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名詞解釋民俗
「民俗」是什麼?不同時期的民俗學家對此有不同的認識。
民俗一詞作為專門學科術語,是對英文「folklore」的意譯。這個詞是英國學者湯姆斯於1846年創用的,他將撒克遜語的「folk」(民眾、民間)和「lore」(風俗、知識、學問)合成為一個新詞,既指民間風俗現象,又指研究這門現象的學問。後來「Folklore」一詞慢慢為國際上所承認和使用。
1878年,英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民俗學組織——英國民俗學會,並創辦了第一本民俗學雜志:《民俗學刊》。從1846年至今,民俗學學科的發展已有165年的歷史了。在這165年中,各國的研究者為此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和探討,並給予其多種角度的解釋。各國學界圍繞「Folklore」的概念和內涵,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與爭論。
從所了解的資料來看,「民俗」的定義就不下l00種,僅美國學術界有代表性的定義就有24種。就對「民」的界定而言,19世紀的民俗學家有兩種代表性的觀點:一種認為「民」實質上是指古人,一種認為「民」是農民。相比之下,20世紀的學者對民俗之「民」的認識要深入、全面得多。
美國學者薩姆納認為:有社會生活就有充分的民俗存在。原始人、古人創造民俗,現代人繼承古民俗也創造新民俗。民俗不僅產生在人類早期,而且也產生在社會的各個時期,只要人們以群體的方式存在。民俗之「民」決不限於古人,也決不限於農民,而是指任何時代的人。
美國民俗學家阿蘭·鄧迪斯更進一步指出:「民」可以用來指至少擁有一個傳統因素的任何一種民眾的群體。
20世紀以來,中國學者對民俗之「民」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結合中國民俗的實際狀況不斷深入的過程。
總而言之,中外民俗學界對民俗之「民」的界定都經歷了多種變化:從過去較為狹隘的將「民」看做野蠻人、古人、鄉民、勞動人民、平民,發展到現在把「民」定義為任何社會、任何群體的人這一比較全面的觀點。
就對「俗」的界定而言,中外學界也有諸多不同的見解。大致分為以下幾類。第一種觀點認為「俗」是文化遺留物,是一個已發展到較高文化階段的民族中所殘存的原始觀念與習俗的遺留物。湯姆斯的「Folklore」即有此意。1871年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又提出「survival」一詞來指稱民俗之「俗」。第二種觀點認為「俗」是民間文學。我國的民俗研究工作深受這一觀點的影響。第三種觀點認為「俗」是精神文化。這一觀點多將「俗」限定在精神信仰、禁忌及其儀式之域。第四種觀點認為「俗」為傳統文化。這也是中、西方較為普遍流行的觀點。這種觀點置現實的社會生活於不顧,將生活中涌現出來的新民俗排斥在外,將「俗」限定在「傳統」之中。第五種觀點可以稱之為民間文化說。此類說法早在1879年就有人提到。如法國民俗學家山狄夫曾明確地說:「民俗學是文明國家內民間文化傳承的科學。」我國民俗學家鍾敬文也曾持此種觀點。近些年來,我國學術界比較認可的對於「俗」的理解是「生活文化」。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對「民」的界定應為社會的人、群體的人;對「俗」的理解則以「生活文化」比較合理。
那麼對於「民俗」我們就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民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
Ⅱ 創造民俗文化 產生風土人情對嗎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它具有普遍性和傳承性和變異性。風土人情,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禮節、習慣的總稱。 通過對上面兩個名詞的解釋,可以肯定,你的這兩句話的動賓結構本身是對的,只是前面缺了主語,如果加上「普通百姓」或「勞動人民」一類的主語,句子就完整了,表達也就更准確了。
Ⅲ 創造是什麼意思
創造通俗來講就是弄出一件未曾有過的事物,可以理解成創新地製造,與「發明」一詞類似。但是發明多用於製造方面的事物,而創造也可以指代思想上的東西
Ⅳ 游藝民俗的旅遊價值是哪3類
游藝民俗的旅遊價值主要體現在滿足旅遊者的審美需求,滿足旅遊者的娛樂需求和滿足旅遊者的精神需求三方面。具體如下:
1、游藝民俗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審美需求
我國文化歷史悠久,體現在各種民間建築、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中,這些具有歷史感的載體都自然流露著純真質朴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旅遊的開展,為旅遊者提供了體驗民俗審美文化的良好機會,常使旅遊者獲得終身難忘的審美感受。
2、游藝民俗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娛樂需求
我國各地許多的民俗活動,如蒙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三月三歌會、苗族的花山節、蘆笙舞等等,都帶有濃厚的娛樂性質。在旅遊活動中,開展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求娛、求樂的心理需求。 達到吸引人的目的並達到特定的品牌和可持續發展。
