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發明

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5-27 14:14:09

⑴ 袁隆平什麼時候發明的雜交水稻

1972年。

1966年,三系雜交水稻的發現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中國科學院的《科學通報》上,是他的第一篇重要論文,而這一刊《科學通報》卻是文革前的最後一刊。

為了增加試驗效果,每年冬天,其與助手還去海南三亞進行水稻育種,甚至在路上把種子綁在身上,利用體溫育種催芽。然而研究遇到瓶頸,逾三千次試驗都未成功。

1971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馮克珊在海南試驗田發現一株難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此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由袁隆平掛帥。

1972年,雜交稻被列為中國重點科研項目,全國性的協作攻關開始:三十餘科研單位參與、上千個品種與該株野生水稻進行了上萬次測交和回交轉育試驗。在此基礎上,袁隆平選育不育系二九南1號成功,此為中國第一個應用於生產的不育系水稻。

(1)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發明擴展閱讀:

改進

1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礎上,利用長江流域、華南、東南亞、非洲、美洲、歐洲等地的千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百餘具有恢復能力的水稻。至此,袁隆平及其團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水稻產量也從畝產300公斤提高到畝產500公斤以上。

當年10月,袁隆平發表《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他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

1974年,袁隆平團隊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鑒定。1975年,又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准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1975年冬,中國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

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范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1979年,作為中國首個科研技術,三系雜交水稻技術被介紹到美國。

1981年,袁隆平因成功育種中國秈型雜交三系水稻,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1982年,袁隆平被湖南農學院聘為兼職教授;1985年,又被西南農業大學聘為兼職教授。


⑵ 袁隆平是如何發明出雜交水稻的

雜交抄水稻並沒有在全國地區進行推襲廣。目前國內的水稻種植面積常規稻是2.45億畝,而雜交稻的種植面積是2億畝。全國耕地面積20.23億畝。農財網數據,雜交秈稻種植面積約2億畝,雜交率約67%,粳稻只有不到0.2%是屬於雜交稻。2014—2017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前三名都是常規稻,順序為龍粳31、中嘉早17、寧粳4號。雜交水稻是Henry Beachell發明的。三系育種完善雜交育種技術是新城長友發明的。野敗植株的發現者是馮克珊和李必湖。第一個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以及第一個成功的三系組合的是顏龍安,第一個恢復系是張先程。二系法是石明松發明的。
中國種植面積最大雜交水稻的品種是謝華安培育的。 海水稻(耐鹽鹼稻)是陳日勝培育出來的。

⑶ 袁隆平成功研發雜交水稻經歷了什麼過程

雜交水稻的成功是一場「綠色革命」。袁隆平說:「我很贊賞八個字,那就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知識是基礎,沒有豐富的知識是不行的;汗水意味著實干,勤勤懇懇地去干;靈感則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實乾的升華;機遇就是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的需要。

1960年7月的一天,同往常一樣,袁隆平到水稻試驗田裡觀察,突然發現一棵形態特異的水稻植株。當該植株成熟後,穗大粒多。他如獲至寶,很仔細地收集起來,准備明年種植。第二年春天,他將種子播在試驗田裡,然而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一點兒也沒有看出任何有利的優勢性狀。

但是,袁隆平並不氣餒,經過仔細調查分析,看起來沒有生長優勢的水稻,若根據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的遺傳因子分離定律來分析即可知道,純種的第二代不分離,只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分離現象。所以他意識到他所發現的這棵水稻是天然雜交稻,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一棵雜交水稻呀!

根據這些情況,袁隆平決心自己培育人工雜交水稻,於是設計了水稻三系配套方案,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

要實現雜交水稻的三系方案,首先必須找到天然雄性不育系植株。袁隆平在稻田裡連續工作了十幾天,1964年6月20日,他終於搜尋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1966年2月28日,《科學通報》刊登了袁隆平關於《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文章。多年的種植實踐告訴我們,採用三系法種植水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並在生產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79年4月,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袁隆平宣讀了論文,引起專家、學者們的極大興趣,一致公認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和推廣應用居世界領先地位。

1981年7月,美國西方石油公司來華拍攝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彩色紀錄片,片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花園里——中國雜交水稻的故事》。該影片先後在美國、日本播映。日本的《神秘的水稻威脅日本》一書中稱:雜交水稻這一海外傳奇給日本帶來了風暴。

但是,袁隆平並沒有就此滿足已取得的成績,他看出三系雜交水稻還是有缺點的,比如雜交優勢還不夠強,增產幅度不大,並且沒有早熟的品種,品質一般等。於是袁隆平在此基礎上又推出了「兩系法」。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的關鍵是培育出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此不育系的植株在長日照下(夏季)表現為雄性不育,可用於制種;在短日照下(春、秋季)低溫時,雄性植株卻變為可育,能自交結實。這種特性使它本身既可用於自身的繁殖,又可以雜交制種,從而可減少三系法的保持系,成為兩系法。

