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寧天九獨角獸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西寧天九獨角獸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在業界口碑是較為良好的,在發展的過程中還不斷升級服務渠道,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各項服務指標,給更多消費者提供保險保障服務。西寧天九獨角獸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的電話呼入人工接通率、猶豫期內電話回訪成功率和保全時效指標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同時作為專業支持平台,為公司及各事業群提供戰略規劃、投資並購、投資者關系及國際傳訊、市場公關等專業支持。在公司發展壯大的幾年裡,始終為客戶提供好的產品和技術支持、健全的售後服務,獲得了客戶較好的口碑。整體上,東莞市鋪先生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惠州淡水分公司是一家發展不錯的技術服務企業。
㈡ 西寧市葯物專利申請流程
西寧市申請專利的最佳步驟: 1。申請專利是一種法律程序,申請專利的發明人要想快而穩妥地獲得專利權,取得法律上的保護,可委託專利事務所的專利代理人為你提供法律和技術上的幫助,發明人一旦與專利代理人建立委找代理關系,專利代理人則是你的技術顧問和專利律師。 2。發明人與專利代理人建立代理委託關系後,應按照代理人的要求提供撰寫專利文件所必須的詳細技術資料;詳細技術資料包括發明創造的目的、新舊技術對比、主要技術特徵及實施發明創造目的的具體方案,以及能說明發明創造目的的圖紙等。 3.。如發明人不會制圖或不能提供必須的詳細技術資料,可直接向專利代理人口述,專利代理人可根據發明人的發明意圖為你完成專利申請的全過程,直到獲得專利權4.。委託專利代理機構申請專利的程序 委託專利代理機構申請專利一般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一、咨詢: 1、 確定發明創造的內容是否屬於可以申請專利的內容; 2、確定發明創造的內容可以申請哪一種專利類型(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二、簽定代理委託協議 此時簽定代理協議的目的是為了明確申請人和專利代理機構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主要是約束專利代理人對申請人的發明創造內容負有保密的義務。 三、技術交底 1、申請人向專利代理人提供有關發明創造的背景資料或委託檢索有關內容; 2、申請人詳細介紹發明創造的內容,幫助專利代理人充分理解發明創造的內容。 四、確定申請方案 1。代理人在對發明創造的理解基礎上,會對專利申請的前景做出初步的判斷,對專利授權可能性很小的申請將建議申請人撤回,此時代理機構將會收取少量咨詢費,大部分申請代理費用將返還申請人。 2.。若專利授權前景較大,專利代理人將提出明確的申請方案、保護的范圍和內容,在徵得申請人同意的條件下開始准備正式的申請工作。 五、准備申請文件 1、撰寫專利申請文件; 2、製作申請書文件; 3、提交專利申請並獲取專利申請號。 六、審查 中國專利局會對專利申請文件進行審查,在審查過程中專利代理人會進行專利補正、意見陳述、答辯、變更等工作。如有需要,申請人應該配合專利代理人完成以上工作 七、審查結論 中國專利局根據審查情況將會作出授權或駁回審查結論,這一過程的時間一般為:外觀設計6個月左右,實用新型10-12個月左右,發明專利2-74年。 八、辦理專利登記手續或復審請求: 如果專利申請被授權,則根據專利授權通知書的要求辦理登記手續,領取專利證書。 如果專利申請被駁回,則根據具體的情況確定是否提出復審請求。 至此,專利申請過程即結束詳情咨詢 北京中聖暉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㈢ 西寧市怎麼樣
西寧市是青海省的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和、通訊中心。全市常住人口215.36萬人,增長1.24%,其中, 城鎮人口129.24萬人, 鄉村人口86.12萬人。在常住人口中,市區人口107.17萬人。人口出生率11.98‰,人口死亡率4.37‰,人口自然增長率7.61‰,計劃生育率98.77%。轄城東、城中、城西、城北四個區,大通、湟中、湟源三個縣。以及正在建設的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城南新區、海湖新區。
西寧地處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兩山對峙之間,統屬祁連山系,黃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東貫穿市區。全市總面積7665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50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75平方公里。市區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發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為1939.7小時,年平均氣溫7.6攝氏度,最高氣溫34.6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18.9攝氏度,屬大陸高原半乾旱氣候。夏季平均氣溫17-19攝氏度,氣候宜人,是消夏避暑勝地,有「中國夏都」之稱。
西寧歷史悠久。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 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將軍在此設西平亭。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設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為青藏高原與中原的交通中轉站。五代北宋時稱青唐城,是吐蕃唃廝啰的國都,成為東西商貿交通的都會,興盛一時。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軍進入青唐城, 改稱西寧州(取名西方安寧之意),建隴右都護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寧府.1914年裁西寧府,設西寧道。1926年,撤銷道,改為西寧行政區,設西寧行政長官。1946年西寧改縣為市,成為青海省省會。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仍作會省會。
西寧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並存。西寧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農業區與牧業區、漢文化與藏文化的三大結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過百萬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達100萬之多,有漢、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4。36萬人,占總人口25.55%。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並存,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影響尤為深遠,塔爾寺是我國六大藏傳佛教寺院之一,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團結奮斗,相濡以沫,譜寫了燦爛的發展史,創造了輝煌的成就,賦予了串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寧顯現出包容,勤勞、開放。創新的城市文化特點 西寧是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沖和軍事重鎮,素有「海藏咽喉」之稱。隨著西部大開發和現代交通建設步伐的加快, 以西寧為中心輻射全省的交通網路已形成,315、109國道貫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四通八達,鐵路向四周延伸,總鋪軌里程1300餘公里。青藏鐵路建成通車使西寧成為青藏高原鐵路中心樞紐。 西寧機場以每年客運吞吐量以33%的速度遞增, 已通航全國各主要城市。「蘭一西一拉」(蘭州一—西寧一拉薩)通訊光纜工程,使電話通訊聯接全國各地及世界數十個國家。
