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安徽舒城名人孫立人,為什麼有的說是廬江縣人
孫立人將軍出生於廬江金牛鎮,籍貫是舒城
⑵ 安徽舒城中學的校園文化
校徽,是學校的標志,是學校的品牌符號和對外宣傳窗口,也是學校精神文化的濃縮。
舒城縣舒城中學校長劉自朝對新校徽的設計高度重視,2006年11月在北京開會期間專門拜訪了奧運會吉祥物「福娃」設計者之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陳楠教授,並提出設計方案的基本框架,經過幾次集體討論修改,新校徽設計方案於2007年7月12日定稿。
此次製作的校徽徽章系銅質,金色供教工佩戴,銀色供學生佩戴。徽章由奧運會禮品生產商——台資企業漢華公司承製;徽章包裝盒上印有舒城中學的新校訓——天下己任。
新校徽設計包含以下內容:(配校徽圖案)
1、設計元素 校徽上方背景1902為建校年份,主體圖案為建於1930年的標志性建築南樓,前景圖案是校園新景觀——以教育「三個面向」為主題的雕塑,文字採用中英文本,中文選用郭沫若先生字體。
2、設計思想 體現傳承歷史,面向未來;人文傳統與科學精神相統一的辦學思想。南樓與雕塑在空間上構成「T」形,寓意全面發展加個性特長的辦學理念。校徽形狀為圓形,底端不封閉,象徵開放性。
3、設計色彩 金色(專色印金或C30M50Y90K10)、藍色(C100M40Y0K0)、灰色(C0M0Y0K40),色彩的設計同樣體現金色的歷史與藍色的未來,漸變的藍色系也象徵知識的海洋。 校訓:天下己任
校訓,是學校制定的旨在對全體師生員工起指導、教育、規范、激勵作用的訓詞,是學校制度文化的精髓,是學校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也是學校育人理想的明確昭示。
新校徽和新校訓的啟用,昭示著新時期舒城中學的辦學使命,引領著舒城中學學子走向新的境界。 何登保,男,中學特級教師。1964年3月出生,1987年7月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同年分配至舒城曉天中學工作。1995年經選聘,調入舒城中學工作至今。歷任舒城中學教務處副主任、教科室主任。2007年8月,任舒城中學副校長。分管教學、教學條件與裝備管理、教育科研、教師隊伍建設、對外合作交流等工作。2013年12月,主持學校全面工作。2014年9月,任舒城中學校長。
穆俊穩,男,中學高級教師。現任舒城中學副校長。
孫發明,男,中學高級教師。1966年10月生,1990年7月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地理教育專業,同年被分配至舒城縣千人橋中學任教。歷任千人橋中學團委書記,教導副主任,副校長。2002年9月,任千人橋中學校長、黨總支書記。2013年9月任舒城中學副校長。 名稱姓名任期堂長陶熔、任熙春、張大年待考校長 王仁峰1931.8-1940.1校長石代豪1940.2-1940.7校長陳蜀平1940.8-1942.7校長王仁峰1942.8-1947.8校長倪應伊1947.8-1948.7校長陶佛蘇1948.8-1949.7校長肖雍1949.8-1952.3副校長(主持工作)李聞普1952.4-1952.8副校長(主持工作)周景紹1952.8-1954.9副校長(主持工作)張繼元1954.9-1958.9校長李濤1958.9-1959.10副校長(主持工作)趙維剛1959.10-1961.12副校長(主持工作)朱藝初1962.1-1967.12革委副主任(主持工作)解啟發1968.1-1969.11革委主任李林1969.11-1975.1革委副主任(主持工作)張明松1975.2-1978.10校長張友武1978.10-1981.4校長張明松1981.4-1984.4校長徐先逸1984.4-1995.8校長李長安1995.8-2002.1校長鍾柏森2002.2-2006.8校長劉自朝2006.8-2008.8校長蔣平2008.8-2013.12校長何登保2013.12-至今
⑶ 孫獻策的資料
孫策(公元175—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年割據江東豪強。
配偶:大喬
孫策是孫堅長子,孫堅娶錢塘吳姓女子為妻,生有四子一女,四子依次是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孫堅長年征戰,將家眷留在壽春(今安徽壽春縣)。孫策十餘歲時,已廣交朋友,頗有名聲。
舒縣(今安徽舒城)人周瑜慕孫策之名,專程到壽春拜訪。周、孫兩人同歲,且均少年有志,英達夙成。因而壽春一見,便推誠相待,結為好友。周瑜勸孫策移居舒縣,以便往來,孫策應允。於是,周瑜便讓出靠道邊的大宅院給孫策居住,且升堂拜母,互通有無。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年孫堅戰死時,孫策十七歲,他將孫堅的靈柩運回,葬於曲阿縣(今江蘇丹陽縣)。事畢,孫策渡江,居留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結納豪俊之士,待養成羽翼,為父報仇。
名士張紘因喪母,時居江都。孫策幾次拜見,和他研究天下大勢。孫策先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漢祚衰微,天下紛紛,英雄豪傑,擁兵自重,各圖發展。沒有人出於公心,扶危濟亂。先父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不幸被黃祖所害。我雖年輕識淺,但卻有心要干一番事業。如今,我想到袁術那裡去,請求他把先父當年的舊部交我統領,然後到丹陽 (安徽宣城)去依靠舅父吳景,收集流散兵士,東據吳郡(江蘇吳縣)、會稽(浙江紹興),報仇雪恥,做朝廷的外藩。您以為如何?」
張紘推託:「我識見簡陋,況且又有服在身,對您的事,實難幫忙。」
孫策進一步請求:「您的大名,遐邇皆知。四方之人,嚮往仰慕。今天的事,我的打算,成與不成,由您一言而決。您一定要對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血仇得報,決不會忘記您的教誨之恩。」說到動情之處,孫策眼中不覺落下淚來。
張紘見孫策言辭慷慨,神色間流露著忠壯之氣,深受感動,終於對孫策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當年西周王道陵遲,齊桓公、晉文公才能應運而起;王室一旦安寧,諸侯就只能貢奉周朝,盡臣子的職分了。您繼承父輩威烈,驍勇善戰,假如真能棲身丹陽,召集吳郡、會稽兵馬,那麼,荊揚二州自可掃平,報仇雪恥也指日可待。那時您憑倚長江,奮發威德,掃除群雄,匡輔漢室,所建的功業,絕不會下於齊桓、晉文,定會流芳千古,豈止作一個外藩呢?目前世亂多難,如果您想建功立業,就當南渡,我將與好友一起去支持您。」
孫策聽了張紘的一番話語,心中鼓盪難平:「一言為定!我馬上開始行動!我有老母弱弟,不便同行,現在都託付給您。希望您多加照顧,使我無後顧之憂。」
