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顯微鏡發明的故事

顯微鏡發明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5-27 03:07:16

① 顯微鏡是誰發明

札恰里亞斯·詹森的荷蘭眼鏡商
最早的顯微鏡是由一個叫詹森的眼鏡製造匠人於 1590 年前後發明的。這個顯微鏡是用一個凹鏡和一個凸鏡做成的,製作水平還很低。詹森雖然是發明顯微鏡的第一人,卻並沒有發現顯微鏡的真正價值。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詹森的發明並沒有引起世人的重視。事隔 90 多年後,顯微鏡又被荷蘭人列文虎克研究成功了,並且開始真正地用於科學研究試驗。關於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的過程,也是充滿偶然性的。
顯微鏡是人類這個時期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在它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里。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數以百計的「新的」微小動物和植物,以及從人體到植物纖維等各種東西的內部構造。顯微鏡還有助於科學家發現新物種,有助於醫生治療疾病。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可能是一個叫做札恰里亞斯·詹森的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安東尼·凡·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② 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2)顯微鏡發明的故事擴展閱讀


粗調部分故障的排除

粗調的主要故障是自動下滑或升降時松緊不一。所謂自動下滑是指鏡筒、鏡臂或載物台靜止在某一位置時,不經調節,在它本身重量的作用下,自動地慢慢落下來的現象。其原因是鏡筒、鏡臂、載物台本身的重力大於靜摩擦力引起的。解決的辦法是增大靜摩擦力,使之大於鏡筒或鏡臂本身的重力。

對於斜筒及大部分雙目顯微鏡的粗調機構來說,當鏡臂自動下滑時,可用兩手分別握往粗調手輪內側的止滑輪,雙手均按順時針方向用力擰緊,即可制止下滑。如不湊效,則應找專業人員進行修理。

鏡筒自動下滑,往往給人以錯覺,誤認為是齒輪與齒條配合的太松引起的。於是就在齒條下加墊片。這樣,鏡筒的下滑雖然能暫時止住,但卻使齒輪和齒條處於不正常的咬合狀態。運動的結果,使得齒輪和齒條都變形。尤其是墊得不平時,齒條的變形更厲害,結果是一部分咬得緊,一部分咬得松。因此,這種方法不宜採用。

此外,由於粗調機構長久失修,潤滑油乾枯,升降時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甚至可以聽到機件的摩擦聲。這時,可將機械裝置拆下清洗,上油脂後重新裝配。

微調部分故障的排除

微調部分最常見的故障是卡死與失效。微調部分安裝在儀器內部,其機械零件細小、緊湊,是顯微鏡中最精細復雜的部分。微調部分的故障應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修理。沒有足夠的把握,不要隨便亂拆。



③ 科學家觀察發明的故事

5月24日 19:28 四大發明——指南針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頁獻。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左圖是戀掛型指車針復原模型。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來製成指南工具。最早出現的指南工叫司南,戢國時已普遍使用。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樣子像一隻勺,重心位於底部正中,底盤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使用時把長勺放在底盤上,用手輕撥,使它轉動,停下後長柄就指向南方。 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記載了它的形狀和用法。(鬼穀子?謀篇)里還談到鄭國人到遠處去采玉,就帶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另外,指南車的發明亦誰一步把這種儀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右圖為指南車模型,下圖分別為指南魚想像圖及司南模型。

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這是指南針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

抌括對指南針放置方法也作過詳細研究,總結出四種不同的方法,並作了比較:一,水浮法。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以指示方向,至於具體方法,沉括沒有說明。到北宋晚期,葯物學家寇宗奭的(本草衍義?磁石條)才有介紹,原來是在指南針上穿上燈心草,就可以把針浮起。水浮法的缺點是磁針會隨水搖盪不定。二,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放在指甲上,可以靈活運轉,但缺點是容易滑落。三,碗唇旋定法。把磁針放在碗口邊綠上,也可以旋轉自如,但同樣易掉落。四,懸絲法。取一根新棉絲,用一點蠟黏在磁針中央,懸掛在沒有風的地方磁針即可指示方向。比較之下,沉括認為這個方法最為理想。右圖為沉括指南針的四種試驗復原設計。

