爾的墓碑是一座高約3米的灰色尖頂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幾個金字和諾貝爾的生卒年月,墓碑兩側刻有諾貝爾4位親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側的地上,插著編號牌:170/1678.周圍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樹.碑上沒有諾貝爾的肖像(據說諾貝爾生前只有一張畫像),沒有浮華的雕飾,沒有隻字關於他在人類歷史上寫下的輝煌!每一個知道諾貝爾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會感到這種樸素帶給人的心靈震撼.
諾貝爾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他的財產累計達30億瑞典幣.但是他與許多富豪截然不同.他一貫輕視金錢和財產,當他母親去世時,他將母親留給他的遺產全部捐獻給了慈善機構,只是留下了母親的照片,以作為永久的紀念.他說:「金錢這東西,只要能夠解決個人的生活就夠用了,若是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才的禍害.有兒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給他們教育費用就行了,如果給予除教育費用以外的多餘的財產,那就是錯誤的,那就是鼓勵懶惰,那會使下一代不能發展個人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聰明才幹.」
基於這樣的思想,諾貝爾不顧其他人的勸阻和反對,在遺囑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財產作為一筆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為獎金,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中對人類做出貢獻的人.獎金分成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或醫學、文學及支持和平事業等5份.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從1901年開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裡,即12月10日頒發諾貝爾獎.諾貝爾對文學也有長期的愛好,在青年時代曾用英文寫過一些詩.後人還在他的遺稿中發現他寫的一部小說的開端.他對各種人道主義和科學的慈善事業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財產都交付給了信託,設立了後來成為國際最高榮譽的獎金----諾貝爾獎金,即和平、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共5項諾貝爾獎金(其中,諾貝爾經濟學獎金是瑞典國家銀行在1968年提供資金增設的).
諾貝爾獎不僅僅表明了這位科學家的偉大人格,而且,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越來越成為世界科學技術冠軍的標志.激勵著越來越多的精英豪傑,獻身於科學事業,去攻克一道道科學難關.同時,它也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世界科學文化的交流.