西寧市是中國優勝旅遊城市和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在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和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青海建設成旅遊名省的機遇下,不斷挖掘和開發旅遊資源,積極擴大「天路起點, 中國夏都,健康之旅」旅遊品牌。形成了以西寧中,心的兩小時車程半徑旅遊圈,利用已開辟或正在開辟的環青海湖旅遊線、黃河源旅遊線、唐蕃古道旅遊線、宗教朝聖旅遊線、世界屋脊旅遊線、青藏鐵路旅遊線等十條精品旅遊線路,充分展示塔爾寺、青海湖、原子城、日月山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風俗文化。根據海拔高度分類,2000—2500米的中等海拔高度,對人體有強化體魄,增進健康的功能。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增強人體耐力;二是有利於減肥、降低體重而又不傷身;三是增加體內微血管能量;四是促進心肺活力。據統計,西寧地區居民的高血壓患病率,急性心肌梗塞發病率,死亡率以及肺氣腫,關節炎、婦女濕症等發病串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受低氧低溫低濕以及大氣中紫紅外線的影響,使許多細菌、病菌等生存繁殖和傳播力度相對減弱,並因低氧刺激紅細胞代謝有利於機體氧的交換。國家體育總局在西寧湟中縣修建了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王麗萍、王軍霞、孫英傑等體育名將均在此進行過賽前集訓。
西寧是國務院確定的內陸開放城市,先後與國內外許多城市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協作和文化交流關系。每年在西寧舉辦的「郁僉香節」、「青洽會」,「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節慶活動,進一步擴大了 「中國夏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西寧背靠青海豐富的高原動植物資源,天然礦產資源和水電資源,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方向,立足於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鏈延伸,培育和發展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相互協作的產業集群。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抓投資環境建設,抓項目建設,抓招商引資,不斷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07年,全市完成造林合格面積9.43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積2.67萬畝。零星植樹251.72萬株,本年育苗面積0.34萬畝。農村基礎設施繼續改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28.72萬千瓦,增長1.96%。工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2007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45.05,提高30.19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41.47億元,增長52.23%;實現利潤32.83億元,增長20.46%。旅遊業快速發展。全年旅遊接待國內遊客總人數685.9萬人次,增長37.12%;入境遊客3.34萬人次,增長16.27%。實現旅遊總收入30.95億元,增長42.33%,其中:旅遊外匯收入1015.50萬美元,增長24.61%。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市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51個,其中:醫院52個;衛生技術人員9589人, 其中:醫生3594人;衛生機構床位數9165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48人。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36元,增長13.94%;農民人均純收入3398元,增長15.14%。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43.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3%,較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16029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3.8%。
西寧在全省有較高的首位度。人口佔全省的38.84%,生產總值佔全省的43.93%, 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8.91億元,比上年增長26.85%,其中:市屬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1.86億元,增長37.81%。,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佔全省的3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全省的66.35%。「十一五」時期,我們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做強西寧,服務全省,使西寧成為青藏高原區域內投資環境優良的創業城市、生態良好的宜居城市、改革開放的先行城市、內涵豐富的文化城市、和諧穩定的青藏高原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
㈣ 西寧城市定位
有著4年建設歷程,投資262億元,長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標志性工程。隨著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給青海西藏兩省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使青藏高原有了打造與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帶相媲美的青藏經濟帶的堅實基礎。作為青藏鐵路起點的西寧,在西部、在全國的定位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充分認識這些變化,把握好新的機遇,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是迫切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積極應對的。
一、青藏鐵路對西寧定位的影響
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說,一般的經濟發達城市、區域和經濟帶是沿基礎設施通道建設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均不佔優勢的西寧,千載以來,就是一處沒有被充分開發的凈土。蘭州成了西部的交通樞紐,西寧則是一條死胡同,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盲腸」。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使西寧在理論上已經具備了高速發展的基礎:青藏鐵路建成將青、藏兩省區從交通上更加緊密地聯結起來,與西部地區連結起來,與廣大內陸沿海地區連接起來;青藏高原的
地形、氣候、礦藏等自然基礎要素的空間格局造就了經濟騰飛的基礎;青藏高原已經形成的社會經濟基礎大部分集中在交通沿線,現有的主要物流、人流、信息流等的通道方向基本是東西向的,而這起點就是西寧。西寧在青藏高原地理位置上的起始性,經濟發展的輻射性,社會進步的帶動性,使西寧的城市定位有了新的變化。
1、交通樞紐網路逐步形成
青藏鐵路開行拉薩至西寧、北京、成都、上海、廣州5條線路。今後還將依託拉薩火車站,向東建設拉薩至林芝、向西建設拉薩至日喀則、向南建設日喀則至亞東等3條青藏鐵路的支線,敦煌鐵路也即將與青藏鐵路對接。在「十一五」乃至更長時期,中國正在謀劃西南部的南亞陸路大通道,由青藏鐵路向南延伸經亞東出境,與印度鐵路網連接,形成一條通向南亞次大陸的戰略通道,成為中國通往南亞乃至南亞國家出印度洋走向世界的一條南亞大動脈。西寧作為進出西藏的必經要道之一,具有公路、航空、鐵路三大立體交通優勢,其中青藏鐵路更是連接內地和西藏的「黃金通道」。歷史上西寧就是「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是青藏高原的東門戶,素有「海藏咽喉」、「天河鎖鑰」之稱。青藏鐵路使西寧的這一地理優勢更加顯現出來,使西寧成為全國重要關節點和交通樞紐。
2、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明顯 隨著青藏鐵路的通車運營,西寧的城市功能和地位有了新的變化,從不沿邊不靠海,相對於對內地是邊疆、相對於邊疆是內地的內陸城市一躍成為中心城市從全國看,西寧處於我國近西部和遠西部的結合部,位於隴海蘭新經濟帶的西部,是東部中心城市經濟輻射的「二傳手」,可以發揮承東啟西,南引北聯的重要作用。從青藏高原看,西寧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農區和牧區、漢藏文化的交匯點,是聯接青藏高原和內陸地區的通衢,是進入青藏高原的門戶,是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戰略支撐點,可以成為青藏高原開發開放的先導示範區,對輻射帶動青藏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作為西寧發展的戰略目標,就是要在青藏高原發揮交通通訊中心、商貿流通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經濟與技術開發中心、資源精深加工中心和商住休閑中心的作用,成為青藏經濟帶對外開放重要的生態、旅遊、休閑、消費和生產要素快速流動的城市。