3、游藝民俗能夠滿足旅遊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代代相傳,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維系著成員的民族情感。通過參與、體驗民俗旅遊活動,對於國內遊客來說,可以深入了解偉大祖國不同的民族、地區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各異的民俗風情,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風貌。
(4)創造俗擴展閱讀:
游藝民俗開發的意義
游藝民俗是一種群眾共同參與並形成的特殊的文化成果,是某些社會群體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為應付各種環境、滿足各種需要而不斷積累起來的一種社會創造物,是沒有個人版權所有的群眾文化積淀的產物。
游藝民俗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屬性品格、動態積累品格、歷史傳承品格和地域變異、階級階層變異等多重品格。對民俗旅遊資源進行科學的開發和合理的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是一種始終生生不息和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現象。 我國多元一體、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源頭、根基和底層,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也是國情、民情的重要組成部分。
Ⅳ 如何利用民俗促進經濟發展
請問你要簡單的還是詳細的啊?
我貼一個論文給你把,請自己去糙存精。
筆者認為發展民俗旅遊是民族地區經濟振興的首選。
民族地區發展民俗旅遊的意義
(一)發展民俗旅遊有利於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發展旅遊業是關聯度高、市場擴張能力強,能夠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朝陽產業,尤其是在目前我國工業產品普遍過剩,民族地區工業產品不具備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利用民族地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先發展「無煙工業」—— 旅遊業,不失為明智之舉。當今旅遊業中,民俗旅遊項目被中外人土看好。前幾年,深圳建成「中國民俗文化村」,雲南滇池西山麓建成「雲南民俗村」。此後,相繼出現北京亞運村附近的「中華民族園」、河北灤水「野山坡民族村」、桂林灕江「民族風情園」、無錫「吳文化公園」、海南三亞「中國民族文化城」、西雙版納邊境 民族風情游、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等等。這些項目和景點都吸引了大量遊客,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推進了旅遊業的發展。
(二)發展民俗旅遊有利於加快當地對外開放,促進觀念的轉變在四川民族貧困山區,由於受山區自然條件和區位條件的影響,在地域上表現出內陸性、邊緣性和封閉性特徵。造成經濟貧困與文化貧困相伴而行。所以,四川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是物質匱乏和觀念落後的「雙重貧困」。如涼山州貧困縣115萬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率達40% 以上。人們的生產方式落後,長期處在「自然經濟」狀態,習慣於從大自然中直接索取,生活方式傳統,思想觀念封閉,文化水平低下,進一步限制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旅遊業是一種顧客直接來到旅遊目的地的產業,旅遊開發打破了封閉的狀態,促進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的文化、人才和物資的交流,擴大了貧困地區的對外開放,增強了貧困地區農牧民的商品意識,促進其價值觀念的轉變,帶動了貧困地區社會文明的進步。
旅遊產業將對貧困地區人口的脫貧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是其他任何產業和「扶貧基金」所無法比擬的。
二、民族地區民俗旅遊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觀念落後旅遊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點子經濟」。發展旅遊業,觀念要先行。先進的觀念對旅遊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而落後的觀念則對旅遊經濟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目前,有些民族地區的居民與地方政府官員在發展地方民俗旅遊這個問題上持不同的態度。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看,政府官員們考慮更多的是經濟發展問題,因為經濟成績與地方官員的政績直接掛鉤。因此,一些官員想實現增加地方財政收人,同時大力改善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的工作目標,一個主要的辦法就是運用市場的手段來促進旅遊事業發展。從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角度來看,因語言、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殊性,長年累月已形成了與外界的心理隔閡,抵制外部各種思想文化,保護自己的傳統行為方式不被改變,形成一種自我封閉的文化之網。封閉是落後的根源,這就難以避免地會給當地的民俗風情旅遊發展帶來障礙。