孫策馬上趕赴壽春,去見袁術。他流著眼淚對袁術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袁術聆其語言,察其舉止,知道他大有過人之處。但要馬上將孫堅舊部還給他,自己又心有不甘。於是,袁術便說:「我已任命你的舅父吳景為丹陽太守、你的堂兄孫賁為都尉。丹陽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去投奔他們,召集兵勇。」
孫策便接了自己的母親,帶著汝南人呂范和同宗孫河,到了丹陽曲阿。依靠舅父的力量,不久,孫策便召募到兵勇數百人。但是不幸遭到涇縣大帥祖郎的襲擊,差一點丟了性命。
孫策只好又去見袁術。袁術這才將孫堅舊部一千多人交還孫策統領。從此,孫策漸漸流露出英雄本色,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漢朝廷太傅馬日碑持節安撫關東,在壽春以禮徵召孫策,並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為懷義校尉。袁術的大將喬蕤、張勛也都愛慕孫策的風采。袁術見孫策少年英雄,常嘆息說:「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
孫策一騎兵,犯罪後為逃避責罰,逃進袁術的軍營,藏到馬棚裡面。孫策派人追捕,直入袁術營中,將罪犯搜出,當場斬首。事情結束後,孫策才去拜見袁術,說明情況,向他道歉。袁術說:「兵人好叛,當共疾之,何為謝也?」(《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這件事,進一步提高了孫策的聲譽,軍中對孫策也更加敬畏。
袁術為人反復,往往言而無信,起初他許諾任用孫策為九江太守,不久,卻改用丹陽人陳紀。後來,袁術攻打徐州,向廬江(今安徽合肥)太守陸康索求三萬斛軍糧,陸康不給,袁術大怒。正巧孫策以前曾去拜訪陸康,陸康只讓主薄接待,自己不出來相見,為此,孫策懷恨在心。袁術就派孫策去攻打陸康,並且又許願說: 「前錯用陳紀,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廬江真卿有也」(《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
孫策奉命出擊,拿下廬江。袁術居然又出爾反爾,任用他的老部下劉勛當了廬江太守。對袁術,孫策一次比一次感到失望。此前,漢獻帝派劉繇擔任揚州刺史,揚州過去的治所是壽春,而壽春已被袁術佔領,劉繇便在孫策的舅父吳景和堂兄孫賁的協助下南渡長江,在曲阿沒立了州治。這次孫策攻打廬江,劉繇憂心忡忡,因為他知道,吳景、孫賁是袁術任命的,擔心他們與袁術、孫策聯手吞並自己,於是就用武力逼趕他們,吳景和孫賁只好退居歷陽(今安徽和縣)。劉繇派樊能、於麋駐扎在橫江郡,讓張英駐扎在當利口,來與袁術對抗。袁術則任用自己的老部下惠衢為揚州刺史,以吳景為督軍中郎將,和孫賁一起率兵進擊張英。雙方對峙了好長時間,也沒有結果。
丹陽尉朱治過去曾任孫堅的校尉,他發現袁術政德不立,就勸孫策趁機收取江東。於是孫策就去見袁術。孫策對袁術說:「我家舊日對江東人多有恩義,我願帶兵去幫助舅父征伐橫江。橫江攻克之後,我還可在當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萬人。那時,我再率領他們助您平定天下,謀成大業。」袁術明知孫策對自己不滿,但他認為,劉繇占據曲阿,王朗占據會稽,孫策未必能有什麼作為,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並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為折沖校尉。孫策遂率父親舊部和數百門客東進。
一路上,不斷有人來投,孫策的隊伍不斷擴大,到歷陽時,已至到五、六千人。當時,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帶兵迎接孫策並贊助軍糧。孫策大喜,對周瑜說:「有了你的支持,大事一定成功。」於是,孫策立即率部渡江(參見孫策平江東之戰),進擊橫江、當利,相繼攻克,樊能、張英敗走。接著,孫策連續出擊,「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
孫策攻打劉繇的牛渚營,奪得倉庫中所有糧食和兵器戰具。
當時,彭城相薛禮、下邳相笮融都依附劉繇,奉他為盟主,薛禮占據秣陵城,笮融駐扎在縣南。孫策首先攻打笮融,斬殺五日多人,笮融膽裂,緊閉營門,不敢妄動。孫策則揮師攻打薛禮,薛禮突圍逃走。這時樊能、於麋等人,又糾集兵士來奪牛諸。孫策立即回軍,打敗他們,俘獲萬餘人。然後重新進攻笮融:戰斗中,孫策腿部中箭,不能乘馬,部下抬他回營療傷。有人對笮融說:「孫郎被箭射死了!」當時,孫策年輕,雖有官位名號,但人們都叫他「孫郎」。笮融聞孫策死訊,大喜,派將士與孫策部隊對壘。孫策先派幾百兵馬挑戰誘敵,而在後面設好伏兵。敵兵出擊,孫策部假作潰敗,引敵進入包圍圈中,然後一聲號令,伏兵盡起,斬首一千多敵人。孫策乘勝進攻笮融營地,並命手下將士高聲喊話:「孫郎如何?」聲撼敵營,地動山搖,嚇得不少敵兵連夜奔逃。笮融見孫策還在,越發警惕小心,深溝高壘,嚴加守備。
孫策見笮融負險固守,一時難以攻克,便引兵南向,先在梅陵(今安徽南陵縣)擊敗劉繇別將,接著轉兵攻克湖孰(今江蘇江寧縣南湖熟鎮)、江乘(今江蘇句容縣北)。然後,整頓部隊,到曲阿攻打劉繇。
劉繇與孫策交戰,兵敗,逃往丹徒(今江蘇鎮江市),孫策入據曲阿(參見曲阿之戰),時為興平二年。
一開始,百姓們聽到孫郎兵到,都膽戰心驚,魂消魄散,避之不迭,官長們也往往丟棄城池,竄伏草莽之中。後來,人們漸漸發現,孫策大軍所到之處,軍士們嚴遵將令,不敢擄掠百姓,雞犬菜茹,秋毫無犯。於是,百姓十分喜悅,爭著用牛、酒犒勞部隊。
孫策勞賜將士,發布文告,曉諭下屬各縣:「劉繇、笮融的鄉人和部下來投降的,一無所問;願意從軍的,可以從軍,並免除全家賦稅徭役;如果不願從軍,絕不勉強!」
文告發布後,來歸附者由四面八方雲集風涌,不長時間,就招得士兵兩萬多,徵集馬匹一千多。袁術在壽春,知孫策大勝,上表奏請孫策行殄寇將軍。孫策威震江東。
不久,劉繇又放棄丹徒西逃,孫策遂東進奪取吳郡。建安元年(196年)八月,孫策引兵渡過浙江,直逼會稽。會稽功曹虞翻勸太守王朗暫避孫策的鋒芒,王朗不聽,發在固陵(浙江蕭山縣西)阻擊孫策。孫策幾次從水上發動進攻,均未能奏效。
孫策的叔父孫靜獻策,建議聲東擊西,從查瀆進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孫策依計。於是,夜裡一面到處點燃火把,迷惑、牽制正面之敵,一面分出兵馬悄悄從查瀆出擊。王朗出於意外,大驚,派周昕率兵倉猝迎戰,孫策斬殺周昕,長驅直人。王朗敗潰,帶虞翻乘船逃到東洽。孫策鼓勇追擊,王朗,虞翻投降。
孫策平定江東,任命吳景為丹陽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自己兼任會稽太守,仍以虞翻為功曹。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夏、曹操派議朗王浦攜帶漢獻帝的詔書給孫策,任命他為騎都尉,襲父爵為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並命他與呂布、陳瑀等一起討伐袁術。孫策覺得自己統領兵馬,騎都尉的職務有點低,想得到將軍,的封號以自重。派人向王浦微露其意。王浦當即以皇帝的名義宣布孫策權代明漢將軍。