3、創新窗口作用更加顯現
作為起點城市、中心城市,西寧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青海的形象,代表著青藏高原的形象。西部大開發以來,西寧市經濟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連續5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長,高於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佔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8%,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6.5%,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2%,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日趨現代化,各個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不僅改變了自身的面貌,而且為全省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發揮了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在西部,西寧可以輻射整個青藏高原乃至甘肅西部、四川北部約230萬平方公里、14座城市、140個建制鎮、近1000萬人口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西寧是最大的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是這個區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增長極和輻射源。跳出西寧看西寧,為全省提供服務,為青藏經濟帶發展提供「試驗田」,為青藏經濟帶發展創新機制、創造經驗、提供模式就成了當務之急。在全國東中西互動加劇,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特別是隨著交通、信息、物流、人流的發達,極大地提升了西寧的「窗口」地位。
4、發展基地正在形成
西寧是青海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人口密集、工業集中、交通便利,背靠省內豐富資源,應當成為青藏高原發展的基地。青藏高原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尤其是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青藏高原鹽湖的硼、鋰、銫、鉀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測算:硼、鋰、銫資源分別佔世界資源總量的10%、12%和26.7%。鉀資源約占我國資源量的14%。世界著名的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橫貫全區,使該地區成為世界上金屬資源成礦背景與找礦潛力最好的地區之一,區內典型的成礦帶有巴顏喀拉——甘孜構造——成礦帶、羌塘——三江構造——成礦帶、祁連構成礦帶、昆侖構造——成礦帶、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構造——成礦帶。僅藏北「資源走廊」礦產資源潛在價值高達6萬億元,顯示著巨大的經濟開發潛力。在礦產資源短缺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經濟發展佔有了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青藏
高原作為全國經濟最為薄弱的地區之一,最容易得到發展的是礦業,利用青藏鐵路,走依託礦業發展經濟的模式,不僅可以使西藏、青海走上資源開發的「快車道」,成為21世紀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礦產資源開發和加工產業基地,而且為青藏高原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供「加速器」,為地區協調發展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進而輻射青藏高原乃至更加廣闊的西部地區,更快地向全國以及南亞拓展。
二、抓住機遇,實現經濟騰飛
面對新的機遇,西寧要正確認識青藏鐵路帶來的影響,積極主動地應對新的變化,積極探索發揮自己功能和優勢的新形式、新舉措,進一步擴大功能空間,以特別之為,立西寧之位。高起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實施對外開放戰略,走出去、引進來,有效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區域分工合作與競爭,融人經濟全球化,作為青藏鐵路起點的西寧必能圓富民強市之夢。
1、積極發展物流業
全線貫通的青藏鐵路將成為人員及物資進藏的新途徑,這一大動脈將轉變青海西藏傳統經濟的格局。公路運輸到西藏的物資成本要高出鐵路運輸的50%以上,這就像西藏人的采購點一樣,只要把西寧、格爾木作為青藏高原的重要中轉站,完全可以成為西藏的「物流基地」。以西寧、格爾木、拉薩、日喀則等高原中小城市為點線,以青藏鐵路為載體,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大力整合現有物流資源,特別是物流園區建設,加快連鎖配送中心建設,促進第
三方物流發展,降低物流成本,培育現代物流市場,形成輻射青藏高原全境的物流、商貿,逐步培育西寧在青藏高原的中心城市地位,延伸並形成青藏高原縱深經濟帶,把西寧真正打造成西藏、新疆以及南亞的後花園和「大後方」,打造成通往廣大內陸、沿海的基地。
2、優先發展旅遊業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自然結構壯觀、民族文化豐富、生物資源富集的地區,青藏鐵路沿線分布著青海湖、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那木錯湖、布達拉宮等9處世界級的旅遊資源,還分布著包括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金銀灘原子城、察爾汗鹽湖、玉珠峰、拉薩古城、八廓街等在內的23處國家級旅遊資源,以及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193處普通級旅遊資源,其景觀、文化和民族的多樣性、原始性、壟斷性和地區分布差異性,為構建世界旅遊精品工程奠定了基礎。從全國旅遊業發展的大環境來看,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存在目的地西移的趨勢,依託青藏鐵路對青藏高原旅遊進行深度開發,必將在世界屋脊上打造出系列世界旅遊絕品,打造出世界旅遊之巔。
首先,要針對隨著國際、國內旅遊需求市場的個性化、多元化趨勢,對旅遊市場進行細分,准確進行市場定位,選擇合理的營銷策略。作為頂級旅遊品牌,不僅要面向國內市場,還要面向廣大的國際市場,要定位在歐美高端市場,歐美市場是青藏鐵路開通後青藏線旅遊的發展重點。其次,全力提升「中國夏都」品牌。要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大力開拓旅遊市場,提高服務質量,設計、開發和銷售具備比較優勢、特色鮮明的「拳頭」產品,切實在文化和內涵上下功夫,完善「行、游、住、吃、購、娛」等旅遊系統,滿足人們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心理,使遊客由看一看變為參與進去,由一日游變為數日游。第三,在體現特色中實現地區的互補效應。據旅遊部門統計,到西藏旅遊的多為境外旅客,並以歐美旅客居多,到青海旅遊的多為省外旅客,各自旅行完後就打道回府,這固然是交通的原因,但同時
也與青海西藏旅遊合作不足有關。必須依託青藏鐵路進行整體規劃與開發,實現跨地區旅遊經濟體系的「點線」聯合、客源分享、聯合促銷。第四、努力提高旅遊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列車旅遊是人們觀賞體味美麗世界的美好願望,也是一個國家展示歷史文化、民俗民情、自然風光的舞台。因此,許多國家重視列車旅遊市場的開發,做出了諸如藍色快車、冰河列車等享譽世界的品牌。青藏鐵路開通西寧至拉薩超豪華旅遊專列,為此提供了絕佳機遇,
在此基礎上實現與全國旅遊大市場的對接,以優化產品結構並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重點發展特色經濟
西寧要利用在全省首位度高的優勢和青藏線起點的優勢,主動牽頭,積極引導,發揮龍頭作用,依託省內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工業項目,逐步由賣資源向賣產品發展,由賣初級產品向賣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轉移,努力壯大特色產業,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西寧打造成青藏高原的工業中心,西部地區的工業重鎮,全國以資源加工轉換製造為基礎的特色工業城市;大力實施
