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足球里的WM陣型指的是什麼啊
3-4-3或者3-5-1陣型中的一種;三後衛,兩後腰成M型站位;兩中前衛與兩邊前和中鋒成W型站位
『貳』 哪國人發明了「mw"陣勢A英國 B法國C巴西
應該是20世紀3、40年代的阿森納傳奇教練赫伯特·查普曼發明的。他依靠此陣型開創了一個阿森納王朝。
『叄』 全攻全守的足球戰術的發明人是誰
荷蘭隊 克魯伊夫 世界盃亞軍 輸給聯邦德國
『肆』 陣型的起源時哪裡
如今的足球和剛剛起源的時候相比無論球員能力,戰術素養,商業影響等等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陣型的發展比較有意思,現在找點資料,大家來討論下
一.1-0-9和2-2-6陣型
這兩種陣型產生於19世紀六七十年代,是足球比賽的起源陣型。它的基本戰術思想是片面追求進攻,"一窩蜂"踢球和帶球是比賽場景的特徵。因此,就當時陣型的作用而言,沒有明顯組織隊員的意義。除了守門員外的10個隊員在球場上象獵殺動物一樣追逐皮球,沒有科學的研究和嚴謹的戰術為指導,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皮球踢入網窩。
代表:19世紀七八十年代早期的英國
二.2-3-5
隨著足球演變中傳球的發展,場上隊員的組織性日趨顯得重要,因此,就產生出1-2-3-5陣型。該陣式中中前衛的主要職能是進攻,兩個邊前衛參與防守,主要防範於對方的兩邊鋒。這一陣型基本思想進攻仍佔主導位置,它由局部傳球配合形式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成該陣型。
代表:1900年,英格蘭布利隊獲的英格蘭足總杯
三.3-2-2-3(W-M)陣型
W-M陣型是在1925年越位規則改變後,由英國阿森納隊的主教練查普曼所創造的。該陣式由基本思想是試圖通過牢固的防守瓦解對手進攻,首先原則是"安全第一"。由於這一陣式問世後效果甚佳。因此,它不僅迅速被英國接受,而且也很快地波及歐洲乃至世界范圍。1938年, 義大利的教練波佐帶隊到法國衛冕,他並用了舊式的拖後中鋒,在防守上加多一名狙擊手,這種義大利式的WM戰術,讓「WM」中的中衛更具有侵略性。以後的20年裡,「WM」成了主流戰術,其間許多的變化都是在這個方面進行局部改革。瑞士和奧地利隊的教練拉帕恩進一步發展了這個戰術,他要求兩名內鋒向中路收縮,兩名中衛的分工更明確,一名盯住對方的中鋒,另一名則在對方中鋒向兩側分球時堵住對方的內鋒突擊。中場方面則撤回一名隊員,與拖後中鋒組成球隊進攻的核心,四名前鋒則專職負責進攻。後來的奧地利隊甚至把「WM」看成了制勝法寶,他們運用這一戰術一直持續到1954年。
