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知道「唱名」是怎樣來的嗎
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多來米》多年來風靡世界,在我國也幾乎人人會唱,這首歌,曲調簡潔明快,歌詞又巧妙地把音階的七個唱名用諧音的辦法編成了有趣的英文順口溜,易學易記,所以深受歡迎。但音階的七個唱名為什麼叫DO、RE、MI、FA......呢?這道理卻有很多人說不上來。
其實,關於它們的來歷,本來說法就很多,有的說起源於希臘,有的說是受了阿拉伯的影響,有的說是淵源於遙遠的印度......但都因證據不足,未能成立。現在為多數人沿用的說法是歐洲的起源說:它們是11世紀初,由義大利音樂理論家圭多.達萊佐發明的。他從帕維爾斯.邊亞科努斯於公元770年前後寫成的一首為祭祀聖約翰的拉丁文基督教無伴奏贊美詞中,將每一句第一個音抽出排列成一組六聲音階,並按第一個音節,把六個音讀作UT、RE
、MI、FA、SOL、LA、,到16世紀初,一位法國音樂家又把第一音的唱名改為DO,並增加了第七音,這樣,就形成了完整的現代唱名。
本世紀初,中國音樂家沈心工為了使中國人便於記憶這七個唱名,根據的音節的譯音,編了一句詩:「獨攬梅花掃臘雪。」這句詩,既有很俊逸的情趣,又能較准確地說出唱名,可謂與《音樂之聲》插曲異曲同工,年紀大一點的人都有印象的。不過,這七個字最好是用江南口音去念,才能得其神韻。用其他口音念起來,就會大走其樣。
我國民族音樂以五聲音階為主,早在春秋末期就己將五音命名為「宮、商、角、徵、羽」。為何如此命名,漢儒雖己做過解釋,位並不足信,而商音與商代卻是有關系的。
遠古時代,周人與商人分居黃河下游與上游,分別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音樂文化傳統。周人的音樂建築在職1356四聲調式的基礎上,商人音樂則建立在12356五聲調式基礎上,公元前11世紀,商、周之戰,促進了兩大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周人發現商人音樂中的那個音,就命名為商音。
也有人認為商音之名來自商星,其實兩者並不矛盾,商星古代又稱大火星,是商族主祀的星宿,商族之名也因該星而來,商音當然也不例外
B. 音階中7個音的唱名是怎樣發明的
回答:blue15691
學者
12月24日 20:05 中世紀的音樂理論家規多阿雷佐
C. "1234567"七個唱名是由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
簡譜:又名數字譜,17世紀法國的加林發明,清末由日本傳入我國.
D. 首調唱名法是誰創立的
歐洲人
E. 在音樂中,「1,2,3,4,5,6,7」七個唱法的發明者是()人
簡譜是由法國的醫生兼音樂理論家舒威以音樂教育為目的(Cheve, Emile-Joseph-Maurice 1804~1864)所創立,所以這種簡譜又稱為舒威譜式。以阿拉伯數字中的1234567來代表音樂中的7個音。休止符則以0表示。
F. 音樂里的「1234567」是誰發明的
所謂簡譜,是指一種簡易的記譜法。有字母簡譜和數字簡譜兩種。一般所稱的科譜,系指數字簡譜。數字簡譜以可動唱名法為基礎,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讀音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每一個數字的時值名相當於五線譜的4分音符。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17世紀時法國天主教方濟名會教士J·J·蘇艾蒂加以改進後用來教唱家教歌曲。18世紀中葉,著名的法國思想家J·J·盧棱再加改進,大力倡導,並編入他的《音樂辭典》之中。19世紀,經過P·加蘭、A·帕里斯和E·J·M·謝韋3人的繼續改進和推廣,才在群眾中得到廣泛使用。因此這種簡譜在西方被稱為「加—帕—謝氏記譜法」。 19世紀末葉,簡譜傳到日本,再傳入中國。1904年沈心工編著出版的《學校唱歌集》是中國最早自編的一本簡譜歌集;之後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學校,30年代隨著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簡譜得以在群眾中廣泛流傳。 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17世紀時法國天主教方濟各會教士J.J.蘇艾蒂加以改進後用來教唱宗教歌曲,並著有《新的數字方法教唱宗教歌曲的試驗》等書。18世紀中葉,著名的法國思想家J.-J.盧梭再加改進,大力倡導,並編入他的《音樂辭典》之中。19世紀,經過P.加蘭、A.帕里斯和E.J.M.謝韋 3人的繼續改進和推廣,才在群眾中得到廣泛使用。因此這種簡譜在西方被稱為「加-帕-謝氏記譜法」,簡稱為「謝韋記譜法」。 關於字母簡譜,主要為美英等國所通用。其中如H.C.格洛弗首創,J.柯溫完成的可動唱名法。它以d、r、m、f、s、l、t,7個字母作為基本音符,其中除第7音讀作ti外,其餘各音與數字簡譜的讀音一樣。有關半音的記法:遇升高時一律加e,降低時一律加a,高八度在右上角標1,低八度在右下角標1。其時值及節拍則以縱線表示強拍,雙點表示弱拍;橫線表示延長,單點表示數音連結成一拍。 由於簡譜的記法與中國的工尺譜(流行在中國民間的一種文字譜)相當接近,在中國簡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就世界范圍而言,中國是把簡譜吸收的最好、最發揚光大的國家。而五線譜,通過教育體制,以西方為中心的音樂教育,已基本流行於各個國家,在院校里也是必修項目之一,它為世界音樂統一於一譜提供了基礎。 在中國簡譜的發明者是李叔同。 上面說的太那個了,不通俗,反正記住1234567是什麼,小節線|、休止符0、延長符——就行了!