「西繁東育」工程,發展農區畜牧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節約型產業結構,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為青海乃至青藏高原的資源精深加工中心和經濟與技術開發中心。同時要扎實推進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努力把西寧培育成大企業在青藏高原的總部基地。
4、大力開拓優勢產品市場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整合高原地區優勢資源,依託高原新技術,大力優化外貿結構,努力形成外貿新格局。加大外貿進出口結構的調整力度,以調整出口產品為突破口,開發以生物製品為主的系列產品,建設優勢產品產業鏈,發展優勢產業,積極培育具有潛在比較優勢及西寧特色的出口商品,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向精深加工發展,提高製成品比重,實現外貿結構新的升級。以「藏毯節」、「鬱金香節」、「青洽會」為平台,積極發展會展經濟,加強與北京、上海、廣東、香港的合作,建設大城市的高原優勢農牧業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輻射全國及國際市場,發展西寧市高原優勢農牧產品產業工程。
要抓住青藏鐵路通車的重大機遇,就要把創新作為西寧發展的生命線和靈魂,把發揮優勢的根本著眼點放在增創新優勢上。不僅要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高原精神,同時要把「特別能創新」作為根本立足點,在思想觀念、發展模式、體制制度、對外開放、科學技術、企業管理和城市建設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勇於創新,大膽實踐,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
㈤ 青藏鐵路創造了哪些世界之最的名稱
青藏鐵路創造的世界之最:
青藏鐵路起自青海省西寧市,終抵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鐵路沿線,雪山巍峨,河流縱橫,草原茫茫,湖泊遍布。這條雪域鐵脈翻越昆侖山,進入中國最大「無人區」——可可西里,跨過長江源頭沱沱河,穿越世界鐵路最高點唐古拉山,在遼闊的藏北草原曲折延伸,最後到達拉薩。全長1956公里。
青藏鐵路穿越連續凍土裡程達550公里。如果說「世界上最長的高原鐵路」只是籠統地用長度的衡量給青藏鐵路戴了頂世界之最的帽子的話,那麼,這第二項世界之最也許更為實在,因為青藏鐵路穿越多年連續凍土裡程達550公里,攻克了世界鐵路築路史上困擾人類多時的凍土難題。
清水河特大鐵路橋如同一條美麗的「彩虹」,飛架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地帶。在巨龍般逶迤而去的大橋下,各橋墩間的1300多個橋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自由遷徙。在神秘而美麗的可可西里無人區,清水河鐵路橋已經成了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最高的鐵路鋪架基地——青藏鐵路安多鋪架基地
在西藏那曲地區安多縣北部,有一處佔地8000多平方米、海拔4704米的青藏鐵路鋪架基地——安多鋪架基地,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鋪架基地。
安多鋪架基地氣候非常惡劣,空氣含氧量僅有內地平原地區的一半。就是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基地工人依然創造了單日鋪架8.1公里的高原鋪架紀錄,單班生產軌排最多曾達到110排,即2.75公里,這在國內鐵路軌排單班生產中也是罕見的。
青藏鐵路第一高橋——三岔河大橋
從昆侖山北緣的納赤台上行15公里,一座雄偉的大橋拔地而起,像巨人的雙臂托起飛馳而來的列車。這座大橋就是青藏鐵路沿線最高的大橋——三岔河大橋。
三岔河大橋地處海拔3800多米的高山峽谷中。這里沖積地層形成的峽谷,猶如利斧將一座高山從中劈開,三岔河大橋的兩端就懸架在地勢陡峻的山崖之上。
三岔河大橋全長690.19米,橋面距谷底54.1米,是青藏鐵路全線最高的鐵路橋。
㈥ 我國現代人創造的人間奇跡有哪些。
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港珠澳大橋等跨海大橋,河南輝縣等掛壁公路,青藏鐵路,縱貫全國的高速鐵路,矮寨特大懸索橋,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航空航天項目,載人飛船,探月工程,深空探索,經濟快速發展。
㈦ 西寧市在秦朝叫什麼
一、西寧在秦朝時被稱為河湟地區,河湟文化的發源地
二、河湟谷地,黃河與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帶,位於青海省東部農業區,由東往西依次為湟水流域的民和縣、樂都縣、平安縣、互助縣、西寧市、大通縣、湟中縣、湟源縣、海晏縣,及黃河流域的循化縣、化隆縣、尖扎縣、貴德縣。
河湟,當指黃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稱「三河間」。這一地區自古以來多民族繁衍生息,至少從秦漢以來,眾多民族的先民耕牧於其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河湟文化。
三、歷史沿革:
西寧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是中國黃河流域文化組成部分。據城北區朱家寨遺址、沈那遺址和西杏園遺址等考古發現,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產、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
古為羌地,西漢時置軍事和郵傳據點西平亭,神爵初屬金城郡臨羌縣。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漢軍西進湟水流域,漢將霍去病修建軍事據點西平亭,這是西寧建制之始。
東漢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縣(今西寧市)。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擴建為西平郡,開始在此築城。
西晉永嘉二年(308),前涼張軌進軍青海省會西寧置西平郡,將其納入涼州版圖,屬涼州,領四縣西都、臨羌、安夷、長寧,歸涼州統治。
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改為西寧州,至此「西寧」之稱始於見史。
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寧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圍正式成立西寧市。
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9月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為青海省轄市。
1950年西寧市為青海省人民政府駐地。
1960年原由省直轄的湟中縣、大通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劃歸西寧市領導。
1962年湟中縣、大通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改由省直轄。
1966年大通縣(駐橋頭)交由西寧市領導。1985年11月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大通縣,設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以原大通縣的行政區域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
1986年3月5日,國務院批准:將西寧市城西區分設為城西、城北兩個區。撤銷西寧市郊區,將原郊區所轄的7個鄉分別劃歸城東、城中、城西、城北4個區管轄。
1999年12月5日,國務院批准將海東地區的湟中縣、湟源縣劃歸西寧市管轄。
2003年底,轄23個街道、26個鎮、24個鄉、6個民族鄉,934個村(牧)委會、165個社區居委會。
2004年7月,西寧市城北區區劃調整,街道辦事處由4個調整為3個:撤銷三其街道辦事處,並入馬坊街道辦事處。
2006年8月,西寧市:新增1個鎮,全市鄉鎮總數由56個(26鎮30鄉)調整為50個(27鎮23
㈧ 青海西寧到底是個什麼地方,有什麼習俗 經濟狀況以及氣候。越具體越好
西寧是青海省省會。 西寧市簡稱寧,因取「西陲安寧」之意而得名。地處青海省東部,黃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環山,三川會聚,扼青藏高原東方之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鎖鑰」之稱。西寧市是青海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交通中心,主要工業基地。西寧有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是青藏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
