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創造的茶葉

誰創造的茶葉

發布時間:2021-05-26 17:56:11

⑴ 歷史上是誰最早發現茶葉的是什麼茶

說到中國是誰最早發現的茶,當然要提到我們的祖先神農氏,神農是上古時期三皇之一的炎帝,對中華名族的繁衍與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一條,便是嘗百草,中醫葯由此而生。在《帝王世紀》中也有記錄:「神農嘗味草木,宣葯療疾,救夭傷人命」。傳說在嘗百草的過程中,有一次神農誤食毒草,頭暈眼花之際背靠一顆小樹,小樹上掉下的葉子帶著清新提神的香味,神農便把葉子也吃了下去,頓時解了毒性,於是神農便又採摘了一些仔細辨識,發現此物有提神醒腦,清熱解毒的功效,也就有了最開始的茶。

⑵ 茶葉是誰最早發明出來的

沒有人發明茶葉,最早是神農發現了茶葉的葯用價值,在三國時期人們開始種植和加工茶葉.

⑶ 茶是誰發明的

唐代陸羽《茶經》稱"茶之飲,發乎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中國是發現與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茶樹原產於中國的西南部,雲南等地至今仍生存著樹齡達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樹。四川、湖北一帶的古代巴蜀地區據歷史的記載是中華茶文化的發祥地。從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時期,茶葉生產區域不斷擴大,茶文化不斷發展,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茶,這一古老的飲料,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茶的發現與利用
中國是茶的故鄉。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中紮下了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如以神農時代開始算起,在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始於原始母系代族社會,距今大約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
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與茶的發現
據茶史考證,最早利用茶的為神農氏——"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也就是遠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傳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農時代。
一說,神農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去採集草葯,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採集的草葯親口嘗試,體會、鑒別草葯的功能。有一天,神農在采葯中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乾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閉目休息。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著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後揀了兩片放在嘴裡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他感到好奇怪,於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神農便採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後來將它定名為"茶"。這就是茶的最早發現。此後茶樹漸被發掘、採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葯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二說,天神所賜,神農發現。當時神農氏給人治病,不但需要親自爬山越嶺採集草葯,而且還要對這些草葯進行熬煎試服,以親身體會、鑒別草葯的性能。有一天,神農氏采來了一大包草葯,把它們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幾堆,就在大樹底下架起鐵鍋,放入溪水,生火煮水。當水燒開時,神農打開鍋蓋,轉身去取草葯時,忽見有幾片樹葉飄落在鍋中,當即又聞到一股清香從鍋中發出,神農好奇地走近細看,只見有幾片葉子飄浮水面,水中湯色漸呈黃綠,並有清香隨著蒸汽上升而緩緩散發。他用碗舀了點汁水喝,只覺昧帶苦澀,清香撲鼻,喝後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頭腦也更清醒了,不覺大喜。於是從鍋中撈起葉子細加觀察,似乎鍋邊沒有此樹,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邁心善。采葯治病之苦,賜我玉葉以濟眾生」。自此,一邊繼續研究這種葉子的葯效,一邊涉足群山尋找此種樹葉。一天,神農終於在不遠的山幼里發現了幾棵野生大茶樹,其葉子和落入鍋中的葉片一模一樣,熬煮汁水黃綠,飲之其味也同,神農大喜,遂定名為「茶」,並取其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認為是一種養生之妙葯。據說,當年神農發現的這種「茶」,就是今天被人們稱作茶的樹葉

⑷ 茶是怎樣發明的是誰發明的呢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發源終極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由於如斯,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進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貴重產品進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 一笥"和「 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 "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發源的?對這個題目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題目」。由於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假如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題目的回答有多種謎底: 1.祭品說:這一說法以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終極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以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品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品,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終極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鐵觀音批發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熟悉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仍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⑸ 茶是誰發明的

PS:茶本身是一種植物,是由大自然所生,因此不存在是由誰發明的。內
1.
據《神農百草集》容記載:"神農日嘗百草,得荼而解之"(荼tu
古時茶的別名)
由此可知茶是由神農發現的。
2.
此問題與陸羽無多大關聯,因陸羽對茶喜愛,遂專心考察研究,著得《茶經》一書,舉世聞名。故此後人稱他為「茶聖」
3.
在西漢甘露年間在四川雅安縣名山區有一位修行之人叫吳理真,他在蒙頂山的上清峰手植七棵茶樹,開創了人工種植的先河。
4.
現今喝的茶是由此結合製成。
++++其實,我們現在所喝到的茶背後有很多歷史。這也是我國茶文化的精髓所在。++++
...THE
END...

