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利用海洋生物發光的發明
在深海的動物,有些種類是會發光的。當然,這些光不是為了照明用的,因為這些動物不是靠視覺行動的,這些光是為了捕食,吸引動物的功能。這主要是這些光是生物體內的一些化學物質互相作用而產生的。類似螢火蟲的發光原理
❷ 與海洋有關的科技小發明
飛艇,帆船
海洋即「海」和「洋」的總稱。地球的四分之三的面積被海洋覆蓋。總面積大約為3億5525萬5千平方公里。一般人們將這些佔地球很大面積的鹹水水域稱為「洋」,大陸邊緣的水域被稱為「海」海洋。少數地球以外的星體也有海洋,一些尚有海洋或冰洋,如衛星土衛六、木衛二,一些行星如火星、金星曾經可能有過海洋或火漿洋。
因為海洋面積遠遠大於陸地面積,故有人將地球稱為「大水球」。四大洋在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即南極海(又稱南部海{Southern Ocean})大片相連。傳統上,南極海也被分為三部分,分別隸屬三大洋。將南極海的相應部分包含在內,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別佔地球海水總面積的46%、24%和20%。重要的邊緣海多分布於北半球,它們部分為大陸或島嶼包圍。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亞洲的珊瑚海(介於澳大利亞與東南亞之間,二戰時日本和美國曾在這里激戰)、加勒比海及其附近水域、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地中海(在歐洲南部與非洲大陸北部之間,以盛產優質葡萄酒聞名)黃海、東海和日本海。
❸ 中國古代海洋著名的發明和成果
除了四大發明以外,還有如下發明創造: 魯班(建築)——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姓 公輸,名般,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建築師.魯班他有很多發明創造,如木工用的 鋸子、曲尺、墨斗、刨子、鏟子、鋪首、鑽、鑿等,攻城用的可活動的雲梯.相傳,鎖也是魯班發明的.
喻皓(建築)——亦稱預浩,是中國五代末年,北宋初年的建築師.出生於杭州,他設計的最傑出的建築是北宋國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安遠門內開寶寺中的靈感塔.他還寫了一部木工手藝的書《木經》,共 3 卷.他有造塔魯班之稱.
祖沖之(數學)——南朝的祖沖之利用劉微的割圖術提出了 л的更精確的上下界. 即3.1415926〈л〈3.1415927.
劉微(數學)——225-295年,魏晉時期的劉微,發明了割圖術的方法,他取л值3.14.他還發明了介線性方程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幾項和公式.劉微應和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相提並論.
朱世傑(數學)——中國元代數學家.1299 年編撰成中國第一本算學啟蒙,從四則運算到天元術,形成了較完整的體系.1303年,他又寫成了 《四元玉鑒》,把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這是一種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可包括4個未知數).歐洲到 1775 年才提出同樣的解法「消元法」.美國科學史家薩頓評價他所著的《四元玉鑒》是整個世界中最傑出的數學著作之一.
張衡(天文學)——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對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天像個雞蛋殼,地像雞蛋黃,天大地小,他認為天殼之外還有無限的宇宙.張衡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他測量出了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統計出在中國的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恆星約有2500顆.國際天文學會為了紀念張衡對天文學的突出貢獻,將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郭守敬(天文學)——是中國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他創制了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儀器專門測量天體使用.還製作了簡儀,現存紫金山天文台.郭守敬測定了黃赤交角.法國科學家 Laplace 提出黃赤交角變小理論,引用的根據就是郭守敬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所做的同類測量比郭守敬晚300年.
石申(天文學)——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劉焯(天文學)——隋代天文學家.創制了《皇極歷》,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同時他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一行(天文學)——唐代天文學家.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歷》,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中國人以太陽和月亮運動為依據,創立了一種陰陽歷法.
楊忠輔(文學家)——中國南宋時期天文學家.他創制了《統天歷》,他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洛下閎(天文學)——中國漢代天文學家.改創了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蘇頌(天文學)——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有 8 人高,每層有門,一到時間門開,木人出來報時(後面有漏壺和機械繫統).