西寧市位於青藏高原東部,平均海拔2261米,地理坐標東經101°77′、北緯36°62′。地勢自北向 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東西狹長,形似一葉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匯合於市區,向東流經全市。西寧屬大陸性高原半乾旱氣候。 氣壓低、日照長,雨水少,蒸發量大,太陽輻射強,日夜溫差大,無霜期短,冰凍期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天然的避暑勝地。
西寧市現轄城東區、城中區(含城南新區)、城西區、城北區、海湖新區、國家經濟開發區及大通、湟中、湟源三個縣,總面積7649平方千米,其中市轄區面積380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11月1日,西寧市總人口達220.87萬人, 佔全省39.25%,城鎮化率達到63.7%。
西寧市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是我國黃河流域文化組成部分。據城北區朱家寨遺址、沈那遺址和西杏園遺址等考古發現,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產、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 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將軍在此設西平亭。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設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為青藏高原與中原的交通中轉站。五代北宋時稱青唐城,是吐蕃唃廝啰的國都,成為東西商貿交通的都會,興盛一時。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軍進入青唐城,改稱西寧州(取名西方安寧之意),建隴右都護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寧府。1914年裁西寧府,設西寧道。1926年,撤銷道,改為西寧行政區,設西寧行政長官。1946年西寧改縣為市,成為青海省省會。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仍作省會。
西寧市文化藝術的發展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從文藝的表達方式看,有戲劇、曲藝、歌舞、音樂、民歌等。戲劇主要有眉戶劇、平弦劇、藏戲、燈影戲、豫劇、秦腔。曲藝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賢孝。歌舞音樂主要有漢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禮舞、藏族的鍋庄舞以及藏傳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禮、法會時演奏的寺廟音樂。民歌主要有漢、回、土、撒拉族喜愛的「花兒」 和藏族的「拉伊」等。其中2010年西寧市的「漢族民間小調」,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音樂項目類別(序號7)。此外,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的酥油花、堆綉、壁畫被譽為"藝術三絕",黃南州的熱貢藝術和湟中農民畫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西寧市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並存。西寧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農業區與牧業區結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過百萬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達100萬之多,有漢、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5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7.34萬人,占總人口25.96%。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宗教並存,其中,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影響尤為深遠,塔爾寺是我國六大藏傳佛教寺院之一,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團結奮斗,相濡以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譜寫了燦爛的發展史,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使西寧顯現出包容、友好、開放、創新的城市文化特點。
西寧市是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軍事重鎮,素有「海藏咽喉」之稱。隨著西部大開發和現代交通建設步伐的加快,以西寧為中心輻射全省的交通網路已初步形成,315、109國道貫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四通八達,鐵路向四周延伸,總鋪軌里程1300餘公里。青藏鐵路建成通車使西寧成為青藏高原鐵路中心樞紐。 西寧機場每年客運吞吐量以45%的速度遞增,現已實現和全國各主要城市的通航。2011年伊始,西寧機場二期工程核心建設項目,航站樓現已開工建設。1997年6月開通的「蘭—西—拉」(蘭州—西寧—拉薩)通訊光纜工程,是青海、西藏聯接全國各地及世界數十個國家的重要途徑。
西寧市把旅遊業作為最具潛力、最具競爭力的生態產業,依託青藏高原獨特的旅遊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賓客。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後,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把青海建設成旅遊名省的戰略規劃。西寧市委、市政府以此為契機,積極響應,不斷挖掘和開發旅遊資源,積極打造「天路起點,中國夏都,健康之旅」旅遊品牌,形成了環西寧200公里「中國夏都」旅遊圈。利用已開辟或正在開辟的環青海湖旅遊線、黃河源旅遊線、唐蕃古道旅遊線、宗教朝聖旅遊線、世界屋脊旅遊線、青藏鐵路旅遊線等十多條精品旅遊線路,充分展示青海湖、日月山、塔爾寺、原子城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風俗文化。西寧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十大避暑城市,中國十大安靜城市(社會噪音),中國十大最美麗城市及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十大最嚮往的旅遊目的地等。目前西寧正在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及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西寧市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現已形成了群眾體育、傳統民族民間體育、競技體育齊頭並進,協調發展的格局。晨練的人數不斷增多,市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傳統的賽馬、拉巴牛、摔跤、武術等體育活動有聲有色;競技體育成果顯著,西寧市湟中縣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王麗萍、王軍霞、孫英傑等體育名將均在此進行過賽前集訓。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青海高原世界盃攀岩賽等大型賽事的舉辦極大地提高了西寧的知名度。特別是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為亞洲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國際性公路自行車賽。
西寧市依託全省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青海重要的工業基地,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水能、動植物、礦產、石油、天然氣、鹽湖等資源已成為拉動青海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全省迄今為止已發現各類礦產123種,其中煤、鋰、芒硝、石膏、鈉鹽、鎂鹽、鐵、銅、鍶、冶金用石英岩等均居全國前列。風能、電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憑借優越的地理環境也得到了大力發展。
隨著一年一度的「鬱金香節」、「青洽會」、「藏毯博覽會」、「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青海民族文化旅遊節」等重大活動的舉辦,極大地提高了西寧的知名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賓客走進高原,走進西寧,旅遊觀光、投資置業。
四海的賓朋,我們尊貴的客人,來吧,雪域古城歡迎您,高原夏都歡迎您,喝一碗甘洌醇香的青稞美酒,溫暖你我熾熱的心靈!
