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假設法創造

假設法創造

發布時間:2021-05-27 09:12:41

① 假設法最快會作的方法是什麼

假設法
當某一變因素的存在形式限定在有限種可能(如某命題成立或不成立,如a與b大小:有大於 小於或等於三種情況)時,假設該因素處於某種情況(如命題成立,如a>b),並以此為條件進行推理,謂之假設法。它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大量應用於數學、物理研究中,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② 假設法是什麼

當某一變因素的存在形式限定在有限種可能(如某命題成立或不成立,如a與b大小:有大於 小於或等於三種情況)時,假設該因素處於某種情況(如命題成立,如a>b),並以此為條件進行推理,謂之假設法。它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大量應用於數學、物理研究中,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③ 有沒有五種假設法解題,告訴我,謝謝了

「目標」和「目的」含義是不同的。「目的」通常是指某一社會或國家等行為主體提出的一種概括性的、總體的要求,它是一種理想、方向或指針,隱含著有可能無法實現的意思;「目標」是預期的,在具體情景下學生行為變化的行為或結果,是用「學生學會了什麼」的說法來表示的,它通常是策略性的,是可觀察、可明確界說、可測量、可評價的,而且還有時間、情景等條件限制。「目標」與「目的」的關系是特殊與一般、具體結果與普遍要求的關系。

「學教」和「教學」的含義也不同。根據陶行知的觀點,「教學」即教學生學,「就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教和學是合一的。這是因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於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陶行知對「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教授」情況極為不滿,竭力主張把「教授」改為「教學」,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1]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意識到,把「教學」改為「學教」更具現實教育意義。所謂「學教」,有兩層涵義,一是學為主教為輔,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學教合一;二是學著教別人學,對老師來說是學著教學生學,對學生來說是學著教別的學生學。這既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又堅持了「教學相長」的傳統意義。

這樣一來,「學教目標」和「教學目標」也是不同的。在實踐中,「教學目標」主要是指老師教的目標,教的目標與學的目標顯然是分離的,即便是包含了教的目標與學的目標,也往往以教的目標為主;「學教目標」既指學生學的目標,又是老師教的目標,也指學生和老師學著教別人的目標,學的目標與教的目標是統一的。

基於此,我們所說的「學教目標」就是學習者的具體學教行為或學教成果,是學的目標和教的目標的統一體。

這里,有必要釐清「學教」與「課程」的關系。過去「課程」和「學教」是分離的,課程一般是指學校教育(課內教育和課外教育)的內容,是學校教育的計劃和進程;學教是指「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的共同活動」。課程是官方制定的,教科書是專家編寫的,學教的過程就是忠實而有效地實施課程(教科書)的過程,二者之間的關系變成了單向的線性關系。事實上,「課程在本質上是一種教學事件。教學在本質上是一種課程開發過程」。[2]所以,這次新課程改革有意識地把課程和學教整合在一起,課程中包含了學教,課堂學教過程也變成了師生共同開發、體驗課程的過程。

所以, 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教目標」就是課程目標,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操作化。

根據布盧姆等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結合我國的教育教學實際,新課程將課程(學教)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簡化為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領域。三維學教目標不是三個目標,而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如同一個立方體都有長、寬、高三個維度一樣,學教目標也有三個維度:學生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都要運用一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還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經歷一個過程,不管是主動探究還是消極接受。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會伴隨一定的情感和態度,不管是積極的情感還是消極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態度還是認真的態度;總會有一定的價值取向,不管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所以說,三維的課程目標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獨立的三個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完成了一維目標再落實另一維目標,它們是聯系在一起的,就像拿一個立方體,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長和寬」一樣。

(二)學教目標的功能

學教目標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可概括為導學、導教和導評三種功能。

1、指導學生學習。學生的學習一般是有目標指導的學習。目標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掌握的目標上。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教師知道學教目標,而學生不知道,學生還是被動接受,不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早就說過,「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教學計劃和評價的第一步是清楚無誤、毫不含糊地表述教學目標」。如果教師在上課時沒有表述這堂課的學教目標,學生就只能跟著感覺走,預先不知道要干什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受到影響,學習的效率就低。

關於如何向學生呈現目標,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學科內容特點,靈活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對於中學生,教師可以直接宣布學教目標,明確告訴他們,當他們學完某個課題或某個單元之後,應表現哪些技能,會做什麼事,或會分析說明什麼問題,而且應使學生逐步認識到,教師宣布的目標在課程或單元完成之後是一定要檢察的;如果不能達標,還要補學和補教的。時間一長,學生養成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

2、指導教師教學。一旦學教目標確定後,教師就可以根據學教目標選用適當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研究表明,如果學教目標側重知識或結果,則宜於選擇接受學習,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的講授法;如果學教目標側重過程或探索知識的經驗,則宜於選擇發現學習,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指導下的發現法。所以,離開了目標就很難比較教學方法的好壞,也很難決定學教內容的取捨。

3、指導學教結果的測量與評價。一節課、一個課題或一個單元結束後,教師應自編測試題,測量學教效果。當教師或領導聽完一節課後,也要對所聽的課作出評價。評價有許多標准,但唯一最可靠和最客觀的標準是學教目標是否達到。學教結果的測量必須是針對目標的測量。如果試卷上的測試題沒有針對目標,則測試就缺乏效度。同樣,同行或領導在聽課以後進行評課,也必須首先考慮學教目標。