莘七娘(燈具)——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裴秀(平面繪圖)——224~271 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馬鈞(機械設計)——三國時代魏國人,傑出機械設計和創造家.三國時代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馬鈞,字德衡,三國時曹魏人,是當時聞名的機械大師.他不僅製造了指南車、記里鼓車,而且改進了綾機,提高織造速度;創制翻車(即龍骨水車);設計並製造了以水力驅動大型歌舞木偶樂隊的機械等,可惜,他的生卒年並無詳盡記載,只知道他當過小官吏,並因不擅辭令,一生並不得志.到宋代,盧道隆於1027年製成記里鼓車,以及吳德仁於1107年同時製成指南車和記里鼓車的詳情,則被記載於《宋史?輿服志》中.記里鼓車又名記道車、大章車.它是利用車輪帶動大小不同的一組齒輪,使車輪走滿一里時,其中一個齒輪剛好轉動一圈,該輪軸撥動車上木人打鼓或擊鍾,報告行程,第一個在史書中留下姓名的記里車機械專家,是三國時代的馬鈞.記里鼓車是減速齒輪系的典型.它也是現代計程車、計速器的重要祖先.它的報告里數的設計,也是近代所有機械鍾表中報時木偶的始祖.
李春(橋梁設計)——605~617 年,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丁緩(發明家)——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沈括(科學家)——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杜詩(水力鼓風機)——91~不祥,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淬火技術)——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孫子(算經)——三國時期,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題為「物不知數」,寫了「孫子算經」一書系統論述了籌算記數制.
秦九韶(數學)——中國數學家.寫有《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李治(數學)——中國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是中國第一本系統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墨子(思想家)——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經》中記載的研究成果有:光的直線傳播、物影的生成、雙影的生成、光的反射現象、物象大小所關涉的條件、平面鏡成像、凹面鏡成像和凸透鏡成像等若干方面,其中最著名的是「小孔成像」理論.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系)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
❹ 科學家從海洋動物身上發明了什麼30字
科學家從海洋動物水母身上得到啟發發明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
科學學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把這種儀器安裝在艦船的前甲板上,當接受到風暴的次聲波時,可令旋轉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轉,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風暴前進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讀數即可告知風暴的強度。這種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幫助。
❺ 海洋 發展史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系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❻ 海洋文明是什麼
海洋文明是人類歷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經濟發展、社會制度、思想、精神和藝術領域等方面領先於人類發展的社會文化。所以,一種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稱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領先於人類社會的發展,二是這種領先主要得益於海洋文化,兩者缺一不可。 一種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較發達的海洋文化,並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尼羅河;古巴比倫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兩河;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得益於海洋的不多,盡管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也創造了豐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古代日本文明與海洋的關系遠比中國文明與海洋的關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卻遠不如以長安為中心的中華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太平洋諸島的土著文化,其文化與海洋的關系雖然十分密切,也創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卻落後於時代的發展,當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發展成海洋文明。