I. 世界上有哪些發明家,他們各發明了什麼的
1、戴姆勒(1834一1900)德國機械工程師。1883年製成的第一台汽油機,1886年又製成世界上第一輛四輪內燃機汽車。
戈特利布·戴姆勒1834年3月17日出生於德國符滕堡雷姆斯河畔舍恩多夫的一個手工業工人家庭,父親是一位麵包店老闆。
1852年,他就讀於斯圖加特工程學院。
1872年,戴姆勒設計出四沖程發動機。1883年,他與好友-著名的發明家威爾赫姆·邁巴赫(Wilhelm Maybach)合作,成功研製出使用汽油的發動機,並於1885年將此發動機安裝於木製雙輪車上,從而發明了摩托車。
2、帕森斯(1854—1931)英國發明家。1884年製成第一台多級反動式汽輪機。
帕森斯,1854年6月13日生於倫敦,1931年 2月11日逝世於牙買加的金斯頓。帕森斯畢業於劍橋大學,並取得數學榮譽學位。曾任英國供電和工程公司的指導。1898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905~1906年任航海工程師協會主席。1919~1920年任英國科學促進協會主席。
3、狄塞爾(1858-1913)德國工程師。1897年製造了第一台柴油機。
狄塞爾學習勤奮,中學畢業時以最高分數獲得了獎學金,進入墨尼黑工業大學學習。
1879年,年僅21歲的狄塞爾大學畢業。當上了一名冷藏專業工程師。在工作中狄塞爾深感當時的蒸汽機效率極低,萌發了設計新型發動機的念頭。在積蓄了一些資金後,狄塞爾辭去了製冷工程師的職務,自己開辦了一家發動機實驗室。
4、貝塞麥(1813—1898)英國工程師。1856年發明轉爐煉鋼法。
貝塞麥,20歲發明郵票印刷的新方法。後來全力進行煉鋼法的研究,發現將融化的生鐵放進轉爐內,吹入高壓空氣,便可燃燒掉生鐵所含的硅、錳、磷、碳,而煉成鋼。這是首創大量產鋼的方法。此後,歐洲、美洲都引進了這一先進方法,世界進入了鋼鐵時代。
5、畢升(約971-1051),活字印刷術。
畢升(約971-1051),出生於北宋淮南路蘄州蘄水縣,在宋仁宗慶歷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為中國文化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如今的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為「雕版印刷術」。
J. 諾貝爾是怎麼發明炸葯的
1864年9月3日的早晨,太陽剛剛升起,淡淡的月牙還沒有消逝,熙熙攘攘的人群已經開始活動,清晨的靜謐頓時變得無影無蹤了。突然,如同平地一聲春雷,震得人們耳朵根子發麻。遠處,教堂鍾樓的大塊玻璃,轟然墜落粉碎,人們感到地面在顫動,許多人都以為發生了地震,膽小的人紛紛祈禱上帝保佑……
城東的諾貝爾家族住宅附近,發生了一場罕見的爆炸。屬於諾貝爾家族的大平房實驗室,隨著一聲巨響變成了一片瓦礫。從事實驗的五個人全部死於非命。老諾貝爾的小兒子埃米,也在這次爆炸中喪生。炸葯的爆炸力是人們從未見過的。
當市政廳方面公布爆炸情況時,城內的百姓們簡直要造反了。原來,諾貝爾一家正在研究一種爆炸力極強的硝酸甘油,因操作不慎引起爆炸。誰願意躺在炸葯桶旁邊睡覺呢?憤怒不已的鄰里們簡直要將諾貝爾一家掃地出門。市政廳當即發布命令,禁止在城裡搞實驗,否則將驅逐諾貝爾一家。
在爆炸中炸成重傷的老諾貝爾,急火攻心,成了半身不遂。諾貝爾兄弟三人——倖免於難的三兄弟,服侍父親睡著之後,在客廳中激烈地爭論起來了。
「為了全家人的性命,還是放棄這該死的實驗吧!」膽怯的老二心有餘悸。
「我們必須堅持到成功,否則埃米白死了。父親會恨我們一輩子的!」老三堅持絕不退讓。諾貝爾先生的三兒子,就是後來人們熟知的阿爾弗萊德·伯恩哈德·諾貝爾,他是諾貝爾獎金的創立者。