指南針在公元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頁獻,是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據考證,公元十一世紀末,指南針就開始用於航海了。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四大發明——造紙術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於1933年在新強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 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於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後放在水裡浸漬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後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下圖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之(抵壓簾覆)及(干焙火烘)。

四大發明——火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左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璠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戢爭中顥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右圖為南未突火槍。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左圖為北未火葯箭。

四大發明—印刷術

印章、拓印、印染與雕版印刷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回答者:小松搏客 - 高級經理 七級 9-24 17:01

④ 顯微鏡是怎麼發明的

美麗的大自然神秘莫測、千變萬化,它不斷地給人類展現一幅幅五彩繽紛的宏觀畫面。浩瀚的天穹,無際無邊。白天,陽光普照;夜晚,星移斗轉。而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既可看到千姿百態的植物王國,又能一睹種類眾多的動物世界。然而,大自然還富有一個用肉眼永遠見不到的色彩斑斕的微觀世界,在頻頻向人類招手微笑,而第一個走進這一世界的使者是誕生在300多年前的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

這位出身於荷蘭德爾夫特市一位普通工匠家庭的生物學家,只上過幾年學。16歲時,父親去世,迫使他離開了學校,在阿姆斯特丹一家雜貨鋪里當學徒。

白天,他忙碌在櫃台、雜貨和顧客之間;夜晚,當店鋪關門以後,在昏暗的燈光下,列文虎克很快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他把從書攤租來或從別人那裡借來的各種書籍拿出來,有歷史、天文、數學、地理,還有動物學和植物學,一本一本地如飢似渴地閱讀起來。書本向他展示了一個又一個神話和傳說,一個又一個自然萬物的更迭盛衰,他簡直著迷了。夜很深了,人們都已進入了甜蜜的夢鄉,只有隔壁那家眼鏡店的工匠們磨製鏡片的沙沙聲,在陪伴著他挑燈夜讀。

一天深夜,他看書看得兩眼發花,頭腦發脹,於是他從小屋裡走了出來。當走到眼鏡店的作坊前,他看見工匠們正在用熟練的雙手,不知疲倦地磨著鏡片。看著看著,他忽然想起曾聽人家說過,上等明凈的玻璃,可以研磨成小小的凸透鏡,通過這種鏡子看東西,能使小東西變大許多倍。於是他趕緊湊到一位年老的工匠身邊,請求說:「老爺爺,求您教給我磨製鏡片的手藝吧!我不會佔用您太多時間的。」

從此,一有閑空,列文虎克就來到這家眼鏡店學習,很快便掌握了磨製鏡片的技術。

不知多少個夜晚,他跪在作坊的一角,用工匠們扔掉的水晶片在磨具上磨呀磨。手磨破了,腿跪麻了,褲子也磨破了兩個大洞。他一心撲在鏡片上,忘了白天店鋪一天的勞累,忘了時間已經到了凌晨。

一天早晨,他終於磨出了一塊小巧玲瓏、光亮奪目的凸透鏡。它很小,但卻可以將物體毫不變形地放大200倍。他把製成的鏡片,鑲嵌在木片挖成的洞孔內。隨後找來了一根雞毛放在鏡片下,發現那一根根絨毛像樹枝一樣粗地排列著。他還觀察了十幾種樹木和各種植物的種子,研究它們的纖維組織。在他的鏡片下,跳蚤和螞蟻的腿也都變得粗壯而強健。一切是那麼神奇,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然而這又確確實實是他在鏡子里看到的。

為了探索自然界更多的秘密,列文虎克決定磨製更精密的鏡片。他感到原有的鏡片放大倍數不夠,而且木製的鏡架既粗糙又笨拙。他苦思冥想,設計出了把兩個鏡片嵌在銅、銀或者金制的圓形管子兩頭,中間安一個旋鈕,用來調節兩個鏡片的距離,這樣,就可以看到更清楚的圖像了。這就是世界上最早誕生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

