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兒童文學創造活動的方法主要有什麼
1.復述和朗誦
復述和朗誦是建立在感受體驗基礎上的藝術形象創造的活動,是欣賞過程在
大腦中產生的作品意象的表達或表現。故事復述有全文復述或細節復述兩種形式。用於全文復述的作品大致需具備下列特徵:篇幅不長,結構比較工整,語言和情節有適當反復,詞語優美爽朗,通俗易懂,形象富有童趣。
出聲的復述和朗誦,一方面是兒童對作品語言的語音、語調、音量、語氣、韻律、節奏的玩味,另一方面,玩味必須受語義的控制。出聲操練語言的過程,是尋找特定音響與文學內涵相契合的過程。由於經常性的欣賞和朗誦講述的雙重練習,兒童就會對各語言層次如語音、語感、語義、語法、修辭以及各語言單位如詞、片語、句子和篇章結構等所具有的特徵產生較強的直覺敏感性。
(1)有變化地反復欣賞同一個作品。
(2)參與和作品有關的系列活動,如繪畫、手工製作、參觀、觀察、歌舞、勞動等。
(3)積累不同語境中的表達經驗。
(4)成人的語言榜樣。成人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誦和講述,既帶給孩子語言美的享受,又激發他們模仿的願望。
(5)在音樂伴奏聲中學習朗誦。兒童朗誦時的聲音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音樂的調節而富有韻律感和節奏感。以後只要告訴兒童像唱歌那樣朗誦,韻味就出來了。
(6)在日常生活中自由分散地利用玩具和道具練習復述和朗誦,互相評議,互相模仿。朗誦或復述的主動性、能力、自信都會在相互模仿、自我調整中不斷提高。
2.表演
表演的分層次內容有:
(1)情境性對話;
(2)根據現有作品或自創作品進行出聲或不出聲的表演(啞劇);
(3)主要人物形象的立體動態塑造;
(4)作品段落的表演;
(5)作品完整形象的表演。
3、創編(大致可分為三類)
(1)對欣賞的作品內容進行編構和仿編
這類創編活動都是和欣賞、朗誦、復述結伴而來的,是對原著這一開放系統的向外拓展,是兒童對更大的藝術空間的填補,是一種創造性的語言活動,其間需要兒童具備多種條件。它是建立在兒童理解童話和故事作品體裁特點,積累大量知識經驗基礎上的創造活動,對幼兒園具有積極的挑戰意義。
(2)根據語義內容轉換成描述和敘述性語言
提供語義內容的材料有樂曲、聲音、繪畫、圖片、表演(啞劇)及其他兒童化情境。過去這一部分都作為語言教育中的連貫性講述內容而作出安排,其實這一做法並不全面。
(3)憑借想像獨立編構完整的文學作品
這類創編是不憑借語義和作品,只憑兒童獨立想像和聯想構思而成的,如同繪畫中的意願畫。它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根 據題目進行口頭創編,當兒童具有較多的編構故事的經驗和生活經驗後,可讓兒童自己隨意編故事,不要給兒童過多的制約因素,擴大他們的自主范圍;二是讓兒童先把用來編構故事的事件畫成圖畫,再根據圖畫編構故事。
『貳』 兒童文學分級閱讀指導方法有哪些
一說起給孩子買本書讀讀,相信家長朋友們都會有類似的經歷和感受:
3-4歲的孩子識字量少,家長多是選擇繪本讀物,但由於平時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陪同孩子閱讀,結果孩子隨手翻翻就給扔到了一邊。
4-6歲的孩子處在幼小銜接階段,為了讓孩子多識字、家長多是購買一些帶拼音的簡化版童話故事等讀物,結果孩子要麼因為滿眼都是字看不下去、要麼雖然認識或藉助拼音知道字怎麼讀但文章內容卻看不懂。
6-8歲的孩子剛剛上小學,背課文、寫作業……好吧,孩子已經夠累了,那就帶著去書店自己選吧,結果到了書店卻發現孩子就只盯著漫畫書一類的在看。
由於各年齡段的兒童生理和心理特徵不同,在不同的成長期,孩子對閱讀性質和閱讀能力也不完全相同。但放眼當前的圖書市場,關於中文閱讀,似乎只對一個年齡段做了分級劃分:「適合零至三歲兒童閱讀」,反倒是英文類讀物卻有著各種各樣的分級閱讀材料。