該陣式防守的主要特點是區域與盯人不斷轉換,距球門近時人盯人防守,離球門遠時則松動盯人。當發動進攻時,留下中前衛和兩邊衛防守。其進攻特點是兩內鋒稍後撤,作為進攻的重點組織者,中鋒和兩邊鋒擔負攻門得分的主要任務。該陣式雖以加強防守為基本思想,並確實在阻止越位規則變化後的進球數上升中起到一定作用,但由於進攻時防守人數太少,在遇到對方發動快速反擊,特別是30年代初期匈牙利隊採用的四前鋒制時,防守則顯得過分薄弱。於是,1958年巴西隊以4-2-4陣式開創了陣式演化的又一新曲。
代表:1925年英超阿森納對的主教練查普曼/1934,1938年義大利奪得世界盃/1954年瑞士奧地利匈牙利隊
四.4-2-4陣型
該陣型是一種攻守隊員排列極為平衡的陣型。在此陣型運用中,兩前衛是承上啟下的中堅力量。當進攻時,他們積極組織策應,當防守時,則迅速回擔堵截。由於活動頻繁,該陣型對兩前衛的體力及技術的全面性有著特殊的要求 該陣型的弱點是中場力量相對薄弱。特別是當兩前衛隊員在體力及全面技術上不足時,就更是如此。這一陣型也要求鋒線及衛線在攻守的不同階段,積極策應中場的攻攻守。該陣型的位置較為靈活,它要求隊員能根據戰勢機動課整位置,同時在位置變換中又始終保持整體的組織性。20世紀40年代,巴西隊利用W-M中的一個變形"塔形"並將其演變成4-2-4陣型。
這種陣型是將義大利的鎖鏈式防守和奧地利的地毯式進攻進行了融合。盯人防守和區域防守結合。根據對手情況,力圖獲得場上的防守優勢或進攻優勢。防守的時候,巴西以兩個中衛的優勢抵擋對手的進攻,進攻則利用內鋒的優勢突出隱蔽性和突然性。此外,巴西人還在進攻上發明了對角線進攻,將「WM」的M進行了變體,成了梯式排列,讓左邊鋒和左內鋒後撤,形成梯形站位。這樣,右路打左路,左路進攻,讓右路迂迴,然後再給右路,左路包抄。其間用中路的中鋒做過渡,這種聲東擊西的打法,中鋒在隊中的作用是起虛晃作用,但對方中衛即使識破了這一計策直接去撲邊路,中鋒則可以自己突破。
代表:1958年巴西隊
五.4-3-3陣型
到了60年代,足球陣型說可謂各有自己的特點,但真正能夠把理論結合成實際的仍然是巴西人。巴西隊當時的教練莫雷拉覺得四前鋒的打法很難給防守日趨嚴謹的足壇帶來推進,與其這樣,到不如增強中場的實力,來防範對手的反擊。莫雷拉的戰術結合了義大利俱樂部的一套風格,相信中場的雄厚可以既避免防線的危機,也可以在對手疲勞的時候讓自己的前鋒製造機會,這實際上是4-2-4的一個演變,其方法無非就是把過去的一個前鋒後撤回中場,新的陣型發揮了效應,4-3-3打法在世界足壇開始有了影響。巴西隊的貝利當時因為受傷沒有參加世界盃後面的比賽, 奪取冠軍的1 962年的巴西隊是通過大小桑托斯、毛羅和佐濟莫的後防線、濟托、迪迪和扎加洛的中場以及加林查、瓦瓦和阿馬多而形成的。實際上,這也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招數。教練莫雷拉因為沒有貝利這張勝利王牌,自然打起了稍微保守的足球,但利用前場加林查的反擊速度,居然取得了同樣的效果:冠軍!於是,4-3-3陣型當時在歐洲反而得到更好的評價,因為素來穩重的歐洲人相信只有攻守平衡才能奪取勝利!