當時,陳瑀軍駐海西(今江蘇東海),孫策按詔書要求,整頓士馬,要去與呂布、陳瑀會面,謀劃軍機,參同形勢。但他率軍走到錢塘時,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原來陳瑀要乘機奪取孫策的地盤。他派人秘密渡江,拿著三十多個印信給各地散寇及諸險縣大帥,讓他們作內應,等孫策的部隊一開走,馬上攻取他的郡縣。孫策發現這一陰謀,大怒,派呂范、徐逸統兵直撲海西,大破陳瑀,俘獲他的將士、妻兒等共四千多人。陳瑀逃奔袁紹。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孫策派張結向漢廷貢獻方物,曹操安此孫策,與之結納,上表奏准任命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
這時,袁術任命周瑜為居巢長,魯肅為東郡長,但二人知袁術難成大器,相繼棄官渡江來依從孫策。
同年十二月,因為孫策不支持袁術稱帝,袁術便拉攏流竄到安徽的祖郎,讓他鼓動山越共同對付孫策。而太史慈也占據涇縣,自稱丹陽太守,阻遏孫策西進。當時,宣城以東均已歸孫策所有,只有涇縣以西未附。孫策要開拓豫章,西征黃祖,必須先拔掉這兩根釘子。於是,他先進擊陵陽(今安徽青陽縣東南),擒獲祖郎,又進擊勇里(今安徽涇縣西北),擒獲太史慈。
不久,劉繇在豫章病死,部眾欲推戴華歆為主,華歆固辭。孫策派太史慈去探看消息。太史慈歸來,孫策更堅定了吞並豫章的決心。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孫策正准備與曹操、董承、劉璋並力討伐袁術、劉表,軍隊已經整裝待發,袁術病死。
袁術的長史楊弘、大將軍陸勉欲率部投奔孫策,不料被廬江太守劉勛截擊,全體被俘。而袁術的堂弟袁胤、女婿黃猗等人,也懾於曹操的威力,不敢守衛壽春,抬著袁術的棺木,帶領袁術的家小和部曲男女,到皖城投奔劉勛。劉勛的兵力驟然大增,但糧草不繼。劉勛便派堂弟劉偕向豫章太守華歆借糧,華歆也正缺糧,只好派人領著劉偕到海昏(今江西奉新縣西)、上繚(今江西永修縣),向劉繇的舊部告借三萬斛。劉偕去了一個多月,才借得兩千斛,於是報告劉勛,並讓劉勛領兵前來攻襲。
當時劉勛兵力太強,孫策想借機剪除他,也寫信來,勸劉勛攻襲海昏、上繚。信中,孫策屈己下人,說:「上繚地方十分富饒,希望您能興兵討伐,我願出兵做您的外援。」
劉勛決定攻取上繚。他悄悄率軍經過彭澤,來到海昏地方。當地守將堅壁清野,留下一座空城,劉勛一無所獲。
當時,孫策引兵西征黃祖,正走到石城(今安徽貴池縣西),聽說劉勛已到海昏,立即讓孫賁、孫輔率領人馬駐在彭澤,准備攔擊劉勛,自己則與周瑜率兵兩萬進襲劉勛的大本營皖城,一舉攻克,俘虜三萬多人。於是,任命李術為廬江太守,撥給他三千人馬保守皖城,其餘人眾,全部移往吳地。
劉勛聞訊大驚,星夜回軍彭澤,孫賁、孫輔出兵截殺,劉勛大敗,逃往流沂(今湖北鄂城),向黃祖求救。黃祖派他的兒子黃射率水軍五千人來援,孫策揮師進攻,劉勛敗逃,投奔曹操,黃射也逃跑了。孫策又得到劉勛兩千多兵士和一千多艘戰船。於是,乘勝進攻黃祖。
十二月八日,孫策進至沙羨(今湖北嘉魚縣北)。劉表派侄兒劉虎和南陽人韓唏帶領長矛隊五千人趕來支援黃祖。十一日,孫策率周瑜、呂蒙、程普、孫權、韓當、黃蓋等將領同時並進,與敵大戰,黃祖幾乎全軍覆沒,韓唏戰死,黃祖脫身逃走,士卒溺死者達萬人,孫策繳獲戰船六千艘。
在給漢朝廷的表章中,孫策描寫此役說:「(臣)身跨馬才樂陣,手擊急鼓,以齊戰勢。吏士奮激,踴躍百倍。心精意果,各競用命。越渡重塹,迅疾若飛。火飛上風,兵激煙下,弓弩齊發,流矢雨集。」可謂驚心動魄。
孫策一鼓作氣,東進豫章,駐軍椒丘(江西新建縣北),對虞翻說:「華歆名聞於世,但絕非我的對手。如果不早歸附,將來金鼓一震,戰局一開,傷害侵凌,在所不免。你先進城去,把我的意思說給他聽。」虞翻領命進城,見到華歆,陳明利害,華歆舉城投降。
孫策從豫章郡中分出一部分,設立廬陵郡,任孫賁為豫章太守,孫輔為廬陵太守,而留周瑜鎮守巴丘。
孫策還先後擊破鄒倫、錢銅、王晟、嚴白虎等部,於是,疆宇平定。
曹操聞孫策平定江南,嘆息說:「猘兒難與爭鋒也!」於是,把兄弟的女兒許配孫策的弟弟孫匡,又讓兒子曹章娶了孫賁的女兒。並以禮徵召孫權、孫翊,命揚州刺史嚴象推舉孫權為茂才。
史書稱「孫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三國志·孫策傳》)。從某種程度上說,孫策能夠占據江東,跟他禮賢下士,善於用人大有關系。通過幾件事,可以看出孫策的這一特點。
一是重用舊臣,任人不疑。
孫策微時,只有呂范、孫河二人經常跟從,危難不避。孫策待呂范如親戚一樣,往往帶他一起升堂見母,飲宴歡敘。孫策入據曲阿,增兵到兩萬多人,把呂范部下的兵士也增到兩千多,有一天,呂范一面陪孫策下棋,一面對他說:「您的事業越來越人,士兵也越來越多,而各種綱紀尚不完備。我願暫為都督,幫助將軍做好這些事情。」
孫策說:「您是著名士大夫,手下擁有不少兵將,且在疆場上已立大功,哪能委屈您管這些軍中瑣細事務呢?」
呂范說:「我舍棄鄉土,跟您到處奔波,並非求取妻子兒女榮華富貴,我是想經時濟世,做出一番大事業來。你我二人,譬猶同舟涉海,如一事不妥,雙方都受損失。我這也是替自己考慮,不光是為您著想。」
孫策聽了,只是笑,不說話。
呂范當即告別出來,脫掉外衣,換上騎兵將領的衣服,於提馬鞭來到孫策閣門,自稱兼任都督之職。孫策就給他兵符,讓他執掌軍中諸務。呂范加意留心,整頓綱紀。軍中肅睦,威禁人行。
孫策任命張紘為正議校尉,張昭為長史,他們二人,一人居守,一人從征,出謀劃策,言聽計從。孫策以師友之禮對待張昭。文武之事,都由張昭主理。張昭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書信,信中,把所有的功勞都歸於他,對他大加贊美。張昭感到進退兩難。孫策知道後,卻非常高興。他說:「從前管仲治理齊國,人們開口『仲父 』,閉口『仲父』,而齊桓公成了霸主的第一位。現在張昭賢能,人們開口、閉口,褒揚誇獎,而我能重用他,這功名還不是歸我嗎?」
二是不計前嫌,重用祖郎、太史慈等降將。
孫策當年到曲阿募兵,好不容易才招到數百人。但被涇縣大帥祖郎襲擊,人馬散盡,本人也險些丟了性命。後來,孫策占據江東,袁術派人送給祖郎日J綬,讓他聯絡山越,對付孫策。孫策率兵親往征討,在陵陽縣擒獲祖郎。祖郎惶懼,孫策安慰他說:「當年你襲擊我,刀都砍在我的馬鞍上了。如今我創軍立事,拋棄舊怨,對天下人都一樣,不但你一人。你不要害怕。」祖郎叩頭稱謝。孫策任命他為部下賊曹。
太史慈當年曾在神亭與孫策搏戰。後來,也被孫策擒獲。孫策解其束縛,拉著他的手問:「寧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雲何?」太史慈坦言:「末可量也。」孫策大笑:「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說完,立即任命他為門下曹。回軍時,孫策命祖郎、太史慈為前導,軍中引以為榮。後來,孫策還曾派遣太史慈去安撫劉繇部下,對太史慈深信不疑。事俱在太史慈傳中。
三是撫視孤寡,不欺弱者。
孫策攻克皖城,袁術妻兒老小寄住在此,均被俘獲。孫策對他們體恤撫慰,下令不得侵擾。後來收復豫章,又收拾安排劉繇的喪事,且很好地看顧他的家屬。天下士大夫因此對孫策大加稱譽。
孫策這樣做,當然是出於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的需要,而且以不影響他的功業為前提。有兩件事,可以說明。