㈨ 關於西寧市行政建置的歷史沿革的參考文獻
西寧,是一座迄今有二千一百多年歷史的城市,是古絲綢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歷史文化名城。世人對這方高與天齊而又風姿綽約的厚土頂禮與傾心,不僅因這方熱土多嬌,更因其神秘和神奇。數千年來,西寧各族兒女在這塊吉祥美麗的地方繁衍生息,歷經滄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西寧恰似一顆璀璨的高原明珠鑲嵌在河湟之濱。
燦爛的史前文化 歷史悠久的西寧有著豐富的古文化遺存,它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黃河流域文化的組成部分。近、現代以來,先後在西寧發現和發掘的大堡子鄉朱南村和朱北村之間的朱家寨遺址、馬坊鄉小橋村北自然台地上的沈那遺址、西杏園村的西杏園遺址、大通後子河鄉的上孫家寨遺址等,都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等生產、生活用具。這些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距今約5000——4000年);相當於銅石並用時代的齊家文化(距今4000——3600年);相當於青銅器時代辛店文化和卡約文化(距今約3600——2500年)類型,證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先民們就在西寧這塊土地上生產生活,繁衍生息,並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羌人開拓湟中 古代因「湟水流經其中」,所以稱湟水流域為湟中,西寧是古湟中的一部分,是我國古民族之一羌人生活的地方。羌人在殷商時代就和中原地區有著聯系。春秋戰國時期一位名叫無戈爰劍的羌人被秦國掠去為奴,後逃亡到河湟地區,被羌人推舉為首領。那時的河湟地區「少五穀,多禽獸」,人們主要依靠狩獵為生。爰劍把從秦國學到的農牧業生產技術傳授給羌人,促進了河湟地區農牧業生產的發展,他也受到了羌人的尊重與愛戴。約在公元前384年,爰劍的玄孫忍為避秦獻公的擴張勢力,率部落向西方和南方遷徙「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忍和其弟舞留在湟中地區,多娶妻婦,發展人口,忍生九子分為九個部落,舞生十七子分為十七個部落,一直生活在湟水流域。秦孝公(前316——前338年)時羌、狄等九十二個部族朝會周顯王,使羌人和中原地區保持了友好關系。 西漢始設西平亭 西漢初,匈奴陰斷中原與西域的通道河西走廊。公元前121年(武帝元狩二年)西漢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擊敗匈奴右部,收復了河西走廊,恢復了中西交通,漢朝的勢力進入湟水流域,並在險隘要地置障、塞、亭、燧等軍事防禦設施。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西漢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率軍進入湟水流域,同年設護羌校尉管理今甘肅、青海地區羌人。大約在此期間,西漢在今西寧設置了西平亭。西平亭既是軍事防禦體系和郵傳系統,還具有一級地方基層政權的性質。與此先後,還在今西寧郊下樂家灣建有東亭,在大通長寧建有長寧亭。西平亭的設立,標志著今西寧正式納入了西漢的版圖,納入了西漢的軍事防衛體系和行政管轄范圍。 東漢置西平郡 三國魏修築西平郡城 公元220年東漢亡,魏、蜀、吳三國鼎立。今西寧屬曹魏的統治范圍。公元221年(魏黃初二年)涼州刺史張既平定在西平舉事反對曹魏的西平人麹光,222年(黃初三年)魏在今西寧市修築了西平郡城。西平郡城近靠西平亭城,增長了南、西、北三面城牆,建成西平郡城,作為西平郡的郡治所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魏黃初中立西平郡,憑倚故亭,增築南、西、北三城,以為郡治。」三國時期雖然發生過多次西平人反魏的事件和蜀漢爭奪湟水流域的戰爭,全西平一直是曹魏的統治范圍。 西晉統一河湟 公元263年蜀漢亡,265年司馬炎取代魏國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咸寧六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河湟地區統一於西晉的版圖。西晉今湟水流域仍置西平郡(治今平安)、長寧(治今大通長寧)四縣,屬涼州刺史統轄。西晉王朝任命馬隆(字孝興,今山西省平陸縣人)為西平太守。馬隆採取措施維護地方的安定,深受群眾的擁護,在任期間,西平地區一直處於安定的社會環境。 前涼經營西平 公元301年西晉任命張軌(今甘肅平涼人)為護羌校尉、涼州刺史。西晉亡後張氏世守涼州,建立地方割據政權,史稱前涼,今西寧屬前涼的統治范圍。前涼政權採取安定社會,發展農業生產,興辦學校,選拔人才,統一貨幣等政策措施,包括西平在內的涼州地區的經濟、文化有了大的發展。「八王之亂」後中原大亂,涼州地區卻日益安定,當時流傳的民謠說:「秦川中,血沒腕,惟有涼州倚柱觀」,因而關中和中原地區的大量流民相繼到涼州避難。自張軌以後,張實、張茂繼位,繼續勵精圖治,國勢日盛。張駿繼位(公元324——345年)分西平郡地置晉興郡(治今民和上川口),西平郡(治今西寧市)轄西都(治今西寧市)、臨羌(治今湟中多巴)、安夷(治今平安)、長寧(治今大通長寧)四縣,並節制今海北州地。其中西都縣轄今西寧及湟中、互助的部分地區。公元376年前涼被前秦所滅,青海東部名義上歸前秦的控制范圍,實際上被當地羌族各部落占據。 後涼改置西河郡 公元385年,前秦將領呂光擁兵占據涼州,建都姑臧(今甘肅武威)建立涼國,史稱後涼。公元392年(東晉太元十七年)呂光率兵南下,打敗南羌彭奚念部,後涼勢力進入今青海省東部,後涼一度改西平郡為西河郡(治今西寧),轄西都、臨羌、長寧、安夷四縣,以程肇為西河郡太守。 南涼建都西平 十六國時期,鮮卑族禿發部據今甘肅西部,青海東部地區,建立地方割據政權南涼,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寧)。南涼在西平聚集兵馬,多次打敗後涼和西秦。今西寧虎台地區的「虎台」,相傳就是南涼的閱兵台。南涼共歷三主,延續了18年。從公元399年利鹿孤建都西平,402年落檀再遷樂都,南涼在今西寧建都三年時間。公元414年,南涼被西秦乞伏熾盤攻滅。南涼亡後今西寧地區先後歸西秦、化涼統治,西秦一度在西寧置沙州。沙州轄西平、河湟、三河三郡,治西治(今西寧市)。