(二)開發利用不足四川民族地區有全國最大的彝族、羌族聚居區,民俗文化多種多樣,構成了該區域豐富的民俗旅遊資源,並且目前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如涼山彝族火把節和位於九寨溝環線的藏羌民俗文化旅遊。但總的來說,四川民族地區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卻是剛剛興起。豐厚的民俗旅遊資源沒有得到足夠的開發利用,也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甚至有的還處於絕滅的邊緣。而鄰省的雲南、貴州同為少數民族聚居地,但他們每年的1000多個民族節日活動,使其民俗文化搞得多姿多彩,引人人勝。而深圳市,本身沒有任何民俗文化資源,卻靠一個克隆版的「民俗文化村」大賺其錢。我們民族地區有如此多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資源,如科學地加以開發利用,其潛力是不可低估的。據《四川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中介紹,至今四川民族地區尚未開發的有關民俗文化旅遊資源有川西高原神秘的藏傳佛教文化、羌族彝族獨特的民俗風情、奇特保存至今的瀘沽湖摩梭族母系文化等等……。
(三)開發建設資金缺乏投資需求不足的問題,在少數民族地區比較突出,導致資源開發水平不高,形式單一,檔次低下,局部地區在盲目開發過程中出現遍地開花和重復建設的現象。缺乏資金也使得一些民俗旅遊資源「待字閨中」,得不到有效開發。
(四)交通不便少數民族地區由於區位的原因,遠離國內沿海地區的主要旅遊客源地,加上機場、鐵路、公路等交通運輸設施不發達,導致進入景區、景點的成本較高。一些品位和質量都很高的景點,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和利用,資源優勢很難轉化為經濟優勢。
(五)旅遊人才匱乏旅遊業作為以服務為產業的主要構成因素的特種行業,其從業人員既要數量多又要素質高。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相對落後,旅遊人才培養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培養機制不健全,人才匱乏,導致經營管理效率低,服務質量不到位等問題。另外,受經濟利益影響,民族地區一些優秀的民俗人才流失到東部沿海或其它地區,使民俗旅遊的文化含量下降。
(六)部分民俗資源處境堪憂隨著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有不少民俗文化項目受到沖擊,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有的由於各種原因已沒有了存在的空間和賴以傳下去的藝術人才 J。同時隨著現代社會、特別是旅遊業的發展,外來者的涌人,異族異地的文化、思想意識、生活習俗的引人,旅遊地傳統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逐漸被同化、沖淡以至消失,如民居建築、服飾、飲食、歌舞等方面。有不少少數民族地區即出現了漢化現象,逐漸失去了其原汁原味的異族風情韻味。而在一些古城鎮,由於未能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過度開發,大興土木,將現代建築材料滲人古街宅中,這就大大降低了民俗風情的古典純度。因此,如何拯救處境困難的民俗文化、如何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做到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三、對民俗旅遊開發的幾點建議
(一)做好旅遊開發的統籌規劃工作在開發前期階段,政府要承擔起主導作用,對本地區民俗旅遊制定科學可行的規劃方案。對四川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首先需要摸清家底,進行分類評價和統一的規劃、安排,使全省有一個統一的部署。既突出各地的特色,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節目更具地區個性、更具鮮明的地方特色。這就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形成區域特色,既要搞好聯片開發,又要抓拳頭產品的開發,與其他旅遊項目一起,形成旅遊產品優勢。在規劃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一個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將旅遊與自然、民俗和人類的生存環境看作一個整體,旅遊開發不能打破自然、民俗和人類生存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使民族地區的自然與民俗資源不枯竭、不退化,並維護成一個可靠的資源,作為將來永續利用的基礎。