❼ 你還知道人類利用海洋生物所發明創造出的其他成果嗎寫一個。
大烏龜背小烏龜:轉動炮塔的坦克。
鯨:外形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流線體」,而「流線體」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後來工程師模仿(fǎng)鯨的形體,改進了船體的設計,大大提高了輪船舴的速度。
貝殼:外殼堅固的坦克……
魚兒在水中游盪:學會了游泳,發明潛艇。
連體鯊魚裝:第一代鯊魚裝模仿了鯊魚的皮膚,在泳衣上設計了一些粗糙的齒狀突起,以有效地引導水流,並收緊身體,避免皮膚和肌肉的顫動。第二代鯊魚裝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點,加入了一種叫做「彈性皮膚」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減少4%。此外,還增加了兩個附件,附在前臂上由鈦硅樹脂做成的緩沖器能使運動員游起來更加輕松;附在胸前和肩後的振動控制系統能幫助引導水流。
❽ 海洋文明誰提出的
人類文明是由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構成的。海洋文明一詞最早出現在李二和《舟船的誕生》一文中,後被國內外學界陸續引用。 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是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中華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陸上的火與石斧創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動又推動了大陸文化的發展。獨木舟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它不僅體現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程度,以及整個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而且為人類海洋文化的發展,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人類的特性,就是對未知世界的探求與渴望。 人類對水的依賴是如此的強烈。只要有水流經過,人類就會逐水漂航。古埃及的尼羅河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及古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文明,莫不緣此而生。同樣,在海洋上,只要有海島(在人們的視野)出現,人們就會乘舟船逐島而去,從而建立起陸海之間的文化交往。古代中國的文化,就是這樣被一步步傳播到世界各地的。 中國不僅是一個國土廣袤的大陸國家,黃河、長江做為母親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並使中國以其古老的文明著稱於世;中國同時又是一個具有漫長海岸線和遼闊海洋的海洋國家。偉大的中華民族同地中海國家一樣,都是人類海洋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內涵豐富的海洋文化,是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不僅早在7000年之前就創造了輝煌的航海歷史,而且遠在7000年頻繁而漫長的航海中,把最早的人類文明、古代文化和科學技術帶到了美洲和世界各地(李二和《中國水運史》緒論)。 這是由世界各地先後出土和發掘的大量的、歷代文物及世界各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歷代古文獻資料的研究,包括多次有關中國海洋文化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結果所達成的共識。 在我國浙江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五支木槳。其中一支殘長為62.4厘米,殘寬為10.8厘米;另一支殘長為92厘米,殘寬9厘米。經碳14測定,五支木槳距今年代為7000年左右,屬母系氏族社會遺物。同層出土的還有近百種動植物和帶有榫卯和企口板結構的房屋建築所用的木料遺存,還有炭化稻粒等。這證明,漁獵和採集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仍然起著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河姆渡遺址位於杭州灣以南的寧紹平原,姚江從遺址的西部和南部流過,南為四明山,與河姆渡隔江相望。遺址海拔僅3—4米,在古代可能是一片汪洋或低窪的沼澤地。值的特別注意的是,在出土木槳的槳柄與槳葉結合處,陰刻有弦紋和斜線紋圖飾。由此證明,如此雕工精細的木槳,決不是最原始的,當有一個漫長的發展和演化過程。那麽原始木槳的出現,應當更早一些,可能在8000年左右(李二和《中國水運史》第1章中就作了大膽的推論)。無獨有偶,同樣是在浙江杭州,在蕭山跨湖橋新石器遺址,又出土挖掘出了一隻獨木舟。經碳14測定,這只木舟的距今年代為7500—8000年,這恰與我們在《中國水運史》中的推斷相吻合。應當說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這是我國迄今發掘到的一隻最早的獨木舟(李二和《海上七千年》)。 那麽,人們不僅要問:舟船的起源到底在何時?誰是舟船的發明者? 這在古代浩繁的典籍中,說法卻不一。 《山海經海內經》中說,番(凡)禺始作舟。《墨子》說,是巧垂。《呂氏春秋》卻說是舜的臣子虞姁(於許)。《發蒙記》中又說是舜的另一個臣子伯益。《世本》中又說,是黃帝的兩個臣子共鼓、貨狄。《易經·系辭下》說:「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說黃帝「劊木為舟,剡木為楫,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 另外,我國遠古文獻中對舟船的記載也很多。