北魏設鄯州 公元4世紀初,鮮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國,史稱北魏。北魏與控制我國南部地區的劉宋政權形成對峙局面,我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公元439年(北魏太延五年)北涼投降北魏。北魏鎮北將軍封沓率兵進入樂都,湟水流域歸北魏統治,今西寧等地由十六國時期的戰亂紛爭進入了社會相對穩定時期,北魏遂改西平郡為鄯善鎮(治今西寧)。公元526年(北魏都昌二年)又改鄯善鎮為鄯州,轄西平(治今西寧市)、澆河(治今貴德東南)二郡,是北魏在今青海的最高行政建置。 隋煬帝西巡西平 隋統一全國後,自東晉以來常被阻塞的河西走廊暢通,西域商人雲集張掖,然而西突厥和吐谷渾南北夾峙,陰歇中西陸路交通,危及河西走廊通道的安全。到隋煬帝時,西突厥臣服隋朝,煬帝決心降服吐谷渾。派使臣裴矩策動游牧在新疆東南部的鐵勒人由西北進入柴達木盆地進攻吐谷渾。吐谷渾戰敗退入西平境內向隋朝求救,煬帝乘機出兵進入青海今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興海縣境內,吐谷渾首領伏允避開隋軍走雪山(阿尼瑪卿山)。當隋軍撤離後伏允又回到故地,為此,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於公元609年(大業五年)春親征吐谷渾。這年三月煬帝率軍從長安(今陝西西安)出發,越隴山,經狄道(今甘肅臨洮),四月出臨津關(今甘肅積石山縣大河家)渡黃河,至西平(今樂都)陳兵講武,五月圍獵於拔延山(今樂都南山、化隆北山),以宣揚武力。之後,經由今西寧進入長寧谷(今西寧北川)度星嶺(達坂山)在金山大宴群臣。隋軍分數路進兵,在覆袁川(今祁連縣永安河谷一帶)擊敗吐谷渾王伏允。六月經由大斗拔谷(寧張公路祁連山要隘扁都口)進入河西回長安。隋在吐谷渾故地設置了西海、河源、且末、鄯善四郡,遷徙內地經罪犯人到這里居住,青海境內中原王朝直接統轄地區擴大到了今青海省的北部。 唐置鄯城縣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隋亡,唐朝建立,先後平定了薛舉的兒子薛仁果和李軌,在青海東部設鄯、廓二州。鄯州(治今樂都碾伯)轄龍支(治今民和古鄯)、湟水(治今樂都碾伯)二縣,今西寧為湟水縣轄地。公元678年(唐儀鳳三年)從湟水縣劃出西部地置鄯城縣,在今西寧城東築鄯城。鄯城縣的轄地大致包括今西寧、湟中、湟源、大通、互助等地。至此,唐鄯州轄湟水、龍支、鄯城三縣。 北宋置西寧州 公元1068年(熙寧元年)北宋根據「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的戰略思想,准備進取青海東部,由中央王朝直接掌握河湟地區。1099年(元符二年)北宋王朝派遣王瞻率軍至河湟地區,一度進占邈川、青唐等地,改青唐為郡州,改邈川為湟州。王瞻孤軍深入,後援無繼,又縱部搶掠,因而已經歸宋朝的吐蕃又反叛,青唐主瞎征在西夏的支援下奪回青唐。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王瞻被迫退出鄯州。公元1102年(崇寧元年)宋軍再次進兵湟水流域,第二年宋將王厚率軍攻克湟州,公元1104年(崇寧三年)北宋收復了青唐,改鄯州為西寧州(治今西寧市),隸屬於隴右都護府。從此,「西寧」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金、夏爭奪西寧 北宋亡後,南宋無力西顧,封廝後裔益麻黨征為安化郡王賜名趙懷恩,委派他統轄鄯、湟二州。公元1131年(南宋紹興元年、金太宗天會九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國軍隊進入青海東部,趙懷恩逃往閬州(今四川閬中),西寧歸入金的統治。金在今西寧仍置西寧州。在金佔領青海東部期間經常受到西夏的攻擊,公元1136年(南宋紹興六年、西夏大德二年)七月,西夏出兵攻佔西寧州、樂州(宋湟州,1118年改稱樂州),第二年西夏給金國送去重金,要求金國割讓土地。金國為了全力對付南宋,同意將西寧州(治今西寧)、樂州(治今民和)、積石州(治今循化)和廊州(治今化隆)四州割讓給西夏。後來,除黃河以南的積石州事實上劃給西夏以外,其餘三州發西夏統治,湟水流域以至今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一帶都屬西寧州的轄地。公元1210年至1215年間金軍又先後攻取西寧州、樂州、廊州等地,但為時不久,又被西夏佔領了。從公元12世紀初到13世紀初的八、九十年裡,西寧等地常處於金、夏的爭奪中。 元朝統治西寧 公元1227年太祖成吉思汗親率蒙古軍隊南渡黃河攻佔積石州,三月佔領西寧州,從此,西寧並入蒙古帝國(即後來的元朝)的統治。元代除涼師附近地區直隸中書省外,在全國設十一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為地方最高行政建置,西寧州隸屬於甘肅行省所轄七路二州之一。元朝撤消金、夏時的樂州,將原樂州所轄地區並入西寧州。這樣,整個湟水流域統由西寧州管轄。公元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元朝政府在今西寧設立西寧枸榷課程所,負責管理西寧等地賦稅徵收、市場貿易及錢糧轉運等。 明朝置西寧衛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推翻元朝的統治。第二年明軍佔領陝西,大將耿秉文即鎮守陝西,並開拓西寧地區。