在阿爾弗萊德的堅持和勸說下,諾貝爾三兄弟決定齊心合力,繼續把有關炸葯的研究進行下去。
政府明令禁止在城裡製造炸葯,他們只好把設備搬到距斯德哥爾摩較遠的馬拉湖面的一隻平底船上。人們都說諾貝爾一家全瘋了。其實,諾貝爾一家是熱衷於科學技術,沉浸在炸葯研究中的發明家族。從老諾貝爾開始,這個小工廠主就獻身於技術發明,直到阿爾弗萊德創立不朽的諾貝爾獎金。諾貝爾家族歷經磨難,千辛萬苦,為科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諾貝爾家族正處於歐洲從手工業工場向大機器生產過渡的蓬勃發展時期。從父親到兒子,無愧於那個產生巨人的偉大時代。
19世紀的歐洲,社會發展進步的速度很快。由於瓦特蒸汽機的日益普及,各國煤和鐵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到處都在挖煤找礦,礦業需要更強有力的工具。技術的廣泛應用,又造成了各國之間實力的差距,為爭奪資源和市場,往往又爆發一系列戰爭。軍事上也要求製造強有力的武器,這就促使和吸引了許多化學家研製炸葯。
炸葯原產於中國。遠在公元六七世紀的唐朝,中國人就用硝、磺、炭三者配合,製成了黑色火葯。後來,通過蒙古游牧民族的征戰和絲綢之路的傳遞作用,製造火葯的配方傳到了歐洲。中國黑火葯威力小,滿足不了19世紀歐洲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它啟迪人們研製新的高效炸葯。
1837年,法國化學家貝羅茲用濃硝酸處理棉花時,得到硝化棉。當這位化學家無意之中將硝化棉丟入火中時,猛烈的燃燒險些把整幢房子付之一炬。
1847年,義大利化學家索布萊洛,偶然把製造肥皂的副產品甘油與濃硫酸和濃硝酸混合時,得到了一種油狀透明液體,即硝酸甘油。有一次,他將一滴硝化甘油放在試管里加熱,發生了強烈爆炸,炸傷了他的手、臉,實驗室內其他人也受了傷。他沒有意識到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卻苦惱於它經常發生爆炸而無法測定其化學成分。不久,他把自己的發現擱置起來了。
19世紀50年代,諾貝爾一家接過了研究炸葯的旗幟,最先馴服了烈性炸葯。老諾貝爾是一位獻身科學技術的發明家,當他在瑞典苦心經營的小工廠毀於火災之後,他便遠離祖國和妻兒,到俄國尋求生路。在俄國,老諾貝爾慘淡經營,從事機械發明和研製炸葯。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俄國各方面的賞識,但俄國皇室的政治動盪,又使他好景不長,事業難以為繼。
年近60歲的老諾貝爾回國後,重整旗鼓,和他的幾個兒子一起研製炸葯。父親不屈不撓的性格,被阿爾弗萊德所繼承。當阿爾弗萊德看到硝酸甘油具有威力無比的爆炸力時,就決定認真研究這種炸葯,將它用於礦山開鑿和運河挖掘等工程建設上去。從此,阿爾弗萊德·諾貝爾的一生,就與不斷的爆炸結下了不解之緣。
阿·諾貝爾初次見到硝酸甘油,是在俄國的彼得堡。當時,俄國化學家齊寧教授,向前來討教的諾貝爾父子,演示了硝酸甘油的爆炸性。當很少很少的硝酸甘油在錘擊下發生猛烈爆炸時,給諾貝爾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為了控制硝酸甘油的爆炸,首先必須發明引發裝置。經過研究,諾貝爾發現要使硝酸甘油爆炸,必須把它加熱到爆炸點或以重力沖擊。1862年,諾貝爾用火葯引爆硝酸甘油獲得成功。諾貝爾先把硝酸甘油裝在玻璃瓶里,再把裝滿火葯的錫管放入,然後裝進火引信。