(二)拓寬多元化的投資渠道旅遊業是一個高投人、高產出、高創匯、高效益的產業.特別是旅遊業發展前期,在基礎設施建設、旅遊資源開發、旅遊市場開拓等方面往往需要一定的先行資本投人。因此,必須堅持廣開財源、多方籌資,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資相結合的原則,加大對旅遊業建設資金的投人。為了多渠道籌集資金,一是要把與旅遊業相關的建設項目,如交通、通訊、水電、城建、環保等建設納人經濟社會發展總規劃中,積極爭取國家各種專項資金的扶持。二是建立旅遊發展基金,以集中一定的財力統籌和解決旅遊開發中資金短缺的問題。三是要積極創造條,改善投資環境,提供優惠政策,廣泛吸引國內外資金的投入。四是採用發行股票、債券及徵收專項基金等現代籌資方式,多渠道地籌集社會閑散資金,拓寬旅遊業建設的資金來源。
(三)加快少數民族旅遊人才培養要注意培養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中的人才,既包括專業表演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和研究人員。民族地區旅遊人才的培養必須堅持旅遊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方向。利用高校、大專、中專、職校、旅遊培訓中心構建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基地;通過崗位培訓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對一些急需的專業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可採取從發達地區引進的辦法,以滿足生態旅遊業發展對人才的多種要求,為民族地區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對民俗旅遊商品進行深層次開發四川民族地區的民間工藝品十分豐富多彩,但目前對它們的開發、利用遠落後於旅遊業的發展,如四川著名的蜀錦、蜀綉、漆器、絹扇、竹編、年畫、剪紙、風味食品等,都是可深層次開發、利用的民俗旅遊資源。在開發、利用這些資源時,應滿足旅遊者的購物心理和動機,並突出獨有的民俗風情,還要有所創新,以此來打開民俗旅遊商品市場,創造盡可能多的收益性項目,增加旅遊收入。
(五)不斷控掘民俗文化的深厚內涵,努力創造旅遊產品的品牌知名度民俗旅遊的發展有待於各民族地區的政府部門和旅遊部門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宣傳,只有廣而告知,才能招來天下遊客,旅遊促銷要以政府為先導,藉助政府的權威和資信,提高對旅遊形象的整體宣傳效應。民俗文化是活的文化,其既是傳統,又活生生地存在於民間。因此,民俗作為文化性旅遊項目需要深入挖掘才能開發出既能真正體現民俗旅遊的民族味、親切度、樸素感,又能真正造成文化、經濟及社會諸方面的相對神秘性來。以「新、奇、特、真、雅」來創造民俗旅遊產品的品牌知名度。
(六)對民俗文化進行揚棄,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一個鑒別過程、揚棄過程。要做到保留並繼承和發展民俗文化中的優勢成份、精華,摒棄和克服民俗文化中的落後成份、糟粕。保護民俗文化要做到原汁原味,防止偽民俗(隨意編造、拼湊、添加的)和民俗庸俗化(低格調、生搬硬套),開發民俗旅遊就是要把純真、文明、表現民族氣節的風情展示給旅客,要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盡力挖掘民俗深厚的文化內涵。對民俗文化進行全方位的再認識並給予科學的揚棄,做到將少數民族地區最有特色、最精華的民俗文化包裝成旅遊產品供應給廣大旅遊者。
(七)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民族地區能對旅遊者具有相當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就是有層次豐富、形態多樣的少數民族特色民俗風情。如果這些民族習俗和生活方式走樣變形、淡化削弱,既可能是一種民族文化的消失,也可能是一種旅遊資源的消失。為此,應有相應的措施和對策:
其一,應把各地、各民族的各種民俗風情通過文字、音像、實物等手段進行分類整理保存,對即將消失的更需加以保護,並把其民風民俗轉變成旅遊資源的部份加以開發利用。
其二,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民俗文化,大力推進民族地區民俗旅遊業的發展。搶救和保護民俗文化不是將它放進博物館中藏起來,最有效的搶救和保護是開發和利用。通過多種形式把民俗文化轉變為旅遊資源,這是發展地方經濟,弘揚民族文化,實現脫貧致富和可持續發展的較好方法。
其三,堅持當地居民參與旅遊開發與經營的全過程,使他們意識到本地傳統民俗文化的價值,促使他們自覺地去保留、傳承和弘揚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外來的文化。這樣,不僅可以增強他們的商品意識,調動當地居民發展旅遊業的積極性,而且也是一種抑制傳統民俗文化被弱化的有效方法。這種以保持本地民俗風情為主要目的,當地居民參加經營的相對封閉性措施,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弱化、庸俗化或商品化,體現民族地區民俗風情旅遊真正的民族味、鄉土性、朴實感,又能造成當地文化、經濟以及社會諸方面的相對神秘性,來刺激旅客旅遊動機的產生,帶來更多的客源,避免短期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實現民族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