希望採納
G. 歌誰發明出來的,
盡管13世紀出現了五線譜,直至今日教會中的格里高利聖詠仍然保持著四線譜。規專多發現人們熟悉的屬聖約翰贊美歌每句開始的音排列起來是一個由低而高的音階,C、D、E、F、G、A,為了教授學生視唱辨別全音、半音的關系,他用贊美歌韻開始的拉丁文音節ut、re、mi、fa、sol、la來教唱這六個音,於是唱名就出現了。後人只是把ut改唱do,在la上方加入si。 這是因為,12平均律並非自然音律(也稱純律),而是一種數理音律,為了簡化記譜和演奏,其中每個音的絕對音高都有所調整.而我國古代使用的五聲音階這是自然音律.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民族也並不是都用的相同的七個音或其中的幾個.
H. 六聲唱名法的發明者是中世紀的音樂理論家是誰
圭多·達萊佐,中世紀時期義大利的音樂理論家,發明了四線譜和六聲唱名法。(源於《約翰贊美詩》)
I. "1.2.3.4.5.6.7"7個唱名的發明者來自哪裡
18世紀40年代法國著名哲學家盧梭(1712-1778年)在1743年以論文方式將Do、re、mi、fa、sol、la、Si 7個唱名配上了阿拉伯數字,並予以系統化,這就是簡譜的發明與創造
J. 簡譜是由誰發明的
所謂簡譜,是指一種簡易的記譜法。有字母簡譜和數字簡譜兩種。一般所稱的科譜,系指數字簡譜。數字簡譜以可動唱名法為基礎,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讀音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每一個數字的時值名相當於五線譜的4分音符。
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17世紀時法國天主教方濟名會教士J·J·蘇艾蒂加以改進後用來教唱家教歌曲。18世紀中葉,著名的法國思想家J·J·盧棱再加改進,大力倡導,並編入他的《音樂辭典》之中。19世紀,經過P·加蘭、A·帕里斯和E·J·M·謝韋3人的繼續改進和推廣,才在群眾中得到廣泛使用。因此這種簡譜在西方被稱為「加—帕—謝氏記譜法」。
19世紀末葉,簡譜傳到日本,再傳入中國。1904年沈心工編著出版的《學校唱歌集》是中國最早自編的一本簡譜歌集;之後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學校,30年代隨著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簡譜得以在群眾中廣泛流傳。
關於字母簡譜,主要為美英等國所通用。其中如H.C.格洛弗首創,J.柯溫完成的可動唱名法。它以d、r、m、f、s、l、t,7個字母作為基本音符,其中除第7音讀作ti外,其餘各音與數字簡譜的讀音一樣。有關半音的記法:遇升高時一律加e,降低時一律加a,高八度在右上角標1,低八度在右下角標1。其時值及節拍則以縱線表示強拍,雙點表示弱拍;橫線表示延長,單點表示數音連結成一拍。
由於簡譜的記法與中國的工尺譜(流行在中國民間的一種文字譜)相當接近,在中國簡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就世界范圍而言,中國是把簡譜吸收的最好、最發揚光大的國家。而五線譜,通過教育體制,以西方為中心的音樂教育,已基本流行於各個國家,在院校里也是必修項目之一,它為世界音樂統一於一譜提供了基礎。
在中國簡譜的發明者是李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