列文虎克用這架顯微鏡不停地觀察、不停地記錄,他幾乎將生活中所有微小的東西都觀察到了。他觀察的東西越廣泛,興趣就越高漲,而鏡子底下的微觀世界就越吸引著他。

6年的學徒生活結束了,他回到了德爾夫特,獨自開設了一家布匹商店。盡管商店的生意緊張,工作忙碌,他仍然沒有放棄製造顯微鏡和他的科學觀察工作。不久,他關閉了布匹商店,在市政府謀取了一份傳達員的工作。他除了按時開關大門,准時敲鍾報時以外,把所有閑下來的時間全部投入用顯微鏡觀察自然現象的業余愛好。

1665年,列文虎克觀察了動物組織的毛細血管。義大利人雖然四年前就發現了這些連接動脈和靜脈的毛細血管,但列文虎克卻第一次觀察到了血液在這些毛細血管里的流動。1674年,他刺破手指,好奇地觀察起血滴來。他發現在這流動的紅色液體中竟有許多像小車輪一樣在滾動的血液細胞,它是使血液呈紅色的紅細胞,他把這個發現立刻描畫下來,並寄給當時的最高學術機關——英國皇家學會。於是他成了第一個看見並描述紅細胞的人。

1675年的一天,列文虎克忽然想看看水滴放大了是什麼樣兒,於是他在花園的水池裡吸取幾天前下雨時積貯的雨水,放到顯微鏡底下觀察。這一瞧可把他嚇呆了。顯微鏡下,驚訝不已的列文虎克看到好幾十個他稱之為「微型動物」的東西,在那一小滴雨水中浮游著、扭動著,它們有的像小圓點在團團打轉,有的彎彎曲曲像細線一樣地擺動,有的則靈巧地徘徊前進,熙熙攘攘,活像一座動物園。

為了進一步證明這一驚奇地發現,他洗干凈一個盤子,收集了清潔的水,用顯微鏡觀察,發現裡面並無那些小東西,而把這盤水積了幾天灰塵後再觀察時,竟在裡面找到了成千上萬個「微型動物」。

此後,他又從河水、井水、污水等凡是能找到水的地方弄水來進行觀察,都發現有這樣一個芸芸眾生的「微生物」世界,特別在那些污水、臟水裡更加繁多。由此列文虎克得出結論,有一種人們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即微生物,其中大部分為細菌),存在於人們生活的周圍。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看到微生物的人。雖然當時他還不知道這些微生物與人有什麼關系,但是他深信不疑這一發現的重要性,他將發現的結果整理出來並繪製成圖,寫信寄給英國皇家學會。他以大量的不可否認的資料證實了微生物的存在,向人們展現了一個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他本人由此成為微觀世界接待的人類的第一個使者。

然而皇家學會里的大科學家、大學者們卻對此項發現感到震驚和懷疑,他們不敢相信列文虎克信中所敘述的內容。直至1677年,皇家學會會員羅伯特·胡克(英國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依照列文虎克的說明做了一台顯微鏡,用這台顯微鏡,胡克親眼真確地觀察到了列文虎克來信中敘述過的發現。列文虎克一生的探索,20年的觀察,終於被承認了。英國皇家學會吸收他為會員。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向這位年老的傳達員請教各種各樣的問題,就連高貴的英國女王也給他發來了賀信。

從此以後,他繼續在微觀世界中探索,他從自己的牙齒上刮下牙垢,混進一滴水,發現裡面也充滿了許多極小的微生物。接著他又獲得了一個有趣的發現。他剛剛喝完熱氣騰騰的咖啡後,又刮下一些牙垢來觀察,卻發現顯微鏡下看到的只是一片片一動不動的微生物屍體。於是他機敏地作出判斷:滾燙的咖啡把那些微生物殺死了。

光陰荏苒,他不斷地認真細致地觀察,並把他所觀察到的新發現,源源不斷地寫信給英國皇家學會,直到他90歲逝世那年為止。他一生共向英國皇家學會寄送375篇研究論文,還向法國科學院寄送了27篇論文。他撰寫的《列文虎克發現的自然界的秘密》是人類關於微生物的最早的專門著作。

知識點

紅細胞

紅細胞也稱紅血球,在常規化驗中英文縮寫成RBC,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血細胞,同時也是脊椎動物體內通過血液運送氧氣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時還具有免疫功能。成熟的紅細胞是無核的,這意味著它們失去了DNA。紅細胞也沒有線粒體,它們通過葡萄糖合成能量。