在查閱大量文字學研究資料、兒童識字研究資料和兒童閱讀研究資料後,我們發現英文類的分級讀物多是在26個字母基礎上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讓孩子了解到自己每個英語的發音對應了一個英文的字母或單詞,進而讓孩子自己順利地解碼英語文字。而孩子的中文閱讀則需要經歷一個相對漫長而艱難的讀圖、識字、構詞、構句、閱讀文本的過程,所以也導致了雖然在同一個年齡段,但孩子的識字量卻有很大差異的問題。如此一來,家長們更是不知道自己孩子的閱讀水平到底是怎麼樣的、我的孩子適合念什麼類型的書。
在美國加州,幼教和小學都有對孩子的閱讀水平進行測試、以及相關等級和記錄的要求,並根據個體的閱讀水平來挑選閱讀書籍。而國內,雖然識字、閱讀一直以來都是備受家長關注的焦點,很多父母多是在教認字,結果有些孩子即便是在入學前就已經認識了成百上千個漢字、但依然還是讀不懂課文、看不懂應用題。
20世紀末,兒童「閱讀能力」 培養計劃,成為許多國家政府教育改革政策的重要內容。1997年至2000年間,來自美國國家研究院的一份研究報告,引發了國際的早期閱讀革命。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國際著名的兒童語言學家凱瑟琳·斯諾領導的,由北美地區18名著名學者組成的早期閱讀委員會,經過3年的系統研究,整合了國際有關閱讀教育研究成果,建立了兒童閱讀分級的理論。這項以預防兒童閱讀困難的研究項目起始,國際教育界重視和提倡早期閱讀教育的浪潮,波及了世界上許多國家。
為響應國務院《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關於「推廣面向兒童的圖書分級制,為不同年齡兒童提供適合其年齡特點的圖書,為兒童家長選擇圖書提供建議和指導」的號召,自2013年起,兒童中文分級閱讀領導品牌--「蛋殼樂學園」就組建了一支來自北師大學前教育中心、中科院少兒心理研究所以及國內一線知名園所的教研團隊,通過對中國兒童生理和學習心理的充分研究、整合國內頂尖美術和音樂製作團隊,專為中國兒童量身打造了一套真正適合中國3-8歲兒童的原創讀物。不僅如此,在基於涵蓋科普、入學准備、社會交往、經濟管理、多元文化等30多個主題的分級讀物內容基礎上,「蛋殼樂學園」還對應每一本讀物製作開發了與之相匹配的動畫課程和應用表達,只需要通過手機或PAD在書上掃一掃,就可以觀看、跟讀、練習。
「蛋殼」系列讀物和課程為國內第一套真正意義上的中文分級閱讀和學習材料。初一推出,即受到出版、幼教專家以及社會各界的好評,現已被全國近千家幼教機構作為「語言技能學習」特色課程引入課堂教學。
『叄』 兒童文學閱讀技巧和指導方法
引起孩子的閱讀動機(4大方法):
1.需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訓練方式,家長要了解孩子的特質,並找到最適合幫助他們提升專注力的法寶。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很專注在做一件事情時,不要打斷他們,以此漸漸增加他們的持續力。
2.搭配電影
建議家長們可以結合電影片段,再與他們共讀該片段的內容。
以英國知名作家──羅德達爾的作品《女巫》為例,這本兒童文學書籍與電影的結局截然不同,深富趣味,可以與孩子一同討論,他們比較喜歡哪一個結尾。
3.全家一起讀小說
身教大於言教,若爸媽有閱讀習慣,孩子看久了也會耳濡目染,跟著閱讀。
另外,也可嘗試親子共玩「閱讀任務挑戰」(Reading Challenge)的游戲,讓孩子多元閱讀,並提升閱讀興趣。
例如─:設置「2019年我的閱讀任務挑戰」
1)設計九宮格表,讀九本書。
2)在每一個宮格內訂定一個閱讀主題,各自有不同的條件(建議故意在孩子平常喜愛的類型中,拓展出別的類別,其中也有小說)。
例如:一本我確定老師會嚇到的書、一本我覺得作家長得很帥的書。
建議其中幾本書可附加條件列為大家都要讀的共讀書目,如此就能在游戲後做延伸討論。