一次,會稽郡屬員魏騰違背了孫策的意旨,孫策執意要殺掉他。眾人一再勸阻,孫策只是不聽。這時,吳太夫人站在井邊對他說:「你剛剛立足江南,諸事尚在草創,尚未穩固。應該優待、禮遇賢能之人,舍棄他們的過錯,表彰他們的功勞。魏騰循例盡職,你卻要殺他,這樣一來,明天大家都會背叛你。我不忍心見你自罹禍難,還是先投井自殺了省心。」孫策大驚、頓悟,馬上放了魏騰。
有位叫高岱的名士,隱居在餘姚地方。孫策讓陸昭去請他,自己虛心等待。聽說高岱精通《左傳》,孫策也預先玩讀,想跟高岱講論一番。
有人乘機離間二人。先對孫策說:「高岱認為您英武有餘,文采不足,您跟他講《左傳》,他如果回答說不懂,便是他瞧不起您了!」孫策暗記在心。
那人又對高岱說:「孫策為人,最不喜別人超過自己。他如果問你《左傳》的事,你就說不知道,這才合他的意。如果跟他講論辯難,可就危險了!」高岱信以為真。
孫策和高岱見了面。孫策果然說起《左傳》,高岱連連回答不知道,不懂得。孫策發怒,以為高岱依恃才能,輕慢自己,把他關了起來。
聽說高岱被囚禁,他的朋友和當時好多人都在露天靜坐,請求孫策釋放他。孫策本無殺高岱之意,但登上高樓,看見幾里地遠近,坐滿了請願之人。孫策討厭高岱能得眾人之心,下令殺了他。
盡管發生了這樣的事,但我們仍認為,禮賢下士,敬重人才是孫策一生待人接物的主流。而這也確實在客觀上使江東人才濟濟,為孫權建立吳國奠定了基礎。
廣陵太守陳登駐在射陽。孫策西征黃祖,陳登暗中派遣間諜,拿著印綬給嚴白虎的余黨,想聯合起來一起對付孫策。孫策回師,攻打陳登,軍隊暫駐丹徒,等待後繼糧草。
孫策喜歡輕裝簡從,出外游獵。對此,虞翻不放心,早就進行過勸諫。虞翻說:「您輕出微行,搞得侍從官員來不及整頓服裝預為警備,士卒們也常以此為苦。作為一軍統帥,自己不莊重就不會有威嚴。白龍變化成魚,豫且就可以射他的眼睛;白蛇自己放縱閑行,劉邦就可以殺他。希望你稍加註意才好!」
孫策知道虞翻說得對,但仍然不能改掉這習慣。
時孫策已盡得江東,聞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欲率軍渡江北襲許昌。曹軍皆驚,唯郭嘉說:「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後果為郭嘉言中。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孫策又出去打獵。他騎的是上等精駿寶馬,馳驅逐鹿,跟從的人絕對趕不上。正當他快如疾風地賓士時,突然從草叢中躍出三人,彎弓搭箭,向他射來。孫策倉猝間,不及躲避,面頰中箭。這時,後面的扈從騎兵已經趕到,將三個人殺死。
原來,孫策曾殺死吳郡太守許貢。《江表傳》記載,許貢上表給漢帝,說孫策驍勇,應該召回京師,控制使用,免生後患。此表被孫策的密探獲得,孫策便責備許貢,並下令將其絞死。許貢死後,其門客潛藏在民間,尋機為他報仇,這次終於得手。
孫策中箭,創痛甚劇。自知不久於人世,便請來張昭等人,托以後事。他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
接著,叫來孫權,給他佩上印綬,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
當天夜裡,孫策去世,時年二十六歲。
關於孫策之死,說法紛紜。裴松之《三國志注》引《吳歷》記載,孫策受傷,醫生告訴他,說這傷可治,但應好好養護,一百天不能有劇烈活動。孫策拿過鏡子自照面目,對左右說:「臉成了這個樣子,還能建功立業嗎?」奮起虎威,推幾大吼,傷口都裂開了。當夜死去。《搜神記》則說孫策死於於吉為祟:孫策殺死於吉,此後,每一獨坐,都感到於吉好像就在左右,心中惱火。這次調治箭傷剛有起色,引鏡自照,又見於吉立在鏡中,回頭看,不見於吉,如是再三。孫策摔破鏡子,奮力大吼,傷口崩裂而死。
《吳歷》所記,可備一說;《搜神記》則純是小說家造作虛幻之言。
孫權稱帝,追謚孫策為長沙桓王。
孫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他僅用了幾年時間,便開拓出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江、廬陵六郡,招攬了大批人才,為日後東吳開國奠定了根基。確實是難得的人物。但他有時過於輕率武斷,以致英年早逝,也真讓人嘆惋。
⑷ 舒城現在有那些名人(詳細資料)
文翁(前156-前101),名黨,字仲翁,西漢官史。廬江郡舒縣(今舒城)人。
周瑜(175-210),東漢末年名將。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今舒城)人,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東吳軍與劉備軍聯合,在赤壁擊敗曹操。建安十五年(210年),在伐蜀路上逝世,年僅36歲。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漢族,舒城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
秦民悅(1436—1512),字邦約,一字崇化,安徽舒城縣人。明朝天順元年登進士。歷任廣平知府、南京吏部尚書。
孫立人,字撫民,號仲能,漢族,安徽省舒城縣三河(今屬肥西縣)人,生於安徽省廬江縣金牛鎮。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軍銜,第一次緬戰時任38師師長,在孟關傑布山隘間戰役斃敵2000餘 ,孟拱河谷戰役擊斃日軍12000餘,第二次入緬作戰時任新一軍軍長,攻克八莫、南坎、老龍山、南巴卡、新維、臘戍、喬美等地,共擊斃日軍3萬3千餘 ,是抗戰中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有「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內戰時曾於四平、 公主嶺、德惠等地擊敗林彪。
孫立人致力於國軍現代化,整編撤退來台之國軍,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與預備軍官制度。1955年遭蔣介石認定叛變被軟禁,隨著孫案的爆發,孫立人的一切事跡,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歷史刪除。
1988年台監察院認定孫立人無叛亂意圖,2014年7月,台灣監察機構承認1955年郭廷亮「假藉長官名義為匪工作」間接為其平反。[
⑸ 安徽舒城的名人
歷史名人
1、官辦學校第一人——西漢教育家文翁
文翁(前156~前101) ,名黨,字仲翁,西漢官史。廬江郡舒縣(今安徽舒城)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興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史有「李冰治水,文翁化蜀」之稱。為紀念文翁,在楓香樹村附近原文沖小學現改名為文翁小學,原楓香樹中學改名為文翁中學。