代表:1962年巴西奪得世界盃
六.1-3-3-3 陣型(清道夫)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國際米蘭迎來了多才多藝的教練赫雷拉,他將足球天才和人盯人的戰術整體結合在一起,結果他們一舉奪得歐洲冠軍杯和世界俱樂部杯冠軍,這就是義大利人名聞於世的混凝土防守戰術。 在1964年的歐洲冠軍杯比賽中,赫雷拉的理論得到了肯定,他率領俱樂部以一種4-3-3的變體在歐洲和世界得到尊重。當時還沒有人將這個方法作定義,但在70年代的西德隊通過使用了貝肯鮑爾後,人們才發現,實際上早在1964年,義大利人就已經率先使用了「自由人」。赫雷拉把四個後衛中的一個進行了加工處理,他讓這個後衛脫離與其他三個後衛的平行站位, 單獨站在本方的最後面,負責總的指揮和策劃。
代表:1964年的國際米蘭/1970年西德
六.4-4-2陣型
1966年,英格蘭隊發展出了更為殘酷的防守說,當時的英格蘭隊教練拉姆齊在全國的壓力聲下,毅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兩前鋒打法的帶頭人。拉姆齊的這一發明對足球的發展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它幾乎成為所有職業球隊在本世紀內採用的陣式。首先,它確保防守有足夠的人數,其次,中場有更多的主動權,為兩名前鋒提供充足的支持,而且對兩名前鋒的個人能力要求更高。造成拉姆齊使用2個前鋒的原因是因為他總結了匈牙利人當年蹂躪英格蘭隊的那一幕,讓他相信,如果當時的英格蘭隊堅持防守,將隊員後撤,其很多失球都是不會出現的。這一想法導致了4-4-2的出現,在1966年的世界盃上,英格蘭隊憑借很好的防守體系,依託班克斯、大查爾頓和摩爾的核心防線,再輔以科亨和維爾森的搭配,構築了一條豪華的後防線。前場也被拉姆齊作了精心搭配。赫特和赫斯特作為前鋒,給他們以支持的是小查爾頓,波爾、皮特斯和斯蒂里斯。
代表:1966年英格蘭奪得世界盃
七.3-5-2陣型
隨著全攻全守的打法的興起,世界足球浪潮的一個趨勢是奪中場者奪天下的論調占據了主導地位。 1982年的巴西赫赫有名的四大中場和84歐洲錦標賽得主法國鐵三角在陣式上已經朝這方面發展了。但敢於向權威挑戰的還是創造力豐富的阿根廷人,當時許多教練認為三後衛無疑是自殺式的表現,阿根廷教練比拉爾多手中有新球王馬拉多納這張王牌,他大膽地採用了3-5-2陣式,86年墨西哥世界盃基本都在中午開球,高原反應和炎熱的天氣導致歐陸化的踢球難施其技,比拉爾多認為每隊只用2名前鋒,所以他用兩名盯人中衛和一名清道夫已綽綽有如。這樣就可以釋放一名後衛到中場,於是阿根廷在後防穩固的基礎上加強中場的壓迫力,因此純粹把英格蘭四分之一的失利歸咎於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有失公正。五個後衛的打法帶來了最大的特點就是中場的的齊全,前、後、左、中、右,中場的每個位置都有了具體分工,隊員配備更完善。馬拉多納和巴爾達諾仍然打前鋒,中場則由巴蒂斯塔打拖後、居斯蒂、奧拉蒂科切打兩邊,恩里克和布魯查加在中前場負責牽頭和策劃,防守上則由布郎打清道夫,魯傑里和庫茨夫打盯人,一個構思精美的陣容誕生了,這個陣容當時在一定程度上讓阿根廷人又同時發現了明星戰術的好處,那就是所有的隊員同時圍繞馬拉多納展開行動,這讓阿根廷奪取了當時的世界盃。