3)「閱讀任務挑戰」不論家庭或班級皆可進行。
約定以一年為限,在這一年當中,讀過的書就在宮格上做記號,看誰能最快完成挑戰任務,或是只要讀完三本,連成一線,便可得到一種獎勵。
盡管你可能沒有閱讀少年小說的習慣,或是有自己喜歡看的成人書種。
世界上有很多很棒的少年小說,大人不要排斥,可以嘗試與孩子共讀,一同享受閱讀的樂趣。
在你的示範與帶領之下,他們就有更大的機率愛上閱讀。
二、強調父母的作用:父母要做親子閱讀的「演奏家」
在親子閱讀的方式上,提倡「父母共讀」,這是親子閱讀諸多形式中最棒的一種。「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與孩子的親子閱讀,最多隻能算是『半圓』,而父母共讀這種方式,才是完整、圓滿的親子閱讀。」因為,父母的聲音不同,不同的聲音刺激,給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再加上父母知識結構、語音語調等方面的不同,也會讓孩子有更豐富的觸角,去感受親子閱讀世界中的美妙。
對於親子閱讀,有很多家長有相同的困惑:怎樣吸引孩子對書本的注意力?靠文字還是靠圖案?「想讓孩子對書本感興趣,要靠耳朵。」這也是推崇「父母共讀」的原因。聽讀是一種非常好的注意力訓練方式
『肆』 兒童文學賞析的方法
圖文結合講解的方式,使用象形方法,最好有實體,能給兒童留下較為深刻的記憶。
『伍』 兒童文學幽默藝術的四種主要表現手法
當代兒童文學較多地通過天真的童趣、離奇的誇張、語言的復義、巧妙的諷刺等來達到幽默藝術的表現效果。
童趣是兒童文學幽默藝術的基底,它構成了兒童文學幽默有別於一般文學幽默的基本特徵。體現在孩子看待生活、理解世界的獨特視角,也體現在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信馬由韁,往往攪亂成人的安排。
誇張手法在兒童文學尤其是童話創作中得到較多運用,一定程度上與兒童的身心接受特徵有關。一方面,誇張反映了兒童觀察和感受世界的一種本能傾向;另一方面,誇張手法帶來的狂歡體驗也迎合了兒童的游戲本能。兒童文學的誇張主要有三種:規模的誇張、程度的誇張邏輯的誇張。
復義是藉助語言的多義性及其不同意義層次之間的矛盾、對比、反抗、顛覆等微妙關系,來營造某種幽默的藝術效果。它帶有一定的語言游戲性質,但又不只是語言本身的形式游戲,而是同時與它的社會語境密切關聯。
諷刺是在對人、事、物滑稽可笑一面的揭露或批評中營造幽默的藝術效果。盡管幽默與諷刺在美學情調上有所區別,但在具體的文學創作中,二者往往同時運用,互相結合或彼此重合,表現出一種復合的意念、態度、方法和審美效果。諷刺在寓言中最為常見。有借力童真的諷刺手法(借童年天真的目光和直率的言辭)和溫柔敦厚的諷刺品格(透著童年天真的敦厚而非成人的辛辣)。
『陸』 教師對學前兒童文學的教學方法
學齡前兒童教育方法1:培養性格
人的一生總會碰到挫折和失敗。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正確引導孩子對待挫折與失敗,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適當地給孩子鼓勵與贊揚,讓孩子的心裡充滿陽光。
學齡前兒童教育方法2:培養興趣
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注意孩子的愛好。不要以為玩樂就不能學習,落後於其他的孩子。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並給予孩子必要的引導,孩子的業余愛好廣泛,接觸的東西多了,自然就能夠學到很多書上都學不到的東西。
學齡前兒童教育方法3:問問題
一定要經常和你的學齡前兒童交流。小孩子對回答問題並不陌生,但是你要確保你是在問一些貼近他們活動和生活的問題。
例如,請孩子描述一下他的繪畫和創作。
當他在讀書或看電視時,問他們一些問題,例如:
你覺得這個角色為什麼會這樣?