2、風流大度的三國軍事家——周瑜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東漢時廬江郡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為孫吳基業,三分鼎立格局,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相貌魁偉,氣度恢弘,志向遠大,雖生逢亂世,卻以廓清天下為己任。孫堅興兵討董卓時,移家舒城,與周瑜一家住在一起,周瑜將路南大宅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母,與孫策結為異姓兄弟。
3、宋代第一丹青妙手——李公麟
李公麟(1040~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人。其父李虛一,曾任大理寺丞,喜收藏書法名畫,因此,李公麟自幼即深受藝術熏陶。熙寧三年(1070)登進士第,歷任南康、長垣尉,泗州錄事參軍等地方官員,後入京為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御史台檢法和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因病退歸隱家鄉龍眠山莊。李公麟作為一名文人畫家活躍於北宋畫壇。現存作品有《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維摩詰像》(傳)、《免胄圖》(傳)及《聖賢圖》(南宋石到本)等流傳於世。
4、明代廉吏——秦民悅
秦民悅(1436—1512),字邦約,一字崇化,安徽舒城縣人。明朝天順元年登進士。歷任廣平知府、南京吏部尚書。秦民悅家貧好學,無書不讀,每日作文千言,二十歲鄉試中取得第一名,(舉人考試得第一名叫解元),天順元年(1457)進士。
我是安徽舒城的,怎麼說安徽舒城沒有名人啊,看看參考資料!
⑹ 誰有舒城縣南港鎮事件全部過程
這幾天舒城南港關於垃圾填埋場產生的官民矛盾已鬧得沸沸揚揚,作為舒城走出來的我談談自己的淺見,希望大家共議是非,首先不管是誰打人都是不對的,都是違反治安條列甚至法律的,此次事件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看,雙方都有責任,但是相對弱勢群體南港的群眾之所以阻塞交通、政府門口抗議也是無奈之舉,"舒城縣委、縣政府於25日提出三條意見,以疏導群眾情緒:一、垃圾處理場選址的最終確定,需得到大多數群眾的認可,大多數群眾不同意,就不建設;二、群眾對黨委、政府的工作有什麼意見,有什麼要求,可以通過合法方式反映,黨委、政府一定高度重視;三、沖擊黨政機關、堵塞交通是違法行為,希望人民群眾不要做,也不支持任何違法違紀的事"。關鍵是其中的第二條,相信人民群眾一開始的確是通過合法善意的舉動反應了他們的關切,但是原因就是出在地方基層黨委、政府沒有重視,更別提高度重視了,有哪位領導是認證的聽取了百姓的意見的,更別說是深入群眾中去了解情況了,老百姓的關切得不到答案,怎麼才能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呢?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方法莫過如此。第二:垃圾填埋對環境沒影響絕對是不可能的,說白了就是挖個坑深埋垃圾,讓大自然去分解垃圾,分解少則幾年多則幾百年,分解過程中產生污染環境的物質不可避免,尤其是遇到雨天或洪水,滲透影響地下水的水質,很多老百姓都有自家打井引用地下水的習慣,百姓關心自己乃至後世子孫的健康無可厚非,這就不得不提及縣委的第一條意見,「垃圾處理場選址的最終確定,需得到大多數群眾的認可,大多數群眾不同意,就不建設"為什麼要事情發生後才出現這樣的意見呢?項目選址時為什麼不聽聽老百姓的意見呢?如果當初充分發揮民主,多深入群眾中去,多聽取當地老百姓的意見,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嗎?第三:親愛的鄉親們,你們的遭遇值得同情,但是辦法不妥,阻礙交通我們其實也是對過往司機和乘客造成了無謂損失,也對咱們善良淳樸鄉親的形象造成負面影響,鎮、縣二級反應得不到解決,直接到合肥向省政府反應,省政府有專門的信訪接待,我們可以反應我們的關切,個人認為當今社會省及以上政府還是值得老百姓擁護和相信的。綜上所述,事情既然發生了就不要再擴大了,時至我縣進入皖江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國家規劃,正是我縣縮小於兄弟縣市差距的絕佳機會,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政府要首先有作為,是政府的責任就要勇於面對,基層幹部更要深入百姓家,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多和老百姓打交道,切實貫徹黨中央的: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避免以後決策中出現脫離實際的情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是恆古不變的真理,政府只要心誠、意真老百姓還是會原諒和擁護的,政府要辦的事情很多,關系全縣民生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等,阜景鐵路、合安城際、六廬鐵路、濟祁高速等等都進入爭奪白熱化的境地,兄弟縣市虎視眈眈,時不待我,政府應該積極去爭取,只要還沒建設我們都有希望,絕不能等待,機會稍縱即逝,悔則晚矣!合九的悲劇不能重現。善良淳樸的鄉親們也要努力做到知法、守法,不盲目、不跟從,遇到問題通過合法的渠道積極反應我們的立場和關切,不要做有損全縣聲譽和自身形象的事情,我們是遵紀守法的新一代老百姓,當今法制的社會任何人的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希望全縣上下齊心協力,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創造舒城美好的明天。
⑺ 日本鬼子在舒城都做了哪些壞事
1938年,日本侵略軍為了打通安(慶)合(肥)公路、進而進攻省會安慶,於5月10日下午派飛機3架,對舒城縣城關進行狂轟濫炸,投彈數十枚,炸毀房屋1000多間,炸死炸傷居民160多人。 據當時目擊者回憶:從古樓到碼頭,倖存的房屋只有三民春茶館、潘慶豐葯店、藝光照相館、蘇匯豐米行、高益豐米行、樊家茶館等數家。西門自顧家老屋到曹閘堰及三里街全被燒毀。鹼棚盛老六一家4口人全被炸死;孝棚巷高家一孕婦和一個小孩被爆炸引起的大火活活燒死。
6月8日,日本侵略軍第十六師團坂井支隊二四三聯隊第三大隊3000多人在大隊長松峙真一帶領下,侵佔舒城城關,大肆燒殺奸擄,城內未及逃走的400多居民全被殺害,國民黨第二十軍楊森部隊留在城內的近百名傷兵也被殺死。碼頭街爆竹店蔣春台父子被日軍捉住,蔣春台被劃開頭皮,灌進水銀剝皮而死,他的兒子被齊眉削去腦殼。孫傳習全家3口、龐祖成理發店師徒2人均遭殘殺。六安蘇家埠的一個繅絲匠住在城內,被捉住綁在王家炎家青桐樹上,日軍輪流用刀把他一塊一塊割死。三里街李家貴門口幾棵青桐樹上,被弔死二三十人。日軍還到處奸**女,水巷口有個生孩子才3天的婦女,躲在一個棺柩里,被發現後,遭到30多個日軍**致死。岳神廟有個70多歲的老奶奶,日軍逼著一個姓查的青年與她**,因為反抗,兩人都被殺害。有些婦女被姦汙後,還被剖開肚子、割掉**,令人慘不忍睹。據調查,全城被姦汙婦女達150多人。