1371年(明洪武四年)西寧州同知李南哥歸附明朝,西寧歸入明朝的版圖。明朝為了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統治,公元1373年(洪武六年)改西寧州為西寧衛(治今西寧)。西寧衛轄左、右、前、後、中五個千戶所,除右千戶所設在碾伯以外,其餘都設在西寧城內。西寧衛隸屬於陝西布政使司,同時又受分巡西寧道(駐今甘肅張掖)和分守西寧道(駐今甘肅武威)的節制。西寧衛不僅管轄西寧及其附近地區,而且還控制著青海湖、柴達木及新疆南部的一些地區。到1488年(明弘治元年)又在西寧置撫治西寧兵備道,直接管轄蒙藏民族事務和負責西寧衛的軍事防務。 清代設置西寧府、西寧縣 公元1645年(清順治二年)清軍進入西寧。清朝初年西寧行政建制仍沿襲明朝。1724年(雍正二年)清政府平定了發生在青海境內的羅卜藏丹津叛亂事件,第二年改西寧衛為西寧府(治今西寧),轄西寧(治今西寧市)、碾伯(治今樂都碾伯鎮)二縣及大通衛(治今門源縣城)。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改大通衛為大通縣(治今大通城關)。以後又相繼建立了巴燕戎格廳(治今化隆)、貴德廳(治今貴德)、丹噶爾廳(治今湟源)和循化廳(治今循化),到1829年(清道光九年),西寧府轄三縣四廳,轄境包括東部農業區及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區。西寧縣的轄地除今西寧市外,還包括今湟源、湟中、大通、互助、平安等,西寧一直處於河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和軍事重鎮的地位。 民國始置青海省設立西寧市 公元1913年(民國2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廢西寧府,保留西寧道,轄西寧、大通、碾伯、貴德、巴戎、循化、湟源七縣和玉樹、都蘭二理事,西寧是道府所在地。1927年(民國16年)裁撤西寧道,設西寧行政區長官。1928年(民國17年)國民軍孫連仲部進入青海,第二年,根據南京政府的決定,從甘肅省區劃內將原西寧道所屬的七縣及玉樹、都蘭二理事等青海牧區劃出,設立青海省,以西寧縣為青海省省會,孫連仲就任青海省主席。隨著青海省的建立,行政區劃作了一些相應的調整,先後設立了門源縣,分西寧縣東北及北川部分地區置互助縣。1943年(民國32年)成立西寧市政籌備處,將西寧縣治遷移到文化鎮(湟中縣魯沙爾鎮),在西寧城區設特種區,隸屬於西寧縣,隨後改西寧縣為湟中縣。公元1946年(民國35年)6月11日,西寧市正式成立。西寧市轄區東至小峽,西至小橋和楊家寨,南至紅庄,北至朝陽及盤子山。市區總面積3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3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萬餘人。 馬氏家庭統治青海 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原任清朝循化參將的馬麒被委任為鎮守西寧等處總兵官。馬麒坐鎮西寧後,便以自己的親屬為骨幹,組織了「寧海軍」,建立武裝,自樹勢力,成為了甘、青地區一支舉足輕重的武裝力量。1914年(民國3年)青海辦事長官廉興去職,辦事長官一職由馬麒代理。1915年(民國4年)北洋政府改青海辦事長官為青海蒙番宣慰使,改西寧總兵為甘邊寧海鎮守使,馬麒身兼二職,集軍政大權一身,從此開始了馬氏家庭統治青海的歷史。青海省成立,孫連仲任省政府主席,馬麒、馬麟、九世班禪額爾德尼等五人為省府委員。馬麒大權旁落,馬氏家庭很不甘心。馬麒族侄馬仲英在河州組織反抗國民軍的「黑虎吸馮軍」,1928年流竄到青海境內,製造了洗劫同仁保安,攻陷貴德縣城,屠殺湟源丹噶爾的「河湟事變」。1929年(民國18年)9月,國民軍奉命東下,馬麒暫代青海省主席,以其子馬步芳任青海暫編第一師師長,弟馬麟任甘肅騎兵暫編第一師師長,馬氏家庭的勢力擴及到甘肅境內。1930年(民國19年)馬麒病死,馬麟接任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馬麟主政後與馬步芳叔侄之間爭奪權力的矛盾日益激化。馬麟濫發紙幣,引起物價暴漲,社會危機四伏,統治地位陷於窘境。馬步芳利用這一機會,迫使馬麟辭職離開青海。1936年(民國25年)蔣介石命令馬步芳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1949年5月,全國解放在即,大勢已去的國民黨政府任命馬步芳為西北軍政長官。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橫掃隴東,解放蘭州,挺進青海。蘭州戰役中馬步芳「青海兵團」主力數萬人被解放軍殲滅殆盡,馬步芳及其子馬繼援等攜帶數十年來搜刮的金銀珠寶,先後乘飛機由西寧倉惶逃往重慶,後又逃到台灣,馬氏家庭在青海近四十年的統治被徹底推翻。 西寧解放,西寧市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9月5日,一軍先遣騎兵偵察隊600人抵達西寧,西寧解放。6日,二師五團部隊在一軍副軍長兼二師師長王尚榮的率領下到達西寧,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入城式,受到西寧各族各界群眾兩萬多人的熱烈歡迎。 1949年9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寧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市人民政府同時成立,冼恆漢任軍管會主任,張國聲任副主任;劉楓、錢平任市長、副市長。9月26日青海省人民軍政委員會成立,代行省人民政府職權,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西寧市為青海省的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