你覺得這個角色是什麼感覺?
在那種情況下,你會怎麼做?
你怎麼想?
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確保你在和你的孩子進行談話時是輕松的,不要讓他們覺得你是在等待一個正確答案。
學齡前兒童教育方法4:建立起數學的概念
教你的孩子數學就像教1+1=2一樣簡單。和孩子一起超越鉛筆和紙,讓數學成為一種對你和他來說都有趣的學習體驗。
你可以在室外探索中為孩子建立起數學概念做准備。如大和小、多或少;談論空間關系,如近和遠,在前面或後面;談論形狀、圖案和顏色等。還可以讓孩子在公園里尋找圓形或藍色的物體,對對象進行分類,比如昆蟲都有什麼共同點?
也可以在家使用隨處可見的小道具,例如軟餅干就是是極好的教學工具。你可以讓孩子用餅干學會數數,還可以用來教學分數。
『柒』 2. 在兒童文學作品活動中,通常有兩種呈現作品的形式.一種是分段/分層次呈現作品,
兒童文學的定義是專為少年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
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對象,兒童文學又分為嬰兒文學、幼年文學、童年文學、少年文學,體裁有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小說、兒童散文、兒童曲藝、兒童戲劇、兒童影視和兒童科學文藝等。偏於文學,適合3至17歲閱讀,老少均可品味。
中國古時有為兒童寫的童蒙作品,到了民國時期的《稻草人》才出現中國第一本針對兒童編寫的兒童文學作品。
拓展資料:
兒童文學始終堅持以兒童為本位的原則,即: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為主體,服務於兒童、陶冶兒童心性;堅持高品位、高格調、高質量的純文學宗旨;堅持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讀者,不斷超越自我與時俱進。
『捌』 在幼兒園教學中,兒童文學的教學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兒童文學 children, literature for 專為少年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特別要求通俗易懂,生動活潑。不但要求作品的主題明確突出,形象具體鮮明,結構單純,語言淺顯精練,情節有趣,想像豐富,還要使其內容、形式及表現手法都盡可能適合於少年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為他們所喜聞樂見。按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對象,兒童文學又分為嬰兒文學、幼年文學、童年文學和少年文學,體裁有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小說、兒童散文、兒童曲藝、兒童戲劇、兒童影視和兒童科學文藝等。 兒童文學是個比較年輕的文學門類,17世紀末、18世紀初是其萌發期,此前主要是口頭創作和成人文學中為孩子所喜愛並能部分接受的作品,如《五卷書》、《一千零一夜》等。18世紀中葉,兒童文學有了進一步發展,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讓·雅克·盧梭的兒童傳記性小說《愛彌爾》。19世紀丹麥安徒生等童話問世,標志著世界兒童文學進入第一個繁榮期。20世紀英、蘇、美、法、意、瑞典等國家大量優秀作品的涌現,則標志著世界兒童文學進入第二個繁榮期。中國由於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兒童及兒童教育問題長期不受重視,故兒童文學出現較遲。有史可考的專為孩子們創作的兒童詩、兒童小說、兒童戲劇等直到晚清才開始陸續問世。兒童文學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學門類則始於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是葉聖陶創作 、發表於20年代初的童話《稻草人》和稍晚幾年問世的冰心的書信體兒童散文《寄小讀者》。30年代兒童文學的代表作家是張天翼,他的長篇童話《大林和小林》是中國兒童文學的傑作。