同年8月中旬,駐城關日軍退往桃溪,3天後突然返回,在碼頭街鹽倉附近,殺死扒鹽的群眾70多人。。。。
⑻ 今天舒城縣有哪位大人物要來
看新聞說舒城飛霞大市場凌晨著火,燒了好幾個小時,是不是真的
⑼ 孫立人到底是哪裡人啊為什麼百度上說是廬江縣人,而我在北京衛視的檔案節目里說是舒城縣人啊
孫立人於1900年出生在中國安徽省,父親孫熙澤是清朝末年的舉人,被派任為山東知府,舉家前往青島居住。
⑽ 征尋安徽省各縣市名人故事
皋陶 生於公元前21世紀,是東夷族的首領之一。傳說為三皇之一顓頊之子。東漢大學者王符在《潛夫論.志氏姓》中就明確地說:「李、梁、葛、江、黃、阮、寥、諸葛、英、趙、秦、沈、徐,皆皋陶之後也。」皋陶輔佐舜帝時,「明五刑,弼五教,日宣九德」,被任命為掌管刑法的官,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正是由於皋陶崇高的威望,所以禹繼位後,任用皋陶為理官,於是,天下罪惡得以平正,人們安居樂業,任職期間,皋陶多次提出賢明的謀略,認為治天下須慎修其身,特別強調「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張深得禹帝賞識,禹帝以皋陶最賢,把地處大別山門戶、富庶的六安一帶分封給皋陶及其後裔,並將他作為繼位的候選人。但是,禹帝還未來得及把帝位禪讓給皋陶,皋陶就病逝了。葬於六安。 老子 (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聃,今安徽亳州市渦陽縣人,道家學說的創始人。曾出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圖書館館長),後棄官歸隱。傳說老子歸隱時騎青牛路經函谷關,函谷關守令請求老子著書,於是有《老子》五千多言留於後世。《老子》即《道德經》,分「道」與「德」兩部分,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道是「無」,但這個「無」並非不存在,道是「虛」,因其有巨大的包涵性。「德」就是得到道。小國寡民是老子道在社會的再現。老子的道家思想開啟了中國幾千年來崇尚自然,努力與自然合一的精神內涵。 莊子 (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哲學家,道家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人生的終極意義和至高境界就是與道合一。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是道家經典之一。《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管仲 春秋時齊國名相,潁上人 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為卿,被尊稱「仲父」。他輔佐齊恆公對內對外政策進行全面改革,分國都為十五士鄉和六工商鄉,設各級官吏管理,並以士鄉的鄉里組織為軍事編制;主張按土地好壞分等征稅,適當征發力役,禁止掠奪家畜;用官府力量發展鹽鐵業,籌造和管理貨幣,調劑物價;特許在庶民中選士,予以破格提升。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使齊國日益昌盛,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是先秦法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現存《管子》76篇,多為後人假託。 孫孫敖 霍邱人(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甘羅 戰國末期下蔡(今屬潁上縣甘羅鄉)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孫。12歲為秦相呂不韋家臣。秦使張唐去燕國為相,唐因曾為秦昭王討伐趙國,恐路討趙國時趙王挾恨報復。呂不韋親請張唐,仍不肯出使。甘羅別出奇討,先以利害說服張唐,又逢願為秦為大使赴趙,說服趙王,先割五城與秦,以廣河間,再聯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30城,獻11城給秦。由於是甘羅深受嘉許,封為上卿。死後葬於潁上城東35華里的潁水河畔,今穆崗子南側。 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陳 勝(?~前208) 字涉。陽城(今屬固鎮縣人,一說河南登封東南)人。雇農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漁陽(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誤期,按秦律當斬。遂與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宿縣東南劉村集)發動同行戍卒九百人起義。各地紛紛響應,隊伍發展至數萬人,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被推為王。旋派兵攻取趙、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軍進攻關中。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率軍反擊,失利退下城父(今渦陽東南),為叛徒庄賈殺害。 范增 (前277-前204):秦末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說今桐城人]秦末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尊為「亞父」。他勸說項梁立楚王族後裔為楚懷王。秦軍圍攻巨鹿時,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等救趙,以他為末將,後歸屬項羽,為其出謀劃策。他屢勸項羽殺劉邦,項羽不聽。後項羽中劉邦反間計,削其權力,他忿然離去,途中病死。他死後,劉邦以弱勝強,戰勝項羽,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張良 秦末漢初城父(今亳州市)人,字子房,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為劉邦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候,後功成身退。 桓 譚(前23~後56) 字君山。東漢市國相(今淮北市)人。年少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常與劉歆、楊雄等著名經學家辯析疑義。擅長音樂,喜彈琴。王莽時任掌樂大夫。漢光武帝即位,譚受大司空宋弘舉存,拜議郎給事中。因反對讖諱神學,極言「讖之非經」,被光武帝目為「非聖無法」,幾遭處斬。後免死罪,出任六安郡丞,途中病死。時年70餘歲。所著《新論》早佚,清人嚴可均《全漢文》存少數篇目。其哲學思想對後世無神論思想發展較有影響。卒後,相有冢。