二、學教目標的確定

(一)確定學教目標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系統化原則。系統化原則要求我們根據學教目標的系統特性,用系統的方法來設計學教目標。學教目標有不同的層次:由學年(學期)目標到單元(章節)目標,再到課時目標。在確定課時學教目標時,教師必須弄清楚它的上位目標(如單元、學期)是什麼,才能准確把握住課時目標的基本定位,充分實現各層次目標的連續性和遞進性;要充分考慮不同年級學教目標之間、單元學教目標之間和課時學教目標之間的相互聯系,採取策略使它們實現整合。

2、和諧性原則。和諧性原則要求我們在確定學教目標時,不僅要全面反映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且使三維目標融為一體、不相分離;不僅要嚴格依據課程標准、緊密結合教材,而且使課標與教材相互融合、渾為一體。同時,為實現目標所選取的課程資源也應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符合。

3、生本化原則。生本化原則要求我們在確定學教目標時,一要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二要引導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為此,要仔細分析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弄清學生已有知識、技能,了解學生的興趣與需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客觀上都要制定不同層次的學教目標,從較低層次目標要求逐步過渡到較高層次目標的要求。同時,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教目標的確定過程中來。只有學生參與制定的目標,才能充分調動他們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開放性原則。如果說創新是現代教育模式的靈魂,那麼開放性則是必然的表現形式。課堂教學的本質是發現和交流,多提供事實,少給結論或不給結論,提供方法和敲門磚,忌給學生設置思維圍牆。事實上,教師上課前反復斟酌確定的學教目標,到課堂上往往會發現有的既定目標要麼無法實現,要麼無須實現(學生已掌握了)。所以,課堂學教目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採取開放的方式,適時進行調整。

(二)確定學教目標的步驟與方法

1、確定學教目標,一般有三個基本步驟:(1)課標分解:任何一級的學教目標的確定,必須以其上一級目標為依據,下位目標是為上位目標服務的。學教目標自上而下的分解過程,是一個不斷具體化的過程。就歷史與社會學科來說,專題目標(如目標1)可以分解為多個內容目標,而內容目標(如目標1-2)又可以分解為多個操作目標(如目標1-2-1、1-2-2 、1-2-3)。

目標1 在具體的情境中,選擇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術和方法,識別、獲取和整理相關社會信息。(專題目標)

1-2 閱讀不同種類的地圖和圖表,從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內容目標)

1-2-1 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操作目標)

1-2-2 學會根據比例尺大小判定圖幅范圍大小和內容詳略。(操作目標)

1-2-3 學會選擇不同種類的地圖來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操作目標)

(2)教材分析:目標分解後,我們就可以據此對教材(任務)進行分析,主要看教科書中哪部分內容與目標相關。若教科書內容充分反映了目標的要求,就以教科書為主展開課堂教學。當教科書與目標不一致時,就應依據新課程理念和操作目標開發新的學教素材(教科書)。

當然,順序可以顛倒,可先分析教材,再回歸課標,最後歸納出學教目標。如有一位教師開公開課,他在細閱教材之後,最終選擇了七年級下的最後一課《實話實說話「流行」》,對於流行話題,老師想學生一定有話可說。按照常規,教師又去翻閱了《歷史與社會課標(二)》,找到了與教材相對應的內容目標:

7-l面對同一個事物,思考我們的認識同小時候的差異,體察生活閱歷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7-2 歸納自己同長輩在生活情趣、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7-3比較自己與他人、團體或媒體對某一問題意見的差異,嘗試對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進行解釋。

然而,隨著對課標的領會不斷深入,對教材的剖析逐漸深化,這位教師卻陷入了困境。這一困境來自於教材內容不足於使目標達成。於是該教師便對上述內容目標(7-l、7-2、7-3)進行了細化,並據此重新編寫了教材,從而實現了課標要求。

(3)學情分析:目標要求確定以後,還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即確定學教的起點。學教起點的確定,直接關繫到學教目標的實施。學教起點定得太高,則可能導致學教目標要求過難,超過了一般學生的能力,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學教起點定得太低,則會在學生已掌握的內容上或學教活動上浪費時間和精力,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

④ 假設法的介紹

當某一變因素的存在形式限定在有限種可能(如某命題成立或不成立,如a與b大小:有大於 小於或等於三種情況)時,假設該因素處於某種情況(如命題成立,如a>b),並以此為條件進行推理,謂之假設法。它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大量應用於數學、物理研究中,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⑤ 誰能講一下假設法

當某一變因素的存在形式限定在有限種可能(如某命題成立或不成立,如a與b大小:有大於 小於或等於三種情況)時,假設該因素處於某種情況(如命題成立,如a>b),並以此為條件進行推理,謂之假設法。它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大量應用於數學、物理研究中,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應用舉例 數學:反證法就是運用此思想: 先假設相反的方向,再推論此方向上命題矛盾,得原方向命題成立 如 1.證明過圓上一定點的圓的的切線只有一條 2.證明質數有無窮個 等。3.用於小學雞籠同兔應用題。 物理:舉力學的例子。當判斷靜摩擦力是否存在以及摩擦力方向時,往往先假設存在且方向是某確定位置,再推理此情形下力學場景是否矛盾或是否合理,即可對假設進行舍棄/認同

⑥ 用假設法創作一則幽默故事

跟老婆吵架,冷戰中,玩段子時無意看見我褲子拉鏈那脫線,我於是拿了把剪刀,拉開褲鏈,准備剪線頭,我老婆一看,立馬跑過來,抱住我大腿,哭著說「老公,我錯了」

閱讀全文

與假設法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