40年代創作成就突出的有陳伯吹、賀宜、嚴文井、金近等,他們的創作活動多始於20、30年代 ,代表作分別為《阿麗思小姐》(陳伯吹)、《野小鬼》(賀宜)、《四季的風》(嚴文井)、《紅鬼臉殼》(金近)。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兒童文學稱中國當代兒童文學。1949~1966年為第一個黃金時代,新老作家佳作迭出,如張天翼的小說《羅文應的故事》和童話《寶葫蘆的秘密》,冰心的小說《小橘燈》,杲向真的小說《小胖和小松》,徐光耀的小說《小兵張嘎》,嚴文井的童話《唐小西在「下次開船港」》 ,賀宜的童話《小公雞歷險記》 ,陳伯吹的童話《一隻想飛的貓》,金近的童話《狐狸打獵人的故事》,洪汛濤的童話《神筆馬良》,孫幼軍的童話《小布頭奇遇記》,葛翠琳的童話《野葡萄》,阮章競的童話《金色的海螺》,柯岩的兒童詩《小兵的故事》等。文化大革命10年中,兒童文學園地備受摧殘,呈現一片凋零景象。1976年10月之後,中國兒童文學進入又一個黃金時代,稱中國新時期兒童文學。至1992年的16年中,創作的數量和質量遠遠超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17年,各個年齡階段讀者的各種體裁兒童文學佳作大量涌現,比較突出的有鄭淵潔、孫幼軍、周銳等的童話,曹文軒、張之路、沈石溪等的兒童小說,金波、聖野等的兒童詩,郭風、吳然等的兒童散文,鄭文光、葉永烈等的兒童科學文藝作品等。 供少年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的總稱。包括童話、寓言、詩歌、戲劇、小說、科學幻想故事、歷史故事等多種形式。內容和形式均適合不同年齡的少年兒童的特點。要求接近兒童心理,充滿智慧和幻想,富於思想性、知識性、故事性和趣味性,有益於向少年兒童進行思想教育和知識教育。兒童文學常以少年兒童為描寫對象,但也可以寫成人。 兒童文學的寫作有五方面的要求「 1、教育性。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有很大的不同,即它對教育性特別強調。兒童的可塑性很大,古人曾用素絲來作譬喻,說它:「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由於兒童的年齡特徵,使其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兒童文學特別注意教育性。 2、形象性。抽象的說教是兒童不容易也不樂意接受的。對兒童進行教育要藉助各種各樣的生動形象;兒童年齡越小,越依賴於形象化的手段。兒童小說要求和戲劇一樣富於動作性,更多的以動作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兒童詩需要更多的「比」、「興」,以加強形象性。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要有聲有色,娓娓動聽。兒童文學應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創造出千姿百態的藝術形象來。 3、趣味性。兒童知識、生活經驗不豐富,理解力薄弱,對那些復雜的整理不易理解,對成人的生活經驗和某些思想感情也難以體會。他們對於自己沒有興趣的內容就不喜歡看,甚至不看。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就是在輕松愉快地說笑中,在有趣的故事情節中,潛移默化地給孩子們講述一個深刻的道理或做一些有益的啟示。 4、故事性。兒童文學的故事情節,要求結構單純,情節緊湊、生動。強調故事性,並不是單純追求情節離奇,不從生活出發,不寫人,只寫事。兒童文學主要是寫人,刻畫人物的性格、心理、思想。它的主人公不一定都是人,也可以使其他動物、植物,甚至無生物。這些在作品中都是人格化了的。不論寫人還是寫其他東西,他們的思想、性格都要著重藉助故事情節表現出來,不宜多用靜止的冗長的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 5、知識性。兒童文學作品中應巧妙地穿插一些知識性的東西,以增加作品的藝術魅力,滿足少年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兒童文學應為兒童所喜愛,對兒童有益。既要做到是和兒童的情趣易為兒童所接受,又要有助於兒童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