1987年淮北市在相山下修建「桓譚紀念亭」,置「桓譚紀念碑」。 曹操 (155-220),三國時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公元208年,發動赤壁之戰,同孫權、劉備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建安二十一年進位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曹操統一北方,興修水利,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精通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摘要》等。善詩歌,開建安之風,《蒿里行》、《觀滄海》等名篇膾炙人口。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植 (192~232)字子建。建安傑出詩人,曹操第三子,少聰敏,頗得其父寵愛,幾次欲立其為太子,因曹植清高孤傲、行為放任,飲酒無度,且違反禁規而招致曹操不滿,遂絕立他為嗣之念。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改為臨淄侯。曹丕即帝位後,曹植備受猜忌和迫害,屢被貶爵和改換封地。曹丕幾度欲殺曹植,據說曾逼曹植七步成詩,結果逼出了傳世佳作《七步詩》。年42憂郁而終。其詩歌藝術性極高,於五言詩發展起極大推動作用。今傳《曹子建集》10卷。 曹丕 (187~226) 字子桓。即魏文帝。曹操次子。東漢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 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太子。曹操死,嗣位為丞相、魏王,旋代漢稱帝,國號魏,都洛陽。在位期間,效法漢文帝實行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政策,制訂「九品中正法」,使世族門閥統治開始確立。好文學,為當時文壇領袖。其詩「燕歌行」為現存最以早一首七言詩。所著《典論.論文》為我國較早之文藝理論批評專著。現存詩歌約40首。有《典論》5卷、《 列異傳》3卷,文集23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文帝集》。謚文帝。 華佗 三國時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醫學家。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以外科尤為擅長。他發明了全身麻醉劑__麻沸散,這是世界醫學史應用全身麻醉的方法施行外科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比西方早1600多年。華佗強調體育鍛煉,提倡防病為主,他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創造了一種「五禽之戲」健身法。後被曹操所殺。現存《中藏經》系後人託名之作。 周瑜(公元175—210年) 舒城縣人。三國時東吳名將。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被孫策授為建威中郎將,時年24歲,後人因此稱他為周郎。孫權繼位後授周瑜為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國事。漢建安十三年,孫權授周瑜為大都督。時年9月,曹操舉兵南下,周瑜與諸葛亮合謀,在赤壁火燒曹營,大獲全勝,史稱赤壁之戰,由此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舒城現存有周瑜城、周瑜橋等遺址多處。 魯 肅(172~217) 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屬定遠縣)人。出身土族,喜讀書、好騎射。 曾贈三千斛米與居巢長周瑜,並結為友好,後被周瑜薦與孫權。孫權問以天下大計,肅道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立江東,以觀天下」,為孫權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肅與周瑜堅決主戰,建議孫權聯結劉備,共拒曹軍,為孫權採納。任贊軍校尉,助周瑜大破曹軍於赤壁。周瑜死後,任奮武校尉,代領其軍。後拜漢昌太守、偏將軍。從孫權破皖城,拜橫江將軍。善治軍,長於文辭,思主弘遠,《吳書》稱其有過人之明。 呂 蒙(178~219) 字子明。東漢汝南富陂(今屬阜南縣)人。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 ,代統領其部。從孫權征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孫權勸其多讀史書、兵書,遂發奮,後「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漢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卒,代領其軍,奉命守陸口。二十四年,率主力抵襄陽、樊城,為大都督,直趨江陵,戰艦偽裝商船,士卒扮為商人,晝夜兼程至公安,迫使蜀守將傅士仁歸降,佔領荊州。旋因病卒。 嵇康 (223~262) 字叔夜。三國魏譙郡 (含濉溪縣臨渙)人。孤貧,及長與魏宗室結 為姻戚。官至中散大零星,世稱嵇中散。博學多通,好老莊及氣功。善鼓琴,工書畫,與阮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其哲學思想,主張「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提出「越名教 而任自然」之說,反對儒家繁瑣禮教,在政治上表現為剛腸疾惡,鋒芒筆露。其朋友山濤( 巨源)投靠司馬氏任吏部尚書,勸康做官,憤與山濤絕交。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深為不滿,因而直接觸犯了利用禮教圖謀纂奪的司馬昭政治集團,被誣陷處死。今傳《稽中散集》10卷,另有畫《獅子擊象圖》、《巢由洗耳圖》等。 恆 溫(312~373) 字元子。彝子。年輕時「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曾為琅琊太守 ,尚明帝長女南康公主,拜駙馬都違法,遷徐州刺史。繼任荊州刺史,封安西將軍。晉永和 二年(346)率兵西倀,直指成都,收復蜀地,威名大振,升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永和十年(354)率步騎四萬,自浙川以征關中,發江陵水軍,水陸並講,連敗前秦軍。十二年,任征討大都督,統領司、冀、州軍事。二次北伐,抵伊水,與姚襄距水面戰,大敗姚軍、收 復濟陽。封南郡公。後加授並、司、冀三州都督,不受,加封侍中大司馬,太和四年(369) 任平北將軍,領徐、兗二州刺吏。率兵五萬,第三次北伐,進攻前燕。糧道被前秦斷截而敗歸。威安元年(371)前秦符堅率兵攻晉,屯兵洛澗。