3-5-2的打法同時也掀起了另外一個革命,它導致了防守比例的上升。別看比拉爾多使用的是3-5-2,實際上他很強調防守的作用,五個前衛里, 兩個邊前衛充當了後衛和邊鋒的雙重作用,所以在進攻的時候是3-5-2,而防守的時候則成了5-3-2,同時拖後中場的崛起讓以後的比賽在進球上更為困難,幾乎到了90年代,每個俱樂部都有一個類似阿根廷在1986年的大鬍子巴蒂斯塔那樣拖後中場。90年代的西德國家隊取得世界盃,利用的正是3-5-2的變體5- 3-2為主流,利用馬特烏斯的組織,讓邊前衛魯特和布雷默發揮特別能動力,同時以良好的中路防守,通過布赫瓦爾德、科勒和奧根塔勒的防守體系奪取了冠軍,而阿根廷在1990年更是開創了9-0-1戰術,讓9個隊員參與防守,這恰恰和1 00年前的「1-0-9」戰術相反。
代表:82年的巴西/84年的法國/86年的阿根廷/90年的西德
八、4-3-2-1(4-5-1)陣型
隨著90年代的到來,足球的戰術研究到了極限,許多的戰術微小改動都被認為是一次成功,薩基打的攻勢足球,利用了明星戰術和荷蘭全攻全守戰術以及義大利本土混凝土戰術以及自由人戰術,多種組合才造就了AC米蘭奪取了當時的冠軍。薩基沒有什麼真正的創造,但他總結的經驗說明了足球的戰術已經不可能是一招鮮吃遍天了,要想取得勝利,必須兼備各種戰術於一體。所以當時的AC米蘭隊能夠看到60年代的4-3-3打法、1-3-3-3打法、4-4-2打法和70年代的全攻全守。而真正帶來新思維的則是卡佩羅。卡佩羅在接手AC米蘭隊後已經發現了當時俱樂部的強悍基礎,不費吹灰之力地率領俱樂部稱霸當時的歐洲。荷蘭三劍客離開俱樂部後,他研究出了新的戰術4-5 -1,因為前衛中的兩個突前前衛有著影子前鋒的作用,所以又有人根據其形狀象「聖誕樹」的原因叫4-3-2-1戰術,也有聖誕樹陣型一說。這個陣型的特色在於在後防線有巴雷西率領後,必須有一個優秀的拖後組織者為中樞神經,既能夠和巴雷西協助防守,還能夠參與全隊的進攻。卡佩羅是防守方面的專家,他挖掘出了里傑卡爾德、德塞利和阿爾貝蒂尼這樣的中場大師,即使是現在的阿森納隊的維埃拉也在米蘭隊學到了拖後中場的精髓。而在前場,更有巴喬和薩維切維奇的組合以及維阿在前鋒線的鶴立雞群。這個陣型保證了AC米蘭隊當時的後防線雖然整體年齡結構偏老,仍然取得了冠軍。到卡佩羅去了皇家馬德里後,他又讓4-3-2-1戰術幫助馬德里人戰勝了壟斷西班牙足壇的巴塞羅納隊。起特點也是以耶羅、雷東多為主心骨,卡佩羅同時也奠定了「1:0」哲學的使用主義,在充滿商業色彩的歐洲職業聯賽里,確實是非常實際的指導方針。
代表:卡佩羅的AC米蘭
『伍』 足球4231陣型是誰發明的
4231是451的變形,基本配置是四後衛,雙後腰,三個攻擊型中場外加單前鋒。這個陣型對攻防的要版求非常高。後衛線上對兩權名邊後衛的要求比較高,必須是能攻善守的全能球員,比如薩內蒂卡福卡洛斯等類型;中場對雙後腰的要求更加苛刻,其中一名必須有出色的體能和防守奔跑能力,主要負責中場的防守,另外一名需要有出色的盤帶傳球能力和掌控比賽節奏的能力,米蘭的加圖索和皮爾洛便是這個位置的黃金搭檔。對兩名邊前衛的傳中能力要求相對較低,但是必須有出色的內切突破得分能力。而作為4231陣型中的前腰則是這個陣型中的靈魂,不但要具備傳統前腰的組織傳球能力,還要有相當強的自己得分的能力。整個中場的分工非常明確,兩名後腰主管防守和連接中前場,三名進攻型中場要配合單前鋒主攻。由於採取的是單前鋒,因此中場分擔了更多的進攻責任。在這個陣型里,前鋒必須是搶點好,護球好,可以背身拿球並且有得分能力的強力中鋒。