⑤ 顯微鏡的來歷及發展史

最早的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襲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5)顯微鏡發明的故事擴展閱讀:

顯微鏡是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在它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里,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數以百計的「新的」微小動物和植物,以及從人體到植物纖維等各種東西的內部構造。顯微鏡還有助於科學家發現新物種,有助於醫生治療疾病。

⑥ 科學家發明夜光鏡的故事經歷事例

科學家抄列文虎克在玩鏡片中中發明了顯微鏡。
列文虎克的工作是看守大門,並定時到鍾樓去敲鍾。這份工作相當清閑,他待著沒事,就一邊看門,一邊磨起了鏡片.
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鏡,用來看細微的東西,或者閱讀字很小的書籍。
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鏡。他突然想到: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會怎麼樣呢?他一試,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他越玩越來勁,就把一片放大鏡固定,讓另一片放大鏡可以隨意調節,這樣就做成了一架簡單的顯微鏡。

⑦ 誰發明了顯微鏡

最早的顯微鏡是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顯微鏡是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在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7)顯微鏡發明的故事擴展閱讀:

顯微鏡的分類:

1、偏光顯微鏡

偏光顯微鏡(Polarizing microscope)是用於研究所謂透明與不透明各向異性材料的一種顯微鏡,在地質學等理工科專業中有重要應用。

2、光學顯微鏡

通常皆由光學部分、照明部分和機械部分組成。無疑光學部分是最為關鍵的,它由目鏡和物鏡組成。早於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

3、攜帶型顯微鏡

攜帶型顯微鏡,主要是近幾年發展出來的數碼顯微鏡與視頻顯微鏡系列的延伸。

4、數碼顯微鏡

數碼顯微鏡是將精銳的光學顯微鏡技術、先進的光電轉換技術、液晶屏幕技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開發研製成功的一項高科技產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顯微鏡

⑧ 顯微鏡是誰發明創造

您好:
羅伯特·胡克最早發明顯微鏡。列文·虎克最早發明細胞。

⑨ 列文虎克(顯微鏡的發明者)的簡介

列文虎克,荷蘭顯微鏡學家、微生物學的開拓者,生卒均於荷蘭代爾夫特。由於勤奮及本人特有的天賦,他磨製的透鏡遠遠超過同時代人。

他對於在放大透鏡下所展示的顯微世界非常有興趣,觀察的對象非常廣泛,主要有晶體、礦物、植物、動物、微生物、污水、昆蟲等等。1674年他開始觀察細菌和原生動物即他所謂的「非常微小的動物」。他還測算了它們的大小。

他是第一個用放大透鏡看到細菌和原生動物的人。盡管他缺少正規的科學訓練,但他對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的細致觀察、精確描述和眾多的驚人發現,對18世紀和19世紀初期細菌學和原生動物學研究的發展,起了奠基作用。

他根據用簡單顯微鏡所看到的微生物而繪制的圖像,如今看來依然是正確的。

由於基礎知識薄弱,使他所報道的內容僅僅限於觀察到的一些事實,未能上升為理論。他的顯微鏡製法也由於保密,有些如今還是未解之謎。他製造的透鏡小者只有針頭那樣大。適當的透鏡配合起來最大的放大倍數可達300倍。

(9)顯微鏡發明的故事擴展閱讀

列文虎克作為傑出的顯微觀察家,在生物學史上是相當重要的。直到19世紀,顯微科學的研究才超過他的水平。從職業上看,他是一位業余科學家,他的主要職業是商人,而且即使在科學研究中他也保留了某些商人的習性。

例如,他對自己的某些方法秘不示人,惟恐別人掌握,而且他喜歡「獨立經營」,很少與別人交流科學研究的結果。但從另一個方面看,他卻是一位真正的傑出科學家。

他對科學研究如痴如狂的迷戀,他的嚴謹而勤奮的治學態度和作風,以及他所做出的貢獻,這些不僅在當時,而且在整個生物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此外,列文虎克對於昆蟲的結構也進行了大量的顯微觀察。他觀察了昆蟲的復眼,認為復眼便於昆蟲迅速發現其他物體;他發現蚜蟲的發生無需受精,即如今所稱的孤雌生殖,幼蟲從未受精的雌體中產生出來。

閱讀全文

與顯微鏡發明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