溫率兵自廣陵迎敵,大破秦軍。後廢司馬奕,立司馬昱,掌朝中大權。有文集20卷傳世。 隋、唐、五代、宋、元 朱 溫(852~912) 原名朱全忠。碭山人。唐乾符四年(877)與次兄朱存參加黃巢起義。黃巢建 立大齊政權時任州防禦使,後叛巢降唐,破巢軍,唐昭宗賜名為「全忠」。天復元年(901) 晉封為梁王。唐昭宗賜號「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天佑 四年(907),殺唐朝末帝李 , 代唐稱帝,改名晃,建都汴,國號梁,為後梁太祖。乾化二年,(912)被其子朱友珪慘殺。葬於河南伊闕縣,號宣陵。 朱熹(1130-1200)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把道家和禪學思想融入儒學之中,提出了「氣」、「天理」、「格物致知」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論;以「天理」為本,組建了嚴密的自抑性儒學思想體系。朱熹發展了程顥、程頤的理學思想,建立了一個中國古代最龐大、最完整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世稱「程朱理學」,成為中國後期封建社會官方哲學的正宗。朱熹一生著述極為豐富,代表性的作品有《四書集注》、《詩集著》、《朱子語類》、《近思錄》等。 包拯(999-1062),合肥人,北宋著名的清官、政治家。曾歷任知縣、知州、監察御史、天章閣侍制、龍圖閣直學士、樞密副使等官職。死後贈禮部尚書,謚為包孝肅公。包拯在擔任開封府尹時,為官剛毅正直,嫉惡如仇,執法嚴峻,不畏權貴,流傳著「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開一代清官之風范。包拯平生以廉潔著稱。他晚年在家裡立了一塊石碑,上刻《戒廉家訓》。遺著有《包孝肅奏議》。他的事跡長期流傳民間,小說、戲劇多取為題材。 畢升(?-約1051),北宋徽州(今安徽歙縣)人,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者。宋代慶歷(1041-1048)年間,畢升首創泥活字版,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畢升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印刷速度比前大大加快。後來活字由膠泥逐步改為木質、銅質、鉛質,發展成為現代的活字印刷術,但其基本原理仍是畢升所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李公麟(1049—1106年) 舒城縣人。自號龍眠居士,北宋著名畫家,被推為「宋畫第一」。他作畫善用線描,運筆如行雲流水,多不設色,人稱「白描」,尤其擅長畫馬。蘇東坡曾稱贊他:「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在我國繪畫史上,李公麟是位承前啟後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作品甚多,僅《宣和畫譜》所錄的作品就有107件。1961年,被中國畫院列為我國十大名畫家之一。 方 臘(?~1121) 舊名朕。出身貧苦,以種田和箍桶為業,曾到浙江青溪縣(今淳安) 幫工。因不堪花石綱之擾,利用明教組織發動飢民「仗義而行」。宋宣和二年(1120)秋,在 浙江青溪漆園(今淳安葉家村洞源)中誓師起義,自號「聖公」,年號「永樂」,建立農民政權。同年十一月下旬在青溪、息坑全殲兩浙都督蔡遵、顏坦所部5000餘人。十二月三日集中 2萬人馬攻克睦州,旋又連克歙縣、休寧、杭州。半年內攻佔6州52縣。宋王朝派童貫率15萬軍隊鎮壓,義軍因兵力分散、又因洪載等人叛變,接連失利,杭州、青溪相繼失守,後退守 幫源洞。三年四月下旬,宋軍攻入幫源,因叛徒告密,方臘等義軍將領被俘,八月在汴京就義。余部在呂師襄等人領導下轉戰溫州、台州等地,直至次年秋。 明清 朱元障(1328~1398) 字國瑞。元未濠州鍾離(出生於今鳳陽縣洪廟鄉附近躍龍崗)人。明王 朝開國皇帝。出身頒寒,編輯年喪父,入皇覺寺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投郭子興紅巾軍 。初為親兵,以軍功屢有升遷。十五年,韓林兒稱帝,任左副元帥。十六年,率部大破元軍於採石,進取南京,自稱吳國僅供參考,破陳友諒,張士誠,以徐達北上滅元。二十八年, 稱帝於南京,時年41歲。定國號為明,年號洪武。後陸續征戰多年,洪武二十年(1387)完成統一全國大業。粗通文墨,善用兵,有智謀。為鞏固其統治,從洪武四年開始以各種借口大 肆殺擄功臣,死後謚高皇帝,廟號太祖。 常遇春(1330~1369) 懷遠人。字伯仁,號燕衡。幼家貧,青年時做僱工。元至正十二年(1352)在家 鄉平阿山加入劉聚起義軍。十五年初,投奔朱元璋。時值朱攻採石屢戰不下,自請為前部先鋒,率船進攻,飛躍三丈多高的江岸,大獲全勝,又乘勝取太平,授總管府先鋒。隨朱元璋攻下建康,升統軍元帥。後轉戰江南,攻克寧國、池州、婺州、衢州、安慶等數十城,屢立戰功。升中書省都督、馬步軍大元帥。二十三年,率水軍入鄱陽湖,攻陳友諒,在彭郎礬消滅陳部主力,陳友諒中箭身亡。後揮師東下與大將軍徐達統兵伐吳,二十五年七月,取廬州。八月,率大軍平定臨江諸寨,攻取陳友諒,在彭郎礬消滅陳部主力,陳友諒中箭身亡。後軍師東下與大將軍徐達統兵伐吳,二十五年七月,取廬州。八月,率大軍平定臨江諸寨,攻取贛州、湖州、杭州、南雄、韶州、泰州等十多郡。二十七年八月,圍攻平江(蘇州),九月破城,俘張士誠。加授中書省本章,封鄂國公。十月,與徐達率軍北伐。翌年春取山東、河南諸郡,八月大破燕都,元順帝北逃。明洪武二年(1369)破開平府深入北河,俘元朝宗王 三人及平章、大臣、將士萬餘人,獲珠寶輜重無數,凱旋還師,中途暴卒。追封開平王,謚忠武。 徐 達(1330~1385) 字天德。濠州(今鳳陽)人。少有大志。朱元璋為郭子興部帥時,從朱取和州,授鎮撫。又從渡江,破採石,取太平,下集慶,與常遇春皆為先鋒。克池州後,與 遇春敗陳友諒軍於九華山下,生擒3000人。太祖稱吳王,以之為左相國,拜大將軍,征伐常勝而軍紀嚴整,屢建大功。卒後追封中山王,謚武寧。 朱升(1299~1370) 字允升,號楓林。少時從學陳櫟、黃澤。元至正元年(1341)中舉,任池州學正,後辭官隱居歙縣石門專事著述。十八年,朱元璋軍入徽,由鄧愈推薦,為朱元璋召見。他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採納。吳元年(1367),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明洪武元年(1368)進翰林學士,不久受命採集古代後妃故事,與諸儒編寫《女誡》。明王朝禮樂制度及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制誥文詞,多為其所撰。二年,辭官隱退,其於諸經皆有旁註,有《書傳輯》、《書傳補正》、《老子旁註》、《孫子旁註》及小學、名數 、醫家諸書。治學極嚴謹,所撰一有疑議,即毀棄。存世僅《前圖》2卷、《楓林集》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