『陸』 關於足球戰術,什麼是「WM陣型」這套戰術陣型的特點是什麼
足球運動比賽陣型的一種。由5名前鋒、2名邊鋒、1名中鋒、2名內鋒;或5名防守、3名後衛、2名前鋒排列而成。因10名隊員排列位置呈「wm」形而得名。由英國人查普曼所創造。現代足球運動初期曾先後採用「九鋒一衛」、「七鋒三衛」、「六鋒四衛」和塔式等陣型,1925年修改了越位規則,對防守提出了更高要求。1930年出現了由3名後衛、2名前衛和5名前鋒組成的wm式陣型,從而第一次達到隊員位置排列上的攻守平衡。曾風行20餘年。20世紀50年代起被四前鋒式和四二四等新陣型代替。
『柒』 朝鮮隊5311陣型最早的發明者是誰
5311陣型:
全稱:「1+5+3+1+1陣型」,在傳統上陣型的表達方式是後場--中場--前場,即用不同場區的人數來表示不同的陣型。因為守門員位置特殊且固定,所以平常在陣型的表達上會將守門員省略掉,直接從後衛球員算起,故常稱「5311陣型」。
這種陣型安排5名球員在後場,是一種比較典型的防守反擊打法,常用於實力弱於對手時。該陣型反擊時的攻擊點在於兩名前鋒和及時插上的邊前衛或邊後衛,因此可知,前場中路和邊路是該陣型快速反擊的重點區域。
防守:
·前場防守:兩名前鋒在無機會搶、斷球時,主要是以封堵對方持球者快速向前推進和傳球,應將其逼向邊路,必要時進行追搶,以緩解中場防守壓力等; ·中場防守:該陣型在地域較為寬廣的中場只安排了三名球員,為避免防守被動,三名球員防守時一是要以封堵、阻擊為主,將對手向前推進的速度降低,二是要三名球員配合將對方持球者堵逼至邊路,以配合兩邊後衛的邊路搶、斷。而中前衛應多在中後衛前面出沒,以防止對手遠射和配合組織進攻等;
·後場防守:兩名邊後衛重點防守邊路,嚴防對方突破或傳中,三名中後衛,其中兩名負責盯防對方前鋒,不能讓他們輕易獲得球,而另一名拖後中後衛則較為機動,可對兩名盯人中後衛出現的空擋進行及時填補,又可對兩名邊後衛身後的對手進行掃盪。必要時,對守門員出擊後的球門予以保護等; ·防守是一個整體,在層層設防的同時,後場的嚴密防守,既需要隊友間的及時呼應,又要在瞬間明確各自職責,做得人球兼顧。
進攻:
·後場進攻:後場往往是發動反擊的區域之一,不論是定位球還是非定位球,其搶、斷後的快攻、反擊都是後場重要的進攻形式。若快攻不成應將球傳向兩邊,由邊後衛在邊路組織進攻,以防對手在中路搶截形成連續進攻等; ·中場進攻:中場也是反攻的重要區域,但比賽中不可能只有反攻,在有機會組織進攻時,中場三位球員應是進攻重心,同時兩位邊後衛進入同側邊路參與進攻等; ·前場進攻:前場一名或兩名前鋒或兩名邊後衛,是球隊形成反擊後的突擊手,應以機動、靈活的選擇位置,積極跑動創造空擋和參與進攻。同時前場球員之間或與中場球員快速形成配合,攻擊對方球門等;
進攻也是一個整體,各個區域間通過有效的傳球或個人偷襲,完成整體攻勢,保持好三線的縱深距離對5311陣型十分重要。
『捌』 是誰發明了震驚足壇的WM陣型
喬治.阿里森
『玖』 近代步兵戰術的發明者是誰
近代步兵戰術的發明者
科爾多瓦1466年起效力於卡里亞王室,在年到1479年的內戰中嶄露頭角,深得國王伊莎貝拉一世賞識。1492年,科爾多瓦參加對穆斯林王國格拉納達的進攻,為驅逐阿拉伯人、統一西班牙做出貢獻,後被任命為聖地亞哥騎士團團長。1497年,他率遠征軍參加義大利戰爭。