《世本》中,有巴人乘土船浮夷水(今清江)之說;《爾雅·釋水》:「庶人乘泭」、「並木以渡」;《國語·齊語》中說「方舟設泭;《越絕書》中說「方船設泭,乘桴洛河」;《論語·公冶長》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等都是古代對舟筏的記載。 馬克思曾說:「一般說來,勞動過程只要稍有一點發展,就已經需要經過加工的勞動資料。」而「火和石斧通常已經使人們能夠製造獨木舟。」古代中國舟船文化的史實恰恰證明了這一點。《世本》說:「古者觀落葉以為舟」;《淮南子》說:「見竅(翹)木浮而知為舟。」「浮」的現象和概念賦予了人們美好的想像;導致人們去「刳木」,使其變輕易浮,從而產生了獨木舟。 但不管怎麼說,無論是誰發明的,無管是怎樣一種說法,它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獨木舟的出現,直觀地說明了古代中國人民在舟船科技與海洋文化方面非凡的發明和創造力;她擴大了人類的生存空間,同時也揭開了人類水運歷史的序幕、揭開了舟船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序幕。 近年來,我國和世界各地出土的有關與中國古代舟船文化有關的文物、歷史遺存越來越多。 除了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雕花木槳,和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8000年前的獨木舟,在江蘇武進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特大獨木舟,至今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還有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沉船等,都分別訴說著古代中國的航海技術和發展水平。 那麼,舟船文化的發生與發展,是不是一件獨立的事情?當然不是。她既是人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又直接推動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與提高,幾乎影響了人類所有科學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在長島縣廣鹿島吳家村,出土了「杯底舟形器」;丹東東溝縣馬家店後窪濱海的新石器遺址中,出土了距今6000年前的仿舟陶器,同時還有伴出的骨魚鉤、骨魚叉和重達兩公斤的石網墜,以及距今5000年前的鯨魚頸椎骨等。1976年,在遼東半島大連沿海的郭家村新石器遺址中,也出土了仿舟陶器;1973年,湖北宜都紅花套還出土了距今5600多年的陶船。在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中,出土了一隻距今為4700年前的青楓木木槳;在陝西寶雞北首嶺,發倔出了一件船型彩陶壺,上面繪制有展開的精密網紋。這當然是古人用船拉網捕魚的又一物證。迄今為止,光是在武昌、漢陽等地就發現了數千處新石器文化遺址,其出土的文物大多與舟船、水和海洋有關。 位於南部渤海水域的山東長島縣,更是海洋文化的搖藍。這里發掘出土了從舊石器到鐵器時代的一系列重要文化遺存。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址有33處。在黑山北庄遺址中,發掘出兩座四五十人的合葬墓,一座以海螺鋪身,顯然為海洋葬俗。裡面出土的彩陶以紅花黑彩的波浪形紋為主,當與水居有關。更有大量的貝殼和魚骨。所有出土的文物,無不反映出我國母系氏族社會,漁獵生活重要的社會特徵。
❾ 哪些海洋動物給人啟發讓科學家發明了東西
海豚-----聲納
海龜/貝殼-----堅固的裝甲車
鯨:外形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流線體」,而「流線體」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後來工程師模仿(fǎng)鯨的形體,改進了船體的設計,大大提高了輪船舴的速度。
連體鯊魚裝:第一代鯊魚裝模仿了鯊魚的皮膚,在泳衣上設計了一些粗糙的齒狀突起,以有效地引導水流,並收緊身體,避免皮膚和肌肉的顫動。第二代鯊魚裝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點,加入了一種叫做「彈性皮膚」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減少4%。
電魚與伏特電池。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
❿ 海洋考古的發展歷程
科學的海洋考古學產生的很晚,1944年,法國海軍水下工作小組發明了自攜式水下呼吸器(簡稱SCUBA ),即常規輕潛,為包括考古學在內的一切水下科學探索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證。
1960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喬治?巴斯(George Bass )對土耳其格里多亞角(Cape Gelidonya)海域的古典時代沉船遺址進行調查、發掘,開創性地在水下實踐了考古學方法,標志著水下考古技術的誕生。 此後,喬治·巴斯的海洋考古隊一直堅持地中海海域青銅時代海洋沉船的水下考古。他於1973年成立了德克薩斯A&M大學航海考古研究所,兼任人類學系海洋考古專業主任,出版了權威的《水下考古》一書。英國成立了「航海考古學會」,也先後調查、發掘、打撈了大西洋海域的一系列古代沉船,該學會編輯出版《國際航海考古與水下探索雜志(前述IJNA)》,成為面向全世界的高水平的航海和水下考古學術交流平台。在亞太海域,英國考古學者吉米?格林(Jeremy Green)在澳洲、泰國、菲律賓海域以及我國東南沿海的工作最具影響,1973年以來的沉船考古工作已經達到20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