兩系法和三系法相比,簡化了生產程序,雜種優勢強,增產潛力大。袁隆平說:「三系雜交水稻單產10年徘徊,兩系雜交水稻可望異軍突起。」

兩系雜交水稻在我國一些省市種植正在開花結果。湖南兩系雜交早稻種植17萬畝喜獲豐收。平均單產與同熟期的常規品種相比,每畝可達450千克,增產50千克,生長期縮短10天,而且米質提高了一個檔次。

廣西農科院雜交水稻所在李丁民的率領下,從1987年開始研究兩系雜交水稻育種。經過10年的努力,已育成KS—7、KS—9和KS—14三個不育系。近幾年,又育出一批新的恢復系,比三系雜交水稻增產10~15%。計劃到2000年推廣示範面積300萬畝。

雜交水稻的培育在國際上影響很大,研究和推廣都迅猛發展。早在1986年,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旺米納塞說:「我相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不僅僅是湖南和中國的研究中心,同時也是全世界雜交水稻的研究中心。」1992年在菲律賓馬尼拉國際水稻會上,聯合國糧農組織立項資助一些如越南、朝鮮、印度等國開展高效益的雜交水稻研究和推廣,掀起了第二次雜交水稻的熱潮。

兩系法水稻是我國獨創的方法,是育種方法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已被列為我國科學技術重大成就之一。同時,袁隆平也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並先後榮獲了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1981)、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獎」(198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1987)、英國讓克獎(1988)、美國菲因斯特拯救飢餓獎(1993)、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獎(1994)、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1995)、日本「日經亞洲大獎」(1996)等。

袁隆平教授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是三系法、二系法和一系法。所謂一系法是培育不分離的第一代雜種,能夠將雜種優勢的性狀固定下來,免去制種,程序就更簡化了。

目前,袁隆平正向著一系法這一目標邁進,為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飢餓問題將做出更大的貢獻。

⑷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他一個人發明的嗎

其基本的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由於Henry Beachell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後來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提出可以尋找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來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種新方法,比如趕粉等,但是最後由於種種原因沒法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袁隆平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⑸ 袁隆平怎樣發明的雜交水稻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並且育 性轉換明顯和同步。

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近年的種植面積為6000畝左右。



(5)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發明擴展閱讀

袁隆平1997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重視。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

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也於2014年10月實現歷史性突破,為進一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⑹ 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的主要是特點介紹

優點:交水稻的重要意義就是為了解決世界上人口與糧食不足的問題,由於雜交水稻,無論是產量,抗病性,各種綜合形狀都要比不雜交的水稻要高,這就意味著雜交水稻糧食出產量的提高,為日益增加的人口,與有限的土地,解決糧食問題. 缺點:由於人工進行了雜交,長期食用對人體有無影響尚無明確定論,就如轉基因食品一樣!

⑺ 袁隆平是什麼時間發明的雜交水稻

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袁隆平的雜交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不過並非世界首創,日本新城長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於生產。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水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⑻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花了多少時間和資金資金是那裡來的

10年時間,國家提供資金,由中國農業部組織幾百名科學家和幾萬農民進行攻關,取得了成功,石明松、黃耀祥、李必湖、顏龍安、袁隆平等科學家在攻關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雜交水稻是國家行為,不是個人行為。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8)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發明擴展閱讀

袁隆平1997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重視。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

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也於2014年10月實現歷史性突破,為進一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⑼ 雜交水稻是誰發明的

1960年袁隆平發抄明了雜交水襲稻。

袁隆平利用助手發現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敗」作為雜交水稻的不育材料並發表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觀點,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培育成功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現我國雜交水稻的各個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

(9)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發明擴展閱讀:

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上級為了讓袁隆平把雜交水稻研究搞下去,決定調袁隆平到省農科院工作,而妻子鄧哲未能隨調,只好帶著孩子留在了黔陽。袁隆平這一走,夫妻雙方就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異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鄧哲毫無怨言,獨自用弱肩承擔起了家庭的全部責任。

鄧哲為袁隆平共生養3個兒子,一個自己有工作的女人拖著3個年齡都只差兩歲的男孩子,其艱難困苦之情可想而知。後來奶奶和外婆家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兩個70—80歲的高齡老人生活無著,鄧哲又把兩個老人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⑽ 袁隆平是怎麼發現雜交水稻的

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
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由於Henry Beachell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後來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提出可以尋找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來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種新方法,比如趕粉等,但是最後由於種種原因沒法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
袁隆平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閱讀全文

與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