⑹ 茶葉 是誰發明的

中國歷史上的茶源說
神農說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
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秦漢說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
安溪人的美麗傳說
世代以來,安溪流傳著很多生動感人的茶的傳說,或追溯名茶起源,或剖析特色,或渲染神奇,或頌揚機智,或寄託希望,雅俗共賞,眾口相傳。
「打獵將軍烏龍」的傳說從某種意義上總結了安溪勞動人民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經驗。「烏龍太子傳烏龍」的傳說傳頌著古老茶鄉美麗的愛情故事。「佛手茶起源」的傳說展現了安溪先人美好而豐富的想像。而鐵觀音發源的兩個傳說「魏說」和「王說」,更為茶鄉人民所津津樂道。
「魏說」———觀音托夢
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西坪堯陽松林頭(今西坪鎮松岩村),老茶農魏蔭(1702—l774年)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奉清茶一杯,從不間斷。
有一天晚上,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一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第二天清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一株如夢中所見的茶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它種。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至家中的一口破鐵鼎里,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採制,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乃視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嘉賓臨門,才取出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贊不絕口。
一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就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說此茶是在岩石中發現,岩石威武勝似羅漢,移植後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為「鐵羅漢」。塾師聽後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托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魏蔭聽後,連聲叫好。
「王說」———皇帝賜名
相傳,安溪西坪堯陽南岩(今西坪鎮南岩村),有位仕人叫王士讓,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出生,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車,乾隆十年(1745年)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卒任上。士讓平時喜歡收集奇花異草,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為「南軒」。
乾隆元年(1736年)春,士讓告假回家,訪親問友,常與親朋好友聚於南軒。一日,見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異於它種,遂移植南軒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壓枝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烏潤肥壯,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士讓奉召赴京,在拜謁禮部侍郎方苞時,以此茶饋贈。方苞品其味非凡,遂轉獻內廷。乾隆飲後甚喜,召見士讓垂問堯陽茶史,士讓如實稟告此茶發現始末。乾隆細察、掂量此茶,認為此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便賜名為「鐵觀音」。

⑺ 誰先發現的茶葉

神農嘗百草
傳說神農一生下來就是個「水晶肚」,幾乎是全透明的,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見,還能看得見吃進去的東西。那時候,人們經常因亂吃東西而生病,甚至喪命。神農為此決心嘗遍百草,好吃的放在身體左邊的袋子里,介紹給別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體的右邊袋子里,作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人們注意。

相傳有一天,神農在採集奇花野草時,嘗到一種草葉,使他口乾舌麻,頭暈目眩,於是他放下草葯袋,背靠一棵大樹斜躺休息。一陣風過,似乎聞到有一種清鮮香氣,但不知這清香從何而來。抬頭一看,只見樹上有幾片葉子冉冉落下,這葉子綠油油的,心中好奇,遂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雖苦澀,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後更覺氣味清香,舌底生律,精神振奮,且頭暈目眩減輕,口乾舌麻漸消,好生奇怪。於是再拾幾片葉子細看,其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樹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葉、花果而歸。以後,神農將這種樹定名為「茶」,這就是茶的最早發現。此後茶樹漸被發掘、採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葯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另有一種傳說:當時神農氏給人治病,不但需要親自爬山越蛤採集草葯,而且還要對這些草葯進行熬煎試服,以親身體會、鑒別葯劑的性能。有一天,神農氏采來了一大包草葯,把它們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幾堆,就在大樹底下架起鐵鍋,放入溪水,生火煮水。當水燒開時,神農打開鍋蓋,轉身去取草葯時,忽見有幾片樹葉飄落在鍋中,當即又聞到一股清香從鍋中發出,神農好奇地走近細看,只見有幾片葉子飄浮水面,水中湯色漸呈黃綠,並有清香隨著蒸汽上升而緩緩散發。他用碗舀了點汁水喝,只覺昧帶苦澀,清香撲鼻,喝後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頭腦也更清醒了,不覺大喜。於是從鍋中撈起葉子細加觀察,似乎鍋邊沒有此樹,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邁心善。采葯治病之苦,賜我玉葉以濟眾生」。自此,一邊繼續研究這種葉子的葯效,一邊涉足群山尋找此種樹葉。一天,神農終於在不遠的山幼里發現了幾棵野生大茶樹,其葉子和落入鍋中的葉片一模一樣,熬煮汁水黃綠,飲之其味也同,神農大喜,遂定名為「茶」,並取其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認為是一種養生之妙葯。據說,當年神農發現的這種「茶」,就是今天被人們稱作茶的茶樹。

⑻ 茶葉是誰發明的

(一)時代起源說
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秦漢說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在雲南普洱、西雙版納等地流傳著諸葛亮做茶的傳說,還塑了雕像。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3]
(二)功能起源說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嘗食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本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
5.交際說:《載敬堂集》載:「茶,或歸於瑤草,或歸於嘉木,為植物中珍品。稽古分名檟蔎茗荈。《爾雅·釋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茗又為茶之通稱。茶之用,非單功於葯食,亦為款客之上需也。」有《客來》詩雲:「客來正月九,庭迸鵝黃柳。對坐細論文,烹茶香勝酒。」此說從理論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軌疇,突顯了交際場合的一種雅好,開飲茶成因之「交際說」之端。

⑼ 茶葉是誰發明的

茶葉的起源無從考究。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9)誰創造的茶葉擴展閱讀

茶葉形態特徵: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長4-12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側脈5-7對,邊緣有鋸齒,葉柄長3-8毫米,無毛。

花1-3朵腋生,白色,花柄長4-6毫米,有時稍長;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闊卵形至圓形,長3-4毫米,無毛,宿存;花瓣5-6片,闊卵形,長1-1.6厘米,基部略連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雄蕊長8-13毫米,基部連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先端3裂,裂片長2-4毫米。

閱讀全文

與誰創造的茶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