諾貝爾終生忘不了那最早的一次安全爆炸。清晨,小河畔還彌漫著白茫茫的霧氣。諾貝爾兄弟三人一起來到小河邊,由阿爾弗萊德點燃導火索,然後丟入水中。猛然間,一聲刺耳的金屬爆裂聲轟然鳴起,接著河水沖起幾丈高,地面顫抖起來。首次爆炸證實其爆炸力遠大於一般火葯,成功使諾貝爾堅定了研製烈性炸葯的決心。可是,隨後不久的猛烈爆炸,就使他們失去了最小的弟弟埃米,並且被迫遷移到湖上小船中進行實驗。
這時,諾貝爾利用雷酸汞具有稍經打擊或震動立即爆炸的敏感特性,製成了引爆裝置,即雷管。一天,諾貝爾在馬拉湖岸邊進行引爆實驗。遠處觀望的人們親眼目睹了諾貝爾從死神手中掙脫的情景:敏捷的諾貝爾剛剛輕手輕腳地把實驗裝置安裝完畢,轉身回走,還沒有走開多遠,「轟」的一聲沖天巨響,炸葯掀起了濃重的黑煙、塵土,人們都以為這回諾貝爾肯定完了。可是,誰知滿臉血污的諾貝爾,卻出人意料地從硝煙中跑了出來,興奮地喊道:「雷管試驗成功了!」
有了引爆烈性炸葯的雷管,諾貝爾開始生產硝酸甘油。社會迫切需要烈性炸葯,諾貝爾工廠的產品供不應求。然而,一連串的大爆炸,又使諾貝爾面臨絕境。
硝酸甘油遇到劇烈震動,就會引起爆炸。當時人們對炸葯的危險性十分無知。隨意處理硝酸甘油,而不知死神正伴隨自己。不久,報警的信函雪片一般湧向諾貝爾。
1865年12月,一位德國商人帶著10磅(1磅約為0.45千克)硝酸甘油,住進紐約市的一家旅館。硝酸甘油突然爆炸,把路基炸出一米多深的深坑,市民為之談虎色變。
1866年3月,澳大利亞悉尼,一家貨棧因貯存兩箱硝酸甘油引起爆炸,一聲巨響,片瓦皆無。
1866年4月,大西洋上的「歐羅巴號」輪船,因載硝酸甘油爆炸而沉沒海底,玉石俱焚。
這些相繼發生的慘禍,不僅導致數百人死亡,而且迫使各國政府下令禁止運輸、製造和貯存硝酸甘油…形勢急轉直下,人們恐慌、懷疑,抵制和咒罵的話語向諾貝爾涌來,大有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堅毅的諾貝爾也為之焦慮和不安。但是他沒有像發現硝酸甘油的索布萊洛那樣痛悔不已、手足無措,只去向上帝祈禱寬恕。他堅信新炸葯的優越性一定能為工業發展帶來極大的益處,眼前的困難一定能夠克服!
怎樣才能解決烈性炸葯的安全性問題呢?
諾貝爾日思夜想,終於想出了兩種安全措施,最終解決了硝酸甘油的安全性問題。一個方法是在液體的硝酸甘油中加入甲醇液體,用時再分離出來。這種方法比較復雜費事。另一個方法是利用固體物質吸收硝酸甘油。諾貝爾試用了木炭粉、木屑、水泥、磚灰等物,並做過多次爆破試驗,以判定其效果。最後他決定選用一種產於德國北部的多孔的硅藻土,因為它吸收力強,化學性能穩定。
運用硅藻土吸收硝酸甘油的方法,諾貝爾製成了固體炸葯。試製成功以後,諾貝爾親自去各處表演,用鐵的事實證明新炸葯的威力和安全性能,以解除人們的疑慮,挽回不良影響。
1867年7月14日,英國北部礦山礦石貯存場的平地上,擠滿了企業界的要人和好奇的觀眾,他們謹慎地俯身在一道攔水壩後,驚恐地向前眺望。
只見諾貝爾的幾個助手,用廢枕木點燃起一堆篝火,然後,諾貝爾從容地把10多磅重的炸葯,放在熊熊烈火之上。圍觀的人們心驚膽戰,他們深知不安分的硝酸甘油的威力,有些人嚇得閉上了眼睛……
過了一會兒,諾貝爾又跑到貯存場邊緣的斷崖旁邊,當他將10磅重的炸葯箱,丟到二三十米深的斷崖下時,許多人嚇得俯卧在攔水壩後。不論是火燒,還是撞擊,新炸葯都是安然無恙。諾貝爾又將炸葯埋入一個廢洞里,用引爆劑引爆,炸葯炸得碎石亂飛、地面顫動……
新炸葯贏得了人們的信任,使諾貝爾炸葯的用戶解除了疑慮。從此,諾貝爾的炸葯又廣泛地應用到工業、礦業、交通業之中,全世界到處都響著諾貝爾炸葯那震耳欲聾的爆炸聲。
1896年12月10日,孤獨的諾貝爾在義大利西部的療養勝地悄然去世。按照他的遺囑將多達3300多萬瑞典克朗的遺產,建立了諾貝爾獎金,獎勵那些為人類共同利益而奮斗的科學家、醫學家、文學家以至於為人類和平而努力的和平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