16世紀初,貢薩羅·德·科爾多瓦最早把火繩槍在作戰中的巨大作用發揮出來,並將法國人驅逐出義大利南部。由於科爾多瓦積極啟用輕兵器,在改進輕兵器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同時,為了提高這種新兵器的效能,努力嘗試建立一種新式戰術隊形,因而開創了西班牙在歐洲乃至全世界獨占軍事優勢的新紀元。被西班牙人親切的稱為「偉大的船長」。
在這個兵器發展的時期里,由於火繩槍和滑膛槍在裝彈時,士兵容易受到敵人的襲擊,使兵器的效能大受影響,因此,在很長一段時期里負責作戰指揮的軍事將領在協調聯合兵種作戰時遇到一個很大的課題。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步兵輕兵器的威力,軍事指揮官在戰術技術上進行了各種試驗,包括騎兵突擊行動,騎兵用輕兵器出擊、炮轟、長矛沖擊和構築野戰防禦工事等等。
中世紀由三個「戰斗大隊」或密集的騎兵和步兵方隊組成的作戰隊形一直延用到了16世紀初期。但是,這種作戰隊形特別容易遭受敵人的火槍和炮火的襲擊而潰散。為此科爾多瓦首先對這種隊形進行了周到細致的試驗和改進。
科爾多瓦在1505年那不勒斯取得的經驗基礎上,經阿拉貢王國的斐迪南二世批准,將他的軍隊編成20支部隊,稱為縱隊。每個縱隊有1000至1250人,這些人又編為5個連。這是自古羅馬步兵編隊形式被淘汰後,根據兵器使用的相關理論在西歐建立起來的第一種正規的戰術編隊。這種縱隊從它的實際作戰任務來看,相當於現代軍隊中的營和團,它由縱隊司令或上校負責指揮。
在後來的20年裡,西班牙人逐步採用了一種稱為步兵團的編隊體制,來代替中世紀老式的「戰斗大隊」。最初,每個步兵團由數量不等的幾個縱隊組成,最後標准化為3個縱隊。這樣每個步兵團總兵力為3000多人,以長矛兵和火繩槍手組成,稱為「西班牙方陣」。在16世紀的一段時期里,這種軍事體制統治了整個歐洲戰場。
1507年,科爾多瓦受到國王猜疑,被解職。1515年,科爾多瓦逝世。
『拾』 "424'陣型是由誰創立的
1958年世界盃上,巴西隊主教練維森特-弗奧拉是424陣型的創始人。他還挖掘出了如貝利、加林查等世界級巨星,他是將巴西足球引領向世界足壇巔峰的第一人。
足球場上的陣型經過英國的「WM」和匈牙利改良「334」的演變後,到了1958年巴西人手中,變得面貌一新。「424」,一種全新的陣型誕生,四後衛體系首次登堂入室,巴西憑此稱雄天下,世界盃後引得全球效仿。
巴西隊首次認識到了中場的作用,他們將前鋒線和後衛線各減少一人,投入前鋒於後衛之間的空白地帶,發明了424陣型。424的發明是足球理論的第一次革命,巴西隊依靠先進的陣型首次奪得了世界盃,從而一躍成為足球王國,隊中的兩名中場迪迪和瓦瓦不僅名燥一時,並因良好的傳球組織意識而載入史冊。 左邊鋒 左內鋒 右內鋒 右邊鋒 -- 左前衛 右前衛 -- 左邊衛 左中衛 右中衛 右邊衛 。
在這支強大的巴西隊中,貝利是閃耀的群星之一,前鋒瓦瓦一如既往的犀利(打進5球)、邊鋒魔人加林查嶄露頭角、中場的組織核心迪迪,戰術大師扎加洛……當這批天才球員匯聚到一起,沒有人能夠阻擋他們,世界盃歷史上最偉大的巴西王朝由此拉開序幕。
1962年世界盃上,424陣型已經被世界廣泛接受,英格蘭隊由於缺乏一名優秀的內鋒,於是主教練便撤掉一名前鋒,增加了一名前衛,由此產生了433陣型,並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